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藏书流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藏书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2602
颗粒名称: 3.藏书流散
分类号: G259.29
页数: 6
页码: 239-244
摘要: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开始,亦有它的结束。就私人藏书个体而言,其过程是相当短的,多则数百年,少则数十年。从藏书的收集到散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走完整个过程,藏书楼才终结了它的使命,藏书家也完成了其在藏书史中的一小节书籍保存历史。因此藏书的流散及去向,也是藏书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该对此进行探讨。这对于了解书籍的流向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图书史 藏书 台州

内容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开始,亦有它的结束。就私人藏书个体而言,其过程是相当短的,多则数百年,少则数十年。从藏书的收集到散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走完整个过程,藏书楼才终结了它的使命,藏书家也完成了其在藏书史中的一小节书籍保存历史。因此藏书的流散及去向,也是藏书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该对此进行探讨。这对于了解书籍的流向有很重要的意义。
  藏书的流散从大处来分主要有三方面:藏书受到人为破坏,藏书受到自然破坏,以及藏书的转移。
  (1)藏书的人为破坏政治经济因素与藏书的兴衰密切相关。私家藏书在发展过程中受社会环境影响最突出,反映时代特点最迅速、最明显的,是在政治形势方面。安定、昌明的政治局面,必然为私家藏书事业提供一个自由积累的机会。反之,严厉的政治控制,自然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文网”,窒息文化事业,限制私家藏书的发展;极端的政治冲突,更会引起战乱,对典籍造成极大的破坏。① 牛弘早在隋代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提出了“五厄”之说,明代胡应麟续之又提出“八盛”、“八厄”之说。虽然他们针对的是公家藏书,私人藏书的命运一样地与此攸切相关。
  这一点从台州藏书史上也可反映出来。如各代建朝之初,私人藏书人数往往较少,而在中期后藏书业繁荣。到末期,政治的冲突,特别是战乱,对藏书影响尤其大,私人藏书不论是规模还是藏书人数迅速锐减,很大一部分书籍在战火中化为云烟。
  古代台州史料上有明确记载藏书毁于战火的主要有三次,一次是明末清初的社会动乱,一次是清朝晚期的太平天国运动,再一次是近现代的日军侵略和抗战时期。明末清初,因台州是抗清主战场之一,台州社会动荡不安。洪若皋为避战乱进行迁移,藏书才得以保存,而在其居住地临海,私人藏书遭受破坏的不计其数,当时台州城中屯兵十余万,“军人搜士君子家藏书,拆毁编辑以裹甲铠,寇退后闾里无片纸之遗。”② 太平天国运动时,临海城曾是忠王李秀成屯兵之地,在这一次暴乱中,私人藏书受到严重摧毁。台州最大的藏书楼小停云山馆的三四万卷藏书此时付诸一炬,从此一蹶不振。宋世荦的古铜爵书屋也在这场战乱中被一场大火烧毁。同时,葛凤喈的绿阴阁藏书也被破坏,万卷藏书,悉成焦土。台州城中最著名的几座藏书楼同时遭劫,这对台州私人藏书来说,也是一大厄。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军侵略中国,中国多数地区沦为战场,日军敌机同样盘旋在台州城上空,不少私人藏书也因此散亡,其中包括葛咏裳的忆绿阴室藏书,忆绿阴室被日军轰炸后,藏书楼化为废墟,只留下断片残简千余卷书, 再也难觅往日雄风,这是继其父之绿阴阁藏书厄运后再一次遭厄。
  新旧朝代更替之际,私人藏书也都会受到一定破坏,只是大小程度不同。
