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宋世荦与《台州丛书》(临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藏书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2497
颗粒名称: (一) 宋世荦与《台州丛书》(临海)
并列题名: 地方丛书刊刻的先声
分类号: G259.29
页数: 9
页码: 100-1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宋世荦与《台州丛书》(临海)地方丛书刊刻的先声。
关键词: 图书史 藏书 台州

内容

宋世荦(1745—1821),字卣勋,号确山,临海人。“性聪颖,读书过目不忘。
  长究心经学,兼工词翰”②。乾隆五十三年(1788)中举,任咸宁宫教习,颇受相国朱珪的器赏,朱氏聘其为门下幕僚,一时社会名流争相与之交往。宋氏先后任职福建大田、陕西扶风知县。扶风古来都会,碑碣如林,宋氏与其同乡彭顼, 常至各处访碑,临摹拓印,装订成册,并加题跋,以资考证。
  宋氏为官以廉洁著称,平日除诗文之好外,还注意收藏书籍,对于乡邦文献最为留心。道光六年(1821)因病引退时,有藏书万余卷,还有一些金石鼎彝,其中包括在关中购得的《大唐故冠军大将军代州都督上柱国许洛仁妻襄邑县君宋氏夫人墓志铭》一方,和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购得《大唐故清河张夫人墓志铭》一方。回乡之后,他闭门授徒,考订经史,继续搜集乡邦文献。他的藏书楼为“古铜爵书屋”,又名“确山楼”、“红杏楼”、“倦知山馆”,当时很有影响,清临海藏书家叶书称“当时吾台藏书家首推洪、宋二氏,所无则求之(郭)石斋”①。宋即宋世荦。他的好友洪枰赠诗说:“诗成自苦无人问,只有城西宋确山。”可见,宋氏的藏书及诗名在当时可谓闻名一时。
  宋氏工书,笔墨瘦劲,尤擅长行草,兼工词翰,撰有《确山骈体文》四卷、《红杏轩诗抄》十六卷等。学术研究方面也很有成就,有“于古人通假之义,颇有发明的”②的《周礼故书疏证》六卷、“触类引伸、四通六辟”的《仪礼古今文疏证》二卷。其他著作还有《古经文字古义通释》、《■川诗征》、《古铜爵书屋金石文》、《愚得笔记》、《台典》、《兰行纪程》、《西域风俗记》、《游唐王山记》等。光绪六年(1880)津门(今天津)徐士銮补刊《确山所著书》,今上海图书馆有藏本。
  宋氏藏书重在保存乡邦文献、传播先贤文化,他据搜集的桑梓故实,撰有《台郡识小录》16卷(仅刊三卷,项士元寒石草堂收藏),辑《三台文抄》、《台诗三录》、《临海补志料》(项士元寒石草堂藏有传抄稿本二册)。对于乡邦文献而言,宋氏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刊刻《台州丛书》。
  (1)《台州丛书》及其影响早在任职扶风期间,在清初考据、校勘、辑佚学兴起之后,为适应其需要, 同时为读者提供方便,宋氏就想到把台州先哲的著述刻印成一套丛书,以保存乡邦文献,所以在政事之余,他就着手搜集,从嘉庆二十一年到二十三年(1816—1818),先后分俸为家乡刊印为《台州丛书》。丛书分甲、乙两集,共九种九十二卷,宋氏自己校定六种,其子经畲也参与了校录。
  宋氏丛书所收之书皆台州史上的名作,所刻七种书(有两种书未刊)为: 1.《石屏诗集》十卷戴复古(1167—?),字式之,号石屏,南宋黄岩人,著名江湖派诗人,是台州诗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位。其父戴敏,号东皋子,亦台州著名诗人。
  戴氏诗具有很高的保存价值。
  此本所据为天一阁藏本,为长塘鲍氏(鲍正字)写本。鲍氏本所据底本为明弘治十一年(1498)马金重编《石屏集》本。
  本书所刻共十卷,前八卷为戴氏的诗和词,第九卷为戴氏之孙戴昺诗,第十卷则戴氏族裔戴木、戴通等二十六人诗。这些人中不少时代已至明初。卷首附戴氏之父戴敏《东皋子诗》十首。有宋世荦嘉庆二十二年(1817)重刊序。
