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代台州的藏书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藏书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2456
颗粒名称: 二、明代台州的藏书家
分类号: G259.29
页数: 17
页码: 73-89
摘要: 在全国提倡读书的大风气下,明代台州亦崇尚读书,对书籍的需求量增加,客观上促进台州私人藏书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相比于宋、元,明代台州的经济开始走下坡,海运的堵塞,使其在地理上相对闭塞,商贸发展不快。加之明代晚期,倭寇的不停骚扰,台州经济发展较慢。明代台州藏书家,其地域遍布临海、黄岩、太平、仙居等县。其中达万卷以上的有林处善、王逢圣、陈楧、林鹗、黄孔昭、王宗沐等人。后除湖州归安县,调绍兴上虞县典史,卒于任上。母赵德真为宋宗室赵孟本之女。张士诚据吴,署为军咨,亦不赴。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是陶氏于至正十年寓居杭州时,从叶广居处借抄的,叶氏本所据为钱希武刻本。
关键词: 图书史 藏书 台州

内容

在全国提倡读书的大风气下,明代台州亦崇尚读书,对书籍的需求量增加,客观上促进台州私人藏书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相比于宋、元,明代台州的经济开始走下坡,海运的堵塞,使其在地理上相对闭塞,商贸发展不快。加之明代晚期,倭寇的不停骚扰,台州经济发展较慢。而社会经济是藏书的物质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明代台州私人藏书发展仍然缓慢。
  明代台州藏书家,其地域遍布临海、黄岩、太平、仙居等县。其中达万卷以上的有林处善、王逢圣、陈楧、林鹗、黄孔昭、王宗沐等人。明代也有藏书世家的,如陈楧是从元朝的陈孚藏书基础上再有所发展的,黄孔昭的藏书始于宋代的六世祖黄柯。
  (一) 陶宗仪藏书陶宗仪(1329—约1412),字九成,号南村,元末明初黄岩清阳陶(今属路桥)人,《明史·文苑》有传。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精通诗文, 深究古学,爱好金石书画。
  陶氏先世由福建长溪徙永嘉陶山,再徙台州黄岩。十一世祖陶榎(一作夏)宋皇祐间任台州司户参军,“遂家于台”。五世祖若晦“始居之地乃以姓显”,四世祖辰任史馆校勘,曾祖居安官至太常寺簿,祖应雷为太学录,入元不仕。父陶煜(1286—1358),字明元,号白云漫士,又号逍奥山人,元末试吏兰溪州,升补江阴,调松江,均有善政。后除湖州归安县,调绍兴上虞县典史,卒于任上。叔父陶复初是著名书画家。母赵德真为宋宗室赵孟本之女。因此,宗仪也是生于官宦之家。由于家学熏陶,他自幼就对书法和字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自称“爰自早岁粗知六书之旨,凡遇名迹古刻,博览精研,靡有怠日。每读史传,以至百氏杂说,书录所记善书姓名,捃摭殆遍”①。他少时随父宦游兰溪、松江、杭州、湖州等地,元至正八年(1348)三月,赴考进士,因议论政事而落第。
  归途中遇兵乱,出游浙东、浙西。从此不再赴考,只以古学为务。师事钱璧(生卒年不详)、张翥(1287—1368)、李孝先(1285—1350)、杜本(1246—1350)学习经文诗词,向赵雍学书法。后居松江(今上海)泗泾南村,筑草堂以居,开馆授课,躬耕垦田,劳作之暇,或搜览秘籍,或对花读书。
  元浙帅泰不华、南台御史丑闾举为行人,又辟为教官,皆不就。张士诚据吴,署为军咨,亦不赴。明洪武四年(1371)诏征天下儒士,宗仪以疾固辞,六年(1373)松江太守举荐,宗仪以人才至京师,未授官而还。晚岁,有司聘为教官, 非其志也。二十九年(1386)率诸生赴南京礼部试,学生考中甚多,皇帝赐予钱钞。约永乐十年(1412)卒于松江。
  1.南村草堂元末战乱,松江相对平静,许多文人士子纷纷避难于此。松江本地多富家巨室,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富而能文,究心艺事,自身具有较深文艺修养。因此当时松江聚集了一大批名士,“松江一时文风之盛,不下邹鲁”。其中如钱维祯、孙作、邵亨贞,土著者有陆友仁、董良史、卫仁近诸人,皆天下名士。陶氏一生中大部分时光在松江度过。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其读书著述。
