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名山文化发展的特色其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海运海港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3818
颗粒名称: 天台名山文化发展的特色其一
分类号: G0
页数: 2
页码: 215-216
摘要: 天台位于台州北部的群山环抱之中,发现9000万年前恐龙化石群,开启我国东南沿海新生代文化的一大奇观。《府志》引《逸周书》、《山海经》称天台山脉笼盖明州、余姚、宁海,华顶幽秀主峰为浙东第一绝险高峰,“山高一万八千丈的神山仙境”,“群峰叠翠、高耸入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汉末三国台州置东南都尉,是浙南闽北的政治、军事重镇,辖区北起天台山,南及闽江口,成为中外海上丝绸之路活跃的古港之一,有利南北高道名流来台文化交流。尔后伴随高僧官吏、士人商人,不畏艰险,全力打开海上通道,形成东亚文化交流热潮。日本、朝鲜等国把天台宗视为显学,建立天台宗派,并对东亚、西南亚文化交流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文化传统 文化发展 文化发展战略学

内容

其一,最重要特色是历史悠久,文明发达颇早,演绎着海东名山文化特色, 声震中外。天台位于台州北部的群山环抱之中,发现9000万年前恐龙化石群,开启我国东南沿海新生代文化的一大奇观。六千年前,天台山麓的始丰溪畔,生息繁殖着远古的原始人类,天台左溪五十罗庵、坦头瓶窑等地发现伴有段石钵的石刀、石镞、石斧、石矛等石器,出现了独具山乡特色的石制砍砸磨盘、磨棒、磨锤。战国、秦汉时为“以海为国”的东瓯王国北大门,交通始开,北出吴越,南下台温,西进金婺,亦为东去四明的出海要道。《府志》引《逸周书》、《山海经》称天台山脉笼盖明州、余姚、宁海,华顶幽秀主峰为浙东第一绝险高峰,“山高一万八千丈的神山仙境”,“群峰叠翠、高耸入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典籍很早就记载中原硕儒、高道来东南修炼养真,太子晋、刘奉林、李八百等“登括苍,进天台,遍及十六洞天”,道家誉之为“天庭福地”。西周穆王时, 东征江淮徐国,徐人善于航海,国破之后,徐王率吏民由山东沿海南下四明、余姚、温台,和当地越人建立徐偃王城,即后来东海王国前身。明万历《黄岩志》称:“古城在县南三十五里大唐岭东,外城周十里,高仅存二尺……有洗马池、九曲池,故宫基址台阶崇十四级,城上有古乔木高木数十围。”又载西周灵王太子晋、李八百“游五岳,陟王屋至天台,入委羽(黄岩),遍历十六洞天,号紫阳真君”。《史记》载汉武帝倾慕瓯越巫道之学,并请瓯巫勇之为国师,于长安建章宫“设祭坛,灭火灾,用胜服之”。汉末三国台州置东南都尉,是浙南闽北的政治、军事重镇,辖区北起天台山,南及闽江口,成为中外海上丝绸之路活跃的古港之一,有利南北高道名流来台文化交流。北方著名硕儒高道如王方平、葛洪、陶弘景、顾欢等进入天台实践、修炼,提升天台名山声誉,并促使玄学思潮从自然本体论向人生本体论转变,在我国思想史上有重要意义。唐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交流频仍,日本、朝鲜、南亚、西亚学者、名流、高僧和官员于名山天台交流文化,“讲经论道”,演出我国和海外文化交流的“盛大之节目”,天台佛学成为唐宋“显学”,南宗道学流布南北。日韩著名高僧如再澄、空海、荣西、道源等不畏惊涛骇浪,涌向台山。著名高僧鉴真,第四次出海远渡日本,台僧恩托随同前往,“东游兴化,兴隆佛法,寄诸佛子,普渡众生,共结来缘”,后因台风改道扬州,到达日本后,创建日本唐招提寺,宣教天台教义。尔后伴随高僧官吏、士人商人,不畏艰险,全力打开海上通道,形成东亚文化交流热潮。天台名山为朝圣之地,国清寺成了中外文化和佛学交流胜地。日本、朝鲜等国把天台宗视为显学,建立天台宗派,并对东亚、西南亚文化交流产生巨大的影响。

知识出处

台州海运海港发展史

《台州海运海港发展史》

本书共十五章,内容包括:台州海域和远古越沤的海上活动、瓯越兴起和东海王国海洋海交的开拓、秦汉章安古巷的崛起及海运兴衰、三国两晋海外拓展和临海郡的海航海交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