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洪颐煊与小停云山馆(临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藏书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2506
颗粒名称: (二) 洪颐煊与小停云山馆(临海)
并列题名: 台州古代最大的藏书楼
分类号: G259.29
页数: 13
页码: 108-1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洪颐煊与小停云山馆(临海)台州古代最大的藏书楼。
关键词: 图书史 藏书 台州

内容

洪颐煊(1765—1837),字筠轩,一作旌贤,晚号倦舫老人,临海人,著名学者。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其五世祖为临海学者洪若皋,曾筑东壁书院,建有藏书楼。若皋之子有熙绩、熙揆。熙揆,字汉笺,号惕庵,曾三注张伯行《正谊堂全书》,于朱子《近思录》、薛瑄《读书录》尤服膺。日所行事,必手札记,以自砥砺。著有《困学编》、《听彝堂年谱》。熙揆娶冯甦之女为妻,生子承泽。承泽,字心淑,号道南,别号毅庵,潜心性命之学。承泽之母曾担心其父冯甦诗文未梓,承泽为其母分忧解难,将冯甦文集刊行出版,其中包括《滇考》二卷,藏听彝堂。
  颐煊之父洪枰,字世持,号平木,又称雪■老人。曾在杭州敷文书院师从齐召南游学,科考成名后选授新昌县学训导,之后又担任安吉县学教谕和嘉善县学教谕,有“芭蕉叶大能藏日,栀子花肥可著书”之句。颐煊之兄名坤煊,字载厚,一字地斋,少时颖异,读书过目成诵。精训诂之学,亦能为古文辞。充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生。五十七年(1792)举顺天乡试,榜发十余日而卒,朱珪赋诗惜之。著有《地斋诗文抄》。弟震煊,字百里,一字檆堂,少有隽名,补诸生,嘉庆十八年(1813)拔贡生,廷试后,贫不能归,入直督学幕中,年四十六即因小病去世。震煊性孤介,曾说:“读书贵自得,何以名为。”因此著述很少,仅有《夏小正疏义》四卷(有传经堂本、学海堂本)、《檆堂诗抄》一卷。洪氏三兄弟在当时声名很大,《清史稿·儒林》中均有传。而三人中,以颐煊名声最著。
  颐煊喜读书,少年读书里中藏书之家,借览无虚日。曾与两位兄弟入住僧舍中,夜里在灯下读书不辍,谈经不止。在相互的砥砺中,洪氏打下了非常扎实的经学基础。嘉庆二年(1797),阮元(1764—1849)在杭州主编《经籍籑诂》, “遴选浙士之能经者”数十人共其事,颐煊与其弟震煊因擅长经学被选,檄调杭州。当时二人有“大小洪”之称。他们为阮元校《经籍籑诂》,常与臧镛堂、丁杰等人相互辩论,被臧镛堂赞赏为“大洪渊博,小洪精锐”。阮元曾亲手书“鄂不馆”额相赠。嘉庆六年(1801)颐煊充拔贡生,馆山东督粮道孙星衍署,为撰《孙氏祠堂书目》及《平津馆读碑记》。后入赀为直隶州州判。署广东罗定州州判, 管理新兴县事。时值阮元任两广总督,遂延其入幕,常咨以经史之学。道光八年(1828),颐煊厌倦仕途生涯,乞归家乡。之后在家中读书著述,悠游晚年。
  (1)洪颐煊藏书洪颐煊藏书应在少年时就开始了。其时所藏应和台州其他人一样,以乡邦文献为主。洪氏在《台州札记》序有言:予髫年喜聚台州掌故。只是后来游学四方,所读日多,所见日广,才弃去弗录。台州所处偏僻,虽然洪氏经常就读于家乡有藏书的人家中,所见仍然不多。后来对其藏书生涯有重大影响的有两次经历。
