三、时空交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戴复古诗词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3931
颗粒名称: 三、时空交错
分类号: I207.227
页数: 6
页码: 192-197
摘要: 《鄂州南楼》诗就是这样的作品: 鄂州州前山顶头,上有缥缈百尺楼。大开窗户纳宇宙,高插阑干侵斗牛。我疑脚踏苍龙背,下瞰八方(一作荒)无内外。江渚鳞差十万家,淮楚荆湖一都会。西风吹尽庾公尘,秋影涵空动碧云。欲识古今兴废事,细看文简李公文。诗句构图则基本上依照“三远法”, 建立起一种较为宏大的时空意识,过去时空与现在时空交织,从而表现出较强的时空感,流露了深沉含蓄的兴亡之叹,意境深远悠长。
关键词: 古典诗歌 诗歌研究 中国 南宋

内容

当然,为了更有效地通过景物的组合来展示阔大的意境,戴诗中更多地运用时空交错的审美手法状景与绘形,拓展这一类作品的心理时空。《鄂州南楼》诗就是这样的作品: 鄂州州前山顶头,上有缥缈百尺楼。大开窗户纳宇宙,高插阑干侵斗牛。我疑脚踏苍龙背,下瞰八方(一作荒)无内外。江渚鳞差十万家,淮楚荆湖一都会。西风吹尽庾公尘,秋影涵空动碧云。欲识古今兴废事,细看文简李公文。
  曾季貍《艇斋诗话》曾说:“老杜有《岳阳楼》诗,孟浩然亦有。浩然虽不及老杜,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亦自雄壮。”这要是移用来评述戴复古的有关诗歌创作,也是极为切当的。因为,戴复古也很善于以多变的角度写景, 从而表现空间的辽阔与时序的永恒。袁枚《随园诗话》卷一三:“凡咏险峻山川,不宜近体。”总体上看是正确的。《鄂州南楼》诗采用鸟瞰式的视角,讲求横的距离与纵的空间的完美统一,气脉通畅。诗句构图则基本上依照“三远法”, 建立起一种较为宏大的时空意识,过去时空与现在时空交织,从而表现出较强的时空感,流露了深沉含蓄的兴亡之叹,意境深远悠长。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的话语也适用于这一诗歌的艺术品评:“由这‘三远法’所构的空间不复是几何学的科学性的透视空间,而是诗意的创造性的艺术空间。
  趋向着音乐境界獉獉獉獉獉獉獉,渗透了时间节奏獉獉獉獉獉獉獉。它的构成不依据算学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而依据动力獉獉獉獉学獉。”①《诸侄孙登白峰观海上一景》可以说是展现了诗人一时意兴之涌动:“自有此山在,无人作此游。气吞云海浪,笑撼玉峰秋。开辟几百载,登临第一筹。
  诸郎莫高兴,刻石记风流。”这里的一切都可以说是诗人情绪的一种诗意的展示,山水成了诗人朋友和自身的外化。诗人以诗意的目光抚慰万物,并把自己置身于时间、空间、心理的各个层面加以表现,节奏舒展,对于空间有独特的艺术感受,并不粘滞于物象刻画,寓永恒的时间于短暂的一瞬,在时间的变迁中蕴含着深沉的主体情绪,时空错落有致,表现出整体和谐的审美观。雄壮阔大的山水摹写,使诗歌具有一种豪壮之美。“心理时空虽不宜谨守自然时空的秩序,但也不能完全游离于自然时空,力求在气象氤氲、意度盘桓中重置时空,进行一种合乎自然内在节奏韵律的不露痕迹的加工。”②《道州界上》:“林峦深秀水潺湲,一路经行溪洞间。拔地数峰如笋立,平生才识道州山。”先是大景小取,最后突出壮观的景象,两相映衬,才是真正的道州山水。而这一切都是在“一路经行”中才得以实现的。时空的转换结合得很完美。
  袁枚《看山有得作诗示霞裳》:“青山若弟兄,比肩相党附。恰又耻雷同,各自有家数。”气之所储,情之所聚,非极言其大与多,则不足以抒其浩怀壮志。
