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台州私人藏书文化对地方文化的促进作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藏书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2606
颗粒名称: 二、台州私人藏书文化对地方文化的促进作用
分类号: G259.29
页数: 15
页码: 244-258
摘要: 私人藏书文化和地方文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地方文化发展促进私人藏书文化发展,私人藏书文化反过来又推动了地方文化的发展。同样台州私人藏书, 对台州本地的文化、教育事业无疑起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 图书史 藏书 台州

内容

私人藏书文化和地方文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地方文化发展促进私人藏书文化发展,私人藏书文化反过来又推动了地方文化的发展。同样台州私人藏书, 对台州本地的文化、教育事业无疑起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其主要表现为: (一) 保存地方文化成果藏书家们收藏文献,其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就是保存,他们将散落于各处的文献,搜集起来,加以保管,尤其是在易代战乱之际,文献更是遭到严重破坏, 如不是数量众多的藏书们的努力,恐怕许多文献早已湮灭无存了。台州藏书家尤其喜爱收藏乡邦文献,其对地方文化成果的保存之功尤为显著。
  台州藏书家藏乡邦文献的原因是乡邦文献较为难得,因为乡邦文献的许多作者不是名家,他们的著述抄写印数少,时间长了,容易散失,常常在需要的时候,买又无处买,借也无处借。正如晚清黄岩藏书家王棻所说,因为这类书“向乏传本,或仅草稿,或年久失板,残编断简,廖廖垂尽者益夥”。① 所以台州的藏书们专门喜好收集乡邦文献,为了使其不至散失。 文献的收集保存是很难的。陈捷在序《台考》中有一段话:“昔方逊志先生当明兴时,著作等身,每欲搜葺先达故事,汇为全帙,以成梓里文献,终苦散漫未果。是表章前哲,即在昔时,其难犹如此,矧夫罹兵革之余,寻灰烬之后,郡阁学舍之所藏,故家先贤之所录,断简残碑,不能留什一于千百者乎!”①战乱时,文献散失殆尽,“军人为搜士君子家藏书,拆毁编辑以裹甲铠,寇退后闾里无片纸之遗”。此时藏书家就想方设法,“以故间有吉光片羽,上秘府,走四裔, 坊贾居为奇货,儒林传若拱壁”,藏书家们无不往访。在明清易代之际,同样兵火战乱,台州藏书家洪若皋、冯甦在灰烬之余能积储起万轴藏书,盈床夸富,其收集之力可谓勤矣!交战激烈时,洪若皋怕被战火破坏焚毁,还将万轴藏书潜运至杭州避险,时运稍平时才将其运回,洪氏对地方文献的保存之功也可谓大矣。
  世道太平时,藏书家们更是有精力四处搜拓,数百年来在台州积聚起上百座藏书楼,其中藏书数千卷到数万卷不等,这些藏书楼都曾为保存文献作过贡献。虽然私人藏书楼的寿命都不长,多则数十年,少则十数年,鲜有超过三代的,就是台州最长的藏书楼———陈氏藏书楼,其间也是经过几次代谢,然而私人藏书系统的生存机制是非常强的,而且具有分散零藏、彼此聚散、频繁兼并的特色,这些特色使其具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强韧性,以及“西方不亮东方亮”的广泛可适性。私人藏书系统保存文献靠的就是这股合力。台州很多珍贵书籍就是经过数代藏书家之手的递藏,才得以流传。
  藏书家保存文献的方式除搜集外,还有抄写。抄写是增加藏书的手段之一,所抄之书往往未加刊行,所藏不多,一旦原本失传,抄写书就以副本形式代替原本生存,有些文献的保存有赖于此。
