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台州造船业、瓷器业和自然科技发明创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海运海港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374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台州造船业、瓷器业和自然科技发明创造
分类号: F552.9
页数: 8
页码: 107-114
摘要: 唐王朝四周的各个民族,把唐太宗尊为“天可汗”,所谓“四夷自服,天下帖然”。中国雕版印刷传入日本,医学切脉传入中亚、西亚,药物传入东非,影响了这些国家的自然科技发展,促进了中外科技文化的大交流。据《资治通鉴》记载, 当时东南沿海的杭州、明州、越州、台州、温州、福州、泉州等地,“船屯林立,巨舰庞大”,中外交通的开拓,大大促进了中外海运、物资交流、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台温一带也成为海上航运的一大枢纽。名闻东南的永宁船,“合五板以为大船,因以五会为名”,航行于东南海上。魏晋以来,台州海运特别是漕运、商运的活跃,见之于正史典籍,并引起航海史家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 海港 交通运输史 台州

内容

大唐是我国历史上国力强盛、文明发达的时期,政治安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威大振,文治和武功都达到了空前的盛况,它把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自然科技推向世界文明的最前列。唐太宗贞观时代,史称“惟三代以下,治功莫胜于唐,唐三百年莫若贞观之盛”。大唐的文化科技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的传播和影响,也达到旷古未有的高度。唐王朝四周的各个民族,把唐太宗尊为“天可汗”,所谓“四夷自服,天下帖然”。日本、朝鲜、波斯、大食、印度等国派出学者、高僧,通过海陆丝绸之路,来中国学习求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中国的造纸术传到中非阿拉伯,又从阿拉伯逐步扩散到埃及、摩洛哥,以至欧洲。中国雕版印刷传入日本,医学切脉传入中亚、西亚,药物传入东非,影响了这些国家的自然科技发展,促进了中外科技文化的大交流。中外海上航运的活跃,以及经济、文化、物资交流的广泛展开,使“地僻东鄙”的台州、温州的农业、手工业、海外商贸业等都迅速地发达起来。据《资治通鉴》记载, 当时东南沿海的杭州、明州、越州、台州、温州、福州、泉州等地,“船屯林立,巨舰庞大”,中外交通的开拓,大大促进了中外海运、物资交流、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诚如《旧唐书·崔融传》所云:“且如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 前指闽越,控行河洛,兼包淮海,弘舸百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当时,“东至高丽、日本,南至真腊国……远涉巨海,不惮滔天之骇浪,不怖映日之惊鳌”。台温一带也成为海上航运的一大枢纽。《赤城志》卷十九载:“高丽头山,在(临海)县东南二百八十里,自此山下突出一石,舟往高丽者必视以为准也。” 当时台州造船业持续发达,一是章安是历史的古港,“章安古名郡,……潮头送诸舶,入境攒千墙”。二是自汉晋以来,章安、永宁、东冶都建有船屯,规模较大。名闻东南的永宁船,“合五板以为大船,因以五会为名”,航行于东南海上。出洋的海船“苍舶”,“长三十丈,载六七百人”,航经台州的沙船、闽船、广船,横越浩瀚无际的东海,北去辽东、日本、韩国;大的五牙船,“每船载粮一千石,操驾之工数百”。