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台州藏书家之刻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藏书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2600
颗粒名称: (3)台州藏书家之刻书
分类号: G259.29
页数: 3
页码: 235-237
摘要: 清人张海鹏认为:“藏书不如读书,读书不如刻书,读书只以为己,刻书可以泽人。上以寿作者之精神,下以惠后来之沾溉。视区区成就一己之学,其道不更广邪?”因此很多有识的藏书家,在藏书的同时也进行刻书。五代后蜀的毋昭裔是第一位见诸史册从事过刻书的藏书家。早在南宋初年,台州刻书业已具规模,台州是南宋浙江主要的刻书地之一。处于浙江的台州藏书家,受风气影响, 也积极投入刊刻的队伍中去,作出一定的贡献。另外,地方性文献,由于名不见经传,流传少,更易散失,台州刻书家尤为重视的是对这方面内容的刊刻。藏书家刻书,需要一定财力,台州藏书家中有实力的不多,有些藏书家有心想刻书,然财力不足,不得不放弃。
关键词: 图书史 藏书 台州

内容

清人张海鹏认为:“藏书不如读书,读书不如刻书,读书只以为己,刻书可以泽人。上以寿作者之精神,下以惠后来之沾溉。视区区成就一己之学,其道不更广邪?”因此很多有识的藏书家,在藏书的同时也进行刻书。五代后蜀的毋昭裔是第一位见诸史册从事过刻书的藏书家。
  台州的刻书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南宋初年,台州刻书业已具规模,台州是南宋浙江主要的刻书地之一。当时公使库、郡斋、寺院均有刻书。而且台州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位著名的刻书家唐仲友,所刻之书颇为精湛,尤其是《荀子》, 可称得上宋刊中的上乘之作。其时刻书以官刻为主。私人藏书家刻书甚鲜。
  明、清时代,刻书更加普遍,一般平民,如稍有资力,便可刊刻。因而明、清私人刻书大为盛行,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浙江、江苏、安徽、福建等地,掀起了私人藏书家刻书的高潮,其中著名的有毛晋、鲍廷博、黄丕烈等人。刻书者的地域分布也有其特点,如江苏藏书家多以刻经书为主,浙江藏书家多以刊刻丛书为主,而安徽藏书家则以版画为特色。处于浙江的台州藏书家,受风气影响, 也积极投入刊刻的队伍中去,作出一定的贡献。清代台州私家刻书大多以书斋、藏书楼署名。临海洪氏小停云山馆、叶氏荫玉阁,黄岩王氏后凋草堂、牟氏(牟浚)耕读堂,天台齐氏(齐周华)寄生草堂、(齐毓川)研古斋,张氏(张廷琛) 两铭楼,太平江氏(江涵)培桂轩,仙居王氏(王镜澜)留余斋等,刻书较多。由上可见,台州藏书家群体是台州私人刻书的主力。洪颐煊不仅是台州最大的藏书家,在刻书方面,也有优秀的成绩,其所刻的《蜀水经》、《穆天子传》、《平津馆读碑记》等书,对于书的流传刊布有一定作用,其中《穆天子传》是孙星衍《平津馆丛书》里的一种,其“鉴别之精、校订之确,洵能备三善而能绝五弊”。台州藏书家刻书也以丛书为主,有地方性的丛书汇编,如叶书的《荫玉阁丛书》、宋世荦的《台州丛书》、王棻的《台州丛书续编》、杨晨的《台州丛书》续集、后集、己集、金嗣献的《赤城遗书汇刊》、李镜渠的《仙居丛书》、临海李镠《钟秀盦丛书》等,其中尤以宋世荦的《台州丛书》为最著,这是国内刊刻的第一部比较完善的地方丛书。台州所刻还有不少私家单撰丛书,最早者为临海洪氏《传经堂丛书》,后来有太平戚学标《景文堂丛书》、路桥杨晨《崇雅堂丛书》、天台张廷琛《两铭楼丛书》、临海秦氏《四休堂丛书》等。
