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士元藏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藏书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2561
颗粒名称: (一)项士元藏书
分类号: G259.29
页数: 22
页码: 177-1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台州项士元藏书的记事。
关键词: 图书史 藏书 台州

内容

项士元(1887—1959),原名元勋,又名家禄,别字慈园,笔名石槎,临海人。
   项士元像少年聪慧,喜读书,十三岁师从张丽生学习经书古文辞,少年即以“千古英雄罗目下” 对“五洲形势在胸中”,对仗工整豪迈,举座皆惊。十九岁考入三台中学,学习经学文学史学,为金性山、陈广文、秦楩友等人所赏。清宣统三年(1911)毕业于杭州府中学堂,列名优等。1912年与卓荦、李超群等创办临海私立高等小学(回浦中学前身), 翌年创办赤城初级师范学校。先后任教于浙江省立第六中学(台州中学前身)、私立回浦学校、浙江省第十一师范学校、浙江美术专校、桑蚕学校、安定中学、清波中学、回浦中学、省立医药专门学校,辗转于台州、丽水、杭州、上海各地。1935年任杭州民生中学校长。1942年选为民生中学董事长。
  项氏一边从事教育工作,一边从事新闻工作。1924年接办《之江日报》,兼任社长,为报社主笔。1927年转任《杭州国民新闻》副社长,兼《杭州市报》主笔。《之江日报》被抄停办后,1929年项氏将之恢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于1932年初创办《救国晚报》,并被推为社长。他收集新闻史料汇编成《浙江新闻史》。项氏还热心于图书文化事业。1914年,他被聘为浙江图书馆馆员,从事史志编纂。1918年,创办临海县图书馆,并任馆长。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浙江通志馆浙东办事处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临海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台州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人等。
  项氏是一位思想进步,勇于探索,关心国家命运的知识分子。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积极响应,组织学生上街游行,发表救国宣言,编印进步刊物, 宣传自强,抵制日货。他协同仁人志士成立台州“救国协会”,并被推为会长, 组织群众,抵御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官僚和军阀统治。1923年反对曹锟(1862—1938)贿选国会议员。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项氏抛妻别子,投笔从戎,投身于大革命运动之中, 期间撰有《从军日记》和《北伐行军记》两书。“九·一八”日军占领沈阳,他以笔作刀枪,每天在《之江日报》上撰论抗日救国,并将该报的文艺副刊改为“抗日救国汇刊”。抗日战争时期,积极阅读进步刊物,拥护党的抗日路线。1949 年,南京解放后,项氏喜不自胜,欣然命笔:“频年久作云龙望,果见雄风卷地来。”抒发出他对全中国即将解放的喜悦和对新中国的向往。
  项氏一生博览群书,求学不倦,他喜文物,每到一地,都要瞻仰当地文化古迹和文化遗产,考证其价值来历。晚年更是积极投身到抢救珍稀古籍和文物的工作中去。他刻苦钻研学问,一生涉猎诸多学科,对史学、文学、教育学、新闻学、经学、金石学、方志学、目录学、民俗学、语言学、医学及佛学都很有研究,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著作。他尤其擅长史志和目录学,不到而立之年,就出版了四十万字的著作《台州经籍志》,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地方文献目录著作。
  中年时写就的《浙江新闻史》是我国第一部新闻史,是新闻界的开创之作。到他晚年才完成的《中国簿录考》,是对我国目录学发展史的总结,是一部在我国目录学方面的空前著作。项氏一生著作等身,但他对文献、文物方面的保存更为引人注目。 心系桑梓,收集大成项氏喜藏书,一生工资所入,悉购旧书,其“寒石草堂”藏书3万余卷。他的藏书应始于青年时代。1906年,项氏考入杭州府中学。杭州是人文荟萃之地,多旧书市场,项氏如鱼得水,畅游于学海书林中。上课之余他常至梅花碑各旧书店购置古旧书籍,浙江藏书楼也是其经常光顾阅览之地,这期间项氏读书量大增,且开始有一定数量的藏书。1909年3月,项氏与同学旅行湖州,参观了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的皕宋楼,皕宋楼内藏书曾琳琅夸富,尤以多藏宋元版本著名,其中单宋版书即有两百部。面对著名的文化遗迹,此时项氏应已萌发构筑藏书楼的愿望。
  1911年从学校毕业步入社会,项氏开始大量藏书。1914年项氏就聘于浙江图书馆任馆员期间,“馆俸所入,悉购旧书”,购买了大量书籍。此时他的藏书已相当丰富,因为次年冬天,他的地方性著作《台州经籍志》即告完成,《台州经籍志》内容浩博,收集资料齐备。他自己的藏书和台州各地藏书家的藏书都是他成书的材料基础。之后,项氏继续读书藏书,藏书不断增益。
