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台州与日本的书籍交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藏书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264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台州与日本的书籍交流
分类号: G259.29
页数: 23
页码: 281-303
摘要: 台州在唐宋时与日本的书籍交流,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唐代:书籍的输出阶段。此时日本文化相对落后,急需中国先进的文化来充实,纷纷而至的入唐僧,到中国来求取佛法的同时,也带去了先进的科技和文化。佛教经典和其他典籍被大量输出。此时中国处于战乱状态,大部分典籍被毁,编简零落。而日本在经过几百年的文化吸收后,保存了一大批完好的中国典籍。北宋政府与日本没有正式的外交,但一些僧人仍出入于台州与日本之间,促进书籍的流通。他初至台州,得到台州刺史陆淳的热情接待。为了能上天台山求法,他向其呈献黄金与珍宝,以便得到支持。陆淳拒绝了他的礼物,但还是热心帮助他,使其完成心愿。
关键词: 图书史 藏书 台州

内容

台州在唐宋时与日本的书籍交流,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唐代:书籍的输出阶段。此时日本文化相对落后,急需中国先进的文化来充实,纷纷而至的入唐僧,到中国来求取佛法的同时,也带去了先进的科技和文化。佛教经典和其他典籍被大量输出。
  五代北宋时期:日本书籍回流。此时中国处于战乱状态,大部分典籍被毁,编简零落。而日本在经过几百年的文化吸收后,保存了一大批完好的中国典籍。在吴越王钱氏和天台高僧德昭、羲寂的努力之下,部分天台典籍回流。
  北宋政府与日本没有正式的外交,但一些僧人仍出入于台州与日本之间,促进书籍的流通。北宋时代的入宋僧,每多从日本带来经典补足宋土的散佚,但同时也从中国带回或托便船运回还未传入日本的典籍。
  南宋:禅宗输出时期的书籍交流。南宋形成颇有特色的禅宗文化,日本又开始向宋朝学习并移植文化。台州与日本之间也存在书籍交流。
  (一) 唐代唐代是台州文化的输出时期,此时,台州古代的典籍主要通过僧人求法和民间商贸等形式,大量“文化输出”至日本。
  隋唐时代,正是台州天台宗的兴起和发展时期。南陈智者大师隐居天台山,创立独特的天台宗佛教思想,成为印度佛教传入后,第一个本土化的宗派。
  但是在唐初一直不振,只能和戒律、禅、密教等结合起来才勉强保持它的存在。
  待六祖湛然出现,排斥混淆的天台,发扬纯粹的智者精神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成为与华严、律、禅等并行的几大宗派之一,影响深远。
  天台宗的基础是《法华经》。在众多经典中,《法华经》能特别体现出融合和统一的精神。天台宗的教学的主旨也是放在诸法实相上,批判地吸收“南三北七”等各家之说的基础上形成的,主张“三谛圆融”,是事理圆融而说中道实相的“圆教”。这种教派恰好迎合了日本统治者的需要。如中国社科院何劲松在《天台宗在日本和韩国的传承与发展》中所言:“客观上讲,佛教东传日本正是适应了这个岛国由部落联盟走向统一的需要,它一方面为统一提供了新的思想基础,以取代以前为旧势力服务的由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结合而成的神话传说,同时又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带来了大陆先进的文物制度。”①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日本高僧源源不断地入台州求法。天台宗成为台州与日本文化交流的纽带。书籍也随着天台宗文化的输出而大量带往日本。
  (1)鉴真鉴真(687—763),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阳州)人,曾从中国佛教天台宗第五祖章安灌顶的弟子、荆州玉泉寺的弘景律师学习戒律和天台宗教义, 唐天宝三年(744)冬,鉴真第四次东渡日本,从明州(今宁波)经宁海,巡礼天台山国清寺,带去《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四教仪》、《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天台止观法门》等佛教天台宗的经典之作(淡海三船《唐大和上东征传》)。天宝十三年(754),鉴真第六次东渡告成,在日本传播律宗的同时,大力弘扬天台教义。其随从弟子如法进、如宝、思托等也都是天台宗的学者。
  思托,俗姓王,山东沂州(临沂)人,自幼出家,至台州开元寺后,曾从鉴真研习律疏,成为高足。随鉴真东渡日本后,助其创建日本唐招提寺,并在寺内宣讲天台教义。为反击日本旧教团对鉴真的攻击,写了《大唐传戒师僧名记大和上鉴真传》。此书后成为日本著名作家淡海三船《唐大和上东征传》的底本。
  思托东渡日本时,带去《沙门法砺疏》、《嵩岳镇国道场义记》三本。
  鉴真及其弟子是律宗僧,同时又为天台宗学者,因此他们东渡时,不仅带去天台章疏,还于唐招提寺盛行开讲。《唐招提寺缘起略集》记: 从三年(天平宝字)八月一日,初讲读《四分律》并《疏》等,及《玄义》、《文句》、《止观》等,永定不退轨则……兼和上(鉴真)天台教观,禀法进僧都、如宝少僧都、法载、思托等和上,化讲天台,代代相承而于今不绝。① 后来最澄目睹由鉴真带去的天台宗的经疏,勤抄经文,日夜钻研。《睿山初祖行业记》记载: (最澄)延历四年,游心大乘,遁身山林。被《起信论疏》并《华严五教》,中尚天台指南。每看此文,不觉涕泪。恒叹未遇其教。偶值知法文所在之人,乃抄写智者大师所说《圆顿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各十卷,《四教义》十二卷,《维摩广疏》三十四卷。是故唐鉴真和尚所请来也。和尚是智者大师第五代传法弟子。适得披阅,钻仰日切。② 最澄对天台宗仰慕日甚,终于萌发入唐求法的愿望,归国后于比睿山创日本天台宗。因此鉴真东渡影响颇大,他带去的书籍为最澄开创天台宗埋下了契机,可以说是开启了天台宗东传的序幕。之后,天台的国清寺,成为日本天台宗的祖庭,入唐入宋来台求法朝圣的日本僧人络绎不绝,台州和日本书籍和文化交流迎来了繁荣的景象。