  陶氏筑屋松江,曰南村草堂,内中有“秋声馆”、“袯襫所”、“瓮牗”、“朝光书室”等室斋名。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三有记录陶氏隐居南村藏书读书的情景: 九成筑草堂于泗溪之南村,暇日余往过焉。见其左右列琴瑟书册,前后多桑麻竹树,四顾皆平畴远水,出户则可观江山之胜,四时有耕钓蚕牧之营,晨夕有读书谈道之乐。绕屋种菊十百本,幅巾短褐,逍遥其间。与黄花同傲霜露,地偏而心远,胸中所存,不言而可概见,人亦以为今代之靖节与。① 南村草堂藏书丰富,陈留张壁曾作《南村草堂》诗:“草堂结构溪南村,南极夜照如朝暾。财村老人应星象,北山徒著移山文。”“长生见无石间髓,先耳更有山中泉。爬罗剔抉藏奇古,草堂又作图书府。折分穗书精鸟书,陈仓亲鉴宣王鼓。”穗书、鸟书皆指象形字。这段话里说陶氏搜藏奇秘很多,草堂是藏书之所,内中包括各种书法、文物等藏物。
  不仅此时,陶氏前期也应有一定藏书。
  《南村辍耕录》卷一五“隐趣”条记的是他在家乡黄岩的生活: 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麂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既归竹窗下,则山妻稚子,作笋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间,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① 由上可知,他在台州所藏亦有《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韩、苏等书。还藏有一定数量的法帖、书画,时时用以观摩赏鉴。
  陶氏有藏书亦从他的藏书印证之。原中央图书馆馆长蒋复璁的《浙江藏书家印章考》中,记有其藏书印,名“陶九成藏书印”。另《持静斋书目》著录:“《群书事林广记前集》卷之一《后集》卷二,宋刊本,有陶九成、宋景濂藏书诸印。题陈元靓编。考《明史·艺文志稿补》‘宋有陈元靓《事林广记》十卷’,盖即其残帙。陶、宋二公藏书,至今尚存,吉光片羽,固不得以寻常残牍视之矣。”②据此可知陶氏另有“陶九成”印章,曾藏有陈氏《群书事林广记前集》、《后集》书。
  陶氏如陶渊明般地遗世读书,清标高节,南村草堂也一时成为文人图咏的对象。友人王蒙、倪元镇为画《南村图》,邵亨贞、胡俨、沈铉、吴全节为作《南村草堂记》,袁凯、张壁为赋《南村草堂诗》,张枢为作《南村赋》,陶宗仪自己也作有《南村别墅十景咏》、《南村杂赋十首》、《南村后杂赋十首》等诗。陶氏将友人们为他所作的这些诗、文、画联为大轴,多则分为别卷,时时玩赏、至加宝惜。
  2.陶氏抄本由于家贫,无钱买书,又由于战乱,得书不易,陶氏所藏之书多向聚集在当地的藏书家借阅、抄录而得。其中所交往的藏书大家有孙道明、杨维祯等人。
  孙道明(1296—约1376),华亭(今上海)人,博学好古,藏书万卷,遇秘本辄手自抄录。筑映雪斋藏书楼,常延四方名士,以校阅藏书为乐。两人曾泛舟湖上,宗仪制词,道明即倚洞箫吹之,与棹歌相答,极鸥波缥缈之思,叶昌炽《藏书纪事诗》里有一首诗,歌咏的就是此事:“泗北村居舍外坡,道人好事吃茶多。
  有时山色水光里,自倚洞箫和棹歌。” 杨维祯(1296—1370),字廉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泰定丁卯四年(1327) 中进士,其诗风纵横奇诡,秾丽雄健,追随者甚众,形成一个创作群体,被称“铁崖诗派”。曾与陶氏交,为其父陶煜作墓碣铭,为宗仪赞画像,为宗仪姊妹弟媳等作《陶氏三节传》,又为《说郛》作序。陶氏有些材料得自杨氏,如卷三十“三笑图”, 卷二三“傅氏死义”等条。卷三“正统辨”条收录了杨氏《三史正统辨》全文。
  陶氏亦曾向钱璧借过书。钱璧,字伯全,元代云间(松江府华亭)人。至顺三年(1332)中举。曾为宗仪师。其《元钱伯全札》中有“《四书类编》已收,换后册寄去,幸视其至”等语,说明陶氏曾向钱璧借《四书类编》一书,而且借书较为频繁。
  因此陶氏藏书楼内多抄本,如唐虞世南《北堂书抄》一百六十卷,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别集》一卷,宋张炎《山中白云词》八卷等,都是陶氏手抄。
  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是陶氏于至正十年(1350)寓居杭州时,从叶广居处借抄的,叶氏本所据为钱希武刻本。《白石道人歌曲》流传于后的宋本有四种, 此为最好的版本,因为钱氏与姜夔是世交,此本刻于宁宗嘉泰二年(1202),其时姜夔尚在世,所刻或即为姜夔手订。陶氏抄录之后,作了题跋。至正二十年(1360),陶氏又获得一个姜夔词集的本子,与旧藏抄本对勘校雠一过,又作了题跋。清乾隆年间云间楼敬思购得陶氏手抄,六卷本完好无恙,以为“若有神物护持者”。陶氏抄本后来流传甚广,现存世的姜夔词集的重要版本,如江炳炎传抄本、陆钟辉刻本、张奕枢刻本、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和许增《榆园丛刻》本,以及近人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等,其底本均辗转出自陶氏抄本。
  清代大学者全祖望在据陶氏抄本刻成《姜白石诗词全集》后,对其抄本赞不绝口,并赋诗云:“巨区水茫茫,天目山苍苍。中有白石仙,老笔生寒茫。寒茫久晦塞,问年过五百。铸金酹南村,红梨生玉色。”若非陶氏手抄,姜夔词集将晦塞五百年而无由窥其全貌。
