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诗心多良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戴复古诗词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3902
颗粒名称: 三、诗心多良苦
分类号: I207.227
页数: 2
页码: 120-121
摘要: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番话语用于指导文学创作,也同样是高屋建瓴。任何艺术创作实际上都是诗人人生观与美学观的审美实践。②戴复古肯定审美主体必须具备精微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如上举《邹震父梅屋诗跋》:“读邹震父梅屋诗卷,如行春风巷陌间,见时花游女,动人心目处多矣。使其加以苦心进进不已……。”诗人认为邹诗已经有成,但尚需继续“苦心进进”。真按照潘阆这样的理论去从事诗歌创作,从小的方面说,失去自然的真趣,从更大的意义上说,则失去的必将是对文学精神的把握。
关键词: 古典诗歌 诗歌研究 中国 南宋

内容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番话语用于指导文学创作,也同样是高屋建瓴。萧统(501—531)《答湘东王求文集乃诗苑英华书》就进而阐述:“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任何艺术创作实际上都是诗人人生观与美学观的审美实践。别林斯基指出:“诗人需要表现獉獉,而不是证明獉獉,———在艺术中,被表现的东西已经等于被证明了。诗人无须说明自己的意见;即使如此,读者凭诗人的故事所产生的印象也就能感到獉獉诗人的意见。诗人的道德箴言和训诫只能减弱他的感染力,而对于诗人来说,唯有感染力是必要而生效的东西。”①(着重号均为原文所有,下同———引者)陈与义《春日》道出了诗歌创作中的一些特质,表现出对诗美非同寻常的颖悟力:“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正如论者所言:“诗既然是一种创造,诗的发现就必然是与独创性相联系的一种精神活动。诗的发现总是与新鲜的印象、卓越的识见、独特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②戴复古肯定审美主体必须具备精微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如上举《邹震父梅屋诗跋》:“读邹震父梅屋诗卷,如行春风巷陌间,见时花游女,动人心目处多矣。使其加以苦心进进不已……。”诗人认为邹诗已经有成,但尚需继续“苦心进进”。《侄孙昺以〈东野农歌〉一编来,细读足以起予。七言有“汲水灌花私雨露,临池叠石幻溪山”,“草欺兰瘦能香否,杏笑梅残奈俗何”,似此两联皆自出新意,自可传世。
  然言语之工,又未足多,其体格纯正,气象和平,为可喜。余非谀言,自有识者,因题其卷末以归之》在称赏戴昺讲求“体格纯正”,不忘“诗律颇留心”,也基于这一考虑。又如所谓“自鬻非奇货,强鸣非好声”(《和山谷上东坡古风二首,见一朝士,今取一篇》),所谓“少年学父诗,用心亦良苦。搜索空虚腹,缀缉艰辛语”(《祝二严》),自道诗歌创作甘苦,《抚州节推萧学易衙宇一新》称许“华屋修成官满去,好诗改定客来吟”,讲求诗歌自身艺术特性的探索,从而开拓审美意蕴的深广度,表达的也是这样一种美学思想。日本诗人广濑淡窗《寄怀儿有台》也有这样的体认:“医过再世奇方富,诗到三思妙境存。”如果不是这样, 就有可能毁损诗歌的韵味,丧失诗歌自身的美感。杨慎《升庵诗话》卷八《唐诗主情》条认为:“唐人诗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诗主理,去《三百篇》却远矣。” 在《师友传诗续录》中,王士祯在回答刘大勤“宋诗不如唐诗者,或以气厚薄分耶”的疑问时说:“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此其所以不及, 非关厚薄”。且不去论其是非,但都能给人以极大的启示。艾青《诗论》说:“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它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它的美学的胜利”。① 为弘扬主旨与表述心怀之需要,既要创意出奇而又必须富有生活实感,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与统一的目标。正如王安石《题张司业诗》所称许的:“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但这些与潘阆《叙吟》所自我称赏的那些高论貌似而质异:“高吟见太平, 不耻老无成。发任茎茎白,诗须字字清。搜疑沧海竭,得恐鬼神惊。此外非关念,人间万事轻。”真按照潘阆这样的理论去从事诗歌创作,从小的方面说,失去自然的真趣,从更大的意义上说,则失去的必将是对文学精神的把握。元刘秉忠《藏春集》中《读遗山诗四首》之一论元好问的诗歌创作:“青云高兴入冥收,一字非工未肯休。直到雪消冰泮后,百川春水自东流。”道出了文字推敲的精神意蕴。正如论者所言:“苦吟诗人在艺术上的追求大致以清新峭拔、雅洁明丽为主。陈必复《山居存稿序》指出:‘余爱晚唐诸子,其诗清深闲雅,如幽人野士,冲淡自赏,皆自成一家。’”②其主要指贾岛为代表的诗人群体,但也可以用来论大多数有苦吟诗风的人。

知识出处

戴复古诗词研究

《戴复古诗词研究》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既宏观地把握宋诗及戴诗的艺术走向,同时又对经典名篇进行较为具体的艺术剖析。对各种复杂的现象尽可能作出准确的解释,挖掘其中文化内涵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