  (2)最澄最澄(767—822),近江国(今滋贺县)人,幼年随近江高僧行表出家,19岁受具足戒。781年在京都睿山靖草庵修行,研习鉴真东渡时带去的天台教典, 萌发入唐求法的愿望。唐贞元二十年(804),率弟子兼翻译义真入唐。先抵达唐都长安,在长安稍作停留后,便返身入海,从海路到达明州(今宁波),再从明州来到当时的台州府所在地临海。在台州刺史陆淳的帮助下,得以登天台山学习佛法。先从天台宗第十祖道邃学习天台教义,又从天台佛陇寺行满座主学习,并从天台山禅林寺僧翛然受牛头禅。又至越州求法,同年五月归国。临行前,台州刺史陆淳、台州司马吴■等均赋诗赠别。回国后大力弘扬天台宗。
  日本大同二年(807),他上奏朝廷,创立天台宗。因受日本佛教界旧教派的极力反对,撰写《显戒论》、《内证佛法血脉谱》予以驳斥。日本弘仁十三年(822) 于比睿山中道院圆寂,享年56岁。最澄是日本天台宗的创始人,对日本佛教影响极大。他圆寂后,日本嵯峨天皇批准在比睿山建立天台宗大乘戒坛,改比睿山为延历寺。日本贞观八年(866),清和天皇追赐其为“传教大师”。
  最澄创立的天台宗与中国的天台宗不尽相同,它是一个台、密、禅、律(大乘圆戒)“四宗合一”、“圆密一致”的“日本式”的天台宗。① 最澄圆寂后,圆仁、圆载、圆珍、慧萼等继承了最澄的衣钵,继续发扬天台宗,使天台宗成为日本重要的宗教之一。
  宗教的创立与传承与典籍密切相关。最澄到中国,不仅学到了各个教派的思想,还将教派的载体经书章疏等传到日本,促进两国宗教和文化的交流。最澄入唐求法获取的经疏主要来自两个地方,越州(今属绍兴)和台州。《刻根本大师将来录序》中记载:“大师入唐求法目录有二本。其一则记于台州所得经疏名目, 谓之《圆宗录》。其二则记于越州所受密典名数,谓之《越府录》。……其《圆宗录》,元龟之乱散失,不知所在。故就正二位前权大纳言宗建卿所藏写本,以录出之。具校以东寺观智院所藏宽治五年写本,遂并上木。冀传之万世,以备法门盛典云尔。”他带走的经书章疏合二百三十部,四百六十卷。其于台州所得智者大师所释大乘经等,并所说教迹,及第二第五六祖等传记,并别家抄等。
  其中以《妙法华莲经玄义》、《文句》等及《摩诃止观》及《止观文句大意》为至要, 以下天台章疏《妙法华莲经》,以下天台疏等经,并菩萨戒经,以下大乘经律《陀罗尼》等,其他则有禅门经典等,总有百二十部,三百四十五卷。① 最澄所用资金是自己所带金银。他初至台州,得到台州刺史陆淳的热情接待。为了能上天台山求法,他向其呈献黄金与珍宝,以便得到支持。陆淳拒绝了他的礼物,但还是热心帮助他,使其完成心愿。于是最澄将所带黄金换成笔墨纸张,专门雇写经生数十人,集中抄写佛经。这就史上著名的“贸金货纸” 的佳话。
  最澄在龙兴寺三个月,抄写《传教大师将来台州录》一百二十八部,勘定完毕后,请当地政府(台州刺史)予以印信。
  台州刺史陆淳对最澄抄录如此多的经书备加赞扬,《佛祖统纪》记云:“最澄阇梨,形虽异域,性实同源。明敏之姿,道俗所敬。观光于上国,复传教于名资。邃公法师,总万法于一心,了殊途于三观。而最澄亲承秘密,不外筌蹄,犹虑它方学徒,未能信受其说,所请印记,安可不从。” 最澄带走的书籍,除自己抄写的,也有台州僧众寺院赠予的。当最澄到达台州时,佛陇寺座主行满,见最澄求法心切,将《法华》、《涅槃疏》、《释藏》、《止观》并记等八十余卷送予他。且授以手书印信证明。
  最澄也将自己从日本国带来的经书赠送天台寺院作为礼物。在其临行入宋之前,日本皇太子特赐其求法资金银数百两,还有名笔所写的《法华经》、《无量义经》、《普贤观经》三部二通。最澄将一通藏于比睿山,一通送天台山修禅寺,作为中日友好交流。同时施入天台山的还有《屈十大德疏》十卷、《本国大德诤论》二卷等。这两书著者不明,很可能是日本人撰写的汉文佛教典籍。
  最澄将所取回的经典,题名《传教大师将来目录》,亲书上表呈进日本朝廷,叙述其入唐求法经过: 进官录上表沙门最澄言。最澄闻,六爻探颐,局于生灭之场;百物正名,未涉真如之境。岂若随他权教,开三乘于机门;随自实教,示一乘于道场哉。然则,圆教难说,演其义者天台;妙法难传,畅其道者圣帝。伏惟陛下,纂灵出震,抚运登极。北蕃来朝,请贺正于每年;东夷北首,知归德于先年。于是,属想圆宗,缅怀一乘。绍宣妙法,以为大训。由是,妙圆极教,应圣机而兴显;灌顶秘法,感皇缘而圆满。最澄奉使求法,远寻灵踪,往登台岭, 躬写教迹。所获经并疏及记等,总二百三十部四百六十卷,且见进经一十卷,名曰《金字妙法莲华经》七卷、《金字金刚般若经》一卷、《金字菩萨戒经》一卷、《金字观无量寿经》一卷,及天台智者大师灵应图一张、天台大师禅镇一头、天台山香炉峰送柽及柏木文释四枚、说法白角如意一柄。谨遣弟子藏经奉进,但圣鉴照明二门圆满。不任诚恳之至,奉表战栗谨言。
  延历二十四年七月十五日 沙门最澄上表1989年8月至1990年1月,周琦在搜集整理日本天台宗赠给天台山国清寺的有关文献时,发现了一批国内已佚、日本尚存的唐代文献,这些文献是最澄带归日本的。其一万余字,绝大部分后人收编在最澄的《传教大师全集》之内。内容分三类: 第一类是有关中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与天台宗第十祖道邃的传记。有唐代大书家颜真卿撰写的《天台山国清寺智者大师传》、《天台智者大师画像赞》(附有曲谱),长安僧人昙羿撰写的《国清寺智者大师影堂记》,贝山沙门道澄撰写的《智者大师述赞序》,道邃弟子乾淑撰写的《天台传法道邃和尚行迹》等。
  第二类是唐代高僧写给最澄的书信。有《道邃和尚书》、《行满和尚印信》、《大唐泰岳灵岩寺顺晓阿阇梨付法文》等。
  第三类是最澄回国临行前,陆淳、吴■、孟光、毛涣、行满等人的送别诗。
  (3)圆仁圆仁(794—864),俗姓壬生氏,下野国(今枥木县)都贺郡人。15岁登比睿山师事最澄,学天台教义。21岁在东大寺戒坛受具足戒。24岁就最澄受圆顿大戒。旋于比睿山北谷结庵苦行,6年后始讲学于法隆寺和天王寺等处。日本承和五年(838)以请益僧身份随遣唐使到中国求法,于扬州开元寺就宗睿学梵语,从全雅受金刚界诸尊仪轨等大法。嗣因在回国途中,遇风飘至山东文登县,遂挂锡于赤山法华院。后得机巡礼五台山,于大华严寺﹑竹林寺从名僧志远等习天台教义,抄写天台典籍,并受五会念佛法等。旋入长安,住资圣寺,结识名僧知玄,又从大兴善寺元政、青龙寺法全﹑义真等受密法,从宗颖习天台止观,从宝月学悉昙(梵语),前后历时10年。时值武宗禁佛,于宣宗大中元年(847)携带佛教经疏七百余卷,还有一些仪轨﹑法器等回国。于比睿山设灌顶台,建立总寺院,弘传密教和天台教义,并在“常行三昧堂”,提倡净土念佛法门。日本齐衡元年(854)被敕封为延历寺第三代座主。圆寂后,清和天皇赐慈觉大师谥号。
