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 南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公文化面面观》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3187
颗粒名称: ③ 南派
分类号: I207.39
页数: 2
页码: 211-212
摘要: 南派,评书在南方叫“评话”。1919年,潘正立建立评书研究会。他认为自清雍正十三年起至1920年,已有28部评书,《济公传》是里面的一部。道光年间,苏州评话艺人张松亭擅说《济公传》,二传弟子以谈伯英善说。另有贾啸峰、范玉山、沈笑梅、龚炳南、胡均飞及虞伯等演出,各人自成体系。年轻时与其妻在扬州及杭州街头卖唱。明代,杭州评话艺人把杭州评话扩展到杭、嘉、湖地区各个州县。当时最流行的杭州评话书目有《济公》、《岳传》、《水浒》等。其中王超堂主持播讲濒临失传的《济公传》, 说起书来出神入化,深受欢迎。
关键词: 济公文化 艺术视角 台州

内容

南派,评书在南方叫“评话”。1919年,潘正立建立评书研究会。他认为自清雍正十三年(1735)起至1920年,已有28部评书,《济公传》是里面的一部。道光年间,苏州评话艺人张松亭擅说《济公传》,二传弟子以谈伯英善说。
  另有贾啸峰、范玉山、沈笑梅、龚炳南、胡均飞及虞伯等演出,各人自成体系。
  在20世纪初,江浙一带苏州评话中说济公最出名的就属有“活济公”之称的沈梅(1905—1970),杭州人(一说江苏扬州人)。年轻时与其妻在扬州及杭州街头卖唱。依据扬州评话《济公传》的故事大纲,溶入大量流传于杭州地区有关济颠僧的传说,自编自演《济公》。他先后拜光裕社朱春帆、虞文伯为师,说书的路数与苏州评话不同,通俗风趣,富有生活气息及地方色彩,对扬州和杭州的风土人情描绘尤其真切;对各种小人物心态的刻画亦惟妙惟肖;表演不瘟不火,冷面滑稽。在江浙一带演出,上座甚好,渐成响档。抗战胜利后与姚荫梅到上海献艺,红遍春申,人称“双梅档”。《济公割瘤移瘤》和《大闹秦相府》等选回很有影响。游本昌版的《济公》有一集《割瘤移瘤》就是移植于沈笑梅的《济公》。吉评三(1897—1953),相声兼评书艺人。相声门内系冯昆志的弟子,评书系李长彩门下。20世纪初曾在天津兼演相声与评书,后赴上海并辗转汉口、南京献艺。1936年曾在电台演播评书《济公传》和《清烈传》。苏州评话的传统书目,约50多部,其中神怪故事和公案书有《济公传》、《彭公案》、《施公案》等。
  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艺出版社印行了由承德评书老艺人杨志民和弟子郭天恩编述、张玺整理的评书《济公活佛》。
  扬州评话是以扬州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苏北地区和镇江、南京、上海等地。兴起于清初,不久就形成了“书词到处说《隋唐》,好汉英雄各一方”的繁荣局面,多时艺人有三百人,成为全国评话中心之一,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喜庆前说《济公传》的吴小良、林笑龄等,都各有专长。被清末桃潭旧主《扬州竹枝词初稿》誉为“粲花妙舌吐珠玑”的李国辉,编演了以“文”说为主的“《三国》”,开“康派”之先河,与当时以“武”说为主的《三国》名家孙玉良、孙玉华弟兄各成一派。他的关门徒弟吴国良与其子吴少良,对“文”、“武”两派兼收并蓄,形成了非康非蓝、亦康亦蓝、文武相济的艺术风格,同行称之为“吴派”。吴小良和林笑龄以说《济公传》见长,富有特色。苏南溧阳市别桥镇何少堂善说评书《济公传》,技艺较高,人称“活济公”。
  明代,杭州评话艺人把杭州评话扩展到杭、嘉、湖地区各个州县。当时最流行的杭州评话书目有《济公》、《岳传》、《水浒》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 评话艺人组织杭州评话社,形成二大派。民国时,杭州评话界人才辈出,各有拿手书目,其中徐筱云和潘锡林擅长《济公》。1985年5月,杭州市曲协、市曲艺团联合举办“千岁书会”,15名评话老艺人演出《三国》、《水浒》、《包公》、《济公》等13部长篇的27回折子书。其中王超堂主持播讲濒临失传的《济公传》, 说起书来出神入化,深受欢迎。

知识出处

济公文化面面观

《济公文化面面观》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天台是济公的故乡,我家就住在离济公祖居永宁村不远的地方,从小听祖辈讲述济公传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