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东吴海外拓展及海交海运的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海运海港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372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东吴海外拓展及海交海运的概况
分类号: F552.9
页数: 5
页码: 44-48
摘要: 三国东吴至两晋时期,是台州经济政治有较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台州海港、海运、海产和造船各业有突破性进展的时期。章安地位仍十分显要,临海郡成了东吴谋取海上航运事业,建立海上强国的重心地区,不少重大的政治、军事、商贸等海事活动,都和章安密切相关,章安是当时我国海内外航运的极为重要的一方都会。东吴治理下的长江沿岸、太湖流域、钱塘江流域,温台灵江、瓯江流域,一跃成为国内农业的先进地区。以当地名望家族为核心而形成的地缘、血缘的地方性豪族共同体,对孙氏政权立足江东构成严重威胁。他们或聚居滨海海域,或丛林山谷,民风强悍,善于兵战。因此如何平定山越,安定东南海域,就成了东吴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海港 交通运输史 台州

内容

三国东吴至两晋时期,是台州经济政治有较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台州海港、海运、海产和造船各业有突破性进展的时期。章安地位仍十分显要,临海郡成了东吴谋取海上航运事业,建立海上强国的重心地区,不少重大的政治、军事、商贸等海事活动,都和章安密切相关,章安是当时我国海内外航运的极为重要的一方都会。
  三国鼎立,魏、蜀、吴分土争雄,竞于海内。论政治军事声势,东吴远不及魏蜀,然举江东一隅之地,开发江南,发展海上航运事业,却是魏蜀二国所望尘莫及的。东吴治理下的长江沿岸、太湖流域、钱塘江流域,温台灵江、瓯江流域,一跃成为国内农业的先进地区。如永兴、山阴一带的水稻产量,较两汉时期有了大幅度的上升,精耕细作的水田亩产高达精米三斛①。江东各地,如僻处浙东海滨的临海郡,农业和手工业也有了一定发展,南朝宋时郑缉之《永嘉记》载“郡蚕一年八熟”②。临海郡的地位也有了很大提高,《嘉定赤城志》称: “太平三年(258)以会稽郡东部立临海郡,郡治临海,取郡东北临海山而名,寻徙章安。”所辖章安、临海、始平、永宁、松阳、安阳、罗江七县,郡境远及闽北。
  沿海圩田、湖田大量开辟,章安“东西列街市,浦溆会经商”,中秋菊酒之会,“文人学士常至三四百人”,经济发展,城市比较繁荣。孙权是我国历史上对航海事业非常重视,并作出卓越贡献的一代君主。他凭借江东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以及东南沿海濒江跨海的优越自然条件,积极开拓海疆,发展航海事业。
  东吴以“上下五层,可容战士三千”的大船,运载甲士,远航辽东、渤海、台湾、南海和东南亚各国,其政治、商贸、军事、文化等活动远及朝鲜、东南亚和南洋各地,并派遣使者“布施典章”,把中国经济文化远播东亚各地,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东吴一代,海运相当发达,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航海家,如康泰、朱应远航东南亚、南洋各地,“其所经历传闻凡有百数十国”,开辟出我国与南亚的海上航线。沈莹、吕岱、贺齐、虞翻等,或因政治军事的原因,或出于文化交流的愿望, 活跃在我国东南沿海和海南各地,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繁荣,贡献出毕生的精力。沈莹编撰的《临海水土异物志》,是以临海郡为主体,记载我国东南沿海、南海和台湾的物产风情的最早的一部海域地方志,也是研究我国古代越人和高山族海上交往的最珍贵的历史文献。吕岱、贺齐、虞翻、全琮等都是我国中古时期杰出的航海家,又是优秀的将军。贺齐曾为临海郡的永宁(黄岩一带)长,又代领都尉,他的“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①,他一生战斗在东南沿海,先后平定了浙闽的建安、汉兴、侯官、松阳的山越的动乱。吕岱十八岁奉命远征海南,其后在东南亚苦心经营二三十年之久。廖式作乱,“零陵、苍梧、郁林诸郡骚扰,岱自表辄行,星夜兼路”。