  项氏的藏书主要源自两地,一是在杭州。项氏先就聘于浙江图书馆,又先后接办《之江日报》、《杭州国民新闻》、《杭州市报》,同时又任教于杭州各学校, 因此杭州是他的常居地。在杭期间,他常至各处搜访旧书。杭州书籍资源丰富,流动量大,而经常有私人藏书散出,有时有些珍贵的书竟当作废纸四五百元一斤出售,价格便宜,这些因素都利于其藏书。在1950年前后,项氏就趁机购得一大批书籍。这其中包括吴氏畸园、汪氏振绮堂、许氏义庄、蒋氏如园等旧藏百数十种,内有王渔洋、宋牧仲手批《杜工部集》,何义门手批《李义山诗集笺注》,振绮堂全部目录写本,明正德本《湘山事状》,均极珍贵。杭州文澜阁藏书也是其藏书来源之一。项氏在序《台州经籍志》中言,他写《台州经籍志》, “兼参文澜书库秘储”。
  项氏藏书另一来源地是台州本地。台州是项氏的故乡,项氏经常返归故里,并结交当地著名学者、藏书家。其中所交有台州大学问家王舟瑶、外交家王咏霓,实业家杨晨,民国名宦屈映光,还有柯铺周刺史、天台褚传诰、三门章梫、温岭林爵铭、陈襄臣、金嗣献等,都是台州著名的藏书家。他与他们探讨学问,书信往返不断,其中与王舟瑶、金嗣献的通信尤多。项氏常至他们的藏书楼内翻阅资料,在《台州经籍志》即将告成之前,项氏还至黄岩,在王舟瑶的后凋草堂留宿三日,获读了大量乡先辈各种遗书以及玫老(王舟瑶字玫伯)的自著未刊各稿。时玫老正编纂《台州文征》,他嘱项氏分任采访,在采访中,项氏获益颇多。1932年,项氏又在临海景藜楼内读书三日,后又赴黄岩,至杨晨处, 问学读书,在其藏书楼敦书乐古斋中查阅资料,日夜寝馈其中。
  此外,项氏还专门去各家搜访遗书。如清临海汪度所撰《周易观象》、《周易爻变相推说》二书,项氏即从沈维家中所得。此为稿本,已佚不全。后项氏又从同邑林春辂家得其所著《元雨堂丛稿》,从沈氏得其《台郡文献补》一册, 《双帻屏轩诗抄》及杂文各一册。这些书项氏后捐献给台州文管会。
  项氏时时关注台州藏书动态,一有藏书散出,立即过去收访。台州著名藏书家的遗书大多都归入项氏手中: 1915年,项氏采访荫玉阁遗书,叶氏之书“多归其乡许达夫茂才兼善及予寒石草堂”。又至潘氏三之斋采访遗书。
  1920年,项氏于邓巷洪叔雨大令(锡彝)家中购得旧藏遗书千余卷。
  1924年秋,购得义井巷戴氏“艺稼轩”藏书千余卷,内关系乡邦之典籍尤多,间有五十余种系戴氏手抄。时戴氏去世已半载。
  1939年,日军飞机轰炸后,葛咏裳故居变为荒墟,仅存小屋三椽,其藏书经卢剑民于瓦砾堆中检得千余卷,内有《辄囊丛稿》、《正觉林销夏诗词手迹》十余纸,皆向所未见,即向剑民假归录副。
  1943年,购得黄瑞“秋籁阁”碑拓百余种,字画八十二种。
  项氏还藏有洪颐煊、宋世荦旧藏中的罕见之书,如《倦舫碑目》6卷1册,稿本;宋世荦的《台典》4册手稿本。还有洪氏编《小停云山馆书画经眼录》。
  又为屈映光编藏书目录,获读其藏书。
  项氏搜访台州遗书甚勤,被王舟瑶赠诗以车若水、郭寅协相比。
  在孜孜不倦地搜求下,他所藏乡邦文献甚多。据他自己说,他所藏台贤遗著达七百种,旧椠及稿本抄本校本,亦不下五百种。他将之编成《寒石草堂所藏台州书目》,并于1935年由浙江图书馆铅印。可以说他的藏书汇入了台州很多藏书家的旧藏,成为台州藏书的集大成者。1936年,杭州举办浙江省文献展览会,项氏送展之书颇多,达数十种,其中稿本40余种,抄本20余种,各占所送台州该类文献一半左右。“藏书文献”有按语,在盛赞瑞安孙氏玉海楼送展二百余种后说:“他若台州项氏寒石草堂……亦颇脍炙人口。” 附1936年浙江省文献展览会上项士元展出的稿本抄本书目一览: 稿本1.周易观象十六卷,六册,抄稿本,清临海汪度著,临海项士元藏。
  度,字蓉塘,道光岁贡,为学使罗文俊所赏,调入西湖诂经精舍肄业。善《易》,此其遗著。原书十六卷,八册,今佚。所著尚有《台州文献补》及《蓉塘文稿》等,兹并征陈。
  2.周官指南一卷,二册,手稿本,清临海沈榕著,临海项士元藏。
  榕字巨南,岁贡生,此家藏稿,未印,首有自序,《台州经籍志》著录(卷三页十七)。
  3.说文声律表,二册,原稿本,清归安严鼎臣著,临海项士元藏。
  内分十七部,首有序例及道光七年宋咸熙序。据凡例末称是书“自道光甲申年迄今(戊子)稿已三易”云。书眉有朱墨笔校,有“谭献”、“仲仪”、“复堂所藏”“谭”、“仓”诸印。
  4.咸丰临海县志稿不分卷,三册,原稿本,清临海程霖等纂,临海项士元藏。
  此为纂修未成之稿,原藏洪雨芗处,题《临海县续志》,首有咸丰十年霖自序。
  5.临海县补志料,二册,传抄稿本,清临海宋世荦著,临海项士元藏。
  6.台郡文献补不分卷,一册,手稿本,清临海汪度著,项士元藏。
  度有《周易观象》,已著录。此为补戚氏《台州外书》、《三台诗录》, 宋氏《台郡识小录》等拾遗补阙之作,首有目录约百卅五则。又咸丰元年自识数行,已见《台州经籍志》卷十五著录。
  7.台典不分卷,四册,手稿本,清宋世荦著,项士元藏。
  此确山未刊稿,专辑有关台郡之文字。卷面有宋氏曾孙元德手跋云:“此书不知卷数,毛逆乱后,邑人某获后二本,与王子庄诸人定为台典。郡伯刘公续修县志,家大人觅还。同治九年,残书中又得此本,知当时必另有定本也。曾孙元德识。”《台州经籍志》卷十五著录,云“今存原稿三册”。
  8.倦舫碑目附续增碑目六卷,一册,稿本,清临海洪颐煊撰,子瞻墉续,项士元藏。
  临海洪氏倦舫,在道咸间藏碑达一千三百六十四种,金石拓片三千六十一种,兰亭八十八种。此目为洪少筠手写,目末有“黄岩王玫伯校阅金石文字印”、“小筠平生珍赏”朱文长方印、“子孙世守”白文方印、“洪氏停云山馆珍藏金石书画碑帖砖瓦之印信”朱方印等。
  9.壶舟随笔,一册,手稿本,清温岭黄濬著,临海项士元藏。
  此稿写作俱佳,未刊。首有己亥年自序。
  10.红豆庵随笔,七册,手稿本,清临海陈润芳著,临海项士元藏。
