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图书馆
台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台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河山之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戴复古诗词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3926
颗粒名称:
三、河山之美
分类号:
I207.227
页数:
6
页码:
173-178
摘要:
“当我们感受大自然的美的时候,我们要把我们的心绪移到大自然的现象 中 去。”①从内心审美感受出发,以感性的物象来凸显心灵,传递内心真切的感受,与缺少内在感染力的作品相比,完全是别有一番天地。何况大自然本身充满了诗情画意。《朱子语类》卷一四○论杜甫“自秦州入蜀诸诗,分明如画”,着眼点就在这里。赵孟《题先天观》也有“对此山水咏,使人尘虑销”的情意表达。
关键词:
古典诗歌
诗歌研究
中国
南宋
内容
“当我们感受大自然的美的时候,我们要把我们的心绪移到大自然的现象 中 去。”①从内心审美感受出发,以感性的物象来凸显心灵,传递内心真切的感受,与缺少内在感染力的作品相比,完全是别有一番天地。何况大自然本身充满了诗情画意。《庄子·知北游》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外物篇》也强调“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所以人们多能在山水悠游中感受人生真趣,“从本质上看,山水文学的旨趣还是求自由,借山水的放达幽深以喻人的精神追求的一种自适的境界”。② 人的心灵进入一个较为自由的天地,往往以一种“涤除玄览”(《老子》第十章)、“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达生》)的审美态度来看待自然山水,从审美角度去感受、审视对象,沉浸在被自然山水所诱发并能与之交融的美感中,人的心灵由此获得较大自由,而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中也凝结着诗人的审美认识。《朱子语类》卷一四○论杜甫“自秦州入蜀诸诗,分明如画”,着眼点就在这里。左思(250?—305?)《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表示人们对自然的感悟力大为提高,于是多有啸傲泉石、寄情山林之士。赵孟頫《题先天观》也有“对此山水咏,使人尘虑销”的情意表达。
孙枝蔚《与王贻上》说:“太白云:‘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仆尝推广此义,谓永嘉、宣城山水当永属二谢;柳州山水当永属子厚;金陵当永属太白;下此如石淙、冰溪当永属东野。”屠隆在《凌沂州集序》中说:“诗于天壤间,最为清物也。
亦恒吐清士口吻,山溜之响琮琮然,松篁之韵萧萧然,灵濑所发,涤人心神,沁入肌骨,必无俗韵。酒肉伧父,尘坌栖襟,垢氛填胸,彼乌知诗?” 戴复古的山水诗也一样。戴复古是富于艺术敏感而又能陶乐自然的诗人,纵情游览名山胜景。当诗人身处“好山历历在人眼”(《寄广西漕陈鲁叟诰院》)的时候,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许多山川自然景物,都曾被纳入他的诗篇。乔亿《剑溪说诗》卷下:“景有神遇,有目接。神遇者,虚拟以成辞,屈、宋已下皆然;所谓五城十二楼,缥缈俱在空际也。目接则语贵征实,如靖节田园,谢公山水,皆可以识曲听真也。”戴复古尽力从个人感触的狭小天地中摆脱出来,由审美的心灵去发现自然,融汇谢灵运以游观为特征的审美艺术,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现祖国河山的广博与美丽,为我们绘制了一个美妙而丰富的艺术境界,从而也拓展了自己的生命空间,正所谓“大开窗户纳宇宙”(《鄂州南楼》),展现大自然的惊险壮观之美。