  张炎《山中白云词》亦有多个本子,但陶氏所抄当为张炎词集的足本,内中词多至三百阙。是抄当时不显于世,一百年后为某井购得,清初归钱泳,朱彝尊得以借归。龚翔麟据朱抄刻印玉玲珑阁本。龚氏序云:“独《山中白云词》得陶、井两君先后护藏,竹垞、庸亭传写于今,幸而不致散佚,予得以镂版。”今存世的另两个重要版本曹炳曾重刻本、江昱疏证本,亦均出自陶氏抄本。
  虞世南《北堂书抄》乃陶氏影宋写本,此本于嘉庆六年(1801)为孙星衍所得。孙氏称此本“虽文字伪舛,然是虞氏原书,可宝也”。南海孔氏校刻本,即以此本为底本,孔氏序称:“惟铁桥援引赅洽,文简、阮勤、筠轩,亦颇有依据。” 有云章阁收藏图籍印、纫佩斋清赏印。台州藏书家洪颐煊应校读过此本。
  另陶氏有宋临海陈骙《文则》手抄本,书后有陶氏跋云:“此书始得陈天民本, 录于江阴,缺序及末一版。今五年矣,得莫景行本补足之于松江泗水之上。”① 3.陶氏著述陶氏多次却聘,一边躬耕田亩,一边读书著述,其编纂、撰著的作品等身,为后世留下了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应该说,陶氏是藏书读书为了著述的典型代表。著作有《南村辍耕录》三十卷(有明刻本、津逮本、民国十二年[1923]武进陶湘覆元刻本。其中明万历六年上虞徐球刊本浙大有藏)、《说郛》(有百二十卷本、百卷本和六十卷本三种。其中百二十卷本为明陶珽重校,清顺治三年两浙督学李际期宛委山堂刊本,国图、上图、南图、浙图藏。六十卷本台州博物馆藏)、《书史会要》九卷、《古刻丛抄》一卷(有平津馆本、读画斋本、知不足斋本、光绪间葛氏学古斋刻金石丛书本)、《南村诗集》四卷、《游志续编》二卷、《元氏掖庭记》一卷、《金丹密语》一卷、《沧浪棹歌》一卷、《广荟蕞》八卷、《国风尊经》一卷(系伪托之作)、《南村诗话》不分卷、《陶南村文抄》卷数不详、《四书备遗》二卷等。
  著作被《四库全书》著录的有:《说郛》、《辍耕录》、《南村诗集》、《沧浪棹歌》、《书史会要》,加上存目二种:《草莽私乘》、《国风尊经》。陶氏是台州历史上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最多的学者。台州学院教授叶哲明说:清钦定《四库全书》共著录古籍3503种,79337卷,其中台州学者有50种,936卷,陶宗仪一人著述就有6种,144卷,约占1/7。可见陶宗仪的文化学术研究,在台州之举足轻重,以及在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① 陶氏书画作品有篆书《五经》(今藏故宫博物院)。
  黄岩图书馆藏明末刻本《辍耕录》4.藏书特色陶氏通过藏书来著述,通过抄书、著述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在我国图书文献传承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陶氏保存文献有三大特色: 一博。
  陶宗仪早年留意纂辑文献,暮年则多以吟咏自适,当时称为博雅。明正德间云间(今属上海)唐锦《龙江集》卷二《沧浪棹歌序》尝谓:“陶公搜抉之富,裁订之精,杨(维祯)殆不容不屈服也……陶之学,其洪景庐之流亚欤?” 陶氏采择之博,从他的著述中可见一斑。
  《说郛》是属于类编性质的一部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引《说郛》杨维祯序:“天台陶君九成,上取经史传记,下迄百氏杂说,两千余家,纂成一百卷,凡数万条,翦杨子语名之《说郛》。学而得是书开所闻,扩所见者多矣。要其博古格物,可为张华、路段;其核古文奇字,可为子云、许慎;其索之异事,可为赞皇公;其知无穷数,可为淳风、一行;其搜神怪异,可为鬼董狐;其识虫鱼草木,可为《尔雅》;其纪山川风土,可为《九丘》;其订古语,可为钤契;其究谚谈,可为稗官;其资谑浪调笑,可为轩渠子……是集之用功深而资识者大矣,其可传于世, 而无疑也。”也就是说,这一部书几乎包罗万象,方方面面内容都有,能够收集的,他都收录进去了。
  又《南村辍耕录》,上兼六经百氏之旨,下极稗官小史之谈,无所不包。昔之所未考,今之所未闻,其采摭之博,侈于白帖;研核之精,拟于洪笔。它记录了宋、元宗室世第、氏族、典章、文物、掌故,还有古代史地、诗论、戏曲,还有医药、农技、橘果,还记述了碑志、法帖、钱币、油矿、铜器、古墨、古琴,以及我国传统的工艺,如瓷器、雕刻、裱糊、髹漆、玉石、美食、算盘、印章等,真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及。
  陶宗仪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二精。
  陶氏著述里转录的多是罕见之本,很多文献的保存端赖此书。
  例如关于《说郛》,所辑的内容多是当时“士林罕见”的经、史、小说和杂记等,张宗祥尝称《说郛》有三善:“《事始》、《续事始》,世无传本,一善也。《云谷杂记》,虽非全本,然较武英殿本已多二十余条;《意林》世所传皆五卷本,此书所收为六卷本,二善也。《老学庵续笔记》,有目无书久矣,四库各阁皆无,此独有之,三善也。”也就是说,《说郛》里保存了其他书本里或不载或载之不详的文献资料,是世所罕存的珍贵文献资源。