  一次是馆山东德州著名学者孙星衍幕中。孙星衍(1753—1818),字渊如, 号伯渊,别署芳茂山人、微隐。阳湖(今江苏武进)人,后迁居金陵。是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也是著名的藏书家。一生酷嗜藏书、读书。每闻谁家有异本、善本,便借抄不辍,对金石文字和书画,无不细考原委。其藏书处为“平津馆”。馆内藏书极富,约有四万余卷。洪氏在那里如鱼入水,尽窥书之藩篱,并为其编了三本重要的目录。其中《平津馆鉴藏记书籍》是一本善本书目录,在清代版本目录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孙氏祠堂书目》,又称《孙氏家藏书目内外编》,是为教孙氏族裔而编的教学参考书目。内编为唐以前及宋元明最精要且可读之书,外编为“疑误后生”之宋明清著述,共收书2300多种、46000余卷。每书著录书名、卷数、作者,分类打破了四部法,分十二大类,具有创新意义。孙氏所藏碑刻铭文自周代迄五代共二十余盒。颐煊将之详加考证,撰成《平津馆读碑记》。此书有嘉庆二十一年(1816)刊本,翁方纲(1733— 1818)为之作序,称其精密过于王昶之《金石粹编》。
  孙氏所藏丰富的善本书籍及金石碑刻,使颐煊大大开阔了眼界。虽然那时他“空囊如洗,十指如锥,不能缮录副本,徒有望洋而已”,然在这七年的幕僚生涯中,他一边读书应试,一边学术研究,对其藏书思想和学术思想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藏书上他识见了许多珍稀版本、善本,为其后来在收藏观念上的转变打下基础。学术研究上,通过编撰书目,洪氏研究功底日深。
  二是馆阮元幕中时。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
  早年登科,宦途显赫。由翰林而出任浙、赣、豫巡抚和两广、云贵总督,为清廷特别倚重的南方大僚。在任职期内,提倡学术自任,是乾嘉后期对考据学潮流正面加以理论指导的著名学者。洪颐煊又号倦舫老人,倦舫即指对送往迎来的官场有厌倦之意。当他为罗定州州判时,已年过半百。他无意于官场,平时一有闲暇,仍闭门读书,手不释卷。正好阮元任两广总督,遂将其招入幕中。
  于是在之后的十四年中,洪氏便跟随阮元,从事学术研究,潜心著述。阮元也是一位收藏家,建有文选楼,楼内藏书丰富。阮元曾购得《四库全书》未收古书多部,并进献七阁。前后十多年,进书达一百多部。他每进一书,皆仿《四库全书提要》的体式,奏进《提要》一篇。后于道光二年(1822),嘱其子阮福等人结集为《研经室外集》。进献的书皆录有副本,藏于文选楼。因此此次入幕,对洪颐煊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文选楼内的藏书亦是其学习研究丰富的养料。
  颐煊没有任过高官,又因家贫,无力购买大量书籍。但是服官广东,却是一次很好的时机。广东在清时还不很发达,那时市肆里多旧书,而且收藏之风不很浓,因此书价较为便宜,洪氏慢慢购集,历经多年,就积下了不少卷册。道光八年(1828),洪氏辞官归里,又多方购求,藏书遂富。他于临海三井巷新建了“小停云山馆”,馆中藏书4万余卷。
  项士元《台州经籍志》云:“当时台州藏书家,首推洪氏、宋氏,二家所无,则求之石斋。”其实,洪氏不仅在当时藏书最富,在整个台州历史上,他也是最大的藏书家。
