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中期台州藏书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藏书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2495
颗粒名称: 三、清中期台州藏书家
分类号: G259.29
页数: 31
页码: 100-1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中期台州藏书家。
关键词: 图书史 藏书 台州

内容

(一) 宋世荦与《台州丛书》(临海)———地方丛书刊刻的先声宋世荦(1745—1821),字卣勋,号确山,临海人。“性聪颖,读书过目不忘。
  长究心经学,兼工词翰”②。乾隆五十三年(1788)中举,任咸宁宫教习,颇受相国朱珪的器赏,朱氏聘其为门下幕僚,一时社会名流争相与之交往。宋氏先后任职福建大田、陕西扶风知县。扶风古来都会,碑碣如林,宋氏与其同乡彭顼, 常至各处访碑,临摹拓印,装订成册,并加题跋,以资考证。
  宋氏为官以廉洁著称,平日除诗文之好外,还注意收藏书籍,对于乡邦文献最为留心。道光六年(1821)因病引退时,有藏书万余卷,还有一些金石鼎彝,其中包括在关中购得的《大唐故冠军大将军代州都督上柱国许洛仁妻襄邑县君宋氏夫人墓志铭》一方,和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购得《大唐故清河张夫人墓志铭》一方。回乡之后,他闭门授徒,考订经史,继续搜集乡邦文献。他的藏书楼为“古铜爵书屋”,又名“确山楼”、“红杏楼”、“倦知山馆”,当时很有影响,清临海藏书家叶书称“当时吾台藏书家首推洪、宋二氏,所无则求之(郭)石斋”①。宋即宋世荦。他的好友洪枰赠诗说:“诗成自苦无人问,只有城西宋确山。”可见,宋氏的藏书及诗名在当时可谓闻名一时。
  宋氏工书,笔墨瘦劲,尤擅长行草,兼工词翰,撰有《确山骈体文》四卷、《红杏轩诗抄》十六卷等。学术研究方面也很有成就,有“于古人通假之义,颇有发明的”②的《周礼故书疏证》六卷、“触类引伸、四通六辟”的《仪礼古今文疏证》二卷。其他著作还有《古经文字古义通释》、《■川诗征》、《古铜爵书屋金石文》、《愚得笔记》、《台典》、《兰行纪程》、《西域风俗记》、《游唐王山记》等。光绪六年(1880)津门(今天津)徐士銮补刊《确山所著书》,今上海图书馆有藏本。
  宋氏藏书重在保存乡邦文献、传播先贤文化,他据搜集的桑梓故实,撰有《台郡识小录》16卷(仅刊三卷,项士元寒石草堂收藏),辑《三台文抄》、《台诗三录》、《临海补志料》(项士元寒石草堂藏有传抄稿本二册)。对于乡邦文献而言,宋氏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刊刻《台州丛书》。
  (1)《台州丛书》及其影响早在任职扶风期间,在清初考据、校勘、辑佚学兴起之后,为适应其需要, 同时为读者提供方便,宋氏就想到把台州先哲的著述刻印成一套丛书,以保存乡邦文献,所以在政事之余,他就着手搜集,从嘉庆二十一年到二十三年(1816—1818),先后分俸为家乡刊印为《台州丛书》。丛书分甲、乙两集,共九种九十二卷,宋氏自己校定六种,其子经畲也参与了校录。
  宋氏丛书所收之书皆台州史上的名作,所刻七种书(有两种书未刊)为:1.《石屏诗集》十卷戴复古(1167—?),字式之,号石屏,南宋黄岩人,著名江湖派诗人,是台州诗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位。其父戴敏,号东皋子,亦台州著名诗人。
  戴氏诗具有很高的保存价值。
  此本所据为天一阁藏本,为长塘鲍氏(鲍正字)写本。鲍氏本所据底本为明弘治十一年(1498)马金重编《石屏集》本。
  本书所刻共十卷,前八卷为戴氏的诗和词,第九卷为戴氏之孙戴昺诗,第十卷则戴氏族裔戴木、戴通等二十六人诗。这些人中不少时代已至明初。卷首附戴氏之父戴敏《东皋子诗》十首。有宋世荦嘉庆二十二年(1817)重刊序。
  由于所转据的长塘鲍氏抄本内有泐文,故宋氏本卷二缺《渔父词》第三、四两首,卷三缺《张子明索赋永斋诗》、《谢项子宜帅干遣馈》、《题昺侄东野农歌》、《临江小伯》、《寄郑润甫帅干》、《赵丞话旧》等首(以上均有目无诗)。又卷三《谢萧和伯见访》一首五律缺前十九字,卷四《蕲口阻风务官点税》缺后四句,缺《新年自唱自和》第一、二两首各半首(系漏刻)。
  今天比较常见的本子,即是宋氏丛书刊本。著名藏书家、教育部长傅增湘(1872—1949)校并跋的宋氏丛书《石屏诗集》十卷,今已成为国家珍贵古籍。
  临海博物馆藏《台州丛书》本《石屏集》书影2.《广志绎》五卷王士性(1547—1598),字恒叔,号太初,南宋临海人。《广志绎》为其宦游所至、搜考遗闻所记,凡山川险易、民风物产,考核无不详核,是我国地理学的名著,尤于人文地理学上有开创之功。
  此书明代未有镌板,清代有康熙丙辰(1676)杨体元刻本,流传很少。四库仅存其目。台州城内仅洪颐煊藏有一本,郭协寅亦藏有一本,宋氏自己抄有一本。付印之前,宋氏拿郭氏所藏与自己抄本互校,他在重刻《广志绎》序中说: “书梓于康熙丙辰而流传绝少,惟同邑洪筠轩司马颐煊家有藏本,今筠轩远宦粤东,乃取郭石斋茂才协寅抄本与余往岁抄本互校一过,重付梓入。”①目前我们见到的都是据嘉庆二十二年(1817)《台州丛书》刻本重印的。
  3.《见闻随笔》二卷、《滇考》二卷冯甦(1628—1692),字再来,号蒿庵,清初临海人。因长期在云南为官,对滇中史实极为谙熟。
  所作《见闻随笔》、《滇考》二书,记明末诸王及吴三桂滇中称帝诸事,尤为考晚明史者奉为圭臬。二者虽有刻本,然至宋氏刻书之时,皆已残缺罕见,因用传抄本重校付梓。
  《见闻随笔》取家藏抄本,与郭协寅抄本、徐育刻本残帙,付门人彭顼、严谔互校一过梓入。
  《滇考》一书原据宋氏抄本(抄自洪颐煊所藏刻本)刊刻,在刻时,因缺少十余页,推迟梓入。嘉庆二十四年(1819),郭协寅从书贾处购得《滇考》初刻本上卷,又借康熙重刊本下卷抄配,参阅四库本重加校补。成书后送宋氏刊入。但未开雕而宋氏谢世,即由其子宋经畲等完成其父未竟之业,于道光元年(1821) 锓木行世,书口下端刻“临海宋氏重梓”字样,是为“宋氏重刊本”。但书中仍有缺页。
  4.《文则》二卷附《校语》一卷陈骙(1128—1203),南宋临海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累官知枢密事兼参知政事,《宋史》有传。陈氏《文则》是我国历史上一部较早探讨作文法则的专著,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十分推崇,认为“其论文推本经传,篇章词句,甚有发明”。
  宋氏重刊《文则》序云:“(世荦)幼睹是书于同邑陈桂里处士文熙处,辄抄一册弆之箧笥。洎官关中,适郭石斋秀才叶寅以抄本见寄,亟付枣梨。既而(世荦之子曾畇)以旧抄册至,则较郭本为赅,而剞工已半,难以重梓,因另为校语,附之帙末。” 5.《赤城志》四十卷陈耆卿(1180—1237),字寿老,号筼窗,南宋临海人。嘉定七年(1214)进士, 曾为青田县主簿。所编《(嘉定)赤城志》被认为是宋代名志之一,广受赞誉。
  此书宋世荦所藏,从郭、洪二处抄得,两本均为弘治本残本(洪本仅四册十六卷,后归同乡朱湛林),宋世荦《重刻嘉定赤城志序》中记:“明弘治间谢方石祭酒尝重梓之,版已散佚,友人洪筠轩别驾颐煊、郭石斋茂才协寅,各得残册, 互相影抄,遂成全帙。世荦又从两家抄得之,谋授剞劂,未遑也。戊寅(嘉庆二十二年,1818)官陕中,有《台州丛书》之役,此册适在箧笥,亟付枣梨。”①此刊本较原本已缺图三幅。我们今天见到全国仅存的28部宋代地方志书之一的《(嘉定)赤城志》,包括临海市博物馆等处所藏的,都是宋氏刻本。