  三重史。
  由他的著述来看,陶氏所录文献多为珍罕史料,这有别于当时人重视经学的风气,带有浙东学风求真务实的特点。
  (二) 黄氏父子业书楼藏书黄孔昭(1428—1491),本名曜,字孔昭,更字世显,号定轩,晚号洞山迂叟。
  太平人。喜爱读书,“读书不事章句,往往能穷前人所未至,粗思之余,下笔沛然,而尤长于诗”①。天顺四年(1460)进士,授屯田主事。成化九年(1474)进文选郎中,满九年始擢右通政。官终南京工部右侍郎。为人敦厚,性恬静寡言。
  在位期间尊重人才,善用人才。与陈选、谢铎、林鹗等友善,为士林所宗。
  黄孔昭先世即有藏书,六世祖珂建有读书堂,永嘉叶适曾为之诗:“谁能采桑谈,谁能带经锄。古人读书地,妙理出穷闾。矧今值华室,山翠涌前除。风烟聚景趣,竹松成画图。主人乌纱帢,子弟绣罗襦。新装茧纸印,上记开辟初。
  展卷忽有得,欣如奏笙竽。勉哉造其微,勿逐皮毛粗。”①高祖、曾祖又创藏书处松桂轩,积书延师,教习子弟,陈铿翁有作《松桂轩记》。及至孔昭嗜书尤甚,平生问学不倦,公暇辄手一册,日求古书,多自校正。乡人方孝孺先生死难,他的著作列为禁书,孔昭慕其为人,广询博访,求其文章,得一字如宝珠玉,积累成集,并致书尹郭,俾刻板行世。他若宋元以来乡里文词,更辑为《赤城论谏录》并《赤城诗集》,并板刻行世。闻天下有名书古典,必欲得之,虽多费不吝,以至于“访求遗帙至数万卷”②,藏于方岩故居“园池竹院”藏书楼中,当时台州有“聚书必曰黄氏”③之说。孔昭每得一书,皆亲手目过,可谓好藏善读。著有《定轩集》、《黄氏祖德录》三卷(明刻本,今存)、《黄氏族谱》等,与谢铎同编方孝孺《逊志斋集》三十卷、《拾遗》十卷和《赤城诗集》、《赤城论谏录》、《国朝名臣事略》等。
  孔昭之子黄俌沿承了父辈的藏书志向,继续扩大藏书规模。黄俌,字汝修,号方麓,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官文选郎中,不但进一步广购故籍,且于居寝之北营造藏书大楼业书楼。夏■为作《业书楼记》。夏在该记中称“是楼之制特为宏丽,不以助歌舞,而以壮图籍;不以狎丝竹,而以呻占哔。舍乐逸而事勤苦,由绮纨而践儒素,可谓超然而远慕者矣”。业书楼建楼的目的就是藏书。由文中知,该楼虽创于黄俌,而实是孔昭之志。黄孔昭及他的先祖都有藏书处,曰读书堂、松桂轩、园池竹院等,但那可能只是正屋中的一小间,业书楼应是实指的藏书大楼。只有建一座专门的藏书楼,才能是嗜书如命的黄孔昭的夙愿。《藏书楼记》还将藏书与读书之间的关系作了阐述,认为道寓于书中, 藏书不可遗其道,如果遗其道就会有假秦火而焚书的愚蠢行为。即使有藏书, 也于世无益,不能救于道。因此藏书之人,要会读书,从书中悟道,读书济世。
  黄氏是读书世家,其子孙多能读祖先遗留的藏书,孔昭五子及孙辈皆有用于世,而尤以黄绾最为出色。
  其后世亦多有藏书读书之人。黄俌之后,其孙黄承忠,亦好藏书。承忠, 字伯己,号九野山人,黄绾(1477—1551)第五子,生平于书法、绘事、农圃、卜噬诸书靡不留心,得其寸楮,如获珍宝。
  附:夏■《业书楼记》文选黄君建重屋于正寝之北,既成,尽升前后,所蓄卷帙于其上,而字之曰业书之楼。予闻而叹曰:世禄之家,不訾奢淫计,黄氏之以官职显者,父子孙三世于今矣。又是楼之制,特为宏丽,然不以助歌舞,而以壮图籍,不以狎丝竹,而以呻占哔。舍逸乐而事勤苦,由绮纨而践儒素,可谓在流不随恶,而去之超然远慕者矣。又闻黄氏先世服儒业,爰始都监公七世祖珂,至以读书名其堂,高曾世创松桂轩,为师友讲集处。继是后,连用以显,而定轩先生尤孳孳焉,益访求遗帙至数万卷,故吾乡称聚书必曰“黄氏”。盖至文选君,而楼亦不可以不作,而作楼实定轩志也。弘治乙丑予尝一登是楼,周览卷帙, 而文选君以诸子求为记。予惟始者道在人心,自人心寄之编简,以编简为可绎理,固然也。后世道在编简,有志于道者,就编简而学焉。夫道本在我,乃反求之竹素纸墨之简,事已左矣。况道未尝求,而徒取记诵以为学者乎。夫读其书而遗其道,是故编简日繁,而道愈病晦塞,由是也编简日繁,而一不救于道之晦塞,世有欲假秦火以为快者。意盖有激于此云于乎,岂书之罪也哉?读其书而遗其道,其弊至诒诟于书若是,逼也。然有志于书者可不慎欤。定轩于书皆手亲目过,自以足遗子孙。其效至为名卿,没而可传于后世。文选君早年见志稍出而施用,年未六十以病归,所得于旧书者,然也。
  若其文字所在,细大精粗,分散总统,漱其醨,啜其醇,属厌其膏髓,以遗其糟粕,博取而约行之,其效至可为圣人,而止用之泽天下,不用垂空文以训,盖必如是,然后为业书之至。尽其道,不愧其实,吾于黄氏诸子,窃有望焉光前迪后,以遗斯楼无穷之闻者,在是矣。盖五子俱贤,皆能读其父祖书,绍、绎、绾、约、■,而绾独为可畏。