由于胸臆中蕴藏着佳山秀水之灵气,戴诗很能表现出事物的一些当下形态特征,清润可喜,即《化成岩》诗所谓的“江山胜概中”。诗人用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感知山水,在观赏自然中获得一种审美解悟。如《诸侄孙登白峰观海上一景》落笔酣畅,营造出一种自得其乐、情怀自适的优美境界: “自有此山在,无人作此游。气吞云海浪,笑撼玉峰秋。开辟几百载,登临第一筹。诸郎莫高兴,刻石记风流。”诗人以一种审美的情趣主动亲近山水,面对着“气吞云海浪”的壮丽景致,获得了人生的快乐,不禁诗思泉涌,生气勃郁,情趣飞动。《赵寿卿西屿山亭》情趣与之相近,展现出自然山水令人激赏的魅力: “景物从人赏,登临著句难。海山供远眺,岩石耸奇观。两寺钟声合,一亭松影寒。徘徊恋清景,欲去更凭栏。”面山临海的奇观,引得诗人盘桓不已,以至最后不忍离去。《萍乡县圃》(题下自注:赵南夫作县,是日县佐生日,诸妓筵会, 拨《借双鬟》)意趣近之:“亭榭八九所,一筇随往还。四桥朱槛外,三径绿阴间。
凿浅通流水,凭高见远山。琴堂判风月,一笑得双鬟。”诗歌首先以“亭榭”、“朱槛”、“绿阴”等等构成系列而丰富的画面,以“一筇”穿插其间,展现主体情怀, 最后以“一笑”兜住。《会稽山中》:“晓风吹断花梢雨,青山白云无唾处。岚光滴翠湿人衣,踏碎琼瑶溪上步。人家远近屋参差,半成图画半成诗。若使山中无杜宇,登山临水定忘归。”全凭自己的审美体悟,不在于多少故实。弃绝浮华的质朴诉说,给人以直观的美感。《括苍石门瀑布》也极富审美情致:“少泊石门观瀑布,明知是水却疑非。乱抛雪玉从天下,散作云烟到地飞。夜听萧萧洗尘梦,风吹细细湿人衣。谢公蜡屐经行处,闻有留题在翠微。”诗句表面上写的都是客观景物,但能以自己的审美感受为中心,融情于景,景美情深。《陈伯可山亭》毫无所碍地抒写真情:“梯险登霞外,乘流过竹西。寒溪随雨涨,高阁与云霁。双鹤有时舞,孤猿何处啼。清吟无尽兴,白石可留题。”又有《题赵庶可山台二首》,境界阔大。如之一:“层台高几许,此即会稽图。一目空秦望,千峰压镜湖。云烟分境界,城郭限廉隅。他日传佳话,兰亭与此俱。”之二:“天造此一景,趋然阛阓间。坐分台上石,看尽越中山。松月照今古,樵风送往还。只愁轩冕出,闲却白云关。”《观静江山水呈陈鲁叟漕使二首》之一信手点染,便写出桂林山水风物的独绝人寰:“桂林佳绝处,人道胜匡庐。山好石骨露,洞多岩腹虚。峥嵘势相敌,温厚气无余。可惜登临地,春风草木疏。”《玉华洞》则从叹赏桂林山水之神异着笔,回归到眼前在玉华洞所目睹耳聆的奇景,更寄寓着诗人的心灵旨趣:“忆昨游桂林,岩洞甲天下。奇奇怪怪生,妙不可模写。玉华东西岩,具体而微者。神功巧穿凿,石壁生孔罅。玲珑透风月,宜冬复宜夏。中有补陀仙,坐断此潇洒。空山茅苇区,无地可税驾。举目忽此逢,心骇见希诧。
题诗愧不能,行人亦无暇。”《玉华洞》诗以心灵的感悟捕捉景物的天然与奇异, 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进一步印证了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所提出的创作理念:“信乎江山之助,不可少也。” 诗人还有几首诗歌着力描绘雁荡山的奇异之美,如《灵峰、灵岩有天柱、石屏之胜,自昔号二灵》:“骇见二灵景,山林体势豪。插空天柱壮,障日石屏高。
揽胜苦不足,登危不(一作可)惮劳。白云飞动处,绝壁有猿猱。”有神奇瑰丽的色彩,笔触灵动自如;善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化静为动。徐渭《书石梁雁宕图后》:“台、宕之间,自有知以来,便驰神与彼,苦不得往,得见于图谱中,如说梅子,一边生津,一边生渴,不如直啜一瓯苦茗,乃始沁然。今日观此卷画图,斧削刀裁,描青抹绿,几若真物,比于往日图谱仿佛依稀者,大相悬绝,虽比苦茗, 尚觉不同,亦如掬水到口,略降心火。老夫看取世间,远近真假,有许多种别, 不知他日支杖大小龙湫,更作何观。”戴复古则不但神往之,而能置身其中,自然深情赞美,正如贯休《上卢使君二首》之一所说的“心染烟霞新句出”。赵抃《次韵范师道龙图三首》之一感叹“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风景属僧家”,戴复古《雁山总题,此山本朝方显二首》之二即涉及这样的话题:“几山兼几水,更有几烟霞。