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代台州的藏书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藏书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2437
颗粒名称: 二、元代台州的藏书家
分类号: G259.29
页数: 12
页码: 58-69
摘要: 元代立国时间不长,战争频仍,内乱纷起,对藏书是致命打击。但因台州在宋代有较好的藏书基础和人文传统,一部分藏书得以流传。在宋时的不少儒士入元后,仍能得到不同程度的优待和选用,加之元统治者尊儒重教的文教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藏书读书风气的形成。因此,元代台州的私人藏书仍得到延续和缓慢发展。
关键词: 图书史 藏书 台州

内容

元代立国时间不长,战争频仍,内乱纷起,对藏书是致命打击。但因台州在宋代有较好的藏书基础和人文传统,一部分藏书得以流传。在宋时的不少儒士入元后,仍能得到不同程度的优待和选用,加之元统治者尊儒重教的文教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藏书读书风气的形成。因此,元代台州的私人藏书仍得到延续和缓慢发展。目前能找到的元代台州的私人藏书有陈孚的“万卷楼”藏书、谢晟孙藏书和柯九思藏书、朱棐藏书,以及元末明初的陶宗仪藏书(因藏书一般是晚年成就较大,故陶宗仪列入明代讲述)。元代的藏书特点主要是家族的续藏和显宦收藏。收藏家们大多出身书香门第,世为业儒者,他们继承祖先藏书遗产,并在此基础上或承守或发展。像陈孚的“万卷楼”是在庆善楼基础上扩建的,谢晟孙是谢深甫的后裔,他的先祖数辈在藏书画上也颇出名。柯九思是柯谦之子,柯谦做过官,九思自己后又升任为典瑞院都事及后来的奎章阁鉴书博士,有殷实的家产作藏书资本。元代藏书家虽数量不多,但像陈孚“万卷楼”,不仅在书楼里庋以厚藏,还对楼的建设颇为讲究,并劝人读书做学问,在社会上产生过积极影响。 (一) 陈孚万卷楼藏书陈孚(1259—1309),字刚中,号勿庵,宋末元初临海县太平乡石唐里(今白水洋镇松里)人。《元史》有传,称其“幼清峻颖悟,读书过目辄成诵,终身不忘”①。陈氏是元代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大抵“援笔即成,不事雕斫”②。明张纶言在《林泉随笔》中评论说:“陈刚中之诗豪迈卓异,每每惊人。”如其《博浪沙》一诗:“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惊摇。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民间铁未销。”豪放不羁,且有出人意料之见。其五言诗如“乱山空几北,大火已西流” 之句,也广为人所称道,胡应麟(1551—1602)称此句“句格闳整,在大历、元和间,第殊不多得也。” 陈氏年轻时就表露了非凡的才华,二十多岁时作《大一统赋》献给朝廷,获授临海上蔡书院山长一职。考核期满后,入京师应选。至元二十九年(1292), 以副使身份随吏部尚书梁曾出使安南(今越南)。在出使过程中,陈氏表现了一个外交家的冷静和机智。安南国在宋代附属于宋王朝,对其纳贡称臣。但改换为元朝后,安南国有点傲慢无礼,对大元甚有抵触。元王朝曾屡次遣使诏谕安南国王陈日燇入觐,安南国王皆借故推脱。因此他们此次出使的主要任务是诏谕安南国王入朝觐见。