  (三) 谢铎朝阳阁藏书谢铎(1435—1510),字鸣治,号方石。太平桃溪(今温岭市大溪镇兆岙村) 人。文学家、诗人。成化、弘治间“茶陵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天顺八年(1464)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预修《英宗实录》。成化九年(1473), 校勘《通鉴纲目》。弘治初年(1488),以原官召修《宪宗实录》。三年(1490),擢升为南京国子祭酒,次年因病辞官,在家十年。后来由于朝堂多有推荐,重新任命为礼部右侍郎,管祭酒事,但谢氏拒不接受。皇帝非要其任职,此时谢氏与章懋等相交甚厚,于是,他又做了五年官,之后谢氏因病辞退。正德五年(1510),谢氏病逝,享年七十六。官赠尚书,谥文肃。
  谢氏是明朝中期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明史》有传。“性孤介廉直”①,早年满怀报国之心,并屡屡提出改革措施,但遭到了反对派权要的打击,有“三仕三隐”的经历。在教育上,谢氏立乡约数事,建方岩书院,开义学以教乡子弟若干人,为台州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谢氏少时即喜读书,《宗谱》引《台州府志·谢铎传》:“幼苦学,常悬髻读书,至夜分不辍。”十四岁从谢省学《四子书》、《毛诗》。稍长,与黄孔昭结为契友,在学业上相互砥砺。谢氏藏书,据其《朝阳阁书目·自序》称:成化四年(1468)冬,其父建贞则堂以供奉祖母之训则,特于其东辟藏书之阁曰“朝阳阁”。十六年(1480)其父病故,谢氏辞官悼丧。那时朝阳阁中藏书仅《尚书》、《汉书》,韩愈、柳宗元、李白、杜甫集各一部,且皆残缺不全。谢氏回忆起儿时还曾见曾祖父谢德一在庐州时有杜甫七家诗歌的墨稿,而今不存。想到前人有前辈积书以惠及子孙,子孙却未能读之。而自己非但不读还遗失了书稿,深感痛悔自责,于是开始藏书。将自己所购之书与前辈所积之书一起收藏于阁中。所藏之书有列圣训诰、六经子史、汉唐名家文集等无虑数千百。并将所藏之书编成书目,为《朝阳阁书目》。今已佚。
  谢氏重视乡邦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因其任职关系,有机会从官府秘阁中阅览图籍,因此从中抄录了不少乡邦文献,如陈氏《(嘉定)赤城志》是谢氏成化十一年(1476)在翰林院时从秘阁中翻录出来的,《赤城集》亦从秘阁抄录,其中有大量碑、铭、序、记,及寺观仙佛之事,虽不尽出于台人之手,而均与台地有关,足以补台州史志之缺失。此本《赤城集》,与谢氏友善的林鹗、黄孔昭有传录,为二十八卷。《赤城新志》载:“《赤城集》二十八卷,林表民辑刻本,在内阁, 林、黄二亚卿有抄本。”①但传至清代,已非完本,《四库全书》本和宋氏《台州丛书》刊本均仅存十八卷,甚是可惜。现《赤城集》宋氏刊本,国图有藏。
  为修志的需要,谢氏又“旁搜远绍”,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单《赤城志》就搜有好几个版本,有东门周氏本、叶定家藏本,都是嘉定原刻本。此后十年,又得《续志》、《三志》。据此编成《赤城新志》,自此“吾台千数百年文献,于是乎不至于无征矣”。谢氏将之刊刻。《赤城新志》二十三卷,弘治本,嘉靖、天启递修本,南图有藏。
  又因《嘉定赤城志》在明代民间非常罕见,为使其流传,谢氏根据所收集数个版本,互校同异,完成后由陈相重刻,使与《赤城新志》并行。此本称弘治本, 半叶十行,现仅台湾有藏本,南京图书馆等有残本和胶卷。(傅增湘《群书经眼录》据一残本题成化刊,误)。又编刻《赤城后集》(现北京图书馆藏有明弘治刊本,国图存弘治刊本三十卷,另又有清王舟瑶重刻本),重刻宋林表民《赤城集》。
  谢氏后又辑录了《尊乡录》、《论谏录》等乡贤著作。与黄孔昭同辑之《赤城诗集》,原编为六卷,始宋左纬,迄明邬望,凡五十九家。后复成补遗五卷,续编八卷。继又合为一集,得十八卷,起唐项斯,迄明陶肱,凡一百五十三家。还与黄孔昭一起重辑了《逊志斋集》,这是在宁海先贤方孝孺传世本《逊志斋集》的基础上,取同乡叶氏、林氏、王氏、柳氏藏本另加搜辑,庶为完帙。正德中,顾璘为台州知府,将其简并为二十四卷,即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逊志斋集》。四库馆臣引都穆《南濠诗话》称:“《方正学先生集》传之天下,人人知爱诵之。”②谢、黄二人实有很大功劳。
  谢氏是理学家,注重道统,尊崇程朱,所著理学著作有《伊洛渊源续录》、《伊洛遗音》等,其理学思想带着浙东学派的烙印,体现出鲜明的以理阐史、以史证理的特色。他在整理大量乡邦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他的台学源流观,这体现在他的著作《尊乡录》、《尊乡录节要》(有《台州丛书后集》本)里,他指出台州理学自朱熹下,传人有石子重、杜氏兄弟、范理、车若水等人。其思想影响后来台人对台州理学及儒学源流的探讨,后继者有金贲亨《台学源流》,清之王棻又作著述《台学统》。
  谢氏著作颇丰,此外还著有《桃溪集》、《续西山读书记》、《四子择言》、《元史本末》、《宰辅沿革》、《国朝名臣事略》、《国子监续志》、《谢氏宗谱》等多种。