  洪氏藏书与台州一般藏书家藏书不同的地方是,他不是特别注重乡邦文献收藏,而是更注重版本、善本等珍罕文献的收藏,收藏内容以经史为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受两次入幕的影响。
  洪氏藏书多“世所罕见”之本,而且多抄本,其中乡邦文献有王士性《广志绎》、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四卷、四库本《筼窗集》十卷、天台赖良《大雅集》八卷等,均是旧抄本。
  洪氏还建有小轩三间,专门收藏金石、书画、碑帖、砖瓦。藏书楼遭劫时,法书名画之类因另室庋藏,得免于劫。项士元曾作《小停云山馆金石书画过眼录》, 从中可窥见洪氏所藏文物之一斑,现录其条目:(一)金石文字拓本,综凡5册, 共275品;(二)钟鼎彝器款识拓本5册,共163种;(三)钱王铁券摹本1册,摹拓甚精;(四)历代泉币拓本,凡14册;(五)明代名人尺牍真迹6册,共105通; (六)明贤墨迹2册,共52通;(七)明儒墨迹1册,共44通;(八)明程少伯舆颂诗册;(九)明潘顺详寿诗册;(十)明代六家册页,其中有方孝孺诗册,何山人白飞花诗册,后者尤为宝贵;(十一)越辰六借书图册,首有渔洋山人王士祯题字,图书虞沅绘;(十二)秋庭兰桂图题咏册,董宗伯之物;(十三)清代明人书札真迹2 册,共37通;(十四)清代名人词翰,凡2册;(十五)景欧集册;(十六)孙渊如观察往还书札;(十七)倦舫老人往还书札;(十八)奚虚白寓砖阁图卷;(十九)宋元名家画册;(二十)集金扇册8册,共208家;(二十一)倦舫老人集扇册;(二十二)倦舫老人集绢本扇册;(二十三)名家册页;(二十四)唐宋元明各种图卷,洪瞻墉将之分为神品、上品、次品三类,其中神品9幅,上品7幅,次品2幅;(二十五)宋元明清各家名绘,洪瞻墉将之分为神品、上品、次品及近人佳品四类,各为13幅,25幅,15幅,9幅;(二十六)条幅,分上品、次品两;(二十七)楹联;(二十八)兰亭散册,共13种;(二十九)兰亭全集,共10集86种,其中有小停云山馆本;(三十)法帖散册,共32册;(三十一)类帖268册,其中倦舫法帖8册(今存);(三十二)补遗。
  (2)小停云山馆洪氏藏书处为“小停云山馆”,馆名取自陶渊明的《停云诗》。《停云诗》序云:“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大意为: 《停云》这首诗,是为思念亲友而作。酒樽里盛满了澄清的新酒,家园内排列着初绽的鲜花,思念亲友而不得相会,叹息无奈,忧愁充满我的胸怀。诗开篇句即为“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停云”一词后世因用作思亲友之意。
  不过洪氏取名“小停云山馆”,应另有一层意思。明代书画家文徵明有藏书处,号“停云馆”。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明代书画家。“吴门画派” 创始人之一。其父子之“停云馆”广为书画文人所熟知,辑录刻拓的《停云馆法帖》也广行于世。文徵明父子三人,皆以书画学问为世所重,洪氏以“停云馆” 命其楼,并在前冠以“小”字,或者对文氏文才及藏书刻书有追慕之意。清仪克中《题洪筠轩小停云山馆图》一诗有此叙述:“靖节怀人托吟咏,室榜停云记征仲。即今山馆慕前贤,老辈论交意殊重。”清吴嵩梁亦赋诗有云:“元亮醉倒篱菊边,闲居一赋怀人篇。衡山待诏百寮底,平生供养惟云烟。两贤出处各异地,大隐后先皆小吏。”洪颐煊与文徵明一样,虽满腹经纶,但终身潦倒,最高只做过小吏这样的职位。他将书室榜曰“停云”,或有寄托怀才不遇之意。