  临海博物馆藏《台州丛书》本《嘉定赤城志》书影6.《赤城集》十八卷林表民,字逢吉,一字耘业,南宋临海人。与其父同编台州大型历史文献集《天台集》。
  《赤城集》是《赤城志》和《天台集》中未载之资料,其中文章均与台州有关, 足以补台州史志之缺失。
  此书流传甚罕。明代时有内阁本,谢铎曾抄出,将之重刻,有二十八卷。
  但至清代,流传更稀,已非完本。宋氏仅刊十八卷,国图有藏。
  宋氏丛书中还有两种未刊之书,为《道南录》和《台学源流》。《道南录》节录明道程子、杨时、罗从彦、李侗、朱子言行,是研究我国古代书院,尤其是福建书院的重要著作。此书嘉靖三十八年(1559)有刊本。《台学源流》叙述台州先儒,自宋徐中行迄明方孝孺、陈选,凡三十八人,各为之传。又疑而莫考者十五人,各以时代类附姓名于传末。此书是汇集台州历史上著名儒学家之书,率先提出“台学”一说,并且形成比较完整的台学源流观,为研究台州儒学、浙东理学提供了重要素材。
  由上可见,宋氏所编之书价值颇高,然流传都极为稀少,宋氏将之刊刻保存,功劳尤显。版本学家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对此颇为肯定,他认为:“《梓吴》、《盐郡志林》,虽有开必先,而卷帙零奇,殊嫌琐细;《泾川》亦多无用之书, 不必为世传诵;惟《台州》渐有巨册。”①这说明在《台州丛书》之前虽有乡邦丛书的刊刻,然价值不大,惟《台州丛书》才渐成规模。而且继《台州丛书》后,浙省乃至全国掀起了刊刻地方文献的潮流。《文澜学报·浙江文献展览会专载》之《郡邑丛书与总集》一章中有一段话,足以说明此一情形: 吾浙人士之汇刊乡邦郡邑丛书,传世者,当以明末樊氏之《盐邑志林》为最早。迄于清代,播传尤多,由中叶以至末造,此倡百和,几蔚为一时风气。盖自嘉庆时临海宋氏之《台州丛书》导其先,继起者同治间有永康胡氏之《金华丛书》,瑞安孙氏之《永嘉丛书》。光绪间有钱塘丁氏之《武林掌故丛编》,《武林往哲遗著》前后编,嘉善孙氏之《檇李遗书》,归安陆氏之《湖州丛书》,绍兴徐氏之《绍兴先正遗书》,临海叶氏之《荫玉阁丛书》,黄岩王氏之《台州丛书续编》等;而以钱塘丁氏所编刊,最称巨帙。宣统三年内,又有越中之绍兴公报社印《越中文献辑存书》,及永康之胡氏后人辑刻《续金华丛书》。亘满珠(作者按:应为清)一代,前后综计,盖凡得丛编十二种之多焉。
  共和建国以还,宇内刻书之风,浸就衰替;独吾浙人敬恭桑梓,流风未沫,踵武犹多。有若秀水金氏之《檇李丛书》,海盐谈氏之《武原先哲遗著初编》,乌程刘氏之《吴兴丛书》,鄞县张氏之《四明丛书》,绍兴周氏之《会稽郡故书杂集》,黄岩杨氏之《台州丛书后集》,温岭金氏之《赤城遗书汇刊》,仙居李氏之《仙居丛书》,如皋冒氏在瓯东所编刊之《永嘉诗人祠堂丛刻》,平阳黄氏之《敬乡楼丛书》等,咸称网罗辛劬,无愧堂构;而吴兴、四明、敬乡诸丛书卷帙为尤富。①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丛书部》亦认为“浙中乡贤丛书之刊刻,亦以世荦此书为鹄矢”。
  傅增湘曾在《续金华丛书序》中以为,胡凤丹(1823—1890)的《金华丛书》领浙江刊刻地方丛书之风气,认为“六十年来,溯其始事之功,先生(指胡凤丹) 庶克当之”。其实,胡凤丹之《金华丛书》刻于同治年间,而《台州丛书》1821年即开始刊刻,后者比前者应早几十年。引领刊刻潮流的应为宋氏《台州丛书》。
  直到今天,《台州丛书》的影响尤在,《中华印刷通史》中谈到郡邑丛书,所列举的就是《台州丛书》。袁正平《中文工具书实用教程(修订本)》中有查考古籍丛书的内容,谈到汇刻同一地区著作的丛书时,也列举了《台州丛书》。
  《台州丛书》中许多书在新中国成立后又被整理点校,或者影印出版。而在点校或影印时,不少是采用《台州丛书》本为底本的。如王利器点校的《文则》、吕景琳点校的《广志绎》均以宋氏刊本为底本。199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宋元方志丛刊》中所收录的《(嘉定)赤城志》,也是据宋氏重刊《台州丛书》(乙集)本影印。
  鲁迅曾藏有一套宋氏《台州丛书》刊本,不过20册中,只藏了18册的残本, 他作了补抄,如《石屏诗集》十卷、《文则》、《滇考》卷下、《见闻随笔》、《广志绎》卷四,都有其补抄手迹。今天鲁迅抄补的《台州丛书》手迹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宋世荦将丛书分甲集、乙集,其意是完成后继续丙集、丁集地刊刻下去。
  然而只完成两集,就不幸去世了。其子经畲为其刊刻完《滇考》后,又刊刻了数本遗著,如《红杏轩诗抄》等。但是刊刻《台州丛书》的事业没有继续下去。
  (2)宋氏后裔藏书宋氏之后裔也多喜聚乡邦文献者。世荦之子经畲,字心芝,嘉庆十八年(1813)拔贡生,选乐清训导,其父去世后,遂归家杜门谢客,著书自乐。助其父校对刊刻《台州丛书》。与许铁山友善,建有“倦知山馆”。工书兼精篆刻。又癖嗜古砖,自吴建衡以下,迄以明,得三百余种,编次成集,详为考证,题曰《砖文考略》(有广仓学会印本,原稿旧藏项士元处),为六卷本。又著《心芝述闻》、《覆瓿集》。藏砖有唐天宝三年(744)龙兴寺塔砖等。《砖文考略》有宋氏自序曰:“予葺《砖文考略》,例以现弆者录入。临海之砖何多耶?请言其故。邑西乡郭石斋茂才,于嘉庆年间,集古砖之有题识者,自号八砖居士,同学谂闻之。
  道光丙戌(嘉庆十九年,1814),郡城许姓睿井得砖,西湖僧六舟为之装砚,友人陈卧楼、董枚臣、陈寅东辈慕之,相与搜觅,各得数十方。石斋又续得,自分为前后八砖。戊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洪小筠自粤归,尊人筠轩别驾欲葺《三台金石略》,征及砖文,于是各家所藏悉赠之。甲午、乙未后,寅东、卧楼多方采取,同志若金竹屋、李羽国、刘小山、庐苹洲、叶植三,其尤著者。仙居张蕊宫好游,又广访诸杭、绍各郡,愈出愈奇。予不敏,从诸君后,足不能登山,手不能淘井,目力才及寸许耳,万无获砖之理,幸诸厘米其畸零副块以相饷,一如残盏冷炙,藉饱老饕也者。又诸君得砖,手加洗剔,遇文字模糊,辄举以畀予,予斯受之,又如朋友通才、指囷相赠也。缘是敝斋之砖与诸君颉颃。诸君皆拓其文, 汇为帧册,予皆核其岁月,官阶、名称、地里,旁加引证,同志又相与助予因端竟委,不数年间,裒然成帙,计先后易稿十许次矣。”① 经畲之兄曾畇,字禹农,工文善书,与经畲时称“大小宋”,以廪贡终。经畲之子瑱(?—1861),字听石,博涉经史,兼工书画。喜搜求乡先辈故实。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于乡,官乐清训导。咸丰末,粤寇陷邻郡,瑱筹办防堵,以劳卒。著有《益寿轩笔记》、《分年随笔》。
  (3)宋氏藏书的散亡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一日,太平天国李世贤率军进入临海,宋世荦的古铜爵书屋就是在这场战乱中被一场大火烧毁了。宋氏后裔宋敏德,字少琴, 在其所藏的明代木刻本《唐文粹》(今藏临海胡平法承先室)扉页中说“先尊祖确山公藏书万卷,咸丰十一年(1861)遭乱,家中书画俱付劫火。” 宋氏家道从此中落,到他的孙子裕德时,“因屋宇湫溢,将藏书移置于宗人雨亭家中”①。1916年7月6日,又因为“不戒于火,藏书俱付灰烬”。其中极珍贵之《台州丛书》书板、《红杏轩诗抄》书板、《西域风俗记》稿本等,无一幸存。