  (四) 林鹗藏书林鹗(1422—1476),字一鹗,号畏斋,太平北山人。景泰二年(1451)进士, 翌年拜江西道监察御使,英宗复辟,出知镇江,治有声,调知苏州。成化元年(1465)迁江西按察使,分巡各道,平反冤狱,升江西右布政史。时遇荒灾,奏减民赋15万石,六年(1470)升南京刑部侍郎。以清廉闻名,谢铎称其“家无百金之积,产无一亩之增”。卒赠刑部尚书,谥恭肃。著有《畏斋存稿》十卷。
  林氏公事之余,即危坐阅书史、临古帖作楷书。雅好文学,读书非常勤勉, 经常“夜分乃止,五鼓辄起”①。爱藏书,如闻人有奇书,必想方设法求之。到手之后,亲自校对。如发现有疑义,必“访其善本是正”②。晚年博洽,与人言辄历举以成诵。林氏为人谨严,所作诗文,务在理胜,用字有据,虽朋友往来尺牍, 亦认真书写,一字不苟。对藏书的抄写、校对同样苛刻,务求整严,“虽朱墨点画,亦未尝见其参差大小”。
  王鏊《姑苏志》称其升任江西道监察御使时,“临行有书万卷”③。谢铎于《畏斋存稿》识云:“林鹗博学好古,聚书几万卷。”④由此可观,其藏书应有数万卷。林氏尤喜搜辑乡邦遗事,每一言一善必惓惓焉,曰:“此吾后人之责也。” 林氏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卒后,谢铎、黄孔昭为其治丧,见公图籍之外,囊中萧然。
  林氏去世时,其子林保薇尚年幼,保薇长大后,整理其父遗稿,仅得诗及文三四十首,千百不能存一。林氏遗稿尚且散失,其藏书至此时应已都随烟尘逝去。保薇将《畏斋存稿》刊刻,板藏于家,嘉靖戊午(1558)为寇所毁,其孙元栋取原稿重梓。
  (五) 郑华藏书郑华(1372—1402),字思孝,洪武三十年(1397)进士,后授行人,因事谪东平州吏目,将赴任时,听闻朱棣在北京起兵,当时乡人赵次进为无锡县丞,遂将妻子相托,到东平与燕军作战,城破绝食而死,谥号“贞壮”,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又谥“节愍”。
  未第时曾在巾子山结庐藏书读书。读书处称郑行人别业,曾绘图自随,名人多有题咏。金华王绅曾题《郑行人巾山别业图卷》,其中有句:“若人结庐在山麓,炯炯虚明夜生屋。生来不喜弄绮纨,插架邺侯千万轴。”① 明人陶瑾《题郑行人南山读书处》:“象齿签悬插架书,帻峰深处是轩居。
  壁经字古存科斗,缃帙芸残落蠹鱼。万花昭融心境净,一尘不到竹窗虚。致身已在云霄上,应与鸿生论石渠。”② 从这两首诗中,可见郑华当时藏书也是小有名气的,签悬插架,至少千万轴。而且不但善藏,还善读之。
  延至清代其同邑还有不少人歌咏其人其事,其中宋世荦和洪枰均留有诗句。
  洪枰《郑行人读书别业》诗云:夙昔敦高尚,旷怀希古贤。古贤不可作,往事徒流传。曷来南山下,芳草空芊芊。旧有行人业,插架罗遗编。拥城夸南面,几席霏云烟。顿使驰皇路,藻采辉传宣。致君尧舜上,端不负儒毡。当时诸名士,一一遗诗篇。纱厨笼玉简,华词佩兰荃。至今深俯仰,葭影浮遮天。
  (六) 赵元■、赵元镠藏书赵元■,字廷时,或作廷峙,惟恢子。太平人。自少有学行,立志卓然。筑室大坞山,自题“白云深处”,终日阅书史,吟啸其中,人号为“白云先生”。黄孔昭《白云深处》诗:“我家大雷山,山高天与属。夙昔试登眺,雁荡近在目。逶迤转花坞,盘旋极深谷。鸡犬寂不闻,白云常蔽覆。别来始十星,蹊路失回曲。
  缅怀素心人,好爵不可束。朝看白云飞,暮共白云宿。云闲心亦闲,步趋无踖踧。林茂艳青阳,溪泉杂鸣玉。坐咏古人书,千载无自足。悠悠青云端,此乐将谁告?” 其弟元镠亦沉酣书史,于山中构万卷阁。元镠,字廷贡,号约斋,与兄齐名。少嗜学,喜与方正儒绅为伍。及长,涉猎书史,圣贤奥义,靡不撷其芳润。
  遂构万卷阁以藏书,沉湎其间,以书自娱。谢省《万卷阁歌》曰:“闻君藏书富充栋,阁中少似胸中诵。不求闻达若终身,能藏能读兼能用。中郎枕书空自秘, 子云奇字何足贵!圣贤心学在斯道,上以经天下纬地。”①著有《东园诗稿》。
  (七) 王宗沐藏书王宗沐(1524—1592),字新甫,号敬所,临海人。少时勤奋敏异,很有卓识,家学渊源深厚。嘉靖二十三年(1544)中进士,授刑部主事,与同官李攀龙、王世贞辈以诗文相友善。不久升广西按察司佥事兼督学政。任内重视教育, 修宣成书院,建崇迪堂。嘉靖三十三年(1554),任广东布政使司参议,分守惠州、潮州。三十五年(1556),任江西按察副使、江西督学。重建正学、怀玉两座书院,于白鹿洞聚集诸生,亲自答疑、讲学。三十八年(1559),任江西参政。次年,任按察使。四十年(1561),升山西右布政使。不久,父病告归。隆庆元年(1567),父忧服除,起为山东左布政使。后升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抚凤阳, 任内提高淮河防洪能力。万历三年(1575),任南京刑部左侍郎,奉诏巡视山西、宣大诸镇边防军务,上《三镇图说》。九年(1581)罢官归里。
  为学师事欧阳德,平时勤于载笔,著述颇多,有《敬所文集》三十卷、《奏议》四卷、《宋元资治通鉴》六十四卷、《江西大志》八卷、《海运志》二卷、《海运详考》一卷、《漕抚奏疏》十卷(今江南图书馆藏有明刊本,凡四册),以及《十八史略》、《巡视三边纪略》、《撄宁语录》等若干卷。《象山粹言》六卷,宋陆九渊撰,王宗沐编,嘉靖年间王氏刊本,国图、上图有藏。《朱子大全私抄》十二卷,宋朱熹撰,王宗沐编,嘉靖三十二年(1553)王氏自刊本,中科院、上图、浙图有藏。