  据文献记载,小停云山馆应有两处。一处为祖宅小停云山馆,据洪颐煊族侄洪赡台在《续宅记》中云:“南沙公(洪若皋)别业在龙顾山麓军器局后,高祖惕庵公实诞于此,传五房从祖思董公,今归筠轩伯父。有朱子‘溪山第一’匾,末署晦庵。由大门入,有正楼五间,两横楼各三间,西有池,上有石桥。池南书厅三间, 过池进为又思园,园内鹰熊岩最奇秀,植有桂花、笔木数株,又有枕流亭、眠琴坞等诸胜处,崖石崚嶒,洞壑幽深。近北厅屋六间,为小停云山馆。”大体位置在今北固山南麓老台师校园内。另一处即是洪氏晚年亲手所建的小停云山馆。为道光八年(1828)从广东回故乡后建,山馆占地十多亩,内有兰雪轩、浣香亭等亭室, “有花木泉石之胜”。书楼西边原有池塘,池塘边的石碑上刻有“愚有源头活水”。
  据冯氏《小停云山馆记》所记,其时藏书三万余卷(《临海诗录》云:颐煊解组归,聚书四万,碑帖千余种。《倦舫书目》所记为三万余卷,可能未全录),其中有善本三百多种,汉唐宋元碑版二千余通,以及钟鼎彝器,法书名画,皆著有目录。此处山馆在临海的三井巷,俗称芝麻园洪家,现部分房屋还保留着。
  小停云山馆内除传经堂、兰雪轩外,还有小琅嬛馆等,亦是藏书处,王棻《黄岩志校议》自序中云“犹记咸丰庚申,应试在郡,借洪氏小琅嬛馆所藏《赤城新志》、《后集》二书。”① 《小停云山馆图》有二幅。一幅为嘉庆十五年(1810)秋,陈钧在京城送别洪氏回山东德州时所绘,以此相赠。洪氏对此十分喜爱,曾遍征同人题咏。时人宋翔凤、蒋因培、王衍梅、胡森、仪克中、刘彬华、吴嵩梁、弥本、姜安等皆有题诗。此时洪氏尚寓于北固山麓祖居,三井巷之小停云山馆还未筑就。新宅落成后,陈务滋又新绘《小停云山馆图》一帧。此图有宁波府学教授、学者嘉兴冯登府所作《小停云山馆记》,以及岭南著名诗人张南山所赋《小停云山馆诗》。
  附:冯登府《小停云山馆记》临海洪君筠轩自粤东解组归,于巾子山下得宋兴贤坊故址,葺而新之。其地有花木泉石之胜,取陶泉明诗意,榜曰“小停云山馆”,以图邮余,并命之记。
  夫人有忧患羁愁,饥驱四方,求一椽之息而不可得者矣。即或有位于朝, 极富贵利禄之荣,老而思倦,作为园林,既成而不得乞身归里,或仅一至焉,不数年间人事变迁,等于飘风浮云之倏过者,往往而有。君姿性过人,博通群籍, 阮相国《定香亭笔谈》称其精研经训,熟习天算,贯穿子史,有过于齐次风侍郎者。后累举不第,仅以选拔得州判,筮仕粤东,非其志也。不十年即乞归,以其余俸筑小园,藏书三万余卷,汉唐宋元碑板二千余通,以及钟鼎彝器法书名画, 皆有目录,贮庋山馆。今年已七十矣。键户著书,终日不倦。暇则与朋旧讲求桑梓故事,撰成《台州札记》,乡邦望若神仙。此其视士贫贱而不能得,得而不能享林泉之乐者,其相去为何如! 虽然,寓形宇宙其迹耳,古今惟名之留为可久。君所著书有《礼经宫室内答问》二卷,《孔子三朝记注》八卷,《管子义证》八卷,《读书丛录》二十四卷,《平津馆读碑记》八卷,《续记》四卷,《台州札记》十二卷,《筠轩文抄》十卷,《诗抄》五卷,《校正穆天子传》六卷,《竹书纪年》十二卷,《经典集林》三十二卷,《汉志水道疏正》五卷,皆刊播艺林,海内争重,其名自足以不朽。后之过山馆者,想望其丰采,觉泉明五柳去人不远。若并世而生如余者,乃以远隔江海,不获时时造庐,附于庞参军、刘遗民之列。倘他日得以幅巾野服,探天台、雁宕之奇, 因访君于山馆,商榷经史,同订绝业,其为欣幸,又当何如也。因系以诗,并为之记如此。道光十四年四月朔日。
  张维屏(1780—1859),字子树,号南山,又号松心子,晚年自号珠海老渔。
  生前诗名甚高,颇受诗坛名流器重,“屹然为嘉、道称诗者一大宗”,与谭敬昭、黄培芳合称“粤东三子”,是当时岭南诗坛领袖。曾为小停云山馆赋诗,题名为《洪筠轩别驾颐煊小停云山馆图》: 诗吟陶令篇,地拟衡山墅。此图曰停云,二者必有取。
