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晚清台州藏书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藏书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2521
颗粒名称: 四、晚清台州藏书家
分类号: G259.29
页数: 44
页码: 130-1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晚清台州的藏书家。
关键词: 图书史 藏书 台州

内容

(一) 黄瑞秋籁阁藏书(临海) 黄瑞(1836—1889),字玉润,号子珍,又号兰叔,临海人。醇厚聪慧,性孝友, 精诗词,善篆刻。喜收藏,与台州王棻、叶书等藏书家多有交往,同时与之书信交往的名人有德清俞樾、瑞安孙衣言、南皮张之洞、绍兴李慈铭、吴县潘祖荫等,都是一些大藏书家。少时跟随父亲读书,“闻乡先辈遗行,必以小簿条记之”①。十五岁丧父,家贫,然不易其志,仍刻苦读书。咸丰十年(1860),丹徒张锡庚(?— 黄瑞像 1861)莅台出题,黄氏与黄岩王咏霓一同被选。
  次年,张锡庚以其兄之女配之,一时传为美谈。
  同治四年(1865)被蔡子绶、蔡恭生以厚币聘入其家课读。同治六年(1867),因篆刻过度得目疾,遂绝意进取。十年(1871),县令黄敬熙聘同修《县志》。十二年(1873)游幕闽南,以母老,周岁即归,殚精著述。十四年(1875),被洪氏后裔聘入小停云山馆课读。光绪八年(1882),因友人敦促,复赴省试,因额满见遗。归来于室之西构“述往思来”之室,专志搜讨文献,一心著述。
  于金石用力益勤,“嵁岩深谷,古刹荒祠,废塜、断碑残碣,亦恒亲往一一摹搨”②。光绪十年(1884),主讲正义书院。
  黄氏喜藏书,尤喜收藏乡邦文献。他的文献来源项士元在《秋籁阁藏书记》中略有记述,现抄之如下: 茂才性好古,工篆刻,兼好搜聚乡邦文献,当时台中励学之士,如黄岩王子庄孝廉,王啸林明经,姜恭甫广文,天台张补瑕征君,邑内叶伯丹周少谦二上舍,茂才皆获与交。子庄、伯丹诸先生,尤熟谙乡邦掌故,聚书亦多,茂才咨访借抄,无间寒暑。洪氏小停云山馆,为筠轩先生颐煊故庐,庋藏书画,著称浙东。茂才应馆主子霞茂才之聘,寝馈其间,课读数年,馆中所藏金石书画及清代名儒手迹,悉为玩览,间加札录。因之学日益博,著述亦日富。同治辛未,邑内黄敬熙,聘分修县志。局内关于乡邦遗著,暨郡邑文献,搜罗甚备,尤以潘氏三之斋所藏,更为珍贵,其书为郭石斋茂才协寅八砖精舍旧藏,皆台贤撰著之旧椠精抄。茂才编纂之暇,手为迻录, 石斋撰写之稿,亦间多访得。今三之斋久遭灰烬,叶氏荫玉阁遗书尽散, 小停云山馆所藏,亦迥非如前之旧,其得流传未泯者,赖有此耳。① 由上可见,黄瑞藏书来源有三途:一为与台州好学之士如黄岩王棻、王维翰、姜恭甫,天台张廷琛,临海叶书、周少谦等人交往,借抄他们家中藏书。二是应洪颐煊之孙凤銮之聘,入其家任教,抄得小停云山馆许多珍藏之书。三是同治十年(1871),借编修县志之机,抄录志局内所藏台贤精椠旧本。因此黄瑞所藏多抄本。日积月累,秋籁阁藏书遂丰,名冠三台。王棻在《三台名媛诗辑》序中说:“忆少时则留意乡邦之文献而恨同志者无其人,既而数子者出,吾邑有王子裳(咏霓)、杨定夫(晨)诸君,临海则子珍为最。” 黄氏所居在临海县南黄溪之滨,地名山胜。屋宇甚广,藏书处名“秋籁阁”,专为治印及与其弟子渔、子炜读书作画之所。当时秀水蒲华(1839— 1911)、黄岩周省山、安洲(仙居)汪民沾等人,均为之作图。阁的右边有爱日草堂,聚书数千卷,亦称“溪南书藏”,江培为之记,孙权伯、王咏霓为之书额。堂西为“述思斋”,专聚乡邦掌故诸书,黄瑞尝自署楹帖云:“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隐居放言,穷愁著书。”近代著名画家蒲华曾题楹联:“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时丙寅五月。”咏霓为之撰记。“秋籁阁”辟有文物室,专藏碑拓金石。
  黄瑞所抄的乡邦书籍有: 明谢铎纂《弘治赤城新志》,黄瑞抄校,现上海图书馆有胶卷复印本。
  明临海蔡云程《鹤田草堂集》十卷一册,有临海王宗沐序,又有“同治壬申正月初十日臣黄瑞恭录”字样。
  清临海洪瞻陛《存我堂诗选》一册,黄瑞手录,拟刊入临海诗辑未果。
  清临海张绮《九峰山房诗稿》一册,抄稿本,有黄瑞手抄帙,版心上方题“临海诗辑”,下题“黄子珍手稿”或“秋籁阁初稿”。
  秋籁阁后为黄瑞之侄黄敏夫居住。宣统三年(1914),黄氏所居遭水,爱日草堂及述思斋相继圮毁,所藏书多毁去,所存之遗迹仅存“秋籁阁”。
  劫后仍保存完好者,以黄瑞所撰诗文稿,印稿,及秋籁阁、黄溪渔隐二图卷为最足珍。另乡先哲之著,有《五岳游草》等残卷多种。所遗《五岳游草》二册, 明临海王士性著,后有黄瑞跋,谓“此书卷一,五六两番多缺,仅李氏狷石居所藏为足本,假以补抄,子渔并为绘图”云。写本有忻如山撰《周易尚象一家言》, 此书原稿后入项士元寒石草堂。
  黄瑞所存自著之书有《秋籁阁印稿》八册(秋籁阁藏缺第七册,所缺一册, 系太阳山谢咏雪借去),《名言摭闻》一卷,《宜子斋琐识》一卷,《秋籁阁笔谈》八卷,《诗略》八卷,《文略》四卷,《外集》四卷。《秋籁阁印丛》四卷,民国时言在谢咏雪家中,秋籁阁仅存残佚。
  《秋籁阁及黄溪渔隐各图题咏册》,先贤题墨,炳炳琅琅,弥堪珍宝。此项墨迹,向亦藏述思斋中,宣统三年(1914),水没檐际,与所藏书籍,同遭沦溺,水退后,敏夫检点腐烂纸堆,始剔取重曝,存此残帙。
  秋籁阁原藏乡贤著述颇夥,黄瑞辑录可传者百种,名《台海丛书》。清光绪间,重修郡县志,藏书多借入志局,遂久假不归,间亦有为叶书、谢咏雪诸家取去,宣统三年(1911),继以大水,所遗之书,悉被浸没,渐致腐烂废弃,阁中所藏乡邦书籍幸存者甚鲜。
  阁中原藏金石拓本及古砖甓甚多,水后拓本无存,古砖皆埋于颓垣荒陇间,间有残拓亦蠹蚀鼠啮随之,所存无几。
  黄氏后代黄体元,字敏夫,黄子渔之仲子,诗得家传,亦留心文献,清末科举废不久,即与其兄寿夫倾私资创立两水小学,并身任讲授。他于先人遗迹,备极珍惜。1935年项士元过访秋籁阁,敏夫将劫余之书,借其观览,并以发扬文化相助,尝获赠诗四首。其一有云:“谁为绝学共扶轮,桑梓搜罗又得君。此日来登秋籁下,欣承慰问到斜盹。” 黄氏藏书在1936年浙江省文献展览会上有展出,项士元在《七区文物展览会杂咏二十首》其二为其题诗:“秋籁频年我惯听,遗书深喜未消沉。台山文献黄溪画,同是人间席上珍。” 然敏夫贫病衰老,而“里中豪强,屡萌觊觎”,黄氏惧文献不存,1942年他与项士元商定,将“秋籁阁”遗书寄存到临海县立图书馆。其中有黄瑞所编著书80 种,乡贤之作400余种,其中多海内孤本,新中国成立以后转赠临海县博物馆。
  1943年,项士元又购得“秋籁阁”碑拓百余种,字画八十二种。自此秋籁阁藏书几乎无存。
  黄氏藏书印很多,如“黄生”、“辛酉乱后临海黄瑞购”、“黄瑞”、“黄瑞印信”、“黄瑞藏印”、“子珍”、“瑞小草”、“黄瑞审定”、“黄瑞之印”、“临海黄瑞之印”、“子珍所见”、“子珍闽南游稿”、“金石刻画臣能为”、“黄氏秋籁阁寄存”、“秋籁阁主”、“黄瑞借读”、“溪南书藏”、“华严山下人家”、“家居产圣村”、“一恨名山未游二恨异书未读三恨美人未遇”等。著名画家蒲华曾为黄瑞的《秋籁阁印谱》题诗:“千秋文字勘金石,一片丹心自古今。久历风霜成铁骨,他山攻玉更深情。” 黄瑞著有《四书异文考》一卷,《朱白云长史年谱》一卷,《戚友菊侍郎年谱》一卷,《重订明陈忠节公年谱》一卷,《康熙两庠遣戍始末考》三卷,《清台士登科考》一卷,《三台士族表》一卷,《郡邑韵编》四卷,《(康熙)临海志补遗》八卷(稿本现藏临海博物馆),《校勘记》二卷,《临海沿革考》一卷(按自注云:此同治辛未岁重修志底也,与封、赠、恩荫、流寓四项,并洪奏九承纂,洪遭母丧,不赴局,因此事嘱予,卷中仍列洪名,实则全稿予为代纂,今惟此尚存副墨耳),《(光绪)临海志拟稿》若干卷,《金鳌山志》一卷,《盖竹山志》二卷,《临海古迹记》十卷,《台故日札》三十二卷,《三台著录考》若干卷,《临海著录考》六卷,《金鳌新集》一卷,《金鳌近集》一卷,《天台后集》十八卷,《赤城三集》三十二卷,《台峤文征》不分卷,《临海诗辑》二十卷,《台州书画识》十卷,《台州金石录》二十四卷,《临海金石考》四卷,《钱忠懿王金涂塔考》二卷(按此塔后转藏临海金铭之处),《钱文考略正编》三卷、新编别编各一卷、附编一卷,《印人姓氏考》一卷,《印人传》一卷,《秋籁阁印稿》八册(项氏检索时仅存七册,一册系太阳山谢咏雪借去),《台山访碑录》二卷,《两浙访碑录》一卷,《秋籁山房随笔》若干卷,《秋籁阁文稿》二卷,《传经楼书目》一卷,《天一阁碑目补正》三卷,《黄氏世谱》五卷,《台郡诗辑》若干卷,《述思斋金石稿》若干卷、《砖录》五卷、《阙访》四卷,《全浙访碑录》六卷,《三台名媛诗辑》四卷、续三卷、词辑一卷(此书周少谦梓行),《名言摭闻》一卷,《宜子斋琐记》一卷,《黄氏五世吟稿》十五卷,《清憩轩诗存》四卷,《秋籁阁笔谈》八卷、《诗略》八卷、《文略》四卷、《外集》四卷。编有《秋籁阁书目》一卷。其传世之作为《台州金石录》十三卷(附《砖录》五卷、《阙访》四卷)。项士元称,子珍所著之多,近代邑人,无出其右,黄岩惟王子庄(王棻)、王玫伯(王舟瑶)差足拟之。①   (二) 叶书荫玉阁藏书(临海) 叶书(1847—1908),字伯丹,又字寿彭,号鹤帆,临海堠山(今临海市大石下湾)人,廪贡生,民国《临海县志·文苑》有传。
  叶书藏书承继他的祖辈叶舟,叶舟(1773—1847),字守干,号梅溪,又号觉梦道人。生平务学问,有爱书之好,台试古学第一。母亡,遂无进取之意。著有《枕山楼诗草》二卷(今有“荫玉阁”刻本、项士元抄本存世)、《山窗觉梦节要》、《梅溪先生劝学质言》。曾刊刻清陈兆焘《有竹山房诗抄》一卷。
  叶书倜傥嗜古,负意气。厌弃帖括,聚书博览,于乡邦文献搜罗颇富。酷好金石,断碣残碑,深山穷谷,摩写殆遍。潘衍桐学使辑《两浙■轩续录》,叶氏辑台诗四册以进,大为激赏,饩诸庠。所为诗文,简老遒劲,一如其人,一时知名之士皆折节与交。有司咸敬礼之。赵亮熙守台,聘纂《台州府志·金石·古迹》,吴鸿宾大令延为《临海县志》分纂,历九年始脱稿。又将为《临海集》若干卷,广纳艺文。未竟而卒。
  叶氏藏书处称“荫玉阁”,内有藏书三万余卷,“多储乡邦各种写本”②,其中有元天台赖良《大雅集》八卷、明临海王允东等辑《三台文献录》二十三卷、明临海朱右《白云稿》十一卷(所据应为王棻底本,后归项士元)、明临海马谦《心史大纲》稿本二卷、清仙居汪衔《茝亭诗存》一册(荫玉阁抄本,后藏项士元处)、清郭协寅《石斋遗诗》一卷、清临海陈俊《化雨山房诗草》一卷等。另还藏有明临海冯喆《醒园遗诗》一卷、清临海卢敏政《紫薇花馆诗存》三卷、《文存》一卷等。除藏书外,还多有清代名家书画手迹及金石拓片。现代临海藏书家胡平法藏有叶书及其后代所藏古字画四十幅,清以来的有罗敬铭、朱斌、赵永铭、朱试锋、曹玉、邵鱼竹、洪文灏、杨晨等人的字,以及清沈广泽《灵江双峰图》和王应奎、海怀等人的画作,还有如《地理辨证》等30余本线装书和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地契。
  像清代台州其他藏书家一样,叶氏藏书是为了研读。他在地方志方面的贡献很大,参与编纂光绪《台州府志稿》的金石、古迹部分,受邀编写光绪《临海县志》二十三卷。著有《台州金石考》九卷、《临海金石志》三卷、《台山纪游》一卷、《天台十日记》一卷、《叶伯丹校夷白斋稿》三十五卷(传抄文澜阁本)、《松麓吟诗稿》六卷等多部。增订黄瑞《临海古迹志》,编成《临海古迹志》四册。又辑成清朱溶《石园遗诗》一卷、附录一卷,编清临海朱景淳《求志居文集》一册(今有抄稿本)。此外,还编有《“荫玉阁”台州故书总目》。