  润芳字蔚青,光绪时拔贡。此为信手杂抄之作。
  11.调象居士外集二卷,六册,原稿本,明秀水沈狮著,临海项士元藏。
  12.杨舟先生诗稿,一册,手稿本,清绍兴杨舟著,临海项士元藏。
  此稿不著选人姓氏,今依原封面题署如此。杨舟字号事实未详, 此亦似为残稿。据诗但知先生曾于丁酉岁乡试不售,晚年无子。
  13.沈皆山诗稿,瑞鹿堂集,合订一册,抄稿本,清临海沈光邦、叶丰著,临海项士元藏。
  此有黄子珍手书序及跋。首叶有“余学书院”“棣华联辉”印记, 目录有圈识,注云“题上有黑圈者均载沈氏宗谱”。丰字少曾,号仁圃,乾隆甲子举人,工诗,善楷书,不治生产,往往卖文自给,学使王带河爱其才,檄送杭州敷文书院肄业,受知于掌教殷元福、方婺如。著作自《瑞鹿堂集》外,尚有《今又园集》、《镜水集》等,见民国《临海县志稿·艺文》。两书皆沈筠卿抄本,末有黄瑞子珍跋,并已著录《台州经籍志》卷三十三。
  14.逸园诗稿不分卷,一册,原稿本,清台州不著撰人名氏,临海项士元藏。
  卷首无序目,不著撰人姓氏,惟首有“逸园”“林”“思金”三印,及“悠然自得”白文长方印。疑是温岭林茂堃作。林茂堃初名志瀛,字茂敬,等双白,又号逸园,道光辛巳恩贡。嘉庆十六年顷,曾分纂邑志。著有《逸园诗草》、《赋草》,及《双白漫稿》。《台州经籍志》卷三十四著录。光绪《太平续志》有传。
  15.系香集,一册,原稿本,清临海王敩著,临海项士元藏。 敩字华棣,号文溪,咸丰岁贡。此其遗稿,诗文俱备,曾藏太平戚学标家,有“鹤泉”印。原题《系壤集》,书皮改今名。未刊,《台州经籍志》卷三十五著录。
  16.梦鹏斋文稿,一册,手稿本,清临海沈维哲著,临海项士元藏。
  维哲字薇卿,光绪岁贡。此编有考据经史之作,亦有诗赋词章之作。所著尚有《梦鹏斋诗抄》二卷(寒石草堂所藏《台州书目》抄本一卷),《务滋文稿》二卷,《制艺》一卷,并见《台州经籍志》卷三十六。此文稿不见著录,殆即所谓《务滋文稿》欤?案梦鹏斋尚有《杂著》三册, 原稿亦藏项氏寒石草堂,据项君谓杂著亦名《务滋堂遗稿》云。
  17.翟蓼生诗稿一卷,一册,稿本,清临海翟翘著,临海项士元藏。
  翘字焕有,号蓼生,临海廪生,父以事戍边卒,翘诣戌所,间关负骨归,与其曾祖宗璜之代父戍事,如出一辙,故世以翟小孝子称之。
  《临海县志稿》附《宗璜传》中(孝友)。此稿凡古今体诗五十四首,《台州经籍志》卷三十五著录,末附其弟飞(字凌云)诗,首附葛咏裳撰《传》。
  18.悔斋诗集,一册,稿本,清临海季安雅著,临海项士元藏。
  安雅字心莲,道光岁贡。此其门人李琅卿所辑者,无序跋。
  19.求志居文集,一册,抄稿本,清临海朱景淳著,临海项士元藏。
  景淳字茂良,号瞿庵,康熙时廪生。此集系同邑叶伯丹编。《台州经籍志》据光绪《府志》作“《求志居诗文稿》一卷”。
  20.秀当楼诗稿,一卷,一册,手稿本,清临海卢克三著,临海项士元藏。
  克三,字琴三,号槐堂,好稽古,宏览博闻,不得志于时,工吟咏, 积稿颇富。嗜饮,诗才酒量,迥殊恒人。家有秀当楼,取“南山当户秀”意,故以名斯稿,首有道光十六年王夔及十九年金鳌峰两序,《台州经籍志》卷三十四著录。卷端有“卢印琴山”及“槐堂”二印。
  21.汪蓉塘文稿,一册,手稿本,清临海汪度著,临海项士元藏。
  22.言志堂诗抄二十四卷,残存三卷,手稿本,清临海沈元朗著,临海项士元藏。
  元朗字世琦,号杏江,同治丙寅岁贡。此抄凡诗二千八百余首, 前有沈兆蓉题词及咸丰十年自序,兹仅存其八之一,尚系由其弟元霖辑集者。所著尚有《言志堂古文》四卷、《骈体文》三卷,亦仅见其目于沈氏宗谱而已。
  23.尹莘农先生遗稿,一册,手稿本,清临海尹圣任著,临海项士元藏。
  圣任字莘农,同治戊午优贡,此其手稿,未刊,同里门人李琅卿尝为校辑甄选,得《杂体诗》五十一首,《祭妻文》一首,为《尹莘农遗稿》一卷,拟梓入《钟秀盦诗丛》,未果,而琅卿行殁矣。今此两本并归寒石草堂项氏,兹同时应征陈列。
  24.尹莘农诗稿一卷,一册,清抄稿本,清临海尹圣任著,临海项士元藏。
  此即李琅卿选本,版心有“钟秀盦诗丛”五字,每首题端间盖“选” 字红戳,盖犹非付梓之定本也。
  25.董枚臣先生遗稿,一册,抄本,清临海董炜著,临海项士元藏。
  炜字熙载,号枚臣。道光岁贡,候选训导。此同邑林孔殷瞻辂手抄。首有道光三十年蠡测子自序。中分《蠡测集》(多考证文字)、《纲残集》(小品文)、《璞返集》(论赞书启)、《碧琅轩馆诗抄》。所著尚有《云心集》、《碧琅轩馆赋抄》、《雕蠹集》、《鹪鹩集》等。
  26.如不及斋诗抄八卷,抄本,清临海项炳珩著,临海项士元藏。
  原稿现存项氏寒石草堂。光绪二十□年山阴汤寿潜曾选三之一铅印行世,另有理语诗,已删出别行云。所著尚有《有竹山房文抄》一卷、《如不及斋别集》四卷、《外集》一卷,又《环山东楼词》一卷,并见《台州经籍志》卷三十六。《金鸣草》一卷,见《浙江采访册》。
  27.九峰山房诗稿,一册,抄稿本,清临海张绮著,临海项士元藏。
  绮字子霞,号默斋,诸生,诗思清绝。所著尚有《默斋诗话》九卷。
  同治十三年卒,年七十八。诗稿原十二卷。此秋籁主人黄子珍手抄帙,诗集中之精骑,悉在焉。版心上方题“临海诗辑”,下题“黄子珍手稿”或“秋籁阁初稿”;护叶有“乙亥长至过本僧无垢”手识,次有同治庚午黄岩蔡篪序。盖备梓而未果者。另有传抄本一册,亦在寒石草堂收藏。
  28.存我堂诗选不分卷,一册,抄稿本,清临海洪瞻陛著,临海项士元藏。
  此诗选不分卷,黄子珍手录,将刊入《临海诗辑》者。
  29.红雪山房诗存五卷,一册,手稿本,清临海刘棻著,临海项士元藏。 棻字问奇,后易名煊之,清庠生。此其遗稿,《台州经籍志》著录卷三十五作“《红雪山房诗抄》六卷”,今少其一,殆已不全。
  30.东掖山房遗稿,一册,手稿本,清临海单煜著,临海项士元藏。