  另外,藏书家又通过辑佚的方式来保存文化成果。中国古籍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很容易散失,各代珍贵的图籍凋零磨灭数不胜数,十不存一。有些是名存实亡,有些是实存名亡。这些著作对研究我国的学术和文化都有重要意义。
  因此有些学者开始搜罗群籍,从浩瀚的条目中爬梳出已经佚亡书籍的字句片段,以恢复原书的大致面貌,这就是辑佚。清前期汉学的兴起推动了辑佚的兴盛。台州藏书家在辑佚学上也作出很多贡献。如临海郭协寅重辑过《郭氏文献录》,原书不传,郭博采史志全文,持择不苟,编成三卷,使其书继续流传。三国吴莹所撰的《临海水土异物志》已佚,黄岩人杨晨重辑,保留原序,遂成今本。
  《台南洞林志》二卷,原本残缺,叶书重加增辑,并进行刊刻。王魏胜从武林旧书肆中购得《项斯集》,原本只有四十一首诗,王又从《全唐诗录》摘出项斯诗四十余首,又采入《安洲诗录》中诗,共得百余首,恢复了项斯的诗集面貌。洪颐煊在辑佚学上也有很高成就,搜查古书,重辑了不少书籍,其中包括汉刘向所撰的《尚书洪范五行传论》五卷。
  藏书家们在收藏、整理书籍的同时,还进行刊刻。如果说收集是保存原书,抄写是单本复制,那么刊刻就能同时化身亿万,使图书以数十倍的速度得以流传。比如宋代台州著名词人陈克的诗,就由临海藏书家李庚刊刻流传的。
  楼攻媿序李庚《■痴符》云:“陈子高,台人也,诗名已久而所传不多,公尝得其遗逸者板行于江右,视旧殆过倍蓰,而子高之诗益显。”谢铎刊刻谢绩的遗稿《王城山人稿》,经过多方搜求所得,其中九十五篇在家从游时所录,四十九篇于敝箧得之,二十七篇则东广邝尹载道所得。如不是谢铎的特别留意,这些文稿早就随岁月湮灭了,而刊刻成书,有多个副本,文集就能以更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
  (二) 促进人才的勃兴台州在秦之前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的中原地区,至唐时有所发展,但仍是相对荒僻之地,常常是被贬官员的流放之所,载于史册的名人,台州本籍的并不多。自宋代后,台州文化日显。南宋《赤城志》曰:“王化密尔,风雅日奏,熏郁涵浸,遂为文物之邦。”自此以后,人才日兴,而且遍布在各个领域,《台州府志》有云:“两宋人才最盛,二徐以儒学著,康肃以直节称,南湖以学派传,清献以相业显,康敏以耿介终。后先彪炳,更仆难数。有明方正学为一代大儒,然如叶兑、叶伯巨之忠鲠,陶宗仪之著述,曾铣之经济,陈函辉之殉节,皆不可一世。(清)三百年来,以齐召南、冯甦、洪若皋、李诚、戚学标、黄濬等最为知名。
  吾台人才,有清一代稍逊,而文学为盛。” 台州人才的兴盛,离不开藏书的作用。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儒、道、释各种文化最后都凝结为文献,由文献传递下来。所以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书籍的收藏。台州宋代以后藏书兴盛,由丰富的藏书培养了很多的人才。首先藏书家本人就是人才。藏书家一般都喜读书,从而爱藏书,由藏书中又读到更多的书,读书与藏书相辅相成。书里丰富的知识滋养了藏书家丰富的学问,使得他们成为饱学的硕儒。
  从清雍正《浙江通志》所录台州籍人士来看,台州人才中,藏书家所占比例是很高的。通志中将人才分7类,分别为名臣、忠臣、循吏、武功、儒林、文苑。
  其中名臣一类中藏书家有4人,为陈孚、黄孔昭、林鹗、王宗沐。列于儒林和文苑两类的最多,其中儒林有徐中行、陈耆卿、陈选、谢铎、王宗沐,文苑有陈贻序、林表民、丁希亮、吴子良、虞似良、陶宗仪、柯九思、叶良佩、洪若皋。其余的忠臣、循吏、武功三类没有。这可看出,藏书家所属的人才多为与笔墨相伴的书生儒士,其所出的成就也多在学术和文艺上。其实藏书家中有数类兼备的, 像陈孚、陈选、齐召南等人,既是高官,又是学儒,他们一边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一边又读书考证,勤加著述,是综合性人才。