  为修订《临海县志》,叶氏在宁波、钱塘、嘉兴等地往返四五次,凡是故家旧籍,耆旧遗闻,广收博记。每至一地,都束稿以随。他又借鉴了黄瑞、杨晨的成果。黄瑞曾与修同治《志》,因不满主笔者杂糅成书,便另行采辑,除撰成《康熙志补遗·校勘》外,又成《(光绪)临海志拟稿》、《临海古迹记》、《临海著录考》等书,这些都供叶氏取资。杨晨亦将自己“浏览抄录之本”供叶氏采择,因此叶氏所撰的《临海县志》资料价值是比较高的。后来何奏簧所撰之《(民国)临海县志》很可能本自叶书之志。
  叶氏还是清代台州出名的出版家,为“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之困蒙”,他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与弟鸥舫,四处搜拓”①,辑刊《荫玉阁丛书》。该书今有木活字本存世,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先贤遗作。
  《荫玉阁丛书》中有一本《筼窗集》,乃南宋临海陈耆卿撰。《筼窗集》原分《筼窗初集》、《筼窗续集》数十卷。据宋人书目著录,《筼窗初集》计三十卷,《筼窗续集》计三十八卷,到了南宋末年已多散佚,明初收入《永乐大典》,清乾隆间采入《四库全书》。现传世的十卷本《筼窗集》,即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内中文仅一百三十一篇、诗三十八首、词四首,编为十卷。与原作数量相比“所存仅十之一二矣”。叶书于光绪二十年(1894)将之刊刻,此本前有嘉定六年(1213)寒食节陈耆卿自序,后有淳祐四年(1244)上元日吴子良跋。洪颐煊曾藏有一本,内容相似。
  其他的如林昉《田间书》、潘音《读书录存遗》、叶舟《山窗觉梦节要》、叶舟《劝学质言》,均为劝学修养之书,切近而不迂腐,可资存省。台州自宋南渡以后,文献冠出东南,尤多诗人。在宋则有戴石屏,明则有陈竹窗,惟戴氏文集早有刻本,竹窗遗集尚付阕如。竹窗名宏,字廷受,临海人,天分豪纵,识达见真, 又于吟咏有超然之旨。其《端阳病起》诗云:“太瘦原非工部拙,独醒不是屈原狂。”《咏秋菊》云:“对酒幸为彭泽爱,飧英曾荷屈原知。”可以见其志节之旷达。
  叶氏为刻其存稿一卷。
  《荫玉阁丛书书目》详见本书第三章附录《台州藏书家所刻各丛书书目表》。
  叶书藏有临海诗人陈孚《观光稿》、《玉堂稿》、《交州稿》及附录各一卷,并将之刊刻。
  叶书去世后,“荫玉阁”所藏乡邦文献多归其学生许宏通的“小石室”和项士元的“寒石草堂”收藏。《两浙著述考》记载,项士元所收藏的“荫玉阁”遗书一直保存到解放以后,并且把它捐献给了政府。
  “荫玉阁”其余藏书归叶书的孙辈分藏,却没能妥善保存,虫咬鼠食,散失不少。在1936年“浙江文献展览会”上,叶书的后代叶安仅拿出画册及古砖十余种参展。项士元在《七区文物展览会杂咏二十首》其三中感叹道:“访旧当年忆鹳溪,山楼一角望迷离。表忠遗谱贯休画,太息飘零东复西。”新中国成立后,临海大石区公所还搜集到叶书“荫玉阁”旧藏书籍4箱、杂书4担、字画20 余幅,交临海县文物管理小组。
    (三) 许宏通藏书(临海) 许宏通(1858—?),字达夫,号兼善,庠生。从学于叶书。性好藏书,藏书处为“小石室”。“小石室”所藏,大多从叶书的“荫玉阁”藏书迻录。光绪三十年(1904)左右,许氏因讼出亡,藏书尽散。著有《荫松草堂吟稿》。
  许氏抄录自“荫玉阁”的多为乡贤遗著,如清临海郭协寅的《石斋遗诗》一卷,清临海陈俊的《化雨山房诗草》一卷,沈云华的《双松楼吟草》一卷,清天台王应兆、王应奎兄弟的《霞城遗诗》、《卧云遗诗》各一卷等。
  许氏藏书编有《临海许氏小石室藏书目录》一卷,中有不少罕见之本。如所藏清天台齐周华之书有三种:《名山藏副本》,初集二卷,二集二卷;《需郊录》一卷;《诸公赠言集》一卷(齐周华编)。叶书荫玉阁所藏书目中有《名山藏副本》,此书可能从叶书处所得,而《需郊录》、《诸公赠言集》二本为荫玉阁书目所无,可能为许氏从别处搜集而来。
  近代著名画家蒲华曾客居许家,并为作《松阴勘书图》,又赋诗《赠许达敷》云:“大石山翠扑书几,修竹座中兀佳士。琳琅万轴真可喜,试作百城南面观。
  有福读书期卓尔,千秋高志空山里。况复搜罗周远尔,抱残守缺良有以。元亭问字许停履,他时放棹中流水。”许氏自序,谓“生平颇嗜抄书,每一卷成,随时点勘,三间老屋,荫以长松,日坐其中,吚唔不辍”。其风致可想矣。
    (四) 王棻藏书(黄岩) 王棻(1828—1899),字子庄,号耘轩,晚号“卧虎山人”,黄岩城东柔桥村人。少时聪颖好学,师从黄岩学者姜文衡、李飞英学习经史。校勘《耕读堂诗抄》,编《倪希子》、《冰雪文》、《典礼异义》、《九峰山志》、《柔桥王氏宗谱》。同治元年(1862)为优贡生,同治六年中举人。后两次应试不第,遂一意讲学论著, 以发明学术、表彰先贤、启迪后进为终生之志。历任黄岩九峰书院、清献书院、文达书院,处州莲城书院,温州中山、东山、肄经书院,太平宗文书院,临海正学书院,江西南昌经训书院山长。王氏博学通经,崇尚宋明理学,赞颂民族气节, 常以抗清志士吕留良等人事迹教育学生。提倡读书应明义理,不是为做官。
  以“左交许郑右程朱,要使滨海变邹鲁”作为教育宗旨,台州近代学者喻长霖、王舟瑶、章梫、朱谦、管世骏、黄方庆均出于门下。
  王氏对九峰书院的贡献之一,即建立藏书楼并充实馆藏。当时孙熹任黄岩县令,有意振兴文教,建立九峰精舍。他十分敬重王棻,聘其为书院山长。同治十二年(1873),王氏于九峰书院筑“名山阁”藏书楼。楼成之后,他深感藏书不足,于是多方搜集经史典籍,发掘乡邦文献。王氏在江西经训书院教学成绩显著,返家时江西学政赠银3000两。王氏将这笔钱用于添置《古今图书集成》等书籍,庋藏于楼内。他还收藏历代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渊鉴类函》、《古逸丛书》、《武英殿丛书》等,计各类书籍3万余卷,名山阁馆藏逐渐丰盈。
  如果说名山阁是公共藏书楼和图书馆,那么“知非求是”楼则是王棻的私人藏书楼。“知非求是”楼在今黄岩区橘乡大道柔桥菜场西北50米左右,为其居所。此楼建于光绪二年(1876)。楼房共有两进,东西两厢房各五间,室名有“柔桥隐居”、“芒玩草堂”等,光绪三年(1877)他移藏书万卷于正屋楼内。在他的一万多卷藏书中大多是抄本、宋明珍藏版本及百家经史。王舟瑶曾为之编《柔桥藏书录》一卷。
  王氏藏书始于青年时代。他每至一地任职,必留心搜求书籍。在京师时, 借抄得乡邦文献多种,其中包括朱右的《白云稿》和杜范的《杜清献集》。他在《杜清献集》跋中记道,“今岁计偕入都,槐市□厨,搜求殆遍。”槐市即指买卖书籍的集市。他经常出入书肆,并在里巷街尾到处搜求,寻访台州遗书。《杜清献集》在台州当时已是失传之书,他曾嘱托温州大藏书家孙衣言代为搜寻,然而没有获得。后在京师,孙衣言从泰州钱馨伯御史处借得一本,王棻得之,如获异宝,“遂淹留旬日,走笔趋书,复属同人分卷缮录而卒业焉”。王棻所录乃明人旧抄本。抄成后,他撰《杜清献年谱》作附集一起刊印。
  朱右《白云稿》的保存亦有王氏一大功劳。《四库全书总目》谓:“《白云稿》本十卷,今世所传仅存五卷,是伯贤之文传世者止于此矣。”朱彝尊亦曾说:“后五卷尝得内阁本一过眼,恨未抄成足本。”则朱家所藏亦非完帙。同治年间,王氏在京,借得《白云稿》五卷本,令李芳春、周郇雨、杨晨、王咏霓、葛咏裳等多位台州名贤缮录校对,携归以藏。后又从杭州丁丙处抄得秘藏之《白云稿》,实为第六至十一卷。这样被《四库全书》称为“无可校补”的《白云稿》十一卷本重现台州。
  王棻所交多名士,因此得书途径较广。温州孙氏玉海楼、宁波范氏天一阁、杭州丁氏八千卷楼都是海内闻名的藏书楼,王氏从中借得失传的乡贤遗著多种,并予以抄录。《定轩存稿》为明太平黄孔昭所著,王氏托其后人从天一阁抄录,后金嗣献刊入《赤城遗书汇刊》。
  喻氏《(民国)台州府志》中写道:孙熹“刻宋杜范《清献集》、车若水《脚气集》、明方孝孺《逊志斋集》、国朝《求古录礼说》,其所规画,俱出于棻。”①这些地方名著,多由王棻搜集而得并经整理校对(见插页图1、图2)。
  王棻将书楼定名为“知非求是楼”的目的,是潜心研究经史,求其实事求是的真理,并一心著述。喻长霖在王棻的《柔桥文抄》序中说:“杜门力学,风雨一楼,焚香危坐,数十年如一日。”正由于他专心研读经史,发奋力学,使其一生著作等身。经史类的有《经说偶存》、《六书古训》、《史记补正》、《汉书补正》、《重订历代帝王年表》、《明年表》、《大统平议》、《大礼平议》、《明大礼驳议》、《中外和战议》、《台献疑年录》、《柔桥文抄》、《九峰山志》、《杜清献公年谱》、《柔桥王氏家谱》、《折韩》等,对性理、经济、训诂、词章都有深入研究。方志类的有《黄岩县志》及《黄岩集》、《青田县志》、《永嘉县志》、《仙居县志》及《仙居集》、《太平续志》、《杭州府志》(稿)、《赤城志校注》、《方城遗献续编》等,于地方文献整理、方志理论研究及编纂实践均有相当成就。
  台州当代学者丁伋对王棻评价甚高,认为他是“清代台州正统学者之后殿,其才识为一时台州修志者之冠”①,因此王氏所修数部志书《(光绪)黄岩县志》、《(光绪)仙居县志》、《(光绪)太平绪志》等都有很高的质量。他修志的特点是特别注重文献的考证。
  王氏又继谢铎《尊乡录》、金贲亨《台学源流》对台州理学的源流承继考述, 作《台学统》一百卷。晚清临海学者王舟瑶在《台学统序》写道:“昔方逊志(方孝孺)尝欲搜辑邑里文献,为先达传,竟未成书。成化间谢文肃铎始为《尊乡录》四十一卷,又为《节要》四卷,既而以正《录》过于繁,以《节要》失之略,别为详《节》十卷。嘉靖间,王侍郎启复为《尊乡录续录》、《三录》,其后金副使贲亨又别为《台学源流》七卷。谢氏之四十一卷本、十卷本,王氏之《续录》、《三录》, 今皆不传,唯存《节要》四卷,既病其简。金氏专录性理之学,亦为未备。于是柔桥(王棻)先生发凡起例,广采博掇,别为《台学统》百卷,足以补谢《录》之缺, 而为台学之渊海矣。”②《台学统》有民国七年(1918)嘉业堂丛书刊本,书板原藏九峰图书馆,“文革”中散失,其印本现亦难得,现稿本存黄岩图书馆,2008年3 月入选文化部颁布的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王棻去逝后,“知非求是楼”万卷藏书,由王氏后人藏管。自清至新中国成立,包括抗战时期,均未散失过。民国初,“知非求是”楼在当地是一个比较有影响的藏书楼,当地好多绅士、教师经常到此翻阅资料。民国三年(1914),王棻长子将十余本王棻的著作送展于上海全国图书博览会,获一等奖。 1936年浙江文献展览会上,王伯权展出的王氏旧藏,有黄岩金鹰扬著《作室解附朝制考》一册,王氏抄本,末有王棻手识“光绪丙戌孟陬二日王棻粗校一过”一行;黄岩林琨撰《周易参变》十卷,未刊稿;黄岩姜丹书撰《周易古义传》三卷《附录》一卷,抄稿本;黄岩王维祺《梅庵先生遗集》二卷,抄稿本。同时展出王氏自己的著作有《六书古训》四十二卷,稿本;《大统评议》一卷,原稿本;《中外和战议》十六卷,稿本;《辩章》三卷,手稿本;《折韩》一卷,稿本;《明大礼驳议》一册,原稿本。新中国成立以后,王棻著作部分被临海、黄岩博物馆收藏,部分在“文革”时被毁,部分被其后裔当废纸卖掉,《项士元自订年谱》中有记:“1957年, 王棻后裔将稿本、抄本、明刻本各书二十余斤,每斤以一角六分钱出售。” 王棻曾因台州文献凋零,常与杨晨等人劝人刻书。继宋氏《台州丛书》之后,王棻与同乡江伯震(青)、王舟瑶醵刻十三种为续编。所刻之书包括车似庆《五经论》、陈选《孝经正义》及谢铎《赤城新志》、《赤城后集》等。《赤城新志》底本抄自临海洪氏小停云山馆,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刊行,此本附有王棻等人校注,今行于世者即为此本。车垓《内外服制通释》九卷,《四库全书》本凡七卷,阙八、九二卷,王棻从海昌唐氏藏本校以翰林院所贮曝书亭写本刻入。《台州丛书续编》书目详见本书第三章附录《台州藏书家所刻各丛书书目表》。
