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章安为东南都尉治所后海上交流的发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海运海港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372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章安为东南都尉治所后海上交流的发达
分类号: F552.9
页数: 4
页码: 38-41
摘要: 东汉时期,章安作为浙南闽北的行政治所、战略基地,海上航运的显要地位更加突出了。当时的章安辖区,北起天台山,南及闽江口,有今台州、温州、丽水和福建北部的建瓯、福州等大部分地区。北方诸郡的物资,海南交趾的海货,中原内地的铁器、丝织、茶叶、铜镜、农产种子运往朝鲜、日本、南亚、中亚以及北非,不少都取道章安和东冶。孙光圻教授在《中国古代航海史》中认为使者是从孟加拉湾的南端缅甸,绕道越南,转至东冶来我国的。大秦国来中国,其海路即循红海而南,转而东向,通交趾七郡,至广州,然后经东瓯北上。
关键词: 海港 交通运输史 台州

内容

东汉时期,章安作为浙南闽北的行政治所、战略基地,海上航运的显要地位更加突出了。当时的章安辖区,北起天台山,南及闽江口,有今台州、温州、丽水和福建北部的建瓯、福州等大部分地区。到了汉末三国年间,东吴开拓海疆,海航海运频仍,章安海域的船只带动东海、黄海、南海和渤海四大海区,孙权派遣吕代、陈时远征南海,戴良等军事将领“南下九真、交趾”,又遣著名航海家康泰、朱应“南宣国化,暨徼外扶南,堂明诸王”。北方诸郡的物资,海南交趾的海货,中原内地的铁器、丝织、茶叶、铜镜、农产种子运往朝鲜、日本、南亚、中亚以及北非,不少都取道章安和东冶。《临海记》载:“临海东有东镇山,生有昆布藻类、甲香攀等物,中有四岙,极险峻。山下望海中,突出一石,舟往高丽者必视以为准也。”①《后汉书·顺帝纪》永建七年(131)载:“日南徼外叶调国(即今爪哇)掸国遣使来贡。”孙光圻教授在《中国古代航海史》中认为使者是从孟加拉湾的南端缅甸,绕道越南,转至东冶来我国的。《魏略·西戎传》载“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七郡外夷……而入中国”,其中部分朝贡船只,是从浙闽沿海取道北上,由济水、黄河进入西安、洛阳两京的。大秦国来中国,其海路即循红海而南,转而东向,通交趾七郡,至广州,然后经东瓯北上。
  “南北转运,海东为盛”,这应是事实。
  章安和台湾、海南以及海外的海上活动,相当活跃。《临海水土异物志》载:“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又有夷州及澶州……世世相承有数万家,人民时至会稽市。会稽东冶县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至澶州者”。所记东鳀有说是舟山、嵊泗列岛,也有说是台湾;也有人说是日本,如以“有二十余国”,应为日本为宜。夷洲是台湾,澶州是海南岛,“时至会稽市”,说明台湾、海南岛和浙闽沿海的人民早有频繁的海上交往。“东冶县人有入海行”,其中有“海外东鳀人”,不少学者认为浙东越人经舟山、嵊泗岛屿南下台湾、澎湖、海南,以及海外日本、韩国等国。到了东吴沈莹远航海外,据官方有关资料和民间传闻轶事,以临海郡为主体,写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东南沿海以及台湾等岛屿的土地、物产、风俗人情、历史地理的综合史志《临海水土异物志》。该书对夷洲有一段生动具体的描述:“夷洲在临海东,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 草木不死,四面是山溪。人皆髡发,妇女不穿耳。土地肥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此夷舅姑子妇共一大床,略不相避。地产铜铁,唯有鹿骼为矛以战斗,磨砺青石以为弓矢。取生鱼肉杂贮大瓦器中,以盐卤之,历月余日,乃啖之,以为上肴。”其所记地理方位“临海东”应为章安;夷洲,确指台湾;土地物产、风物习俗等情况介绍,生动真实,也和台湾相符。诸如“取生鱼肉以盐卤之”、“磨砺青石以为矢镞”,至今浙闽沿海仍还保留着。