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代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状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藏书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2472
颗粒名称: 一、清代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状况
分类号: G259.29
页数: 6
页码: 90-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邵阳市清代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状况。
关键词: 图书史 藏书 台州

内容

(一) 清代台州政治经济因素明清交接之际,台州一度成为浙东抗清势力的政治中心,抗清活动彼伏此起,长达二三百年。抗清将领郑成功、张煌言所率领的队伍占领台州天台、仙居、宁海等县后,联军北伐,台州是主战场和他们的驻军地之一。直到顺治十二年(1655),仍有“海贼掠温州、台州、宁波,复联结贼众数万犯舟山”。所谓“海贼”实际上是指退到海上的抗清义军。在这场斗争临近结束的时候,台州又遭耿精忠叛乱的战火蹂躏。康熙十三年(1674)七月,耿精忠队伍自温州北上,攻陷太平、黄岩、海门、仙居等城池,分兵天台,围攻府城,与清军相互攻杀, 直到第二年八月才撤回温州。这一次战乱,长达一年之久,战事遍及台州各县,双方投入兵力都达10万以上,给台州经济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灾难。战乱不利于藏书,台州私人藏书在清初毁损严重,藏书家人数和藏书数量锐减,文化事业受到重创。
  因是清初反清活动剧烈之地,台州受到统治者疑忌。顺治十八年(1661), 台州又发生两庠退学案。起因是台州知府郭曰燧责打庠生赵齐芳,致使伤重死亡,引起府县两庠学生公忿,要求退学以示抗议。巡道杨三辰以“诸生近海, 谋且叵测”上告,罗织成狱。这一案件中,造成8人死亡,60人流放。次年刑部又行文台州,涉案之人妻子同流。台州学府血泪成河。这一事件,致使台州一时读书种子俱尽,师资断绝,后继乏人,临海科举更是百年绝榜,其他各县无不受影响。雍正四到十四年(1726—1732),台州又被停止乡试和会试。因此,在长达266年的清朝统治中,台州各县中进士的只有38人,不到明代的七分之一。
  文教事业的严重挫折,造成了人才的匮乏。不仅科举寥落,而且即使有人中榜也得不到重用。多数只发配以一任知县,随即打发回老家。如果把眼光放到台州的历史长卷上去浏览一下,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状况:南宋进士最多,后来做丞相就有6人;明代进士人数仅次于宋代,后有一人入阁,到了清代,大多是县一级的任用,有些终其一生只是幕僚。清代台州人中官职最高的是乾隆时的天台人齐召南,他的最高官职也只不过是礼部右侍郎。这说明清代时台州的政治地位是比较低的。
  清代中期,随着政治相对稳定,台州经济始有所发展。不过这种好转的状态在嘉庆时又开始逆转。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后,台州的封建势力在外国殖民主义势力的冲击下加速裂变,走上了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的道路。洋货开始从宁波等通商口岸涌入台州,西方的宗教、文化也随之侵入。此时台州亦开始动荡。
  (二) 清政府的“文字狱”和征书活动为了加强统治,清政府一方面残酷镇压汉族人民,另一方面又加强思想控制,对一切不利于他们统治的思想言行进行残酷镇压,大兴文字狱。清代的文字狱主要集中于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其中著名的有“明史狱”、“南山集狱”和“查嗣庭狱”等。在浙江,涉及面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即是雍正时制造的“吕留良一案”。吕留良(1629—1683),浙江桐乡人,康熙间曾拒绝“博学鸿词”的推荐,著书鼓吹反满思想,强调“华夷之分”,后又削发为僧以示抗议。湖南人曾静发动谋反,后查明是受吕留良学说的影响。于是案发。吕留良与其子葆中被剖棺戮尸,吕葆中之子斩立决,其他吕氏子孙、亲友被牵连者无数。