  由于所转据的长塘鲍氏抄本内有泐文,故宋氏本卷二缺《渔父词》第三、四两首,卷三缺《张子明索赋永斋诗》、《谢项子宜帅干遣馈》、《题昺侄东野农歌》、《临江小伯》、《寄郑润甫帅干》、《赵丞话旧》等首(以上均有目无诗)。又卷三《谢萧和伯见访》一首五律缺前十九字,卷四《蕲口阻风务官点税》缺后四句,缺《新年自唱自和》第一、二两首各半首(系漏刻)。
  今天比较常见的本子,即是宋氏丛书刊本。著名藏书家、教育部长傅增湘(1872—1949)校并跋的宋氏丛书《石屏诗集》十卷,今已成为国家珍贵古籍。2.《广志绎》五卷王士性(1547—1598),字恒叔,号太初,南宋临海人。《广志绎》为其宦游所至、搜考遗闻所记,凡山川险易、民风物产,考核无不详核,是我国地理学的名著,尤于人文地理学上有开创之功。
  此书明代未有镌板,清代有康熙丙辰(1676)杨体元刻本,流传很少。四库仅存其目。台州城内仅洪颐煊藏有一本,郭协寅亦藏有一本,宋氏自己抄有一本。付印之前,宋氏拿郭氏所藏与自己抄本互校,他在重刻《广志绎》序中说: “书梓于康熙丙辰而流传绝少,惟同邑洪筠轩司马颐煊家有藏本,今筠轩远宦粤东,乃取郭石斋茂才协寅抄本与余往岁抄本互校一过,重付梓入。”①目前我们见到的都是据嘉庆二十二年(1817)《台州丛书》刻本重印的。
  3.《见闻随笔》二卷、《滇考》二卷冯甦(1628—1692),字再来,号蒿庵,清初临海人。因长期在云南为官,对滇中史实极为谙熟。
  所作《见闻随笔》、《滇考》二书,记明末诸王及吴三桂滇中称帝诸事,尤为考晚明史者奉为圭臬。二者虽有刻本,然至宋氏刻书之时,皆已残缺罕见,因用传抄本重校付梓。
  《见闻随笔》取家藏抄本,与郭协寅抄本、徐育刻本残帙,付门人彭顼、严谔互校一过梓入。
  《滇考》一书原据宋氏抄本(抄自洪颐煊所藏刻本)刊刻,在刻时,因缺少十余页,推迟梓入。嘉庆二十四年(1819),郭协寅从书贾处购得《滇考》初刻本上卷,又借康熙重刊本下卷抄配,参阅四库本重加校补。成书后送宋氏刊入。但未开雕而宋氏谢世,即由其子宋经畲等完成其父未竟之业,于道光元年(1821) 锓木行世,书口下端刻“临海宋氏重梓”字样,是为“宋氏重刊本”。但书中仍有缺页。
  4.《文则》二卷附《校语》一卷陈骙(1128—1203),南宋临海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累官知枢密事兼参知政事,《宋史》有传。陈氏《文则》是我国历史上一部较早探讨作文法则的专著,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十分推崇,认为“其论文推本经传,篇章词句, 甚有发明”。
  宋氏重刊《文则》序云:“(世荦)幼睹是书于同邑陈桂里处士文熙处,辄抄一册弆之箧笥。洎官关中,适郭石斋秀才叶寅以抄本见寄,亟付枣梨。既而(世荦之子曾畇)以旧抄册至,则较郭本为赅,而剞工已半,难以重梓,因另为校语,附之帙末。” 5.《赤城志》四十卷陈耆卿(1180—1237),字寿老,号筼窗,南宋临海人。嘉定七年(1214)进士, 曾为青田县主簿。所编《(嘉定)赤城志》被认为是宋代名志之一,广受赞誉。
  此书宋世荦所藏,从郭、洪二处抄得,两本均为弘治本残本(洪本仅四册十六卷,后归同乡朱湛林),宋世荦《重刻嘉定赤城志序》中记:“明弘治间谢方石祭酒尝重梓之,版已散佚,友人洪筠轩别驾颐煊、郭石斋茂才协寅,各得残册, 互相影抄,遂成全帙。世荦又从两家抄得之,谋授剞劂,未遑也。戊寅(嘉庆二十二年,1818)官陕中,有《台州丛书》之役,此册适在箧笥,亟付枣梨。”①此刊本较原本已缺图三幅。我们今天见到全国仅存的28部宋代地方志书之一的《(嘉定)赤城志》,包括临海市博物馆等处所藏的,都是宋氏刻本。
  6.《赤城集》十八卷林表民,字逢吉,一字耘业,南宋临海人。与其父同编台州大型历史文献集《天台集》。
  《赤城集》是《赤城志》和《天台集》中未载之资料,其中文章均与台州有关, 足以补台州史志之缺失。
  此书流传甚罕。明代时有内阁本,谢铎曾抄出,将之重刻,有二十八卷。
  但至清代,流传更稀,已非完本。宋氏仅刊十八卷,国图有藏。
