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 彩头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公文化面面观》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3196
颗粒名称: ③ 彩头戏
分类号: I207.3
页数: 4
页码: 218-221
摘要: 传统戏曲不讲究写实,而是以虚拟的表情、动作展示故事情节。最早的舞台非常简单,只有一幅隔离前后台的天幕和一桌二椅。所谓彩头,原指旧时戏台上用红布包成的圆形小道具,代表剧中被砍下的人头。人们习惯把剧中有彩头的剧目称作“彩头戏”,后来又进一步引申,把凡带灯彩、火彩、机关布景以及有动物登台的戏,统称“彩头戏”。京剧在近二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历了这个彩头戏阶段。连台本戏为了吸引观众,都采取彩头戏的方式,两者关系非常密切。为了叙述方便这里将连台本戏中的彩头另行举例叙述。褚玉璞闻讯大怒,即诬陷二人并秘密杀害,激起各界人士的义愤。
关键词: 济公文化 艺术视角 台州

内容

传统戏曲不讲究写实,而是以虚拟的表情、动作展示故事情节。最早的舞台非常简单,只有一幅隔离前后台的天幕和一桌二椅。彩头戏则大不相同。所谓彩头,原指旧时戏台上用红布包成的圆形小道具,代表剧中被砍下的人头。人们习惯把剧中有彩头的剧目称作“彩头戏”,后来又进一步引申,把凡带灯彩、火彩、机关布景以及有动物登台的戏,统称“彩头戏”。京剧在近二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历了这个彩头戏阶段。起源于明末家班的“灯彩戏”,于清咸丰末年随着京剧进入宫廷,“砌末”(道具)应运而生。光绪元年(1875),天津戏园就已经将灯彩、火彩、魔术、幻术等融于一体,以新、奇、特和有趣的舞台效果,迎合市民阶层的欣赏口味。① 光绪四年(1878),更建立了第一家彩头班———泰庆恒班,以砌末新颖、灯彩华丽而闻名全国。连台本戏为了吸引观众,都采取彩头戏的方式,两者关系非常密切。为了叙述方便这里将连台本戏中的彩头另行举例叙述。
  1926年10月,海派名角刘汉臣、高三奎、琴雪芳等来天津,他们在新明大戏院演出1—9集《济公活佛》,机关布景很精密。只见济公将宝扇一搧,人从空中遁去,画中的财神爷顺墙而下。他拒绝济公让他当替身,在济公给了他一个大元宝以后,才眉飞色舞领命而去。滑稽有趣,观众开心。② 1938年,出身梨园世家的李万春在北京创办了“鸣春社”,演出为期一个多月的连台本戏《济公传》。这戏是机关布景、灯光道具一应俱全,让人看着新鲜,十分叫座。他的长子李小春,演技出众,堪称中国京剧史上天之骄子。年仅3岁,就能上台,串演三叔李庆春主演的《济公传》中的小酒保,活泼可爱,聪明伶俐,一时成为梨园美谈。这本戏沿袭了南方彩头班风,加进不少机关布景,包括魔术“大变活人”。演济公与恶道邵华风斗法,还放映小电影,给观众特别是小孩子留下深深印象。高潮部分是接近尾声的《八魔炼济颠》,演恶道邵华风逃至万花山八魔处避祸,济公弟子小悟禅背着师父前去捉拿,火烧了万花山。八魔找济公报复,约定在金山寺斗法。这一天八魔用魔火炼济颠,褚道缘盗来李涵龄的斩妖剑,前来救援。由于是假剑,反被魔火烧死。后待灵空长老李涵龄赶到,才降住八魔,从魔火中救出济颠。当时演员化装都有脸谱作样本。翁偶虹将《炼济颠》中五个妖道魔头的脸谱秘藏起来。后由高级舞台美术设计师傅学斌收入《脸谱勾奇》画册,于2000年由上海书店出版。③ 北京宣武区大吉巷路南居住过一李姓梨园世家,堂号“四维堂李”,也是演彩头戏出名的。名净李永利于1924年从“余派”老生创始人余叔岩手中购入这座寓所,与子万春、桐春、庆春、圜春及孙小春均居此地。李永利(1884— 1955),祖籍河北省雄县,为满族正黄旗人。长子李万春(1911—1985)是位武生,1938年在北京创办鸣春社,常演连台本戏《济公传》,极为叫座,1982年被提名为全国政协委员。二子李桐春(1927— ),工武生兼红生。20世纪40年代曾在《济公传》中饰伏虎罗汉,与三弟庆春(1929—1998)的降龙罗汉的双人舞,颇受观众赞誉。李庆春,兼学文武大小花脸。1941—1946年演连台本戏《济公传》,从降龙罗汉变成李修缘,再成为道济和尚,表演层次分明,人物形象可爱,所穿之破袈裟,上有彩色电珠,闪亮发光,显示其法力无边。由于有灯光、布景的变幻烘托,颇具神话色彩,名噪一时。1993年元宵节,应观众要求以六五高龄在京演出济公片断,富有幽默感。孟鸿寿,艺名“第一怪”,他是演文丑的,却也挂头牌,做起连台本戏《济公传》等的主演。