  被卷入此案的台州人有齐周华。齐周华(1698—1768),天台人,字漆若,号巨山。他本与此案无涉。但他为人豪直,义气冲天,不满于此案,仗义上疏,招致入狱。出狱后便心灰意懒,无意于功名,云游四方。晚年归家,将自著《名山藏副本》呈浙江巡抚熊学鹏作序,并再上《为吕留良事独抒己见奏稿》,熊目为大逆不道,呈报朝廷,遂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被下诏“凌迟处死”。他的著作也被列入禁书之列,被销毁。 大兴文字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和典籍的流传,“其搜采各书,并有来自挟种族之愧,不愿以‘胡’字、‘虏’字、‘夷’字加诸汉族以外族人,触其禁讳,于是毁弃灭迹者有之,砍削篇幅者有之,至明代野史、防禁尤力,海内有收藏者,坐以大逆,诛戮累累。”①清代的学者惧怕文字狱,一些学术领域,特别是对明末清初的历史,不敢触及,影响了学术的发展。
  清政府除采取禁书、文字狱外,又采取了征书和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活动, 显示了朝廷对图书文化的重视,客观上又促进了社会上藏书、读书风气的发展。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政府集中大批文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当时乾隆曾发布诏书,向全国各地征集各种图书,以备采录,并说明用后一律发还。浙江一些著名藏书楼均有书进呈。乾隆对某些进呈图书特多的藏书楼,如宁波范氏天一阁、杭州汪氏开万楼等,赐予《古今图书集成》以及御制诗,这种双重的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在当时被视作无上的光荣。在一系列血腥的文字狱中饱受惊吓、无所适从的文人学者由此发现“柳暗花明”的前景, 受到莫大的鼓舞和激励,于是有更多的人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藏书活动中去。
  (三) 清朝学风的改变明代后期,阉党专权,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明末农民起义不断。明崇祯十七年(1644),清军入关,中国进入异族统治时期社会天崩地解。
  十六、十七世纪,西学东浙,西方传教士不仅带来了异于佛教、道教的天主教,同时也带来了欧洲新颖的科学知识。这些被视作“奇技淫巧”或“雕虫小技”而遭到轻视的科学技术,在西方却受到重视并大加发展,使其在实力上超过中国。这使一向自尊自大的中国人产生了强烈的思想震荡。
  上述的一系列变化迫使中国思想文化界不得不进行反思,因此在明末清初,中国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他们开始勇敢地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和维护专制政治的儒家学说,提倡唯物主义,宣扬经世务实思想。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他们认为学风空疏是明代覆灭的根本原因,因此学风上,他们主张实事求是。
  清政府建立后,为加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等,对百姓进行思想控制。为避祸上身,士子们不闻世事,也从空谈心性逐渐地转变为以实事求是为宗。于是他们就埋首在故书里,“白首穷经”。
  因此自清初以来,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考据学———所谓“汉学”,大大地发展起来。
  此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因而又称为“朴学”、“考据学”。到了乾、嘉时期,考据学达到鼎盛。这一时期,无论是经学、史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还是金石考古、天文历算、舆地、诗文等,无不笼罩在朴实考据的风气之中。这一学术群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乾嘉学派”。
  清代台州许多知识分子受这一学风影响,也以训诂考证见称。较有成就的学者有《水道提纲》的作者齐召南,《万山纲目》和《水道提纲补订》的作者李诚,《汉学谐声》的作者戚学标,《管子义证》与《诸史考异》的作者洪颐煊,以及方志学家王棻等。此外,王彦威《清季外交史料》二百四十三卷,是研究清代外交史的重要著作,也是以史料见长。
  要从事学术研究,就需要大量而广泛地占有各种有关史料,这就必须博览前代和当代的许多典籍。因而,学术研究促进了藏书建设,而藏书富而精,又有利于学术研究,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台州学者藏书活动,尤以重视乡邦文献为特色。嘉庆年间,宋世荦刊刻《台州丛书》,为清末藏书家掀起收藏刊刻乡邦文献之风。
  清末台州乃至浙江各藏书家渐以收藏版本及乡邦文献二途为己任,宋世荦是临海藏书家,平素对乡邦文献最为留心。从嘉庆二十一年(1816)到嘉庆二十三年(1818),他先后分俸为家乡刊印了著名的《台州丛书》。这部丛书分甲、乙两集,一共九种九十二卷,不仅选题广泛,学术性强,而且是国内较早出版而又比较完善的郡邑丛书。