  历史上台州籍的外交家有陈孚、叶见泰、王咏霓、张翅等人,其中属于藏书家的就有三位,陈孚、王咏霓和张翅。元代的陈孚在外交上卓有成就。元时, 朝廷与安南(今越南)多次发生战争,为与重修旧好,元皇帝数次派遣出使,均遭其辱。面对安南国王的傲慢无礼,陈孚却不亢不卑,“辞直气壮”,与之“往复三书”,终于完成使命,缓和了与安南的紧张关系,其出色表现受到元世祖的青睐。清末王咏霓也曾出使西欧各国,归国后,王氏提出了“革故鼎新”的思想,主张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成为维新运动期间具有新思想的人物之一。
  私人藏书还通过文化的辐射作用,滋润培养了另一批人才,其中藏书家家族是最直接的受惠团体。从台州历史来看,凡是藏书多的家庭,易出人才。如台州历史上第一代藏书家陈贻范、陈贻序兄弟,其后代除陈耆卿、陈孚是大学者与诗人外,又出现了陈克(贻序之子)这位台州著名的文学家,其诗词在台州文坛中首屈一指。时人称其诗“胎原温(庭筠)李(商隐),文采陆离,烂焉如锦”,而其词格调高丽,“晏(殊)周(邦彦)流亚”。明黄孔昭之孙黄绾,也是受其祖父、父辈的藏书楼“园池竹院”和业书楼的熏陶,加上自身的天资与努力,成为明代著名哲学家。黄绾曾师从王阳明,学习心学,著作有《石龙集》、《明道编》,其中后者既是研究黄绾思想的主要资料,又是阳明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黄绾不仅代表了台州儒家哲学的最高成就,而且开泰州学派以“真情”批判“伪理”的明末启蒙思潮之先河,与陆九渊、赵师雍、赵咏道等人齐名。再如明代临海的王宗沐,家有万卷藏书,这对其四子与族侄王士性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后来他们在各自领域中都有出色贡献,与饱读诗书不无关系。其他藏书人家,其子嗣后裔都有一定知名度,只是成就高低不同而已。
  私人藏书更大的辐射面就是整个台州社会了。私人藏书家是社会风气的先导者,他们不仅自己藏书,还会影响社会,引导尊儒崇学风气的形成,直接或间接地培养了众多的台州人才。在古代,所谓人才,最主要的是指儒学人才, 选拔人才最直接的通道便是科举考试。从历史来看,台州的举子业繁荣。台州历代共有进士1091人(内武进士184人)。在907位文进士中,临海357 人、黄岩198人、天台85人、仙居105人、太平18人、宁海131人,籍贯不明13 人,以宋(587人)、明(271人)居多。① 台州还出过王会龙、泰不华、秦鸣雷三位状元,明代还有陈璲乡试、会试皆第一,俗称“二元”,又有叶恩、赵鼎、陈选等皆为会元;另有杜文甫、杜宁、喻长霖为榜眼,裘淳、叶厚质为探花。
  从载于史册的人数来看,台州宋代以前人才寥寥,见于二十五史的仅3人, 自宋之后,人才相当兴盛,载于正史的人物传中,宋代为20人,元代9人,明代55 人,清代11人。即从宋代至清代,共有108人载入正史。宋代还曾出过钱端礼、谢廓然、陈骙、谢深甫、谢堂、钱象祖、杜范、贾似道、叶梦鼎、吴坚10位宰辅,还有垂帘听政的太后谢太清,一度在政坛上举足轻重。文学方面,诗人众多,著名的有杨蟠、左纬、徐似道、戴复古、陈孚、泰不华、陈基、柯九思、丁复、潘音等人。其中戴复古是台州诗人中成就最高的。由于教育兴盛,文人学士倍增,台州还出现了不少“文化世家”,如天台“二齐”(齐召南、齐周华),临海“三洪”(洪颐煊、洪坤煊、洪震煊),三门的“吴门三才女”(叶素娘、吴蕙芳、吴茜云)等。
  总之,台州历史上人才群星璀璨,且多名留青史,这都离不开私人藏书的作用。
  (三) 促进著述的繁荣私人藏书对繁荣著述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藏书是著述的必备条件。