他攻讨一年,“斩式及遣诸所伪署临贺太守费杨等,并其支党,郡县悉平”。他“清身奉公,所在可述。久在交州,历年不饷家,妻子饥乏”。孙权“以其出身万里,为国勤事,家门内困,”“加赐钱米布绢,岁有常限”②,后为孙权擢为大将军,称赞他“忠勤相先,劳不言倦,功以权成,化与道合,过于廉颇也”! 东吴时期还编撰出一批名称中外的海产海域志和海航历史著作,如沈莹的《临海水土异物志》,康泰、朱应的《扶南异物志》、《外国传》,万震的《南州异物志》等。这些著作是我们研究古代东南、海南沿海和古代东亚、南亚、南洋群岛各地,以及中西经济文化交往,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黄龙二年(230)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的庞大船队,从临海郡的章安港出发,远适夷洲(今台湾)。这是大陆和台湾大规模海上交往的第一次记录,也是我国以政府名义行使国家权力的最早证明,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总之,孙吴的海上航运事业,前承两汉,后启隋唐,是我国航海史上重要的发展时期,诚如孙吴陆凯所云,孙权是在完成“汉文犹难远征”的雄伟事业①。
  东吴以浙南闽北的临海郡为开辟与发展海上航运事业的重心地区,是因孙氏定都建康(今南京),立足浙北会稽(吴会),并以浙南临海郡为其后院,确定自己的势力范围,开拓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突出提倡海运事业,以保证在三国竞争中的政治、军事地位,争取统一战争的最后胜利。
  首先从政治上看,当时魏、蜀、吴三国鼎峙。曹魏据有北方,势力范围最大。蜀汉据有四川和湖北部分地盘,论经济、军事实力,虽不及曹魏,然刘备、诸葛亮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号,出师有名,号令有据。孙权割据江东,论地盘、军力远不及北方曹魏;论政治声势,亦不及西蜀刘备。所以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曰:“曹魏势大,蜀汉义正,吴介其间而皆不敌。”②因此江东要发展势力,北受曹魏压制,西遭蜀汉牵肘,难以伸展。但孙氏政权的东部和南部,却是富庶的江东和有待开发的浩瀚东海与南海。不愿待守江东的孙氏,要想打开局面,撑出天下三分之局,就必须采取保境安民、开发江南、发展海上航运的总方针,扩展地盘,积聚力量,等待时机,然后夺取统一战争的最后胜利。因此, 孙氏在取得江东吴会核心地区之后,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东南沿海,用力开发江南,发展海上航运,以与魏、蜀抗衡。
  东吴时期的临海郡,初为章安之地,辖区辽阔,北起天台山,南及闽江口,即有今浙江南部的台州、温州、丽水和福建北部的建瓯、福州等几个地区。郡治章安及辖区永宁、横阳、侯官、东冶等港口,是东吴沿海的重要造船基地,也是海上航运的枢纽之一,两汉时期展开的海上航运,“南北海运,皆从东冶”,临海郡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这是东吴开辟海上航运的重心地区。
  东吴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载:“临海郡安家之民,悉依深山架立房舍于栈格上,似楼状,居住、饮食、衣服、被饰,与夷洲民相似。今安阳、罗江县民是其子孙也。”安家,即闽北的安阳、罗江。所以北大著名海交史教授张政烺断言:“罗江其地在今福建罗源、连江县境。吴太平三年(258)设临海郡,今福建沿海一带,至少闽江以北,皆归管辖。及至晋立晋安郡,才重定疆界,从临海郡划出。”①故《宋书·州郡志》云:“罗江男相,吴立,属临海郡。”总之,东吴的临海郡由于造船基地众多,航海技术进步,海运贸易相当活跃,也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其二,从军事上看,孙氏政权立国江东,与魏蜀抗衡,要扩展势力,首先遭到以越族后裔为主体的东南沿海居民———山越的反抗。以当地名望家族为核心而形成的地缘、血缘的地方性豪族共同体,对孙氏政权立足江东构成严重威胁。他们或聚居滨海海域,或丛林山谷,民风强悍,善于兵战。因此如何平定山越,安定东南海域,就成了东吴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故孙氏政权立国之初就把山越动乱视为“心腹之大患”。