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天台为海东名山的历史特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海运海港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381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天台为海东名山的历史特色
分类号: F552.9
页数: 6
页码: 214-219
摘要: 天台山濒临东海,是国内十大名山之一,是中外名流神往的文化圣地,高山流水,群峰翠叠,幽秀神奇,被誉为“天下奇观”。我国经典著作《舆地志》云: “天台山,名胜甲东南,为天下伟观,众岳之最秀者。”五六千年来由天台山人开拓、创造的天台名山文化及其精神,内涵深厚,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名山景观中的佛寺道观、亭台楼阁,品位风采俱佳,对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称天台山有似“上既神圣,帝座独尊”的东岳泰山。① 天台山作为海东名山,商周时就已有名,《府志》转引《三辅皇图》、《山海经》,说天台山“上既神圣,下必灵秀”。
关键词: 海港 交通运输史 台州

内容

天台山濒临东海,是国内十大名山之一,是中外名流神往的文化圣地,高山流水,群峰翠叠,幽秀神奇,被誉为“天下奇观”。我国经典著作《舆地志》云: “天台山,名胜甲东南,为天下伟观,众岳之最秀者。”国清寺是江南四大名寺、佛学台宗祖庭;道教南宗圣地桐柏琼台,“一派之祖,洞天福地于是地为盛”,称誉中外;在海东佛道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和卓著的历史声名。五六千年来由天台山人开拓、创造的天台名山文化及其精神,内涵深厚,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名山景观中的佛寺道观、亭台楼阁,品位风采俱佳,对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山水文学奠基者孙绰《天台山赋》云:“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也。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李白云:“楼台凤阁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龙图阁学士王十朋云:“仙山不容肉眼见,神仙境界无战争,天台咫尺行将登,无为设隐藏神灵。”著名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评说:“唯台一郡连山,围在海外,另一乾坤,最为据险。”“咫尺一嘘通帝座,万八峰头其独尊,玉室金庭何处是,东南半壁依天门。”称天台山有似“上既神圣,帝座独尊”的东岳泰山。① 天台山作为海东名山,商周时就已有名,《府志》转引《三辅皇图》、《山海经》,说天台山“上既神圣,下必灵秀”。
  隋唐以来,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仍,名流、高僧、道长、学者以及政治家、思想家等朝奉、瞻仰、拜谒,天台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圣地。三四千年来南北学术文化交流,形成儒、道、佛三者兼容的人文殿堂,是中华文化的集锦和代表。
  她蕴藏并辐射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非凡的感染力、熏陶力与冲击力,波及东亚、南亚、北非及欧美各国,在中华文化史上谱写多彩的华章。
