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客居京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戴复古诗词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388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客居京华
分类号: I207.227
页数: 4
页码: 84-87
摘要: 人生之路的发展变化往往制约着文学艺术的创作精神。戴复古一生积累了太多的失意、失望的体验,而这一体验从严格意义上说,正是从客居京城开始的。也许在命运的冥冥之中受了这一精神的感召,戴复古离开了“吾家老茅屋,破漏尚可住”的故乡,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漂泊旅程。在这五十余年中,戴复古游历了除四川以外的大半个南中国,给了他一个接触社会、开拓生活和审美视野的机会。这样的精神磨难,融汇了对人生更为深厚的体验与感受,也使他获得精神新生。①实际上,如戴复古这样的江湖诗人,要想对其作品进行较为妥善的“寻索”,也是难度极大的。
关键词: 古典诗歌 诗歌研究 中国 南宋

内容

人生之路的发展变化往往制约着文学艺术的创作精神。戴复古一生积累了太多的失意、失望的体验,而这一体验从严格意义上说,正是从客居京城开始的。自此以后,诗人更多的以诗歌描述个人经历,抒发自己的情怀。陆游《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说:“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也许在命运的冥冥之中受了这一精神的感召,戴复古离开了“吾家老茅屋,破漏尚可住”(《大热五首·其四》)的故乡,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漂泊旅程。在这五十余年中,戴复古游历了除四川以外的大半个南中国(对南宋实际控制的疆域来说,差不多可以说是遍历全国了),给了他一个接触社会、开拓生活和审美视野的机会。这样的精神磨难,融汇了对人生更为深厚的体验与感受,也使他获得精神新生。在生活现象和智性思考之间, 诗人渐渐找到了一个审美表达的最佳途径,诗情激越,从一定的层面上也代表了人类精神向上的一种努力。戴复古嘉熙元年(1237)返乡过镇江府访吴渊, 作《镇江别总领吴道夫侍郎,时愚子琦来迎侍,朝夕催归甚切》,诗中自称“落魄江湖四十年”,则戴复古当于宁宗庆元三年(1197)离家漫游江湖。后四十年间,他虽然有过短暂的返乡居家生活,但不久又踏上漫游的路途,直至年过七十方得返乡定居。小川环树《李白作诗年代臆说》在论及中国诗文创作时间的确定时指出:“中国诗,特别是唐以前的作品,其写作年代难以寻索者极多,不用说那些我们对作者生平一无所知的作品,即便对作者生平有所了解,可是在如何结合作者的经历去考证其具体作品的创作时间、地点方面,也往往会碰到很多困难。”①实际上,如戴复古这样的江湖诗人,要想对其作品进行较为妥善的“寻索”,也是难度极大的。笔者力有未逮,只是尽心而已。
  周昙《咏史诗·吟叙》:“历代兴亡亿万心,圣人观古贵知今。”中国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历史人物和丰富的历史事件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素材,激发了思古的幽情,人们也就常从过去的遗留陈迹中去寻找感兴的情怀。正所谓“世界上很难找到另外一个民族如同中国人那样怀抱着沉郁的历史意识,历史上一些富有内涵的故事往往储存在民族的记忆中,长久地对政治、社会和人生发挥着垂范和警诫的功能。有所谓‘六经皆史’,这不仅意味着要以历史思维去解读经籍,而且意味着经籍本身蕴含丰富的历史因素和历史思维方式”。①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三)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来到都市本是为了更好、更完美地实现心中的梦想。戴复古几年的客居生活,却凝结为《都下书怀》中这样沉痛的话语:“从来麋鹿性,那作帝乡人!”这些忧郁、激愤的表达,尽脱少年之色。正如黄庭坚七岁所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都下书怀》诗句蕴涵着一种痛苦的生命体验,反映出现实生活的逼仄狭小,也正是这冷酷无情的现实促使诗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那么的渺小和无助。艾青《诗论》说过:“讽刺是人类的理性向它的破坏者的一种反击。”②戴复古的《都下书怀》展现自己的生活环境,正表达了这样的情怀,一笔道尽多年的辛酸与苦痛,而政治上的苦闷无法得以消释。