  宗沐喜读书,自小博览群书,晚年建畸园藏书楼,藏书万卷。王士崧在撰其父王宗沐年谱时说,“万历壬午(1582),(宗沐)六十岁,构畸园以自适”。畸园出门巾山双峰尽收眼底,神怡气清。园内景致幽雅,望眼松林白鹤、鱼池水满,且有景点22处,皆以花树命名,如松磴、兰亩、蔷薇屏、海棠榭、梅花墩、菊城等,处处宜观。王宗沐晚年于园内藏书读书,自得其乐。
  畸园后为其第三子士昌继承。王士昌(1556—?)字永叔,号斗溟,宗沐第三子。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历官潜山、龙溪知县,兵、礼科给事中,后至大理右丞、大理少卿、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著有《宣绍纪略》、《三垣摘疏》、《斗溟集》、《镜园藏草》等。士昌有诗云:“蓬蒿何地可藏名,一亩宫开傍子城。门对双峰全面目,家余万卷惬精神。烟和烂漫花光湿,雾净檀栾竹气清。稍喜春来晴日好,林间长御版舆行。”① 王宗沐共有四子,长子士崧(1549—1598),字中叔,号禺阳,万历十一年(1583),与仲弟士琦同登进士,历任工部员外郎、镇江通判、丹阳知县、江阴知县、刑部主事等职。任上大兴文教,勤于吏政,一时称为“神君”。著有《支离稿》、《吏隐稿》、《浮弋稿》、《王襄裕公年谱》一卷。次子士琦(1551—1618),字圭叔,号丰舆。与长兄同年进士,历任福州知府、重庆知府、四川按察副使、山东参政,后又升山西右布政,万历四十四年(1616)授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卒于任。生平最值得称道的是援朝抗倭一事。明廷出兵援朝,屡屡败退,士琦领兵出击,大获全胜,受到朝鲜国王称颂。著有《东征纪略》、《三云筹俎考》、《封贡纪略》一卷。最幼的为士业。
  王氏乃台州望族,南康太守王稳之后裔。王氏父子除士业贡生出身外,四人皆荣登进士,宗沐与其二子士琦、士昌均官至巡抚,家族盛极一时,在临海有“父子四进士,一门三巡抚”之美誉,这也是藏书为家族嘉惠士林的一个典型代表。
  除王氏父子外,宗沐从子士性亦中进士,做过高官,特别是其对人文地理方面的贡献尤著,是王氏家族藏书培育出来的一朵奇葩。
  王士性(1547—1598),字恒叔,号太初,又号元白道人,宗沐族侄。少年家贫但好学,由士性记录资料看,宗沐一家对其学业帮助很大。士性天资聪颖, 读书过目不忘。万历五年(1577)中进士。历确山知县、礼科给事中、广西参议、澜沧兵备副使、河南提学、山东参政、太仆少卿、南鸿胪寺卿等职。性好游, 足迹遍名山大川,当时全国十五省除福建外,无不涉足以游。所著有《广志绎》五卷、《五岳游草》十二卷(《王太初先生五岳游草》十二卷,清康熙十三年(1691)冯甦刊本,中科院、上图、浙图、天一阁有藏)、《广游记》二卷及《吏隐堂集》、《玉岘集》、《桂海志续》等。士性高才旷致,“以诗文名天下”,人誉“盖天下之宦能游,游而能载之文笔如先生者,古今亦无几人”。其在人文地理学上所取得的成就,数百年内无人能及,成为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开山。
  (八) 叶良佩藏书叶良佩,字敬之,号海峰,嘉靖二年(1523)进士,历江西新城知县、南京刑部主事、考功郎中等。初从潘禄学《毛诗》,继从黄岩符匡游,先习文词,后研经济,精究坟典,旁及诸子百家,声名颇盛。在经学、文学、史学上都有很高造诣。
  藏书不下数千卷。著述很多,有《周易义丛》、《读书记》、《洪范图解》、《地理粹言》、《春秋测义》等。《台州府志》本传尚载有《易占经纬》、《天文便览》、《皇极经世集解》、《绿野青编》、《燕射古礼》等,书未见。
  秦华峰尚书言:海峰在西曹时,与邹东郭、吕泾野诸公为五经会。既归, 坐一室,雠史质经,思以作者自名。所著有《海峰堂稿》、《周易义丛》、《太平县志》行于世。其家藏若《续稿》、《春秋测义》、《韵语类编》、《事类蒙求》等集,犹不下数千卷。王太守又言:“已锓梓者,有《华国集》。多《林志》未及,惜俱失传。尝乘笋舆偕同二客寻海上诸山,指顾脉络,历历如贯珠不可乱。顾谓客曰昔晦翁先生度括苍,谓从者曰:‘江浙之山多自南来,故其水多北流’,信哉!”自是遇断碑残刻,则录之。读一行僧《星传》,得其源委,作《太平县山川记》。而赋咏之出于断碑残刻者,亦类为一编,以附其后。
  叶氏所修《(嘉靖)太平县志》八卷,体例简明,笔法谨严。在明代穿凿附会、虚浮夸饰的风气中,叶氏能谨守史法,无虚夸之风,堪称明代方志中的上乘之作。
  《重选唐音大成》十五卷,明邵天和辑,嘉靖五年(1526)叶良佩刊本,南图、渝图有藏。
  (九) 其他藏书家明代台州藏书家除上述所提外,临海还有陈选、林处善、释慧佐、陈楧等人。黄岩有王逢圣、牟惠叙。温岭有赵季潜等人。
  陈选(1429—1486),字士贤,天顺四年(1460)进士,授御史,巡按江西,沿途“尽黜贪吏,风纪大振”。成化年间迁河南提学副使。别号克庵,有“克庵”藏书印。著有《丹崖集》、《宋史道学传》、《小学集注》、《冠祭仪礼》,并尝考证许衡《大学直说》、朱登《孝径刊误》等。