  天台名山文化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人文色彩,在我国文化思想史上有崇高的历史地位。今天,继往开来,传承弘扬,首先要稽考其历史发展的特色。
  其一,最重要特色是历史悠久,文明发达颇早,演绎着海东名山文化特色, 声震中外。天台位于台州北部的群山环抱之中,发现9000万年前恐龙化石群,开启我国东南沿海新生代文化的一大奇观。六千年前,天台山麓的始丰溪畔,生息繁殖着远古的原始人类,天台左溪五十罗庵、坦头瓶窑等地发现伴有段石钵的石刀、石镞、石斧、石矛等石器,出现了独具山乡特色的石制砍砸磨盘、磨棒、磨锤。战国、秦汉时为“以海为国”的东瓯王国北大门,交通始开,北出吴越,南下台温,西进金婺,亦为东去四明的出海要道。《府志》引《逸周书》、《山海经》称天台山脉笼盖明州、余姚、宁海,华顶幽秀主峰为浙东第一绝险高峰,“山高一万八千丈的神山仙境”,“群峰叠翠、高耸入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典籍很早就记载中原硕儒、高道来东南修炼养真,太子晋、刘奉林、李八百等“登括苍,进天台,遍及十六洞天”,道家誉之为“天庭福地”。西周穆王时, 东征江淮徐国,徐人善于航海,国破之后,徐王率吏民由山东沿海南下四明、余姚、温台,和当地越人建立徐偃王城,即后来东海王国前身。明万历《黄岩志》称:“古城在县南三十五里大唐岭东,外城周十里,高仅存二尺……有洗马池、九曲池,故宫基址台阶崇十四级,城上有古乔木高木数十围。”又载西周灵王太子晋、李八百“游五岳,陟王屋至天台,入委羽(黄岩),遍历十六洞天,号紫阳真君”。《史记》载汉武帝倾慕瓯越巫道之学,并请瓯巫勇之为国师,于长安建章宫“设祭坛,灭火灾,用胜服之”。汉末三国台州置东南都尉,是浙南闽北的政治、军事重镇,辖区北起天台山,南及闽江口,成为中外海上丝绸之路活跃的古港之一,有利南北高道名流来台文化交流。北方著名硕儒高道如王方平、葛洪、陶弘景、顾欢等进入天台实践、修炼,提升天台名山声誉,并促使玄学思潮从自然本体论向人生本体论转变,在我国思想史上有重要意义。唐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交流频仍,日本、朝鲜、南亚、西亚学者、名流、高僧和官员于名山天台交流文化,“讲经论道”,演出我国和海外文化交流的“盛大之节目”,天台佛学成为唐宋“显学”,南宗道学流布南北。日韩著名高僧如再澄、空海、荣西、道源等不畏惊涛骇浪,涌向台山。著名高僧鉴真,第四次出海远渡日本,台僧恩托随同前往,“东游兴化,兴隆佛法,寄诸佛子,普渡众生,共结来缘”,后因台风改道扬州,到达日本后,创建日本唐招提寺,宣教天台教义。尔后伴随高僧官吏、士人商人,不畏艰险,全力打开海上通道,形成东亚文化交流热潮。天台名山为朝圣之地,国清寺成了中外文化和佛学交流胜地。日本、朝鲜等国把天台宗视为显学,建立天台宗派,并对东亚、西南亚文化交流产生巨大的影响。
  其二,天台山为我国儒佛道三家精神和合的典型,又是三教会通的人文学术思想的文化圣地,对我国学术、思想史发展有重要的历史贡献,对海陆丝路东亚、南洋、东南亚、南亚以至于非洲、欧美的文化交流,产生相当积极的影响。
  《淮南子》、《逸周书》、《史记》、《汉书》、《山海经》、《云笈七竿》、《洞仙传》、《淮南子》等载录天台南北文化交流活跃,天台神巫道学远播中原。“周穆王始,太子晋、刘奉林、李八百等,游五岳,涉王屋,登括苍,而至天台,遍及十六洞天”,还说“治桐柏,掌吴越水旱”,“奉为紫阳高道”。① 秦皇汉武一统东南,倾慕海东神山,秦始皇派方士徐巿(福)“求蓬莱神山仙药”,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四明、余姚出海。汉武帝时京都长安火灾,“百姓不安”,谕请瓯巫勇之出山,进入皇廷, 《武帝纪》称:“越人瓯巫勇之乃言;安台无坛,用信服之,亦祀天神……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神仙之属”。汉永平年间,郯人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失道,断不得归,后诸仙女咏歌吹送还乡”,引发名士学者仙游天台桃源的热潮,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佳话。