  《同蕲州上官节推登光州增胜楼》运用时空的切合与变幻,又赋予山水空间意象以时间的内涵,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阐释空间:“增胜楼中共倚栏,平原渺渺接青山。夕阳明处人烟少,胡马曾来闯五关。”钱锺书《管锥编》:“登高望远,每足使有愁者添愁而无愁者生愁。”③如李纲《江城子·九日与诸季登高》:“客中重九共登高,逼烟霄、见秋毫,云涌群山,山外海翻涛。回首中原何处是,天似幕,碧周遭。”正所谓“阴晴风雨多态度”(《高九万见示落星长句,赋此答之》), 诗人从内心审美感受出发寄意烟霞,以独具的慧心慧眼,从现实时空切入,勾画出两幅画面,在常景中发掘美。诗歌突破视听的时空限制,把不同时地的审美视野进行空间并构,展示的是经过审美意识化了的时间和空间,真切的时空推进与虚实相生的场景交融在一起,阐幽发微,富于层次感,打破时空域限,使诗具有更大的艺术容量,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诗歌情感和意象之间开拓出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艺术时空是创作主体的假定时空,是创作主体的一种存在形式———心理的———存在形式。”① 陶文鹏认为:“苏轼比一般山水诗人高明之处在于:他经常把当时政治的黑暗、人民的疾苦等社会现实问题引入山水诗中,使人们读了他的作品,既获得对于山水自然美的艺术享受,又能够认识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这是苏轼为宋代山水诗开拓出的一种新的意境。”②戴复古应该说在精神上是步武于此的,以空间的张力来提升诗人的心胸,给后人提供了广阔无限的想像空间。由于身处“登临亦可悦,但恨时非平”(高启《吴越纪游诗·早过萧山历白鹤柯亭诸邮》)的特定历史时期,诗人视野开阔,也曾系心家国,所以,“戴复古有不少忧国忧民、感慨国事、指斥朝政的作品,其认识的深度和思想锋芒,在江湖诗人中是比较突出的。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在对自然山水景象的描写中,把他对国家局势、民族危亡的深沉忧虑和对恢复中原的炽热希望形象地表现出来”。③ 《南岳》诗正是这样的杰作,极尽变幻之能事,展现了诗人深曲的造意。把时间上并无多少关联的历史图景剪辑在一起,构成极为深远的审美意蕴。《南岳》诗把现实、历史、艺术与个人记忆溶在一起,在自然美中融入社会人事的深厚内涵,有着一股真气充塞鼓荡:“南云缥缈连苍穹,七十二峰朝祝融。凌空栋宇赤帝宅,修廊翼翼生寒风。朝家遣使严祀典,御香当殿开宸封。伏愿四海扶九重,干戈永息年旅丰。五岳今惟见南岳,北望乾坤双泪落。” 戴诗努力追求诗思的提炼和凝聚,众景聚集,意象纷呈,又能在不经意的自由抒写中,传达出江南迷人风光的神韵,构成了景象的幽美,为自我情思的触发起到一定的渲染作用。正所谓“昔日最多风景处,今人偏动黍离愁”(紫望《多景楼》)。江山易主引发诗人对眼前之景不同寻常的感受,《南岳》诗在空间意识中增添上时间的维度,以此构成今昔之比,延伸和拓展着时空,使之成为具有深沉历史感的审美意象,独具新意,真可以说是“苦恨好山移不得”(《杜仲高相遇约李尉》)了。知往可以鉴今。飞动而又幽深的南岳在诗人心中激起的不是审美的愉悦,而是对历史巨大变迁的深刻反思。《南岳》诗深于行文布局,渗透着诗人魂断心伤的主体感受,形成常人难以企及的深邃的诗意结构,凸显辽阔久远的时空境界,这正是诗人审美构思的匠心之处。可以说基本达到了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所推崇的艺术境界:“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 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作品既展现了史家的博识和眼光,又洋溢着诗人的敏感和激情,最后笔锋收回,使意象充满了感染力,可谓是史识与诗心的精妙结合,景、情真切而浑成。小诗《寺》“借问开山祖,都栽几万松。松多不见寺,人世但闻钟”,先从开山祖问起,后接以古松掩映的清幽环境的描写,也是在时空上有所探索的作品。
