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宗仪藏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藏书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2457
颗粒名称: (一)陶宗仪藏书
分类号: G259.29
页数: 7
页码: 73-79
摘要: 陶宗仪,字九成,号南村,元末明初黄岩清阳陶人,《明史·文苑》有传。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精通诗文, 深究古学,爱好金石书画。陶氏先世由福建长溪徙永嘉陶山,再徙台州黄岩。十一世祖陶(一作夏)宋皇祐间任台州司户参军,“遂家于台”。五世祖若晦“始居之地乃以姓显”,四世祖辰任史馆校勘,曾祖居安官至太常寺簿,祖应雷为太学录,入元不仕。后除湖州归安县,调绍兴上虞县典史,卒于任上。母赵德真为宋宗室赵孟本之女。因此,宗仪也是生于官宦之家。他少时随父宦游兰溪、松江、杭州、湖州等地,元至正八年三月,赴考进士,因议论政事而落第。张士诚据吴,署为军咨,亦不赴。晚岁,有司聘为教官, 非其志也。
关键词: 图书史 藏书 台州

内容

陶宗仪(1329—约1412),字九成,号南村,元末明初黄岩清阳陶(今属路桥)人,《明史·文苑》有传。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精通诗文, 深究古学,爱好金石书画。
  陶氏先世由福建长溪徙永嘉陶山,再徙台州黄岩。十一世祖陶榎(一作夏)宋皇祐间任台州司户参军,“遂家于台”。五世祖若晦“始居之地乃以姓显”,四世祖辰任史馆校勘,曾祖居安官至太常寺簿,祖应雷为太学录,入元不仕。父陶煜(1286—1358),字明元,号白云漫士,又号逍奥山人,元末试吏兰溪州,升补江阴,调松江,均有善政。后除湖州归安县,调绍兴上虞县典史,卒于任上。叔父陶复初是著名书画家。母赵德真为宋宗室赵孟本之女。因此,宗仪也是生于官宦之家。由于家学熏陶,他自幼就对书法和字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自称“爰自早岁粗知六书之旨,凡遇名迹古刻,博览精研,靡有怠日。每读史传,以至百氏杂说,书录所记善书姓名,捃摭殆遍”①。他少时随父宦游兰溪、松江、杭州、湖州等地,元至正八年(1348)三月,赴考进士,因议论政事而落第。
  归途中遇兵乱,出游浙东、浙西。从此不再赴考,只以古学为务。师事钱璧(生卒年不详)、张翥(1287—1368)、李孝先(1285—1350)、杜本(1246—1350)学习经文诗词,向赵雍学书法。后居松江(今上海)泗泾南村,筑草堂以居,开馆授课,躬耕垦田,劳作之暇,或搜览秘籍,或对花读书。
  元浙帅泰不华、南台御史丑闾举为行人,又辟为教官,皆不就。张士诚据吴,署为军咨,亦不赴。明洪武四年(1371)诏征天下儒士,宗仪以疾固辞,六年(1373)松江太守举荐,宗仪以人才至京师,未授官而还。晚岁,有司聘为教官, 非其志也。二十九年(1386)率诸生赴南京礼部试,学生考中甚多,皇帝赐予钱钞。约永乐十年(1412)卒于松江。
  1.南村草堂元末战乱,松江相对平静,许多文人士子纷纷避难于此。松江本地多富家巨室,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富而能文,究心艺事,自身具有较深文艺修养。因此当时松江聚集了一大批名士,“松江一时文风之盛,不下邹鲁”。其中如钱维祯、孙作、邵亨贞,土著者有陆友仁、董良史、卫仁近诸人,皆天下名士。陶氏一生中大部分时光在松江度过。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其读书著述。