自此,我国儒、佛、道三家名流、高道、僧众,还有海外学者、名士争相聚会天台名山,拉开南北三教合流的序幕。唐宋时期,天台佛学传入日本、朝鲜、南亚各地;天台道学也进入中原、闽广、海南、四川和云贵各地。各派代表人物虞翔、顾欢、孙绰、任旭、葛洪、葛玄、陶弘景、徐则、王羲之、许迈,还有后来的昙猷、智者大师、灌顶、李白、浩然、寒山、柳宗元、刘禹锡等,先后来到天台。同时也迎来日本、朝鲜的信使、高僧, 如再澄、圆仁、圆珍、安然和尚等,在日本景德天皇“大化革新”的推动下,都曾来过天台,得益于天台佛学、道学,兴起文化交流,天台佛学成了“唐风”文化。日本奈良朝形成佛教三论、法相、俱舍、成实、华严、戒律、天台八宗,“而以天台列为其首”。
  这里要强调一下:我国东南道学的诞生,天台桐柏宫有开启之功。《台州府志》转引《洞仙传》、《桐柏宫》、《委羽山志》、《方外志》、《三辅皇图》等,称周秦、汉晋期间,著名高道司马季主、鲍叔申、周义山;后有左慈、葛玄、陶弘景等齐来天台,修性炼丹,撰作经典,开设讲坛。葛洪《抱朴子》、顾欢《夷夏论》、集道学大成的唐玄宗诏制《道藏》皆为名典。后来南宋张伯端借助天台典藏,集思广益,糅合汉中、云贵道宗,开创南宗,天台成为我国南宗道学理论、思想策源地。天台声名海内外,成为浙东儒道佛文化交流的舞台,并在我国道学发展史上拥有独具一格的学术地位。
  其三,天台名山融合凝结南北文化,从而完成了台州特色的八大文化。台州文化发展至隋唐两宋时期,尤以南宋都城建在杭州,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南宋高宗赵构因被金兵穷追,越海南下章安而幸免于难,故重视台州, 以之为“辅郡”。助长和推进天台山文化引进和外传,综合形成山水、佛道、民儒、生化、仙药、茶道、武学等为主体的八大文化,成为台州代表文化。
  当时大批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北方士人纷纷流入天台,迁入台州。天台山明水秀,景色幽秀,政治安定,文风蔚起。文人学士、名僧、道长兴办书院,著述文章,自由讲学,百家争鸣。其间产生了智者的天台佛宗学派,寒山的白话诗派,元稹、柳宗元的儒家学派,李白、皎然、来济、柳宗元、元稹、刘禹锡等华夏诗派,还有司马承祯的养生理论,一行的天文科技,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陆游、陈亮、叶适、朱熹、周邦彦等儒家文宗大师,还产生了施敬仲、杜帮献等神医,陈仁玉的《菌谱》,陈景沂的《全芳备祖》,赵汝适的《诸蕃志》,张伯端的“南宗道学”。此后,范理、陶宗仪、方孝孺、王士性、徐霞客,杨维桢、刘基、黄孔昭、传灯、方孝孺、王士性、齐召南、齐周华、袁枚、马致远、魏源、阮元、康有为等儒佛道大家,天台徐善述、庞泮、徐表然、高东篱、文九玄等,亦有不俗表现。促使天台科技、生化、医药和印刷出版事业进一步发展。天台人用青竹、桑皮和山麻皮制作的玉版纸、花笺纸颇有名声,苏轼《杂志》称“吕献可遗余天台玉版,过澄心堂”,①天台玉版纸比当时海内有名的澄心堂纸还要出名,引发出版印刷业发展,天台人文自然科学进入鼎盛时期,台州八大文化扬名中外。
  其四,天台作为文化名山,最重要特色是天台宗佛学的开创地、南宗道学策源地,并外传海外,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很高声誉和积极影响。宋元以后, 天台的佛道宗派,因受理学影响,儒学禅化,天台佛学融入了禅宗、净土宗,并使日本、朝鲜、印度、缅甸、泰国等学者、高僧带进本国文化,流入台州,促使台宗理论更有广度和深度。台学佛道广泛外传,台宗佛学成为日本、韩国的“国学”。日本台宗大师成寻登临天台赤城、华顶、石梁,回国后著《参天台五台山记》,建立寺观,为中国佛学在日韩树立经典。天台茶道传入日本,形成东亚的海上茶叶之路。成寻圆寂后葬于天台国清寺,学者称茶禅文化香飘海外。高丽学僧义天赞台宗:“一代圣言,尽命宏扬,判释东流,以报大师。”来天台佛陇山,创高丽天台宗学派。总之,天台宗传入日本、韩国,而奉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海东丝绸之路,带动天台宗、道学在东南亚、中亚,如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广为流布,还西传欧美诸国,后来美国夏威夷、洛杉矶等都建有佛学院、研究院等。