然而,当两位使臣抵达安南国后,国王对他们傲慢无礼,既不迎昭,又不许他们从中门进入,于是陈孚“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③。(而据《陈刚中诗集》附录所记,陈孚与安南国王有“往复四书”。)因此可以说,陈孚在实际的出使过程中对两国和解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安南国王态度大变,为了表示诚意,赠予使臣不少礼物, 而“孚悉却之”。次年归国,陈氏出色表现受到元世祖青睐,被提升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元帝还欲将其安置于要地,但“廷臣以孚南人,且尚气,颇嫉忌之”④。此后被任命到地方为官,曾历任建德路总管府治中、衢州路总管府治中、台州路总管府治中。至大二年(1309年),卒于官,被追封为临海郡公,谥“文惠”。
  陈氏使还后,将道中所作诗歌结集成《交州稿》,还绘有一幅安南地图,但此图现已不传。《历代诗余》评论陈孚“所著《交州集》一卷,皆志风土之异端。”①其中有不少诗句,如“至元癸巳春,二月初三夕”,“中原月初生,去地才数尺。今胡翘首望,月乃在东北”,“交州正月已青梅”等,皆记录了安南的气候、物产等状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此外陈氏还著有《天游稿》、《观光稿》、《玉堂稿》、《桐江稿》、《柯山稿》等。
  是一职一稿或一地一稿。“观光稿”乃至元中,以《大一统赋》授上蔡书院山长, 考满谒选京师时作,反映其进京的一路风光。“玉堂稿”,是他任职翰林期间作。《观光稿》与《交州稿》内容相近,都是纪行之作。《玉堂稿》多舂容谐雅,沨沨乎治世之音。后有人将《交州稿》与《玉堂稿》、《观光稿》合刊为《陈刚中诗集》。明天顺四年(1460)平湖沈琮刊本,三卷,附录一卷,国图有藏。清光绪年间,叶书藏有其《观光稿》、《玉堂稿》、《交州稿》、附录各一卷,并有聚珍本。目前,临海市博物馆存有《观光稿》、《交州稿》、《玉堂稿》,黄岩图书馆亦有藏(见插页图1)。
  陈孚在家乡临海建有藏书楼,名“万卷楼”,藏书甚富。其名万卷,其实不止万卷,只是取其整数而已。其楼渊源有自,是在北宋陈贻范的庆善楼基础上扩建而成的。陈氏一族自金华迁入后,成为临海大族。北宋时陈贻范始建楼藏书,至贻范之孙大著府君,重葺一新。入元后,陈孚又建了新的藏书楼万卷楼,聚书益多。藏书楼建制非常恢宏,共有两层、五间。东西两偏房即是藏书处,藏书充栋满楹,无所不备。中间留一处空隙,方便宾客观览读书。楼下即是教习子弟之处。因此万卷楼既是藏书处,又相当于私塾学校。楼的四面皆是小溪,溪水环绕着藏书楼。楼下有池,池中荷花荷叶交叠繁茂,景色宜人。
  陈氏藏书是藏以致用的。他建楼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读书,其深厚的涵养,皆是书的润泽之故。他还利用家中藏书,教习家族子弟,让他们遨游其中, 耳濡目染,养成爱好读书的习惯,然后有用于世。陈氏之子陈遘和其孙子隽、子章皆享有世禄。陈遘,江浙省左司员外郎致仕。陈楧,字子隽。另一孙子章,佚其名,由散官辟右肃政廉访掾,品质刚直,有操守,谨守法礼,刚正不阿, 为其上司所敬信。至正二十一年(1361)冬,铨衡期满,复置台州教授,同乡刘仁本曾作序送之。他们有所成就,也是书之衍泽。
  藏书传至其孙陈楧时还在。陈楧曾请天台王祎为作《万卷楼记》。《万卷楼记》从藏书楼的起源、藏书盛况以及藏书楼对陈氏家族的影响等数个方面对藏书楼作了介绍,并对读书及作用有所论述,认为读书应既博且约,“求之不博,则无以极其广,而于道术之分裂,不能会其异而攻其偏;取之不约,则无以守其要,而于道术之纯全,不能得于心而推诸身”。如能做到博且约,则“大可以用天下国家,而小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