魏晋以来,台州海运特别是漕运、商运的活跃,见之于正史典籍,并引起航海史家的高度关注。我们从《唐书》、《三代实录》、《智者大师传》、《安祥寺惠经传》中,得知当时明州、温州、台州一带已有一批著名的大船商,如李处人、柏志贞、李邻德、张支信、周文裔、郑仁德、崔铎等,他们都拥有船体巨大、结构精良的大船,往来于浙东沿海和日本、朝鲜一带,频繁而友好地进行经济和文化的交往。据孙光圻教授所著《中国古代海航史》所录,横越中国东海的船舶,从明州、章安、石榴镇(玉环)出海,“经肥前的值嘉岛,进入日本博多津港”。其文云:“六月一日自台州(章安)开航,七月廿五日驰抵日本筑前, 日商多安江搭船运回香药等很多货物。”又“中和三年,由中国驶日本,捎去天台国清寺诸德及越州良谞和尚所遣弟子致园仁的书信”。① 当时中日航海主要内容有三:一是进行货物贸易,浙东向日本运去香药、瓷器、绮绢之类,换回沙金财宝;二是进行政治外交,遣使修好,安定东海海疆;三是进行文化交流,据《皇朝类苑》卷七八称:“吴越钱氏,多因海舶通信。天台智者教五百余卷,有录而多阙,贾人言日本有之,钱俶实书于其国主,奉黄金五百两,求写其本,尽得之讫。”②唐、宋之交,台州建有市舶司,史称:“观察使冯安国父宝,巡视金鳌(章安别称)、松门市舶。”当时的临海上亭保(即今红光镇)是进入台州港的重要海上码头,史载:“其海(渎)则停纳万流,宗长四渎,控直港于稽、鄞,引大洋于温、福。出岛峙,通鸭绿,晞日本,睇晹谷。一日再潮,阳往阴复,千船万艘,东奔西逐。”③可见其海运规模,几乎成为当时南下闽广,东去日本、朝鲜等地的重要港口。
  当时海航科技也比较发达,章安、永宁船屯一带所造的船舶,在三国两晋“永宁船”的基础上,在三门、玉环建有船屯,其科技有了长足进步。当时的船舶,由钉榫技术的推动,建有多道的水密隔舱,增加船舶横向强度和抗风浪的能力。由于船体比较庞大坚固,帆桅相应增多,载重量大,适于越洋航行。正是因为当时浙闽一带造船技艺比较进步,舱室增多,才能出现如李处人、柏志贞、张支信这样的海航大商人。同时,出海的船舶对夏秋之际台风已有认知和防范。唐人称台风为飓风:“飓风者,常以六七月发,未至时,三日鸡犬为之不宁。”当时出航者对海岸岛屿的地形地貌的辨认知识也日趋完臻,唐徐坚《初学记》中有“海中山为岛,海中洲日屿”,海洋中的岛屿山峰已经非常明显地成为可靠的导航。台州多岛多屿,远航日本、朝鲜的以“永宁”船舶为多,开航时“皆为东镇山(即大陈岛)为准”,即是说以大陈岛为前往日本、朝鲜等国的航标。
  唐时航海器械比较进步,设计日趋完善,天文定位的航海技术似已萌芽, 虽无观测天体的仪器,但已能仰察北极星的高度,来判别南北海航的距离。著名高僧一行来过天台山,创造一种简便仪器的“复矩”,来测量北极星离地面的高度,有利海航导向,《旧唐书·天文志》云:“以复矩斜视北极出地。”①当然,一行的“复矩”仪器,不一定完全用于航海,“但据北斗与海洋山顶间的距离,来大略估测航船所在纬度,已成为当时船舶航海导引的重要手段”。值得一提的是浙江人窦叔蒙(有说是温州人,也有说是台州人),著有《海峤志》,研究潮汐运动与月亮运动的同步性变化规律,指出“月与海相推,海与月相期,苟非其时, 不可强而致也。时至自来,不可抑而已也”,即所谓“一晦一明,再潮再改”,“一朔一望,载盈载虚”,形象指出潮汐变化规律;并且还求得潮汐周期为12时25分14.02秒,这在潮汐注解理论研究方面,属于世界领先地位。台温一带多台风,因此出海帆船的帆檀增大,类型用途也各异。当时大型海船有“三帆以至十二帆,以竹为横架,织成席状”,船上还有橹、桨、篙等人力驱动装置,一旦成群结队出海,真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蔚为壮观,极大地推动了浙东沿海的海港海运和商贸事业的发展。诚如《续通鉴长编拾补》卷五所云:“东南得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若钱、刘窃居浙广,内足自富,外抗中国者,亦由笼海商而得法也。” 天文历数方面,首推高僧一行。一行(683—727)河南安乐人,俗名张遂。
