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秦汉三国 章安的社会经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海运海港发展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372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秦汉三国 章安的社会经济发展
分类号: F552.9
页数: 6
页码: 33-38
摘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示强威,服海内”,一面令扶苏、蒙恬领军三十万进驻朔北漠地,以制匈奴,同时对东南越族进行军事远征。史家称秦时所建的闽中郡“弃而勿属”,也说明浙南闽北的瓯越、闽越因有相当实力,仍割据一方,并未完全归顺秦朝。不想这次“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以五谷种子、百工” 的海外之行,引发东亚航海史上一大盛事。结果徐福等“到平原广泽,止王不来”。中、日学者征引了大量史料和遗物予以论证,有认为是日本,也有认为是澎湖、舟山群岛或台湾的。三国时台州的《临海水土异物志》也曾记述其事,台州沿海各市县的史志也留有徐福的传闻轶事。台州徐安定《徐氏历代名人录》说徐福“名汉,别名市,字彦福,为偃王二十九代孙”。
关键词: 海港 交通运输史 台州

内容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示强威,服海内”,一面令扶苏、蒙恬领军三十万进驻朔北漠地,以制匈奴,同时对东南越族进行军事远征。秦始皇南巡至钱塘,因“水波恶,乃西行百二十里,从狭水渡上会稽,登大禹,望于南(东)海。”①继后“大徙天下有罪谪吏民,置南(东)海故大越处,以备东海外越”。东海外越,主要指浙南闽北的瓯越和闽越,当时还未完全归顺秦王朝,经济比较发达,海运活动相当活跃,国力也比较强大,故始皇有迁徙罪谪吏民“以备外越”之举。史家称秦时所建的闽中郡“弃而勿属”,也说明浙南闽北的瓯越、闽越因有相当实力,仍割据一方,并未完全归顺秦朝。此外,秦始皇派遣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 “求蓬莱神山仙药”,迷信长生不死;传统说法从辽东、山东半岛出海,但不可排除秦始皇到了会稽,“望于东海,置海于大越处”,试探和了解当时仍盘据在东南沿海岛屿的“海外东越”。不想这次“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以五谷种子、百工” 的海外之行,引发东亚航海史上一大盛事。结果徐福等“到平原广泽,止王不来”。“平原广泽”为何处?中、日学者征引了大量史料和遗物予以论证,有认为是日本,也有认为是澎湖、舟山群岛或台湾的。香港中文大学卫挺生先生说:“察当时东南各岛,平原广泽除日本畿内外,更无一处。”②日本学者也以徐福留在日本的遗迹和碑文,证明徐福到了日本。如《和歌山新宫町徐福碑文》载:“今东海可当蓬瀛者,无可皇国地求,则谓日本国,得其实地矣!”③孙光圻教授认为徐福远航日本的路线,应从山东琅琊出海,经芝罘、蓬莱头到辽东的南端老铁山,泛海至朝鲜半岛南部的釜山、巨济岛,“然后南下至日本大岛的北九州沿岸,再进入濑户内海和歌山新宫町的熊野滩”。日本学者新进君美在《同文通考》一文称:“今熊野附近有地曰秦望,土人相传为徐福居住之旧地”,“还有熊野山区飞岛之地,有徐福墓”。④ 徐福以“求蓬莱神山仙药”而东渡日本,拉开了以政府名义和日本进行海上交往的历史序幕,促进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并且对我国东南沿海的越族和东亚各国的海上航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秦始皇雄才大略,好大喜功,并有一统中国之大志,他既然到了会稽,“望于东海”,必然企望征服、统一东南越族,故徐福出海求神山仙药,漂浮南下,从宁波余姚出海。无独有偶,今绍兴、上虞和余姚三界有“秦望”地名,“秦望者,始皇之望东海也”。三国时台州的《临海水土异物志》也曾记述其事,台州沿海各市县的史志也留有徐福的传闻轶事。台州徐安定《徐氏历代名人录》说徐福“名汉,别名市,字彦福,为偃王二十九代孙”。台州有徐王国旧城,徐偃王庙、墓、碑,是否后来和徐福出海有关,尚难考订,但其影响波及台州、温州沿海各地, 则毫无疑问。