  陈氏藏书楼对陈氏家族及临海的读书风气的培养都有很大作用。
  附:王祎《万卷楼记》陈氏有藏书之楼,曰万卷楼。其书之藏,以卷计者,不啻万数。而曰万卷焉者,万,盈数,总称之也。陈氏世儒家,五季时,自金华来居县西之松里,族大以蕃,衣冠相继,至宋少卿府君,始即所居作楼藏书。逮其诸孙大著府君,复新之。入国朝,大德间,大著之季待制府君,又新作之,而聚书益多矣。楼为楹间者五,东西两偏,皆实以书,虚其中以为宾客之所登览。而岁延名师,集弟子肄业于楼下,宏壮而亢爽,四面溪山环绕如拱,下临广池,荷芰交茂。其北则忠顺堂存焉。待制之孙楧子隽,顷留京师,予辱与为友,尝以记见属。会予南归,不果为。子隽寻以使事至钱塘,复请予记,乃为之记曰:载籍者,先王道术之所寓也。文艺之文,笺疏传注之说,诸子之述作,历代史氏之纪录,以至天文、地理、历法、律数、权谋、兵略、字书、族谱之传,星官、乐工、山农、野圃,旁行敷落, 虞初稗官之遗,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山鑱家刻,浮谤诡异之词章,皆三皇五帝以来,下更秦汉,以迄于今,圣人贤者魁杰之士,鞠明究曛,竭精惫思,各推所长而载之于此,可谓博矣。然于天地人物,大小精粗之理,修身理人,家国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故,莫不具在,反而取之,又不可不谓之约也。故为学者, 于凡载籍,求之必博,而取之必约。求之不博,则无以极其广,而于道术之分裂,不能会其异而攻其偏;取之不约,则无以守其要,而于道术之纯全,不能得于心而推诸身。故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诸约也。夫学而至于能约,而有得于心,则道在我矣。在我者重,则外物不能累我矣。苟能推之,则大可以用天下国家,而小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矣。如弗用焉,则又将以吾之得于心者,托之言语,垂诸载籍而已矣。呜呼,此君子之为学,所以有赖于书也。今陈氏之所藏书无所不备,而陈氏之用于世者皆书故也。近而论之,大著以宏材硕学, 擢抡魁,跻膴仕,为时名卿;侍制以雄文奇烈、卓然树立,尤一代之伟人。既皆见于用矣。而书故在也。是以子隽尊父员外君克谨其承,享有禄仕,而子隽兄弟益祗厥绍,方飨进用,诗书之泽实有衍哉!陈氏子孙游斯息斯,俯览遗编,仰瞻华构,念前人积累之不易,而继嗣之惟谨肆于学,固有所不能自己者矣。予故因子隽之请,为著其说特详云。
  (二) 柯九思收藏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生、五云阁吏,仙居县田市镇柯思岙人。少即聪颖,好学上进;及长,钟情诗文书画,广交翰朋墨友。大德元年(1297),随父迁居钱塘(今杭州)。延祐元年(1314)以父荫补华亭县尉,不就。
  天历元年(1328),遇文宗图帖睦尔于潜邸。文宗即位,即召为典瑞院都事。次年授文林郎参书。至顺元年(1330),任奎章阁鉴书博士,凡宫廷所藏之历代法书名画,咸命鉴定。至顺三年(1332)文宗崩,柯氏流寓苏州、松江(今上海)等地。至正三年(1343)十月,暴卒于吴中,享年54岁。
  柯氏博学能诗文,其诗诸体皆备,写景遣情,用词跌宕,有李太白、苏东坡之遗风。书法,四体八法俱能起雅去俗。善画竹,得笔法于文同,出神入化,生意飞动,有龙翔凤翥之状,论者有“文同之后,三百年间无此笔墨”之誉。其诗、书、画,时人称为“三绝”。