  《府志·方外记》称:“一行张姓,公谨之孙也。穷大衍算法,求访师资,尝到天台国清寺,并立门屏。”今国清寺门前还存有“一行到此水到流”碑。开元十五年,他受玄宗之命,研究古今历法,又参考天竺历法,并吸收其中精华,完成了具有世界性科技成就的《大衍历》。共七篇:一为步中朔(计算朔望,平气),二为步法剑术(计算七十二候),三为步日位术(计算每天太阳的位置和运动), 四为步月离术(计算月亮的位置和运动),五为步轨漏(计算每天的星象和昼夜时刻),六为步交会术(计算日月食),七为步五星术(计算五十行星的位置和运动)。
  一行造“复矩图”,实测九州晷影和北极高度,他在723—725年间,曾南北奔波,并派子弟至北纬51°—18°的13个地点,测量北极出地高度及其他各种数据,以定各地食分之多寡和南北昼夜的长短,并得出地差“大率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极差一度”。①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的长度。按此结论, 子午线每度长为131.11千米,比近代的测算值偏大约20公里。他还和梁令瓒共同制作黄道游仪,用以观测日月运动,并测量星宿的经纬度;又发现星宿于赤道上的位置和距极度数因岁差异系而有不同,由之得出结论,太阳在冬至速度最快,以后渐慢,春分时平,夏至最慢。清代著名天台学者齐召南说:“自古皆谓恒星随天不移,西法谓恒星亦自动,其说甚确。一行以铜仪测验,即知古今不符,已开西法之先。”② 唐宋是台州青瓷发展的全盛时期。浙江出口的越州窑、龙泉窑、台州窑、婺州窑、瓯窑、德清窑,以及杭州“官窑”等,居于国内首位。无论是数量、质量, 还是品种、造型、釉色、纹饰等制作工艺,都达到顶峰,蜚声中外。唐陆龟蒙《秘色越器诗》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因为寓居于黄岩的地方士人顾况常把台州南部和温州称为古之“东瓯”,所以台州窑通称为“东瓯窑”。创况《茶赋》云:“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蒙茗玉花尽,瓯越荷叶空”。
  台州窑址数黄岩沙埠窑群为最佳,是台州青瓷窑系中的佼佼者。当时窑群总面积有七万多平方米,窑池林立,环境极好,磁土矿、水源、燃料十分丰富, 主要生产生活瓷、艺术瓷和外销瓷,器物有壶、瓶、罐、盘、碗、碟、盆、盅、执壶、谷仓、洗、盂、熏炉、粉盒、茶托、灯盏、佛像等,还有多角瓶、孔明碗、鲤鱼盆、荷藉和桂圆、荔枝、花生堆塑等形象生动的地方特产器具,多为祭祀器和明器。
  其他还有黄岩头陀、平田窑址,临海孔化岙、王安山窑址,温岭塘下、黄泥园窑址,天台崔岙王家塘、坦头镇窑址,三门亭旁上鲍窑址,仙居横溪、白塔镇等窑址,都有一定规模;其制品形状各异,制作也颇精巧,纹饰亦各种各样。台州瓷的器物装饰以刻画饰花为主,堆塑镂孔为次,再辅之以模印、针点、透雕、塑瓷等工艺手法,以鱼藻纹、水草纹、荷莲纹、双鱼纹、牡丹纹绘出诸如菊花、桃花、杜鹃、芙蓉、玉兰、水枝花,以及虫、鱼、鸟、兽。色彩以青绿色、泛黄色、紫青色、青橙褐色、清白色等为佳,多种色彩辉映其间,光泽滋润,洁清透明,疏密有致, 庄重典雅,可谓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益增台州独特的地方特色。
  台州瓷器亦外销,据地方史志所载,三国孙吴派卫温、诸葛直远规台湾,应带出一批台州的青瓷,近代考古发现台湾有如台州纹型的青瓷。唐时鉴真和尚第四次东渡日本,经天台国清寺南下,阻宿黄岩禅林寺,传闻鉴真一行也曾带出黄岩青瓷。日本中村新太郎《中日二千年》一书,记日本高僧道元来天台山、明州等地学佛求法,很欢喜台州瓷,不仅带走台州陶瓷器,还学习了烧制陶瓷的技术,这是对日本瓷器文化一大贡献。台州的章安、松门、玉榴岛(玉环)都是古代中外贸易的古港,产品远销日本、朝鲜、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东南亚各国,应有大量瓷器进入这些国家,可惜这些方面记载不多。