  圆仁虽没到过天台山,但他心系天台,在五台山、长安均曾学习天台教义, 学习期间,抄写天台教典。他所编《入唐新求圣教目录》中明言,在五台山所求天台教迹及诸章疏传等,有三十四部、三十七卷。这些经卷回国时被带回日本。因此圆仁也是间接地促进了台州与日本的书籍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圆仁还写了一部史料价值很高的游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四卷,此书与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并称为“世界三大旅行记”。
  (4)圆载圆载(?—877),幼入比睿山师从最澄学习。日本承和五年(838),率弟子仁好、顺昌、仁济等入唐,自扬州入天台山,巡礼国清寺,将比睿山诸法师提出的有关天台教义的50个疑难问题,提交国清寺广修、维蠲二高僧解答,并从二师学习天台宗。将日本桔皇后所托的袈裟,供奉在智者大师的遗像前。日本承和十年(843),令弟子仁好、顺昌回国送“唐决”(即中国天台宗对日本天台宗所提疑难问题的解答)。圆载在唐受到朝野人士的尊重,唐宣宗非常赏识他, 邀他入宫中讲经,并赐紫袍。日本仁寿三年(853),受日本仁明天皇表彰,赞其“勤求圣道”,赐以“传灯大师”称号。日本元庆元年(877)归国,不幸于途中遇难。
  圆载入唐,一边学习中国佛教教义,一边整理搜集佛经。他曾住长安西明寺,翻译佛经。在中国40年,搜集“九流三教”典籍数千卷。也曾到过台州,求取了不少佛法经典。如他曾抄写《法华经五百问论》,曾在书后跋曰: 开成四年六月,于大唐台州国清寺日本新堂,书写此本。会昌三年三月三日,付僧仁好等,送上日本国延历寺徒众、大德、三纲、宿德耳。圆载记上。① 由跋语可知,他抄书的地点是国清“日本新堂”,抄完后由仁好送往日本延历寺。
  他送日本《法华经义疏》四卷(圣德太子的《三经义疏》包括《法华经义疏》、《维摩经义疏》、《胜鬘经义疏》)入藏国清寺作为酬礼。此事在天台僧维蠲于开成五年(840)八月十三日递呈台州刺史请求官印的牒状中有记: 贞元中,僧最澄来,会僧道邃曾为讲义。陆使君给判印,归国大阐玄风。去年,僧圆载奉本国命,送太后纳袈裟供养大师影、圣德太子《法华经疏》镇天台藏。赍众疑义五十科来问,抄写所欠经论。禅林寺广修答一本,已蒙前使李端公判印竟。维蠲答一本,并附经论疏义三十本,伏乞郎中赐以判印。光浮日宫,丕冒遐裔。恩流永劫,道德日新。烦黩听览,不任悚惧。僧维蠲谨言。② 由上亦可知,圆载在台州抄写了一些日本国所缺少的经论,受维蠲赠经论疏义三十本,随“唐决”带回日本。
  圆载与中国著名诗人皮日休、陆龟蒙、颜萱等相交甚好,临行归国时,各人均有诗相赠。陆龟蒙赠诗云:“九流三教一时倾,万轴光凌渤澥声。从此遗编东去后,却应荒外有诸生。”从诗中看出,他是携经而还的。但是归途中遇风暴,书与人一同葬于大海。
  (5)圆珍圆珍(814—891),俗姓和气,字远尘,赞歧国(今香川县)那珂郡人。日本佛教天台山寺门派的创始人。十五岁登比睿山,师事义真,天长十年(833)受菩萨戒,此后十余年间于山中潜心修习。嘉祥三年(850),任内供奉禅师。仁寿三年(853)入唐,先至福州开元寺,从般若怛罗学习梵学与密教,再至天台国清寺,听物外讲天台教观,抄得天台宗教法有三百卷,又拜访禅林寺,参拜智者大师遗迹。后又到越州开元寺,从良谞学天台宗教旨。唐大中九年(855),从洛阳赴长安,拜谒法全阿阇梨,受瑜伽密旨。大中十年,回到越州开元寺,再次谒见良谞和尚,得经法文共七十余卷。拜别以后又前往天台山,在国清寺止观院建“止观堂”。日本天安二年(858)携经论章疏、道具、法物等归国,住比睿山山王院。受天皇器重,屡次受请入宫讲经修法。越年,移住山下三井圆城寺, 奏请为天台的别院。又创立唐院,形成后来的寺门派。同年任天台宗第五代座主。圆寂后,日本醍醐天皇追赐“智证大师”称号。著有《法华论记》、《法华玄义略要》、《讲演法华仪》等。所著《授决集》二卷,为日本天台宗寺门派教学的根本圣典。
  圆珍入唐携归经典目录,其来源有五: 一,开元寺求得经疏等目录,其于福州开元寺求得经论疏等四十八部百五十六卷,唐大中七年十二月十一日圆珍所记,其真迹现藏三井圆城寺为国宝。
  二,福州温州台州求得经律论疏记外书等目录,计四百五十八卷,其内,初为法镜经以下四十八部百五十六卷,与前开元寺求得经疏记等目录所载相同, 系唐大中八年记录,其真迹亦藏于三井圆城寺,定为国宝。(内中在国清抄得天台教典三百卷) 三,青龙寺求法目录,系于长安青龙寺所写,胎藏金刚两部经法一百十五卷,两部曼荼罗并道具等目录,唐大中九年十一月十五日求法僧圆珍录。
  四,日本比丘圆珍入唐求法目录,至长安青龙寺所得真言两部经法,图像道具,及国清禅林两寺所得书智者大师所说教文及碑铭,并诸州所获别家章疏等,总计三百四十一本,七百七十二卷。又梵夹法物等,前后总计一十七事。
  唐大中十一年十月日本求法僧圆珍录。
  五,智证大师请来目录,其于两京两浙岭南福建道等巡游,所得大小二乘经律论传记,并大总持教曼荼罗祯,天台圆顿教文,及诸家章疏抄记杂碎经论梵夹目录等,前后四百十一本一千卷、道具法物等,都计一十六事。唐大中十二年五月十五日,圆珍所录。① 圆珍携回的书全部由太政官收藏。贞观元年(859),江州大友氏请求,把书迁移到三井园城寺。他又创建唐坊,把携回的典籍移存此处。 (二) 五代北宋时期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弑杀、篡夺、战乱接踵而起,仅半个世纪之间,就换了五代十三君,是个极度混乱的时代。实际上,自唐朝后期安史之乱后,中国的局势就不太稳定。而在当时,对中国文化的精华,日本大体已吸收完毕,所以自唐代后期,日本就废止遣唐史制度,到五代时,日本政府对外政策非常消极,几乎处于锁国状态。北宋时期,日本大致处于藤原氏的全盛期前后。藤原时代,日本文化极为繁荣,而北宋是试图复兴因唐末五代纷乱而一度衰退的文化的时代,两国的文化基本对等。因此日本不需要移植中国文化,对外政策也延续前代,采取锁国政策,禁止本国人私自到海外去,对外贸易颇有衰退倾向。