  黄岩图书馆藏王氏后人所捐之《脚气集》书影黄岩图书馆藏《台州丛书续编》十三种(存二种)之《赤城新志》书影  (五) 王彦威秋灯课书屋藏书(黄岩)———勤于档案资料的收集王彦威(1842—1904),原名禹堂,字渠城,号弢甫(夫),祖籍临海,后迁黄岩西桥(王舟瑶《从叔父太常公(王彦威)行状》)。同治九年(1870)举人, 后入仕为工部虞衡司主事,历官员外郎、军机章京、江南道监察御史、太常寺卿等。
  王氏自幼天资颖悟,五岁时,即由其母卢夫人授以《孝经》、《论语》,曾赋“茅屋数椽灯一点,我家喜有读书郎”之句。其母逝世后,王氏绘《秋灯课诗图》,遍征海内外通人题之,积成四巨册,数十年间,南北舟车,恒以自随。并命其藏书处为“秋灯课诗书屋”。及长,读书杭州,师从俞樾、孙衣言学习经学及古文义法。后入京,与李慈铭等交往。
  光绪十二年(1886),王氏任军机处汉官领班章京。军机处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由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组成,执掌国家政令。军机章京由满、汉两班组成,是军机大臣重要助手,称为“小军机”。清代自道光中期始,对外交涉日益增多,光绪朝更是频繁。但外交文件从未系统刊行,依靠外籍人士转译,失实颇多,政治、军事、外交十分被动。王氏对此甚为忧虑。在进入军机处之前,他就听闻内府有道光、咸丰、同治三朝钦定未刊的《筹办洋务始末记》,可王彦威像 惜藏之内府,无由一见。光绪十二年(1886) 王氏进入军机处,有机会接触机密档案。他从内府大库中辗转寻觅,终于发现“尘封炱积,东西杂庋”、残破不堪的三朝《始末》稿本。
  他异常兴奋,于是录副一本。
  王氏还抄录了光绪朝的外交史料。他的抄录分两个阶段:对光绪元年至光绪十二年(1875—1886)的外交旧事,直接从大库中调取卷案,抄辑补录;然后从光绪十二年(1886)起, 每日记载诏令、奏章、折片、条约、照会、电报、会议记录及“留中”(经皇帝批阅不发的奏议) 的机密文件,内容涉及外交、政治、军事、商务、交通、边防等的交涉事件,则“按年编次,分别纂录”。王氏在军机处繁忙公务之暇编纂,往往夜以继日,十余年积稿数箧。
  庚子年间,王氏随两宫西行,他仍将“各要件怀以归寓,手自缮写”。后编成《西行大事记》十二卷,起自庚子(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二十一日出都之日,至辛丑(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一月回京之日止,对所办之政务及外交文件,有关军国大计者,择要备载,以存其真,为后人留下了难得一见的亲历史料。
  因王氏十分不满慈禧卖国行为,忧郁成疾。他于病榻将手稿整理成《筹办洋务始末记》一百八十二卷。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病卒,终年六十三岁,归葬委羽山。王氏晚年“以为生当国家变法图强之日,不宜以书生自放”,因此有焚稿行为。但对他亲自抄录的光绪一朝外交史料,却异常珍视。光绪末年,由于政局混乱,颠沛流离,很容易遗失稿件,他遂“穴地深藏,珍同什袭”,并嘱咐其子王亮道:“身可杀,书不可亡。”由于王氏所藏多为其时外交史料原件摘抄, 价值甚高。殁后,每逢有外交要事,主事者尝就其家检索材料,清史馆撰《邦交志》,亦就其家选取材料。因此,王氏所藏手抄笔录之清廷文书档案当为大宗。
  王氏所著颇丰,著有《枢垣笔记》、《扈从笔记》、《秋灯课诗书屋日记》、《藜庵丛稿》、《清朝掌故》、《清朝大典》、《史汉校勘记》等。
  王氏甄录的光绪朝外交史料和《西行大事记》,是后来《清季外交史料》的重要资料来源。而完成《清季外交史料》的编撰,则由其子王亮完成。
  王亮(1880—1966),字希隐,王彦威侄,过继为子。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与南京陆师学堂。历任江苏候补知府、陆军部员外郎、国务院内务部秘书、北平市政府科长,驻秘鲁嘉里约领事,后回国任外交委员会科长、外交部条约委员。
  曾赴英、美、日、法、德、瑞、比、荷、意、奥、捷等西方国家考察政治。新中国成立后,任县政协一、二、三届委员。除助纂《清季外交史料》外,他还著有《十二国游记》,可惜不传。
  为了编纂《清季外交史料》,王亮开始大量搜集史料。王彦威卒于光绪三十年(1904),三十年后的史料就由王亮续补增录。他续补了光绪三十年至宣统年间的外交史料。他利用外交领域的资源,商请当时驻外各使领馆及外交当局,代为搜集需要的史料,同时各大图书馆亦是他的史料来源。他还亲自前往各国使馆调查,对重要史料“商请录副”,又于民国成立之初,利用赴日本欧美各国考察政治之机续行采访。前后两次,历时五年,搜集到许多难得一见的一手史料。他所搜集到的档案大多没有系统或为只言片语,故在其考察归国后,用6年时间,专事校雠。《清季外交史料》二百四十三卷,费时十年编成,他又编《索引》十二卷与《外交年鉴》二卷于书后。另制《清季外交史料地图》十六帧。
  由于《清史稿》所记外交多散乱,又复被禁止,而三朝《始末》故宫影印本还未问世,学术界长期面临资料缺乏问题,一些中外友人听闻王氏有辑稿,纷纷登门“借稿录副”。为满足这种需求,在中外友人的建议推动下,王亮多方奔走,终于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付北平北海图书馆代为整理刊行。蒋介石、蔡元培、徐世昌、胡适、蒋廷黻、章梫均为书作序。
  谭卓垣等撰的《清代藏书楼发展史 续补藏书纪事诗传》录有陈君隐所作《张宗松与王彦威藏书纪事诗》一首,诗云:“秋灯一点喜心诚,可奈清绮不著清。幸有野林相识趣,艺林青在坐渠成。”   (六) 葛凤喈、葛咏裳父子藏书(临海) 葛咏裳(1843—1905),凤喈子,名寿同,字叔霓,号逸仙。咸丰十年(1860) 廪膳生。次年,太平军入台,离城避居海乡溪口,与同乡王藻友善,掌教竹溪书院。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中宪大夫,官至兵部车驾武选司主事,加四级敕授朝奉大夫。工诗、骈、散文,兼攻史学。
  葛氏出身于官宦之家,宽裕的家境为他收集图书提供了充裕的物质条件, 在京为官十年,购书万卷,其中多珍善之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爆发,避事归里,所有各物皆未运出,仅携回古籍数十箱,运回后贮于临海县巾山北麓之藏书楼忆绿阴室内。
  取名忆绿荫室是受其父影响。咏裳之父葛凤喈,字师竹,临海人。增广生。性孝友,在里居授徒,学者甚众。精于易理,大江以南,闻有究于易者,则裹食粮访之,必穷其底蕴而后返。晚年以卖卜自给,下帘之余,仍著述不休,有所收获,著成《易学辨说》。凤喈喜藏书,建有藏书楼绿阴室,地址在今临海龙须巷。绿阴室既是藏书处,又是读书处,凤喈与其友人经常三五成群,在其中饮酒谈诗。然在太平天国运动时,绿阴室被毁,“缥缃万轴”,“悉成焦土”①。葛咏裳移居新开巷时,非常怀念其父绿阴室的盛日景象,因重建藏书楼名忆绿阴室。忆绿阴室藏书丰富,其中有金铭之《一得录》藏本,是葛氏晚年向太平金鸣九借抄而得。(项士元寒石草堂亦藏有《一得录》旧抄本) 然而不幸是的,忆绿荫室又一次毁于战火。1939年,日本敌机盘旋在临海城上空,忆绿阴室遭击化为废墟。仅存的三椽小屋中,收拾烬余,仅得书千余卷。
  葛氏卒后,家境萧条,藏书尘封。1918年,项士元等创办临海图书馆时,向葛氏继室屈云珊借得旧藏千余卷。后屈氏将藏书尽数馈送东塍屈映光之“精一堂”。
  葛氏所著有《辄囊丛稿》,内有骈文四卷、古文四卷、今古体赋四卷、诗十八卷、诗余二卷、杂著四卷、日记二十余卷。其于《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均有批注。另有《辄囊琐记》三十册、《史蠡》三卷、《葛叔霓校抱朴子内外篇》七十卷,以及光绪十六年(1890)纂修《临海山后葛氏宗谱》五卷等。
    (七) 王咏霓函雅堂藏书(黄岩) 王咏霓(1839—1916),字子裳,一字旌夫,晚号鹤叟,学者称为六潭先生, 黄岩(今椒江兆桥)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刑部主事。十年(1884),许景澄出使国外,奏请作随员,出行法、德、意、荷、奥、英、美、日和中东、东南亚、香港,订购舰艇,考察军事,历时三年。后在张之洞幕中任提调。二十一年(1895),任安徽凤阳知府,上书两江总督张之洞,保荐临海金满义军。三十二年(1896),任州知府,创办师范讲习所,出巡各县,馈送例金,留作教育经费。
  宣统二年(1910),任太平知府。辛亥革命后,以病归里。与同邑之王舟瑶讲学黄岩九峰图书馆。平时葛巾道服,不问时事,每日只与夫人屈蕙纕以诗酬和。
  浙江当道聘修《通志》,不去。卒于家。
  王氏为文鸿博雅赡,究心乡邦故实,所居称“函雅堂”,藏书万余卷。卒后, 善本多归其婿陈烈性,其余多散失。其邑人余至诚藏有其部分藏物。1936年, 项士元《七区文物展览会杂咏二十首》其六云:“涵雅风微冷夕阳,琳琅满压女儿稍。园林原是吾家物,天籁寒柯同古香。”项士元在其后案云:“余子至诚,所居庐址为予宗人旧物,予少壮时常居焉,其书画多为王六潭故物。”王氏所剩遗书在文革中均被烧毁,其中包括王氏所有著作。
  王氏收藏中曾有《说郛》六十卷本,非常罕见。《说郛》诸家俱称百卷,亦有七十卷之说。是本仅六十卷,为汲古阁旧藏,有毛扆跋曰:“此本《说郛》与世行本迥异。”跋的末尾钤有“虞山毛扆手校”长方朱文印。后又藏海盐马氏汉唐斋。马玉堂,字笏斋,道光辛巳(1821)副贡,性耽书籍,闻善本,必展转购录。
  以得宋刊《两汉会要》、绍兴监本《新唐书》,因颜其储书处曰“汉唐斋”,庋藏秘册甚多,太平天国乱后散出,大半归陆氏皕宋楼、丁氏八千卷楼,其《两汉会要》、《新唐书》两书,一归朱氏,一归川沙沈氏。此本《说郛》前有“马印玉堂”、“笏斋藏本”等印记。同治年间为王氏购得,孙诒让阅后叹为秘本,邵氏《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称孙诒让谓,“黄岩王子裳孝廉咏霓购得汲古阁抄本《说郛》六十卷,有毛斧季语,余辛未(1871)春在京寓曾从借阅,与俗本迥异,真秘笈也。”①民国年间,王氏家道中落,与之同邑的王舟瑶当时正主持本邑九峰图书馆,即购藏于馆中。
  王氏著有《函雅堂集》四十卷,《书序考异》一卷,《道四斋日记》二卷,续修《黄岩县志》,所著《考订外国师船图表》,是研究中西外交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很有价值的史料。
  黄岩图书馆藏《六潭诗集》书影 值得一提的是,台州历史上的两位藏书家葛咏裳、王咏霓的缘分颇为微妙。
  首先,二者经历颇相似。一籍临海,一籍黄岩,少时即以神童齐名,其后于咸丰十年(1860) 同为学生员,同治九年(1870)同中举人,光绪六年(1880)同举进士,榜发时京师诸钜公争罗之门,两者绝不往谒。及廷对,皆以直言时事为读卷者所抑,未选入馆阁,使观政于曹司,一兵部, 一刑部。
  其次,二者同娶姐妹花。葛、王二人均有才。
  葛氏长于史,谙熟掌故;王氏深于经,尤精时务。
  著录之稿各数尺。更令人奇异的是,他们同娶台州姐妹诗人为继室。葛咏裳继室屈茝■(1854— 1939),字云珊,光绪三十三年(1907),与临海县令孙燕秋(文诒)夫人一起创办女子两等小学,首开临海女子教育之先河。与其妹同著《同根草》四卷。另著有《屈云珊女史诗稿》。