  民国24年(1935)2月1日,上海天蟾舞台推出连台本戏《济公传》,计13 本。著名的“三公老生”筱芳锦饰演济公,亦庄亦谐,生动活泼,恰到好处,展示了完整的济公形象,加上机关布景和幻灯魔术,造成强烈的舞台效果,连台戏竟多至72本,极一时之盛。剧情及演出风格均不同于《济公活佛》,亦有一定影响,成为赵如泉的代表剧目之一。① 有的地方唱堂会也搞布景道具,如山东潍县的士绅们在自家院内临时布置矮戏台,雇佣戏班演唱。演《济公传》、《赵家楼》用细布缝制的裸形女子等形象,制作精致灵巧,惟妙惟肖。
  由瑞安人陈芷霖创办于民国4年(1915)的“琴娱社”,在浙南与闽东北一带庙台演出,艺术上兼收并蓄,既汲收已经开始流行的京剧声腔,也保留着原有徽调戏中的传统成分,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当地人给了它一个颇为独特的名称,叫作“莲花班”。《济公传》是其主要剧目之一。金碎乃演的济公别具一格,诙而不滑,颠而不乱,有“活济公”之称。② 40年代初,江南水路京班演剧复归于兴盛,北路戏(俗称“乱弹”,流行于以寿宁县为中心的闽东地区,以及浙江南部与寿宁邻近的县份)受到很大影响, 戏班排练上演《施公案》、《济公传》等京剧连台本戏。民国30年(1941)1月,镇江大舞台演出《济公活佛》,运用机关布景吸引较多观众。抗日战争胜利后,民生剧社坐班杭州国华戏院、市东剧场、望湖楼茶园等场所演出,上演连台本戏《济公传》。20世纪60年代浙江省京昆剧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演员赵麟童, 也曾在杭州表演《济公传》,获得轰动效应,故事一连演了30几天,观众给予很高评价。80年代又在杭州剧院连演《济公传》7场,仍然场场爆满。
  这里还要说一下当年无人不晓却与“济公戏”有关的“旧中国第一悲剧”。
  当时天津著名的戏园子天津新明大戏院有位红角———刘汉臣,唱念做打无一不精,与谭鑫培、余叔岩齐名。他在天津新明大戏院一炮而红,连演三个月不衰,震动津门。时任直隶督办的军阀褚玉璞,有位名称小青的五姨太,对刘汉臣主演的《济公传》印象极深,从此对京戏产生了兴趣。演员高三奎将把兄弟刘汉臣的演出剧照送给了她。褚玉璞闻讯大怒,即诬陷二人并秘密杀害,激起各界人士的义愤。天津梨园界率先向督察处递交联名抗议书,相继有工人举行集会,学生上街游行,京津沪多家报纸刊登文章,反映要求伸张正义的民众呼声。褚玉璞以严禁宣传赤化、维持地方治安为借口,查禁进步报刊,钳制舆论,对工人、学生的反抗行动疯狂镇压。直到后来。褚玉璞在山东被旧部刘珍年活埋后,全国各大报纸才陆续将此案真相昭知天下。几年后,秦瘦鸥首次将这个故事改编为小说《秋海棠》,连载于上海《申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言情小说的经典。随后又被改编为话剧、电影、电视剧、沪剧、越剧、评弹等多种艺术形式而轰动一时。如今在电视屏幕上我们还能经常看到这部作品的重拍版本。

附注

①②③ 甄光俊《天津历史上的彩头戏》,《戏曲艺术》2008年第4期。 《天津历史上的彩头戏》,《中国戏剧学院学报》,2008年第11期。 《妖道发难炼济颠:〈偶虹室秘藏脸谱〉初探》(三),中国网。 ①② 《上海文化艺术志》第二篇第二章《京剧》第二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12月。 《温州戏曲史话》,华语广播网2009年10月16日。

知识出处

济公文化面面观

《济公文化面面观》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天台是济公的故乡,我家就住在离济公祖居永宁村不远的地方,从小听祖辈讲述济公传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