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图书馆
台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台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5. 初为沙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公文化面面观》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2942
颗粒名称:
5. 初为沙弥
分类号:
B94
页数:
1
页码:
27-29
摘要:
所谓沙弥,意译为求寂、息慈、勤策,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在佛教僧团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一般指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的出家男子。沙弥有三类:7至13岁,名“驱乌沙弥”,因为他还只有驱走晒谷场上乌鸟的能力;14至19岁之间的称为“应法沙弥”,因为他已经能够接受服役,与法相应,这些未满二十岁的出家男子,俗称“小和尚”;
关键词:
佛教
沙弥
台州
内容
所谓沙弥,意译为求寂、息慈、勤策,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在佛教僧团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一般指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的出家男子。沙弥有三类:7至13岁,名“驱乌沙弥”,因为他还只有驱走晒谷场上乌鸟的能力;14至19岁之间的称为“应法沙弥”,因为他已经能够接受服役,与法相应,这些未满二十岁的出家男子,俗称“小和尚”;而年龄20至70岁,但尚未受具足戒的则称为“名字沙弥”,谓在此年龄内,本来应居比丘位,但以缘未及,故尚称沙弥的名字。再者,人若过了70岁,便不准受具足戒,只能受沙弥戒,做沙弥,而不能正式成为比丘。
沙弥与沙弥尼,皆应受戒,即勤策律仪,又称沙弥戒,凡十戒,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着花鬘好香涂身;七,不歌舞唱伎亦不往观听;八,不坐卧高广大床;九,不非时食;十,不捉持金银宝物。前九戒与八关斋戒相同,只有第十戒,是为了破除贪心而制定的戒条。因为佛祖深知金银货币容易增长贪心,与人争利,最后会成为财富的奴隶。在佛教僧团中,首位沙弥为罗睺罗。到了后世,对受持十戒的沙弥(尼),称为“法同沙弥(尼)”,是真实的沙弥(尼)。如果只是剃发染衣,还没有接受沙弥(尼)十戒的,则称为“形同沙弥(尼)”,也就是在实质上并没有具备沙弥(尼)的资格。
此外,日本有所谓“在家沙弥”,系指剃发而有妻子之修行者。
李修元当时受的是十戒,成为正式沙弥。他礼佛诵经,勤勉精进,上下器重,住持深为欣慰。却有个别僧人出于妒忌之心,借口修元逃婚出家,六根不净,鼓动师兄弟硬要修元从一条长凳下来回爬六次,说只有这样才能脱胎换骨,皈依佛门。对于这种侮辱人格的做法,修元坚决予以拒绝。① 他在国清寺待的时间不是很长。
这是天台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一个民间故事,为笔者少时所亲闻,绝不同于一些文人自讲自录的所谓民间故事。因此其中包含了一定的史料成分。
那么,为什么各种寺志佛书一般都说济公是从灵隐寺出家的?这有几个原因:一是济公在国清寺待的时间比较短。如同民间传说所显示的,他去国清寺主要是为了逃婚,既然受到冷遇,自然也不可能待得很长。二是在打听与他父亲交好的原国清寺住持瞎堂慧远的下落。一旦获悉慧远已作了灵隐寺住持,即去杭州拜谒,受具足戒,正式成为一名僧人,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此外, 晚清天台学者陈钟祺自少随父出入国清寺,后来参加辛亥革命,连续当过浙江三届省议员,是寺院的座上客。在他所著《天台山文化史》中谈到禅宗时写道: “宋国清道济有《镌峰语录》二卷、《志林语录》二卷”,也可作为济公曾经是国清寺僧人的一个佐证。
基于上述原因,1995年编纂的《国清寺志》在第六章《历代名僧和住持》中为济公立传。①
附注
① 讲述者王柏仁,97岁,记录者赵达枢;见许尚枢《天台山济公活佛》,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年10月,第151—153页。 ①《国清寺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第238页。
知识出处
《济公文化面面观》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天台是济公的故乡,我家就住在离济公祖居永宁村不远的地方,从小听祖辈讲述济公传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