  陶氏筑屋松江,曰南村草堂,内中有“秋声馆”、“袯襫所”、“瓮牗”、“朝光书室”等室斋名。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三有记录陶氏隐居南村藏书读书的情景: 九成筑草堂于泗溪之南村,暇日余往过焉。见其左右列琴瑟书册,前后多桑麻竹树,四顾皆平畴远水,出户则可观江山之胜,四时有耕钓蚕牧之营,晨夕有读书谈道之乐。绕屋种菊十百本,幅巾短褐,逍遥其间。与黄花同傲霜露,地偏而心远,胸中所存,不言而可概见,人亦以为今代之靖节与。① 南村草堂藏书丰富,陈留张壁曾作《南村草堂》诗:“草堂结构溪南村,南极夜照如朝暾。财村老人应星象,北山徒著移山文。”“长生见无石间髓,先耳更有山中泉。爬罗剔抉藏奇古,草堂又作图书府。折分穗书精鸟书,陈仓亲鉴宣王鼓。”穗书、鸟书皆指象形字。这段话里说陶氏搜藏奇秘很多,草堂是藏书之所,内中包括各种书法、文物等藏物。
  不仅此时,陶氏前期也应有一定藏书。
  《南村辍耕录》卷一五“隐趣”条记的是他在家乡黄岩的生活: 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麂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既归竹窗下,则山妻稚子,作笋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间,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① 由上可知,他在台州所藏亦有《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韩、苏等书。还藏有一定数量的法帖、书画,时时用以观摩赏鉴。
  陶氏有藏书亦从他的藏书印证之。原中央图书馆馆长蒋复璁的《浙江藏书家印章考》中,记有其藏书印,名“陶九成藏书印”。另《持静斋书目》著录:“《群书事林广记前集》卷之一《后集》卷二,宋刊本,有陶九成、宋景濂藏书诸印。题陈元靓编。考《明史·艺文志稿补》‘宋有陈元靓《事林广记》十卷’,盖即其残帙。陶、宋二公藏书,至今尚存,吉光片羽,固不得以寻常残牍视之矣。”②据此可知陶氏另有“陶九成”印章,曾藏有陈氏《群书事林广记前集》、《后集》书。
  陶氏藏书印(见《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 陶氏如陶渊明般地遗世读书,清标高节,南村草堂也一时成为文人图咏的对象。友人王蒙、倪元镇为画《南村图》,邵亨贞、胡俨、沈铉、吴全节为作《南村草堂记》,袁凯、张壁为赋《南村草堂诗》,张枢为作《南村赋》,陶宗仪自己也作有《南村别墅十景咏》、《南村杂赋十首》、《南村后杂赋十首》等诗。陶氏将友人们为他所作的这些诗、文、画联为大轴,多则分为别卷,时时玩赏、至加宝惜。
  2.陶氏抄本由于家贫,无钱买书,又由于战乱,得书不易,陶氏所藏之书多向聚集在当地的藏书家借阅、抄录而得。其中所交往的藏书大家有孙道明、杨维祯等人。
  孙道明(1296—约1376),华亭(今上海)人,博学好古,藏书万卷,遇秘本辄手自抄录。筑映雪斋藏书楼,常延四方名士,以校阅藏书为乐。两人曾泛舟湖上,宗仪制词,道明即倚洞箫吹之,与棹歌相答,极鸥波缥缈之思,叶昌炽《藏书纪事诗》里有一首诗,歌咏的就是此事:“泗北村居舍外坡,道人好事吃茶多。
  有时山色水光里,自倚洞箫和棹歌。” 杨维祯(1296—1370),字廉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泰定丁卯四年(1327) 中进士,其诗风纵横奇诡,秾丽雄健,追随者甚众,形成一个创作群体,被称“铁崖诗派”。曾与陶氏交,为其父陶煜作墓碣铭,为宗仪赞画像,为宗仪姊妹弟媳等作《陶氏三节传》,又为《说郛》作序。陶氏有些材料得自杨氏,如卷三十“三笑图”, 卷二三“傅氏死义”等条。卷三“正统辨”条收录了杨氏《三史正统辨》全文。
  陶氏亦曾向钱璧借过书。钱璧,字伯全,元代云间(松江府华亭)人。至顺三年(1332)中举。曾为宗仪师。其《元钱伯全札》中有“《四书类编》已收,换后册寄去,幸视其至”等语,说明陶氏曾向钱璧借《四书类编》一书,而且借书较为频繁。