  从五代到北宋,往来于两国之间的日本商船很少。
  但是不论五代十国,还是北宋时期,中国对外交通并未禁止。因此不少中国的民间商船来往于中日之间,两国交通仍然不绝,民间商贸依然活跃。这一时期,两国的文化和典籍的交流,主要通过中国商船有零星地往来。据史料记载,天圣四年(1026)六月,台州海商周良史“献名籍于(日本)关白(藤原)赖通, 因其生母为日本人,希望爵位。是月,赖通复以书,并赠砂金三十两以慰之” (《日本纪略》、《百炼抄》)。由此说明,台州商人与日本国内联系还是挺多的, 其中包括书籍的互赠。
  唐末五代,因为战乱,中国典籍散失严重。又因为佛教的发展,中国寺院极度膨胀。而当时唐武宗信道教,认为佛道不能并存,于是下令限制佛寺的僧侣人数,不得私自剃度,很多寺院被拆毁,大量的僧侣被强迫还俗,史称“会昌法难”。在这场灾难中,台州很多佛寺被毁,包括名闻中外的国清寺。天台教的典籍散落遗失,据说当时高僧讲经都没有经书,只得通过心记口授。而在日本国,鉴真东渡带去不少天台经典,最澄又求取了不少天台真经,天台教在异地开花,它们的典籍也保存地很完好。于是吴越王钱俶开始从海外求取书籍, 不少典籍回流。
  北宋时期,日本仍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因此相比于入唐僧来说,入宋僧人数锐减。据木宫泰彦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中统计,北宋时代入宋僧,有名无名的合计起来仅二十余人,其中以奝然、寂昭、成寻三人为主,其他人大都是随从这三人入宋的。而且入宋僧的目的与入唐僧的目的也不同。入唐僧是为了访问高僧,学习新教,以力求带回新的法门在日本传布。而入宋僧则为了消除自己的罪障,朝巡圣迹的。因此,这一时期虽有入宋僧来,从台州带回日本去的经典书籍也没有唐代的多。相反地,由于北宋经过五代,处于战后休息状态, 日本往往从本国带来经书,以补大宋所缺。
  (1)吴越忠懿王钱俶与天台高僧羲寂钱俶,原名钱弘俶,字文德,末代吴越国王。杭州临安人,吴越国开国国君钱镠之孙。钱镠因唐末镇压黄巢农民起义军而名扬江淮,随又先后讨越州刘汉宏,诛董昌,尽得浙东西之地,乾宁四年(897)被封敕为吴越王。钱俶于后汉天福十二年(947)继承王位,后晋开运间(944—946)任台州(今临海县)节度使。宋太祖平定江南,他出兵策有功,授天下兵马大元帅。后入朝, 仍为吴越国王。太平兴国三年(978),献所据两浙十三州之地归宋。去世后,谥号“忠懿王”。
  吴越素有“佛国”之称,以佛教文化的发达而著誉于当时。钱氏诸王皆崇佛,尤以末王钱俶为最。他曾自称“于万机之暇,口不辍诵释氏之书,手不停披释氏之典”,在位期间,不仅广修庙宇寺塔,还大量印施佛经佛像,且以殊礼尊事诸法师如天台德韶国师、永明延寿禅师。在研读玄觉禅师的著述《永嘉集》时,遇“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即劣”不明意思,就教于德韶国师, 国师请他转问羲寂。羲寂答:“此出于《妙玄》(《妙法莲华经玄义》)。”同时又说:“自唐末散乱,天台教籍被毁,故此诸文多在海外。”此后,钱俶开始向日本、高丽求取佛教典籍。
  《皇朝类苑》卷七十八载: 吴越钱氏,多因海舶通信。天台智者教五百卷,有录而多阙,贾人言日本有之。钱俶买书于其国主,奉黄金五百两,求写其本,尽得之。讫今天台教大布江左。
  吴越王购求天台典籍是受羲寂提议的。羲寂(919—987),字常照,俗姓胡,温州永嘉人。19岁受具后,诣会稽(今绍兴)学《南山抄》,因慕天台宗止观, 便前往国清求学。随后在天台山佛陇道场、国清寺相继讲训。后周显德初年(954)创传教院(距天台县城北约5公里,今已废)。寺建成后,得到吴越国钱忠懿王的护持,赐匾为“定慧”。当天台宗教典只剩下零篇断简时,羲寂每每思念痛之,于是竭力搜求,但仅在金华古藏中得一本《净名疏》而已。当钱俶向其问法时,他作了回答后,进一步说明天台宗的教典失传,现日本、高丽等国盛弘此教,请王为护法,派人去二国求取教典。吴越王乃分别遣使者赍重宝往高丽、日本二国求取教典。于是,天台“一宗教文,复还中国。螺溪(羲寂)以授宝云,云以授法智,法智大肆讲说,遂专中兴教观之名”。羲寂“网罗教典,去珠复还”,为北宋的天台宗中兴奠定了基础。
  《羲寂传》言及此事: 初,智者所说教迹,自安史挺乱以来,会昌籍没之后,当时硕德,但握半珠,隐而不曜,所有法藏,多流海东。师痛念本折枝摧,力网罗之。先于金华古藏中,仅得《净名》一疏而已。后以钱忠懿王览内典,昧于教相,请叩韶国师(天台德韶国师),韶称师(羲寂)洞明台道,王召师建讲,遣使抵日本,求其遗逸。仍为造寺,赐号净光,追谥九祖尊者。台道郁而复兴,师之力也。① 五代入华僧少,书籍之间主要由客商之间进行交流。和吴越进行贸易时, 客商也多少带来一些书籍。但其数量很少,无法与前代相比。而吴越王以五百金让客商在异国搜求典籍,这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对天台宗教典的复归以及天台宗的繁荣功不可没。羲寂因请经有功,后被奉为天台十五祖。
  (2)奝然北宋与日本虽然没有国交,但日宋间的民间交往仍在继续,不少日本僧徒随着往来的商船来到中国,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日本平安朝首位入宋僧是奝然。
  奝然(938—1016),俗姓秦。生于京都,幼入东大寺从观理习三论宗,又从石山寺元杲习真言密教。宋太平兴国八年(983),为弘佛法,在克服了诸僧的反对,在老母的支持下,请得东大寺的入宋牒,率领弟子成算、祚壹、嘉因等四五人入宋求法。先至台州,于临海龙兴寺(台州开元寺)求学天台宗。九月九日上天台山国清寺巡礼,继入东京谒宋太宗,宿太平兴国寺。又参拜五台山, 游历洛阳、龙门诸圣迹。雍熙二年(985),返抵临海龙兴寺。越年,从台州宁海上船归国。