  宋氏丛书中还有两种未刊之书,为《道南录》和《台学源流》。《道南录》节录明道程子、杨时、罗从彦、李侗、朱子言行,是研究我国古代书院,尤其是福建书院的重要著作。此书嘉靖三十八年(1559)有刊本。《台学源流》叙述台州先儒,自宋徐中行迄明方孝孺、陈选,凡三十八人,各为之传。又疑而莫考者十五人,各以时代类附姓名于传末。此书是汇集台州历史上著名儒学家之书,率先提出“台学”一说,并且形成比较完整的台学源流观,为研究台州儒学、浙东理学提供了重要素材。
  由上可见,宋氏所编之书价值颇高,然流传都极为稀少,宋氏将之刊刻保存,功劳尤显。版本学家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对此颇为肯定,他认为:“《梓吴》、《盐郡志林》,虽有开必先,而卷帙零奇,殊嫌琐细;《泾川》亦多无用之书, 不必为世传诵;惟《台州》渐有巨册。”①这说明在《台州丛书》之前虽有乡邦丛书的刊刻,然价值不大,惟《台州丛书》才渐成规模。而且继《台州丛书》后,浙省乃至全国掀起了刊刻地方文献的潮流。《文澜学报·浙江文献展览会专载》之《郡邑丛书与总集》一章中有一段话,足以说明此一情形: 吾浙人士之汇刊乡邦郡邑丛书,传世者,当以明末樊氏之《盐邑志林》为最早。迄于清代,播传尤多,由中叶以至末造,此倡百和,几蔚为一时风气。盖自嘉庆时临海宋氏之《台州丛书》导其先,继起者同治间有永康胡氏之《金华丛书》,瑞安孙氏之《永嘉丛书》。光绪间有钱塘丁氏之《武林掌故丛编》,《武林往哲遗著》前后编,嘉善孙氏之《檇李遗书》,归安陆氏之《湖州丛书》,绍兴徐氏之《绍兴先正遗书》,临海叶氏之《荫玉阁丛书》,黄岩王氏之《台州丛书续编》等;而以钱塘丁氏所编刊,最称巨帙。宣统三年内,又有越中之绍兴公报社印《越中文献辑存书》,及永康之胡氏后人辑刻《续金华丛书》。亘满珠(作者按:应为清)一代,前后综计,盖凡得丛编十二种之多焉。
  共和建国以还,宇内刻书之风,浸就衰替;独吾浙人敬恭桑梓,流风未沫,踵武犹多。有若秀水金氏之《檇李丛书》,海盐谈氏之《武原先哲遗著初编》,乌程刘氏之《吴兴丛书》,鄞县张氏之《四明丛书》,绍兴周氏之《会稽郡故书杂集》,黄岩杨氏之《台州丛书后集》,温岭金氏之《赤城遗书汇刊》,仙居李氏之《仙居丛书》,如皋冒氏在瓯东所编刊之《永嘉诗人祠堂丛刻》,平阳黄氏之《敬乡楼丛书》等,咸称网罗辛劬,无愧堂构;而吴兴、四明、敬乡诸丛书卷帙为尤富。①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丛书部》亦认为“浙中乡贤丛书之刊刻,亦以世荦此书为鹄矢”。
  傅增湘曾在《续金华丛书序》中以为,胡凤丹(1823—1890)的《金华丛书》领浙江刊刻地方丛书之风气,认为“六十年来,溯其始事之功,先生(指胡凤丹) 庶克当之”。其实,胡凤丹之《金华丛书》刻于同治年间,而《台州丛书》1821年即开始刊刻,后者比前者应早几十年。引领刊刻潮流的应为宋氏《台州丛书》。
  直到今天,《台州丛书》的影响尤在,《中华印刷通史》中谈到郡邑丛书,所列举的就是《台州丛书》。袁正平《中文工具书实用教程(修订本)》中有查考古籍丛书的内容,谈到汇刻同一地区著作的丛书时,也列举了《台州丛书》。
  《台州丛书》中许多书在新中国成立后又被整理点校,或者影印出版。而在点校或影印时,不少是采用《台州丛书》本为底本的。如王利器点校的《文则》、吕景琳点校的《广志绎》均以宋氏刊本为底本。199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宋元方志丛刊》中所收录的《(嘉定)赤城志》,也是据宋氏重刊《台州丛书》(乙集)本影印。
  鲁迅曾藏有一套宋氏《台州丛书》刊本,不过20册中,只藏了18册的残本, 他作了补抄,如《石屏诗集》十卷、《文则》、《滇考》卷下、《见闻随笔》、《广志绎》卷四,都有其补抄手迹。今天鲁迅抄补的《台州丛书》手迹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宋世荦将丛书分甲集、乙集,其意是完成后继续丙集、丁集地刊刻下去。