  王咏霓继室,屈蕙■(1860—1932),字逸珊。1921年创办黄岩县立崇德女子高等小学,任校长。1925年创办女子师范讲习所兼任所长。著有诗词集《同根草》、《含青阁诗草》、《词草》。
  屈氏姐妹均善诗词,未出阁时,每日以唱和为乐,格调吐属,隽永清新,诗名满台城,当时有“一双仙子凌风立”之美誉。少年豪富求媒妁者满其门,其父均谢绝。年过三十仍待字闺中,后其父将二女嫁于葛、王二进士为继室。
  此外,二者名字也似有关系。《同根草》刊本书后有朱谦跋云:“葛先生名咏裳,六潭师名咏霓。霓裳同咏,其亦有先兆乎?”   (八) 金铭之藏书(临海) 金铭之(1801—1845),又名名权,字其箴,临海张家渡人,廪生,《临海县志稿·文苑》有传。
  金氏有兄弟四人,金铭之排名第三,是道光年间秀才,因心痛兄长客死武林,遂隐居不出。与兄弟一起在乡里建私塾,培养子弟,又经营“金义和药店” 和“金义和南华店”等,服务乡亲,积聚了一定资产。
  金氏博雅好古,所居西溪草堂,聚书万卷,书画彝鼎充韧其间。复辟鸥园, 建竹屋数楹,因以自号。① 遇墨客词人叩门,停车问字,辄投辖不令去。平时邀约文人,极诗酒之盛。民国时,其藏书多有散出。
  新中国成立前后,“西溪草堂”旧藏亦多散失。1952年12月,项士元与谢鹏等人在临海城西马料坑造纸厂,自废纸堆中捡得古籍630斤,内有金氏旧藏。1953年3月,项士元偕洪涤怀去临海张家渡征收文物,在金氏后人金瑞初家选得《资治通鉴》、《宏简录》、《满洲名臣传》、《古示眉栓》等古籍,瑞初表示愿意捐献给国家。
  1957年5月,金氏后裔向文管组捐献文物,其中有金一所(贲亨)提学遗像一张,金铭之《行乐图》二张,孔子像与汉寿亭侯像拓本各一张,穆允中的指墨画、汪霖的山水堂幅、梅谷上人《墨兰图》、程奎《骑鹿图》、陈载洛与程霖书画合锦等各一幅,后周显德年间(954—960)舍利塔拓片一张,赵金兰行书立轴一幅,金仲囗山水屏条、陆对符《渔家乐》各四幅,清乾隆木刻《万年一统图》七张, 又《双狮图》、无名氏《牡丹》立轴各一幅等。由此可见原藏之丰富。
  据《历史文化名镇———张家渡》一书记载,在临海传承八百年的二枚钱象祖相府铜印也原为金氏旧藏,由其后裔金孝玮捐赠给临海县文教科。
  金氏著有《一得录》、《赏鉴家言》、《钱谱》、《经史偶得》、《等韵正误》等。金氏又是清代中医世家,熟于医学,撰有医学书《本草正味》、《五味正味》等。
    (九) 陈瑞图藏书(太平) 陈瑞图,字兆印,号香苑,别号少兰生,太平人。道光十六年(1836)恩贡生。都司隆耀次子。能诗文,通经学。好古书画,精于鉴别,收藏唐碑宋椠、元明人名迹甚夥,储书数万卷。② 内中多乡邦著述。著有《乐吾乐斋诗抄》四卷、《饮余杂咏》一卷。
  陈氏藏书楼名“乐吾乐斋教经楼”,黄濬《壶舟文存》有云:先舅陈香苑《州判家传》记载:“于居宅之东市屋十余楹,葺‘乐吾乐斋’教经楼,储书数万卷,古砚数十方……尤多书画名迹。” 传至其子雪逵,“其所居曰‘借绿山房’”。再至“陈庆澜,家有借绿山房,蒲华常至”,一脉相承。
  “乐吾乐斋教经楼”在今天温岭太平街道新街53号上二间,包括“借绿山房”。
  陈雪逵,字寿璐,岁贡生,为太平名文人,“以诗鸣于世,与内兄黄壶舟(濬) 大令齐名,采入《两浙■轩录》”。道光二十四年(1844),与冯芳、林蓝、李少莲等在花山组成“修梅吟社”,是“修梅吟社”七诗翁之一。著有《教经楼诗抄》六卷,并有字传世。
  《花山志》卷二人物《修古七诗翁》记,“陈寿璐……所居与李少莲(汝皋)隔一垣,窗前旧多花木,因名‘借绿山房’”。冯芳有《题陈雪逵借绿山房》诗一首: 屋外三弓地,今犹属别人。
  古藤青欲滴,小草碧无尘。
  窗近飞晴翠,檐低碍月轮。
  我来曾饱看,遮莫恼芳邻。
  陈庆澜,字春甫,寿璐子,编有《修梅吟社诗抄》一卷。蒲华游幕台州,与陈庆澜友善,常至借绿山房。同治四年(1865),蒲华为画《借绿山房图》(见插页图3)。
  咸丰十一年(1861),仓后街陈氏居住地遭兵火,但所幸“借绿山房”未受兵火之灾。
    (十) 陈树钧藏书(温岭) 温岭云浦陈氏仓后街有两位藏书家,一位是陈瑞图,另一位是陈树钧。
  陈树钧(1867—1931),字商霖,又字襄臣,廪生,温岭人。清末参与《(光绪)太平续志》纂修。宣统元年(1909)当选为省咨议局议员。在支持县长(1911年县长为胡为和)拒不交印,为民请命(1917年淋川盐民事)等事件中, 均留有痕迹。热衷乡土文献的搜藏,酷爱藏书。1890年前后,陈氏在老屋南仿宁波“天一阁”建“枕经阁”藏书楼。“枕经阁”藏书楼是清末民初台州著名藏书楼,与温西琛山金嗣献的藏书楼“鸿远楼”齐名。 陈氏搜书不遗余力,即使断篇残简,往往不惜重价购取,王棻《陈母叶恭人家传》中称其:“能勤敏力学,博览不穷,尤留心桑梓之文献,凡乡先进遗书残集,捃摭搜罗,不遗余力。”①搜录既久,所积渐多。文献记载: “阁中所庋凡数万卷,全浙府、厅、州、县志书仅阙其六,视浙江藏书楼及通志局所征集者犹过之,而于台人著述尤为措意,其失传者征求不遗余力。”(赵佩茳《石芙蓉馆集》之《襄臣陈先生暨配李夫人六十寿征文启》) “陈树钧,字襄臣,廪生,有枕经阁,藏台州先哲著述,逾四百种,多稿本抄本,浙省各府县志,亦搜购甚全。近志书已出鬻于海上商务馆,余亦散去不少”。(项士元《浙江藏书家传略》) “藏书甚多。仅《二十四史》就有三部。尤以地方志收藏最多,全省72个县中仅缺一县县志。”(《温岭县志》) “陈树钧枕经阁藏台州先哲著述有4百种,浙江省府县志亦富。”(《浙江历代藏书家名录·台州地区》)。
  除藏书外,陈氏还将乡邦文献刊刻成书。陈氏与修《(光绪)太平续志》时,搜讨编录,先后刊宋黄岩葛绍体《东山诗选》、宋仙居陈仁玉《菌谱》、元黄岩林昉《田间书》、元天台潘音《读书录存遗》、元黄岩潘伯修《江槛集》(藏日本京都大学)、江右《闽南诗草》、清太平黄濬《壶舟文存》(藏日本京都大学、临海博物馆)、清李飞英《补萝书屋诗抄》等。为了刊印,陈氏参订编录,寒暑不辍。如有字体稍讹者, 必毁板重刊。成后各行分赠,每种计数百十部。至以藏本借人助刊者,如《久庵文选》、《绿天亭集》等亦不下十数种。其心存乎桑梓文献可谓深且挚矣。
  陈氏“枕经阁”刊本黄濬《壶舟文存》、潘伯修《江槛集》、江右《闽南诗草》等流传至日本。1981年陈氏之孙、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陈高华(1938— ) 访日时,于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发现并复印《江槛集》一册寄回,后赠温岭图书馆。2003年,温岭中学155年校庆依据的历史资料,便是温岭图书馆藏《壶舟文存》一书里的《宗文书院记》。
  陈氏刊刻在当时的温岭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时声气所应,温岭一批藏书家纷纷刊刻乡邦文献,有金韶刊清太平黄治《今樵诗存》,复与金嗣献等刊《赤城遗书》八种,江涵刊黄濬《论语井观》,李树封刊明释宗泐《全室外集》,陈乃汶刊明太平林贵兆《正志稿》,林丙恭编印林原缙等《九老诗存》,林鼎编印《王静学祠墓录》、《林氏世泽录》、《文献录》。
  陈氏所藏志书后卖给上海商务印书馆,其余的也有不少散失。
  1936年浙江省文献展览会,陈氏藏书未有征送,温岭县政府仅送《平倭图》及《谢文萧像》数种,因此项士元有诗叹曰:“祭酒遗容手自摹,平倭古画未模糊。枕经藏弆多珍秘,太息陈农征送无。” 陈氏著有《台书存目》一卷(现吉林大学图书馆古籍文献库有藏本,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复生诗草》(旧藏温岭图书馆,民国)、《尊乡录续》未竟稿等。
  《台书存目》是陈氏所编简单的私人藏书目,载家藏台人之书,起唐大历, 迄清光绪,凡三百余部,有宣统庚戌(1910)自序。
  陈氏六十大寿时,梁拙存(质文)送颂联一副:“尊乡录续谢方石,老福人推陈太丘。”辞世后,葬北山山塘,墓前有李季修的挽联:“常将青眼看寒士,惯把黄金买古书。”这是其一生的写照。
  “枕经阁”原址位于现太平街道仓后街22号内。以前俗称“陈家”。现尚保留大门和老育婴堂区域。
  仓后街22号大门向西,二边倾斜成八字形,温岭当地俗称“八字台门”。
  进入大门是一个“石板道地”,东南二面是砖墙,北面的四合院就是原来老育婴堂区域。
  “枕经阁”为东西向七开间二层木结构楼房,完全仿照宁波“天一阁”建造。
  中堂门口有“枕经阁”三字的匾,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枕经阁”中堂有一屏风, 上面是毛庭植先生书蕴光法师的诗“红满千山绿满江”。
  各个房间里摆满了书橱,除了立橱,还有一种少见的长一米八,宽高都在七十厘米左右的平橱,前面有三扇可以装卸的橱门。楼上的窗子下面全部做成橱子形式,安有可以装卸的橱门。橱子里堆满了各种书画。
  “天一阁”取“天一生水”之义,阁外的园子以水池为主,堆以假山。“枕经阁”的花园则遍种花草树木。有广玉兰、夹竹桃、笔木、方竹、红白山茶、金桂、白桂、梅花、石榴、玉瓶兰、铁树等,靠西南面的阶沿下放置一口很大的水缸,灌·150· 台州藏书史 满了水还种了荷花。这水缸大约也是取的“制火”之意。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因保管不善,有部分书籍散失。五十年代初,项士元“于十居仓中得陈氏‘枕经阁’旧藏台州遗书近300种”。这批书后转归临海博物馆,现仍完好地保存着。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枕经阁”已没有了名实。该处房屋于七十年代拆除,最后建成为温岭饭店。
    (十一) 杨晨崇雅堂藏书(路桥) 杨晨(1845—1922),字定孚,号蓉初,路桥河西人。《台州府志》有传。青年时,就读杭州西湖崇文书院。同治九年(1870),主讲路桥文达书院。光绪三年(1877)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以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协修。后升任刑部掌印执事中。光绪二十三年(1897),辞官独修《路桥志略》,次年,创办越东公司。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黄岩县教育会首任会长。民国后,恬于仕进,惟以著书为业,尤拳拳于台学,刊播遗书,诱掖后进,希望能返回旧时‘海滨邹鲁’ 之风,与同乡王咏霓等结社吟咏。
  杨氏爱藏书,主讲文达书院时,曾捐献经史二千卷,说明其时已有不少藏书。同治十二年(1873)随孙衣言到安徽,校阅《永嘉丛书》,得尽窥所藏旧籍, 开阔了眼界。特别是在翰林院时征访台州文献,使其收藏量大增。他征访台州先哲遗书,先将书目从四库丛书中录出,如是四库未收者或仅为存目的,他一一搜求,并征私家藏稿,编成《台州访书约》(今有光绪八年[1882]刊本,1936 年温州籀圆图藏有一册)。光绪二十四年(1898)后,杨氏兴办实业,家境逐渐宽裕,为其藏书提供了经济上的便利。1920年,杨氏在路桥河西虹桥头建杨氏家庙,东楼储御书及法书名画,西楼是藏书处,即崇雅堂。总藏书达3万余卷。
  其中“有古籍万余卷,并藏有宋岳武穆王忠文墨迹”①。
  杨氏崇雅堂藏有宋陈咏著《全芳备祖》五十八卷。陈咏(1035—1112),字景沂,黄岩(今温岭岩下乡晋岙村)人,所著《全芳备祖》被誉为“世界最早的植物学辞典”。此书流传甚罕,刻本仅日本皇宫图书寮(今宫内厅书陵部)藏有一部残本(存前集卷十四至二十七,后集卷一至十三、卷十八至三十一)。明清以降,抄本有数部,但也非常罕见。而杨氏藏有一本旧抄本。此本为海盐马玉堂汉唐斋旧藏,有马玉堂笏斋印,又有“杨定孚鉴藏图籍”印。