  关于奝然的归国,日本史籍《小右记》记载:“(二月)十一日甲辰,内藏头(藤原高远)、权中将(藤原公任)相共拜见入宋僧奝然毕。随身佛经,初运置经论于寺给宣旨,运移莲台寺、山城、河内、摄津等夫持运云云。最初有七宝合成塔,塔中笼佛舍利,即载舆中之人担之。其前雅乐寮发高丽乐。相次担纳折本《一切经论》之五百合匣,一人担二百匣,道路人相诤担之。最后又有御舆,安置白檀五尺释迦像,雅乐大唐乐;其次奝然着袈裟,七八人僧等相共步行相从。其道自朱雀大路登北,自二条东折;自东大宫大路登北,自一条西折,到莲台寺云云。于朱雀门前礼桥下,僧廿人出来,持高丽乐,奉赞佛经云云。”① 引文的意思是奝然自宋归国,返回京都是有朝廷官员内藏头和权中将出面相迎,他携回的经卷、佛像,由山城、河内、摄津等名使运送。入京场面隆重而肃穆,有雅乐引道。七宝合成塔、塔中佛舍利,由人捧持,乘与前行;其后有五百合匣经卷,由人担挑随之。其后,又有御舆载“白檀五尺释迦像”。继佛像舆之后,是奝然等七八个僧人跟随。奝然身披宋皇帝所赐紫衣,经过几次转折,到达莲台寺。此地就是朝廷指定的携入经论、佛像的存放处。
  奝然从宋携回日本之文物,曾有过目录,据金都东寺金刚藏中所存的标签,曾有《奝然请来法文目录》存世,然具体内容已散佚。这目录里应有一部分取自台州的佛经典籍以及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文物是现存于日本京都五台山嵯峨清凉寺的旃檀瑞像(释迦如来像)。此像在台州由张延皎、张延袭兄弟模刻,雕刻是在临海龙兴寺完成的。被带到日本后,因式样新奇,人人争睹礼拜, 一时间日本诸寺多有仿刻。
  (3)源信源信(942—1017),日本佛教天台宗僧人,净土宗教祖之一。俗姓卜部,大和国(今奈良县)人,幼丧父,投比睿山师事良源。十五岁即任讲师,精通显密。
  他渴望往生极乐世界,于是撰著了有名的《往生要集》。并于永延初年(987— 988),让准备回国的宋商朱仁聪和同船的宋僧齐隐,将此书带往宋朝布播。与此书一并带去的有慈惠大僧正良源的《观音赞》、庆滋保胤写的《十六相赞》和《日本往生传》、源为宪写的《法华经赋》等。
  宋淳化元年(990),台州海商周文德赴日贸易,写信给源信,告知其著作《往生要集》在天台山国清寺流通,深受欢迎。当地男女500余人,投舍净财, 造屋五十间,以“供养礼拜,瞻仰庆赞”。周文德《奉复源信大德书》中言:“唯大师撰择《往生要集》三卷,捧持诣天台国清寺,附入既毕,则其专当僧请领状予也。爰缁素随喜,贵贱归依,结缘男女弟子五百余人,各发虔心,投舍净财,施入国清寺。忽饰造五十间廊屋,彩画柱壁。庄严内外,供养礼拜。瞻仰庆赞, 佛日重光,法灯盛朗。兴隆佛法之洪基,往生极乐之因缘,只在于斯。”① 日本长保五年(1003)八月,源信遣弟子寂照携《天台宗疑问二十七条》向四明知礼求答,问答具载于《四明尊者教行录》卷四。寂照入宋不久,即致书源信云:“《往生要集》现在国清寺弘之,教主宗翌相逢示之。” (4)寂照寂照(?—1034),日本天台宗高僧源信弟子,宋咸平六年(1003)八月,率徒念救、元灯、觉因、明莲等7人入宋。九月抵达明州(今宁波),翌年进见宋真宗,后巡礼天台山,谒天台宗第十七祖知礼,致以二十七疑义求其答释。终生未回国。其弟子念救,一度返回日本,在得到日本左大臣藤原道长等人的捐赠后,又重登天台山。
  寂照携带其师源信关于天台教门的疑义二十七条前往天台山请教,天台高僧知礼作了《问目二十七条答释》,以解其疑。寂照还将南岳慧思(中国天台宗第三祖)的名著《大乘止观》二卷赠天台僧众作为礼物。天台高僧遵式(964—1032)作《南岳止观序》以纪此事:“咸平三祀,日本国圆通大师寂照,锡背扶桑,杯泛诸夏。既登■岭,解箧出卷。天台沙门遵式,首而得之,度支外郎朱公■冠首序,出俸钱,模板而广行焉。大矣哉,斯法也,始自西传,犹月之生, 今复东返,犹日之升。素景圆辉,终环回于我土也。”② 寂照虽未还日本,但他的弟子念救曾于长和四年(1015)暂时回国时,藤原(5)绍良宋天圣六年(1028),日僧绍良奉师命再致天台教义的疑问十条,并献金字《法华经》为进见之礼。知礼的嗣席广智详为解答并留受学。3年后,绍良学成归国,大弘台教。① (6)成寻成寻(1011—1081),俗姓藤原氏,京都人。7岁入岩仓大云寺学佛,后任该寺住持。宋熙宁五年(1072),以62岁高龄携其弟子赖缘、快宗、圣秀、惟观等7 人,搭乘宋商人船到中国。在明州(今宁波)登陆,经杭州,拜访了向往已久的天台山,又巡礼了五台山等地,历访诸方尊宿。入汴京,敕住太平兴国传法院。
  以祈雨灵验,被宋神宗赐紫衣,敕号“善慧大师”,并任译经场监事。终生未归国,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圆寂于汴京(今河南开封),敕葬于天台山国清寺。
  著有《观心论注》、《法华经注》、《法华实相注》等。其日记《参天台五台山记》八卷,是珍贵的史料。
  成寻在宋期间,与宋朝僧俗交谊甚广,彼此交流佛学,互相赠送书籍。他也特别关注当时出版的新译经典,曾向宋朝廷乞赐新译经五百余卷,获得敕准。熙宁六年(1073),其弟子赖缘、快宗、惟观、心贤等5人归国,令其携回佛经典籍400多卷。宋神宗托其带回《回赐日本国书》,并赠予金泥《法华经》。
  成寻崇拜天台宗,到过国清寺,在台州与日本的典籍交流应为不少。有些是成寻从日本带来赠送台州寺院或僧俗的。据其《参天台五台山记》记载,他携带的书籍物件有“天台真言经书六百余卷,灌顶道具三十八种”。其中部分赠与台州各寺院僧侣。成寻所带的天台真言经书以日本人的著作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经关西大学藤善真澄教授精审的考证,大致可以确认为日本人所著的就有《善财知识抄》、《普贤十愿释》、《观心注法华经》、《忏法略私记》、《我心自空图并释》、《实相观注抄》、《南泉房安养集》、《奝然日记》、《觉大师巡礼记》、《金刚顶经疏》、《苏悉地经疏》、《最胜王经文句》、《法华论记》、《智证大师传》、《往生要集》、《源信僧都行状》、《日本诸儒参源信僧都房作诗》、《官符》、《仪轨》、《大般若开题》、《梦记》等。① 也有他从台州携去日本的。其中多数应是宗教方面的,也有通俗的诗文集,其中包括《寒山子诗》。