  (二) 洪颐煊与小停云山馆(临海)———台州古代最大的藏书楼洪颐煊(1765—1837),字筠轩,一作旌贤,晚号倦舫老人,临海人,著名学洪颐煊像 者。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其五世祖为临海学者洪若皋,曾筑东壁书院,建有藏书楼。若皋之子有熙绩、熙揆。熙揆,字汉笺,号惕庵,曾三注张伯行《正谊堂全书》,于朱子《近思录》、薛瑄《读书录》尤服膺。日所行事,必手札记,以自砥砺。著有《困学编》、《听彝堂年谱》。熙揆娶冯甦之女为妻,生子承泽。承泽,字心淑,号道南,别号毅庵,潜心性命之学。承泽之母曾担心其父冯甦诗文未梓,承泽为其母分忧解难,将冯甦文集刊行出版,其中包括《滇考》二卷,藏听彝堂。
  颐煊之父洪枰,字世持,号平木,又称雪■老人。曾在杭州敷文书院师从齐召南游学,科考成名后选授新昌县学训导,之后又担任安吉县学教谕和嘉善县学教谕,有“芭蕉叶大能藏日,栀子花肥可著书”之句。颐煊之兄名坤煊,字载厚,一字地斋,少时颖异,读书过目成诵。精训诂之学,亦能为古文辞。充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生。五十七年(1792)举顺天乡试,榜发十余日而卒,朱珪赋诗惜之。著有《地斋诗文抄》。弟震煊,字百里,一字檆堂,少有隽名,补诸生,嘉庆十八年(1813)拔贡生,廷试后,贫不能归,入直督学幕中,年四十六即因小病去世。震煊性孤介,曾说:“读书贵自得,何以名为。”因此著述很少,仅有《夏小正疏义》四卷(有传经堂本、学海堂本)、《檆堂诗抄》一卷。洪氏三兄弟在当时声名很大,《清史稿·儒林》中均有传。而三人中,以颐煊名声最著。
  颐煊喜读书,少年读书里中藏书之家,借览无虚日。曾与两位兄弟入住僧舍中,夜里在灯下读书不辍,谈经不止。在相互的砥砺中,洪氏打下了非常扎实的经学基础。嘉庆二年(1797),阮元(1764—1849)在杭州主编《经籍籑诂》, “遴选浙士之能经者”数十人共其事,颐煊与其弟震煊因擅长经学被选,檄调杭州。当时二人有“大小洪”之称。他们为阮元校《经籍籑诂》,常与臧镛堂、丁杰等人相互辩论,被臧镛堂赞赏为“大洪渊博,小洪精锐”。阮元曾亲手书“鄂不馆”额相赠。嘉庆六年(1801)颐煊充拔贡生,馆山东督粮道孙星衍署,为撰《孙氏祠堂书目》及《平津馆读碑记》。后入赀为直隶州州判。署广东罗定州州判, 管理新兴县事。时值阮元任两广总督,遂延其入幕,常咨以经史之学。道光八年(1828),颐煊厌倦仕途生涯,乞归家乡。之后在家中读书著述,悠游晚年。
  (1)洪颐煊藏书洪颐煊藏书应在少年时就开始了。其时所藏应和台州其他人一样,以乡邦文献为主。洪氏在《台州札记》序有言:予髫年喜聚台州掌故。只是后来游学四方,所读日多,所见日广,才弃去弗录。台州所处偏僻,虽然洪氏经常就读于家乡有藏书的人家中,所见仍然不多。后来对其藏书生涯有重大影响的有两次经历。
  一次是馆山东德州著名学者孙星衍幕中。孙星衍(1753—1818),字渊如, 号伯渊,别署芳茂山人、微隐。阳湖(今江苏武进)人,后迁居金陵。是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也是著名的藏书家。一生酷嗜藏书、读书。每闻谁家有异本、善本,便借抄不辍,对金石文字和书画,无不细考原委。其藏书处为“平津馆”。馆内藏书极富,约有四万余卷。洪氏在那里如鱼入水,尽窥书之藩篱,并为其编了三本重要的目录。其中《平津馆鉴藏记书籍》是一本善本书目录,在清代版本目录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孙氏祠堂书目》,又称《孙氏家藏书目内外编》,是为教孙氏族裔而编的教学参考书目。内编为唐以前及宋元明最精要且可读之书,外编为“疑误后生”之宋明清著述,共收书2300多种、46000余卷。每书著录书名、卷数、作者,分类打破了四部法,分十二大类,具有创新意义。孙氏所藏碑刻铭文自周代迄五代共二十余盒。颐煊将之详加考证,撰成《平津馆读碑记》。此书有嘉庆二十一年(1816)刊本,翁方纲(1733— 1818)为之作序,称其精密过于王昶之《金石粹编》。
  孙氏所藏丰富的善本书籍及金石碑刻,使颐煊大大开阔了眼界。虽然那时他“空囊如洗,十指如锥,不能缮录副本,徒有望洋而已”,然在这七年的幕僚生涯中,他一边读书应试,一边学术研究,对其藏书思想和学术思想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藏书上他识见了许多珍稀版本、善本,为其后来在收藏观念上的转变打下基础。学术研究上,通过编撰书目,洪氏研究功底日深。
  二是馆阮元幕中时。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
  早年登科,宦途显赫。由翰林而出任浙、赣、豫巡抚和两广、云贵总督,为清廷特别倚重的南方大僚。在任职期内,提倡学术自任,是乾嘉后期对考据学潮流正面加以理论指导的著名学者。洪颐煊又号倦舫老人,倦舫即指对送往迎来的官场有厌倦之意。当他为罗定州州判时,已年过半百。他无意于官场,平时一有闲暇,仍闭门读书,手不释卷。正好阮元任两广总督,遂将其招入幕中。
  于是在之后的十四年中,洪氏便跟随阮元,从事学术研究,潜心著述。阮元也是一位收藏家,建有文选楼,楼内藏书丰富。阮元曾购得《四库全书》未收古书多部,并进献七阁。前后十多年,进书达一百多部。他每进一书,皆仿《四库全书提要》的体式,奏进《提要》一篇。后于道光二年(1822),嘱其子阮福等人结集为《研经室外集》。进献的书皆录有副本,藏于文选楼。因此此次入幕,对洪颐煊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文选楼内的藏书亦是其学习研究丰富的养料。
  颐煊没有任过高官,又因家贫,无力购买大量书籍。但是服官广东,却是一次很好的时机。广东在清时还不很发达,那时市肆里多旧书,而且收藏之风不很浓,因此书价较为便宜,洪氏慢慢购集,历经多年,就积下了不少卷册。道·110· 台州藏书史 光八年(1828),洪氏辞官归里,又多方购求,藏书遂富。他于临海三井巷新建了“小停云山馆”,馆中藏书4万余卷。
  项士元《台州经籍志》云:“当时台州藏书家,首推洪氏、宋氏,二家所无,则求之石斋。”其实,洪氏不仅在当时藏书最富,在整个台州历史上,他也是最大的藏书家。
  洪氏藏书与台州一般藏书家藏书不同的地方是,他不是特别注重乡邦文献收藏,而是更注重版本、善本等珍罕文献的收藏,收藏内容以经史为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受两次入幕的影响。
  洪氏藏书多“世所罕见”之本,而且多抄本,其中乡邦文献有王士性《广志绎》、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四卷、四库本《筼窗集》十卷、天台赖良《大雅集》八卷等,均是旧抄本。