  藏有明陶宗仪《草莽私乘》一册(旧抄本,是抄误字棘目,有“台州杨定孚鉴藏图籍”朱章)、清宋世荦《台诗三录》八卷抄稿本、清李诚《周易解》五卷(临海江涵抄本)及《易章句述》八卷(稿本)等乡贤著述和《古今图书集成》等。杨氏另藏有谢铎所撰《尊乡录节要》四卷、《拾遗》一卷,此本原本为清临海卢烱重刻,杨氏“求访累年,始从翰林院中得汪启淑进呈原本,亟令照抄”①。 藏有《东山诗选》二卷,宋黄岩葛绍体撰。葛绍体是宋代台州著名诗人, 《四库简明目录》称其为“山林枯槁之士,故其诗派颇近四灵”。该书至明中叶而亡,故《赤城新志》不载,乾隆中纂修《四库全书》,始从《永乐大典》录出,编为二卷。杨氏在翰林院时从内府录出,后经王棻与王维翰校补,太平陈树钧付梓。
  杨氏晚年常在鉴洋湖别墅居住,在瀛州亭,校录乡里先哲著述达数十种。所校非乡邦文献有《东坡诗抄》、《史记》等,1936年浙江文献展览会上, 其子杨子屏送展其所校《杨定夫校东坡诗抄》和《杨定夫过录归方评点史记》各一册。
  杨氏藏书室名崇雅堂,可能还有藏书处曰“敦书乐古斋”,项士元年谱中有记,“予赴黄岩路桥问学于杨定孚给谏,信宿敦书乐古之斋,复乘便游览鉴洋湖”②,也可能有养拙斋。
  至其后代杨子屏时,崇雅堂的藏书大多还在。许多珍贵的藏品还于1936 年参加了浙江省文物展览会,后逐渐散失。新中国成立时,项士元曾到杨氏崇雅堂寻访旧藏,藏品所剩无几,藏书仅存《古今图书集成》五百余册。
  杨氏重视整理、出版乡邦文献,以台属文学萌于汉,茁于唐,而盛于宋、明之间,又以故乡文献零落,时惧无征,因与乡人王棻劝人刻先贤遗著,以续宋世荦之书,于是叶书之《荫玉阁丛书》、陈树钧之《枕经阁丛书》、金嗣献之《赤城遗书汇刊》相继而起。杨氏先于宣统三年(1911)编成《台州丛书后集》,收乡邦先贤著述十七种,收入自撰《三国会要》、《台州艺文略》、《台州金石略》和《赤城别集》等,并加以刊刻。其中《任蕃小集》,从席氏《唐诗百名家集》录出,《百名家集》中仅载任蕃诗十首,今杨晨刻本多出八首。任蕃曾侨寓台州,在临海巾子山有“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之句,天下传咏为古今绝唱。杨氏所辑《临海水土异物志》亦在刊行之列。此本原为三国沈莹所著,宋前就佚失,明初黄岩人陶宗仪《说郛》曾有辑本,仅数条。于是杨氏重辑。民国九年(1920), 杨氏门人蔡骧在杨氏基础上辑成《临海水土异物记订补》,其手稿现存椒江陈梦赉处。民国十四年(1935),杨氏之孙杨绍翰亦有辑本,刊入《崇雅堂丛书》。
  《台州丛书后集》又收入洪颐煊所辑《临海记》二十九条,列为一卷。《章安集》为宋临海杨蟠所撰。杨蟠,字公济,章安人,曾与苏轼以诗唱和,欧阳修读其诗集有诗云:“苏梅久作黄泉客,我亦今为白发翁。卧读杨蟠一千首,乞渠秋月与秋风。”王安石有《答公济书》曰:“读足下之文,但知畏之,愿造所闻。”其见重于名辈如此。此书久佚,杨晨从《永嘉百咏》、《西湖百咏》、《山游倡和诗》及他书辑录为一卷。
  民国四年(1915)刊印《台州丛书己集》,杨氏复搜集唐、宋、元、明见存各文集,重为董整,抄存辑补,得十余种,与其门人徐兆章详加校雠,汇为是书, 付之石印。计收宋人集三种、元人集九种。台属宋、元两代文集,略备于是书矣。所收宋人吴芾、陈耆卿,及元人丁复、刘仁本所著各书,大半从《四库全书》中抄得,复请其乡人王舟瑶各为校勘,录为校记,搜辑群书,录为补逸, 各附书后。至宋人林表民,元人项炯、陈德永、杨敬德、泰不华、方行、郑守仁及释子贤等人所著诗文,则均杨晨及王舟瑶从各书辑录成者,篇幅寥寥,非原书也。
  杨晨之孙绍翰又排印14种成《崇雅堂丛书》。
  《台州丛书后集》、《己集》、《崇雅堂丛书》书目详见本书第三章附录《台州藏书家所刻各丛书书目表》。
  杨晨所著也很丰富,有《诗考补订》四卷、《三国志札记》一卷、《河西杨氏家谱》一卷、《三国会要》二十二卷及《临海县志稿》、《定兴县志》、《崇雅堂诗文稿》、《崇雅堂集》等,还辑有《临海异物志》、《台州艺文略》、《台州金石略》、《瀛州咫闻》、《赤城别集》等,编有《崇雅堂书目》,曾为《黄岩县志》总纂。   (十二) 王舟瑶后凋草堂藏书(黄岩) 王舟瑶(1858—1925),字星垣,一字玫伯,号默庵,黄岩县城天长街人。台州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藏书家。《台州地区志》有传。
  少年读书九峰书院,从乡先辈王棻研习经术,与黄方庆、江青、喻长霖、陈瑞涛等极尽友朋之盛。光绪七年(1881)补县学生,旋食廪。十一年(1885)入杭州诂经精舍,为俞樾赏识。十四年(1888)以优贡行于京师。次年中举人。
  先后被福建、江苏督学聘任,曾主讲于黄岩清献书院、临海东湖书院、路桥文达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受上海南洋公学之聘,教授特别班。是年,京师开办大学堂,受聘为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经史教习。次年与喻长霖于家乡创办黄岩公学,后赴粤襄办学务,任职两广学务处,监督两广师范学堂(中山大学前身),回乡后专心纂辑乡邦文献。
  王氏喜藏书,其藏书活动始于青年时代。在杭州求学时便辛勤搜购。每到一地又广购博览。辛亥革命后,辞职归里,1913年购地结屋于黄岩城东,筑堂“后凋草堂”,座师瞿鸿禨题字“王逸民庐”,堂东辟有潜园。冬十月落成时, 王氏题有《后凋草堂落成四首》诗歌,顺德温幼菊(其球)、钱塘汪鸥客(洛年)并绘草堂图。为后凋草堂所作题咏有劳乃宣的《题王玫伯后凋草堂图用见怀原韵》,汪兆镛《水调歌头·寄题玫伯后凋草堂》词,另沈泽棠(字芷邻)、章梫等人亦有题咏。天台张燮道(1864—1947)有《和黄岩王枚伯先生后凋草堂落成》诗。
  项士元在《台州经籍志·例言》中,将王氏后凋草堂、金氏謇谔堂、叶氏荫玉阁、王氏函雅堂、潘氏三之斋等并称为台城著名藏书楼。王氏藏书对其女婿、著名的历史学家张星烺(1889—1951)的影响很大。张星烺中年在其家养病期间,利用其藏书勤学不倦,并将国外搜集积累起来的资料与中国史料进行比较,树立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历史的方向和道路,所著《欧化东渐史》是其代表作。
  王氏非常留心乡邦文献,“收藏台州遗书甚富”①。1951年3月,王舟瑶家属王子允献出“后凋草堂”之旧藏,计稿本、写本、精刻本及书画等,一共20余箱,其中有王舟瑶自撰的《功学浅语》、《读朱随笔》等学术著作和《永乐大典辑出书目》一卷等,归临海博物馆收藏。过了两年,项士元又检得王舟瑶、王棻等各家旧藏图书40余箱,其中多有王舟瑶昔日之珍藏,内以《四库珍本》、《续藏经》等为最巨,还有王玫伯朱墨校《台州书画识》十卷、抄稿本,王玫伯校《说郛》六十卷,王玫伯校《容庵集》十卷(黄岩图书馆藏)。可见王氏藏书既富有,且多珍本。其中就有当时名家写给王舟瑶的大量信札,章一山先生的100多封信也在其中。
  王氏校乡邦文献多种,1936年浙江省文献展览会上展出其校本有:《王子庄王玫伯校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录》一卷,一册,抄本,清临海叶臣遇原著;王玫伯校《说郛》六十卷,二册,明抄本;王玫伯校《容庵集》十卷,四册,抄本,明仙居应大猷原著;王玫伯校《大雅集》八卷,二册,抄本,元天台赖良原辑。
  其所校之《说郛》六十卷本,为王氏从同乡王咏霓处购得,藏于九峰图书馆(见插页图4、图5)。
  王舟瑶是台州学问大家,购进后尝以百二十卷刻本《说郛》(顺治丁亥陶珽编)校之。跋称此本“非仅卷数不同,即编次亦异。凡刻本有而此本无者,约八百六十余种,此本有而刻本无者,亦约有百余种,当是南村初稿,其后增益为百卷耳”。1951年项士元到九峰图书馆征集到此书,送台州专区文管会,现此书为临海博物馆的善本书之一。
  另外据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三台文献录》点校说明记载,王舟瑶家藏有一部万历五年(1577)刻本《三台文献录》。《三台文献录》是台州古代一部总集性质的历史文献,所录文一般文献中很难见到,因此对研究台州地方史而言具有很高的价值。现临海博物馆收藏有两本晚清抄本,其一据临海学者徐三见推测应是王氏后凋草堂所藏,系王氏托人所抄。此书曾经黄岩王棻和临海黄瑞略为校勘。另一抄本项士元所藏,后捐献给临海博物馆。王氏抄本用印有蓝丝栏的元书纸,靠书根处印有“光绪赤城三志稿”诸字。
  王氏还藏有王诗《缶鸣集》。此书以手抄本传世,为王诗后人“从玄孙旭东碧桥录”。咸丰庚申年(1860)王棻收到此书,转录一本。传至王舟瑶时,他又从王诗后人处觅得分体《缶鸣集》抄本,有诗、集句等四百四十三首,较不分体多一倍,遂再请人抄录,合二为一,珍加收藏。本书后题有王舟瑶二跋文,盖有“默庵六十后所藏”、“默庵”两收藏印。
  王氏藏物中精品还有《九峰读书图》。光绪年间,王舟瑶与黄方庆、江青、陈瑞畴、喻长霖、孙濑泉、郏颂平读书九峰时,极一时友朋之盛。后数岁,诸人分散,王舟瑶感念旧游,倩蒲华为绘此图。王舟瑶曾作《九峰读书图记》,其文《默庵集》有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王氏家属将此图送台州专署文管会,今藏临海博物馆。
  王氏一生主要从事教学活动,其藏书是与读书、教书、著书密切相连的,利用藏书著有《中国学术史》、《读经札记》、《读说文札记》、《郑注禹贡引地理志释》、《周官孟子异义疏正》、《穀梁逸礼考证》。他留心乡邦文化,对台州文献作出整理后,编纂了很多地方志书。其中所编之《(光绪)台州府志》是台州府志中的优秀之作。此志创修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原由叶书、张廷琛、毛宗澄等人分修,后赵亮熙调任处州知府,志局以经费支绌而罢,未修完之志稿藏王氏后凋草堂。民国后,王氏重加厘订,写成一百三十卷。民国十四年(1925), 王氏卒,其弟佩瑶重校为一百卷,民国十五年(1926)得台州旅杭同乡会之助, 付诸刊印,现传本尚多。原稿本后散出,现温州图书馆存二十册,上海图书馆存三十七册,其中《大事略》五卷现藏临海市博物馆。
  王氏又编《天台仙居水道考》一卷,辑《台诗四录》二十九卷,有石印本,辑成《台州文献随见录》。另又辑《台州先哲遗书》、《天台三集》、《台诗外录》、《台州文征》等。他收藏的乡贤著述还没来得及刊刻的,还有许多种。王氏著作还有《默庵集》、《默庵诗存》(六卷,有民国六年王氏刊本)、《后凋草堂日记》等。
  曾把后凋草堂藏书编成《默庵藏书目》一卷。
  1936年浙江省文献展览会上,后凋草堂藏书未有应征,项士元在《七区文物展览会杂咏》其十五云:“苍溪文献属琅玡,蜀道鹃啼日渐斜。崇雅风湮人不见,清河幸有旧藏家。”又在后注云:后凋草堂主人王毅侯适在蜀病卒,崇雅堂主人杨子萍(作者按:应作子屏)亦未在家,均未将其藏书送会。
  王舟瑶印章很多,有“黄岩王玫伯校阅金石文字印”白文方印,“默庵五十以后所作”朱文印,“后凋草堂”、“玫伯”朱文小圆印等。他的藏书中有一本《王舟瑶使用印章》,至1936年还保存着。
  在刻书方面,王氏亦有贡献。他与王棻共同刊刻《台州丛书续编》。又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刻《赤城后集》。当时台州《赤城后集》藏本有临海郭协寅本和黄岩王棻抄本。郭协寅本为未校本,王棻本从临海洪氏小停云山馆藏本录出,略以是正。而洪氏本在当时已佚失。王舟瑶以郭协寅抄本为主,参以黄岩王棻抄本,将之刊行。