  据时任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的周琦先生推断,成寻还是将《寒山诗集》传入日本的第一人。成寻朝巡天台山时,国清寺僧禹珪送其《寒山诗》一帖。翌年一月,成寻在拟定书籍发送时,嘱弟子回国后,将此书“进(日本)上治部卿殿”。同年六月其徒赖缘、惟观、快宗等携回佛教经典及其他书籍400多卷,此帖随之传入。此段轶事记入成寻本人撰写的《参天台五台山记》(卷一) 中。12世纪的日本藏书家通宪入道(1106—1159)的藏书目中就已著入《寒山子诗一帖》。之前,中日学者在关于《寒山子诗集》何时传入日本这一问题上, 均以为“不得而知”。那么最早将《寒山诗集》传入日本的应是成寻。《寒山诗集》传入日本后,受到相当高的推崇。在中国,只有诗本而无注释本,而在日本存有数百年来多种注释本。20世纪日本又兴起《寒山诗集》出版热。日本内阁文库、静嘉堂文库及京都大学人文学研究所等收藏的中日《寒山子诗歌》古版本,多达17种。可以说,寒山子诗的传入,受到了日本学者的重视,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寻则是在日本传播寒山文化的第一人。
  (三) 南宋时期在北宋时期,日本处于藤原氏全盛期,文化极为繁荣,可以关起门来自足自立。然而到了南宋,随着武家的兴起,日本采取了颇为进取的政策,平清盛等大力鼓励对外贸易。因此日本商船开往宋朝的也多了起来。
  中国经过北宋的休养生息和发展,到了南宋时,已经完成了很有特色的宋代文化。自南宋中叶以后,日宋之间商船往来极为频繁。因此这一时期的入宋僧很多,他们大多传走在南宋已经烂熟了的禅宗,同时还带去颇具特色的南宋新文化。因此,日本又和遣唐使时代大量移植唐朝文化一样,一再努力汲取宋朝的新文化。① 这时代的来宋僧侣不像唐末、五代或北宋时代的日本僧人那样率领很多从僧,大都只身(间或有一二个同行者)搭乘商船往来。但就人数而言,是非常多的,至少有一二百人。
  台州的佛教也有了变化,修禅在台州渐成风气。本来中国早先是没有禅寺的, 修禅之人从隋唐以来只是借住律院,到了五代,吴越王钱镠归依禅法,在他的大力倡行之下,江南的教寺大都变为禅寺。后来经过北宋,到了南宋,江南的禅寺极为兴盛。位于天台山的国清寺也由教寺改为禅寺,成为“五山十刹”之一。
  禅寺主要集中于江南,又由于北方被金占领,无法巡礼圣迹,因此南宋日本僧人游历的地方,都只限于以南宋都城临安为中心的一片狭小地区。
  此时日本僧人入宋,除巡礼圣迹外,大都为学禅。他们有从台州学禅,回归日本,成为一派始祖的。
  (1)荣西荣西(1141—1215),号明庵,俗姓贺阳氏,14岁出家,到比睿山延历寺受戒,19岁依有辨门下习天台教义,又至伯耆(今岛取)的大山从基好学密教。后还比睿山精读藏经,八年闭门不出。听闻宋地禅宗盛行,遂于宋乾道四年(1168)搭乘商船入宋,在明州(今宁波)登陆,遍访名山古刹。与先前入宋的日僧重源一起,同登万年、石桥诸刹,对石梁方广寺罗汉阁的“罗汉供茶”作了记录。旋于是年秋归国,携回天台宗新章疏三十部、六十卷。
  宋淳熙十四年(1187),荣西再度入宋,本拟经中国赴印度求法取经,有人告以有万年寺的高僧可依,兼之北道受阻,未能成行,就从万年寺住持虚庵怀敞习黄龙派禅法。潜心习天台宗、禅宗教义。后随师移居明州天童山景德寺。
  宋绍熙二年(1191),虚庵怀敞授荣西正传大戒和僧伽梨衣(袈裟,即法衣),学成归国。回国后,荣西传法布道,宣扬天台、禅宗教义。建圣福寺,为日本禅寺之始。将军源赖家于京都创建仁寺,请荣西为开山。荣西主张对天台、真言、禅宗三派并畜,受到天台、真言宗抵制,乃作《兴禅护国论》予以维护。宋嘉定七年(1214)任僧正,次年逝世。著有《吃茶养生记》、《出家大纲》。
  (2)道元道元,俗姓源氏,号希玄,京都人。内大臣久我通亲之子,系日本村上天皇第九代后裔。十四岁在比睿山天台座主公圆出家。曾游学三井圆城寺,受菩萨戒,遍学天台教义。先师荣西,后师明全。宋嘉定十六年(1223)与师明全入宋求法。在天台山见到一般僧人难以见到的“嗣书”。历访天童、径山诸刹,又师从中国曹洞宗第十祖长翁如净习禅宗,承洞山第十四代正传,得芙蓉道楷所传之信衣、嗣书及《宝镜三昧》、《五位显诀》等回国。日本宽元元年(1243),应波多野义重之请,率弟子至越前(今福井县)开创永平寺,后永平寺成日本曹洞宗大本山。寂后,追赐“佛性传东国师”及“承阳大师”谥号。著有《普劝坐禅仪》、《学道用心集》、《永平清规》、《永平广录》、《正法眼藏》等九部一百十八卷。
  自荣西、道元开创日本临济、曹洞二宗,日本禅宗僧侣出现了参禅求法、朝巡祖迹的热潮。南宋至元代,至天台的日本僧人大多属于上述二宗。其中著名者有圆尔辨圆、心地觉心、无关普门和彻通义介等。他们来台,与台州寺院僧侣应存在书籍上的相互交流。
  (3)俊芿除临济、曹洞二宗外,还有律宗高僧俊芿。俊芿为泉涌寺之开山祖。庆元五年(1199)携其弟子安秀、长贺入宋,巡游天台山,又学律宗于宁波景福寺如庵,又历雪窦、径山习禅。复学天台宗于华亭县(今上海松江)超果院,后又至临安,与禅教律诸名僧论道。在宋凡十二年,归国时携回律宗大小部文三百二十七卷、天台教观文字七百十六卷、华严章疏百七十五卷、儒道书籍二百五十六卷、杂书四百六十三卷、法帖御书堂帖等碑文七十六卷、水墨罗汉十八幅、及其他释迦佛像。其带回的天台宗教典籍,为其中兴日本的天台律宗打下基础。
  曾到过天台山的南宋时期日本僧人一览表人 名入宋及回国年代留宋年数杂记重源(俊乘坊) 仁安二年(1168)入宋,次年回国2 愿为朝拜五台山圣迹而入宋,但因五台山已成为金朝的领土,未得如愿,改去天台山、育王山。回国时带回宋版《大藏经》、净土五祖像等,还输入名为天竺式的建筑样式,竭力建东大寺。《玉叶》和《东大寺建立记》说他赴宋达三次。 (续 表) 人 名入宋及回国年代留宋年数杂记明庵荣西(千光法师) 第一次:仁安三年(1169) 1 入宋朝拜天台山及育王山,带回天台新章疏三十余部六十卷,还把茶籽传入日本。
  第二次:文治三年(1187)到建久二年(1191) 5 本想入宋后赴印度,未果,因从天台山万年寺虚庵怀敞学禅。怀敞移居天童山后, 随从前去继承他的法统。宋孝宗赐给他千光法师的封号。回国后接受平政子、赖源家的归依,在京都修建建仁寺,在镰仓修建寿福寺,大力宣传禅风,是日本禅宗的始祖。
  觉阿承安元年(1171)到? ? 入宋,继承临安府灵隐寺佛海慧远的法统,又上天台山。回国后曾于安元元年遣僧以水晶降魔杵赠给慧远。
  金庆同上? 觉阿法弟,随从觉阿入宋,参拜佛海慧远, 又上天台山。
  不可弃俊芿(大兴正法国师) 正治元年(1199)到建历元年(1211) 13 入宋后登天台山,后到明州的雪窦、临安府的径山学禅。又从明州景福寺的如庵学律三年,还从秀州华亭县超果教院的北峰宗印学天台八年。后住在临安府的下天竺,和禅、教、律的名僧论道,交接公卿大夫。回国时带回许多经论儒书等,后来接受鸟羽和高仓两上皇的归依,在京都的东山开创泉涌寺。