  洪氏还建有小轩三间,专门收藏金石、书画、碑帖、砖瓦。藏书楼遭劫时,法书名画之类因另室庋藏,得免于劫。项士元曾作《小停云山馆金石书画过眼录》, 从中可窥见洪氏所藏文物之一斑,现录其条目:(一)金石文字拓本,综凡5册, 共275品;(二)钟鼎彝器款识拓本5册,共163种;(三)钱王铁券摹本1册,摹拓甚精;(四)历代泉币拓本,凡14册;(五)明代名人尺牍真迹6册,共105通; (六)明贤墨迹2册,共52通;(七)明儒墨迹1册,共44通;(八)明程少伯舆颂诗册;(九)明潘顺详寿诗册;(十)明代六家册页,其中有方孝孺诗册,何山人白飞花诗册,后者尤为宝贵;(十一)越辰六借书图册,首有渔洋山人王士祯题字,图书虞沅绘;(十二)秋庭兰桂图题咏册,董宗伯之物;(十三)清代明人书札真迹2 册,共37通;(十四)清代名人词翰,凡2册;(十五)景欧集册;(十六)孙渊如观察往还书札;(十七)倦舫老人往还书札;(十八)奚虚白寓砖阁图卷;(十九)宋元名家画册;(二十)集金扇册8册,共208家;(二十一)倦舫老人集扇册;(二十二)倦舫老人集绢本扇册;(二十三)名家册页;(二十四)唐宋元明各种图卷,洪瞻墉将之分为神品、上品、次品三类,其中神品9幅,上品7幅,次品2幅;(二十五)宋元明清各家名绘,洪瞻墉将之分为神品、上品、次品及近人佳品四类,各为13幅,25幅,15幅,9幅;(二十六)条幅,分上品、次品两;(二十七)楹联;(二十八)兰亭散册,共13种;(二十九)兰亭全集,共10集86种,其中有小停云山馆本;(三十)法帖散册,共32册;(三十一)类帖268册,其中倦舫法帖8册(今存);(三十二)补遗。 (2)小停云山馆洪氏藏书处为“小停云山馆”,馆名取自陶渊明的《停云诗》。《停云诗》序云:“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大意为: 《停云》这首诗,是为思念亲友而作。酒樽里盛满了澄清的新酒,家园内排列着初绽的鲜花,思念亲友而不得相会,叹息无奈,忧愁充满我的胸怀。诗开篇句即为“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停云”一词后世因用作思亲友之意。
  小停云山馆匾额不过洪氏取名“小停云山馆”,应另有一层意思。明代书画家文徵明有藏书处,号“停云馆”。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明代书画家。“吴门画派” 创始人之一。其父子之“停云馆”广为书画文人所熟知,辑录刻拓的《停云馆法帖》也广行于世。文徵明父子三人,皆以书画学问为世所重,洪氏以“停云馆” 命其楼,并在前冠以“小”字,或者对文氏文才及藏书刻书有追慕之意。清仪克中《题洪筠轩小停云山馆图》一诗有此叙述:“靖节怀人托吟咏,室榜停云记征仲。即今山馆慕前贤,老辈论交意殊重。”清吴嵩梁亦赋诗有云:“元亮醉倒篱菊边,闲居一赋怀人篇。衡山待诏百寮底,平生供养惟云烟。两贤出处各异地,大隐后先皆小吏。”洪颐煊与文徵明一样,虽满腹经纶,但终身潦倒,最高只做过小吏这样的职位。他将书室榜曰“停云”,或有寄托怀才不遇之意。
  据文献记载,小停云山馆应有两处。一处为祖宅小停云山馆,据洪颐煊族侄洪赡台在《续宅记》中云:“南沙公(洪若皋)别业在龙顾山麓军器局后,高祖惕庵公实诞于此,传五房从祖思董公,今归筠轩伯父。有朱子‘溪山第一’匾,末署晦庵。由大门入,有正楼五间,两横楼各三间,西有池,上有石桥。池南书厅三间, 过池进为又思园,园内鹰熊岩最奇秀,植有桂花、笔木数株,又有枕流亭、眠琴坞等诸胜处,崖石崚嶒,洞壑幽深。近北厅屋六间,为小停云山馆。”大体位置在今北固山南麓老台师校园内。另一处即是洪氏晚年亲手所建的小停云山馆。为道光八年(1828)从广东回故乡后建,山馆占地十多亩,内有兰雪轩、浣香亭等亭室, “有花木泉石之胜”。书楼西边原有池塘,池塘边的石碑上刻有“愚有源头活水”。
  据冯氏《小停云山馆记》所记,其时藏书三万余卷(《临海诗录》云:颐煊解组归,聚书四万,碑帖千余种。《倦舫书目》所记为三万余卷,可能未全录),其中有善本三百多种,汉唐宋元碑版二千余通,以及钟鼎彝器,法书名画,皆著有目录。此处山馆在临海的三井巷,俗称芝麻园洪家,现部分房屋还保留着。
  洪颐煊故居小停云山馆内除传经堂、兰雪轩外,还有小琅嬛馆等,亦是藏书处,王棻《黄岩志校议》自序中云“犹记咸丰庚申,应试在郡,借洪氏小琅嬛馆所藏《赤城新志》、《后集》二书。”① 《小停云山馆图》有二幅。一幅为嘉庆十五年(1810)秋,陈钧在京城送别洪氏回山东德州时所绘,以此相赠。洪氏对此十分喜爱,曾遍征同人题咏。时人宋翔凤、蒋因培、王衍梅、胡森、仪克中、刘彬华、吴嵩梁、弥本、姜安等皆有题诗。此时洪氏尚寓于北固山麓祖居,三井巷之小停云山馆还未筑就。新宅落成后,陈务滋又新绘《小停云山馆图》一帧。此图有宁波府学教授、学者嘉兴冯登府所作《小停云山馆记》,以及岭南著名诗人张南山所赋《小停云山馆诗》。
  附:冯登府《小停云山馆记》临海洪君筠轩自粤东解组归,于巾子山下得宋兴贤坊故址,葺而新之。其地有花木泉石之胜,取陶泉明诗意,榜曰“小停云山馆”,以图邮余,并命之记。
  夫人有忧患羁愁,饥驱四方,求一椽之息而不可得者矣。即或有位于朝, 极富贵利禄之荣,老而思倦,作为园林,既成而不得乞身归里,或仅一至焉,不数年间人事变迁,等于飘风浮云之倏过者,往往而有。君姿性过人,博通群籍, 阮相国《定香亭笔谈》称其精研经训,熟习天算,贯穿子史,有过于齐次风侍郎者。后累举不第,仅以选拔得州判,筮仕粤东,非其志也。不十年即乞归,以其余俸筑小园,藏书三万余卷,汉唐宋元碑板二千余通,以及钟鼎彝器法书名画, 皆有目录,贮庋山馆。今年已七十矣。键户著书,终日不倦。暇则与朋旧讲求桑梓故事,撰成《台州札记》,乡邦望若神仙。此其视士贫贱而不能得,得而不能享林泉之乐者,其相去为何如! 虽然,寓形宇宙其迹耳,古今惟名之留为可久。君所著书有《礼经宫室内答问》二卷,《孔子三朝记注》八卷,《管子义证》八卷,《读书丛录》二十四卷,《平津馆读碑记》八卷,《续记》四卷,《台州札记》十二卷,《筠轩文抄》十卷,《诗抄》五卷,《校正穆天子传》六卷,《竹书纪年》十二卷,《经典集林》三十二卷,《汉志水道疏正》五卷,皆刊播艺林,海内争重,其名自足以不朽。后之过山馆者,想望其丰采,觉泉明五柳去人不远。若并世而生如余者,乃以远隔江海,不获时时造庐,附于庞参军、刘遗民之列。倘他日得以幅巾野服,探天台、雁宕之奇, 因访君于山馆,商榷经史,同订绝业,其为欣幸,又当何如也。因系以诗,并为之记如此。道光十四年四月朔日。 张维屏(1780—1859),字子树,号南山,又号松心子,晚年自号珠海老渔。
  生前诗名甚高,颇受诗坛名流器重,“屹然为嘉、道称诗者一大宗”,与谭敬昭、黄培芳合称“粤东三子”,是当时岭南诗坛领袖。曾为小停云山馆赋诗,题名为《洪筠轩别驾颐煊小停云山馆图》: 诗吟陶令篇,地拟衡山墅。此图曰停云,二者必有取。
  图中诂经人,笔绍容斋祖。远怀溯嬴刘,奥义析郑许。
  上下四千年,前后廿四部。读史费参稽,遗文杂鱼鲁。
  其间有阙疑,每赖金石补。搜讨君精勤,一一针贯缕。
  往者西湖滨,精舍实翘楚。从来经术深,可必政术举。
  知君云暂停,终当作霖雨。
  此诗前二句,即解释了“小停云山馆”的取名来历。容斋,即南宋著名史学家洪迈,南山将洪氏与洪迈相比,突出其在史学上的地位。“读史费参稽,遗文杂鱼鲁。其间有阙疑,每赖金石补。搜讨君精勤,一一针贯缕”之句,描写洪氏在小停云山馆中藏书、读书、考证、校雠等活动。古代遗文中多有错误,洪氏参考众多书籍,加以校对写正,如有阙疑,即证以金石碑刻。洪氏藏书搜讨精勤,每本书一一亲自过目,加以笔记。最后一句“知君云暂停,终当作霖雨”指其小停云山馆的藏书,必将结出丰硕的学术成果。从此诗中,亦可看出洪氏藏书是为了读书研究。
  (3)著述洪氏藏书目的是为了读书著述。