  “什么是美感呢?就是以感性的个体性反映出人类普遍而深层的情绪,而时空逼发的失落感情绪就是这种美感经验和情绪。”①戴复古的山水诗正传达出这样的一种美感,在一定意义和层面上承诺了社会历史的使命,贡献了前人没有贡献的东西,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李深道得苏养直所为“深”字韵一首,不知题何处景,俾跋其后》所谓“都来五十有六字,写出山林无限奇”,完全可以说是夫子自道。别林斯基《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指出:“不能忠实地摹写自然,固然不能成为诗人,但仅仅具有这才力,也还是成不了诗人,至少是成不了一个杰出的诗人。”②见地超卓。戴复古的山水诗从摹写客观现象入手, 进一步多方面地挖掘其中的社会蕴涵,找寻到其中的审美意蕴,应该说是中国山水诗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杰出的诗人”之一。“由于生活在国势日衰的时代和平凡琐屑的生活状态中,江湖诗人一般胸襟不大,眼界不宽,作品中的空间都比较狭小,更缺乏飞腾的想象力和幻想力,不能如同苏轼、陆游那样,以豪迈的气魄、雄伟的时空意识和纵横捭阖的诗笔,在作品中吞吐山河、容纳浩茫的宇宙。”①只有戴复古的作品时空变换很大,应该是个特例。从这一意义上看, 戴复古与其他的江湖诗人相比,那真可谓是鹤立鸡群、迥出其类了。
  正如学者所论:“从晚唐开始,中国美学思想史出现重要变迁,外向性的事功立业的热烈性转入内心对自身体验到的思绪细细咀嚼、品味的内敛性。这首先是由司空图开始实现完成的。晚唐秋花的景象诚然是一种美,但已缺少了盛唐春花的生机。当然,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并不重合,但是,审美理想的确立和改变却无法摆脱社会理想所造成的影响,因为社会理想是孕育审美理想必要的现实精神土壤和心理环境、氛围。”②文学对于时空因素的感受一般都极为灵敏,所以,我们也不得不指出,由于时代局限等原因,阻碍了戴复古的诗歌艺术向更为深宏广大的境界发展。因为,处于偏安一隅的时代格局之下,即使是“诗苦积成双白发”(《秋日病余》),戴复古也没能用更为高远的眼光去审视深广、壮阔的社会生活,艺术也就不可能得到最为充分的展开,自然也就缺乏历史的纵深感和艺术的概括力量。诗歌中展现的精神天地与丰富复杂的时代生活相比,也还是显得那样的狭窄与单调,留下诸多的历史遗憾。杨义指出:“唐诗之所以能够以有若麻雀的鼻子那么短小的篇幅,蕴涵着有若沧海一样浩大的文化含量和精神含量,就是它以出色的悟性使有限的文字‘接通’千载万里,给后世阅读者的悟性留下了广阔的‘后设空间’。”③以此境界为参照, 戴诗的不足也就昭然。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二》:“国朝惟仲默、于鳞、明卿、元美妙得其法,皆取材盛唐,极变老杜。近以百年、万里等语,大而无当,诚然。”以此观之,这一缺憾在戴诗上也有所存在,但性质还不至于有多严重。
  许思园《中国之自然诗》:“中国自然诗人甚少歌吟荒寒惊险之境。其投入自然所求者并非兴奋与陶醉,而是摆脱尘劳,游息忘机,人在大化中获得解脱, 如游鱼从容,安恬闲适,无一毫激动追逐意。……悉诗人自道得到解脱,迨心与境会,种种悦心而心不著境。”④“如果说日常语言具有‘实用’和‘美学’两种功能的话,那么文学语言中,语音的搭配,词的组接,句子的连接,就不单是为了传达信息,它们本身就具有审美意义。”①既蕴藏着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又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

知识出处

戴复古诗词研究

《戴复古诗词研究》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既宏观地把握宋诗及戴诗的艺术走向,同时又对经典名篇进行较为具体的艺术剖析。对各种复杂的现象尽可能作出准确的解释,挖掘其中文化内涵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