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台州的古代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历代进士考》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365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台州的古代教育
分类号: K827
页数: 7
页码: 2-7
摘要: 本文讲述了南朝宋、齐之时,著名的道教理论家、思想家顾欢,隐居于天台山酋溪畔的竹林深处开馆授徒。从可考的文献来看,当为台州教育之始。顾欢,字景怡,一字玄平,吴郡盐官人。家世贫穷,自幼好学,“年六七岁,知推六甲”。母亡故后,水浆不入口者六七日,又筑草庐于墓次守孝。后隐居天台山不仕,并聚徒开馆,受业者常近百人。其中大多已亡佚,但影响深远。明代初期,由于朝廷把朱熹注释的“四书”、“五经”定作官定读本,以为科举取士的准绳,所以台州当时的教育也以程朱理学为主,兼纳宋元理学诸儒之说。正统四年,陈璲自江西提学副使退归临海县,造白云书院。天顺元年, 台州知府阮勤重建临海上蔡书院,作为宣讲程朱理学的中心。
关键词: 进士 人名录 台州

内容

南朝宋、齐之时,著名的道教理论家、思想家顾欢,隐居于天台山酋溪畔的竹林深处开馆授徒。从可考的文献来看,当为台州教育之始。
  顾欢(420—483),字景怡,一字玄平,吴郡盐官(今浙江海宁市盐官镇)人。
  家世贫穷,自幼好学,“年六七岁,知推六甲”。八岁时,即能熟诵《孝经》、《诗经》、《论语》。年二十余,就南昌(今江西南昌)雷次宗咨儒、玄、史、文诸义,尤明《三礼》、《毛诗》。母亡故后,水浆不入口者六七日,又筑草庐于墓次守孝。
  后隐居天台山不仕,并聚徒开馆,受业者常近百人。因父母双亡,顾欢每授课至《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时,“辄执书恸泣,由是受学者废《蓼莪篇》,不复讲焉”(《南史》卷七五《隐逸传上·顾欢传》)。其著作很多,有《尚书百问》一卷、《毛诗集解叙义》一卷、《老子义纲》一卷、《老子义疏》四卷、《论语注》一卷、《注王弼易》一卷、《三名论》一卷、《文议》三十卷。其中大多已亡佚,但影响深远。
  唐至德二年(757),郑虔被贬为台州司户参军。至临海县后,以教化后进和启迪未闻为己任,不但创办学馆,选取民间子弟进行文化教育,而且大至婚姻丧祭之礼,小至升降揖逊之仪,莫不身传言教,使整个台州和临海县的文化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台州教育方面有启蒙之功。
  郑虔(685—764),字若齐,郑州荥阳县(今河南荥阳)人。武周长安三年(703)得中进士,初为协律郎。平时收集时事轶闻,并写成文章八十余篇。开元二十九年(741)以私撰国史为人所告,因被贬谪。天宝九年(750)召还京师, 任广文馆博士,迁著作郎。十四年安禄山反,十五年为乱军掳至洛阳,硬授水部郎中。唐廷收复长安之后,他和同样善画的张通、王维等一起被关在宣阳里,听候处分。唐至德二年(757)被贬为台州司户参军。到任后设学馆、办教育,使台州民俗日淳,士风渐进。卒后,葬于临海县城东白石岙金鸡山。生平工诗,善画山水并擅长书法,唐玄宗曾亲题“郑虔三绝”。
  两宋时期,特别是宋室南渡以后,杭州成为政治、经济的重心,台州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随之大大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北宋景祐四年(1037),临海县令范师道于临海孔庙建立县学。康定二年(1041),台州知州李防又于台州孔庙建学,官学开始兴盛。庆历八年(1048), 仙居县令陈襄在全县兴办学宫,鼓励士子入学读书,曾亲作《劝学文》、《劝俗文》以教百姓。临海县人陈贻范,曾就学于胡瑗门下,又师事陈襄。治平四年(1067)得中进士,尝捐田数十亩以输郡学,并在所居松里筑庆善楼用以藏书。