  希玄道元(承阳大师) 贞应二年(1223)至安贞元年(1128) 5 随法兄明全入宋,在天台山见到一般僧人难以见到的“嗣书”。回国时带回芙蓉道楷所传信衣、嗣书及《宝镜三昧》、《五位显诀》等。
  心地觉心淳祐九年(1249)入宋临济宗僧人。登径山从痴绝道冲受法,后至吴兴万寿寺拜荆叟如珏为师,又住宁波阿育王寺三年。十二年(1252),登天台山石梁桥,礼五百罗汉,归创“法灯派”,谥“圆明国师”。 (续 表) 人 名入宋及回国年代留宋年数杂记无象静照淳祐十二年(1252)入宋,景定三年(1262) 归国11 临济宗僧人。登径山师事石溪心月,历游天台、天童、净慈诸刹。
  彻通义介开庆元年(1259)入宋,景定三年(1262) 归国4 道元弟子。参径山、天童、登天台万年寺, 画下万年寺平面图。
  寒山义尹宝祐元年(1253),景定五年(1264)两度入宋参学于天童、净慈、天台诸刹,历访耆宿。
  咸淳三年(1267)回国,于肥后(今熙本县) 创大慈寺。因寒山义尹是顺德天皇第三子,时人尊为“法皇长老”。其派系至三传弟子梅岩时,成为“寒山派”(又名大慈寺派)。
  附:流传日本的台州宋元珍本举例1.《寒山子诗集》宫内厅书陵部藏本。日本藏书家通宪入道(1106—1159)藏本。
  寒山是唐代高僧,也是一位隐逸诗人。真实姓名及生卒年未详。因长年隐居在浙江天台山国清寺附近的翠屏山(又叫寒岩、寒山),自号寒山或寒山子。在天台山隐居时,寒山与国清寺禅师丰干在路边拾得的弃儿拾得过从甚密,两人有着相同的生活情趣,故有人把他们俩和丰干的诗编在一起,称为《三隐集》。寒山诗儒、道、释思想并蓄,反映了唐代僧侣的生活情趣和思想面貌。
  根据刘玉才“影印说明”,寒山诗在宋代出版过数次,现存实物有:(1)《四部丛刊》影印收录的明毛晋汲古书院藏宋版,傅增湘推测为宋南渡初刻本;(2)刊刻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的国清寺本(东皋寺本、无我慧身本的祖本); (3)区分五、七言的宝祐三年(1255)本。其中以第(2)的国清寺本流传最广, 影响最大。该本由国清寺僧侣志南汇集寒山、丰干、拾得诗,并撰《天台山国清·300· 台州藏书史 寺三隐集记》,再附上朱熹《与南老(僧志南)帖》付梓出版。东皋寺本则指由东皋寺僧无隐在校订国清寺本的基础上,增加了陆游《与明老(释可明)帖》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刊刻出版的新版本。释可明在序文中记述了其出版经过。
  此后僧侣无我慧身发现了寒山长编序诗一首,遂补入东皋寺本,称为无我慧身本。(《日藏汉籍研究———以宋元版为中心》) 日本宫内厅藏宋刊本,即现存无我慧身本。此本有《寒山诗》一卷,附《丰干拾得诗》一卷,首钤有“植村书屋”、“霞亭珍藏”、“畅春堂图书记”三印。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首有七言古诗及比丘无我慧身跋文:“曩阅东皋寺《寒山集》,缺此一篇。适获圣制古文,命工刊梓,以全其璧。观音比丘无我慧身敬书。”半叶六行,一行十二字。次闾丘胤《寒山子诗集序》,九行,行十五字。
  次朱晦庵《与南老帖》,下方铃有“庆福院”及“无范”,次陆放翁《与明老帖》,皆以行书手迹摹刊。书名大字占双行,下分注“丰干拾得诗附”。次《寒山诗集》正文,每半叶八行,行十四字。次三字诗,次丰干禅师诗及拾得诗。诗文之末有“按三隐诗山中旧本如此,不复校正,博古君子两眼如月,政要观雪中芭蕉画耳”语。次淳熙十六年(1189)岁次己酉孟春十有九日住山禹穴沙门志南撰《天台山国清禅寺三隐集记》。又有屠维赤奋若陬月上瀚华山除谨男可明跋文。
  还附丁巳立秋节日本人“苞”之跋,有“君茂”一印。避胤、恒、贞、殷、朗等宋讳, 缺末笔。① 板框尺寸:21.113.3厘米。
  日本藏书家通宪入道所藏本,为流入日本最早的寒山诗集。此《寒山子诗一帖》由入宋僧成寻从国清寺僧禹珪处所得,翌年由其弟子赖缘等五人带回日本的。成寻本人的《参天台五台山记》卷一记载了此轶事。12世纪的日本藏书家通宪入道的藏书目录中就有《寒山子诗》一帖。事实上,禹珪所赠成寻的《寒山子诗一帖》要较宋释志南刊刻的1189年“国清寺本”早一百余年。有学者考证认为这一版本可能是“目前海内外所存《寒山诗集》之最早的宋刻版本”,即所谓的“天禄宋本”。不过台湾学者叶珠红在《寒山资料考辨》中则明确指出: “有次序有条理的天禄宋本,要比寒山、拾得、丰干之诗均未细分,且全无‘闾丘■序’、‘丰干禅师录’、‘拾得录’的《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还要来得晚出……天禄宋本所谓的别本,大有可能是《永乐大典》本所根据的山中旧本”。① 2.《花果卉木全芳备祖》宫内厅书陵部藏本。宋陈景沂撰。全集二十七卷,后集三十一卷。仅存《前集》卷十四至二十七,《后集》目录、卷一至十三、卷十八至三十一,凡四十一卷。南宋理宗宝祐年间(1253—1258)刊。陈氏号江淮肥遁愚一子,浙江天台人。曾客游江淮。本书汇集有关花草、树木、谷物等的故事、诗赋而成。前集为花卉,后集分为果部九卷,卉部三卷,草部一卷,木部六卷,农桑部三卷,蔬菜部五卷,药部四卷,部以下分若干门,门之下再分若干子目,下列事实祖和赋咏祖二类。事实祖下又有碎录、纪要、杂著三子目,赋咏祖下又分五言、七言散句、散联、古诗、八句、绝句等。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是世界上编辑得最早的有关植物的工具书,也是明清时代编辑的《群芳谱》、《广群芳谱》的主要资料依据。板框尺寸:17.911.9厘米。左右双边,版心黑口,每半叶十三行,每行二十四字。本书是天下孤本,弥足珍贵。1982年2月,曾由农业出版社影印辑入《中国农学珍本丛刊》。(《日藏汉籍研究———以宋元版为中心》)国家图书馆仅存清抄本。台州清杨晨曾藏有抄本。清黄征肃家所藏,犹元时抄本。
