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葛凤喈、葛咏裳父子藏书(临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藏书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2527
颗粒名称: (六) 葛凤喈、葛咏裳父子藏书(临海)
分类号: G259.29
页数: 2
页码: 143-144
摘要: 葛咏裳,凤喈子,名寿同,字叔霓,号逸仙。咸丰十年 廪膳生。次年,太平军入台,离城避居海乡溪口,与同乡王藻友善,掌教竹溪书院。光绪六年进士,授中宪大夫,官至兵部车驾武选司主事,加四级敕授朝奉大夫。工诗、骈、散文,兼攻史学。葛氏卒后,家境萧条,藏书尘封。葛氏所著有《辄囊丛稿》,内有骈文四卷、古文四卷、今古体赋四卷、诗十八卷、诗余二卷、杂著四卷、日记二十余卷。其于《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均有批注。另有《辄囊琐记》三十册、《史蠡》三卷、《葛叔霓校抱朴子内外篇》七十卷,以及光绪十六年纂修《临海山后葛氏宗谱》五卷等。
关键词: 图书史 藏书 台州

内容

葛咏裳(1843—1905),凤喈子,名寿同,字叔霓,号逸仙。咸丰十年(1860) 廪膳生。次年,太平军入台,离城避居海乡溪口,与同乡王藻友善,掌教竹溪书院。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中宪大夫,官至兵部车驾武选司主事,加四级敕授朝奉大夫。工诗、骈、散文,兼攻史学。
  葛氏出身于官宦之家,宽裕的家境为他收集图书提供了充裕的物质条件, 在京为官十年,购书万卷,其中多珍善之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爆发,避事归里,所有各物皆未运出,仅携回古籍数十箱,运回后贮于临海县巾山北麓之藏书楼忆绿阴室内。
  取名忆绿荫室是受其父影响。咏裳之父葛凤喈,字师竹,临海人。增广生。性孝友,在里居授徒,学者甚众。精于易理,大江以南,闻有究于易者,则裹食粮访之,必穷其底蕴而后返。晚年以卖卜自给,下帘之余,仍著述不休,有所收获,著成《易学辨说》。凤喈喜藏书,建有藏书楼绿阴室,地址在今临海龙须巷。绿阴室既是藏书处,又是读书处,凤喈与其友人经常三五成群,在其中饮酒谈诗。然在太平天国运动时,绿阴室被毁,“缥缃万轴”,“悉成焦土”①。葛咏裳移居新开巷时,非常怀念其父绿阴室的盛日景象,因重建藏书楼名忆绿阴室。忆绿阴室藏书丰富,其中有金铭之《一得录》藏本,是葛氏晚年向太平金鸣九借抄而得。(项士元寒石草堂亦藏有《一得录》旧抄本) 然而不幸是的,忆绿荫室又一次毁于战火。1939年,日本敌机盘旋在临海城上空,忆绿阴室遭击化为废墟。仅存的三椽小屋中,收拾烬余,仅得书千余卷。
  葛氏卒后,家境萧条,藏书尘封。1918年,项士元等创办临海图书馆时,向葛氏继室屈云珊借得旧藏千余卷。后屈氏将藏书尽数馈送东塍屈映光之“精一堂”。
  葛氏所著有《辄囊丛稿》,内有骈文四卷、古文四卷、今古体赋四卷、诗十八卷、诗余二卷、杂著四卷、日记二十余卷。其于《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均有批注。另有《辄囊琐记》三十册、《史蠡》三卷、《葛叔霓校抱朴子内外篇》七十卷,以及光绪十六年(1890)纂修《临海山后葛氏宗谱》五卷等。

知识出处

台州藏书史

《台州藏书史》

本书一是论述台州私人藏书。该部分以时代为主线,上溯两宋,下迄近代,结合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先对当今台州市境内的私人藏书家群体,分别从个体上进行探讨和研究。接着从总体上,对台州私人藏书文化进行解读,总结出台州私人藏书的五个特点,并结合当今形势,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论述台州其它藏书。以佛道藏书为主,兼及官府和书院藏书。对台州最主要的道观寺院的藏书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台州佛道藏书的内容及来源进行分析。尤其是佛寺藏书,因其对日韩佛教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书还特地列出一章节详细介绍台州与日韩的书籍交流,以作为台州与这两国文化交流的参考。

阅读

相关人物

葛凤喈
相关人物
葛咏裳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