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晚辈后生的评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黄绾年谱简编》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3572
颗粒名称: 5.晚辈后生的评价
分类号: B248.6
页数: 4
页码: 159-162
摘要: 黄绾晚年著作《明道编》尽管受到王、湛门人的批评,但是浙南台州籍的门人学者则对乃师之学、之道,寄予莫大的支持。嘉靖二十六年五月,黄承德为乃父《明道编》作跋文一种。家君自弱冠即志圣贤之学,六经孔孟之言,无不精蕴于心,为志道、据德之实;既而发诸言语,皆先贤之所未发,为千载绝学之宗旨。穷性命之本原,达会通之典礼,广大悉备,幽远不遗,猗欤至矣!志必于道,据必于德,依必于仁,游必于艺。端绪简易,旨归明白,有以继绝学于千载之下,而上接孔孟之真传。① 应该指出,黄绾门人晚辈对乃师的评价虽不免有溢美之辞,但是他们作为传统儒者,以明道、卫道、护道为志业的理想追求应予以认可。作为今之学者, 我们更应该予以同情理解。
关键词: 黄绾 哲学思想 文集

内容

黄绾晚年著作《明道编》(《久庵日录》)尽管受到王、湛门人的批评,但是浙南台州籍的门人学者(包括黄绾哲嗣)则对乃师之学、之道,寄予莫大的支持。
  嘉靖二十六年(1547)五月,黄承德为乃父《明道编》作跋文一种。其对乃父的学行作如下评述: 《久庵日录》者,录家君平日用功体践之言也。家君自弱冠即志圣贤之学,六经孔孟之言,无不精蕴于心,为志道、据德之实;既而发诸言语,皆先贤之所未发,为千载绝学之宗旨。自家庭、乡党以至立朝事君、动静出处、语默取予、日用躬行,罔一或违于斯。是《录》也,诚有功于圣门,岂惟承德为人子者之私哉?录凡八卷:以晚年所记六卷置诸卷首,以见家君发明正学精深,无入不自得也;以旧日所记二卷,置诸卷末,以见平生工夫真切,无一时之间怠也。① 在黄承德之前,“及门最久”的黄绾门生林文相有《明道编序》,序文之中亦对《明道编》的学理主张、黄绾的道德文章,予以高度评论: 吾师久翁夫子,道德英华昭著于言议之间,自闺门以至天下,自修己以至诲人,《日录》凡六卷,门人所记凡四卷:语道德学问,语风俗教化,语礼乐法度,语古今名物。穷性命之本原,达会通之典礼,广大悉备,幽远不遗,猗欤至矣!果可以易言耶? 夫子资禀异人,而□□□□,蚤年求道,慨然□□□□□可至于古之□□□□□孔门传□□□□□□□□氏老释□□□□□□□□□□□□ □□□□□究精研□□□□□□□□□□□□□□□□□困□□□□□ □□□□□□□□□□□□□□仕京师□□□□□□□□□□□□□□ □□□□定交讲□□□□其用功造诣□同海内□□□风而愿学者,必曰夫子与阳明、甘泉二先生。夫子之学,超然独悟,以知止为圣学之要诀,以精思为致知之工夫,以格物为致知之功效。志必于道,据必于德,依必于仁,游必于艺。体用有内外,知行有先后,有动有静,有始有终。存之于心,则常定、常静、常安,主宰在我,而虚灵之体不昧;应之于世,则能虑、能精、能一,巨细曲当,而不失时措之中。端绪简易,旨归明白,有以继绝学于千载之下,而上接孔孟之真传。至于晚年,从容纯粹,不激不勉,一行一言,莫非妙道、精义之发越,视近世专事高远玄妙之谈而不可措诸日用行事之实者,何如也耶? 文相及门最久,于夫子之敦笃高明,广博渊深,合日月而同天地者,未能窥测其万一,惟日见夫子之道愈充而志愈励,德愈盛而礼愈恭,心愈虚而识愈明,养愈深而言愈则而已。昔子贡谓孔子之文章可得而闻,其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兹编□□□□□□□□□□□□□□□□□□之秘藏□□ □□□□□□□□□□□□□□□惑者耶?林文相顿首百拜书。① 嘉靖二十九年(1550)三月十五日,黄岩儒学教谕、黄绾门生吴国鼎为乃师《明道编》作跋文一种,对乃师毕生志于明道的学思历程予以评述,对其以“艮止执中之旨”赓续道统,发明圣人之学的良苦用心予以张目: 斯集,久翁先生为明道而编也。何明乎道尔?病学术之偏晦之也,学术正而后斯道可明焉,前乎千百世者可见,后乎千百世者可知也。以言乎要,则虞廷“精一”二字以尽之矣。古今为学术异同之辩者赜矣,或失则内,或失则外,或失则上,或失则下,是皆病于空虚支离,涉于想象,吾弗敢信焉尔!然则君子曷信哉?信诸天理焉耳矣!天理者,吾心中正之本体也。学者□□□□□心,以复其本体,徒比拟文义,依凭言语□□□□□ 陈迹,以为吾学圣人,而不至已陷于五□□□□□。先生深为此惧,因慨始之多言塞道,本□□□□□以斯道自任,顾谓四方来学者曰:“予尝与阳明、甘泉日相砥砺,同升中行。然二公之学,一主于致良知,一主于体认天理,于予心尤有未莹,乃揭艮止、执中之旨,昭示同志,以为圣门开示切要之诀,学者的确工夫,端在是矣。外是更无别玄关可入也。” 鼎尝与闻绪言之教,窃窥先生之道,愈简易愈广大,愈切实愈高明,是故高明配日月,广大配天地,其唯圣人乎?尧舜周孔,圣之至也,而今有以寻其坠绪焉,谓非天启斯文乎?先生著述六经,研核百氏,折衷群言,指摘正救,不遗余力,岂为千古圣贤争名哉?推其志,期于道之明焉耳!使今日之道明,则濂洛诸儒之道明;濂洛诸儒之道明,则千载以前圣贤之道明, 庸讵至昔日之有诸儒,今日之有我耶?不得其意而徒区区绳墨是守焉,其亦未知先生忧道之意矣乎?① 应该指出,黄绾门人晚辈对乃师的评价虽不免有溢美之辞,但是他们作为传统儒者,以明道、卫道、护道为志业的理想追求应予以认可。作为今之学者, 我们更应该予以同情理解。

知识出处

黄绾年谱简编

《黄绾年谱简编》

本书是研究浙江台州籍阳明学者——久庵先生黄绾的专著,所录文献,上起谱主生年即明宪宗成化十六年庚子(1480),下讫谱主卒年即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甲寅(1554),凡七十五年,再现黄绾的生命历程与学术思想,涉及与谱主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谱主家事、师友交游、仕宦活动、诗文撰著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