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胡三省藏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藏书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2447
颗粒名称: (三) 胡三省藏书
分类号: G259.29
页数: 2
页码: 68-69
摘要: 胡三省,原名满孙,字身之,又字景参,宁海人。因家居涧旁而多梅,故又号梅涧,宋元之际史学家。后改任庆元府慈溪尉,得罪知府厉文翁,被弹劾罢官。经考举及格,改奉议郎,知江陵县。同年,因李庭芝调任,即返杭州。贾似道门客廖莹中闻其名,出重金聘其校刊《通鉴》,以教授子弟。是年,贾督师芜湖,大败于吕港,胡氏返宁海。自此长期隐居著书,直至终年。胡氏最杰出的成就是对《资治通鉴》的注释。受其父影响,胡氏自幼好学,功课之余亦攻读《通鉴》。而遇《通鉴》方家,即登门求教。鄞县为当时浙东首府,宋亡后,四方元老多避难其地。胡氏著作除《资治通鉴音注》、《通鉴释文辨误》外,尚有《通鉴小学》二卷、《竹素园稿》一百卷。
关键词: 图书史 藏书 台州

内容

胡三省(1230—1302),原名满孙,字身之,又字景参,宁海(今属宁波)人。
  因家居涧旁而多梅,故又号梅涧,宋元之际史学家。十五岁父卒,家境艰难,然为学益勤。宝祐四年(1256)登进士第,授吉州泰和县尉,为侍奉老母而未赴任。后改任庆元府慈溪尉,得罪知府厉文翁,被弹劾罢官。不久,以“文学行谊”被荐,授扬州江都丞。咸丰三年(1267),应江淮制置使李庭芝之聘,授寿春府学教授,佐淮东幕府。经考举及格,改奉议郎,知江陵县。咸淳六年(1270), 因母去世而离任,后改知安庆府怀宁县。同年,因李庭芝调任,即返杭州。贾似道门客廖莹中闻其名,出重金聘其校刊《通鉴》,以教授子弟。后又荐入贾似道府中,任沿江制置司机宜文字,升朝奉郎,翌年,改任幕僚,从军江上,然与贾不合。是年,贾督师芜湖,大败于吕港,胡氏返宁海。自此长期隐居著书,直至终年。
  胡氏最杰出的成就是对《资治通鉴》的注释。胡氏之父胡钥,笃爱史学,尤重《资治通鉴》,他深感《通鉴》各注本谬误甚多,有期刊正《通鉴》之嘱。受其父影响,胡氏自幼好学,功课之余亦攻读《通鉴》。为官后,于公务之暇,常至各地搜罗各种版本。而遇《通鉴》方家,即登门求教。在杭时,已编就《资治通鉴广注》九十七卷,论著十篇。德祐二年(1276),元军攻陷临安,宁海亦遭兵祸,胡氏携带家小迁至新昌。他在流亡途中稿本遗失。然他并不灰心,再购他本《通鉴》,发愤重新作注。通鉴成编后又作释文辨误。至元二十一年(1284),胡氏来到鄞县。鄞县为当时浙东首府,宋亡后,四方元老多避难其地。袁桷之父袁洪乃当时名流,台州三位宿儒舒岳祥、刘正仲和胡三省都馆其家。胡氏《通鉴》注本已完成,因此在袁家时每日手抄定注。至元二十六年(1289),宁海杨镇龙起义,攻下庆元,为避战乱,胡氏将手抄稿本藏于袁家东轩之石窖中。战乱过后,书稿完好无恙。中国古代的藏书,向来有金匮石室之称,胡三省的藏书应该说是“石室藏书”了。清初学者全祖望曾为作《胡梅涧藏书窖记》。
  胡氏著作除《资治通鉴音注》、《通鉴释文辨误》外,尚有《通鉴小学》二卷、《竹素园稿》一百卷。

知识出处

台州藏书史

《台州藏书史》

本书一是论述台州私人藏书。该部分以时代为主线,上溯两宋,下迄近代,结合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先对当今台州市境内的私人藏书家群体,分别从个体上进行探讨和研究。接着从总体上,对台州私人藏书文化进行解读,总结出台州私人藏书的五个特点,并结合当今形势,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论述台州其它藏书。以佛道藏书为主,兼及官府和书院藏书。对台州最主要的道观寺院的藏书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台州佛道藏书的内容及来源进行分析。尤其是佛寺藏书,因其对日韩佛教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书还特地列出一章节详细介绍台州与日韩的书籍交流,以作为台州与这两国文化交流的参考。

阅读

相关人物

胡三省
相关人物
0.1997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