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台州的古代科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历代进士考》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366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台州的古代科举
分类号: K827
页数: 2
页码: 7-8
摘要: 本文讲述了隋朝以前,因台州远离政权中心,又经常陷入混战割据局面,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至唐代郑虔启蒙以来,才使台州的教育事业大大推进了一步。特别是南宋官学和书院的兴盛,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人才辈出、学者蔚起。南宋乾道七年台州郡守朱江在州治东韩运判宅址建贡院,由于地方狭小,不能满足台州应试士子的需要,不久即迁徙巾山兜率院。后又于巾山北新建贡院,新建成的贡院“有监试位一,考试位六,后有亭曰搴秀,为会考之地,重庑参错,为屋三百一十楹,置试案卷棚”。地下的考古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巡道杨三辰以“诸生近海,谋且叵测”告于浙江总督赵国祚。赵国祚不事调查,仅凭杨三辰之言而罗织成狱。这一事件被称为“两庠退学案”。
关键词: 进士 人名录 台州

内容

隋朝以前,因台州远离政权中心,又经常陷入混战割据局面,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至唐代郑虔启蒙以来,才使台州的教育事业大大推进了一步。特别是南宋官学和书院的兴盛,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人才辈出、学者蔚起。南宋乾道七年(1171)台州郡守朱江在州治东韩运判宅址建贡院,由于地方狭小,不能满足台州应试士子的需要,不久即迁徙巾山兜率院。后又于巾山北新建贡院,新建成的贡院“有监试位一,考试位六,后有亭曰搴秀,为会考之地,重庑参错,为屋三百一十楹,置试案卷棚”(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但就是这样也不能解决参试士子人数日增的问题,如《嘉定赤城志》所说:“近岁至八千人, 始于报恩寺截行者寮附益之,犹虑不能容。”地下的考古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近年发现于临海岭外的《陈容墓志铭》记载:“有宋嘉泰元年(1201),台之举进士者逾七千。”(马曙明、任林豪主编《临海墓志集录》) 以科举而言,隋唐五代时期,台州的中举人数甚少。史载唐代二名,五代三名。两宋以降,由于台州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史载考取进士的有五百八十六名,武进士一百二十九名。最早得中进士者为北宋咸平三年(1000)黄岩县人杜垂象。北宋一百六十七年间,台州得中进士者仅三十七人。南宋一百五十二年间,台州得中进士者有五百四十九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台州高中进士者达五十一人。另有赐进士和大量的特奏名、上舍两优释褐、上舍该恩释褐等。诚如全祖望所说,南宋时浙东有邹鲁之称。可见文化中心也和经济中心一样,已由中原移向东南沿海。教育的兴旺发展,不仅打破了封闭的局面, 而且改变了人才结构和人际关系,同时也带动了其它学术文化、科学技术和各种艺术的发展。元代九十二年间,元廷在科举上分进士为左右榜,蒙古人以右为上,左榜的汉人、南人低一级。蒙古人由科举出身者,一经委任就是从六品官,而其他的人则递降一级。孔齐《静斋至正直记》谓,在这种社会等级中,“色目与北人以右族贵人自居,视南人如奴隶”。这时期台州入仕者锐减,史载进士九名。所幸的是,临海县人达普化(泰不华)于至治元年(1321)高中状元。
  有明一代,据史籍和府县志记载,台州有进士二百七十一人,武进士十三人。
  其中嘉靖二十三年(1544),临海县人秦鸣雷状元及第。人才兴旺的结果,带来了台州社会各方面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书院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自顺治九年(1652)至十五年短短七年时间,台州就出了何纮度、陈璜、洪若皋、冯甦、钱元修等五名进士。顺治十八年,台州知府郭日燧因临海县庠生赵齐芳、赵齐隆兄弟积欠三两白榜银,而按新例“绅衿欠粮,有司径得杖责”进行责打,致使赵齐芳伤重死亡。此事引起公愤,临海、黄岩二县诸生近四百人纷纷要求退学, 以示抗议。巡道杨三辰以“诸生近海,谋且叵测”告于浙江总督赵国祚。赵国祚不事调查,仅凭杨三辰之言而罗织成狱。为首的水有澜、周炽二人被绞杀, 四人死于狱中,六十二人流放辽阳上阳堡,其中二人又死于押解途中。康熙元年(1662)刑部又行文台州,涉案人员的妻子同流。这一事件被称为“两庠退学案”。“两庠退学案”对台州教育事业和科举考试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代价无可估量。自康熙十八年至宣统三年二百三十二年间,台州得中进士者史载仅三十三名,武进士四十三名。这绝对是台州教育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知识出处

台州历代进士考

《台州历代进士考》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人物收录上限为唐会昌二年(842),下限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收录人物为台州历史上得中文武进士者,以及特奏名、上舍释褐、博学鸿词等特赐出身之贡士。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