  他如陶渊明般地在其中读书,利用其厚藏,潜心著述,终日不倦,终于成一代之大家。他的著作有《礼经宫室答问》二卷(传经堂丛书本、学海堂本、《民国临海县志》记有马彦森刻本),《孔子三朝记注》七卷目录一卷,《读书丛录》二十四卷,《平津馆读碑记》八卷、续记一卷、再续一卷、三续二卷(有传经堂丛书本, 光绪间德化李氏木犀轩、吴县朱氏槐庐,皆刻正续九卷),《孝经郑注补正》一卷,《尚书洪范五行纪论》五卷,《经典集林》三十二卷,《诸史考异》十八卷(有广雅书局刻本,非足本,临海文管组藏有洪氏旧写本),《汉志水道疏证》四卷(有问经堂及心矩斋刻本,又有清广雅书局本),《郑康成年谱》一卷,《台州札记》十二卷,《校正竹书纪年》二卷(平津馆本,又四部丛刊影印明天一阁刻本),《校正穆天子传》七卷(平津馆本,又古今逸史本。嘉庆间鄂不馆刻洪校本,潮州郑氏龙溪精舍重刻平津馆本,又四部丛刊影印明天一阁刻本,又涵芬楼道藏举要影印道藏本),《管子义证》八卷(有传经堂丛书本,光绪间南陵徐乃昌积学斋重刻本),《筠轩文抄》八卷,《筠轩诗抄》四卷,《倦舫书目》九卷、《补遗》三卷,《倦舫丛书》十二册,《倦舫碑目》六卷,《续增碑目》一卷,《倦舫书画金石目录》三卷。
  他在子史、碑版、地理、乡邦文献方面无不涉猎。
  临海博物馆藏《台州札记》书影(4)洪氏刻书洪氏还通过选刻《倦舫法帖》八种、《传经堂丛书》、《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拓本五册》十二种等书来保存、传播文化。
  《传经堂丛书》以洪氏著述为主,兼收其父亲兄弟所撰或所辑之书,共三十五种(《台州地区志》),在嘉庆、道光年间出版,是台州最早的私家单撰丛书。
  书目见本书第三章之附录:《台州藏书家所刻各丛书书目表》。
  《礼经宫室答问》二卷。以《礼经》莫大于宫室。宫室不明,则古人行礼之节,周旋升降,皆茫然莫知其处。此议礼所以如聚讼也。宋李如珪撰《释宫》, 已撮举其凡,近人复多考证,亦有未密。乃思古人宫室制度,与今人不甚相远, 时淳世朴,庙寝明堂,不如后人之千门万户。细绎《礼经》,皆有布尺可寻,名位可辨,因撰是书。 临海博物馆藏《传经堂丛书》两种书影《管子义证》八卷。今本《管子》阙《王言》、《谋失》、《正言》、《言昭》、《修身》、《问覇》、《牧民解》、《问乘马》、《轻重》等十篇。子书流传莫先于《管子》,亦莫真于《管子》。其文义奥衍,下士骤不能通,故注家绝少。新、旧《唐书》称《管子》有尹章注,今本伪题为房玄龄注,极为浅陋。颐煊乃为撰《义证》八卷,并附逸文于后。
  《平津馆读碑记》八卷。此书系客孙星衍德州使署时,见其所藏碑,自周秦迄五代,凡二十余匣,因各加考证,录为是书。后益以自得各碑,成《续记》、《再续》、《三续》,以金石文字,可补证经史之不足也。
  《诸史考异》十八卷。洪氏自粤归里,取《三国志》迄《南北史》,条其异同, 辨其得失,聊补钱氏(钱大昕)之阙,成《诸史考异》。其他所著如《筠轩文抄》、《读书丛录》,考订经史,均极详核。惟原书流传甚罕,东莞伦氏藏有是书。其《孔子三朝记》、《筠轩文抄》二书,均影印于《邃雅斋丛书》中。洪氏著述始稍稍流传。
  洪氏将所藏名人墨迹编成《倦舫法帖》八册,于道光四年(1824)用端州石刻于广东,后其子瞻墉(?—1862)又编成《倦舫法帖目录》一卷。目录后有瞻墉识,页尾注“石藏台州府道司后洪氏本宅”。此刻从道光四年(1824)开工,完工于道光六年(1826)七月,刻完后原石运回临海并珍藏在道司后洪家老宅。
  洪氏家道中落后,子孙分家析产,原石被卖。据《(民国)临海县志》记载:“《倦舫法帖》石刻,光绪季年鬻于吴兴刘氏。”但一直以来均未见有嘉业堂拓印的《倦舫法帖》。所以也有人传说《倦舫法帖》原石在民国初年以三千大洋售予日本人。《台州经籍志》云:法帖之石,光绪时由郡学教授陈瑞玉以二千金购去, 转鬻倭人。众说纷纭。
  (5)洪氏所编目录《倦舫书目》九卷,记家藏各书凡一千八百三十六部,三万二千六百七十五卷,分类略依《四库全书》总目,惟未有提要耳。民国时原写本藏其裔孙洪步仙家。又有《补遗》三卷,洪瞻墉补。
  《倦舫碑目》六卷,《续增碑目》一卷。前六卷载碑一千三百六十四种,又拓本十六册,计三千六十一种,又兰亭八十八种,后一卷载碑只二十五种,有咸丰丁巳洪瞻墉识。识曰:“乙卯初夏,偶检旧箧得先严所辑家藏《金石目录》底稿六卷,余抄录成书后,适吴子苾学使式芬亦同此好,寄赠金石拓本数十种,校对前目,多所未载,又于市肆购访,及同人拓赠,抄录成帙,作续增附后。夫金石之流传于世间,日出不穷,随得随续,其编次不能尽依年代定先后云。咸丰七年岁在丁巳,闰五月十三日,临海洪瞻墉容甫氏识于小停云山馆之浣香亭。” 《倦舫书画金石目录》三卷,洪颐煊撰,西岙潘氏藏有抄本。洪氏书画金石民国时多鬻于他人。项士元尝见其马远《柳阴水阁图》,庐瑛《冬景山水》,陆远《唐人诗意图》,赵仲穆摹《韩干十五马图卷》,赵千里、王时敏、谷文光、米友仁、王翚、项元卞、唐寅、王诜、王麓台、徐时贞、陆包山、文徵明、吴伟业诸人山水, 方孝孺诗卷,钱舜举《百马图卷》,周少谷《花鸟图卷》,王维《雪江胜赏图》,双钩定武兰亭,落水本手卷,王铎诗札墨迹,清朝名人词翰倦舫老人往还尺牍。仅写什一,已美不胜赏矣。
  《小停云山馆金石目录》一卷,洪瞻墉为编。是编系专载家藏金石,与颐煊所作《倦舫书画金石目录》稍有不同。
  《倦舫法帖目录》一卷(《(光绪)台州府志》作《小停云山馆法帖目录》)。洪瞻墉编,凡李太仆、应桢等百家诗、词、书札、题跋、临帖,分别列之以备稽考。
  洪瞻墉自识:“右家藏名人法书八册,共百家,道光甲申(1824)九月始以端州石摹刻于粤东,迄丙戌(1826)七月毕工,其编次或以类相从,或所得稍晚,间亦假及同好陆续上石,不能尽依科第先后云。” (6)洪氏后人藏书洪瞻陛(?—1854),字雨芗,洪蒙煊之子,洪颐煊之侄。洪蒙煊(1766— 1824),号达泉,乾隆五十三年(1788)副贡,曾与郭协寅、沈河斗同撰《(嘉庆)临海续志》,他原藏有秦锡淳《(乾隆)临海县志稿》(今佚),此志必有所承袭。
  (《(嘉庆)临海续志》毁于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占领临海时。洪氏族孙福钧曾藏有舆地、建置、职官初稿三卷,叶书得其金石稿一卷,潘氏三之斋又藏有经籍稿一卷,今均不见。)瞻陛于道光六年(1826)优贡,道光二十年(1840)举顺天乡试,官四川双流知县,工诗善书,雅好金石,聚唐碑千余种。至其后代洪锡彝时,藏书散出,项士元在临海邓巷“洪叔雨大令(锡彝)家中购得旧藏遗书千余卷”①。其中包括程霖所撰《咸丰临海志稿》三册。《咸丰临海志稿》,清临海程霖撰,陈叶埙、洪瞻台二人任采访。稿未成而程氏卒,遗稿后归洪锡彝家。
  1931年,项士元从洪家购得三册。现临海博物馆尚存一册。
  瞻陛著有《存我堂诗集》、《医论正解》、《台州形胜考》等。藏书处为存我堂。
  洪瞻墉,字容甫,号少筠,洪颐煊之子,例授布政使理问衔。“嗜古有父风, 工篆籀”。著有《建元分类考》二卷、《钱王铁券考》三卷、《兰雪轩钱谱》十四卷、《倦舫法帖目录》一卷、《倦舫书画金石目》一卷、《台州金石略》一卷等。有藏书处曰“兰雪轩”,编有《兰雪轩书目》。
  小停云山馆后为洪瞻墉所继承。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从台州撤退时, 城内的地痞流氓以为洪家是大户,乘机入内抢劫,火落书中,“小停云山馆所藏尽化为灰烬,仅存东边小轩窗三间,遗存者仅少数之字画百余件”②。同年,瞻墉因受不住此打击而去世。
  1936年七区文物展览会上,洪氏小停云山馆有钱王铁券摹本及金石书画多件应征,项士元在《七区文物展览会杂咏二十首》其一中题:“山馆荒凉久化埃,劫余喜有未寒灰。最难吴越留余迹,钩勒分明摹本开。”不过小停云山馆劫后之书多数不存,陆续由其孙辈售出。对此近代诗人罗华不胜感慨,曾赋诗曰:“十年前记过筠轩,今日犹存竹满园。先后与君同一慨,买书人有卖书孙。” 颐煊藏书印有“洪氏小停云山馆珍藏金石书画碑帖砖瓦之印信”、“鬻及借人为不孝”、“颐煊家藏”、“小停云山馆”、“小停云馆”等。吴晗的《江浙藏书家史略》中记有洪颐煊的多枚印章,其实里边很多印是瞻墉的,而“子子孙孙永为宝”、“子孙宝之”、“子孙世守”、“子孙保之”等印章,到底是洪颐煊的还是洪瞻墉的,还有待于有进一步考证。