  因此陶氏藏书楼内多抄本,如唐虞世南《北堂书抄》一百六十卷,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别集》一卷,宋张炎《山中白云词》八卷等,都是陶氏手抄。
  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是陶氏于至正十年(1350)寓居杭州时,从叶广居处借抄的,叶氏本所据为钱希武刻本。《白石道人歌曲》流传于后的宋本有四种, 此为最好的版本,因为钱氏与姜夔是世交,此本刻于宁宗嘉泰二年(1202),其时姜夔尚在世,所刻或即为姜夔手订。陶氏抄录之后,作了题跋。至正二十年(1360),陶氏又获得一个姜夔词集的本子,与旧藏抄本对勘校雠一过,又作了题跋。清乾隆年间云间楼敬思购得陶氏手抄,六卷本完好无恙,以为“若有神物护持者”。陶氏抄本后来流传甚广,现存世的姜夔词集的重要版本,如江炳炎传抄本、陆钟辉刻本、张奕枢刻本、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和许增《榆园丛刻》本,以及近人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等,其底本均辗转出自陶氏抄本。
  清代大学者全祖望在据陶氏抄本刻成《姜白石诗词全集》后,对其抄本赞不绝口,并赋诗云:“巨区水茫茫,天目山苍苍。中有白石仙,老笔生寒茫。寒茫久晦塞,问年过五百。铸金酹南村,红梨生玉色。”若非陶氏手抄,姜夔词集将晦塞五百年而无由窥其全貌。
  张炎《山中白云词》亦有多个本子,但陶氏所抄当为张炎词集的足本,内中词多至三百阙。是抄当时不显于世,一百年后为某井购得,清初归钱泳,朱彝尊得以借归。龚翔麟据朱抄刻印玉玲珑阁本。龚氏序云:“独《山中白云词》得陶、井两君先后护藏,竹垞、庸亭传写于今,幸而不致散佚,予得以镂版。”今存世的另两个重要版本曹炳曾重刻本、江昱疏证本,亦均出自陶氏抄本。
  虞世南《北堂书抄》乃陶氏影宋写本,此本于嘉庆六年(1801)为孙星衍所得。孙氏称此本“虽文字伪舛,然是虞氏原书,可宝也”。南海孔氏校刻本,即以此本为底本,孔氏序称:“惟铁桥援引赅洽,文简、阮勤、筠轩,亦颇有依据。” 有云章阁收藏图籍印、纫佩斋清赏印。台州藏书家洪颐煊应校读过此本。
  另陶氏有宋临海陈骙《文则》手抄本,书后有陶氏跋云:“此书始得陈天民本, 录于江阴,缺序及末一版。今五年矣,得莫景行本补足之于松江泗水之上。”① 3.陶氏著述陶氏多次却聘,一边躬耕田亩,一边读书著述,其编纂、撰著的作品等身,为后世留下了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应该说,陶氏是藏书读书为了著述的典型代表。著作有《南村辍耕录》三十卷(有明刻本、津逮本、民国十二年[1923]武进陶湘覆元刻本。其中明万历六年上虞徐球刊本浙大有藏)、《说郛》(有百二十卷本、百卷本和六十卷本三种。其中百二十卷本为明陶珽重校,清顺治三年两浙督学李际期宛委山堂刊本,国图、上图、南图、浙图藏。六十卷本台州博物馆藏)、《书史会要》九卷、《古刻丛抄》一卷(有平津馆本、读画斋本、知不足斋本、光绪间葛氏学古斋刻金石丛书本)、《南村诗集》四卷、《游志续编》二卷、《元氏掖庭记》一卷、《金丹密语》一卷、《沧浪棹歌》一卷、《广荟蕞》八卷、《国风尊经》一卷(系伪托之作)、《南村诗话》不分卷、《陶南村文抄》卷数不详、《四书备遗》二卷等。
  著作被《四库全书》著录的有:《说郛》、《辍耕录》、《南村诗集》、《沧浪棹歌》、《书史会要》,加上存目二种:《草莽私乘》、《国风尊经》。陶氏是台州历史上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最多的学者。台州学院教授叶哲明说:清钦定《四库全书》共著录古籍3503种,79337卷,其中台州学者有50种,936卷,陶宗仪一人著述就有6种,144卷,约占1/7。可见陶宗仪的文化学术研究,在台州之举足轻重,以及在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① 陶氏书画作品有篆书《五经》(今藏故宫博物院)。
