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州藏书家的藏书风尚和藏书心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藏书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2584
颗粒名称: (三)台州藏书家的藏书风尚和藏书心态
分类号: G259.29
页数: 4
页码: 212-215
摘要: 藏书是一项艰辛的劳动,从购求、收藏到整理这一整个过程,不仅要付出辛勤的努力,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藏书家们不仅购买了那么多的书籍,还专门建大楼进行收藏;不仅建大楼进行收藏,还想出种种方法进行护理; 有许多藏书家为了藏书,生活一贫如洗,最后不得不靠鬻书度日。从现实来看,这种种行为既无利可图,又无益可得。可为什么那么多的藏书家还要像蚂蚁搬食一般储起这么一座座图书大厦呢?一种现象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社会现象的背后肯定有某种精神的因素在推动着。藏书也一样,推动私人藏书的,背后肯定是某种习俗、风尚和心态。藏书家们藏书心态各异,但总的来说,有三种心态在私人藏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关键词: 图书史 藏书 台州

内容

藏书是一项艰辛的劳动,从购求、收藏到整理这一整个过程,不仅要付出辛勤的努力,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藏书家们不仅购买了那么多的书籍,还专门建大楼进行收藏;不仅建大楼进行收藏,还想出种种方法进行护理; 有许多藏书家为了藏书,生活一贫如洗,最后不得不靠鬻书度日。从现实来看,这种种行为既无利可图,又无益可得。可为什么那么多的藏书家还要像蚂蚁搬食一般储起这么一座座图书大厦呢?一种现象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社会现象的背后肯定有某种精神的因素在推动着。藏书也一样,推动私人藏书的,背后肯定是某种习俗、风尚和心态。
  藏书家们藏书心态各异,但总的来说,有三种心态在私人藏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一是藏书家乐于读书的心态。
  藏书家藏书,是因为他们喜欢读书。这是由书籍本身具有的品质决定的。
  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自身具有价值,通过阅读有诸多好处,首先是能增长智慧。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即各门学科皆能增长人的智慧,增进人的才华。古今中外书籍的功用是一样的,我国西汉文献学家刘向也曾说过:“书尤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同样阐明了这一观点。因此读书是人成长中获取高级智慧的最重要途径。
  其次,书中有做人的依据,读书是立身之本。书里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教人如何立身处事,尤其是代表中国封建文化的儒学思想,凝结着“修身、治国、平太下”等一些入世做人的道理,更被人们看作是圣训。因此很多藏书家,乃至于一般的学士文人认为不读书,就无以知圣道。有些学者还将读书与不读书看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依据,正如唐代诗人韩愈在《符读书城南》诗中所说:“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因此为了使自己和后代端正做人,他们积极藏书、读书。
  再次,书中还凝聚了古往今来的人文精神瑰宝,阅读可以怡悦性情、陶冶情操,是一种高级享受。读书能给人带来快乐,元代仙居人翁森很享受这种读书之乐,他曾作有《四时读书乐》,一时脍炙人口。诗中之《春》节云: 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春季读书真好,连庭草都忘了除了,同样,夏、秋、冬各季之读书莫不如此, 各有其乐。
  翁森,字秀卿,号此庐,宋末元初仙居人。因喜爱读书,有“翁书厨”之号, 为学博,综条贯,宋亡后隐居教授以终。仙居地处穷僻之乡,学风不盛,翁森坚持以儒术教授乡里,经其力挽,仙居耕读之风“彬彬称盛”。著有《一瓢稿》、《百梅咏》等。此诗即收于《一瓢稿》内。
  其实大多数古代读书人享受的就是这样一种天地忘我的读书境界。这种蕴含在文化传统中的读书意识,是一种不含功利得失的、自然的“天欲”,它不计较任何物质利益和功名利禄的得失,故能淡泊俗欲,安贫爱书,以藏书读书为乐。