  虽然小停云山馆的厚藏没有像洪氏父子在“子孙世守”藏书印中所期望的那样保存下来,但小停云山馆曾为台州最大的私人藏书楼,其遗址已被列为“临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它在台州历史上所作的贡献也永远为人记取。
  洪颐煊藏书印(见《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 (三) 郭协寅与八砖书库藏书(临海)———致力于乡贤遗集的搜集郭协寅(1767—?),字沧洲,别字石斋,自号八砖居士,晚号清潭逸叟,临海人。诸生。博学嗜古,好聚书。由于家境贫寒,无力购书,从同乡宋世荦、陈淞等人处借抄。又好古砖,凡遇石刻,不论深山穷谷,必摹拓之。当时临海洪颐煊、宋世荦是两大家,郭氏仅次于洪、宋,“二家所无,则求之石斋”①。
  同乡宋世荦刊刻《台州丛书》,所据底本多借郭氏所藏借抄或互校的。如《台州丛书》乙集所刻清冯甦《见闻随笔》、明王士性的《广志绎》都曾借郭氏所藏抄本互校。他所藏《(嘉定)赤城志》曾被宋世荦借抄,刊入《台州丛书》。 宋氏《台州丛书》所刻冯氏《滇考》亦根据郭氏藏本付印。《滇考》末有郭氏跋曰:“《滇考》镌板,旧藏郡城洪氏听彝堂,百余年来,强半散失。诸家传录本, 阙十一番暨序跋二则。嘉庆己卯(1819)嘉平,余从书贾购得初印完本,仅止上卷,续假黄润川明府河清手抄全帙,重加补校,遂以成书。适宋确山明府世荦解组还,怂恿付梓。”①据《滇考》一书中戴庆华附记知,冯氏《滇考》一书在其生前有两次刊印。初印后,“嗣遭寇乱,藏板散失”,康熙十九年(1680),戴氏从西泠陆年翁处复见旧本,遂加校定并重梓。然百余年来,流传稀少。台州临海县洪氏听彝堂旧有刊本,后散失多半,而郭氏历经购买、抄写、校订等种种努力, 才复得完本。后借宋世荦之手将之刊布,郭氏感到由衷地欣慰:“良由司寇蒿庵先辈文章精气,郁久必光,假手协寅,以合延津之剑,谁谓翰墨因缘,所系顾浅哉!惟卷下第一番阙四十有四字,犹损本《兰亭》,无害其为墨宝也。”②藏书家多半如此,觉得只要与珍罕文献有一面之缘,就已非常荣幸,何况能将所藏之本付印,欣喜之情更是难以言表! 郭氏藏书处初名“传清”,后改“古菇阁”,其师方旭曾为之记。后因喜藏古砖,得砖八块,又改名为“八砖书库”。“八砖书库”建于临海灵江上游的永安溪畔,是郭氏居住的“灵溪山馆”的一部分。楼内藏书甚多。
  郭氏藏书的特色是乡邦文献收藏甚富。《台州经籍志》记其:“嗜好古学, 于乡先生遗集搜求尤力,手录储八砖书库,不下数百种。”叶书序《三台书画志》云:“尝以吾台搜葺遗书者,宋林先生表民,明谢祭酒方石,国朝则首推石斋。” 郭氏对乡邦文献相当痴迷,洪颐煊曾记有佚事。他在序《台州札记》中有一段话:“同邑郭石斋茂才协寅亦留心桑梓,每来城过访,必剧谈终日,余笑语曰: 君今之林表民,愧余非陈筼窗,拾遗补阙,俟君异日续成之可也。”将郭氏比作宋时林表民。
  郭氏凡遇乡邦文献,即录副以藏,因此抄本甚多。路桥藏书家杨晨在《瀛洲咫闻》中称其“收藏台人著述最富,多旧抄本”,“尤留心桑梓故实,手录乡先辈遗书数百种”。其所抄有: 明临海金立敬《存庵集》十九卷;清临海陈璜《枕书》一卷; 南宋临海林表民撰《玉溪吟草》一卷; 明临海蔡云程撰《鹤田草堂集》十卷,原有刊本,潘氏三之斋曾藏郭石斋影抄沈氏本,文七卷、诗二卷,有崇祯十六年(1643)孙宸恩小引及郭协寅王舟瑶识;明临海陈公纶《白云楼类诗乙集》四十卷; 明太平谢铎《赤城后集》三十三卷; 佚名《贺氏四世吟稿》,后藏潘氏三之斋。
  南宋临海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四十卷。郭氏曾得明谢铎刊本残册,后从洪颐煊处抄写成完帙。他在宋世荦重刻《(嘉定)赤城志》跋中说:这部书“予向只得其半,后假洪筠轩别驾所藏,与友人沈椒岩抄足之,谋以馆谷付梓未果”。
  此上仅举数种,即可见其抄书之勤。
  郭氏保存的书有些是非常罕见的,如他所抄金立敬《存庵集》,清天台学者张廷琛题后说,此书《四库全书总目》未载,郡邑旧志都没有记载,传本稀少。
  此本系郭氏道光初年从金氏后裔金寸泉家抄出,后归潘氏三之斋。清代学者王舟瑶修《台州府志》时,得“潘氏进书数十种,而是集存焉”。
  不过郭氏所藏也有购得的,如藏有同乡洪若皋之《左传正业》,即为所购之一种,“南沙先生《左业正传》,世罕流传,余(郭协寅)从故家购得知正堂写本”①。
  郭氏藏书中亦有不少珍贵的刊本。他藏有《(万历庚子)天台县志》原刊本二十卷。此本明张宏代修,余楠等纂,修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次年刊行。
  郭氏故后,其书归三之斋,后毁于火。
  郭氏根据丰富的藏书,将桑梓故实、轶事琐闻,原原本本录下,别成《台州述闻》,“遗闻轶事,网罗甚详”②。郭氏撰著的乡邦著述有《台诗录存》、《赤城续集》、《三台书画识》、《台州金石录》、《三台世谱》、《临海著录考》、《郭氏诗综》、《郭氏遗芳诗别编》等。郭氏还重辑已佚之书,如黄岩郭琤辑《郭氏文献录》,佚失不传,他重为搜辑,首卷诗、次卷文、三卷人物,皆博采史志原文,持择不苟, 体例完善。他又重编郭磊卿《继一堂诗》一卷,侯嘉■《夷门诗抄》十四卷、《诗余》一卷、《杂文》一卷(此书现藏临海胡平法承先室)。
  郭氏对他的藏书也进行整理,编成《八砖书库目录》四卷。《八砖书库目录》中所录藏书有:明包与撰《四书题旨》五卷,清江豫撰《四库便蒙辨义》, 清临海洪颐煊《孝经郑注补正》一卷(鲍廷博刻入丛书),清洪若皋编的《左传正业》六卷,清临海张应伦《乐游轩诗》,清临海何柏章辑《续台考剩稿》六卷中的人物考一册。他还藏有明临海陈函辉《寒喜集》二卷、《寒江集》三卷、《寒玉集》十一卷,清临海陈璜《陈子枕书》一卷、《陈子雨书》一卷。并将《寒玉集》进行刊刻。明秦鸣雷《谈资》三卷,郭协寅抄为上、下二卷,后归潘氏三之斋收藏。
  此外,郭氏还喜藏碑板砖瓦。他先得古砖八块,后又续得八块,自分为前后八砖。因命其藏书楼曰“八砖书库”。郭氏又存有古钱,将家藏暨借洪颐煊所藏之古钱,始于汉孝文之半两,终于明崇祯,以及伪、异域、杂钱,凡二百五十三种,摹拓成图,名曰《钱荟》。
  郭氏晚年,因其子元晖(字晓村)早逝,家道益加衰落。为了生存,郭氏只好拿着“八砖书库”的旧藏卖给潘氏三之斋。光绪《台州府志》云,郭协寅之书“今半归于临海三之斋,此目录(《八砖书库目录》)亦藏潘氏”。程霖在《(咸丰) 临海县志稿》序中说,咸丰十年(1860),程霖、洪瞻台等在修此志时,向潘震基借书一百余种,其中许多是郭氏旧抄本。
  由于郭协寅只是一个秀才,没有做过官,没有经济实力,也无法利用宦游之际搜求各种书籍,所以没有成为收藏大家。但是他收藏乡邦文献对保存及传承乡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 潘震基与三之斋藏书(临海) 潘震基,字俊卿,号日初,临海西岙(今属白毛乡)人。幼年资质鲁钝,学业甚差,为塾师所轻。及长,发愤聚书,至老不懈。自谓“不思身外无穷苦,喜买人间未见书”。名其藏书楼曰“三之斋”。潘氏购书的目的,意在欲其子孙读书成材,因此视藏书如性命,还特意在书橱上贴一条子云:“余买书千余卷,留于子孙看读,如有私自借人,作不孝论。但愿世守文、行、忠、信、仁、义、礼、智八字。”潘氏藏书共积至四千余卷,虽不称富,但善本良多,如藏有明临海秦鸣雷《谈资》,明仙居吴时来《谏垣奏疏》一卷,《贺世四世吟稿》,陈璜《枕书》一卷、《雨书》一卷等。潘氏另曾藏洪蒙煊等人撰《(嘉庆)临海续志稿》经籍稿一卷, 曾借黄瑞、叶书修纂、补订县志用。藏有明秀水赵予禄《(万历)天台县志》十二卷,为原刊本,今未见。