  此本末残,《台州经籍志》卷三十四著录,云皆系杂文。其前尚有《竹义堂小草》一种,又经部经总类有《群经测海》一种,下并注云东掖山房遗稿,是此遗稿内籀颇广矣。
  31.辄囊丛稿,十二册,稿本,清临海葛咏裳著,临海项士元藏。
  咏裳著有《骈文》四卷,《今古体赋》四卷,《诗》十八卷,《诗赋》二卷,《杂著》四卷,《日记》十二余卷,总曰《辄囊丛稿》(据民国《临海县志稿》)。此本仅词丛二册、诗丛二册、古文四册,未分卷(红格九行纸抄,版心上印“辄囊丛稿”,下印“忆绿荫室葛氏”或“补绿荫室葛”),不但未全,且颇多复重,盖尚非定稿也。
  32.绿天亭诗,一册,手稿本,清温岭林之松著,临海项士元藏。
  之松字忽木,号鹤巢,贡生,《台州经籍志》卷三十二著录,作“《绿天亭诗文集》三卷”,据宣统元年金嗣献跋“余伯父枢先生读其集而心慕之,特为刊行”云云。则此诗已有印本矣。所著尚有《南楼稿》, 已佚。
  33.山人余事草一卷,一册,稿本,清仙居朱华著,临海项士元藏。
  华字松涧,自幼工诗,历游南北无所遇,后依瓯城金简庵午桥兄弟,唱和甚多,是稿即为午桥所藏,后流出于杭城书肆为项氏所得,收入《台州经籍志》卷三十五。首有咸丰十一年王魏胜七年应宝时等手书序,末有朱楷手识。及咸丰间金匮邓恩锡、嘉善戴咸弼于东瓯官廨读后手识各一行。
  34.友声丛集,一册,稿本,清仁和谭献辑,临海项士元藏。
  仲修有《董子定本》及《日记》、《山桑宦记》等,已著录。此其友朋往还酬赠之诗古文词,皆属真迹。
  35.三台诗遗,一册,原稿本,清临海叶书著,临海项士元藏。
  叶书刻有《荫玉阁丛书》三十余卷。此系补戚氏《三台诗录》、《续录》及宋氏《台诗三录》之遗,未刊。
  36.传经堂诗集一卷,一册,手稿本,清临海洪坫辑,临海项士元藏。 坫字崇之,号石桥,咸丰岁贡。是编汇辑临海洪氏先德遗诗,首尾略有残损。原题“囗余诗录”,首字已损。
  37.临海诗辑不分卷,一册,手稿本,清临海黄瑞辑,临海项士元藏。
  此其手辑乡贤遗著初稿之一(参前《九峰山房诗稿》及《存我堂诗选》条)。
  38.宣南销夏集,一册,抄稿本,清临海葛咏裳等著,临海项士元藏。
  此为清同治甲戌年五月间,黄岩王士骏等在北京集同志于城南长椿寺为消夏之会之唱酬集。首列同集诸人姓氏,自瑞安黄体立至临安周郇雨,凡十一人,迭为宾主,故集亦十一数焉。《台州经籍志》录。
  39.绿香红影庐诗选,一册,手稿本,清临海李琅卿辑,临海项士元藏。
  李琅卿,著有《测元海鉴》,已行世。所居曰钟秀盦,刻有钟秀盦丛书。光绪廿八年选授教谕,则已先卒。此其遗书之一,未刊。卷首有“琅卿手校”小朱记。
  40.复堂词续一卷,一册,手稿本,清仁和潭献著,临海项士元藏。
  复堂先生已有《董子定本》著录。此亦未刊遗稿,书皮自题“复堂词续”四字,首页第一行,上书“复堂词三”,后乙去复堂二字,下书“复堂类集三”。盖拟授梓而未果者。今案现行《复堂类集》,词仅二卷, 诗仅九卷;其诗续已为徐彦宽校录,刊入《念劬庐丛刊》中,此词第三卷,则犹未见有拟为行世者(案未刻者实仅十三首)。
  41.片羽仅存集一卷,一册,手稿本,清临海李琅卿辑,临海项士元藏。
  琅卿,岁贡生,精算法,好整理乡邦掌故,所居曰钟秀盦,尝拟辑刊《钟秀盦诗丛》而未果;如前所著录之《悔斋诗丛》、《尹莘农诗稿》, 即其遗编之一也。此其手辑乡哲遗文之一。录乾嘉以来台人诗,始李仪,终胡作肃,凡二十九家云。
  42.三台名媛诗续辑三辑二卷,一册,稿本,清临海黄瑞辑,临海项士元藏。
  黄瑞尝辑《三台名媛诗辑》六卷,录唐迄清同治止之台州闺秀诗词,凡六十余家,诗四百六十余首,词三十余首(见《台州经籍志》卷三十九),陈一鹤、王棻序而刊之。嗣又搜访遗闻,成《续辑》、《三辑》各一卷,以补正辑所未备。稿存项氏寒石草堂,未梓。
  抄本1.心史大纲剩稿二卷,一册,临海叶氏荫玉阁抄本,明临海马谦著,临海项士元藏。
  此临海叶氏抄本,拟印入《荫玉阁丛书》而未果者,《台州经籍志》卷十七著录。谦字元吉,号东山,又号明岩子,明季诸生。国变后,绝意进取,忧时感事,一发于诗,著有《北窗闲咏》、《越客诗余》等。
  2.白云稿十一卷,二册,传抄本,明临海朱右著,临海项士元藏。
  右字伯贤,自号邹阳子,元末明初人,洪武时,仕至晋府右长史,卒于官。《明史·文苑》附《赵埙传》中。此叶氏荫玉阁旧藏抄本,原本十二卷,四库著录残存五卷本;惟文澜阁四库全书燹后经丁氏据善本书室藏旧抄本补写,亦十一卷。
  3.容庵集十卷,四册,抄本,明仙居应大猷著,临海项士元藏。
  大猷字邦升,别字容庵,正德九年进士,积官至刑部尚书,历官五十余年,端洁仁恕,始终如一。卒年九十五,《明史》及《台州府志·名臣》有传,著有《周易传义存疑》一卷及此书,并已刊。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其裔孙钟宪,又重刻之焉。
  4.鹤田草堂诗集十卷,陈列一册,“秋籁阁”抄本,明临海蔡云程撰,临海项士元藏。
  云程字亨之,嘉靖己丑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此临海黄氏秋籁阁抄本。已刊,四库著录。《台州经籍志》卷二十九著录。
  5.金存庵集十卷,二册,传抄本,明临海金立敬著,临海项士元藏。
  立敬字中夫,号存庵,嘉靖庚戌进士,官至工部侍郎。是编台邑旧志暨四库目均未载,传本极稀。是为临邑修志时特从其后裔家录副者。末有丙申九月二十三日天台后学张廷琛跋,《台州经籍志》卷二十九著录。
  6.穉玉文集八卷卷末一卷,一册,旧抄本,明临海王亮著,临海项士元藏。
  亮字穉玉,号楼峰,万历进士,官至福建运监同知。其集刊本极少见。《台州经籍志》卷三十著录。
  7.北窗闲咏六卷,一册,抄本,明临海马谦著,临海项士元藏。 是书原本十卷,此经三次删定本,为六卷,抉择颇精,《台州经籍志》卷三十著录。
  8.桃溪净稿,残存十卷,一册,旧抄本,明温岭谢铎著,临海项士元藏。