    (十三) 金氏鸿远楼藏书(太平) 金嗣献(1885—1920),字刘民,号谔轩,又号鹤仙,温岭华山(今温岭琛山) 人。其先祖几代皆读书好义,富而好礼。祖父名寿祺(1835—1880),字祉受, 号芾斋,喜收集乡邦文献。幼颖异能文,同辈皆习举子业,寿祺独喜子史家言, 斐然有纂述志。同治三年(1864)由廪贡署浦江教谕。五年(1866)署昌化训导。时为太平天国乱后,又继以荒年,文风颓废,寿祺为书院延师讲课,振兴人文。力学能文,性爱储书,于乡哲遗著犹拳拳,收藏甚富。据其孙金嗣献言,自己收藏乡邦文献不下四百部,但仍不及其祖父旧藏之十之七八,可见寿祺所藏不在少数。寿祺去世后十年,也就是光绪十六年(1890),其家遭火,藏书尽付灰烬,其中包括寿祺自著之书。寿祺所著有《两论题解集证》四卷、《鸿远书屋诗抄》四卷、《师果斋文抄》六卷、《小有天园杂著》二卷、《吮笔余吟》二卷,共十数卷。又曾参修《(光绪)太平续志》。
  嗣献少禀父教,继承祖父遗志,意识到保护文献的重要性,觉得“今日新学渐兴,旧学不绝如缕,恐百十年后欲求前此十一之存而更不可得,献之罪不益重耶!”①于是或购或抄,尽心搜罗。
  他更重视搜集的是地方文献。对于台州历代文献他了如指掌,他在序《赤城遗书汇刊》中说,“历代著述见于郡邑志及各家书目者,约有三千余种,乾隆时纂修《四库全书》,著录百十四部”,这说明他收藏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有所计划的。经过十余年的搜访,至民国三年(1914)刊刻《赤城遗书汇刊》时,他已积得台州先贤著作达五百余部。虽然不乏秘笈孤本,然想见文献凋零,他深感惋惜,仍搜访不懈。虽残篇断简,一鳞半爪,皆不放过。他的藏书楼取名亦延自他祖父的书楼,称“鸿远楼”。
  金氏藏书多秘笈孤本,如明黄岩张孝翊所著《掬清稿》一书就是其一。
  是书永乐间毁于盗,虽经张氏诸孙搜葺,也只存诗之一二,而谢铎之叔父谢省编有一集。谢铎曾藏有抄本。嘉靖间张孝翊之曾孙张沛等为之刊行。然至清代年代久远,文献凋零,王棻修《黄岩志》时遍访是集不可得。而金氏家中恰藏有一本,正是谢省所编。当金氏将所藏旧抄本寄予王舟瑶作序时,王氏“为之狂喜”。后金氏将之刊入《赤城遗书汇刊》。金氏另藏有《全室外集》等,亦是罕见之本,刻入《赤城遗书汇刊》。《全室外集》作者释宗泐(约1318—1391),字季潭,号全室生,黄岩(今属温岭)人。性好儒书,朱元璋呼之为“泐秀才”。尝奉命取经西天,晚年任僧录右善世。著名学者朱右、徐一夔曾为序,推崇备至。
  然而不幸的是1916年11月8日(《台州地区志》记为1918年)藏书楼又不戒于火,所藏付之一炬。对此,金氏深感“抱痛无已”。但其藏书精神不失, 他在新住宅建成后,又在住宅东边筑起了新的藏书楼,名“冬青草堂”,亦称“耽书草堂”、“丹素堂”。自撰《耽书草堂访书约章》,广为散发,凡愿售者则购,不售则抄。可惜不久辞世,藏书终未恢复。
  金氏不仅藏书,还对所藏书加以初步整理,凡著作者之履历,序跋者之姓名,旁及卷册数目,版刻存否,一一笔之于书,撰成《鸿远楼藏台州书目》四卷, 民国三年(1914)活字本,浙馆有藏。金嗣献还编有《国朝太平诗存》十二卷、《方城诗录》八卷,著有《三台正气录》一卷,辑《台州零缣录》等数十种。
  金氏深恐“世变日亟,国粹将沦”,于是着手刊刻地方丛书《赤城遗刊丛稿》。他与伯父金韶、母舅李树封共同出资刊刻。此书开刻于民国三年(1914),告竣于次年仲夏,先后花了一年多时间。
  此丛书共十六种,以宋、元、明、清台州府郡人的集部著作为多。其中《陈子高遗诗》一卷(此为项士元录本),从《两宋名贤小集》中录出,余略举其未备为补遗,并附它书为附录以畀之。又从《乐府雅词》中刺出子高词三十六首,为《赤城词》,附印于后。《四六谈麈》为谢伋所著,伋字景思,自号药寮居士,上蔡人,官至太常少卿。朱子有《题谢少卿药园》诗二首,所谓“谢公种药地,窈窕青山阿”是也。此书为左圭《百川学海》所刊旧本,卷首但题“灵石山药寮”字,不著撰人。《谈麈》一卷,虽所论仅据当时之体,未能上溯六代三唐,穷其派别源流,于骈俪之文所得尚浅,然于宋代制诰章奏笺牍,亦能略抉得失,自抒所见, 虽不能如后来彭芸楣《宋四六话》之详赡,以视王性之之书固已过之,盖亦轫始难而踵成易欤。是书与《深雪偶谈》皆王舟瑶欲刻入《台州丛书续编》而未果第二章 藏书文化的鼎盛 ·159· 者。《密斋笔记》六卷,初刊于淳祐元年(1241),至宝祐四年(1256)谢深甫子亦懋重锓于抚州。久无传本,是本系乾隆时纂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录出者,然吾台亦不多见,仅刻于胡氏《琳琅秘室丛书》中。金韶惧其久或不传,特为刊行。《昼帘绪论》从《学津》本迻录,间有脱误,据陆清献《莅政摘要》本略为是正。《深雪偶谈》乃金韶所藏抄本,王舟瑶以所辑旧本为之校。(王氏尝抄《说郛》所载,校以曹刻本,拟刊入《台州丛书续编》,未果。)《待清轩稿》二卷, 《四库全书》有存目但访求未果,爰检顾氏《元诗选初集》,内有高士诗十六首, 虽吉光片羽,而忠孝之情流溢言外,亦足见其诗格之高矣。《介石稿》用自己辑本与黄壶舟辑本,互相补益。《全室外集》刊本久佚,假陈树钧藏本,复参以金嗣献藏本,合校而成,李树封为之跋。《掬清稿》为张孝翊著,谢省重编,旧抄本,惟先绝句次古风,叙次多错乱,又以宁山所撰像赞题为是《集》序,窃疑为传抄之误,爰重为编次,寿诸梨枣。《定轩存稿》用王棻所抄天一阁藏书,重为编次,梓而行之。
  丛书书目详见本书第三章附录《台州藏书家所刻各丛书书目表》。 附:《金氏台州书目》自序自序曰:台古荒域也,自唐以来魁儒玮学,纂述斐然。宋太史景濂谓“晦翁传道江南而台特盛”,非虚语也。而图经所载都三千余部,可谓夥矣。然而蟫蠹之摧残,兵燹之消亡,代远年湮,十不存一。先贤仰屋著书冀千秋万岁之名,将何恃以自壮乎?先祖芾斋先生于桑梓文献,搜罗尤富。岁庚寅居舍不戒于火,所藏编简尽葬劫灰。先父阗生先生尝语献云:“汝祖留心乡邦故籍,不遗余力,今皆被毁。收复之任吾于汝有厚望焉。汝其勉旃。”献敬识于心不敢忘。失怙以来,羁绊人事,未遑及此。追思提命,十有五年,于兹咎已莫逭。况今日新学渐兴,旧学不绝如线。恐百十年后欲求前此十一之存而更不可得,献之罪不益重耶?爰谨遵先志,或购或抄,虽残篇断简,亦不惜兑以重金。间有从农家败箧中检出,易以布帛米粟者,东云一鳞,西云一爪,计得四百余部,因思一卷一册得之非易,凡著作者之履历,序跋者之姓名,旁及卷册数目,版刻存否,一一笔之于书。
  庶后之好古者,知先哲之虹光剑气,尚在天壤间也。然较之吾祖昔日之藏,尚不及十之七八。嗟呼!既无解于桑梓之敬恭,亦奚慰先灵于地下。抚心自问,两有愧矣。无涯之戚惟有俟诸异日焉耳。甲寅二月太平后学金嗣献志。
    (十四) 金煦春藏书(太平) 金煦春(1812—1866),字步蟾,号镜人,太平水洋人,《(光绪)太平续志· 仕进》有传。性孝友,博通载籍,家境富有,喜义举,与同志创建宗文书院。咸丰七年(1857),由廪贡历署会稽教谕、富阳训导,后升任江西补用知府。同治元年(1862),仙居、天台倡义击贼,捐款赞助。又捐赠婺源饥民,令全活无数。
  捐建郡城校士馆、朱子祠,颇受台州郡守刘璈器重,修建金清总闸时被任命董理其事。因积劳成疾,不久去世,年仅五十四岁。
  金氏藏书很多,有数万卷,排比盈楼,既以自娱,又为教习家族子弟之用。
  其父二风先生虽年老,犹不废书,手一编,课其孙。① 从白发老翁到童稚小孩,一家三代,整日捧书吟哦。藏书楼名“读古楼”。“读古楼”,意味着“书之年华, 其曰可读”,而且读书要日得新意,有所领悟。日悟其新,读无止境。太平黄濬为之作《读古楼记》。金氏著有《修齐要语》一卷、《诗经集解》二卷、《读古楼文抄》十六卷、《诗抄》四卷、《履夷集》等,汇辑《云浦文抄》四卷、《白燕文抄》一卷。
  金煦春建宗文书院,其子鹤声也热衷于文化事业,捐藏书万余卷。金鹤声,字葆垕,煦春少子,考取觉罗教习,期满以知县用,花翎加同知衔。出资购书万余卷藏宗文书院。
  附:黄濬《读古楼记》读古楼者,二风金翁以课诸孙,又其哲嗣镜人广文教子处也。咸丰壬子夏,翁及广文属余记之。
  客质于余曰:“子舆氏称尚论古人,读其书,论其世,是昔贤以读古为知人论世之资也。金氏贤乔梓于近今之世,口无雌黄,即论古有识,亦不轻肆笔舌, 奚以是名楼为?”余曰:“不然,唐司空表圣不云乎:‘书之岁华,其曰可读。’广文蓄书数万卷,排比盈楼,既以自娱,又以为庭训。二风翁虽耆耄,犹不废书,手一编,课其孙。其孙大者已能食古而化,余亦英英玉立,各受经以哦,不懈而及于古,无难也。合三世之岁华以读古,不亦赡乎?且非徒读而已也。表圣不又云‘如将不尽,与古为新’乎?夫人今日读百篇,明日问之如故也,明日读百篇, 后日问之如故也,则亦何贵有是读哉?善读者,今日见新意,曰:‘古人其贶我矣!’明日得新解,曰:‘古人又贶我矣!’积而至于日之又日,新而又新,其得力于读,读岂有尽哉?况楼之为居,高明虚旷,以之读古,非即表圣之所谓‘超超神明,往来千载’者耶。” 客喜曰:“然,请书之。”遂书以为记。
    (十五) 黄濬藏书(太平) 黄濬(1779—1866),字睿人,号壶舟,晚号四素老人,太平人。太平藏书家陈瑞图之外甥。道光二年(1822)进士,历任江西萍乡、于都、彭泽知县,署南安府同知。重视文教,兴利除弊,深得人心。道光十八年(1838)为人所诬,遣戍·162· 台州藏书史 乌鲁木齐。二十五年(1845)回归故里,其后历主黄岩萃华书院,太平宗文、鹤鸣书院讲席。黄氏喜诗善文,工书能画。为文跌宕可喜,是清代台州著名文学家。在戍所时,林则徐亦谪于彼,二人一见如故,相契甚合,经常剪烛论文,通宵不息。林则徐对其行文推崇备至,认为“其诗若文,浑涵万有,不主故常,汪洋恣睢,惟变所适,窥其意境,若长江之放乎渤澥,竹木艑舻,不遗巨细而无乎不达”①。又举黄氏同乡林鹤巢先生比之,林鹤巢之诗文曾被天台齐召南誉为“澄泉一泓”,林则徐认为,两者的区别在“鹤巢之气清,壶舟之气雄,鹤巢之笔幽,壶舟之笔健也。” 黄濬家世富有,世代书香,至其祖父时家道中落,然文名鹊起,黄濬之父与伯父继之,皆精岐黄。至黄濬一辈,亦多台州闻人。黄濬之弟有黄治、黄渲。
  黄渲,号芗谷,著有《三桧轩诗文集》。黄治,字台人,号琴曹,后改今樵,性豪爽,诗与画与黄濬相当,他与黄濬手足情深,笃于友爱,一生大多时间都追随其兄。黄濬被贬谪新疆时,黄治刚好在京都,闻讯后即昼夜兼程,急赴江西与兄汇合,“万里从行,冰天雪窑,与同辛苦”,在塞外呆了七年。他们往还沿途还不忘吟诗作赋,诗名远播,时人将黄氏二兄弟比为“苏氏昆仲”,即苏轼、苏澈兄弟。黄治著有《伊洄录》一卷、《孔怀录》一卷、《图南录》三卷、《荆舫随笔》一卷、《亦游诗草》一卷、《窃余剩草》一卷。
  黄氏好聚书。任彭泽县令时,购得典籍十箧,有万余卷,归里时,他托门弟子暂为保管,不料弟子不小心,藏书尽数为火所焚。其胞弟黄治作词一首以记其事云:“寒门读书十余世,万卷藏书手泽系,山县乏抄胥。宝此欣未坠续经, 我兄偶得仕俸入,不为衣食使。积铢累寸近十年,料理付诸门弟子,曰汝藏之慎勿疏,吾将捆载还故居,子孙读否知何如,弟昆雠校老可误。”② 藏书家藏书要有眼光,有时看上去不起眼的本子实际上很珍贵,他们就能于平凡中发现珍宝的能力。比如道光十年(1830)正月,黄濬宿于秀才王懋昭家塾中,于故纸堆中发现《昌雩文集》抄本。这是非常罕见之本,虽地方志中有提及作者姓名及著作出处,但黄氏查《文献通考》和《经籍考》中均无此记载。
  然而该本“蠹鱼已蚀其半,字迹将芜”,为了不致其灰飞烟灭,黄濬特为抄录并校雠之,且将之寿之梨枣。
  黄氏搜书之勤从他得书经过可见一斑。他所得之书有从平凡人家的故纸堆里发现的,也有人主动出示让其鉴别的,可见他搜书在台城小有名气。比如明代黄岩人胡昌贤所著的《委羽山志》,由于屡经兵乱,至清代己版毁书亡。道光二十七年(1846),黄氏游委羽山,寺中一道人出示此书。此乃道人收城乡废纸,偶尔捡到的。黄氏得书后,急忙抄录了一本,将原本归还。
  黄濬著述丰富,有《夏小正注》一卷、《周穆记传》一卷、《萍乡县志》十六卷、《衍仪》一卷、《漠事俚言》一卷、《东还纪程》二卷、《仪象图》一卷、《梅初录》一卷,《黄庭内景玉经玄解》一卷、《壶舟诗存》十五卷、《壶舟词》四卷、《黄氏驿程日记》二册。辑校《青紫秘书》五卷,藏书楼为“知所止斋”,藏书印有“臣黄濬”等。