1988年3月,在三门湾港口海底捞起数百件青瓷。台州文管会的金祖民先生曾在南京博物院见到菲律宾、日本送还我国的三件珍藏青瓷佳品,他认为:“从其造型、釉色、纹饰特征,认定是黄岩沙埠窑群的产品,当为晚唐北宋时远销至菲岛无疑。”① 唐时台州化学、物理和医药等科技方面,也有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台州军事发明家孙琰。他是临海人,唐末五代著名的发明家,在我国火药、火炮的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本传说他“骁勇有智,时人谓之孙百计”。吴越天宝二年,他留守苏州任牙将时,发明连环霹雳火炮,抵抗淮南周本、吕师造的围攻。《通鉴》称:“吴越将临海孙琰随机应变,置轮竿首,垂& 投锥以揭之,攻者尽露,炮至则张网以拒之,炮迂网辄止,竟无所施,淮南兵遂遁。”孙琰既称“孙百计”,应有更多发明,可惜史籍少有记录。
  台州道家对医学、药学也有独特的创造和贡献。唐代著名道学家司马承祯(655—735),河南温县人,出自“官宦名贤之家,奕代清德”。其父司马仁最为朝散大夫,曾为襄、滑二州长吏。他年少好学,历游名山,与陈子昂、李白、卢藏用、宋之问、毕构、孟浩然、贺知章、王维为“仙宗十友”。后止于天台山,四十年不出,自号“白云子”,为道教茅山宗的十二代宗师,南岳天台派的创始人,在我国道教发展史上是一位重要人物。其道学代表著作有《坐忘论》、《天隐子》、《修真秘旨》、《太上升玄经注》、《上清天地宫府图经》等,也有涉及医学、药学的重要述作,如《修身养气诀》、《服气精义杂论》、《采服松叶等法》、《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等。他利用天台山的天然植物、草药、金砂、乌药,并结合各山清水和清净天气养生,形成系统的养生学。在我国医学、药学,尤其是养生学上有重大的突破和贡献,在科技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他提出养生得道的最高原则,认为“信道之心是生命之道的根”。首先,要“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养定”,然后才能“得道”。所谓修持,即“心有五时”、“身有七候”。五时指:一、动多静少;二、动静相半;三、静多动少;四、无事则静,事触还动;五、心与道合,触而不动。所谓七候指: 一、举动顺时,容色和悦;二、夙疾普消,身心轻爽;三、填补夭伤,远元复命; 四、延数千岁,名曰仙人;五、炼形为气,名曰真人;六、炼气成神,名曰神人; 七、炼形合道,名曰至人。所谓“圣人”,就是达到“体无变灭,形与道同,故无生死,隐则形同于神,显则形同于气,所以虽有水火而无害,对日月而无影”的形、神、道合一的神仙境界。
  司马承祯还提出“服气五牙法”、“太清行气符”、“服六戊气法”、“服三五七九法”、“养五脏五行气法”、“服气疗病法”等功法,探索服气养生与治疗疾病等重大问题。他说:“大气者,道之几微也。几而动之,微而用之,乃生一焉,故混元全乎太易。”从宇宙化生的角度,把气提高到生命本原的高度。他强调服气成仙:“然金石之药,候资费而难求,习学之功弥岁年而弥远。若乃为之速效, 专之克成,与虚无合其道,与神灵合其德者,其唯气也。”同时,他也主张服药, 他说:“今之草木之药性,味于脏腑,所宜为安脏丸、理气膏。其先无病疹,脏腑平者,可常服此丸膏,并茯苓、巨胜等丹服之药。若脏有疾者,则以所宜者增损之服。如先有痼疾及别得余患者当别医攻疗。”司马承祯的服气、又服药的养生成仙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自两晋以来道教的服气疗病的理论,并使道教的气功治病法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以气功疗病的同时,强调药物兼而同疗的治病方法,使我国道家服气养生的成仙之法,走向医学、药学的科学道路。