  二是读书求官的心态。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学思想,是一种“入世”、“经世”哲学,孔子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就是儒学“入世”、“经世”价值观的反映。人的行为从行为学角度讲,其最初动机无一不是功利的,只有对人有利的,人才会去做这件事。对书籍的爱好,从根源上讲可追溯到潜隐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功利思想。“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隋唐之后又通过科举取士的方式,诱导士子书生走“读书做官”的道路,用行政强力固定加强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诗人杜甫在《柏学士茅屋》诗中就曾说:“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于是一代又一代的儒生学子,希望通过读书,从而入仕、辅君、治国,以达到个人的自我完善。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这种心态驱使下的藏书家买书、藏书、读书的最终目的。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考中,有许多人读书读了一辈子,到白发丛生,仍未搏得一科功名。可是他们还是继续读书、藏书,更加勤奋地念书,因为他们认为,唯有读书才是改变人生,通向显达的通途。有些人虽然一生布衣,但还是买书、藏书,希望子孙能读,这也是读书求仕心态的一种表现。就这样,因着求官的心态,社会上开始掀起崇尚读书的大潮,书籍作为获取功名利禄的工具也受到士人的追捧。
  这个深层次的思想观念,经过社会长年累月的作用,发生了异化。人们对做官的渴望、追求,逐渐地转变成对书的更狂热的喜好、热爱,书成了某种象征,拥有了无比尊崇的地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藏书也逐渐地成为一种高雅的风尚。
  一般藏书家或读书人的思想里多少都有读书做官、兼济天下的功利性读书思想,只不过被表面的爱好风雅化了。于是他们一般是达则读书求得仕途显达,穷则抱书独得其乐,这也不失为一种体面的活法。
  三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心态。
  书籍是文明的产物、文化的结晶,书里的思想浸透着古人辛勤的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的汗水,从大处来说,古代的书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保藏书籍,就是保存文化,保存传统。从最初孔子后裔冒着生命危险,将经籍藏之于故宅石壁间,到后来人不顾文字狱和战乱的影响,仍然私藏书籍,这都是藏书家们保护文化遗产心态的体现。虞山派藏书家重视古刻,浙东藏书家重视地方文献,他们同样都是为了保存文化,只不过所不同的是,在虞山派藏书家眼里,宋版元刻以及古代经书的价值要远远高于当代人的著作,而对于浙东藏书家来说,史料,尤其是地方史料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因为古代许多学者、藏书家骨子里有很深的保存传统文化的情结,他们才不计得失地收书、藏书、校书、刻书,把古代的藏书事业不断推向高潮。
  以上三条应是中国封建社会里藏书家之所以投入大量的财力、精力,乃至舍家弃业地蓄书保书的深层的动机。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藏书家,他们的藏书目的另有所图,有些是为了获取利润,如掠贩型藏书家,他们藏书是为了买卖,从中赚钱,有些是为了附庸风雅, 比如一些达官贵人和乡绅富贾,尽管他们并不真正需要大量的藏书,但他们在社会和潮流面前,不愿充当落伍者和无知者,也以购书藏书来装点门面。但这些人毕竟是少数的。而且这些滥竽充数的藏书家的存在,也正好可以反映出古代藏书事业的高尚和具有的强大吸引力。

知识出处

台州藏书史

《台州藏书史》

本书一是论述台州私人藏书。该部分以时代为主线,上溯两宋,下迄近代,结合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先对当今台州市境内的私人藏书家群体,分别从个体上进行探讨和研究。接着从总体上,对台州私人藏书文化进行解读,总结出台州私人藏书的五个特点,并结合当今形势,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论述台州其它藏书。以佛道藏书为主,兼及官府和书院藏书。对台州最主要的道观寺院的藏书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台州佛道藏书的内容及来源进行分析。尤其是佛寺藏书,因其对日韩佛教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书还特地列出一章节详细介绍台州与日韩的书籍交流,以作为台州与这两国文化交流的参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