  王! 尝作《万卷楼纪略》,记其藏书之事。临海县人徐中行少年好学,及至汴京从胡瑗弟子刘彝学。司马光赏识之,谓他日不为国器,必为儒宗。因屡试不第,遂绝进取,设帐课徒,称“育人当身体力行,为学当循序渐进”。崇宁中(1102—1106)台州知州李谔被举为“孝、悌、睦、姻、任、恤、中、和”八字齐备,礼请出仕,终不受聘。宣和五年(1123)卒于家,人称“八行先生”。后人论台学源流,以之为首。
  南宋绍兴时,宋高宗赵构诏诸州各学置教授,县学设学长、教谕,直学斋长、教谕各一人。时台州号称辅郡,故台州州学与所属临海、黄岩、天台、仙居、宁海等县学均有设置,使教育事业大为发展,以读书跻身仕途蔚然成风。淳熙八年(1181),朱熹以直秘阁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九年因“朱唐交恶”事而辞归。期间曾于黄岩县樊川书院等处讲学,台州人从其受业者不胜枚举。临海县人潘时举曾从朱熹学,致仕后在天台县城西思贤桥侧筑馆授徒。卒葬思贤桥书馆之侧,碑刻“理学潘公之墓”。著有《小学书图》等。黄岩县人杜知仁也曾从朱熹学,南宋嘉定中(1208—1224)在黄岩县翠屏山上设帐授徒。对《易经》、《诗经》、《礼记》多所论述,有诗文集十五卷。时大儒叶适也曾寓黄岩县讲学,临海县人陈耆卿即出自其门下。陈耆卿对文、史、哲无不精通,文章法度具有师承,著有《论语纪蒙》、《孟子纪蒙》、《筼窗集》、《嘉定赤城志》等。临海县人石■晚年与朱熹同讲学于鼓山书院,朱熹名其所居曰“克斋”。后回故乡临海 县章安创建观澜书院,讲学授徒,名震一时。著有《周易集解》、《大学集解》、《中庸集解》、《克斋文集》等行世,后人尊为“台州大儒”。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称其与朱熹游,“里人知有洛学”。明谢铎《尊乡录节要》则称“台(州理)学之传,实自公始”。南宋嘉定(1208—1224)时,台州州学与临海县学共有学田1837亩3角20步、地51亩3角、山62亩2角,保证了教育的兴旺和发展。同时,书院亦开始出现。书院制度形成于北宋初期,当时国内出现了白鹿、石鼓、应天、岳麓四大书院,收聚生徒,开讲学之风。南宋时书院有了迅速的发展,临海的书院也应运而生。南宋景定三年(1262),台州郡守王华甫于临海东湖创建上蔡书院。据有关史料记载,上蔡书院的创建与著名理学家谢良佐有关。
  先是台州郡守黄■为纪念谢良佐,而祀良佐于州学。后王华甫创建书院,以谢良佐为上蔡人而号曰“上蔡”。书院建成后,王华甫特邀参知政事杨栋为书院山主,又请理学名家王柏来讲学,并编有《上蔡书院讲仪》。此后,临海先后建立的规模较大的书院还有“溪山第一”和“观澜”等。
  随着官学和书院的兴盛,乡间的义学也随之出现。从已知的史料来看,南宋临海的肯溪(今杜桥镇肯埠村)已办有义学,创办者为黄之奇。黄之奇,字瑞卿,临海肯溪人。其“创义学,延名师,以来学者,其间贫不自给,待以有养,人皆德之”(马曙明、任林豪主编《临海墓志集录》之《宋·黄之奇圹记》)。
  元明清时期,台州的教育事业继续蓬勃发展;但因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在文化上的差异和政治上的某些因素,进程是极不平衡的。
  有元一代,临海县在南宋所创建的上蔡书院、观澜书院、溪山第一书院的基础上,又有柯釂新建的鉴溪书院。黄岩县元贞间(1295—1297)于现南监建回浦书院(今属浙江温岭),至正二十四年(1364)浙江枢密副使刘仁本建文献书院于委羽山。仙居县人翁森至元间(1271—1294)在上王村建安洲书院。仙居县人方志道皇庆中(1312—1313)建桐江书院。宁海县南乡也建有金山书院(今属浙江三门)。官府在教育上虽然采取了提倡、扶持的政策,同时又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一是书院的山长由官府委派,并授予官衔,发给俸禄。二是书院的教授、学正等的任命、提升均须得到官府的批准。书院逐渐官学化的结果是教育得以发展,临海县的上蔡书院还成为当时全国四十一所著名书院之一。
  但元王朝推行的是一种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它以儒为吏,阻碍了汉族士人在政治上的发展。元代九十二年间,台州入仕者锐减。所幸的是达普化(泰不 华)于至治元年(1321)高中状元,这也给落寞中的台州教育带来一点欣慰。