  然而只完成两集,就不幸去世了。其子经畲为其刊刻完《滇考》后,又刊刻了数本遗著,如《红杏轩诗抄》等。但是刊刻《台州丛书》的事业没有继续下去。
  (2)宋氏后裔藏书宋氏之后裔也多喜聚乡邦文献者。世荦之子经畲,字心芝,嘉庆十八年(1813)拔贡生,选乐清训导,其父去世后,遂归家杜门谢客,著书自乐。助其父校对刊刻《台州丛书》。与许铁山友善,建有“倦知山馆”。工书兼精篆刻。又癖嗜古砖,自吴建衡以下,迄以明,得三百余种,编次成集,详为考证,题曰《砖文考略》(有广仓学会印本,原稿旧藏项士元处),为六卷本。又著《心芝述闻》、《覆瓿集》。藏砖有唐天宝三年(744)龙兴寺塔砖等。《砖文考略》有宋氏自序曰:“予葺《砖文考略》,例以现弆者录入。临海之砖何多耶?请言其故。邑西乡郭石斋茂才,于嘉庆年间,集古砖之有题识者,自号八砖居士,同学谂闻之。
  道光丙戌(嘉庆十九年,1814),郡城许姓睿井得砖,西湖僧六舟为之装砚,友人陈卧楼、董枚臣、陈寅东辈慕之,相与搜觅,各得数十方。石斋又续得,自分为前后八砖。戊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洪小筠自粤归,尊人筠轩别驾欲葺《三台金石略》,征及砖文,于是各家所藏悉赠之。甲午、乙未后,寅东、卧楼多方采取,同志若金竹屋、李羽国、刘小山、庐苹洲、叶植三,其尤著者。仙居张蕊宫好游,又广访诸杭、绍各郡,愈出愈奇。予不敏,从诸君后,足不能登山,手不能淘井,目力才及寸许耳,万无获砖之理,幸诸厘米其畸零副块以相饷,一如残盏冷炙,藉饱老饕也者。又诸君得砖,手加洗剔,遇文字模糊,辄举以畀予,予斯受之,又如朋友通才、指囷相赠也。缘是敝斋之砖与诸君颉颃。诸君皆拓其文, 汇为帧册,予皆核其岁月,官阶、名称、地里,旁加引证,同志又相与助予因端竟委,不数年间,裒然成帙,计先后易稿十许次矣。”① 经畲之兄曾畇,字禹农,工文善书,与经畲时称“大小宋”,以廪贡终。经畲之子瑱(?—1861),字听石,博涉经史,兼工书画。喜搜求乡先辈故实。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于乡,官乐清训导。咸丰末,粤寇陷邻郡,瑱筹办防堵,以劳卒。著有《益寿轩笔记》、《分年随笔》。
  (3)宋氏藏书的散亡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一日,太平天国李世贤率军进入临海,宋世荦的古铜爵书屋就是在这场战乱中被一场大火烧毁了。宋氏后裔宋敏德,字少琴, 在其所藏的明代木刻本《唐文粹》(今藏临海胡平法承先室)扉页中说“先尊祖确山公藏书万卷,咸丰十一年(1861)遭乱,家中书画俱付劫火。” 宋氏家道从此中落,到他的孙子裕德时,“因屋宇湫溢,将藏书移置于宗人雨亭家中”①。1916年7月6日,又因为“不戒于火,藏书俱付灰烬”。其中极珍贵之《台州丛书》书板、《红杏轩诗抄》书板、《西域风俗记》稿本等,无一幸存。

知识出处

台州藏书史

《台州藏书史》

本书一是论述台州私人藏书。该部分以时代为主线,上溯两宋,下迄近代,结合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先对当今台州市境内的私人藏书家群体,分别从个体上进行探讨和研究。接着从总体上,对台州私人藏书文化进行解读,总结出台州私人藏书的五个特点,并结合当今形势,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论述台州其它藏书。以佛道藏书为主,兼及官府和书院藏书。对台州最主要的道观寺院的藏书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台州佛道藏书的内容及来源进行分析。尤其是佛寺藏书,因其对日韩佛教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书还特地列出一章节详细介绍台州与日韩的书籍交流,以作为台州与这两国文化交流的参考。

阅读

相关人物

宋世荦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