  铎字鸣治,天顺进士,授编修,进侍讲,遭丧服除,遂不复起。卒谥文肃。著作甚富,备见《台州经籍志》。此净稿原八十四卷,四库存目。
  正德十六年刊本,现尚有存者。此残存卷三至四、六至十、五至七。
  9.瑞芝草堂诗稿一卷,一册,抄本,清临海彭泽著,临海项士元藏。
  彭泽字笠吟,此秋籁阁黄子珍所选录,首录咸丰甲寅七十二老人东桥杨慥序。《台州经籍志》未著录。
  10.北游诗草一卷,一册,抄本,清临海陈春晖著,临海项士元藏。
  此其北游京都时作。《台州经籍志》未著录。
  11.钓鳌集,一册,抄本,清临海冯赓雪著,临海项士元藏。
  赓雪字缵修,有《碧环楼诗集》手稿,已著录。此同邑李琅卿抄本,所作皆台州诗赋,惜多残缺。《台州经籍志》卷三十著录。
  12.随记集不分卷,一册,传抄本,清临海徐傅瑗著,临海项士元藏。
  傅瑗字景蘧,号葵圃,乾隆丁酉举人。此传录其诗稿。有“临海叶氏藏书印”白文印。首叶第一行题“徐傅瑗葵圃先生诗稿”,护叶则署今名。案《台州经籍志》卷三十三有《葵圃著蔚霞轩诗草》,不知即此本否。
  13.赐砚堂诗稿不分卷,一册,旧抄本,清天台齐召南著,临海项士元藏。
  此诗稿,项氏寒石草堂所藏《台州书目》作“二卷”,《台州经籍志》卷三十三作“八卷”,疑此非完帙也。
  14.地舆楼文集,一册,抄本,清天台齐周华著,临海项士元藏。
  周华著作有《五岳游草》及《名山藏副本》行于世。此书项氏编《台州经籍志》时犹未见,后始觅得刻本传录之,但仅《初学》、《需郊》二集;前后无序跋。余如《风波集》、《半山学步》、《苦吟残卷》、《永青阁草》、《华阳子诗稿》、《老妪解》、《过秦草》等,仍未之见也。
  15.冰壶山人诗抄一卷,二册,抄本,清临海侯嘉■著,临海项士元藏。
  嘉■字元经,号夷门,晚号碧浪溪白眉叟。康熙五十六年选贡, 乾隆元年应鸿博试,为制府程某所抑。考职得县丞。十一年,镇江黄太守永年聘阅试卷,如厕,墙圮,压死,年五十。生平工诗,与袁随园齐名。是为邑人李琅卿抄本,前有沈德潜序言。全书仅十五纸,凡三十余首,有“李镠家藏”印。
  16.夷门诗抄十四卷诗余一卷杂文一卷,三册,抄本,清临海侯嘉■著,临海项士元藏。
  此临海县立图书馆传抄本,首有沈归愚序,末有道光九年郭协寅跋。
  17.三台文献录二十三卷,八册,明临海王允东、陈公纶,黄岩黄承忠同编,临海项士元藏。
  是编采录台郡往哲遗文,自唐迄明嘉靖凡二百九十六人,得文十六卷,赋诗七卷,见《四库存目》。据《提要》称,明嘉靖时寿光李时渐守台州时,与郡人王、陈、黄三氏选编。《台州经籍志》卷三十八著录。
  此盖传录李时渐刊本。
  18.艺稼轩丛抄八卷,一册,抄本,不著编撰人,临海项士元藏。
  此抄共录黄子珍《秋籁阁笔谈》二卷、蒋仁《采访备考》一卷、蒋开京《岐阳志仁堂诗稿》一卷、金湛园露《芸香小草》一卷、陈昌叔荃《梅溪诗草》一卷、包扩轩《扩轩俚语》一卷,以迄杨晨《台州访书约》一卷等七种。案“艺稼轩”为临海戴子芗斋名,有《艺稼轩印谱》一卷,见《寒石草堂所藏台州书目》。此抄不见于目,殆项君所新得欤? 怀铅握椠,读书著述1924年,项氏之父项芝山向陈函辉之裔购地于杨柳巷之南,营建新居。十月新园落成,项氏命名为“寒石草堂”。其地在今临海市赤城路、巾山路交点之南口,现已拓为道路。
  陈函辉(1590—1646),原名炜,字木叔,因其母梦见唐代诗僧寒山子现身, 故号“小寒山子”。崇祯七年(1634)进士,补靖江县令,卓有事功,后以事被劾罢,常住云峰寺读书学佛,并拜僧湛明为师。清顺治二年(1645),南明弘光政权覆灭,时鲁王朱以海避居台州,陈氏以勾践沼吴事劝说鲁王,请其监国,并护其至绍兴。鲁王授陈氏以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次年,张国维兵败江干,鲁王仓皇出走,经台州下海。陈氏从间道返台,已城闭不纳,乃哭入云峰寺,并作《绝命诗》十首,其一云:“生为大明之人,死作大明之鬼。笑指白云深处,萧然一无所累。”其豪放悲壮之气直冲云霄。然后从容赴死。然而许是命运有心跟他作对,他想沉水、服毒而死,皆不能成功,最后只得自缢。死后葬于云峰寺前。他的“生为大明之臣,死为大明之鬼”的气节,与明代宁海人方孝孺誓死不事新主如出一辙,广受台州后人的崇敬。清乾隆间,赐谥“忠节”。撰有《小寒山子集》,并有自刊本。
  项士元一家此时搬迁入住,为纪念小寒山子,慕其气节,项家特又向陈氏裔孙购得“谁园”废石二块,置于庭前,因此将新居命名为“寒石草堂”。寒石草堂既是项氏居住之所,又是书斋之名。项氏曾说“予寒石草堂藏书三万余册”, 即可一见。项氏日记亦用寒石草堂之名(项氏日记随时各以所居地址或屋舍命名,而以寒石草堂为通称)。
  项氏移居时,还撰一联云:“学剑未成学佛未成,借此聊资少憩;读书娱心读画娱目,藉兹长养太和。” 随着日积月累的搜藏,项氏寒石草堂藏书达到3万余卷,其中多珍善之本和乡邦文献。
  项氏藏书种类广泛,由他所著书即可知,他所藏之书范围很广,从教育、史学、文学、金石学、语言学、新闻学各类皆有。比如他从事新闻事业,同样收藏富有新闻以及史料价值的资料:“执笔之余,对于富有新闻价值之资料,固不敢轻弃,而凡有关国家史料、地方文献之作,尤好什袭珍藏。” 项氏所藏以纸质藏品为主,但他对文物也感兴趣,所藏文物数以千计(见徐三见《从小停云山馆、寒石草堂到博物馆》)。在项氏自撰的《项士元年谱》中,就有两次文物收购记录:一次是从“秋籁阁”购碑拓100种,字画82种。一次是收购有蒋宰堂(麟振)故物,有周秦以来陶瓷八十余件,内春秋时熊虺尊, 甚为宝贵。其余的有汉陶、晋陶及宋龙泉窑、象窑、钧窑等不一而足。后因蒋氏之妻潘氏生活困难,项氏遂将购得之物尽行发还。