  秦王朝是短命的王朝,对于东南越族的管理和开发,为继起的两汉王朝所完成并实现的。台州章安成为两汉王朝东南沿海的政治军事重镇、开拓基地、南北海上交通的一方都会。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当时章安一带的农业、手工业、纺织、渔业、造船诸业已有长足发展。特别是章安郡内、永宁、东冶建有“船屯”,有称名海内的“永宁船”、“入海楼船”。《后汉书·东夷列传》称“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东冶为福州,或云温州、章安,两汉应泛指温台一带)。随着两汉对东越政治、经济、军事控制的加强,重心南移,逐步移向闽北建瓯和福州一带。总之,章安是汉王朝控制和管理浙南闽北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南北海上交通的重要港口和都会之一。东晋成公绥为章安令时,章安“东西列街市,浦溆会经商”,已是颇具规模的海港城市。《临海记》载:章安“郡北四十步有湖山,山甚平正。九日菊酒之辰,宴会于此山者,常至三四百人”。可见章安人口众多,文士辈出,城镇市集规模与商业、海运文化都比较繁华兴盛。我国旅游学者称,章安是我国东南沿海山海文明和古代旅游文化最初融为一体的典型。
  两汉之交,章安崛起东南沿海,逐步成为开拓东南沿海的一方都会和战略要地,应有下列几方面原因:首先,从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分析,章安是秦汉控制和管理浙闽最重要的政治军事的基地:两汉又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海陆交通大发展的时期,实现大一统的历史转折时期。汉武帝时,疆域辽阔,北越阴山,东至海,东北至朝鲜北部,南及越南北部,西及葱岭,国力强盛,促进了我国和海内外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开创出闻名中外的海陆中西“丝绸之路”。孙光圻教授认为当时陆路从长安出发,其东可抵朝鲜的辰韩、马韩、弁韩;其西沿河西走廊远至中亚、南亚、西亚及地中海各国。海上交通也是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迫切的政治追求,他要打开两条比较稳定的航道:一条是北路向东,自山东东渡渤海可抵朝鲜,南绕半岛下海,可达日本;一条是南路向东,由句章、章安、东冶,南下番禺、徐闻,可至日南、九真、交趾,沿印度支那半岛南行,可达马来半岛各国,经马六甲可远至大秦。他开拓东南沿海,全面征服浙闽东越,这是他实现海上强国最主要的战略目标之一。费了二十余年的时间,平定了瓯越、闽越、南越的动乱,完成黄海、东海、南海“畅通无阻的海上航线,其海运已远达东南亚、东非各国”。《汉书·大秦传》载:“其王常欲遣使通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不得自达。”东汉延熹九年, “大秦王安敦遣使至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①。海上航运的不断开拓和繁荣,对我国东南沿海中部的章安海港的兴起,起了强大有力的推动作用。其二,章安社会经济和航海造船事业发达,也是实现崛起的必备基础,农业、手工业、冶铁、煮盐、纺织、瓷器、造船业都有了长足进展,特别是东南越族的海港、海运事业有了历史性进步,促进了物资交流,推动了内河和海上的航运,章安成了东南名郡,东南重镇,故有“吴越瓯闽几处舟,片帆高挂海涛间”、“长衢生计古风存,雅话清歌自劝酬”之誉。西汉后期,我国出现了十几个较大的经济区,每一经济区都形成了一个中心都会。《史记·货殖列传》云: 关中和河南地区有长安、洛阳,漳河地区有邯郸,勃碣地区有燕都,海岱地区有临淄,梁宋地区有陶县、睢阳、颍川,南阳地区有宛县,西楚地区有江陵、陈县, 东楚地区有吴县,会稽地区有余杭,南楚地区有寿春,巴蜀地区有成都,东南沿海地区有句章、番禺、东冶、章安,皆为当时名重一时的都会。这些中心都会海陆交通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成了经济沟通有无,物资调节转运的陆上都会和海港城市。城市之间,有的海道相连,江河相通,水陆兼行,成了一个地区的政治中心,又是水陆交通、商业贸易的枢纽。尤应指出的邻近章安的句章、永宁、温麻、东冶都是东南沿海最早而重要的造船基地,各种类型的民船、船舰,对于章安海港城市的崛起,无疑为极其重要的条件。章安是我国东南沿海古港,尚存古香古色的街巷长衢,有章安街铺,还有赤栏桥、金鳌山、摄静寺等名胜古迹,地方产业如生姜、鱼酱、青瓷、酿造、彩蛋、土布、铁器家具、民间残留造船等也屡有发现。永宁、东冶造船技艺进步,船舶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装备精良,故速度快,战斗力也强。《史记·平准书》载:“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又《酉阳杂俎》云:“汉时豫章船一艘载人一千人。”稍后的周处《水土记》载录章安的永宁、温麻造船:“温麻五会者,永宁县出豫木,合五板为一船, 因以五会名之。”