  3.《荀子》日本狩谷望藏有宋台州本《荀子》,曾藏日本金泽文库。此书乃台州唐仲友利用公使库银所刻。后面保留了熙宁元年国子监敕文及校勘人等人衔名, 一般认为即据熙宁监本(北宋监本)翻刻。唐氏《荀子序》亦云:“皇朝熙宁初儒官校上,召国子监刊印颁行之。中兴搜补遗逸,监书寖具,独《荀子》犹阙。学者不见旧书,传习闽本,文字殊异。仲友于三馆睹旧文,大惧湮没,访得善本, 假守余隙,乃从公帑锓木,悉视熙宁之故。” 此书半叶八行,行十六字,白口,左右双边,版心下方有刊工名。刊工以蒋辉为首(序言、目录及第一卷系蒋辉刊刻),并王定、李忠、吴亮、宋琳、叶佑、林俊、金华、陈岳、僖华、王震、周言、周侁、陈显、林桧、徐逵、徐通、周安、徐逯一十八人。第一卷由蒋辉独力刊雕,其余诸卷系众人合力完成,蒋辉仅刊刻少数几叶。
  原刊本国内已佚,清光绪十年(1884),黎庶昌据日本东京金泽文库藏本影印,收入《古逸丛书》,《四部丛刊》据《古逸丛书》本影印。
  4.《石林奏议》静嘉堂文库藏本。宋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号石林居士,苏州吴县人,曾以家藏旧稿编辑成《志媿集》十卷,惜未流传下来。叶梦得三子叶模在《志媿集》的基础上增补而成为十五卷的《石林奏议》,于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由其侄孙台州知州叶笺刻于天台郡。
  《石林奏议》流传极稀,《宋史艺文志》和《郡斋读书志》等均未著录,连《四库全书》都未采集到。但民间仍有流传,明万历年间李开先藏有是书(汲古阁主毛晋曾从其借来影抄),清嘉庆年间是书流落到苏州藏书家黄丕烈手中。后黄氏百宋一廛宋本书全部归三十五峰园汪士钟所有,《石林奏议》也在其中。汪氏书散出,又经叶氏云曙阁、仁和琳琅秘室胡心耘,传于吴平斋,归安陆心源以明朝著名画家文徵明画从吴平斋换得宋版《石林奏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陆心源子陆树藩将皕宋楼以白银十万两卖给日本人重野成斋,是书流落日本。
  板框尺寸:24.016.4厘米。左右双边,有界,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五字, 版心白口,单黑鱼尾,刻工名,大小字数,遇宋讳时以“御讳”代缺笔,涉及宋朝时上字空格。卷末有侄孙笺跋。备考:第一册副叶有胡珽手书“附录《石林———志媿集·自序》,从《文献通考》二百四十七卷录出”;卷末有咸丰五年(1855)叶廷琯手跋和咸丰六年(1856)胡珽手跋各一则。藏书章有:“李开先印”、“姑苏黄省曾印”、“吴平斋读书记”、“吴云私印”、“吴云字少青号平斋晚号得楼”、“两罍轩”、“两罍轩印”、“汪”、“文琛”、“平阳汪氏藏书印”、“汪士钟印”、“又字阆原”、“宋本”、“胡珽藏书”、“琳琅秘室”、“玉涧书堂”、“三品风宪一品天民”、“存斋四十五岁小像戊寅二月某石并刊”、“胡州陆氏所藏”、“存斋读过”、“十万卷楼”、“陆心源印”、“仪顾堂”、“子刚父”。今国家图书馆藏存有光绪十一年(1885)陆心源皕宋楼影宋刻本(傅增湘校并跋)。(《日藏汉籍研究———以宋元版为中心》)

附注

① 何劲松.天台宗在日本和韩国的传承和发展[J].东南文化,1994(2):119 131 ①黄夏年.巨赞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34 ②[日]佛书刊行会.大日本佛教全书第126册[M].东京:名著普及会,1979:776 ① 李一,周琦.台州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511 ① 释东初.中日佛教交通史[M].台湾东初出版社,1970:260 ①新纂续藏经卷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2:208 ②转引自王勇.中日关系史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107 ① 释东初.中日佛教交通史[M].台湾东初出版社,1970:282 ① 转引自[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30 ① [日]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小右记(一)[M].岩波书店,1959:19 ①转引自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通史[A](第十五卷).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262 ②转引自周琦.台州海外交往史[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 ① [明]释传灯.天台山方外志[M].扬州:广陵书社,2006:455 ① 王勇.中日关系史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114 ① 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37 ① [韩国]李钟美.国清寺本系统《寒山诗》版本源流考[J].中国俗文化研究,2005(00):148 164 ① 区■,胡安江.寒山诗在日本的传布与接受[J].外国文学研究,2007(03):151 158

知识出处

台州藏书史

《台州藏书史》

本书一是论述台州私人藏书。该部分以时代为主线,上溯两宋,下迄近代,结合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先对当今台州市境内的私人藏书家群体,分别从个体上进行探讨和研究。接着从总体上,对台州私人藏书文化进行解读,总结出台州私人藏书的五个特点,并结合当今形势,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论述台州其它藏书。以佛道藏书为主,兼及官府和书院藏书。对台州最主要的道观寺院的藏书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台州佛道藏书的内容及来源进行分析。尤其是佛寺藏书,因其对日韩佛教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书还特地列出一章节详细介绍台州与日韩的书籍交流,以作为台州与这两国文化交流的参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