  柯氏好文物,富收藏,收藏处有“玉文堂”,收藏的书画文物范围很广,上至晋人名帖,下至元人字画,以及三代金石鼎彝等,琳琅满目。其中名书有:《黄庭内景经》、《曹娥碑》、《定武兰亭五字损本》、王献之《鸭头丸帖》、林藻《深慰帖》、苏轼《天际乌云帖》、黄庭坚《动静帖》、黄庭坚《荆州帖》、米芾《拜中岳命诗卷》、米芾《研山铭》等。
  名画则有董源《水石幽禽图》、唐韦偃《双骑图》、宋人《溪山行旅图》、《老子像》、米芾的《春山瑞松图》、杨无咎的《四梅图》,元代前辈画人赵子昂、任仁发、何澄等的作品也在收藏之列。
  柯氏收藏可分三个时期:1.早期收藏柯氏收藏应于早年就开始了。柯氏出身于诗书世家,高祖柯文、曾祖柯馨均通诗文,祖父柯采,嗜学,乃宋代国学进士。父亲柯谦,字自牧,号山斋,曾以翰林国史院检阅官预修《世祖实录》。至大元年(1308),升任从仕郎绍兴路诸暨州判官,在任有声。延祐初年,授浙江儒学提举。柯谦后半生活动于杭州及附近的嘉、湖、苏、松等地,少年九思随任。柯谦喜书画,与当时书画名家及著名收藏家多有交往,这对九思书画收藏的兴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柯谦交往之人中有大收藏家王芝和乔篑成。王芝,字子庆,号井西,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精鉴赏,富收藏,熟悉书画装裱技术,他收藏的法书名画在元周密《云烟过眼录》中记有32件。乔篑成,字达之,号仲山,北燕(今北京)人,精考据,富收藏,经他所藏的晋唐、五代、两宋书画巨迹至今还流传于世。王、乔二人对柯九思的书画收藏都应有启蒙影响,这从柯氏的藏物中可以见出。王、乔二人亦有著名书画流入柯氏手中,其中包括有名的《曹娥碑》和赵伯驹《汉高祖入关图》。
  至大三年(1310),九思初上京师,参谒赵孟頫(1254—1322),并与孟頫之子赵雍(1289—约1360)订交。赵孟頫是当时文坛和艺坛领袖,赵雍也是一位书画家,当时赵家周围活动着一大批文学之士和书画家,对于九思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于赵家交好,他就有机会收有赵氏作品。
  不断地游历和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好学,柯氏学艺日进,并自己着手收藏。经过苦心经营,至至治三年(1323),“庋藏书画以米家画舫相比”①。柯氏亦以米芾自居②。进入图帖睦尔潜邸后,柯氏交游益广,收藏益多,与陆友仁、朱德润、张雨、虞集等互相切磋。而图帖睦尔亦是文物书画爱好者,柯氏所具有的鉴定能力,受到其赏识。
  陆友亦是柯氏在京都结交的朋友。陆友,字友仁,自号研北生,平江(今江苏苏州)人。博雅好古,能鉴辨三代、汉、魏而下钟鼎铭刻,于晋唐法书名画,皆有精识。陆友亦以博物为号,然比之柯氏之藏,陆友还是自叹不如,可见柯氏收藏之富。
  柯氏早期即藏有大量精品,其中包括晋人《曹娥碑》,此卷原为宋高宗故物,旧藏于宋德寿宫,有萧梁李唐诸名士题识。柯氏几次于家中聚众观摩此帖,一次是泰定五年(1328)正月十日,虞集、宋本、谢端、宋本之从弟林宇同观, 虞集为之题,称此帖“精审极矣”。第二次是天历二年(1329)春正月九日,宋本、谢端、王守诚、简正理、偰玉立、林守望、赵期颐诸人同观于柯氏家中,宋本为之题,称“尤物世有终身不得见者,本独与谢、林二君间岁一再见,非幸耶?” 《定武兰亭五字损本》亦已在收藏之列,柯氏有跋,称此卷:“纸精墨妙,又有僧隆茂宗所画《萧翼赚兰亭图》于后,诚为佳玩。”