  其五,最具特色的还是这片神奇土地长期形成的天台山人精神。不管是儒家、道家、佛家,还是官宦、学者、高僧、道士、诗人、画家、科技学者,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政治思想家,他们思想、观点、生活经历不甚相同,政治理念亦多差异,但一旦踏入幽秀神奇的海东天台山城,其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思想理念感染他们,潜移默化,凝结而成“天台山人精神”。即方孝孺所云:“天理人心, 超群飘逸,皆出自然;正直无畏,磊落光明,仁义为王。”“天上人间相宜,四民太平小康社会”,天台山精神是东海幽秀神奇的名山文化精神。
  当然天台山精神是天台山人特有自然人文景观和海内外名士、学者、名僧、高道相互交融而长期形成的。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代,华夏不少名流、高士、高道,慕名进入海东天台名山,“周灵王太子晋、紫阳真人、司马季主等,游五岳,登括苍,而至天台”,传入“怀夷、齐之清风,寻刘、阮之遗迹,著述养真,登高赋咏,立坛授徒,道济天下”,即孙绰在《天台山赋》称:“配天下唐典,齐峻于周诗”。汉唐之后南北知识阶层进入天台探幽觅道,形成“清明高洁,忠于善道”,“出则兼善天下,退则独隐其身”的精神,高察、葛洪、葛洪、任旭、顾欢、陶弘景,其后的寒山、智者、杜光庭、司马承祯、陆质、张令闻,他们隐于天台深山幽谷,“试闻朝中作宰相,何如林下为神仙”,展示出清高自恃、超凡脱俗的天台精神。唐宋以后,丝绸之路活跃,大批思想家、政治家、儒释道名流齐来朝圣,讲经传道,群星荟萃,风流际会,诸如朱熹、叶梦得、穆修、张伯端、王十朋、白玉蟾;国外如日本、韩国的再澄、圆仁、安然、南继清安、义天、道元等,三教合流,丰富和提升天台山人的理念,超凡脱俗、清高自恃之中,益增光明磊落、正直无畏、为国为民、仗义执言、立身事主,报效天下的精神气节,这是天台精神历史性的进步。
  明清以来,我国封建社会处于流变而日趋衰落的时期,内忧外患,尤以东南沿海历遭列强侵略蹂躏,丧权辱国,中华民族处于严重危亡时期。自然天台山精神也增加了强烈的反抗精神、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为国为民、“头经刀割头方贵”的硬气精神。清初齐周华为吕留良案仗剑进京,视死如归,抗节一生, 表现出“头经刀割头方贵,毙不封泥尺亦香”大丈夫气概,即如著名的思想家方孝孺所云:“士君子立身事主,报效天下,竭尽智谋,忠于善道,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炽史册。”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台州式硬气精神:“那台州式硬气精神……有时会令我忍而想到方孝孺,觉得也有些这模样的”,“唯有她发扬起来,中国才有进步,真希望”。

附注

① 王士性《广志绎·江南诸省·浙江》。① 《台州府志·方外志》。① 引自《唐宋时代日本向江南灵山名寺舍经考》,《中华文化论丛》,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知识出处

台州海运海港发展史

《台州海运海港发展史》

本书共十五章,内容包括:台州海域和远古越沤的海上活动、瓯越兴起和东海王国海洋海交的开拓、秦汉章安古巷的崛起及海运兴衰、三国两晋海外拓展和临海郡的海航海交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