  道家对台州医学、药学、针灸学等亦有贡献,著名人物也颇多,在《嘉定赤城志》、《天台山全志》中都有著录。
  柳泌,生卒年月不详,宪宗期间为台州刺史。《资治通鉴》卷二四〇称:“上(宪宗)晚节好神仙,诏天下求方士。柳泌言于上曰:天台山神仙所聚,多灵草。臣虽知之,力不能致,诚得为彼长史,庶几可求。上信之,丁亥(元和十三年,818),以泌权知台州刺史。”《天台山全志》又说:“泌至台州,驱吏民采药。
  岁余无所得而惧,举家进入山中。浙东观察使拥送京师。上复使待诏翰林服其药,日燥渴,竞以致死。顺宗立,乃杖杀泌。”①柳泌最后被杀,是自食其果,然其对台州药学却有一定的影响。本传称其为台州刺史时,于天台丹霞洞设官方丹庐药室,其文云“其中多灵葩翠茎,修篁奇竹,又有曲池环沼,药室丹炉”, 专门采炼丹药。其《玉清行》诗曰:“遥遥塞冬时,萧萧蹑太无。下看白日流,上造真皇居。仙郎执玉节,侍女捧金书。七珍飞满座,九液酌如泉。狮麟威赫赫,鸾凤影翩翩。顾盼乃须臾,还是数千年。”柳泌欲效两晋葛玄、葛洪入天台山采药、炼丹、修道成仙之法,对台州药学有推动作用。他学习《九鼎经》、《金清丹经》,撰写《玉清(金液)行》,置丹炉,采仙药,炼金丹,其用茯苓、芝草、黄精、胡麻所制“玉清金液”、“茯苓膏”等,虽不是长生之药,但有补气血之效,在当地民间颇为流行。世上无“长生不老”,亦无“升天神仙”,柳泌也因欺君之罪,终遭杖杀。当地士民同情柳泌遭遇,“冀其不死”,在天台山福圣观东侧为柳泌造墓树碑。《天台山全志》作者张联元还辩解称:“柳泌杖杀之说,恐未必然。” 唐宋之交,天台山寓居着许多知名的道家。吴筠、司马承祯、叶法善,夏侯隐、杜光庭以及吕洞宾、罗隐之、施肩吾、张伯端、白玉蟾等。他们来天台为了学道升仙,提出了不少养生成仙的理论和方法,久而久之,形成了道家调息、服饵和导引等一整套养性保健和全身运动的原则和理念,对我国的养生保健学有重要的补充,遂成天台道家养生学。调息即为“意守”,主张呼吸自然,心平气和,达到意气合一。夏侯隐云:“睡仙夏候人之灵,神游山水真忘形。越险何问涧与径,但闻鸟语兼花罄。闭目齁齁脚不停,登山渡水全未醒。”服饵,即为服气辟谷和食疗等功法。服气辟谷,使五脏气血宣通,然后添加辅助药品,如茯苓、乌药、白术、黄精、胡麻、大枣、核桃等,以充实生命元素。导引,是指养生保健的体育运动。魏晋至两宋,天台是道家养生保健有各种功法和理论形成的集中地、发源地、开创地。著名的有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法等。司马承祯作《导引论》,使五脏、经脉以至肌肢、腠里、精血全经宣汇相通,达到养生保健的全面效果。他说:“肢体关节本资于动用,经脉荣卫在于宣通。今既闲居,乃无运役之事,须导引以致其和畅。户枢不蠧,其义信然。故荣气者,所以通精血、盖筋肋、利关隔也。卫气者,所以温肌肉、充皮肢、肥腠里、司关阖也……阴阳相随,内外相贯,如环之无端也。”其后,杜光庭等著名道家提倡调息、服饵、导引的养生保健等法,有相当的科学价值和实用意义,对后世道家的生命炼养实践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为我国保健医学提供了出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至今仍有很好的科学和实用的意义。

附注

①②③ 孙光圻《中国古代海运史》之《隋唐五代海运》。 《皇朝类苑》卷七八《渊鉴类函·舟部》。 洪迈《夷坚志》卷五《真如诗藏神》,又引南宋宁海储罗秀《宁海赋》。 ① 《新唐书·天文志》。 ①② 《新唐书·天文志》。 《台州府志》卷一二五《人物志》,又引《真西山集》。 ① 金祖民《中国陶瓷集》之《台州古代陶瓷文化》。 ① 《新唐书·柳泌传》。

知识出处

台州海运海港发展史

《台州海运海港发展史》

本书共十五章,内容包括:台州海域和远古越沤的海上活动、瓯越兴起和东海王国海洋海交的开拓、秦汉章安古巷的崛起及海运兴衰、三国两晋海外拓展和临海郡的海航海交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