  明代初期,由于朝廷把朱熹注释的“四书”、“五经”定作官定读本,以为科举取士的准绳,所以台州当时的教育也以程朱理学为主,兼纳宋元理学诸儒之说。明宣德、正统间(1426—1449),戴立大由丹阳教谕累迁至台州知府,任内以教育为重,深得百姓称道。正统四年(1439),陈璲自江西提学副使退归临海县,造白云书院。出其门下的有福建右布政使陈员韬和广东左布政使陈选父子,以及侯润、侯臣兄弟,林贵壁、林一鹗叔侄等一时之才。天顺元年(1457), 台州知府阮勤重建临海上蔡书院,作为宣讲程朱理学的中心。明中叶以后,王守仁主观唯心论的“心学”风行一时,取代程朱理学,受到政府的重视。临海的林元协、林元纶就曾归其门下,倡导王守仁所创良知良能之说。弘治二年(1489),太平县(今浙江温岭)人谢世衍、谢铎父子建方岩书院于王城山。十七年,卢英任黄岩县知县,政事之余,亲自教育诸生,谆谆善诱。正德三年(1508) 临海县发生大火,焚毁台州府学及临海县学,后重建。嘉靖十七年(1538),台州知府周志伟大兴学校,教育日盛。二十一年(1542),周志伟又与台州府同知王廷干在临海白云山麓创建赤城书院。嘉靖年间(1522—1566),台州知府李金于台州城内天宁寺(今龙兴寺)右建龙映小学,金贲亨于城内巾子山北麓佑政庙后建崇正书院,冯凤池在临海县涌泉南屏山改文昌阁为南屏书院,还有何宽于临海县栅浦建立书院一所。万历中(1573—1598),临海县人王士性在城西建白象书院。除以上书院外,临海县还新增了敷教、龙映、龙顾等官办书院, 白云、丹崖等私设书院,又于县城东西各设社学一所。黄岩知县汪汝达新建紫阳书院,重建九溪书院。黄岩县人黄绾建有文毅书院和石龙书院。各县尚有南街、迎台、青屿等书院,台州书院一时称盛。
  清初的顺治年间(1644—1661),台州的教育还是比较理性的,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顺治五年(1648),台州知府唐虞世建唐公书院于临海县北山,为清代临海书院之始。其后,临海县人洪若皋建东壁书院于县西下塘园(今永丰镇下塘园村),又建南冈书院于巾子山巾峰塔下。康熙五十一年(1712),张联元就任台州知府,修学宫,建近圣书院,并延请名师教授。同时,又拨临海五十八都官田二百二十亩,官地十五亩。户除输粮外,均馆师及子弟膏火之资。乾隆十五年(1750),临海县于桃渚建鹤峤书院。道光四年(1824),临海知县程璋重建赤城书院。九年又于大汾(今杜桥大汾)建宾贤书院。二十一年(1841),州知府潘观藻改赤城书院为正学书院,并奉方孝孺于书院西移。二十三年(1843),临海县章安乡绅冯翊、仲孙樊等建金鳌书院于金鳌山东北面。二十六年(1846),台州知府王绍燕自兼正学书院山长,月课生员。嘉庆七年(1802), 台州知府特通阿重建龙映小学。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和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台州的教育也慢慢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咸丰中(1851—1861),太学生叶壎之女王郁兰,晚年受聘于临海县章安某富孀家,设帐课徒,以文字记载而论,此为台州乃至临海县女塾之始,同时也表明台州女性的思想观念已开始发生变化。同治二年(1863),临海县丞邱洪源在海门印山新创印山书院。三年刘璈调署台州知府,开始了台州教育事业的复兴。六年刘璈重建正学书院和东湖书院。两书院各设山长一人、斋长一人,正学书院山长由台州府聘任,东湖书院山长由临海县聘任。以田房租息和盐捐等来保证书院的日常运转。规定肄业者先于岁正月由州府甄别录取,始得住读。成绩优异者月给米三斗,月课最者加米。凡月课,府、县及山长各一次;又府、县另课古学一次,均依次奖膏火;另府学又堂课生员一次。