    (十六) 王魏胜天香楼藏书(仙居) 王魏胜(1801—1881),原名熙,字卜昌,号杏村,仙居县人,咸丰十一年(1861)恩贡。光绪《仙居县志·文学》有传。“质敏力学,善诗古文”①。《(民国)仙居县新志稿》称:“公《天香楼诗集》余未之见,《台诗四录》选其诗七首,皆悲壮苍凉,古趣盎然。余谓仙居清季,诗以卜昌为大家。”② 王氏喜收藏,“尤留心桑梓文献”③,“曾以厚藏台州地方文献闻名三台”。④ 在阅读各种书籍时,只要有单词只字与乡邦文献相关,就随手抄录下来。曾于杭州旧书肆中购得唐仙居《项斯集》,又从朱述之、司马绪处借抄宋朝名臣仙居吴芾的《湖山集》,并抄有宋仙居陈仁玉所撰的、目前所知为世界最早的食用菌专著《菌谱》、陈耆卿《筼窗集》。王氏在《湖山集》跋中详述了得书始末:“《湖山集》,少宋师吴康肃公著。公为邑西吴桥之析桂里人。乡人类知公而绝不知公有集。胜阅《简明目录》,知公有斯集,藏西湖文澜阁,例许士人抄读,然有司过事,谨藏非官府通声气者无由假抄。胜伏处茅庐,屡欲一读其集,尝三至文澜阁,而管轮谨严,从倚门外而已。癸卯(道光二十三年,1843)之春,学使经术词章之士肄业诂经,胜猥备斯选。馆前邑侯缪南卿师处金陵,朱述之先生过访谈次,慨出是书,携抄而后想慕十数年不获观囗之书乃得饱读,快何如矣。述之以名孝廉,作令吾省,喜聚书,稿辑金陵人历朝诗,不下百余卷,志犹未已。各家诗文集之未行世者,即非金陵人,亦莫不手录之。曾邀至读书处,恣观所藏, 半皆未见本也。台人陈耆卿先生《筼窗集》十卷,胜亦假抄焉。陈仁玉侍郎所著《菌谱》,蒙其顾抄见惠。虽寥寥数页,亦吾乡之文献也。又从市上购得项子迁诗集,十数年来顾见不得之书,连得五部于数月之间。余此行非为书来,而所得于书者,不既多乎哉?”① 《湖山集》,吴芾撰。《四库全书总目》称吴芾“诗才甚富,往往澜翻泉涌,出奇无穷”。王氏录得文澜阁本《湖山集》,排印未果,久复失去三卷,今存七卷, 魏胜之孙澄轩将之排印(按今文澜阁藏本缺上册)。人有诗云:“欲忆遗书储秘阁,人间何处读湖山。”记的就是王氏藏书及保存《湖山集》之事。
  仙居位于浙江台州一隅,然山川清淑之气,代产伟人,唐有项斯,宋元之际有吴芾,元代有柯九思,皆彪炳史册。王氏慕本邑前人之风流,搜得其遗文,编成一集,以永其传。
  如柯九思之文集。王氏搜集柯氏遗文,编成《丹邱生集》三卷。卷一题跋集文,卷二皆题画诗,卷三题画及宫词集作,附宏简录《松江府志》、《辍耕录》等及题柯敬仲画诸诗,搜罗放失,具见苦心。柯九思有诗见于顾瑛的《草堂雅集》中,且为压卷,向来藏书家奉为膏圭,然兵燹之余,独缺首卷。柯氏未采得顾氏《草堂雅集》中诗,此为遗憾。然王氏所编有而顾选不载者尚有诗九首、词五首,又题跋二十余首,亦足与顾选相辅而行。
  恢复《项斯集》。项斯,字子迁,唐仙居人。性疏旷,曾于山林泉石间,长哦细酌三十余年,其所作诗词清妙美丽,杨敬之有诗云:“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后来“逢人说项”一词即源于此。王氏于武林旧肆得诗一卷,原本仅四十一首,益以《全唐诗录》四十余首,并《安洲诗录》所采,共得百余首,“庶复旧观”。
  王氏对本邑诗文及县志保存的贡献。他留心乡邦文献,旁搜六邑,凡有关于仙居一县之诗,随得随编,成《安洲诗录》八卷,有道光天香楼刊本。
  还有清仙居朱华撰《山人余事草》稿本,亦为王氏所藏,有王氏序,上钤“杏村”藏书印。
  他曾得卷石于石井,携归宝藏之,因以名其所居为“画石山房”。
  王氏曾撰《(同治)仙居县志》;为其祖母征诗得九十一家,词百余首,又传启二首,汇为《节寿诗才册》一卷;邑诸生为之画征诗得二十四首,又赋铭题跋等五首,稿为《画石画册》一卷;自著有《画石山房文集》、《天香楼诗集》等,藏于家。
    (十七) 陈春晖收藏(临海) 陈春晖,字寅东,由廪贡生充志书馆誊录,选会稽训导,历署富阳、金华府训导,同治三年(1864)司铎玉环。善古文辞,兼工书法,虽老不废,年七十六卒于官。遗稿萧然,旧书数簏而已。著有《运甓录》六卷、《北游诗草》一卷、《听秋吟馆诗草》等。
  陈氏家藏铜雀瓦砚及古砖敷百,题名所居曰“汉瓦晋砖之室”。黄岩王咏霓赠诗云:“先生嗜古出真意,头白耽书世所稀。金匮玉函得津逮,晋砖汉瓦争光辉。何来海峤论文字,向日京尘污客衣。一种未能消遣处,故园松菊梦全非。” 陈氏收藏古砖于清道光六年(1826)左右就开始了。任职会稽(绍兴)时, 已收有不少古砖,他手为影拓,装成四册。会稽乃古贤觞咏之地,有永和四十一人之遗迹,陈氏于败垣废井中,广而搜之,得古砖六十余种。时逢英军侵占四明(今宁波),兵屯会稽,兵乱之余,陈氏仍对古砖加以整理,次其年代,详其尺寸,记其出处,间附以论说,抄写成帙,名之曰《运甓录》,归里时藏于家。不幸咸丰三年(1853)毁于水,陈氏惧三十年收藏之苦心废于一旦,乃重为审释, 间附各家题品,汇为四卷。后其子又续得宋砖九十三种,增补成六卷。《运甓录》记载自东汉迄宋明之砖三百余方,元代砖有六十四方。
  时冯登府所著《浙江砖录》完稿,而《运甓录》所著多出该稿的古砖,如汉永平、吴太平、建衡、天纪、六朝各砖,尚多佳品。
  东武刘喜海称《运甓录》“精博绝伦”,“其中汉砖尤为罕见,大吉祥一砖竟与汉镜铭竞美。至唐、宋砖文人所不甚留意者,亦考据审确。”① 陈经抱识曰:“张蕊官大兄过余求古精舍,出示寅东先生家藏古砖拓本。
  其中汉之永平、永元,吴之太平、天纪,宋之孝建,齐之昌隆,政多佳品。尤奇者,划文数种,义结曲,洵为世所罕有。至所著《运甓录》,考核精详,亦必传之书。”② 除古砖外,陈氏还有书画收藏,也于咸丰三年(1853),半毁于水灾。
    (十八) 项炳珩收藏(临海) 项炳珩,字秀麟,号斌圃,又号冰夫。项士元伯父。《临海志稿》有传。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取正红旗汉教习,期满历任淳安汤溪、泰顺云和、诸暨县学教谕,处州府学训导。天资颖敏,豪迈不群。又善书,好饮喜咏。乐观道书, 静坐养气以葆天真。尤好放生。其诗自抒怀抱,不事雕镌,亦不屑依傍唐宋人门户。客中诸作,拳拳以母老为念,固笃于本原,有真性情者。喜藏金石图书, 且极多,葛咏裳在序《如不及斋诗抄》中,称其(学博)守金石图籍极富,为赤城冠。在钱塘江上游诸县游历多年,每到一地都以诗书自随。其子元渐为刊刻《金鸣草》一卷,《有竹山房文稿》一卷。另著有《如不及斋诗抄》八卷、《有竹山房文抄》一卷、《如不及斋别集》四卷、外集一卷、《环山楼词》一卷等。
    (十九) 李安阳、李香山父子藏书(临海) 李香山(1833—1877),名以恩,字肇桂,号香山,临海大汾人。乾隆年间富室李统俊(1709—1776)后裔。其父李安阳,收藏图籍数万卷。李香山所居“添香吟馆”,收藏历算声律诸书颇丰。同治元年(1862),李氏毁其家业以阻太平军,事定后退居龙山之麓草堂隐居清养。十余年,未下其榻,其不知者以为酣睡,实为道家养生之术。精究五星,留心七政。光绪三年(1877),旧作授门生李镠校订,李氏为选刻《满翠楼诗抄》、《梦觉草堂集》、《梦觉草堂诗稿》。其中《诗稿》一卷录古体诗六十七首、近体诗十四首、断句四首。学使潘衍桐采其诗入《两浙■轩续录》。   (二十) 李旭阳、李镠父子藏书(临海) 李旭阳(1801—1851),名士贤,字淡人,号菊村。临海大汾妥桥(今属椒江)人。少读书,不喜为章句帖括之学,好禅,弹琴咏诗,宅后筑芙蓉园,与诗客琴士弦歌觞咏,自称“芙蓉园主人”,所“藏三千轴”(其旧物中有镌有“藏三千轴,习琴堂主人自识”的旧书箱)。好吟咏,购书不惜重价,读书以多为贵。藏书处名“习琴堂”。著有《习琴堂窗稿》二卷、《习琴堂诗选》四卷、《丑寅集》一卷、《芙蓉园初稿》三卷、《百首灵签》一卷、《七家唱和集》二卷以及《琴堂续集》、《遣愁集》、《虫蛉集》、《琴堂初稿》等。
  李镠(1839—1901),字琅卿,名世轩,号隐居士。旭阳子。岁贡生。善书, 能篆刻,喜弹琴。弱冠从学其族人大汾李香山,在其家藏书中,偶得《天元算术》,颇有兴趣,刻苦钻研,十几年间,详阅各家天元诸术,得其精髓,遂成“台州算术研究第一人”。光绪初,主讲大汾龙山、宾贤书院,力倡天元术,习者纷起。
  著有《衍元海鉴》二十卷(初用木活字印行,后沪上书局为付石印),此书在当时影响很大,受评价颇高。
  李氏承继其父购书、藏书的志向,将所居祖宅自署钟秀盦,并特地置办邺架、书箱,用以置放书籍。藏书楼命名为“钟秀盦”,语出柳宗元《马退山茅亭记》:“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 光绪十九年(1893)重修《临海县志》时,李氏利用采访调查之便,搜访台州乡贤遗书,并逐条寻检抄录,因此其所藏之书颇富,中多乡邦文献,名家善本、珍本。
  为增加所藏,李氏还手不停笔地抄写,其中所抄之本有清侯嘉■《人倚楼集》一卷、《冰壶山人诗抄》一卷,清临海冯赓雪《钓鳌集》一册、《兰竹居诗集》四卷,清临海黄河川《黄进士诗稿》一卷,清天台朱松龄《晓山诗草》一卷等。
  李氏所辑其族人之书甚多,有明临海李镗《锦联集句》四卷附姓名小识一卷,清临海李宣阳《梅墅诗稿》,清临海李世金《雪园诗稿》一卷,清临海李肇桂《梦觉草堂诗稿》一卷等。
  李氏还辑有其师临海尹圣任的著作《尹莘农诗稿》一卷。虽然所搜集尹氏诗作不多,但被选刊在他处的只有17首。今存《尹莘农诗稿》是李氏手抄稿本,版心有“钟秀盦诗丛”字样,后辗转流传到近代学者项士元手中,1936年浙江省文献展览会上还参加过展出。
  李氏另辑有清临海季安雅《悔斋诗集》一册,乡邦掌故《片羽仅存集》一卷等。
  然而李氏之书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李镠曾撰《克复府县始末》,原刊本为光绪二十一年(1895)习琴堂版,临海秦楠曾手录。然于民国十四年(1925), 秦楠再至大汾,“洵诸李氏故老,此丛书原本已佚,亦仅存算学矣,询其家藏书则荡然矣,可慨也”。
  “文革”时,他的“钟秀盦”藏书,包括许多字画、碑帖,被其曾孙拿到村办公室前的操场上烧毁了。厚厚的线装书足足烧了两天。有一部分书当年遗忘在楼阁里,侥幸保存了下来。但经水浸虫蛀鼠啮,有些已经面目非,残缺不全。
  今残存的仅有李氏数种算术著作(《万鲸元革》等)、光绪《台州府志》、安徽《休宁县志》、他的一些手抄本和刻有“钟秀盦”字样的书柜。现临海博物馆有部分李氏藏本,如经部《中庸传谱》,光绪二十年(1894)习琴堂刻本;子部《龙山书院元草》二卷,《石鲸书院元草》四卷,光绪五年(1879)刻本;《籥吉指源》四卷,光绪梦觉草堂刊本;集部《习琴堂诗集》、《梦觉草堂诗稿》一卷,《金竹坪诗集》二卷,《梅墅诗稿》一卷,《雪园诗稿》一卷,均为光绪五年至九年(1879— 1883)刊本;史部《克府郡县始末》光绪二十一年(1895)刊本等。
  李氏抄录的清临海冯赓雪著《钓鳌集》和他所校辑的一些旧藏,现藏临海胡平法家。李氏手校冯赓雪《台南洞林志》、光绪九年(1883)刊本等散落在别处。
  除藏书外,李氏在刊刻上也有贡献。他家开设书坊,藏有习琴书堂旧版, 雕版印刷刊印。他的著作及藏书刊刻成书,辑印成《钟秀盦丛书》十种、《汾川李氏艺文集》等。
  李氏之子有三,其中长子响用、三子田用均受其父影响,在算学上有所造诣。响用(1865—1908),禀生,精天元、代数、微分、积分等中西诸算术,并知西学火器。曾随杭州吴庆坻学政幕游湖南,阅视算学、兼训科门,校试卷名著一时,著有《代数法》、《微分法》、《积分法》各二卷,《代数释例》、《微分合解》各一卷,又《求叠微分》、《求叠积分》各一卷,《火器辑要》等。田用(1878—1916),国学生,习天元算术,大有心得。
  李氏故居在今椒江区前所镇妥桥村,里人称“新旗杆”之地。当年宅前门首树立甲午石,以标榜李氏甲午(1894)岁贡。房屋共二进,26间,后园辟为花园,有鱼池、花坛,还植有古柏树,宅西十多间凤凰翼房是当年李氏印书、设塾的旧屋。今老宅已废弃,前座13间拆毁翻建为新居,后座房屋也空着,旧砖败垣,默默无语。