东吴著名大将陆逊即对孙权说:“山寇旧恶, 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②历观《三国志·吴书》有关列传,孙氏政权的主要军事将领,几乎没有一个不参与平定山越动乱的战事。由于采用“罗兵幽阻,但缮藩篱”,“弱者为民、强者为兵”的方针和政策,迫使沿海山越逃窜山林海岛,因此,东吴统治者不得不派遣船队,穷追远遁江海的山越。临海郡是山越聚居的中心,其沿海一带是东吴海上航运的枢纽和向东南沿海拓展的重要基地,自然也是军事上追剿山越的关键据点。如章安、永宁、侯官、东冶,就是东吴剿灭山越的大将贺齐、全琮、吕岱等的政治、军事重镇。被孙权誉为“今定天下,非君谁与”的贺齐,就是以代永宁长、侯官长、南部都尉长的名义,平定了浙闽沿海的山越。东吴平定山越,追击逃逸海上的山越余众,对于海道的开辟,在客观上起了相当的积极作用。如孙权派遣大将吕岱远征南洋、东南亚; 卫温、诸葛直出征夷洲;康泰、朱就出使海南诸国,就是这一政策和战略的继续,是海航开拓的有力证明。
  其三,从历史传统上看,东南沿海一带航海活动,早在西周时期就有明确的记载:周成王时“于越献舟”。越人一向以造船航海为其特长,《越绝书》称: “夫越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则飘风,去则难从。”越国造船相当发达,有用于海战的戈船、楼船,也有民间自用的扁舟、轻舟。孙光圻在《中国古代航海史》中,引《汉书·朱买臣传》“去泉山五百里,居大泽中”,称越国人民由泉州港出发,飘洋越海,“舟行三日到达澎湖屿”;澎湖屿应是东越国的“外越”。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记春秋战国期间越人泛海至澶洲、夷洲,并说夷洲有象征越王的统治物证:“夷洲在临海东,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石也。”说明会稽东的临海郡和台湾和海南岛早有一条传统的历史航道,所以《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卫温、诸葛直远征夷洲和澶洲时,先记秦始皇令徐福出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的史事,然后说“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入海行”①。会稽东县指的就是临海郡,即今浙南闽北沿海。看来,古代浙闽和台湾、海南已有比较稳定的海上航道,互通无有,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汉武帝时期,国力昌盛,经济繁荣,商贸、文化和军事活动也相当频繁,当时章安、永宁、侯官、东冶诸港口,出于国内统一和对外拓展的需要,已经开辟出北上辽东、高丽、日本;南下海南、南亚、东非,联成一线的古代国际新航道。所以《后汉书》记述这一时期的海内外航海盛况就称:“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②。汉时的东冶,有说在今福州、温州,亦有说在今章安、黄岩的,皆为临海郡辖区。证明浙闽沿海的临海郡是当时国内南北航海的重心地区。
  东汉末三国初北方大乱,东南沿海相对稳定,海上交通依然畅通无阻。北方士人桓晔、袁忠、许靖等避乱南下,经东南沿海的永宁、东冶,再南下海南③。
  会稽太守王朗在抗拒孙策失败后,虞翻随从他浮海南下至东瓯、侯官,《吴书· 虞翻传》:“孙策征会稽,王郎亡走浮海,翻追随营护,到东部侯官(今福州),侯官长闭城不受,翻往说之,然后见纳。”④后来虞翻被孙权流放交州,隔了十余年,孙权“促下问交州,翻若尚存者,给其人船,发遣还都,若以亡者,送丧还本郡,使儿子仕官”。可见,即便在三国战乱时期,东南沿海和海外的航运,特别是临海郡沿海至海南各地,还是比较便捷的。

附注

①② 《三国志·吴志·钟离牧传》。 《太平御览》卷八二五引《永嘉记》。 ①② 《三国志·吴志·贺齐传》。 《三国志·吴志·吕岱传》。 ①② 《三国志·陆凯传》。 王夫之《读通鉴论·三国》。 ①② 张崇根《临海水土异物志辑校序》。 《三国志·陆逊传》。 ①②③④ 《三国志·吴主传》。 《后汉书·郑弘传》。 《三国志·蜀书·许靖传》。 《三国志·虞翻传》引《吴书》。

知识出处

台州海运海港发展史

《台州海运海港发展史》

本书共十五章,内容包括:台州海域和远古越沤的海上活动、瓯越兴起和东海王国海洋海交的开拓、秦汉章安古巷的崛起及海运兴衰、三国两晋海外拓展和临海郡的海航海交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