  学术研究的进行离不开私人藏书。学术研究需要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获得,在古代主要得自书籍。只有收集到众多的图书资料,才能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学术成果。因此古代的学者为了研究之便,往往搜聚了大量的书籍,这些藏书就是进行著述的物质基础。当然还有些读者也许最初并不是学者,只是对图书收藏具有极大的热情,丰富的藏书滋养了藏书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操,使其逐渐具有了鉴别欣赏图书形式和内容的能力,从而成长为学者,开始了著述的创作。不论是哪一种,都说明了藏书对繁荣学术成果的巨大作用。
  台州史上的一部部学术名著,如《汉学谐声》、《(嘉定)赤城志》、《水道提纲》、《诸史考异》等,这些都是私人藏书家皓首穷经的果实。台州史上非藏书家著述的完成也离不开私人藏书。虽然史料无明确记载他们的藏书数量,但从个别的“力学,经史百家无不研究”、“博通群书”、“性耽书史”等介绍生平的词亦可看出他们对书籍的热爱,而这些书籍应多为自己收藏的私人图书或是从邻里朋友所借私人藏书。私人自有藏书即使再丰富,也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图书,因此即使是藏书家,还须从另一些藏书家家中借阅才能进行著述的创作。台州史上著名的地方文献目录《台州经籍志》就是项士元参考了数位藏书家藏书的基础上完成的,如他赴西乡潘氏三之斋、叶氏荫玉阁采访遗书,又至黄岩,问学于王咏霓、王舟瑶、柯铺周(骅威)等人,留王氏后凋草堂三日,获读所藏乡先辈各种遗著暨玫老自著未刊各稿。潘日初、叶书、王咏霓、王舟瑶等人都是台州内藏书最丰富的藏书家,他们的私人藏书共同对孕育项氏《台州经籍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其次文艺类作品的创作也离不开私人藏书的熏陶。文艺作品虽然创新的自由度大,但前期也是建立在对过往文艺作品的大量阅览的基础上。“藏书者,诵读之资,学问之本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打下坚实的基本功,为著述作好前提。藏书家家族中多出诗人、词人,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台州古代私人藏书丰富,由此繁衍出大量的著述,其中不乏价值很高的名作,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重要著作的汇编, 所收之书或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或是失传已久的罕见珍本。台州历代收之于四库的有114部、1360卷之多,其中著录者50部,849卷;存目者64部,511卷。
  《(民国)台州府志》认为,“采择之多,亦颇足为台山生色”。除收入《四库全书》外,民国《台州府志·艺文志》也有汇总,内中所辑历代书目1261部,其中经类台州学者的著述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囊括了文学、经学、史籍、地志、簿录、武备、医药、天算、艺术、政法、工农等众多领域。宋慈抱所著、项士元审订的《两浙著述考》将历代浙江著述分文字、经术、乐律、史籍、典制、岁时、地志、水利、谱牒、簿录、儒说、武备、工农、医药、天算、艺术、谱录、小说、宗教、术数、政法、诸子22类,台州学者所著之书在每一类别中都占有一定比重。