  在丰富的藏书和琳琅满目的文物堆里,项氏悠游其中,读书著述,自得其乐,正如其晚年所赋诗云:“坐拥书城不羡仙,怀铅握椠乐忘年。萍踪飘泊浮鸥梦,铜狄摩挲弹指间。买醉无缘容学佛,嗜痂有癖欲成癫。生平碌碌头将白, 高下随人笑纸鸢。” 利用藏书,项氏著书鸿富,内容涉及经学、目录学、金石学、地志学、新闻·190· 台州藏书史 学、博物学、图书馆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文献学、医学史、交通史、教育史、文学、宗教史等各方面。其中最主要的为目录学类和地方文献类。目录学方面的著作有:《台州经籍志》四十卷,1915年浙江图书馆铅印,临海博物馆藏稿本,另又有《续编》四卷,《补遗》四册;《中国簿录考》十七卷八册,稿本,张镜夫藏传抄稿本十册,梁氏慕真轩藏传抄本十册,前五卷现藏山东大学图书馆古籍部,此为目录学史的发凡起例之作;《清续文献通考经籍考校补》(临海博物馆藏有其初稿一册);《两浙著述考补订》十册;《印谱总录》,稿本一册,又清抄本一册;《中国历代著述考凡例》一卷。
  地方文献类的著作有:《临海要览》二卷,杭州武林印书局铅印;《仙居要览》,油印本;《清代两浙耆献传》四十卷;《清代浙江大事记稿》十卷,稿佚;《中华民国浙江备志》例言;《云栖志》十卷,1934年新光印书馆印行;《巾子山志》十卷, 2005年文史出版社印行;《东湖新志》四卷,2005年文史出版社印行;《台海小志》;《海门镇志》十二卷,临海博物馆打印本,后椒江方志办又据以铅印;《浙江通志》宗教、氏族志、党会志、社会志、交通志、人物志稿;《浙海之渔业》;《浙江举贡别录》一卷;《民国以来浙江佛门大事记》;《历代赣省人士宦浙一览表》;《临海历史及名胜古迹》二册;《临海县文化史》一册;《台州诗系》内编五十卷,外编三十卷;《临海集》;《七区文献概要》;《台州文献丛记》六册,稿本;《台献征存录》五十卷,未见;《项氏世德集》十卷;《项氏源流考》一卷,油印本;《项氏人物表》一卷。
  其他著作有:《春秋大事本叙笺注》一册,油印本;《春秋述凡》一卷,油印本;《浙江方言考》;《浙江谣言考》;《台州方言考》四卷四册,稿本,及《续考》、《补遗》;《王六潭先生年谱》六册;《慈园自订年谱》二册;《寒石草堂日记》,稿本,原一百三十八册,现缺九册;《浙江之佛教》,稿本;《浙江佛教小史》,一册稿本;《慈园评论集》十卷;《慈园论丛》六册,稿本;《浙江新闻史》一册,1930年铅印;《中国家族制度》一卷,仅存残稿二;《中国婚姻史》一册,稿本;《中国麻风考》一册;《鸽经》一卷,大中央书局铅印;《石槎随笔》十卷,报纸连载。
  项氏又善诗文,其诗宗四灵,清癯雅秀,颇得前辈及平辈诗人好评,著有: 《寒石草堂文集》十卷;《慈园文稿》一册,稿本;《寒石草堂诗集》十二卷,又《附录》二卷,台州印行,临海博物馆仅存付印底稿残帙,又《续集》四卷。
  由以上可见,除少数几种书稿已出版外,项氏所著大多为未刊之作,正如项氏自嘲的:“结习年来常仰屋,破囊积满未刊书。”当然这里的未刊书,也可能指他所收藏的稿本、抄本等,但肯定包括自著之书。
  项氏藏书还有重要的成果,就是对藏书理论的贡献。
  在访求遗书的过程中,项氏写了多篇藏书记,对藏书家进行表彰,其中有《秋籁阁藏书记》、《临海王子珍生平及其著作》、《秋籁阁之残影》、《小停云山馆金石书画过眼录》等,还为一些藏书家编藏书目录,如为屈映光编《精一堂藏书目》,为黄瑞旧藏编《秋籁阁台籍录要》和《秋籁阁现存书目》,这些篇章为我们留下了非常珍贵的第一手藏书资料。1937年,项氏又在《文澜学报》上发表了《浙江历代藏书家考略》,统计了数百位浙江重要藏书家,基本厘清了浙江历代藏书的历史轮廓,至今仍是藏书史上一篇非常重要的论文。
  1.《秋籁阁之残影》,刊于1935年《浙江图书馆馆刊》4卷6期。
  2.《黄子珍先生及其著作》,刊于1943年《浙江日报·图书阵地》,又刊于1945年《浙江省通志馆馆刊》,题作《临海黄子珍生平及其著作》。
  3.《秋籁阁台州籍录要》,稿本,内容分:(一)子珍先生编著之书;(二)乡贤撰述之目录;(三)其他。1955年,项氏又纂《秋籁阁现存书目》。
  4.《浙江历代藏书家考略》,刊于1937年《文澜学报》第3卷第1期。
  5.《黄岩近代的藏书家》,1957年撰,未见。
  6.《最近浙江之私家藏书》,刊于1937年《国风》8卷9—10期合刊《浙江文献专号》,稿存。
  7.《台栝二属公私藏书变化存废考》,1956年撰,未见。
  8.《寒石草堂所藏台州书目》。
  9.《精一堂藏书目录》。
  保护文物,功在千秋项氏爱好文物,热心图书馆事业,是台州最早推动组建公共图书馆的人士之一。1918年,他与临海县知事汪莹、劝学所所长严秉钺等,协商创建临海县图书馆,假紫阳宫景藜楼为馆址。馆成之后,他被汪莹聘为馆长,并受书赠“开卷有益”额。为了充实馆藏,他带头捐献图书。捐家藏图书万余卷,并向临海藏书家借得旧藏各书万余卷,其中包括戴勖屏的部分藏书和葛咏裳的残存部分。
  解放后,旧社会的收藏者大多都是革命的对象,在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往往成为废纸或废物被处理掉。项士元多次提出抢救文物的主张。1950年,他还致函《浙江日报》,建议市文教当局检查旧书店及书摊之书籍,并禁止卖给造纸厂或工商摊肆作为造纸原料或包裹之用。1952 年,他又致函专署文教科,要求抢救废纸及废铜旧货中的历史文物。
  在浙江省人民代表会开会前夕,他向张阆声提议两个议案:一是各专区应设图书馆、博物馆,二是征选浙人未刊著述辑印丛书。这些提议都从保存文物,发扬民族文化角度提出的。
  1951年3月2日,台州专署文教科戴秀廷、施世樵来询问台州各县收藏家之情形,项氏举所知以告。其时临海下洋峙董丕芬家藏书被毁,东门陈星垣家文物流散,项士元深为痛惜,他向专署两位同志提出,希望速为保存将失古籍文物。在项氏建议下,4日上午,专署召开台区文物管理之筹备委员会,开始对台州文物进行征集,项氏被推为委员,并兼任征集组组长。