  林处善,由岁贡官中书舍人,选给事中。贫而嗜书,释来复题其岁寒亭诗, 有“藏书多万卷,积金无一钱”句,①藏书处为岁寒亭。
  释慧佐,字允卿,号初明,胡姓。临海人。年十九祝发。丰神朗隽,器度渊洪,人咸乐与之交。性尤好学,尝于凭虚阁上贮书万余卷,昼夜焚香,展诵不倦。乡联诗社,恒推其执牛耳。复精琴奕书数。著有《初明漫稿》。其《结社》篇有云:“清游君莫漫,远俗岂予心,不遇风雷际,穷居岁月深。”自鸣其坎坷之怀如此。② 王逢圣,字子麟,例贡生,官鸿胪寺序班,性嗜书史,牙签万轴③。
  牟惠叙,列签数千卷④。
  赵季潜,有古书数千卷。其弟子黄岩人蔡仟,字尚朋,号俟轩,喜读书,季潜曾临终赠书数千卷,蔡仟拒绝不受。
  童思立,字伯礼,宁海(今属宁波)人,性孝友,悦读书,乐施与,建石镜精舍,聚六经群书数千百卷,俾子侄讲习其中,三代不分。他与异弟童伯谦皆与方孝孺交游甚契,孝孺寓京时,每以书来,欲举为孝廉,思立辄以母老为书辞。
  思立去世时,方孝孺为交往祭哭奠甚哀。及至孝孺罹难,伯谦以方党谪戍卢龙,万历乙酉赦其孙归。

附注

① 陶宗仪撰,徐永明、徐光辉点校.陶宗仪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464 465 ① 李诩.戒庵老人漫笔[M].北京:中华书局,1982:83 ①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4:184 ②丁日昌.持静斋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359 ① (清)宋世荣辑.台州从书甲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76 ① 叶哲明.论陶宗仪治学特色及其在学术上的地位[A].徐永明,陶宗仪研究论文集[C].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83 ① 谢铎.谢铎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2:555 ①曾才汉.太平县古志三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7:433 ②王咏霓.光绪黄岩县志[M].上海:上海书店,1993:664 ③同上 ① 曾才汉.太平县古志三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7:881 ①项士元.台州经籍志[M].上海:广文书局,1969 ②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3:1480 ①曾才汉.太平县古志三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7:875 ②同上 ③王鏊.姑苏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32 ④项士元.台州经籍志[M].上海:广文书局,1969 ①项士元.巾子山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35 ②同上 ① 曾才汉.太平县古志三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7:435 ① 何奏簧.民国临海县志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315 ①项士元.浙江历代藏书家考略[J].文澜学报,1937(01) ②项士元.巾子山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211 ③王咏霓.光绪黄岩县志[M].上海:上海书店,1993:298 ④胡平法.台州历代私家藏书特点说略[J].台州学院报,2005(02):25 28

知识出处

台州藏书史

《台州藏书史》

本书一是论述台州私人藏书。该部分以时代为主线,上溯两宋,下迄近代,结合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先对当今台州市境内的私人藏书家群体,分别从个体上进行探讨和研究。接着从总体上,对台州私人藏书文化进行解读,总结出台州私人藏书的五个特点,并结合当今形势,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论述台州其它藏书。以佛道藏书为主,兼及官府和书院藏书。对台州最主要的道观寺院的藏书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台州佛道藏书的内容及来源进行分析。尤其是佛寺藏书,因其对日韩佛教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书还特地列出一章节详细介绍台州与日韩的书籍交流,以作为台州与这两国文化交流的参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