  台州著作有很多在历史上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有的直到现在,在国内乃至在国际上仍享有盛誉。如学术史上台州著作有数个第一:仙居人陈仁玉所著《菌谱》一书,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一部关于食用菌的专著;温岭人陈咏所著《全芳备祖》,共五十八卷,著录300种植物,为世界最早的植物学辞典(清黄征肃家所藏,犹元时抄本);黄岩人徐似道所著《检验尸格》一卷,是我国第一部司法验尸技术专著;另外,天台人贾似道的《促织经》,被后人称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蟋蟀研究的昆虫学专著”。其他的不少著作也有很大影响。如临海人王士性著有《广志绎》、《五岳游草》等专著,其中前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奇书,首次翔实地记载了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料,还对此进行研究,因此王被誉为“人文地理学的开山鼻祖”。
  叶哲明在《台州文化发展史》中记载,“当时台州的地域文化相当发达,在哲学、文学、史学、地理学、美学、艺术、书法、国画学、戏曲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科技文化等领域著述甚多,在东南沿海也有一定的名声,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①。假使没有私人藏书系统,台州历史上也不可能出现那么多的学者,那么多的文学家。私人藏书对台州著述的繁荣功不可没。
  附1 台州藏书家刻书书目表朝代藏书家所刻书南宋贾似道自著《奇奇集》、《全唐诗画》、《九经》,刻帖有《宣示表》、《玉枕兰亭》、《洛神赋十三行》(玉版十三行) 南宋谢采伯临川郡斋刻自著《密斋笔记》五卷、《续》一卷;宋姜夔《续书谱》一卷南宋李 庚《天台集》续 表朝代藏书家所刻书南宋吴子良陈耆卿《筼窗集》、《筼窗续集》南宋林师蒧台州州学林师蒧《天台前集》三卷,嘉定十六年,刻林表民《别编》一卷、《拾遗》一卷;淳右戊申,刻《续集》二卷;庚戌,刻《补遗》一卷。合前三卷,又《拾遗》一卷,《别编》一卷元末陶宗仪自著《书史会要》九卷明谢 铎刻谢绩《王城山人稿》,重刊《(嘉定)赤城志》、《赤城集》,编刻《赤城新志》、《赤城后集》、《逊志斋集》明黄孔昭《赤城集》、《赤城论谏录》、《赤城诗集》、《逊志斋集》明王宗沐宋陆九渊撰、王宗沐编《象山粹言》六卷,宋朱熹撰、王宗沐编《朱子大全私抄》十二卷,《寒山子诗集》二卷,明蒋冕撰《湘皋集》三十三卷,明欧阳德撰《欧阳南野先生文集》三十卷,宋陆九渊《象山集》三十九卷,刊自编《江西省大志》等明叶良佩明邵天和辑《重选唐音大成》十五卷清冯 甦明临海王士性《五岳游草》、清临海冯赓雪《台南洞林志》二卷清应 隽其父应兴胤撰《椒畦诗集》清洪颐煊《传经堂丛书》(存南图) 《蜀水经》十六卷 李元撰 嘉庆五年(1800)临海洪颐煊刻本(存南图) 《穆天子传》六卷(晋)郭璞注 嘉庆十一年(1806)临海洪颐煊刻本(存南图) 《倦舫法帖》八种,道光四年(1824)九月刊刻,总计八册清戚学标《景文堂丛书》八种清张廷琛《两铭楼丛书》清叶 书《荫玉阁丛书》,陈孚《观光稿》、《交州稿》、《玉堂稿》、附录各一卷,清天台张廷琛《张氏家训》二卷,清临海冯赓雪《台南洞林志》(荫玉阁监刊本),明王亮《王穉玉文集》八卷(荫玉阁刻本),明临海冯喆《醒园遗诗》一卷(荫玉阁聚珍本),清临海卢敏政《紫薇花馆诗存》三卷、《文存》一卷(光绪二十九年荫玉阁活字本),清黄岩王维祺《梅庵遗集》三卷清宋世荦《台州丛书》,自著《仪礼古今文疏正》二卷有家刻本,《红杏轩诗抄》十六卷、《续集》一卷,《确山骈体文》四卷,有庚辰家刻本(此书另有光绪九年蛟川张寿荣花雨楼丛书本,藏南图) 续 表朝代藏书家所刻书清王彦威其母卢德仪《焦尾阁遗稿》一卷清王魏胜《(万历)仙居县志》、《安洲诗录》、《湖山集》、《项斯集》清黄 濬重刊袁定甫《昌雩文集》,合订《青紫秘书》五卷(大有宫梓行),其父黄际明《不俗居诗抄》一卷(金氏鸿远楼梓行) 清王维翰赵琛《燕石山房诗抄》,清黄岩戚桂棠赵韵花《彤奁双璧》清李 