  台州藏书家刻书多数处于清代晚期至民国初年期间,这与直隶(今河北) 学者张之洞的提倡也有一定关系。张之洞曾作《劝刻书说》,号召社会人士翻刻古代文献,在当时有很大影响。叶德辉说:“文襄倡此言,故光绪以来海内刻书之风几视乾嘉时相倍。” 台州藏书家刻书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惧文献消沉,为古人续命。一些书籍历经千百年,辗转传抄或翻刻,讹谬滋生,又历经残酷的兵攘、无情的水火,很多都残缺败坏,真正流传下来的已是凤毛麟角,因此一些藏书家宁愿节衣缩食,也要刊刻秘籍,使之化身千万。在台州,洪氏所刻之书如《蜀水经》、《穆天子传》等,就是罕见之书,其刻书是为使之保存并流传。另外,地方性文献,由于名不见经传,流传少,更易散失,台州刻书家尤为重视的是对这方面内容的刊刻。台州的数种地方文献丛书即是此类。
  清末台州藏书家为保存文献刻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西方文化东入。清末民初中国动荡,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西方文明也随之传播。面对与之迥异的文化型态,中国耆宿鼓吹者有之,害怕者有之。一些人更是惧怕几千年的文化会被迎头冲来的文化撞击得粉碎,于是拼命护持。如黄岩藏书家金嗣献刊刻《赤城遗书汇刊》即为此。他在序中说:“今则世变日亟,国粹将沦,邪说淫辞,鸱张猬集,等六经如土苴,袭西人之毛皮,若不亟加表章,窃恐百十年后欲搜汲冢之虫文,补羽陵之蠹简,亦不可得也。”① 其次,刻书为了“传先哲之精神,启后学之困蒙”。台州藏书家刻书保存流传,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后来人学习研究,从中受惠。冯甦重刻王士性的《五岳游草》,是因为该书是“抱不世才,举险谲幽奇种种莫可名状者,以三寸管罗聚几案间,是又萃天地之大文章以自成其文章也”,是奇才妙笔,然两经剞劂,藏板俱失,冯氏恐妙笔湮没,才加重梓,“俾后之君子披览是书,或有才而啬于遇,欲游未遂者,不出户庭,展卷如对。即有一二高贤能如先生之游,亦将问途于已经,神交于异世”②。冯氏希望该书的光华对后来人有所裨益。
  其三,刻书为了发表个人学术成果,促进学术和文化交流。如洪氏所刊自撰的《读书丛录》、《筠轩文抄》、《管子义证》等,戚学标自刻的《毛诗证读》、《读诗或问》、《三台述异记》等,便属该类。他们为了读书做学问而将自己著述进行刊刻,如果请人代刻,不但豕鱼鲁亥,各类差错比比皆是,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倒不如自刻方便。
  藏书家刻书,需要一定财力,台州藏书家中有实力的不多,有些藏书家有心想刻书,然财力不足,不得不放弃。如黄瑞晚年谋划刊印《秋籁阁丛书》,并鸠集刻工已刻活字万余,终因资金跟不上,不得不中途而辍,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知识出处

台州藏书史

《台州藏书史》

本书一是论述台州私人藏书。该部分以时代为主线,上溯两宋,下迄近代,结合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先对当今台州市境内的私人藏书家群体,分别从个体上进行探讨和研究。接着从总体上,对台州私人藏书文化进行解读,总结出台州私人藏书的五个特点,并结合当今形势,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论述台州其它藏书。以佛道藏书为主,兼及官府和书院藏书。对台州最主要的道观寺院的藏书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台州佛道藏书的内容及来源进行分析。尤其是佛寺藏书,因其对日韩佛教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书还特地列出一章节详细介绍台州与日韩的书籍交流,以作为台州与这两国文化交流的参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