  注目于时代的苦难,诗人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对社会事理的阅识,诗歌情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于是便有了较多的感遇咏怀式的作品,字里行间潜藏渗透着悲苦情怀。有些作品则纪录下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瞥。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有“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的慨叹。这样的心情在戴复古的《都下书怀》诗中得到了回应。《都下书怀》一诗,宣溢出作者由此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也展现了诗人的独力悟解之处:“京华作梦十年余,不道南山有敝庐。
  白发生来美人笑,黄金散尽故交疏。明知弄巧方成拙,除却谋归总是虚。出处古人都说尽,功名未必胜鲈鱼。”黄景仁《杂感》:“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几年的临安生活,戴复古应该也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可谓是百感交集。
  日后更有“人情甘淡薄,世事苦参差”(《建昌道上》)的情感表白,表达自己对人生况味的体验。诗歌大概也就成了人生最大的安慰,他不得不通过诗歌创作来消解内心的忧郁。但无论任何,这几年对诗人来说,也是有所收获的,促使诗人把诗情的思考嵌入真实的有肉有血的生活,一些作品显示了诗人艺术上的功力,他的诗名也得以远播,为时人所知,即使还没有姚合《寄国子杨巨源祭酒》所称赞的那种“日日新诗出,城中写不禁”的场景。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意义上实现了自我,超越了自我。
  现实的苦难和忧患使诗人更加真切地看到社会和人性复杂的一面,也直接刺激着诗人的心灵。《都中书怀呈滕仁伯秘监》是这时期的一首长诗,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诗人的生活状况,是一首沉痛而又厚重的感怀之作,并且析理入微:“北风朝暮寒,园林日萧条。自非松柏姿,何叶不飘摇!儒衣历多难,陋巷困箪瓢。无地可躬耕,无才仕王朝。一饥驱我来,骑驴吟灞桥。通名丞相府, 数月不见招。欲登五侯门,非皓齿细腰。索米长安街,满口读《诗》《骚》。时人试静听,霜枝啭寒蜩。倘可悦人耳,安望如《萧韶》。”诗中的“长安”,指临安。
  如吴芾“却忆长安日,相亲如友于”(《寄刘与权与几》)。这是一种自然感发的体验。滕强恕,字仁伯,金华人。光宗绍熙四年(1193)进士,嘉定间历任馆职, 后知袁州(今江西宜春),以节用爱人为本,深得民心。
  余恕诚《唐诗风貌》认为:“从屈原起,中国大诗人多数都有过朝廷生活的体验。屈原、曹植、谢灵运如此,李白、杜甫如此,韩愈、白居易、苏轼亦如此。
  这表明在诗歌与政教有着密切联系的中国,必要的朝廷生活体验,对成就一个大诗人是有益的。论者曾有过所谓宫廷阶段使李杜从生活到创作都变得庸俗的说法,是有片面性的。”①果如此言,则戴复古最终没有成为中国诗史上的一个坐标式的人物,是否也有着这样的缺憾。因为杜甫固然也有过羁旅长安的生活,但后来还是有“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烜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的“文采动人主”(《莫相疑行》)场面和左拾遗这样的实际宫廷生活以及检校工部员外郎这样的虚衔。而这一切,对戴复古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世界。《春日二首呈黄子迈大卿》接触到自己内心的微妙感受,如之一: “野人何得以诗鸣,落魄骑驴走帝京。白发半头惊岁月,虚名一日动公卿。颇思湖上春风约,不奈楼头夜雨声。柳外断云筛日影,试听幽鸟话新晴。”之二: “帝里风光二月新,西湖几队(一作对)踏青人。杏花时节偏饶雨,杨柳门墙易得春。或是或非尘里事,无穷无达醉中身。五陵年少夸豪举,寂寞诗家戴叔伦。” 经过多年的磨砺,戴复古的诗歌逐渐为人们所欣赏,固然谈不上“诗名动帝畿”(贯休《怀刘得仁》),但还是在江湖派中崭露头角。

附注

① 〔日〕小川环树:《风与云———中国诗文论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03页。 ①杨义:《李杜诗学》,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页。 ②艾青:《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80页。 ① 余恕诚:《唐诗风貌》,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4~155页。

知识出处

戴复古诗词研究

《戴复古诗词研究》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既宏观地把握宋诗及戴诗的艺术走向,同时又对经典名篇进行较为具体的艺术剖析。对各种复杂的现象尽可能作出准确的解释,挖掘其中文化内涵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