《天际乌云帖》亦是早期所得,柯氏《题苏轼天际乌云帖和韵九首》诗后有记:“此卷天历间得之都下,予爱坡翁所书之事,俊拔而清丽,令人持玩不忍释手,故侍书学士虞公见而题之。予携归江南。”另顺便值得一提的是,苏轼《天际乌云帖》描述的是苏轼在杭州时与时任杭州知州的朋友陈襄,相与诗歌唱和的情景。陈襄曾于庆历八年(1048) 为仙居知县,见仙居文教未兴,作《劝学文》,鼓励邑中少年入学读书。因此柯氏保存此物也别有一番意义。后此帖又被荆溪王子明携去。此时期藏物还包括《汉高祖入关图》,据《书画鉴影》卷二,此卷后及题后有“柯氏敬仲”朱文印, 题款行书“丹丘柯九思”,原为乔达之旧物,柯九思得之。朱润德写《祭柯敬仲文》时,此帙已失。
  2.文宗时期收藏天历元年(1328)文宗即位,柯氏授典瑞院都事,次年授文林郎参书,又次年奎章阁鉴书博士,直到至顺三年(1332)遭弹劾,流寓江南,一共四五年间,是柯氏一生中最春风得意的时候。此期间柯氏鉴定了大量的书画名迹,也创作了大量的诗文,是柯氏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
  柯氏本人的收藏也在变化,他的藏物与内府藏物互为流动: 李成《寒林采芝图》,宋绍兴内府藏物。文宗御奎章阁阅图书,嘉阁参书臣柯九思精深鉴别,古学渊源,特择是画赐之。
  《鸭头丸帖》,天历三年(1330),正月十二日敕赐柯九思。现藏上海博物馆。
  《定武兰亭五字损本》,天历三年(1330)正月十二日,上御奎章阁,命参书臣柯九思取是本进呈,上览之,称善。识以“天历之宝”,还以赐之。
  柯氏所藏《曹娥碑》被传为神品,文宗开奎章阁时,此卷入内府,天历二年(1329)四月十日,上善九思鉴辨,复以赐之。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至顺二年(1331),进黄庭坚《动静帖》入内府。幅左下角题:“臣柯九思进入。”(《宋十二名家书法》) 此时柯氏收藏策略有所改变,原先是书画并重,到此时只注重名画的收藏了。
  他曾有以书换画的行为。至顺元年(1330),康里巙巙偕同边鲁至玉文堂观《曹娥碑》,以董源《水石幽禽图》易得柯氏所藏《定武兰亭五字损本》。巙巙(1295—1345),字子山,号正斋、恕叟,又号蓬累叟,康里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工书法,善行草书。得《兰亭五字损本》,巙巙喜不自胜,如获和璧隋珠。
  柯氏所藏魏晋法书至宋人书很多,殆百十函。然而后期爱而不私,随以与人,弗留也。至顺二年(1331),虞集去他家时,他的几格上只剩苏轼《天际乌云帖》一帖了。后柯氏将此帖携归江南,荆溪王子明爱之,遂将此帖送王氏环庆堂。甘立(?—1343)在送别诗中也有“好买扁舟载图画”之句,表明柯氏此时收藏已以图画为主。
  3.后期收藏至顺三年(1332)八月,文宗崩于上都,柯氏为避言路,匆匆离京,回到家乡仙居。钱惟善有《柬柯博士》诗云:“芸香阁下丹丘生,十年不见双眼明。图书一代聚东壁,风浪扁舟归赤城。”由诗中看,柯氏可能带着他的藏物回归故里。
  不久,柯氏就到苏州、松江一带,广结当地文士与画家,切磋书画,诗酒交游。
  自文宗崩后,柯氏觉得重入仕途无望,当友朋聚会,语及先朝,每呜咽流涕。思想渐趋颓废,以至于服散自戕。然他对文物、图书仍然喜爱,一往情深。
  他与顾瑛、倪瓒等人交往,经常为他们题跋鉴赏、题诗作画。柯氏有为顾瑛题“拜石”一事。顾瑛(1310—1369),字仲瑛,又名德辉,自称金粟道人,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家业豪富,曾筑玉山草堂,多蓄古书、名画、彝鼎,馆声伎冠绝一时。工书、善画、能诗。顾瑛素有米颠之癖,见奇峰怪石,则徘徊顾恋,不忍舍去。一日得一奇石,上有东坡老人题识觞咏之语。遂移置家中,视之若宝。至元五年(1339),柯氏应邀至玉山草堂,见石而奇之,再拜题名而去。于是顾瑛砌石为坛,字曰“拜石”。后三月御台泰不华来观,嘉柯氏之逸致,为作古篆“拜石”二字于坛,又作隶书“寒翠”,以美其所。此事一时传为佳话。