  因为限于资料,不能一一罗列。由于历史因素,台州私人藏书的人为破坏还应包括倭寇的侵略。倭寇是明代嘉靖年间前后侵扰于我国东南沿海的海盗集团。元末明初,台州的倭患非常严重。他们常渡海而来,在台州沿海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造成台州整个社会一片血腥,人人谈倭色变。范凤书在《中国私家藏书史》中有一小节论述了倭寇对东南沿海藏书的破坏的酷烈。台州是其中倭患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人的生命财产尚且受到危害,藏书也会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
  除战乱外,统治阶级对思想的禁锢,对书籍的禁毁,也很大程度上对藏书造成破坏。比如秦代的“焚书坑儒”,致使私人藏书遭灭顶之灾。宋代政治相对开明,私人藏书在这方面毁损较少,元、清二代是异族统治时期,尤其是清代,为了压制人们反抗,统治阶级制造文字狱,不少书被列为禁书,禁止流传, 最后致使泯没。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大革命也是一次文化大灾难,大量书籍被毁坏,台州藏书被毁的就有李镠“钟秀盦”藏书和王舟瑶函雅堂藏书,两者均被拿去烧毁,所存寥寥。
  (2)藏书的自然破坏藏书除人为破坏外,书籍毁于自然因素的情况也不少。要言之,自然因素的破坏有火、水、虫三大害。尽管历代藏书家慎而又慎,但火灾、水祸、虫蛀依然吞噬了大量古籍。
  火灾。火灾应是私人藏书的头号大敌,其对藏书的破坏最为严重。因为水还可控,只要远离,尚可避免,而火灾则防不胜防。台州私人藏书中,遭火焚毁的很多。金嗣献、宋世荦、黄濬、潘日初、秦枬的书均毁于火。黄濬去官归里时,积得万卷书册,拟将捆载回故乡,以便兄弟几人日后雠校阅读,他托弟子保管,不料弟子不慎,所积之书尽数被火所焚,无情的火灾使得黄濬的藏书读书之梦破灭。宋世荦的书除被太平天国动乱中的大火烧毁,余下之书为子孙收藏,然而还是再次遭火,所有藏书付之一炬。金嗣献是台州被火灾害得最惨的一位藏书家。金嗣献祖父的藏书楼所积乡邦文献极多,然在其去逝后十年内, 家遭火,所有文献被火焚光,为了重振书业,金嗣献重建鸿远楼,东寻西搜,抄访不懈,终于积得不少卷册,光乡贤著作就不下四百种,然而1916年,其家再次遭火,金氏的努力再一次化为灰烬。就像金氏一样,藏书家藏书的历史就是不停地与水灾、火灾斗争的过程。要想保得书籍,就得想方设法避免火灾的发生。因此古人在藏书的同时,想出了不少方法。藏书楼往往建在水边,一旦有火灾发生,即可尽快将之扑灭。也有人建议将书藏于石仓中,以断绝火源,或者将藏书楼与居住区分离,书室专人专管,平时小心火烛等。
  水灾。水灾对藏书的也有很大威胁。因为书页是纸做的,相当脆弱,一旦浸水,或泡烂成糊,或粘连板结,无法揭示。台州私人藏书毁于水的也位数不少。一位是宋代的林表民。陈耆卿在《竹村居士林君墓碑》中记道:“吾观近世藏书之家,多毁于火,而君复圮于水也。或曰至宝难久聚,有是哉!”虽然火灾对藏书是最大祸害,然水灾也是一大杀手,林氏之书就因水灾,“并失富,故寥寥也”①。另一位是清代的黄瑞。黄瑞的秋籁阁于宣统三年(1911)遭水灾,阁垂垂圪矣。阁内所藏之书,悉被浸没,渐致腐烂废弃。尽管黄瑞积极抢救,最终仅剩其自著之书,以及数种乡邦文献。清代临海的陈春晖,原藏古砖甚多, 著有《运甓录》,然而“咸丰癸丑(1853)水灾,旧藏书画,半付波臣,此帙亦归乌有”。② 其半生心血,付诸殆尽。水灾来时,藏书家辛勤搜访的书籍,顷刻荡去, 这对藏书家来说如同灭顶之灾,因此不能不防。水祸还可能由于藏书之处潮湿,水汽蒸滋,而使书籍粘糊板结,最终受损。鉴于此种情况,有些藏书家经常晒晾书籍,以防霉气。
  虫蛀。虫蛀之害不比水灾、火灾来势凶猛,它是一种慢性的破坏。因此古书上对此记载较少。但年深日久,这种祸害便显现。古书中多空白破损之页, 便为蠹虫之所为。项士元过访秋籁阁时,秋籁阁已衰败,一片荒凉,“阁原藏金石拓本及古砖甓甚多,今拓本早为波神荡去,古砖皆埋于颓垣荒陇间,间有残拓,亦蚀鼠啮随之”③。叶书在《石园遗诗》序中也认为书之保存不易,即使大刊深刻,不久还是要被兵火、鼠蠹毁去,“问昔之长篇短章、娄心刻骨而出者,已半还之太虚冥冥中矣”④。可见鼠蠹之害也是藏书的一大问题。古代藏书时有以芸草等物去虫蠹的,因此书便有了书香,其实书香即是芸草之香。
  (3)藏书转移藏书的转移是原为自己收藏的,后归他人收藏。概而言之,藏书转移的方式主要有几种: 一是藏书赠送。有些藏书家因兴趣爱好的转移,收藏重点有所变化,因此前期所藏之物会转送他人。比如宋代谢奕修的旧物不少转赠于其侄谢堂。元代柯九思,前期所藏书画并重,后期则重视对画的收藏,不少法书转赠于人。