  之后项氏去台州各地征集图书文物,将各家所藏或即将被毁之图书,征集到文管会。今临海博物馆所藏珍贵的资料,多数为项氏所捐和所收集而来的, 可以说,没有项氏,就没有现在的临海博物馆。
  1957年董沧苇自临海第二初中赠诗一首给项氏,末两句是“功存文物千秋业,望重台山百代师”,概括了项氏一生的人品道德和对文献的保存之功。
  新中国成立后,项士元征集和保护文物的事迹具体如下。
  1951年,3月15日,项氏偕施世樵至黄岩征集文物。访朱劼成、王季球二老及解箴言、沈见谷、王西斋、喻莘侯诸君。16日至王氏后凋草堂检书, 晤王子允,于18日检书告竣,计得书画及稿本、写本、精刻本等,凡二十余箱。又过王西斋家中,得《研精覃思室日抄》稿本八十四册。19日至陈幼谦、吴冠周、方有度各家检书。20日至芦英逊、芦英逴、王季梁、林达荪诸家检收文物,计得十二箱。21日,至张季庸、孙叔轩、喻文涵、牟筱轩、梁仲常各家检书,所征各书除江西省府县志外,尤有关乡邦文献著述为多。
  22日,偕刘振南赴永宁乡,宿章伯英西园藏书楼,于乱书堆中检得明刊本《伊洛渊源录》、《说文解字》、《辍耕录》、《治世正音》及伯英手稿数种(伯英名育,究心水利,楼有民国二十九年撰记刻石)。次日,至鼓屿张士载(已遭逮捕)家中检得陶器及字画十余件。24日,至药山,于许卓夫(企谦)家中,检得古砖数块,佛经数部。又于任升如(名起莘,曾任瑞士、土耳其各使署参赞秘书,未返里)处检得有关外交文书档案数十件。
  26日,至王子舜家中,检得字画数十幅。27日,至朱劼成家中检得书籍八籍。后至陆肖莲家中,肖莲工纂刻,时病废在床,据云其所刻印章均在抗日战争中散去,当承出所作印谱二册,古瓷数件捐献。
  4月7日,至天王寺,观五百罗汉像,尚完好无恙。8日,至新堂检点九峰名山阁藏书,仅存三十九橱,卷帙零乱,检得万历本《二十一史》及抄本《说郛》、乡贤遗著等数十种。9日至路桥杨氏崇雅堂,其屋现为区政府署,图书尽散,仅得雍正时仿制编钟一只。继至其文孙子屏别业(俗称“廿五间”),检得《图书集成》残册五百余册。又于任心云(名重,清光绪壬寅举人,后毕业京师优级师范)家中检得手著《方言》、《俗语》各稿及《月河吟社诗稿》数十册。复于除竹波(兆章,清庠生)故庐检得遗稿及旧刻四箱。
  10日,偕乡农会主任至徐聘耕(乐尧,曾任浙江省保安司令)故居,检得《四部丛刊》八箱,法帖十余册。另俞姓巨商(俞大亨主人俞陶氏),捐献玉器陶器十数件。铁匠郦端亭捐献古铜兽数件。11日,雇船装运至黄岩城内。
  12日,发动学校及剧团同志五十余人,将连日征集文物百六十余箱,分别搬运至江茂机器船中转运至临海。十五日,借回浦中学科学美术室暂作文管会办公处,尽将黄岩征得各物存储其中。
  5月1日,台州专区第一次文物展览会开幕,借旧府学宫大成殿及西庑为会场,全部分六室:(一)历史文物室。(二)地方文物室。(三)社会文物室。(四)善本图书室。(五)金石书画艺术室。(六)革命文物室。陈列文物总不下万件,各学校各机关单位多集体前来参观,群众来观者亦甚众。
  7月1日,赴天台征集文物。晚,齐仲钦出示城区文物登记册,均系各族保管之祖先遗物,内以陈、齐、范、鲁、张、袁、王、许、孙、施、褚诸族为较多。9日,在妙山天主教堂举行文物展览会,国清寺僧澹云亦送文物十余种参加。11日闭幕,召开社会人士座谈会,项氏讲述保存文物之重要,并盼迅即成立文物室,表示拨留一部分文物给县文物室。12日装运文物至清溪舟中。13日上午九时返河头大石,区公所送书籍四箱,杂书四担,字画二十余幅,皆系叶氏荫玉阁旧藏。晚九时舟抵西门浮桥, 15日上午发动振华中学学生三十余人,起装文物上岸。十六日作报告, 送专署文教科。
  1952年1月20日,文管会《文物目录初编》脱稿,计分六类:(一)善本图书类;(二)通常图书类;(三)地方文献类;(四)金石字画类;(五)革命文物类;(六)古器物类。
  22日,作1951年文物总结报告,寄省文教厅。一为书籍类,计稿本358种,抄本659种,明刊本139种,名人批校本48种,通常本2302种。
  二为碑帖类,计904件。三为字画类,计827件。四为铜器类,计141件。
  五为陶器类,计212件。六为玉石类,计119件。七为钱币类,计982件。
  八为服饰类,计95件。九为邮花类,计1928件。十为革命文物类,计73 件。十一其他,计94件。
  4月21日,赶赴黄岩征集文物。26日,由黄岩乘汽车赴泽国,访金云巢并晤戚学标之裔启茂,承捐其祖遗著《回头想》抄本一部。27日访文林旧书店,购得旧契券六斤。29日,至温岭向各居委会征选文物,于七居胡子谟故居选得文物80余件,午后过叶作民家征得文物数件。30日,于七居方季蓉故居、五居陈氏家中选得字画十余幅。5月1日,于十居仓中得陈氏枕经阁旧藏台州遗书近三百种,剔三分二交给文化馆。下午4时搬运所征文物至城北民船联合运输社运回临海。
  1952年12月13日,偕谢鹏至马料坑造纸厂,审检废旧书籍,历时半月, 检得旧书六百三十斤,间有明刊本及稿本、抄本暨有关地方文献书籍多种。
  28日,又同谢鹏至城西区公所检得何见石先生遗稿及往还函件一箱。
  1953年1月9日,偕谢鹏至台州土特产运销公司审检废旧书籍,检得旧书四百九十斤,大部分系各姓宗谱(计五十九姓六十余部),又有冯再来、洪筠轩、郭石斋、金竹屋诸先辈藏书及朱用常手抄有关地方文献书多种。
  2月23日,过校士馆前见石坊两座遭被拆毁,明王士昌中丞及赵大佑尚书石坊亦在拆毁中。事关毁灭古迹,即函告专署文教科,请求迅即制止,结果二坊大部分留下未毁。
  3月23日,偕洪涤怀至城西区政府接收何见石寄藏小海门书籍四十余箱,又至金瑞初家中征得其先世旧藏图书三箱,即日运返城。
  9月27日,至磊落岩公安局(按:原文管会所在)撤运戚大参(戚继光)纪功碑、谭太守(谭纶)画像碑、黎太守去思碑及谭公祠记、怀德堂记等石至东湖文管会。