    (二十一) 戴勖屏藏书(临海) 戴勖屏(?—1924),字葆容,又字子芗,号旭东,临海人。居巾子山西麓义井巷。初为粮胥。笃好书史,尤留心地方文献,所居慎余书屋(亦称艺稼轩), 所藏字画亦不下数十轴。晚年家道中落,眇一目,卖卜于市,抄书仍不懈。并好吟咏,能篆刻。1917年,临海县创设图书馆,出所藏古籍数百种供众览。年七十卒。著有《艺稼轩吟稿》,辑有《国朝诗鼓吹集》。撰《慎余书屋书目》一卷。
  殁后未久,所藏书画多为有力者购去。项士元购得其手抄及乡邦文献各书多种。
  《慎余书屋书目》所载家藏各书凡一千六百余部,分二十三类,每书仅记书名、册数,不载撰人名氏,体例未当,前有光绪甲申(1884)自序,序略曰:“余生平性极疏懒,无一能技,偏染幽僻,储书千余部,聊以消鄙,而骀荡生涯、优游乐岁,岂敢与昔人抗衡哉?” 戴氏《艺稼轩秋日偶成用杜工部〈秋兴〉韵》反映了书楼艺稼轩及戴氏在房内读书的情景:“双帻秋深俨画林,几层岩磴接森森。卧云院宇横碑古,绕郭山峦簇槛阴。幽巷鸟声消俗虑,高楼客梦破禅心。拥书不解闲非事,读罢离骚听暮砧。” 戴氏手抄书,其一为明天台徐一夔撰《始丰稿》,此书原十五卷,四库著录, 已佚其一。钱塘丁丙为辑《补遗》一卷《附录》一卷,刊入《武林往哲遗著》。
  编有《艺稼轩丛抄》八卷,一册,共录黄子珍《秋籁阁笔谈》二卷、蒋仁《采访备考》一卷、蒋开京《岐阳志仁堂诗稿》一卷、金湛园《芸香小草》一卷、陈荃《梅溪诗草》一卷、包扩轩《扩轩俚语》一卷、杨晨《台州访书约》一卷等七种。
    (二十二) 王维翰藏书王维翰,字子墨,别字小林,又称啸林,黄岩西桥王氏余族。工韵语,善骈俪文。其诗缠绵悱恻,一往情深,颇有贻工风致。咸丰初湘阴吴英樾以名进士宰黄岩,见其诗文,激赏之,招入署斋读书。同治初春,与吴存义视学浙江,以词赋受知,补廪膳生,檄调肄业会城诂经精舍,所学益进。喜结纳,虚心交友, 与王乐雝、王棻、蔡箎、王咏霓等乡邦名士结交,助王棻、王咏霓纂修《黄岩志》、《黄岩集》。生平好汲引后进,闻有一诗一文之善,辄称誉不绝口。
  著有《彝经堂诗抄》六卷、《赋抄》一卷、《骈文抄》一卷、《蕊春词》一卷、《海上同音集》一卷,均已刊行。又有《荆树承思馆诗抄》四卷、《骈文续抄》一卷、《交游录》、《准研斋笔记》若干卷,藏于家,未刊,后散失。辑有《委羽山续志》六卷(现存同治九年[1870]刊本)、《黄岩山志》四卷、《辛酉殉难录》若干卷、《台山梵响》十卷、《三台胜迹志》四十卷、《溪上草》一卷、《桑梓遗闻》等。
  《彝经堂诗抄》亦名《三万卷楼草》,想其藏数可能有三万卷,藏书处为彝经堂。于乡邦文献尤留心,汪兆镛《碑传集三编》有传,记其:“于乡邦文献尤勤拳,零篇断句,见而辄录。”潘衍桐纂《两浙■轩续录》,王氏以六十余岁高龄负责采辑台诗部分,“朝夕甄录,笔不停辍”。曾藏有清蔡涛《天香楼诗存》四卷。
  并将清赵琛的《燕石山房诗抄》付诸刊印。同治间黄岩县令孙熹建九峰名山阁,购藏书一万数千卷,命其典守,因编《九峰名山阁藏书目》四卷。
    (二十三) 其他藏书家金文田(1851—1924),字永田,号性山,天台县城人。青年时曾任三台书院总教习。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分配山东即用知县,因受新思潮影响,弃官办学。三十一年(1905)在家乡筹办天台中学堂,力排守旧势力阻挠, 就任监督。藏书处称謇谔堂,藏书甚富。著有《謇谔堂诗文集》十四卷,编有《人道集行录》、《国朝天台诗存》。项士元在1917年《台州经籍志》例言中,将金氏謇谔堂与荫玉阁、函雅堂、后凋草堂、三之斋等藏书楼并称为台城著名藏书楼。
  李用仪,号羽国,临海人,道光时廪生。性好施与,助恤贫友,尤不遗余力。
  工篆隶,善鉴别,凡乡邦文献以及碑版鼎彝,搜辑聚插架中,摩挲忘倦。身后多散佚。
  张廷琛(1854—1911),字季玕,又字补瑕,晚年自号玉宵外史,天台县莪园村人。祖父和父亲均为名医。少年就读于私塾,成年后从富阳夏涤庵学习理学二年,归著《国朝学案》内外篇。光绪二十二年(1896),以廪膳生受聘担任《台州府志》分纂三年,建树颇多。家有两铭楼,是台州著名藏书楼。从事刊刻活动,刊有《两铭楼丛书》。著述颇多,地方史志方面,有《天台山新志稿》、《志局随笔》、《天台人物考》。理学方面有《中国理学史》、《明儒学案正编》、《国朝学统》、《浙学源流述要》、《台学源流》等。诗文选入《两铭楼诗集》。慕黄宗羲之孝,略加评注,作《垩室录感评注》二卷,并作《黄梨洲传》附于后,厘订付印。
  项士元《台州经籍志》云:补瑕先生所作多关人心世道及乡邦文献,没后书即散失。
  卢克三,字琴山,号槐堂,临海康谷人,好稽古,宏览博闻,不得志于时,工吟咏,积稿颇富。嗜饮,诗才酒量,迥殊恒人。家有“秀当楼”,室内左图右史, 藏书颇多。著有《秀当楼卢槐堂诗集》一卷、《秀当楼诗稿》一卷。
  陈乃普、陈乃楫兄弟,太平人,平日留心乡邦文献,家藏台贤遗籍不下数百种。
  陈促定,天台人,进士陈省钦之子。光绪八年(1882)建“新花楼”藏书楼, 藏书万余卷,后为其子陈钟祺继承。详见近、现代藏书家陈钟祺一条。
  李萝龄,字与九,三门石岩村人,清庠生,著有《听松楼初稿》及《松屏吟草》等,藏书很多,还藏有许多字画,惜已散佚。斋名听松楼,有藏书箱,上刻“听松楼藏书”字样。
  江涵,太平人,建藏书楼“培桂轩”,著有《寄庐杂咏》一卷(临海博物馆有藏)。藏书印有“台州江氏”白文、“培桂轩藏书”朱文印。曾藏有其友吴观周撰《说文引经异文疏证》四册,稿本。藏有清临海李诚《周易解》五卷,此乃江氏抄本,末有其跋云:“此书原系小册,蝇头细书,检署静轩学三字,又署‘敦说楼珍藏’五字,盖先生后人抄录以备场屋之用。其中误脱殊多,老友曰水林君爵吟得之,因以假余,余稍加校正录毕,计其时已六阅月矣。”后此书归黄岩杨晨之子杨子屏收藏。曾校明黄岩吴执御著《刑垣疏稿》三卷,有校识,后此书先后由王咏霓、林爵铭收藏。
  《台州地区志》记:仙居王氏大夫第,自清嘉庆以至民国,五代经营,曾收藏逾万卷。
  《杜桥志》中记载,咸丰年间,临海杜桥镇有许多藏书富有之人,除上述所提及的李香山父子、李镠父子外,还有李念农家藏书多书帖,李金生家置书数万卷,李侍韬购藏书多秘籍珍本,李世衮家多藏书博览。同治年间,郑寿春将 祖上遗留之古籍、书画、瓷器等古物无不宝贵珍藏。民国初年,松浦李梓材搜集金石文字及乡先辈善本遗墨书画。大汾李彦兵“玉溪小筑”藏书多日文书籍。一些富家乡绅和文人家中亦多有藏书。
  赵佩茳(1866—1929),号兰丞,别号花隐,后人称梅隐公,温岭城关山头赵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举,光绪三十三年,应浙藩保荐入都对策,以盐课大使赴闽就职。越月余,因母病而返,不复出,遂司教于太平中学堂及玉环玉海学堂。辛亥革命后,赞同新学,任鹤鸣小学校长。少年力学,熟读经史之余, 兼治医学。喜聚书,藏书达八千余册,其中罕见医籍不少。著有《石芙蓉馆集》、《花山志》已行世。其《易经刍议》一书,江苏金山(今属上海市)高吹万为序,未刊(原手稿存温州博物馆)。纂编《玉环县志》未成,仅存其序。医学著作有《内经点勘后案》、《六经管见》、《尊生随笔》。

附注

①项士元.临海王子珍生平及其著作[J].浙江省通志馆馆刊,1945(01) ②同上 ① 项士元.秋籁阁藏书记[J].浙江通志馆馆刊,1945(03):89 ①项士元.秋籁阁之残影[J].浙江图书馆馆刊,1935(6) ②项士元.浙江历代藏书家考略[J].文澜学报,1937(01) ① 何奏簧.民国临海县志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515 ① 喻长霖.民国台州府志[M].上海:上海书店,1993:519 ①丁伋.堆沙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6 ②周琦.台州儒学与永嘉儒学的特点比较考[J].台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0(3 4):30 ① 项士元.巾子山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54 ① 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547 ①何奏簧.民国临海县志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141 ②曾才汉.太平县古志三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7:748 ① 曾才汉.太平县古志三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7:1021 ① 项士元.浙江历代藏书家考略[J].文澜学报,1937(01) ①洪焕椿.浙江方志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764 ②台州地区地方志办公室,临海市博物馆.台州近代著名学者项士元[M].台州印刷厂:11 ① 项士元.浙江历代藏书家考略[J].文澜学报,1937(01) ① 吴晗.江浙藏书家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1:45 ① 曾才汉.太平县古志三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7:1005 ①曾才汉等.太平县古志三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7:849 ②徐三见.默墨斋续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96 ①玉莱光绪仙居县志[M].上海,上海书店,1993; 208 ②仙居县地方志办公室. 民国仙居县志新稿[M].2000: 90 ③王菜光绪仙居县志[M]。上海:上海书店,1993: 208 ④胡平法. 书山雪泥香[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 205 ① 王棻.光绪仙居县志[M].上海:上海书店,1993:255 ①何奏簧.民国临海县志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443 ②同上

知识出处

台州藏书史

《台州藏书史》

本书一是论述台州私人藏书。该部分以时代为主线,上溯两宋,下迄近代,结合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先对当今台州市境内的私人藏书家群体,分别从个体上进行探讨和研究。接着从总体上,对台州私人藏书文化进行解读,总结出台州私人藏书的五个特点,并结合当今形势,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论述台州其它藏书。以佛道藏书为主,兼及官府和书院藏书。对台州最主要的道观寺院的藏书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台州佛道藏书的内容及来源进行分析。尤其是佛寺藏书,因其对日韩佛教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书还特地列出一章节详细介绍台州与日韩的书籍交流,以作为台州与这两国文化交流的参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