今天浙江的椒江、玉环、松门、温州、瑞安、平阳,福建的晋江、福州、厦门等地,或在风平浪静之时,或者借季风潮汐,一般民船都可泛海直达台湾。从古到今,浙闽沿海和台湾人民,披荆斩棘, 乘风破浪,为开辟这条历史性的航道付出沉重的代价,留名青史。章安作为古港名郡的地位,对于密切大陆和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为东亚、南亚以至西方文明的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吏治混乱,故而乱象丛生,章安作为著名海港,受到很大的影响。汉顺帝永建六年(131),会稽曾旌发动起义,从海道攻占了东部都尉所在地章安。史载:“曾旌率众千余人,烧句章,杀长吏,又杀鄞、# 长,取官兵,拘杀吏民,攻东部都尉章安。”①黄巾起义,中原大乱,北方人民避乱南下者甚众,曾旌失败之后,南下海路还是畅通。如王朗,“东海人,会稽太守,孙策渡江略地。功曹虞翻以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为汉吏,遂举兵与策战,败绩,浮海至东冶”。后来曹操策书屡下,王朗“既重侯官,又欲投交州,擢舟辗转江海,积年乃至”。② 又如名士虞翻,“亡走浮海”,由章安到东部侯官,又至日南、交州。后来孙权听说虞翻在交州讲学不倦,“授徒者常数百人,又《老子》、《论语》、《国语》训注皆传于世”,下令“促下问交州,翻若尚存者,给其人船,发遣还都”,③可惜这时虞翻已死,其子孙后来由海道返还会稽。又如许靖, 自山东南下,因“会稽倾覆,经历东瓯,皆走交州,既至交趾,泛海万余里”④ 。
  这些记载,说明汉末三国时期章安及其辖区的东瓯、东治、侯官等地仍是海上要津,是北上辽东,南下闽广、海南、南亚的必经之地。
  对于章安海上航运,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还是孙权黄龙二年(231)“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余人,浮海求夷洲及澶洲。……澶洲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⑤以政府名义出使台湾,规模之大,兵众之多,海上历时之久,“又得夷洲数千人还”,实属古代中外航海史上罕见的壮举,且是我国政府在台湾行使政府权力的最早证明。这次出航不仅使大陆汉族、越族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浙闽沿海手工业器具等大量流入台湾;还促使人民移入台湾,共同从事开发台湾的事业;大大加快了东南沿海的海上航运、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于中华民族的统一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卫温、诸葛直出使台湾,是从章安出海的,此不仅因为章安是郡治所在地、东南都尉军事重镇、海上航运的一方都会,还是东吴平定浙闽山越和开拓海疆的战略重地。东吴开拓海洋的永宁统帅贺齐,军帐、军营应建在章安的永宁,“以(贺)齐为永宁长,又代韩晏为领都尉事……齐令越人因事交构,阻兵相图。”①所以沈莹记卫温、诸葛直的出发地是“在临海东”的章安,“浮海取夷洲”。
  总之,章安的兴起和繁荣经历了自两汉至魏晋南朝的六七百年的历史,随着中原封建王朝政治控制和经济开发的南移,浙南的温州,福建的福州、泉州等相继崛起;章安的地位明显下降;至两晋年间,仍不失为“凭眺雄南方”的海上航运的一方都会。《临海县志》引叶丰《赤栏桥怀古诗》所云:“章安古名郡, 晋代衣冠物,东西列街市,高桥跨中央,湾环互轻舸,浦溆会经商。太守成公绥,作赋始擅场,雪天照海月,岛屿罗圭璋,灵水汇其趾,海门峙其旁,潮头送诸舶,入境榄千墙。”

附注

①② 《汉书·严助传》。 ① 《赤城志》卷二四《山水》。 ①②③⑤ 喻长霖《台州府志·沿革表》。 《三国志·王朗传》。 ④ 《三国志·虞翻传》引《吴书》。 《三国志·吴主传二》。 ①《三国志·吴书·贺齐传》。

知识出处

台州海运海港发展史

《台州海运海港发展史》

本书共十五章,内容包括:台州海域和远古越沤的海上活动、瓯越兴起和东海王国海洋海交的开拓、秦汉章安古巷的崛起及海运兴衰、三国两晋海外拓展和临海郡的海航海交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