  4.柯氏鉴赏柯氏的收藏与鉴赏是分不开的。多见方能多识。他游历大江南北,得见大量古代法书名画真迹,经过不懈的努力,从而训练出令人信服的鉴赏能力。
  而鉴赏能力的提高,又有助于他收藏大量精品,促进收藏质量的提高。
  虞集曾四题《曹娥碑》,惊叹之余发出了“敬仲家无此书,何以鉴天下之书”的慨叹,这就是柯氏收藏之功用。只有熟悉名家真迹,才能去伪存真、辨别真伪。
  文宗时期,柯氏在奎章阁时,鉴定了大量的书画文物,其赏鉴才能受到文宗的赏识。奎章阁是元代大都皇宫内收藏文物书画、图书宝玩的殿阁,在兴圣殿西廊。文宗建立此阁的意图,是想以此标榜自己以儒治国。他于天历二年(1329)立奎章阁学士院,置大学士二人,侍书学士二人。时任翰林直学士的虞集被任命为侍书学士。又置承制、供奉各一员。于天历三年(1330)置奎章阁鉴书博士二人,秩正五品,柯氏是其中之一。柯氏在奎章阁的工作主要是为元皇室书画收藏重新整理,鉴定真伪,品定优劣,以及收访古书画。由于业绩突出,柯氏“宠顾日隆”,凡宫廷所藏法书名画和钟鼎器物,咸命其鉴定。文宗还赐牙章让他能自由出入禁中,并为其父题碑名“训忠”。除鉴赏文物外,文宗还欣赏其画,屡次命其作画。为了嘉奖其才能,文宗又赐书画予他。不论赐书画,还是鉴赏文物,都由虞集为之题记。
  柯氏在阁期间,元内府收藏规模应该是相当巨大的,皇室书画活动也相当普遍。据不完全统计,柯氏鉴定的法书名画经过元内府收藏的就达六十一件, 其中名画有二十四幅,赫赫有名的阎立本《步辇图》卷,关仝的《关山行旅图》轴,李成《茂林远岫图》卷,赵佶的《芙蓉锦鸡图》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等都在此列。法书经其审定入内府的有,虞世南临《兰亭序》、吴彩鸾《四声韵帖》、杨凝式《韭花帖》、苏轼《寒食诗卷》等。
  今人傅申认为,奎章阁的鼎盛年代,当在天历二年至天顺二年(1329— 1331)间,正是柯氏得宠之时。柯氏遭弹劾后,很少参与事务,自此奎章阁收藏活动急趋下坡。文宗驾崩后,奎章阁只徒有虚名了。应该说,柯九思对奎章阁的贡献是巨大的。
  柯氏鉴赏,是为人称颂的。从书画题跋来看,柯氏精于鉴赏唐、宋名画,经其题识的唐宋名画达四五十件之多。他本人作为书画家也有鉴别上的优势,他能从技法上揣摩作品的风格。而对于自己擅长的文同、苏轼的作品,鉴赏尤为精到,一眼便知真伪。他题文同《竹枝图》曰:“仆平生笃好文笔,所至必求披览,所见不啻数百卷,真者仅十余耳。其真伪可望而知之。” 他的朋友倪瓒曾对他的鉴赏之才赞叹万分:“柯公鉴书奎章阁,吟诗作画亦不恶。图书宝玉尊鼎觯,光彩珊瑚光错落。自许才名今独步,身后遗名将谁托。萧萧烟雨一枝寒,呼尔同游应何如。”而明代鉴藏大家董其昌在对其画委婉批评时,也对他的赏鉴表示服膺。明代造假高手张泰阶在他一手炮制的《宝绘录》中,伪造柯氏诗文题跋凡七十五篇,其数量之多,在该书中当属首位。这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柯氏在明、清鉴赏家心目中的地位。