  “是时两院济济跄跄,无一虚席。知府亦时或莅视,学者亦争自振。”(民国《临海县志》)刘璈还会同工部屯田司员外郎临海人陈一鹤,拨款于北京宣武门外购置房屋,设立台州会馆,以供临海县及台州士子赴京赶考旅宿之用。又于临海县北固山的福清庵址新建广文书院。并拨小芝真如寺废田800余亩,创设尊儒书院。七年(1868),台州府禀定章程,于海门所进北盐,每斤附捐厘金5 毫,一年可收3000余串,拨充书院、义塾之用。九年新建海门东山书院。十年改广文书院为三台书院。再创孝廉堂,以盐捐支持府月课举贡者住读。各书院由培元局统一管理。刘璈主政台州期间,台州的教育事业除了以上的举措外,还修复了台州学宫和临海学宫,重建鹤峤书院,扩建南屏书院,增拨宾贤书院经费,又新建了旦华书院和椒江书院等。兴建的义塾,位于临海县城内的有东城、南城、中城、西城、北城、中津等六所;乡村有童蒙义塾、郇膏义塾、养正义塾等三十二所。黄岩县修复学宫,新建原道、金清、南渠、灵石、西华等书院,重建樊川、九峰、萃华书院。仙居县重建县学,增拨安洲书院经费,兴建崇正、丽正、蒙正、经正、居正、养正、启正、诚正等八乡义塾,总计新建、重建、扩建或整顿充实书院三十二处,义塾八十九处。太平县(今浙江温岭)重建或扩建云阳、骊山、宗文书院,整顿鹤鸣书院,增拨东屿、龙山等书院经费,兴建松门、亭山书 院。同治十年(1871),临海县大石孔丘村章乐天父子在宁波皈依基督教,回乡后邀请西教士到孔丘传教,不久在大石溪南村建造了教堂,随后开办了“信一小学”,招收溪南附近村民子弟入学。光绪十七年(1891),基督教圣公会于临海县西城下创办男学“书房”,尔后又创建了男女两所小学。男校称圣公会小学,女校为恩德小学,任职的教员先后有应传畏、沈昭恩、陶永淮、陈仁义和谢孝友等。十八年,法国传教士李思聪在栅桥(今属台州椒江)建造小学堂一所。
  二十六年,贡生朱" 于临海县城内巾子山创自任学院,“从事新学,购办海内外图籍,讲求科学”(项士元《巾子山志》)。二十六年,黄岩县改清献书院为清献中学堂,为台州第一所中学堂。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台州的教育开始进入“新教育”时期。小学教育方面,圣公会小学首先改名为汇文小学。同年,椒江书院改为海门小学堂,海门乡绅王梦兰与法国传教士李思聪合资创办了毓材学堂。黄岩县文达书院与东瓯书院合并改为筠美学堂,太平县宗文书院改为宗文小学堂,玉环县环山书院改为环山中西学堂。二十九年金鳌书院改为金鳌初等小学堂,娄锦华又于海门智信里创立了文化小学堂。
  黄岩县人喻长霖、王舟瑶于黄岩县城创办公学,公学部分师生组建女子小学堂。仙居县安洲书院改为安洲高等小学堂,宁海县海游(今属浙江三门)创办公立两等小学堂。三十二年,临海县人金剑青于张家渡创办了立本小学。金剑青,名伯忠,号干卿,张家渡人。他立志“教育救国”,将自己的祖传田产,除母亲的陪嫁田外,全部卖掉,用以办学。同时,基督教内地会又于临海县城内旧仓头(今台州初级中学内)普济医院西边创办育才学校和女子培志学校。两校均由英籍传教士贝女士主持,时有教师三名,男女校各招收学生三十名,学生大多是临海县和台州各县信徒的子女。三十三年,临海县进士葛咏裳的夫人屈茝■与临海知县孙燕秋的夫人,于城内佑政庙内创办女子两等小学,礼聘庠生王吉寅为讲席。涌泉南屏义垫改设公立南屏初等小学堂,校长为蒋平西。
  此外,东塍、葭芷(今属椒江)等地亦纷纷建立私立两等小学堂。中学教育方面,二十八年台州知府徐承礼改三台书院为三台中学堂,任命台州府经历方荣阳为监督,礼聘天台进士金文田等为教员,并增拨经费。中学堂设普通科、文科和实科,修业期限为五年。在课程的安排上,废除原三台书院所学的八股文,保留经学,新开国文、英语、算术、理化、生理、历史、地理、体操、音乐、图画等。三台中学堂为临海的第一所中等学校,即今台州中学的前身,其意义自是非凡。三十三年,三台中学堂又改为官立台州府中学堂,并设置了简易师范科,扩充校舍,改良学科,初具新式学堂规模。同年,杨镇毅、屈映光、周琮、杨哲商等在临海创建耀梓体育学堂;黄蒸云、陶祝华等改海门小学堂为椒江中学堂;黄崇威等改海门毓材学堂为初等商业学堂。据民国《临海县志稿》等统计, 仅清光绪二十八年至宣统三年,临海县就有高等、初等小学堂五十五所,中学堂四所,其中小学堂仅宣统年间(1909—1911)就创办了十九所。

知识出处

台州历代进士考

《台州历代进士考》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人物收录上限为唐会昌二年(842),下限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收录人物为台州历史上得中文武进士者,以及特奏名、上舍释褐、博学鸿词等特赐出身之贡士。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