  潘氏三之斋藏有明黄岩王叔英《静学文集》,影抄宛陵汤以化刻本二卷,首有翁仲益、林公辅序。
  藏有明宁海方孝孺《逊志斋集》,嘉靖范惟一原刻。
  潘氏藏书多得自郭协寅的“八砖书库”,宋慈抱所著《两浙著述考》记:“石斋之书,抄本概归潘氏三之斋。”如秦鸣雷《谈资》,即为郭协寅藏本,有道光十七年(1837)郭石斋跋。陈璜《枕书》、《雨书》亦郭协寅抄本。
  潘氏之书后毁于火,所存无几。同治十年(1871)临海县志局藏有潘氏部分遗存。项士元在《秋籁阁藏书记》中云:“(志)局内关于乡邦遗著,暨郡邑文献,搜罗甚备,尤以潘氏三之斋所藏,更为珍贵,其书为郭石斋茂才协寅八砖精舍旧藏,皆台贤撰著之旧椠精抄。”①幸有部分被当时的台州府志馆转抄,后归临海县文管组保存。部分被黄瑞等台州藏书家转抄,得以流传。
  (五) 李诚与敦说楼藏书(黄岩) 李诚(1778—1844),字师林,号静轩,黄岩石曲人。少时师从戚学标和其父李秉钧,学习经学、训诂之学,嘉庆十八年(1813)拔贡,历任新平、顺宁知县, 邓川知州。
  李氏通经学,擅训诂,尤善水道地理之学,兼通历算、医术。长期任职州县,深感地理之书不足,而“齐氏《水道提纲》虽富,不无讹误”,撰《水道提纲补正》二十八卷。又言“记水之书,自郦道元而下不乏其人,而山者无成编”,编《万山纲目》六十卷(今存二十一卷),将全国山脉分为三大干,叙述详尽,具有实用价值。后人评此书为“古今之绝作,舆地之津梁”。云贵总督闻其名,聘为纂修,在云南通志馆五年,《云南通志》二百二十卷十有八九出其手,为阮元所称许。另著有《云南水道考》五卷、《十三经集解》二百六十卷、《微言管窥》三十卷及《易章句述》、《云南载籍辨误》、《新平县志》、《静轩自订年谱》、《医学指迷一卷、《宦游日记》一卷、《敦说楼集》、《敦说楼记》等。
  李诚性喜藏书,有敦说楼藏书楼。据称藏书数千卷,中多善本,有《敦说楼书目》四卷。李家至民初家道中落,藏书亦尽售他人。初售时每本仅十文,后因买者渐多,增至三十文,而较珍贵之稿,买者反嫌字迹模糊,价尤便宜,甚至有被用以糊壁生火者。
  严振非总纂的《浙江省黄岩县志》称,后敦说楼失火,藏书大部被焚。
  《敦说楼书目》录家藏之书于目录,分经、史、子、集四卷,惟经、史二部有评语,余仅记其目。
  (六) 齐召南及其藏书(天台) 齐召南(1703—1768),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息园,天台县城龙门坦人。善诗文,精礼乐,学识渊博,于历史、地理建树尤多。与其堂弟齐周华合称“天台二齐”,与侯嘉繙、秦锡淳同称“台州三杰”,是儒学“息园学派”的创始人。出身于官宦之家,幼时聪颖,人称“神童”。雍正七年(1729)举为副榜,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后累官至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右侍郎。晋京后不久,即充《大清一统志》纂修官,负责编次盛京、河南、山东、江南、福建、云南、鸡林、宁古塔等部分。乾隆四年(1739)充武英殿校勘经史官,充《明鉴纲目》纂修官,分纪《前纪》及神、光、熹三朝事。六年(1741),撰《外藩书》成,凡边塞以外道里远近,山川险夷,地名沿革,原委悉备。其后还担任过《会典》纂修官、《续文献通考》副总纂等职。父丧在家守墓时,乾隆仍命其在籍编纂经史。乾隆十四年(1749),自上书房归澄园时,不幸途中坠马,触石致伤。次年,乞病归里, 赋闲在家六年,乾隆二十年(1755)出任杭州敷文书院山长,洪枰、宋世荦、戚学标均出其门下。乾隆三十二年(1767),因其堂弟齐周华案牵连,被抄家。次年即去世。
  齐氏酷爱读书,且记忆力惊人。据传雍正时被荐为博学鸿词,应征北上时,宿某邑宰署中,见架上有异书八册,请求借阅。次日登程,主人嘉赏齐氏勤奋好学,恐其未读完,让他将去持去。齐氏说前一日已读毕。主人不信,抽一二册询问。他对答如流,丝毫不差,主人大为惊异。
  齐氏爱读书的习惯一直保持着。乾隆元年(1738)至乾隆八年(1745),齐氏一直在一统志馆中从事编修,因而有机会得见大量的图书典籍。他写《水道提纲》的材料很多就来自志馆中,其中包括内府秘藏的实测地图———《康熙皇舆全览图》和各省图籍,这为他的写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他藏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珍藏的许多罕见之本可能就抄自内府。
  齐氏藏书丰富后,在家乡天台建有“宝纶堂”、“曹源书屋”等藏书楼。其子式迁继承其父旧藏。齐式迁(1727—1801),字太乔,号木斋,太学士,不愿为官,掌杭州敷文书院十余年。天台金文田序金品三《介庵诗抄》说:“吾邑齐侍郎(齐召南)宝纶堂贮书最富,其书自四库中出,多有人不及见者,侍郎嗣子木斋珍若异宝。” 齐氏不仅精心收藏,还注重对藏书的校对,所校有《齐次风朱墨校史记》、《齐次风校后汉书》、《齐次风校古文楷法》等,现藏天台图书馆。其中《校史记》一百三十卷,十一册,此校本总目下有“太史之章”朱印。《校后汉书》十四册, 每卷首有“齐召南印”、“琼台”、“天台齐召南”诸朱印。
  另齐氏所著《尚书注疏考证》、《礼记注疏考证》、《汉书考证》等,都是考证之作。其中,《礼记注疏考证》是齐氏丁忧回天台时所作,当时国子监馆内诸臣都在校《礼记》,以待重刊,齐氏在家仍奉命编辑校勘,“取郑氏所为《仪礼》、《周官》二注以校此注之从违,取孔氏所为各经正义以校此疏之得失,脱文衍字,略志本末。其无可据,概从阙疑。”① 齐氏著述宏富,除上述数种外,还著有《水道提纲》二十八卷(原刻本,乾隆四十一年传经书屋刻,湖南新化三味书室刻本)、《黄河编》一卷、《江道编》一卷、《入江原川编》一卷、《淮水编》一卷、《入巨川编》一卷、《京畿诸水编》一卷、《闽江诸水编》一卷、《粤江诸水编》一卷、《云南诸水编》一卷、《西藏诸水编》一卷、《海道编》一卷、《史汉功臣侯第考》一卷、《温州府志》三十六卷、《历代帝王年表》十三卷(文选楼本、粤雅堂本、仁和叶氏重刻本、浦江戴氏校刻本)、《明鉴前纪》二卷、《天台山志要》十二卷、《隋唐两宋天文历数表》、《外藩书》若干卷、《宝纶堂文抄》八卷、《宝纶堂诗抄》六卷、《宝纶堂集》八卷、《琼台拙文稿》一卷,另还有《永嘉县志》二十六卷《图》一卷、《宝纶堂集古录》十二卷、《天台山方外志要》十卷、《天台齐袁两先生游记》二卷、《唐赐铁券考》一卷附《铁券诗》。
  齐氏后裔中有从事过刻书活动。其族孙齐毓川、齐毓恺、齐毓敏是专业流动印书商,号称“天台三齐”,有研古斋书楼,用以刻书。自清光绪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所刊书现可见者达四五十种。其中有大量宗谱,大多以木活字印刷。
  宝纶堂至民国年间还在,项士元在《台州经籍志序》中言:“天台(藏书楼) 惟宝纶堂及褚氏石桥陈氏一阳数家耳。” 临海博物馆藏《水道提纲》书影 (七) 戚学标及其藏书(太平) 戚学标(1742—1824),字翰芳、号鹤泉,太平泽库人。天才高迈,弱冠从学于齐召南,从数百名弟子中脱颖而出,推为高足。乾隆三十年(1765)拔贡。四十二年(1777)掌教县城鹤鸣书院,次年应曲阜孔继涵邀聘,至孔府任教。四十六年(1781)中进士,授河南涉县知县。嘉庆十八年(1813)因忤学使鲍桂星罢归。同年出任宁波府学教授,后任杭州紫阳、崇文诸书院讲席。
