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腾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戴复古诗词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3929
颗粒名称: 一、时间腾挪
分类号: I207.227
页数: 2
页码: 190-191
摘要: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时间本来具有不可逆性,如李白《将进酒》一诗所慨叹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的《上三峡》与《早发》就是很有启示意义的两篇作品,诗人的审美手法别开生面。作品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内涵本身被高度浓缩,随审美主体的心情而变化。有的作品则能突破叙述体的直线时间结构,创造出一种最具空间幅度的结构,即把时间空间化。这样的作品往往从时间上放开,使全诗的审美境界趋向空阔,正所谓“江山千古意”。诗人由眼前的凌空高阁与隔岸芙蓉,联想起当年苏轼南贬时曾过此地,不禁慨然,诗歌以一种动态的变化抒发情怀。
关键词: 古典诗歌 诗歌研究 中国 南宋

内容

诗是时间的艺术。“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时间本来具有不可逆性,如李白《将进酒》一诗所慨叹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里所谓的时间腾挪,就是在山水诗的写作过程中,更多地从时间方面着手,以时间作为主体结构脉络;或者在空间意识中增添上时间的维度,进一步使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蕴涵在诗的意境中,也使作品更加情趣横生。李白的《上三峡》与《早发》就是很有启示意义的两篇作品,诗人的审美手法别开生面。作品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内涵本身被高度浓缩,随审美主体的心情而变化。有的作品则能突破叙述体的直线时间结构,创造出一种最具空间幅度的结构,即把时间空间化。这样的作品往往从时间上放开,使全诗的审美境界趋向空阔,正所谓“江山千古意”(《题新淦何宏甫江村》)。戴复古的诗歌在这方面也有所努力,着力找寻客观景物与主观感情的契合点。《万安县芙蓉峰》: “凌空杰阁为谁开,隔岸芙蓉不用栽。今古相传彩云现,江山曾识大苏来。酒边歌舞共一笑,客里登临能几回。翠浪玉虹从此去,明朝人在郁孤台。”诗人由眼前的凌空高阁与隔岸芙蓉,联想起当年苏轼南贬时曾过此地,不禁慨然,诗歌以一种动态的变化抒发情怀。《灵洲》一诗也从眼前的山光、水光跳跃到苏轼当年贬谪时路过广州在此题诗的场景,既有关于“潮信”、“蒲帆”以及“鼋精” 等岭南风情的生动描述,也蕴涵了深厚的感叹情怀,切合而自然:“一台中立郁苍苍,四面山光接水光。潮信往来知气候,鼋精出没兆灾祥。烟生茶灶僧留款,风展蒲帆客去忙。白发东坡在何许,两行遗墨照琳琅。”《绿阴亭自唐时有之,到今五百年。卢肇二三公题诗之后,吟声寂寂久矣。亭前古木不存,绿阴之名殆成虚设。今诗人李贾友山作尉于此,实居此亭,公事之暇,与江山风景应接。境因人胜,见于吟笔多矣。友人石屏戴复古访之,相与周旋于亭上,题四绝句以记曾来》之一:“五百年前作此亭,亭前古木绿阴清。而今古木无存者,赖有新亭系旧名。”作品从虚景起笔,转入真实场景的描写,诗思曲折,单是诗题中就蕴涵了极为丰富的情感空间,构成时间上的纵深感。《瑯琊山中废寺》中一句“故址生秋草”,一下子就逼出了深厚韵味,写尽历史与社会的兴盛衰亡之理。

知识出处

戴复古诗词研究

《戴复古诗词研究》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既宏观地把握宋诗及戴诗的艺术走向,同时又对经典名篇进行较为具体的艺术剖析。对各种复杂的现象尽可能作出准确的解释,挖掘其中文化内涵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