  图中诂经人,笔绍容斋祖。远怀溯嬴刘,奥义析郑许。
  上下四千年,前后廿四部。读史费参稽,遗文杂鱼鲁。
  其间有阙疑,每赖金石补。搜讨君精勤,一一针贯缕。
  往者西湖滨,精舍实翘楚。从来经术深,可必政术举。
  知君云暂停,终当作霖雨。
  此诗前二句,即解释了“小停云山馆”的取名来历。容斋,即南宋著名史学家洪迈,南山将洪氏与洪迈相比,突出其在史学上的地位。“读史费参稽,遗文杂鱼鲁。其间有阙疑,每赖金石补。搜讨君精勤,一一针贯缕”之句,描写洪氏在小停云山馆中藏书、读书、考证、校雠等活动。古代遗文中多有错误,洪氏参考众多书籍,加以校对写正,如有阙疑,即证以金石碑刻。洪氏藏书搜讨精勤,每本书一一亲自过目,加以笔记。最后一句“知君云暂停,终当作霖雨”指其小停云山馆的藏书,必将结出丰硕的学术成果。从此诗中,亦可看出洪氏藏书是为了读书研究。
  (3)著述洪氏藏书目的是为了读书著述。
  他如陶渊明般地在其中读书,利用其厚藏,潜心著述,终日不倦,终于成一代之大家。他的著作有《礼经宫室答问》二卷(传经堂丛书本、学海堂本、《民国临海县志》记有马彦森刻本),《孔子三朝记注》七卷目录一卷,《读书丛录》二十四卷,《平津馆读碑记》八卷、续记一卷、再续一卷、三续二卷(有传经堂丛书本, 光绪间德化李氏木犀轩、吴县朱氏槐庐,皆刻正续九卷),《孝经郑注补正》一卷,《尚书洪范五行纪论》五卷,《经典集林》三十二卷,《诸史考异》十八卷(有广雅书局刻本,非足本,临海文管组藏有洪氏旧写本),《汉志水道疏证》四卷(有问经堂及心矩斋刻本,又有清广雅书局本),《郑康成年谱》一卷,《台州札记》十二卷,《校正竹书纪年》二卷(平津馆本,又四部丛刊影印明天一阁刻本),《校正穆天子传》七卷(平津馆本,又古今逸史本。嘉庆间鄂不馆刻洪校本,潮州郑氏龙溪精舍重刻平津馆本,又四部丛刊影印明天一阁刻本,又涵芬楼道藏举要影印道藏本),《管子义证》八卷(有传经堂丛书本,光绪间南陵徐乃昌积学斋重刻本),《筠轩文抄》八卷,《筠轩诗抄》四卷,《倦舫书目》九卷、《补遗》三卷,《倦舫丛书》十二册,《倦舫碑目》六卷,《续增碑目》一卷,《倦舫书画金石目录》三卷。
  他在子史、碑版、地理、乡邦文献方面无不涉猎。
  (4)洪氏刻书洪氏还通过选刻《倦舫法帖》八种、《传经堂丛书》、《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拓本五册》十二种等书来保存、传播文化。
  《传经堂丛书》以洪氏著述为主,兼收其父亲兄弟所撰或所辑之书,共三十五种(《台州地区志》),在嘉庆、道光年间出版,是台州最早的私家单撰丛书。
  书目见本书第三章之附录:《台州藏书家所刻各丛书书目表》。
  《礼经宫室答问》二卷。以《礼经》莫大于宫室。宫室不明,则古人行礼之节,周旋升降,皆茫然莫知其处。此议礼所以如聚讼也。宋李如珪撰《释宫》, 已撮举其凡,近人复多考证,亦有未密。乃思古人宫室制度,与今人不甚相远, 时淳世朴,庙寝明堂,不如后人之千门万户。细绎《礼经》,皆有布尺可寻,名位可辨,因撰是书。
  《管子义证》八卷。今本《管子》阙《王言》、《谋失》、《正言》、《言昭》、《修身》、《问覇》、《牧民解》、《问乘马》、《轻重》等十篇。子书流传莫先于《管子》,亦莫真于《管子》。其文义奥衍,下士骤不能通,故注家绝少。新、旧《唐书》称《管子》有尹章注,今本伪题为房玄龄注,极为浅陋。颐煊乃为撰《义证》八卷,并附逸文于后。