镠《钟秀盦丛书》,自著《中庸传谱》一卷(光绪二十年习琴堂刻本),清临海金安《金竹坪诗集》二卷,清临海李宣阳《梅墅诗稿》,其父李旭阳《习琴堂诗集》二卷(光绪李氏诗丛刻本) 其父李旭阳撰、李镠辑《雪园诗稿》一卷(光绪李氏诗丛刻本),清临海李肇桂《梦觉草堂诗稿》一卷、《满翠楼诗抄》、《梦觉草堂集》(光绪三年李氏诗丛本) 清末王咏霓与王棻同刊《台州丛书续编》,清黄岩邬佩之《琴游集》二卷清末王 棻《台州丛书续编》十三种清末王舟瑶参与刊刻《台州丛书续编》,刻明谢铎《赤城后集》,民国六年刊自撰《默庵诗存》六卷清末杨晨《台州丛书》后集、己集,《崇雅堂丛书》杨绍翰排印清末金文田自著《国朝天台诗存》清末金寿祺清太平黄濬《壶舟诗存》十四卷(印仅六十部,版毁于火) 清末金嗣献《赤城遗书汇刊》十二册,民国四年(1915)刊本,黄际明《不俗居诗抄》一卷清末陈树钧宋黄岩葛绍体《东山诗选》、宋仙居陈仁玉《菌谱》、元天台潘音《读书录存遗》、元黄岩潘伯修《江槛集》、江右《闽南诗草》、清太平黄濬《壶舟文存》、清李飞英《补萝书屋诗抄》,重刊元黄岩林昉《田间书》;清临海李诚《万山纲目》十九卷清末陈乃楫明温岭戴豪《赘言录》八卷,明温岭林贵兆《知我轩近说》三卷,编印清温岭叶元泰妻何氏《矢志集》一卷,其父陈一星《果园诗抄》一卷清末陈乃普明温岭戴豪《赘言录》八卷,明温岭林贵兆《知我轩近说》三卷民国喻长霖清黄岩方庆《火器新术》一卷,其父喻兴云《疏竹园诗草》二卷,自著《惺■斋集》,王棻《台学统》(刘承幹资助)一百卷、《柔桥文抄》十六卷续 表朝代藏书家所刻书民国章梫在京师印行自著《一山文存》、《康熙政要》,王舟瑶《默庵集》十卷,李诚《万山纲目》(吴树梅刊) 民国李镜渠铅印线装《仙居丛书》二十册六十七卷,祖父李芳春《尘饭涂羹》二卷(《兰雪堂丛书》一),李芳春《天隐北游日记》二卷(《兰雪堂丛书》二),李芳春《四书亿》(《兰雪堂丛书》三,光绪二十年木字排印本) 民国江涵清太平黄濬《论语井观》民国林丙恭编印林原缙等《九老诗存》,校印清太平黄濬《夏小正注》一卷、《壶舟文存》二卷补遗一卷,校印清温岭林庄《江南游草》一卷、《倦吟杂录》一卷、重编排印元黄岩潘伯修《江槛集》一卷民国秦枬《四休堂丛书》 注:上表从资料中刺出,其中有些是藏书家亲自排印,有些是藏书家收藏校对后请人代刻的。无论哪种,藏书家在刊刻过中都作出重要贡献。
  附2 台州藏书家所刻各丛书书目表(1)台州丛书(一名名山堂丛书)(国图、上图、南图、浙图有藏) 清嘉庆道光间临海宋氏刊本,9种92卷,刊7种。
  甲集广志绎五卷 (明)王士性撰 嘉庆二十二年(1817)刊石屏诗集十卷 (宋)戴复古撰 嘉庆二十二年(1817)刊见闻随笔二卷 (清)冯甦撰 嘉庆二十一年(1816)刊文则二卷附校语一卷 (宋)陈骙撰 校语(清)宋世荦撰 嘉庆二十二年(1817)刊乙集赤城志四十卷 (宋)陈耆卿撰 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赤城集十八卷 (宋)林表民辑 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滇考二卷 (清)冯甦撰 道光元年(1821)刊道南书院录五卷 (明)金贲亨撰 未刊台学源流七卷 (明)金贲亨撰 未刊(2)台州丛书续编 《台州地区志记》13种,王棻、王舟瑶辑 民国时版藏九峰名山阁(现南京图书馆藏10种92卷) 五经论一卷 (宋)车似庆撰孝经述注一卷 (明)项霦撰参易发凡一卷 (清)杨鹰扬撰双峰先生内外服制通释九卷 (宋)车垓撰周易爻变义蕴四卷 (元)陈应润撰孝经正义一卷 (明)陈选注以上数种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翁长森刊本东南防守利便三卷 (宋)陈克、吴若撰 陈一精刊天台前集三卷,前集别编一卷,拾遗一卷,续集三卷,续集拾遗一卷,续集别编六卷(宋)李庚(宋)林师蒧辑 别编(宋)林表民辑 江颖、江长刊赤城新志二十三卷 (明)谢铎修 周延祚刊伊洛渊源续录六卷 (明)谢铎撰 周延祚刊赤城论谏录十卷 (明)谢铎、黄孔昭辑 郎廷谟刊赤城后集三十三卷 (明)谢铎撰 管作霖刊万山纲目二十一卷 (清)李诚撰 陶祝华、陈树钧刊(3)台州丛书后集 17种,(民国)杨晨辑 民国四年(1915)黄岩杨氏刊本古礼乐述一卷附录一卷 (清)李诚撰临海记一卷 (清)洪颐煊辑临海异物志一卷 (吴)沈莹撰 (民国)杨晨辑尊乡录节要四卷 (明)王弼撰修复宋理学二徐先生祠墓录一卷 (民国)杨晨辑三国会要二十二卷 (民国)杨晨撰台州艺文略一卷 (民国)杨晨撰台州金石略一卷 (民国)杨晨撰任蕃小集一卷 (唐)任蕃撰项子迁诗一卷 (唐)项斯撰章安集一卷 (宋)杨■撰委羽居士集一卷 (宋)左纬撰 (民国)王棻辑丹丘生稿一卷 (元)柯九思撰南村诗集四卷 (元)陶宗仪撰陈寒山子文一卷 (明)陈函辉撰小寒山自序年谱(一名孤忠遗稿)一卷 (明)陈函辉撰赤城别集五卷 (民国)杨晨辑(4)台州丛书己集 12种,(民国)杨晨辑 民国八年(1919)黄岩杨氏石印本湖山集十卷补遗一卷 (宋)吴芾撰筼窗集十卷补遗一卷 (宋)陈耆卿撰玉溪吟草一卷 (宋)林表民撰项可立集一卷 (元)项炯撰两峰惭草一卷 (元)陈德永撰桧亭稿九卷拾遗一卷 (元)丁复撰杨仲礼集一卷补一卷 (元)杨敬德撰顾北集一卷 (元)泰不华撰羽庭诗集四卷补遗一卷文集四卷补遗一卷 (元)刘仁本撰东轩集一卷 (元)方行撰蒙泉集一卷 (元)郑守仁撰一愚集一卷 (元)释子贤撰(5)《赤城遗刊丛稿》 16种。 (民国)金嗣献辑 民国四年(1915)太平金氏木活字排印陈子高遗诗一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 (宋)陈克撰赤城词一卷 (宋)陈克撰四六谈麈一卷 (宋)谢伋撰密斋笔记五卷续记一卷 (宋)谢采伯撰昼帘绪论一卷 (宋)胡太初撰深雪偶谈一卷 (宋)方岳撰待清轩遗稿一卷 (元)潘音撰介石稿一卷附录一卷 (明)许伯旅撰全室外集九卷续集一卷 (明)释宗泐撰掬清稿四卷附录一卷 (明)张羽撰定轩存稿十六卷附录一卷拾遗一卷 (明)黄孔昭撰绿天亭诗集三卷文集一卷 (清)林之松撰葵圃存草一卷 (清)林汉佳撰地理枝言一卷 (清)洪枰撰小有天园杂著一卷 (清)金寿祺撰棣香馆诗抄 (清)陈琛撰《密斋笔记》、《介石稿》、《全室外集》、《定轩存稿》、《绿天亭诗集》、《地理枝言》,书后均注用天台齐孝慜聚珍板印。
  (6)仙居丛书第一集 12种。(民国)李镜渠辑 民国二十四年(1935)排印本项子迁诗一卷附录一卷附考异一卷 (唐)项斯撰 (民国)李镜渠撰孙拾遗遗集一卷补遗一卷外纪一卷 (唐)孙郃撰湖山集十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 (宋)吴芾撰菌谱一卷 (宋)陈仁玉撰一瓢稿剩稿一卷 (元)翁森撰第三章 近现代私人藏书活动及私人藏书的意义 ·255· 丹丘生集五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 (元)柯九思撰圭山近稿六卷 (明)张俭撰周易傅义存疑一卷 (明)应大猷撰容庵集十卷 (明)应大猷撰寤斋先生遗稿一卷 (明)吴时来撰介山稿略十六卷补遗一卷 (明)林应麒撰万历仙居县志十二卷 (明)顾震宇修(7)传经堂丛书 (清)洪颐煊辑礼经宫室答问二卷 (清)洪颐煊撰孔子三朝记七卷目录一卷 (清)洪颐煊撰 嘉庆十六年(1811)刊,版毁于粤寇读书丛录二十四卷 (清)洪颐煊撰 道光二年(1882)刊,富文斋刻本平津馆读碑记八卷续记一卷再续一卷三续二卷 (清)洪颐煊撰 再续道光六年(1826)刊,三续道光十四年(1834)刊雪■老人诗稿四卷 (清)洪枰撰地斋诗抄二卷 (清)洪坤煊撰檆堂诗抄一卷 (清)洪震煊撰筠轩文抄八卷(存南图)诗抄四卷 (清)洪颐煊撰台州札记十二卷 (清)洪颐煊辑国朝名人词翰二卷 (清)洪颐煊辑 道光三年(1823)刊(又有洪氏小停云山馆刻本) 夏小正疏义四卷异字记一卷释音一卷 (清)洪震煊撰管子义证八卷, (清)洪颐煊撰 