不立仙人宅,都为释氏家。宾秋多少雁,报晓一双鸦。有此山林胜,如何在海涯。”《湘中遇翁灵舒》则是另一番情调:“天台山与雁山邻,只隔中间一片云。一片云边不相识,三千里外却逢君。”诗歌抓住稍纵即逝、情态别具的生活瞬间,以一种审美的姿态、审美的方式来处理山水与友情的关系,赋予一片天就好景以生命情调,展示出心灵与山水交流的领悟与直觉,节奏疏宕,笔墨省净,闪现着独特的个性魅力。正如黄庭坚在《上子瞻书》中所体悟的:“盖心亲则千里晤对,情异则连屋不相往来,是理之必然者也。”还有写衡山上封寺景致的《上封》诗:“楼台逼霄汉,窗户纳云霓。回顾千岩路,如登万仞梯。泉从山顶出,雪压树头低。高绝无人境,非僧不可栖。”不为人知的山间景色实际上也洋溢着生意。诗歌起句已有气势,颔颈二联更从多角度凸显上封寺之高耸入云,景致万千,最后顺势逼出“高绝无人境”的美学意味,以省俭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情感。《题邵武熙春台呈王子文使君》一诗的颔、颈二联也展现邵武熙春台的风光无限,更多的体现一种提炼、去杂的艺术精神:“千山表里重围过,一水中间自在流。近郭楼台隔云见,邻峰钟磬出林幽。”这几句的描述是忠实而富于表现力的,一切景语也都成了情语。诗人到大自然中去寻觅无穷的诗意, 诗歌也就重于表现意兴和情性。戴复古展示河山之美的作品还有《登快阁,黄明府强使和山谷先生留题之韵》等。一些诗里流动着优美和谐的旋律,一派山乡野趣表露无遗。如《道州界上》:“林峦深秀水潺湲,一路经行溪洞间。拔地数峰如笋立,平生才识道州山。”诗歌没有多少刻意的夸张与渲染,但道州的独特风光自在眼前。李壮鹰《禅与诗》:“中国古诗都是表现性的、而非模仿性,田园山水诗人在诗中描写山林之景,其意并非只在模山范水,而在于传达自己欣赏自然时的美感体验。”①戴复古的一些作品自然也不例外,表达出自己纵情山水美景的情怀,把自己对河山的喜爱之情熔铸在美好的意象之中,天然带有诗意的情调。如《焦山》:“江接海冥冥,山连岛树青。似非人境界,宜有佛宫庭。
藏压蟠龙宅,潮渰瘗鹤铭。西岩更清绝,心与酒俱醒。” 一片风景往往也就是一种心灵境界。“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苏轼《初入庐山》)戴复古的有关庐山诗抒发内心极为复杂的情怀,特别值得一说。《庐山四首》之二:“道人问我看庐山,地上争如阁上看。呈露千峰秋落木,雕锼万象客凭栏。静中见得天机妙,闲里回观世路难。
管领风光有微憾,桂花香里酒瓶干。”(自注:太平宫朱陵阁观山)诗句首先点明在太平宫朱陵阁上观赏山景的佳绝所在,第二联着重叙写庐山的迷人风光。
第三联写观山所得,最后发抒人生的慨叹。第四首又变换了审美视角,先借助唐人李腾空、蔡寻真等历史人物渲染庐山的神奇,再突出庐山的雄姿,最后,诗人面对千姿百态的庐山风光,不得不有“眼前有景道不得”之憾:“乘銮不见李腾空,试与寻真访古宫。黄叶堆边觅行路,紫烟深处望仙踪。眼高天近千山上,身共云栖一壑中。九叠屏风三叠水,更无诗句可形容。”这正有了一份“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陈子昂《感遇》其三五)的感叹。又如《庐山马上》:“青松路径白云关,有客来寻半日闲。十载灞桥驴子上,争如骑马看庐山。”庐山给了诗人无限的诗思,但也引发出诗人内心深处一丝酸甜苦辣的滋味,如杨慎《升庵诗话》卷一一《晚唐两诗派》条所谓:“惟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又如《纪游》:“巨灵擘山腹,岩壁倚虚空。环列万丈高,六月生寒风。客来访古迹,中有灵泉宫。金精飞上天,此女其犹龙。”诗歌描写江西宁都县翠微峰的胜迹,以夸张的手法突出此地的神奇与灵异。左思《三都赋序》:“发言为诗者,咏其所志也;升高能赋者,颂其所见也。”戴复古的这一类作品大多属于后者。
知识出处
《戴复古诗词研究》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既宏观地把握宋诗及戴诗的艺术走向,同时又对经典名篇进行较为具体的艺术剖析。对各种复杂的现象尽可能作出准确的解释,挖掘其中文化内涵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