  柯氏无专门绘画鉴赏理论,但汤垕所著《画鉴》实际上是柯氏绘画理论的总结。汤垕在书最后的《画鉴题词》中写道:“采真子妙于考古,在京师时,与今鉴书博士柯君敬仲论画,遂著此书。用意精到,悉有依据。”汤垕,字君载,号采真子,山阳(今江苏淮安)人。精于考古。《画鉴》前半部分收画家,上起自三国吴曹不兴,下至元龚开、陈琳,并叙有外国画;后半为杂论,专论鉴藏名画的方法与得失,又多从画法立论。汤垕《画鉴》一书是受柯氏启发而写的,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柯氏的理论。
  柯氏去世后,藏物应为其后代保留,后不慎遗失。元宋禧《庸庵集》卷五有《喜柯氏复旧物为赋诗一首》,前有小序:“天台柯君叔静,以童时丧其先公奎章阁博士所遗图书等物之最重者,无以考世德、瞻亲像、验家庆,而恒以为大憾。
  凡与亲故语,未尝不流涕而皇皇焉。盖叔静自知人事,即不能释与怀者有年矣。山阴唐君彦常,好义之士也,于柯氏旧物之丧,尝得之以重值,一旦见叔静而闵其孝、彦常之义者,无愧辞焉。”序后七律一首:“奎章博士丹丘公,辉赫声铭天历中。遗像还家兼旧物,佳儿陈列识先翁。赵人犹喜归全璧,鲁史曾书得大弓。好义今闻唐处士,解忧孝子寸心同。”从诗及序中可知,山阴唐彦常曾重价购得柯氏旧藏,后嘉柯叔静之孝心,物归原主。
  5.柯氏作品柯氏之诗格调庄严瑰丽,蔼然有忠厚之风。诗集有《任斋诗集》四卷,虞集、陈旅为之作序。惜于元明战乱中佚失。柯氏好友顾瑛《草堂雅集》收柯氏诗一百九十首,并为压卷。
  存世书迹有《老人星赋》(北京荣宝斋藏、人民美术出版社影印本),至顺三画作有: 《晚香高节图》,虞集题:“敬仲此幅,清楚出尘,真平日合作也。”清高宗弘历题:“绿筠挺出苏卿节,黄菊喷来陶令香。何必其间论世代,忘年交合石渠藏。庚寅秋日御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秘阁墨竹图》(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墨竹图卷》(上海博物馆藏) 《夏山欲雨图》《双竹图》 (三) 胡三省藏书胡三省(1230—1302),原名满孙,字身之,又字景参,宁海(今属宁波)人。
  因家居涧旁而多梅,故又号梅涧,宋元之际史学家。十五岁父卒,家境艰难,然为学益勤。宝祐四年(1256)登进士第,授吉州泰和县尉,为侍奉老母而未赴任。后改任庆元府慈溪尉,得罪知府厉文翁,被弹劾罢官。不久,以“文学行谊”被荐,授扬州江都丞。咸丰三年(1267),应江淮制置使李庭芝之聘,授寿春府学教授,佐淮东幕府。经考举及格,改奉议郎,知江陵县。咸淳六年(1270), 因母去世而离任,后改知安庆府怀宁县。同年,因李庭芝调任,即返杭州。贾似道门客廖莹中闻其名,出重金聘其校刊《通鉴》,以教授子弟。后又荐入贾似道府中,任沿江制置司机宜文字,升朝奉郎,翌年,改任幕僚,从军江上,然与贾不合。是年,贾督师芜湖,大败于吕港,胡氏返宁海。自此长期隐居著书,直至终年。
  胡氏最杰出的成就是对《资治通鉴》的注释。胡氏之父胡钥,笃爱史学,尤重《资治通鉴》,他深感《通鉴》各注本谬误甚多,有期刊正《通鉴》之嘱。受其父影响,胡氏自幼好学,功课之余亦攻读《通鉴》。为官后,于公务之暇,常至各地搜罗各种版本。而遇《通鉴》方家,即登门求教。在杭时,已编就《资治通鉴广注》九十七卷,论著十篇。德祐二年(1276),元军攻陷临安,宁海亦遭兵祸,胡氏携带家小迁至新昌。他在流亡途中稿本遗失。然他并不灰心,再购他本《通鉴》,发愤重新作注。通鉴成编后又作释文辨误。至元二十一年(1284),胡氏来到鄞县。鄞县为当时浙东首府,宋亡后,四方元老多避难其地。袁桷之父袁洪乃当时名流,台州三位宿儒舒岳祥、刘正仲和胡三省都馆其家。胡氏《通鉴》注本已完成,因此在袁家时每日手抄定注。至元二十六年(1289),宁海杨镇龙起义,攻下庆元,为避战乱,胡氏将手抄稿本藏于袁家东轩之石窖中。战乱过后,书稿完好无恙。中国古代的藏书,向来有金匮石室之称,胡三省的藏书应该说是“石室藏书”了。清初学者全祖望曾为作《胡梅涧藏书窖记》。