  《台州丛书》问世后影响广泛,意义深远。它不仅为后人保存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台州历史上著名的文献,还影响台州甚至浙江乃至全国刊刻地方丛书的风气。
  在台州,受宋氏影响后来陆续刊刻的丛书有:临海藏书家叶书刊刻的《荫玉阁丛书》;黄岩教育家、藏书家王棻刊刻的《台州丛书续编》十三种;路桥藏书家、实业家杨晨刊刻的《台州丛书》后集、已集;温岭藏书家金嗣献刊刻的《赤城遗书丛稿》十六种;仙居藏书家李镜渠刊刻的《仙居丛书》等。浙江省内刊刻的郡地丛书有:胡丹凤的《金华丛书》、孙衣言的《永嘉丛书》、孙福清的《檇李遗书》、丁丙的《武林掌故丛编》和《武林先哲遗书》、许增的《湖州丛书》、陆心源的《湖州先哲遗书》、胡宗茂的《续金华丛书》等。陈训慈(1901—1991)说:“清代浙江郡邑丛书之辑刊,以临海宋氏《台州丛书》为最先。”①《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丛书部》亦认为“浙中乡贤丛书之刊刻,亦以世荦此书为鹄矢”。
  要刊刻地方丛书首先要有文献收集。为了尽可能多地占有刊印资源,各藏书家纷纷转向地方文献的收集。台州藏书家收藏乡邦文献的风气在这时达到极盛。临海藏书家有竞以专职收藏乡邦文献的,如临海郭协寅的八砖书库, 专聚三台一辈书并将之刻为印文以自勉。其他收集并刊刻的藏书家有如上所述的叶书、王棻、杨晨外,还有温岭陈树均等人。收藏未及刊刻的有临海黄瑞秋籁阁、潘日初三之斋、黄岩王舟瑶后凋草堂,也都以多藏乡贤著作而出名。
  受风气影响,曾著《(民国)台州府志》的黄岩人喻长霖也曾续辑《台州丛书》,积至八百三十三卷,然终因卷数众多,有心无力,未能付梓。
  (四) 清代台州藏书活动概述清朝实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对图书的查禁一直非常严密,全国的图书出版与藏书活动也大受挫折甚至打击,写书、刻书、买书、读书、藏书等都受到文字狱的束缚。且清初台州是抗清主战场之一,典籍毁损严重,因此在清初, 台州藏书家不多,只有洪若皋、冯甦、应隽等数位。但受“人文渊薮”和学风活跃等传统文化的熏陶,浙江的文人学士依然嗜书成癖,矢志不渝;朝廷也采取笼络文人、稽古右文等怀柔手段,对于出版不存在思想问题的古书给予鼓励。
  又江浙地区造纸、印刷技术发达,随着经济逐步复苏,藏书事业也慢慢好转。 台州出现了一批闻名一时的经学家,他们嗜书、刻书,并且藏以致学、学以致用,涌现了临海洪颐煊、宋世荦、郭协寅等富有代表性的藏书家。这时的藏书风气之盛可谓空前绝后。但随之而来清末的腐败和太平天国起义,又给藏书事业重大一击,不少珍贵典籍,如洪颐煊、宋世荦、葛凤喈的藏书,在太平天国动乱中毁损。这一时期,虽然致力于藏书的人数很多,但藏书的规模已经基本趋于中小型。
  总体上,清代台州的藏书事业超越了宋、元、明,达到了鼎盛。
  台州的私人藏书的特点在此阶段也有所变化。首先,是藏书家们保存本土文化的意识加强。比如金嗣献刊刻丛书,就认为是世风亟变,如若不对传统文化加以保存,将会致使沦亡。这是由于西方文化侵入引起了他们保存传统文化的急迫感。其次,藏书家队伍中多了一些实业家的身影。以往的藏书家一般以传统的士人儒生为主,清末随着国门被打开,一部分实业家也加入到藏书的队伍中来。比如黄岩人杨晨,曾创办过越东公司,提倡创办台州实业,但他不忘传统文化,藏书读书,弘扬传播台学。临海藏书家金铭之也通过经营店铺积聚了丰富的资产。
  因清代人物较多,故将时代分清初、清中叶和清后期三阶段。划分大致为:清初(自顺治至雍正,1638—1735); 清中叶(乾隆、嘉庆,1735—1820); 清后期(道光至宣统,1820—1911)。

附注

① 孟森.明清史讲义(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1:555 556 ① 陈训慈.晚近浙江省文献述概[J].文澜学报,1935(1)

知识出处

台州藏书史

《台州藏书史》

本书一是论述台州私人藏书。该部分以时代为主线,上溯两宋,下迄近代,结合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先对当今台州市境内的私人藏书家群体,分别从个体上进行探讨和研究。接着从总体上,对台州私人藏书文化进行解读,总结出台州私人藏书的五个特点,并结合当今形势,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论述台州其它藏书。以佛道藏书为主,兼及官府和书院藏书。对台州最主要的道观寺院的藏书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台州佛道藏书的内容及来源进行分析。尤其是佛寺藏书,因其对日韩佛教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书还特地列出一章节详细介绍台州与日韩的书籍交流,以作为台州与这两国文化交流的参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