  《平津馆读碑记》八卷。此书系客孙星衍德州使署时,见其所藏碑,自周秦迄五代,凡二十余匣,因各加考证,录为是书。后益以自得各碑,成《续记》、《再续》、《三续》,以金石文字,可补证经史之不足也。
  《诸史考异》十八卷。洪氏自粤归里,取《三国志》迄《南北史》,条其异同, 辨其得失,聊补钱氏(钱大昕)之阙,成《诸史考异》。其他所著如《筠轩文抄》、《读书丛录》,考订经史,均极详核。惟原书流传甚罕,东莞伦氏藏有是书。其《孔子三朝记》、《筠轩文抄》二书,均影印于《邃雅斋丛书》中。洪氏著述始稍稍流传。
  洪氏将所藏名人墨迹编成《倦舫法帖》八册,于道光四年(1824)用端州石刻于广东,后其子瞻墉(?—1862)又编成《倦舫法帖目录》一卷。目录后有瞻墉识,页尾注“石藏台州府道司后洪氏本宅”。此刻从道光四年(1824)开工,完工于道光六年(1826)七月,刻完后原石运回临海并珍藏在道司后洪家老宅。
  洪氏家道中落后,子孙分家析产,原石被卖。据《(民国)临海县志》记载:“《倦舫法帖》石刻,光绪季年鬻于吴兴刘氏。”但一直以来均未见有嘉业堂拓印的《倦舫法帖》。所以也有人传说《倦舫法帖》原石在民国初年以三千大洋售予日本人。《台州经籍志》云:法帖之石,光绪时由郡学教授陈瑞玉以二千金购去, 转鬻倭人。众说纷纭。
  (5)洪氏所编目录《倦舫书目》九卷,记家藏各书凡一千八百三十六部,三万二千六百七十五卷,分类略依《四库全书》总目,惟未有提要耳。民国时原写本藏其裔孙洪步仙家。又有《补遗》三卷,洪瞻墉补。
  《倦舫碑目》六卷,《续增碑目》一卷。前六卷载碑一千三百六十四种,又拓本十六册,计三千六十一种,又兰亭八十八种,后一卷载碑只二十五种,有咸丰丁巳洪瞻墉识。识曰:“乙卯初夏,偶检旧箧得先严所辑家藏《金石目录》底稿六卷,余抄录成书后,适吴子苾学使式芬亦同此好,寄赠金石拓本数十种,校对前目,多所未载,又于市肆购访,及同人拓赠,抄录成帙,作续增附后。夫金石之流传于世间,日出不穷,随得随续,其编次不能尽依年代定先后云。咸丰七年岁在丁巳,闰五月十三日,临海洪瞻墉容甫氏识于小停云山馆之浣香亭。” 《倦舫书画金石目录》三卷,洪颐煊撰,西岙潘氏藏有抄本。洪氏书画金石民国时多鬻于他人。项士元尝见其马远《柳阴水阁图》,庐瑛《冬景山水》,陆远《唐人诗意图》,赵仲穆摹《韩干十五马图卷》,赵千里、王时敏、谷文光、米友仁、王翚、项元卞、唐寅、王诜、王麓台、徐时贞、陆包山、文徵明、吴伟业诸人山水, 方孝孺诗卷,钱舜举《百马图卷》,周少谷《花鸟图卷》,王维《雪江胜赏图》,双钩定武兰亭,落水本手卷,王铎诗札墨迹,清朝名人词翰倦舫老人往还尺牍。仅写什一,已美不胜赏矣。
  《小停云山馆金石目录》一卷,洪瞻墉为编。是编系专载家藏金石,与颐煊所作《倦舫书画金石目录》稍有不同。
  《倦舫法帖目录》一卷(《(光绪)台州府志》作《小停云山馆法帖目录》)。洪瞻墉编,凡李太仆、应桢等百家诗、词、书札、题跋、临帖,分别列之以备稽考。
  洪瞻墉自识:“右家藏名人法书八册,共百家,道光甲申(1824)九月始以端州石摹刻于粤东,迄丙戌(1826)七月毕工,其编次或以类相从,或所得稍晚,间亦假及同好陆续上石,不能尽依科第先后云。” (6)洪氏后人藏书洪瞻陛(?—1854),字雨芗,洪蒙煊之子,洪颐煊之侄。洪蒙煊(1766— 1824),号达泉,乾隆五十三年(1788)副贡,曾与郭协寅、沈河斗同撰《(嘉庆)临海续志》,他原藏有秦锡淳《(乾隆)临海县志稿》(今佚),此志必有所承袭。
