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代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藏书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2434
颗粒名称: 一、元代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分类号: G259.29
页数: 4
页码: 55-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元代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概括了元代社会经济状况、提倡汉化、尊儒重教的文教政策等。
关键词: 图书史 藏书 台州

内容

(一) 元代社会经济状况从宋德祐二年(1276),元军灭宋,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元朝在中国统治了将近一个世纪。然在这短短百年内,元朝社会并不十分安定。
  元初统一战争中,台州处于战场后方,未受全面冲击,然战争所及,仍有不小影响,史料中有数次惨重的兵祸记载。元人舒岳祥记道:“丙子(至元十三年,1276)兵祸,自有宇宙,宁海所未见也。”戴表元亦有诗描述当时台州的情况,他在《行妇怨次李编校韵》中说:“赤城岩邑今穷边,路旁死者相枕眠。唯余妇女收不杀,马上婷婷多少年。蓬头垢面谁氏子,放声独哭哀闻天。”战争对社会经济的破坏,影响到藏书业的发展。
  元朝建立后,推行的是民族歧视政策,将全国各民族划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南人指南宋灭亡后南方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地位最末,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受到的歧视与压迫也最深。台州人时属南人。
  为防止台州人民反抗,元王朝在台州设立万户府,驻扎重兵镇守,对台州经济摧残十分严重。与南宋经济的繁荣相比,元代台州经济的衰退十分明显。从台州降元到后来方国珍起义的五十八年中,台州先后发生了18次灾荒,其中有10次是水旱天灾,其余的8次,我们在文献记载中就只看到不明原因的“饥”、“又饥”。饥荒的程度十分严重,有两次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可怕情况。
  经济与社会的衰退,在人口方面也明显呈现出来。南宋时,台州的户口曾经达到26.6万户,而到了元代,非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不到20万户,减少了五分之一。
  由于社会压迫,台州时有盗寇作乱。元末又出现方国珍起义。在方国珍割据期间,台州相当安定。方国珍(1319—1374),又名方谷珍,黄岩人,至正八年(1348),为仇家所逼,加之又被同乡陈氏诬告与海寇勾通,一怒之下,杀掉陈氏,聚众逃亡海上。直至至正二十七年(1367),在浙东割据长达二十年。在割据期间,他做了不少善政,先后在余姚、上虞、温州等地筑城,巩固加强防卫,抗倭保民,促进社会安定。筑堤、疏河、治湖,防治水旱,提高农民的收成和收入。
  修建学宫,大兴学风。台州处于其割据范围之内,在元末战乱之时,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有所发展。不少北方人士还因台州相对安定,南移落户台州。
  (二) 提倡汉化、尊儒重教的文教政策元朝是以蒙古族为主体建立的政权,元初统治者不重视教育,儒者社会地位低下,故有“九儒十丐”之说。但在元灭南宋以后,元朝对江南的统治稳定下来,一些统治者认识到可以“马上得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他们开始在文化教育领域大力推行一系列“遵用汉法”的文教政策,促进了教育和人才的兴盛。
  首先是对南宋遗留的儒士加以安抚和重用。南宋是一个以文治国的朝代,儒士在南宋享有优越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特权,国家免除其徭役和丁税。元初儒士降至社会底层,儒士形同编民,差发和徭役繁重,致很多人破产。为了笼络汉族儒士,元统治者逐步实施儒士免役、鼓励儒学的政策,并大规模地在江南求贤,搜访隐逸。史称元“世祖初得江南,尽求宋之遗士而用之,尤重进士”。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颁布《定江南诏书》,明确指出:“前代圣贤之后,高尚僧、道、儒、医、卜筮,通晓天文历数,并山林隐逸名士,仰所在官司,具实以闻。”至元二十三年(1286),程钜夫至江南求贤,荐叶李、赵孟頫、孔洙等二十余人,均授官职。之后,举荐之风更甚,举荐名目有隐逸、贤能、忠孝等,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以荐举人才为务。这些被荐举的儒士,绝大多数被任命为学官。临海藏书家陈孚就是通过呈请诗文获得书院山长一职,仙居收藏家柯九思也是通过结交元文宗受赏识才升官的。这都说明元代统治者尊重儒士, 善用人才的一面。
  其次是尊孔崇朱、兴办学校。
  为兴教化以行文治,元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原有观念,承认儒学在文化中的统治地位。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以祭祀社稷的太牢之礼祭祀曲阜孔庙,将孔子礼仪推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元武宗还将儒学经典《孝经》分发诸王,令其学习。随着汉化政策大力推行,理学的地位和作用也越发凸显出来。仁宗即位后,采纳程矩夫等人“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的建议,逐步确立了理学的官学地位,规定科举考试从《四书》中出题,以程朱等理学家的注疏为评分标准。从此传统的经学教育转变为程朱理学教育。
  为了达到“尊孔崇朱”,教化民众,元统治者大兴学校。元代各朝皇帝都对兴办学校非常重视,曾下过不少诏谕。武宗至大四年(1311)又诏曰:“国子内置监、学,外设提举、教授,将以作养人材,宣畅风化,今仰中书省自国子监、学为始,拯治各处州、郡正官、肃政廉访司申明旧规,加意敦劝,若教官非才、学校废弛者,从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纠劾。” 元王朝对各级学校的重视,逐渐形成了从京师国子学、地方官学、书院至乡野村塾,可以包容各层次学子的教育系统。元代对书院的最大创举是将书院官学化,并加以大力发展,形成了“书院之设,莫盛于元”的兴盛局面。除官学外,元代私学无论在实施方式上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元代私学包括家学、私人讲学以及出游访学等。学习内容则是异常繁复博杂, 除经史之学外,凡天文、地理、数术、阴阳、历法、医药等均列其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三) 元代台州的刻书业延续宋代,台州在元代刻书还有一定优势。如临海所刻的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二百九十四卷,影响较大,明洪武初年,刻版由临海移至南京国子监, 后传印不绝。还有《通鉴释文辨误》十二卷,亦为胡氏巨著的初刻本。《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七称:“是书元末刊于临海,洪武初其板藏于南京国学。” 寺院刻书:临海云峰证道院刻有《拾仪真》,天台真觉塔、临海三峰寺也有刻本。

知识出处

台州藏书史

《台州藏书史》

本书一是论述台州私人藏书。该部分以时代为主线,上溯两宋,下迄近代,结合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先对当今台州市境内的私人藏书家群体,分别从个体上进行探讨和研究。接着从总体上,对台州私人藏书文化进行解读,总结出台州私人藏书的五个特点,并结合当今形势,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论述台州其它藏书。以佛道藏书为主,兼及官府和书院藏书。对台州最主要的道观寺院的藏书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台州佛道藏书的内容及来源进行分析。尤其是佛寺藏书,因其对日韩佛教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书还特地列出一章节详细介绍台州与日韩的书籍交流,以作为台州与这两国文化交流的参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