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本(见《中国丛书综录》) 诸史考异十八卷 (清)洪颐煊撰(见《民国临海县志》) 附录: 《校正穆天子传》七卷 (刻在金陵孙氏平津馆丛书) 《校正竹书纪年》二卷 (嘉庆五年,洪氏游学杭州,孙星衍尝以是书嘱其校刊,洪氏因取今本,历证群书所引,订正每条之下,十一年付刻,刻在孙氏平津馆丛书) 《经典集林》三十二卷 (刻在涿州孙氏问经堂丛书) 《汉志水道疏正》五卷 (刻在涿州孙氏问经堂丛书) (8)荫玉阁丛书,《台州地区志》记26种,(清)叶书辑 清光绪中临海叶氏木活字排印本筼窗集十卷 (宋)临海陈耆卿刚中稿四卷 (宋)临海陈孚月屋樵吟四卷 (元)临海黄庚寒香集七卷、青精草一卷、青留草一卷 (明)临海陈函辉石园遗诗一卷、石园附编一卷 (清)临海朱溶山窗觉梦节要一卷、枕山楼诗抄二卷 (清)临海叶舟台山游记一卷、天台十日记一卷、击衣剑一卷、台南洞林志补遗一卷 (清)临海叶书(以上十四种,《民国临海县志》记) 田间书一卷 (宋)林昉撰读书录存遗一卷 (宋)潘音撰山窗觉梦节要一卷 (清)叶舟撰梅溪先生劝学质言一卷 (清)叶舟撰竹窗存稿一卷 (明)陈宏撰(以上五种《中国丛书综录》记) 碧天吟稿一卷 (明)天台潘碧天撰(见《台州经籍志》) (9)《景文堂丛书》 《台州地区志》记8种,清戚学标撰,乾隆嘉庆间戚氏刻本汉学谐声二十四卷三台诗录三十卷台州外书二十卷毛诗证读读诗或问四书偶谈风雅遗闻三台述异记(10)两铭楼丛书 (清)张廷琛著三台闺范、天台小学地理、恶室录感评注、张氏家训二卷(荫玉阁刊) (11)《枕经阁丛书》 《台州地区志》记(存)5种,陈树钧辑,民国初木活字本(12)崇雅堂丛书 (民国)杨晨撰 14种。民国二十五年(1936)杨绍翰排印诗考补订五卷三国会要二十二卷台州金石略一卷敦书咫闻二卷瀛州咫闻一卷崇雅堂诗稿二卷文稿四卷湖墅倡和集一卷生辰倡和集一卷河西杨氏家谱一卷三国志札记一卷路桥志略六卷临海异物志一卷 (吴)沈莹撰 (民国)杨绍翰辑二徐祠墓录一卷 (民国)杨晨辑台州艺文略一卷(13)四休堂丛书 《台州地区志》记12种 (民国)秦枬辑 民国三十三年(1944)临海秦氏四休堂排印本(铅印本) 碛东集录五卷补遗一卷 (明)秦文撰白厓集一卷补遗一卷 (明)秦鸣夏撰倚云楼遗集一卷补遗一卷 (明)秦鸣雷撰谈资二卷 (明)秦鸣雷撰白云山楼一卷 (明)秦锡淳撰零芬集一卷 秦枬辑历代都江堰功小传二卷 秦枬等辑蜀辛一卷 秦枬撰棢蚕通说一卷 秦枬撰四休堂逸稿一卷后稿二卷 秦枬撰野语一卷 秦枬撰(14)钟秀盦丛书 10种 李肇桂等撰 李镠排印尹莘农诗稿一卷 尹圣任撰汾川李氏艺文集 李镠编乾坤指掌图宗四卷 李肇桂撰克复府县始末 李镠撰舒啸轩诗草五卷,万八千丈峰草堂诗抄一卷 清临海金安撰注:上述《台州地区志》仅记种数,均未有目录。

知识出处

台州藏书史

《台州藏书史》

本书一是论述台州私人藏书。该部分以时代为主线,上溯两宋,下迄近代,结合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先对当今台州市境内的私人藏书家群体,分别从个体上进行探讨和研究。接着从总体上,对台州私人藏书文化进行解读,总结出台州私人藏书的五个特点,并结合当今形势,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论述台州其它藏书。以佛道藏书为主,兼及官府和书院藏书。对台州最主要的道观寺院的藏书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台州佛道藏书的内容及来源进行分析。尤其是佛寺藏书,因其对日韩佛教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书还特地列出一章节详细介绍台州与日韩的书籍交流,以作为台州与这两国文化交流的参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