  戚氏喜读书,善诗能文,诗宗少陵(杜甫),古文雅近柳州(柳宗元)、半山(王安石)。学问渊博,长于考证。青年时馆于山东曲阜孔家,后为广东潘毅堂助校四库书,得见许多古籍珍本,学问日渐渊博。任河南涉县知县期间,公事之余,常以读书著述自娱。年老归家,仍手捧书本诵读不倦。建有“景文堂”藏书楼,藏书甚多。《台州经籍志》卷二十一有王诗《捃捃集》自序云:“执行之岁,丹崖戚子菊仙开九峰精舍,邀余与其嗣君鹤汀伴读焉。”“波斯船到,余知其非剿也。
  既而启南楼,牙签充栋,未寓吾目者大半,饿眼人得一饱快已。顾血气就衰,精神滋耗,掩卷辄忘,因于百千笔其一二,颜曰《捃捃》,置案头便检阅也。”《两浙著述考》云:“王诗,号駉一,乾隆中恩贡,太平戚学标其弟子也。戚氏富藏图籍,诗馆其家,遍鉴藏书。”①(此处戚菊仙、戚鹤汀与戚鹤泉的关系待考) 戚氏长于考证,曾著《汉学谐声》二十四卷,征引极博,尽去徐氏所附音切, 以还《说文》读若之旧。其《毛诗证读》,旁引本经,博采三代有韵之文,下至子、史、词、赋以证之。
  又重视乡邦文献收集,所修《(嘉庆)太平县志》,搜罗群籍,既博且精,其最大的贡献在考人征文上。该志体例完备,资料繁富,备受《(光绪)太平续志》总纂王棻赞赏,推为台州六县县志之最。后王氏《太平续志》凡例均依戚志,只略有变改,复增考异、补遗、附录诸目,或以正前志之失,或以拾前志之遗。这也是对前志的肯定。
  临海博物馆藏项士元旧藏《台州外书》书影戚氏所辑《台州外书》二十卷、《三台诗录》三十卷、《风雅遗闻》等书,亦皆征文考献之作。
  刻有《景文堂丛书》,书目见本书第三章之附录:《台州藏书家所刻各丛书书目表》。
  另还有著述《诗声辨定阴阳谱》四卷、《四书偶谈》内外编、《鹤泉文抄》二卷、《景文堂诗集》十二卷以及《三台述异记》、《涉县志》、《回头想》、《回头再想》、《回头再想想》、《字易》、《杜集》等多部。
  (八) 金鹗及其藏书金鹗(1771—1819),字风荐,号诚斋,又号秋史,临海人。幼年资质鲁钝, 但刻苦致学。十七岁受学于朱珪。嘉庆初,与邑人洪颐煊、洪震煊兄弟同肄业于杭州诂经精舍。嘉庆二十一年(1816)优贡入京,馆于尚书汪廷珍府,汪待以上宾,京都学者名流皆“推服无异词”,声名鹊起。惜不二年而卒。金氏通五经,精三礼,于天文历算等无不涉足。近代学者宗师章太炎认为,浙江近代考据学者,大多以金鹗和沈涛为宗。
  著有《四书正义》八卷,《求古录礼说》十六卷、《补遗》一卷(家刻本,黄岩孙熙刻本,续经解本,沔阳陆氏刻本)。
  《求古录礼说》是一部研究《周礼》、《仪礼》、《礼记》“三礼”的专著,也是金氏一生心血的结晶。稿凡七八易,见解极为精到,发人之所未发,因此备受推崇。集内卷十有《周代书册制度考》一文,卷十五又有《汉唐以来书籍制度考》一文(此文又见于《诂经精舍文集》),均有裨于藏书史研究。
  (九) 其他藏书家清朝中叶台州其他藏书家还有黄鸣岐、陈淞等人。
  黄鸣岐(生卒年不详),字诚斋,临海人,国学生,有传经楼,藏书颇多。① 黄瑞为编《传经楼书目》一卷。传经楼地处山胜,在临海南二十五里。项士元《秋籁阁之残影》云:“山胜向为黄氏聚居之所,黄氏之庐,尤以上下二台门为著: 下台门建于清乾隆初叶,有传经楼,黄诚斋太学聚书处也,黄岩王龙文(铭锡),天台徐桐山广文(秉文),临海秦沐云孝廉(锡淳),均曾教读其间,造就颇盛。
  上台门为诚斋子贤庵、坦庵昆季所建,即秋籁阁所在也。” 陈淞(生卒年不详),字淮申,又字固山,临海人,增贡生,工楷书,为学使阮元所赏。好藏古籍,有《保蕴斋书目》四卷。

附注

②何奏簧. 民国临海县志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111 ①吴喻. 江浙藏书家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6 ②宋慈抱. 两浙蓍述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303 ① 王士性.广志绎[M].北京:中华书局,1997 ① 陈耆卿.嘉定赤城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19 ① 叶德辉.书林清话[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246 ① 郡邑丛书与总集[J].文澜学报,1937(3-4):304 ① 何奏簧.民国临海县志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441 442 ① 徐三见.默墨斋续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94 ① 项士元.台州经籍志[M].上海:文广书局,1969 ①台州地区地方志办公室.台州近代著名学者项士元[M].台州印刷厂,1990:11 ②宋慈抱.两浙著述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1196 ① 吴晗.江浙藏书家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1:76 ①何奏簧.民国临海县志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395 ②何奏簧.民国临海县志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395 396 ①何奏簧.民国临海县志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383 ②吴晗.江浙藏书家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1:76 ① 项士元.秋籁阁藏书记[J].浙江通志馆馆刊,1945(03):89 ① 宋慈抱.两浙著述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344 ① 宋慈抱.两浙著述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1755 ① 项士元.浙江历代藏书家考略[J].文澜学报,1937(01)

知识出处

台州藏书史

《台州藏书史》

本书一是论述台州私人藏书。该部分以时代为主线,上溯两宋,下迄近代,结合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先对当今台州市境内的私人藏书家群体,分别从个体上进行探讨和研究。接着从总体上,对台州私人藏书文化进行解读,总结出台州私人藏书的五个特点,并结合当今形势,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论述台州其它藏书。以佛道藏书为主,兼及官府和书院藏书。对台州最主要的道观寺院的藏书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台州佛道藏书的内容及来源进行分析。尤其是佛寺藏书,因其对日韩佛教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书还特地列出一章节详细介绍台州与日韩的书籍交流,以作为台州与这两国文化交流的参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