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 北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公文化面面观》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3186
颗粒名称: ② 北派
分类号: I207.39
页数: 3
页码: 209-211
摘要: 北派,明末清初,评书由柳敬亭传下南北两支派。大约在雍正帝逝世百日内禁止动乐之后,王鸿兴弃其弦歌,抵掌演讲《三国》、《水浒》,遂称“评书”,手下有何良臣、安良臣、邓光臣三徒弟,时人称为“三臣”,成为评书权威,且自立门户,曾在掌仪司立案,有皇家颁发的龙票。后来“三臣”传授其评书艺术至十代,达数百人。京津及北方各省的评书艺人,多出自此三支。评书,演者仅一人,光说不唱,其道具不过醒木一块、手绢一块、折扇一把,多是先赞以上三种道具,然后才转入正题。表演以夹叙夹议为特点,其说表细腻、情节紧张、人物生动。庚子事变后,评书茶馆畅兴起来,民初是评书茶馆的鼎盛时期。
关键词: 济公文化 艺术视角 台州

内容

北派,明末清初,评书由柳敬亭传下南北两支派。柳敬亭在清康熙元年(1662)随漕运总都蔡士英北上,曾在北京说评书,收弦子书艺人王鸿兴为徒,由此在京师播下种子。大约在雍正帝逝世(1735)百日内禁止动乐之后,王鸿兴弃其弦歌,抵掌演讲《三国》、《水浒》,遂称“评书”,手下有何良臣、安良臣、邓光臣三徒弟,时人称为“三臣”,成为评书权威,且自立门户,曾在掌仪司立案,有皇家颁发的龙票(至光绪年间遗失)。后来“三臣”传授其评书艺术至十代,达数百人。京津及北方各省的评书艺人,多出自此三支。评书,演者仅一人,光说不唱,其道具不过醒木一块、手绢一块、折扇一把,多是先赞以上三种道具,然后才转入正题。表演以夹叙夹议为特点,其说表细腻、情节紧张、人物生动。评书的结构十分严谨,通常一部大书是由几个大“柁子”(书情中矛盾的扭结点与高潮)构成若干段落,每个段落中又有若干大小“扣子”(类如悬念)与“驳口”(艺人说书中暂时停顿向听众打钱,由此而形成的小单位),以此组织故事,吸引听众。庚子(1900)事变后,评书茶馆畅兴起来,民初是评书茶馆的鼎盛时期。
  晚清时在北京天桥较早献艺的有:演评书《济公传》的张泰然,“他与石玉昆齐名。自著济公传前后套,白话多哏,而情理细密处,针锋相对。当时有唐古园,到各肆追听,记录其词,数年集成了袖珍小本”。① 泰然之后有师弟辈陈胜芳、张沛然、伊胜麟、玉胜川等说演《济公传》。陈胜芳技艺最精,绰号“一声雷”;伊胜麟“书道儿”老成,一时无人匹敌。济南劝业场在商场最南边,东、西各有一个书棚,西边是以说《说唐》、《隋唐演义》闻名的评书艺人吴銮喜,这里的听众大都是中老年人;东边则是专门说评书《济公传》的马和义,他那幽默滑稽的表演常常逗得孩子们前仰后合,有“活济公”之美誉。长篇评书传统书目《济公传》,又名《醒世金针》,系根据沈孟柈的《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以及《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敷衍而成。一般认为,沈孟柈是南宋时的一个说书人, 当离济公所处时代不远,或者是同时代人。这一点,从话本中的官职地名皆是宋制以及所习用的口语是宋元口语可以看得出来。后者是佛教界人士公认的济公系列小说中的优秀作品,分20回,故事情节完整,文笔简洁流畅,不蔓不枝,而且作者的演述颇与佛理相合。