  黄岩图书馆藏明末刻本《辍耕录》4.藏书特色陶氏通过藏书来著述,通过抄书、著述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在我国图书文献传承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陶氏保存文献有三大特色: 一博。
  陶宗仪早年留意纂辑文献,暮年则多以吟咏自适,当时称为博雅。明正德间云间(今属上海)唐锦《龙江集》卷二《沧浪棹歌序》尝谓:“陶公搜抉之富,裁订之精,杨(维祯)殆不容不屈服也……陶之学,其洪景庐之流亚欤?” 陶氏采择之博,从他的著述中可见一斑。
  《说郛》是属于类编性质的一部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引《说郛》杨维祯序:“天台陶君九成,上取经史传记,下迄百氏杂说,两千余家,纂成一百卷,凡数万条,翦杨子语名之《说郛》。学而得是书开所闻,扩所见者多矣。要其博古格物,可为张华、路段;其核古文奇字,可为子云、许慎;其索之异事,可为赞皇公;其知无穷数,可为淳风、一行;其搜神怪异,可为鬼董狐;其识虫鱼草木,可为《尔雅》;其纪山川风土,可为《九丘》;其订古语,可为钤契;其究谚谈,可为稗官;其资谑浪调笑,可为轩渠子……是集之用功深而资识者大矣,其可传于世, 而无疑也。”也就是说,这一部书几乎包罗万象,方方面面内容都有,能够收集的,他都收录进去了。
  又《南村辍耕录》,上兼六经百氏之旨,下极稗官小史之谈,无所不包。昔之所未考,今之所未闻,其采摭之博,侈于白帖;研核之精,拟于洪笔。它记录了宋、元宗室世第、氏族、典章、文物、掌故,还有古代史地、诗论、戏曲,还有医药、农技、橘果,还记述了碑志、法帖、钱币、油矿、铜器、古墨、古琴,以及我国传统的工艺,如瓷器、雕刻、裱糊、髹漆、玉石、美食、算盘、印章等,真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及。
  陶宗仪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二精。
  陶氏著述里转录的多是罕见之本,很多文献的保存端赖此书。
  例如关于《说郛》,所辑的内容多是当时“士林罕见”的经、史、小说和杂记等,张宗祥尝称《说郛》有三善:“《事始》、《续事始》,世无传本,一善也。《云谷杂记》,虽非全本,然较武英殿本已多二十余条;《意林》世所传皆五卷本,此书所收为六卷本,二善也。《老学庵续笔记》,有目无书久矣,四库各阁皆无,此独有之,三善也。”也就是说,《说郛》里保存了其他书本里或不载或载之不详的文献资料,是世所罕存的珍贵文献资源。
  三重史。
  由他的著述来看,陶氏所录文献多为珍罕史料,这有别于当时人重视经学的风气,带有浙东学风求真务实的特点。

知识出处

台州藏书史

《台州藏书史》

本书一是论述台州私人藏书。该部分以时代为主线,上溯两宋,下迄近代,结合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先对当今台州市境内的私人藏书家群体,分别从个体上进行探讨和研究。接着从总体上,对台州私人藏书文化进行解读,总结出台州私人藏书的五个特点,并结合当今形势,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论述台州其它藏书。以佛道藏书为主,兼及官府和书院藏书。对台州最主要的道观寺院的藏书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台州佛道藏书的内容及来源进行分析。尤其是佛寺藏书,因其对日韩佛教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书还特地列出一章节详细介绍台州与日韩的书籍交流,以作为台州与这两国文化交流的参考。

阅读

相关人物

陶宗仪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