  胡氏著作除《资治通鉴音注》、《通鉴释文辨误》外,尚有《通鉴小学》二卷、《竹素园稿》一百卷。
  (四) 朱棐藏书朱棐(1325—1380)字季诚,元末明初仙居人,从小从父兄学诗书礼仪,因而为人“笃学而敦行,义性冲淡”①。建有藏书楼,聚书数千卷,仅汉魏以来的石刻就有数百册,其中不乏文艺之书。家事不关心,专以读书、赋诗、鼓琴、作书为务。曾出游山谷,见谷中岩间云气悠扬自如,以为与其意相合,因自号为“岫云”,人称岫云先生。朱氏嗜古而工隶学,为张翥所推崇,在张氏跋中,张氏对朱棐的赞许之意溢于言表。朱氏晚年卷入一场官司中,季敬为帮其讼事,被逮死于京,朱氏“哭泣收殓既哀且劳”,亦得疾卒于京。
  (五) 谢晟孙藏书谢晟孙(1257—1342),字唐卿,宋末元初人,深甫四世孙。咸淳年间,因世泽入官,至太社令。德祐初年,差通判安吉州,除军器少监,累阶朝散郎。入元后,多人举荐不就,额所居堂曰“退乐”,蓄书数千卷,以教子为务。② 性喜玩乐, 马绍文、董文用、高克恭等无不慕而与之游。每遇风日清美的日子,辄与他们流连于湖光山色间。所写诗多直抒胸中之趣。
  (六) 其他藏书家林之干,字宁箴,孝事继母,周邻族。尤好蓄书,延名师课子侄。笃古喜吟,所至山川有题咏。

附注

①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4338 ②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4339 ③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4134 ④ 同② ① 沈辰垣.历代诗余[M].上海:上海书店,1985:1407 ①朱德润.存复斋文集[M].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73:204.朱润德《祭柯敬仲文》云:“及至治之末纪,又同归乎江乡,尝与笑谭今古,狎弄杯觞,米家画舫,柯氏秘藏,发缄题于十袭,探古雅于奚事囊。” ②《寄张德常竹枝图》有倪瓒题:“柯公自比米颠子,文采照耀青琅玕。只今耆旧雕零尽,剩得潘 君瘦影寒。” ①王咏霓.光绪黄岩县志[M].上海.上海书店,1993:210 ②何奏簧.民国临海县志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187

知识出处

台州藏书史

《台州藏书史》

本书一是论述台州私人藏书。该部分以时代为主线,上溯两宋,下迄近代,结合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先对当今台州市境内的私人藏书家群体,分别从个体上进行探讨和研究。接着从总体上,对台州私人藏书文化进行解读,总结出台州私人藏书的五个特点,并结合当今形势,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论述台州其它藏书。以佛道藏书为主,兼及官府和书院藏书。对台州最主要的道观寺院的藏书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台州佛道藏书的内容及来源进行分析。尤其是佛寺藏书,因其对日韩佛教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书还特地列出一章节详细介绍台州与日韩的书籍交流,以作为台州与这两国文化交流的参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