  10月11日,至黄岩接收文物,至23日完成任务,计先后在文化馆、招待所、新堂中学校及玩芳草堂等处,检得王玫伯、王松渠、张子远、毛毅可、叶叔芸、王子庄、王恭睦各家旧藏图书四十余箱,内以四库珍本、《四部备要》及《续藏经》等卷帙为最巨,字画如王羲之、米芾、董其昌、郑燮及慈禧太后等,多赝品,悉留于原处。
  27日,省文管会周中夏同志来,陪至南北山及近郊各乡考古,在蔡岭附近及白云山拾得宋瓷碎片十余片,在灵江南岸小山上拾得长三寸许、宽一寸余之石斧,旧称雷公墨。
  1954年3月11日,至蓉塘巷长毛台门(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曾驻军于此)征求太平军遗物,得矛二、枪一,皆侍王李世贤遗物也。惜矛柄后被少年儿童队截去三分之二。
  4月6日,陪周中夏至巾子山及下门里转角楼等处,勘视章氏古屋并摄千佛塔及1644年郑成功所遗铁炮“大将军”照片。9日,检周世隆绘《关侯退倭图》及张苍水墨迹、杨节愍画像影印手卷与翻簧掌扇等多件,托周带交浙江博物馆。
  1955年4月8日,偕洪涤怀至大田征集文物。当日迭往白石、白竹谒唐郑虔、宋鹿伯可墓,至石门寺访冯再来读书处。黄昏王宗素等来谈附近各古寺佛像法器及经卷等毁坏之情况。
  10日,至绚珠访芦涵度、李谨侯、金汝贤。是晚宿东塍区公所,屈光映故庐。次日艺人侯孔昌来,陪至隔溪谒清诗人侯嘉■墓。又周彭勖来,陪至云岩寺征得宋大观时木刻佛像一幅。又项美凤导至东塍小学,检赠屈氏藏书二箱,盖精一堂藏书之仅存也。
  12日,偕涤怀下榻乡公所,王文庆故居。文庆曾与黄花岗、光复沪宁及讨袁驱朱、宁波独立诸役。至岭根小学,访得文庆旧藏《全唐文》及聚珍版丛书二部。
  1956年4月12日,撰《台栝公私藏书存亡考》,寄杭州陈训慈。
  5月15日,调查邑内重要文物,缮成《临海文物保护单位目录》寄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带头捐献,化私为公项士元的藏书具有开放性。他多次资助台州其他藏书家刊刻。如李镜渠刻书时,选了几本令其刊入。1943年,秦楩友来商刊“四休堂”丛书,项氏检旧藏明刻本《谈资》及《临海集》稿本有关族人所撰诗文,供其参考,并为之跋。
  项氏虽然喜欢收藏,但并不像古代有些藏书家那样非常吝啬,只想据为己有,他意识到私有收藏的不足以及新兴起的公共图书馆的需要,将自己的藏书分四次捐公: 第一次,1917年创办临海县图书馆,捐助通常本图书近万卷。
  第二次,1950年1月,杭州返回临海之前,他“举所有寓庐图书什物分别捐赠省文管会及杭州亲友”。
  第三次,1951年,台州专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4月27日,捐家藏文物十五箱,计书5000余卷。
  第四次,1953年6月22日,检点家藏乡邦文献书籍二十四箱,字画四箱, 连橱架箧笥等完全捐献文管会。项氏自弱冠负笈游杭,辄喜聚书,五十年来, 先后游沪、游粤、游苏、游赣以暨里居讲学,薄俸所入,悉投故纸堆中,寒石草堂所聚总不下三万余卷。此次捐献后,寒石草堂所藏,已一扫而空矣。
  此外,项氏还有数次零星捐献,如1945年捐助志书多种给浙江地方行政学会。1947年,开佛教金石书画展览会时,他捐有关书画数十件。1956年5 月,向临海县文管组捐献一个月前从杭州购买的古籍,其中有明刻本《钱谱批点六家论》,文徵明的《甫田集》,清朝康熙的《浙江通志》,谭仲修评阅的《同树文社课卷》,王世贞、王慎中、王士祯、邵长衡、宋荦等五家评本《杜工部集》等。
  1957年6月,又向临海县文管组捐献所藏书画,计有:米芾行书拓本五张,米芾《登多景楼》及《登岘山》诗刻二张,《灵江双帻图》、周凯(1779—1837)摹《诸葛武侯像》、《始平公造像》、《石鼓文》拓本、《唐李肃书河南安抚使马公墓志铭》各一张,另有《积石山房汉魏碑拓大字》八张、《宝晋斋法贴》四张、陈师圣刻《孙中山遗嘱印谱》一张,王仁堪(1848—1893)书碑记手卷拓本,刘心源(1848— 1917)五言墨拓一对及其他书籍等,其中多有珍品。
  项氏捐献之书,为国家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资料。如浙江省博物馆藏中共党史资料目录中,“五四”运动期间的历史文件、资料、报纸、杂志共60多件,其中有关台州地区的29件,全部是由项士元收藏后捐献给国家的,这些材料对 于研究“五四”运动期间进步思想在台州的传播是极为珍贵。项氏所捐给当时临海图书馆的藏书,也是现临海博物馆藏书的重要基础。

知识出处

台州藏书史

《台州藏书史》

本书一是论述台州私人藏书。该部分以时代为主线,上溯两宋,下迄近代,结合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先对当今台州市境内的私人藏书家群体,分别从个体上进行探讨和研究。接着从总体上,对台州私人藏书文化进行解读,总结出台州私人藏书的五个特点,并结合当今形势,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论述台州其它藏书。以佛道藏书为主,兼及官府和书院藏书。对台州最主要的道观寺院的藏书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台州佛道藏书的内容及来源进行分析。尤其是佛寺藏书,因其对日韩佛教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书还特地列出一章节详细介绍台州与日韩的书籍交流,以作为台州与这两国文化交流的参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