  (《(嘉庆)临海续志》毁于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占领临海时。洪氏族孙福钧曾藏有舆地、建置、职官初稿三卷,叶书得其金石稿一卷,潘氏三之斋又藏有经籍稿一卷,今均不见。)瞻陛于道光六年(1826)优贡,道光二十年(1840)举顺天乡试,官四川双流知县,工诗善书,雅好金石,聚唐碑千余种。至其后代洪锡彝时,藏书散出,项士元在临海邓巷“洪叔雨大令(锡彝)家中购得旧藏遗书千余卷”①。其中包括程霖所撰《咸丰临海志稿》三册。《咸丰临海志稿》,清临海程霖撰,陈叶埙、洪瞻台二人任采访。稿未成而程氏卒,遗稿后归洪锡彝家。
  1931年,项士元从洪家购得三册。现临海博物馆尚存一册。
  瞻陛著有《存我堂诗集》、《医论正解》、《台州形胜考》等。藏书处为存我堂。
  洪瞻墉,字容甫,号少筠,洪颐煊之子,例授布政使理问衔。“嗜古有父风, 工篆籀”。著有《建元分类考》二卷、《钱王铁券考》三卷、《兰雪轩钱谱》十四卷、《倦舫法帖目录》一卷、《倦舫书画金石目》一卷、《台州金石略》一卷等。有藏书处曰“兰雪轩”,编有《兰雪轩书目》。
  小停云山馆后为洪瞻墉所继承。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从台州撤退时, 城内的地痞流氓以为洪家是大户,乘机入内抢劫,火落书中,“小停云山馆所藏尽化为灰烬,仅存东边小轩窗三间,遗存者仅少数之字画百余件”②。同年,瞻墉因受不住此打击而去世。
  1936年七区文物展览会上,洪氏小停云山馆有钱王铁券摹本及金石书画多件应征,项士元在《七区文物展览会杂咏二十首》其一中题:“山馆荒凉久化埃,劫余喜有未寒灰。最难吴越留余迹,钩勒分明摹本开。” 不过小停云山馆劫后之书多数不存,陆续由其孙辈售出。对此近代诗人罗华不胜感慨,曾赋诗曰:“十年前记过筠轩,今日犹存竹满园。先后与君同一慨,买书人有卖书孙。” 颐煊藏书印有“洪氏小停云山馆珍藏金石书画碑帖砖瓦之印信”、“鬻及借人为不孝”、“颐煊家藏”、“小停云山馆”、“小停云馆”等。吴晗的《江浙藏书家史略》中记有洪颐煊的多枚印章,其实里边很多印是瞻墉的,而“子子孙孙永为宝”、“子孙宝之”、“子孙世守”、“子孙保之”等印章,到底是洪颐煊的还是洪瞻墉的,还有待于有进一步考证。
  虽然小停云山馆的厚藏没有像洪氏父子在“子孙世守”藏书印中所期望的那样保存下来,但小停云山馆曾为台州最大的私人藏书楼,其遗址已被列为“临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它在台州历史上所作的贡献也永远为人记取。

知识出处

台州藏书史

《台州藏书史》

本书一是论述台州私人藏书。该部分以时代为主线,上溯两宋,下迄近代,结合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先对当今台州市境内的私人藏书家群体,分别从个体上进行探讨和研究。接着从总体上,对台州私人藏书文化进行解读,总结出台州私人藏书的五个特点,并结合当今形势,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论述台州其它藏书。以佛道藏书为主,兼及官府和书院藏书。对台州最主要的道观寺院的藏书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台州佛道藏书的内容及来源进行分析。尤其是佛寺藏书,因其对日韩佛教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书还特地列出一章节详细介绍台州与日韩的书籍交流,以作为台州与这两国文化交流的参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