①东汉刘熙的《释名》云:“军行在前曰先登,登之冲向敌军也; 狭而长曰艨冲,以冲破敌船也;轻疾曰赤马舟,其体正赤,疾如马也;上下重床曰槛,四方船板以御天台,五百斛以上还有小屋曰斥,以视敌进退。”有的艨冲斗舰“泛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三国志·贺齐传》载大将贺齐为永宁长,领都尉事,尤好军事。所乘楼船雕刻丹镂,青盖绛襜,干橹、弓弩、矢箭咸取上材,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其三,航海和科学技术发展,商贸日新月异,章安南北海运的要港、今之大陈岛,《府志》称其为古东镇山,成为“视以为准”的标志和转运海岛。玉榴岛(玉环)是当时东去日本、韩国,南下台湾、海南的海上重要停泊基地。两汉大船在海上航行已能占星使导、地文指向,并利用季风和海洋潮汐,有力地推进正在蓬勃兴起的航海事业。
  东汉浙东上虞人王充,在《论衡·书虚篇》中云:东南海潮,“海之起也,随日而衰。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又云:“其发海中之时,漾驰而已,入三江之中,殆少浅狭,水激沸起,故腾而为涛。”第一次把潮汐与月球联系起来,并对起潮作了科学解释。两汉有关海上导航占星的书籍有《海中占显险》十二卷,《海中二十八宿国分》二十八卷,《海中日月慧虹杂占》十八卷等,记载东海较大海船开始在大海中作季风远程航行。总之,两汉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海上航运的大发展,尤以东南沿海越族造船和航海技艺的进步,首次开辟出海上“丝绸之路”, 使中国古代航海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华民族也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在世界古代航海史上谱写出光辉夺目的篇章。
  其次,章安古港成为东南沿海的一方都会,还和当时国内的政治军事形势,特别是汉王朝为统一东南越族所采取的政策、战略有关。西汉初定天下, 经济凋敝,人心未安,北方强敌匈奴压境,所以难以全控东南越族。故高祖、惠文时期,对北方匈奴采取“和亲羁縻”,对东南越族仍采取秦时的“弃而勿属”之策,对东瓯、闽越仅是名义上遥控而已。武帝登上历史舞台,锐意开拓疆土,北击匈奴,西通西域。并对东南越族进行全面的有计划的政治管理,以政治安抚和军事征伐相兼的策略,第一步以军事手段,攻取地盘,建置郡县,并设东南都尉,全面控制。汉王朝统一东南越族的步骤是:由北向南取南越,东向东南取瓯越、闽越。先据浙东句章,继取章安,再下浙南闽北,一举平定浙闽越族。闽越多山,“鸟道难行”,海陆两路以海道为主。当时,瓯越附汉,闽越反汉,故汉军借以章安为海上基点,比较顺利地进入瓯越,然后定闽越。第二步就是牢牢据有东瓯,以章安为政治军事重镇,兼并四邻王国。当时闽越控制大半东南, 闽越王正在实现其“践勾践之迹”,西出江西,南下番禺,北击瓯越,直取章安。
  故严助建议汉武帝,出兵援救东瓯:“今闽越王狼戾不仁,杀其骨肉,离其亲戚, 又数举兵侵凌百越,兼并邻国,阴计奇策,以为暴强。入幡寻阳楼船,欲拓会稽之地,以践勾践之迹。……今小国(指瓯越国)以穷困告急天子,天下弗振,又何以子万国?”①汉军进军闽越,在台州一带留下不少战事遗迹。《府志》云:“黄岩县北一十里有汉城,相传昔置莆林郡于此。”严助发兵浮海救东瓯,“未至,闽越引兵而去。”② 又“县南五里有壕头,世传汉兵七十二阵没于此,掘地得箭镞之属”。公元前112年,武帝以横海将军韩说、楼船将军杨仆,率水师“浮海从东方往,咸入东越”。连山东齐国的国相卜式“愿与子男及临淄习弩、博昌习船者诸行”,也进入东越。总之,西汉王朝出于政治一统和军事征服的目的,频繁而剧烈地进军,活跃当时东海、南海海域的航运事业,有力地推动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并牵动了整个东亚、南亚和中西丝绸之路的海上航运。章安处于南北海上航运的要冲,具有政治军事的重要战略地位;在汉王朝统一和开发东南越族的过程中,逐步成了东南的政治军事重镇,南北海上交通的一方海港都会。

附注

① 《台州府志·沿革表》。 ①②③④ 《史记·东越列传》。 《三国志·虞翻传》引《会稽典录》朱育云。 李约瑟《中国科学与文明》。 《中国古代海运史》引李约瑟《中国科学与文明》。 ①② 《周书》《水经注》,并引《竹书纪年》。 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第65页。

知识出处

台州海运海港发展史

《台州海运海港发展史》

本书共十五章,内容包括:台州海域和远古越沤的海上活动、瓯越兴起和东海王国海洋海交的开拓、秦汉章安古巷的崛起及海运兴衰、三国两晋海外拓展和临海郡的海航海交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