  早期说书艺人,开书时总先叙一句“下演一部抄录同俗、精义劝善醉菩提济公全传”作为交代。《济公传》主要讲述济公济困扶危,惩治强梁,与为富不仁者作对的故事。叙述济公原名李修缘,系“罗汉转世”,二十七岁出家灵隐寺。他不戒酒肉,佯狂似颠,故称济颠,曾治愈宰相秦桧之子病,为秦子之替修。该书目多由济公降世、十度说起,至三探娘舅、九僧擒韩殿、西天朝佛缴法旨为止。其中有淫贼华云龙盗走相府珠冠,济公三擒华云龙;金山寺八魔炼济颠,太乙真人、长眉罗汉助济公降魔;小西天盗贼狄之昭杀人移祸,狄小霞、谭宗旺错配夫妻,济公点化狄小霞共破小西天;五云阵斗法等主要回目,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塑造了一个普救世人的济公形象。在演艺圈中,唱戏的票友儿叫“清客串”,唱花脸的改唱《八蜡庙》张桂兰叫作“反串”。济公穿戴故意褴褛不堪,形如乞丐,化小缘的一样,是与反串花子一样,故行话管说《济公传》的为“串花”,成为评书界的侃儿。① 以济公为书胆(主人公),叫作“串花”。
  清末民初是评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书目繁富,书棚书馆遍及全城。评书艺人双厚坪,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双厚坪(艺名“双文兴”),满族, 北京人,因技艺精湛,学识渊博,说书路子宽,书词生动流畅,又由于他对社会各阶层人物观察十分细致,因而描摹细腻,能吸引听众跟随书中角色悲泣嬉笑。他还善于在书中插话,引申发挥、针砭时弊。由此赢得“双记书铺”、“评书大王”的美誉,与“京剧大王”谭鑫培、“鼓界大王”刘宝全并称为“艺坛三绝”。
  民国5年(1916),北京评书研究会成立,他被推为会长。他擅长的书目极多, 尤以《封神榜》、《水浒》、《济公传》等最为精到。他的师弟海文泉和弟子杨云清、世殿丞、李致清等也擅说此书。杨云清最擅说《济公传》和《水浒》,口风老道,包袱儿独特,擅长当场抓哏,诙谐百出,逗得满堂大笑不止;尤以“官人办案”、“济公斗蟋蟀”两段书最为拿手;又因有了经历,说到仵作验尸等情节,更是细致入微、近情近理,使听众宛如眼见。他长于说书中的武段子,与一般人从“十度”开书不同,从“威震丹阳刀劈三寇”说起。世欧成以蔫“包袱儿”著称; 李致清则以摹拟济公形象见长,人称“济公李”。
  民国18年(1929),说《济公传》的艺人开始分派,其情节于“八魔炼济颠” 后,有说“小西天熏香会”的,有不说的。说者,则从“柳端误入开水锅”起岔,进入短打一类故事。20世纪30年代,有刘继业及其弟子段兴云说《济公传》颇享盛名。刘继业拜世殿丞为师,曾得秘本,能说前后套《济公传》。他长于渲染济公法力,语言幽默风趣,形象滑稽,使包袱余味无穷,人称“喷饭哏”。段兴云颇具乃师之风,善于摹拟人物形象,边说边学,抬手动脚令人发笑,曾在电台播讲《济公传》,很受欢迎,有《巧断垂金扇》一书传世。同期,马华鑫在天桥说《济公传》,也小有名气。① 从30年代起,无线电广播的兴起为评书提供了新的阵地。
  段兴云的《济公传》也在电台播出。
  山东快书,是起源于山东临清、济宁、菏泽、兖州一带的传统曲艺形式。
  流行于山东、华北、东北各地。从《武松打虎》故事起家,演唱者一人手持竹板或铜板两块,以快节奏击板叙唱,故又名“竹板快书”。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高元钧的主持下,连续举办山东快书培训班,使山东快书在全国范围得以迅速普及。杨立德的弟子张天玉到了台湾。张天玉擅长多种曲艺形式,曾在电台演播山东快书,自称“山东铁板快”,所演多是长篇大书,如《武松传》、《济公传》等,颇受欢迎,不少人“一闻乡音而鼓舞”,在台湾得到了长足发展。

知识出处

济公文化面面观

《济公文化面面观》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天台是济公的故乡,我家就住在离济公祖居永宁村不远的地方,从小听祖辈讲述济公传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