  明赵琦美《铁网珊瑚·书品》卷三,虞集题苏轼《天际乌云帖》:“(柯九思)家藏魏晋唐宋名贤法书殆百十函,爱而不私,随以与人,弗留。在其几格间,独见苏轼《天际乌云帖》。”后此苏帖,柯九思在南归时转让于王仲德。清代葛咏裳的忆绿荫室藏书,在其逝世后,由其继室屈云珊馈送予屈映光的“精一堂”。
  还有一例是明代的赵季潜。黄孔昭《蔡俟轩先生墓表》一文中有记:“蔡仟,字尚朋,号俟轩,明黄岩人。清静狷介,而心实平恕。自幼读书慕利,乐于人为善,里巷子弟有愿从学者,悉教之无倦,给资贫无书者,居常葛巾布裳,萧然世外。至于故师赵季潜临终,报谢以古书数千卷,再拜却之。”①临终赠书,是非常郑重的事,由此可见,古人将藏书当作非常珍贵的个人财产。而藏物也并非随意给人,一般赠送的对象是与其有相同爱好的藏书家或某些品格高尚之人,且与藏书者个人之间有亲戚或朋友关系的。否则,乱送于人,等于暴殄天物。
  二是转售他人。这是藏书家们最不愿意做的。一般藏书家将书视为珍宝,“鬻及借人为不孝”,售书简直可以与“禽兽相提并论”。然而在情非得已下,个别藏书家也只得落个售书的结局,比如临海郭协寅,晚年生存艰难,只得拿藏书转卖,后“八砖书库”之书多数归潘氏三之斋。多数藏书家,即使再穷还是舍不得鬻书,然而在其去世后,其子孙不能守,转卖他人者有之。如李诚的敦说楼藏书、戴勖屏慎余书屋藏书等。临海最大的藏书楼小停云山馆遭劫后残存的藏书,亦陆续由其孙辈售出,其中包括由洪瞻墉所刻的八册名人法书拓本《倦舫法帖》,有部分藏书转归到项士元手中。对比小停云山馆之盛日与其晚境的凄凉,近代诗人罗华不胜感慨,他作诗云:“十年前记过筠轩,今日犹存竹满园。先后与君同一慨,买书人有卖书孙。” 转售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藏书散失。因为藏书不同于一般的物质收藏,书的价值因人而异。识货者会将之视若珍宝,然在一般平民眼里,或许一本破书就一文不值了。因此在书被藏书家后裔售出时,多数书会当作废纸处理而遭沦亡。如李诚的藏书,售出时价格仅每本几十文,而某些较珍贵之本, 买者反嫌字迹模糊,价格更便宜。有些售不出的,只能用糊壁生火之用。
  如果说藏书转售他人,藏书至少还有所归,那么另一部分藏书当废纸论, 无故散亡,则更是藏书界的损失了。
  三是藏书归公。归公的方式也有数种。一种是政府军队通过战争掠夺来藏书,如历代王朝在征战中所收的私人藏书。一种是没收充公。比如宋代天台人贾似道,身败后,朝廷命王孟孙薄录其家,其藏品悉数充公。南宋内府所藏旧物中,很多原为贾氏旧藏,上都有明确的贾似道收藏印,和抄贾府所得收藏时所钤之“台州市房务抵当库记”印。后这些藏物与南宋内府其他藏物,一同流入元内府中。后又入明内府。再就是自愿捐献归公。这一浪潮主要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公共图书馆兴起,私人藏书楼奄奄一息,不少藏书家将旧有之物捐给政府。如黄瑞、叶书、王棻、李镠等人藏书的残存部分,杨晨的部分藏书也转归到黄岩博物馆。王舟瑶的“后凋草堂”,是台州私人藏书中保存地相对完善的,后其家属王子允也将旧藏捐献给临海博物馆收藏。项士元寒石草堂的藏书尽数转赠于临海博物馆。

知识出处

台州藏书史

《台州藏书史》

本书一是论述台州私人藏书。该部分以时代为主线,上溯两宋,下迄近代,结合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先对当今台州市境内的私人藏书家群体,分别从个体上进行探讨和研究。接着从总体上,对台州私人藏书文化进行解读,总结出台州私人藏书的五个特点,并结合当今形势,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论述台州其它藏书。以佛道藏书为主,兼及官府和书院藏书。对台州最主要的道观寺院的藏书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台州佛道藏书的内容及来源进行分析。尤其是佛寺藏书,因其对日韩佛教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书还特地列出一章节详细介绍台州与日韩的书籍交流,以作为台州与这两国文化交流的参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