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宋代台州藏书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藏书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2417
颗粒名称: 二、宋代台州藏书家
分类号: G259.29
页数: 17
页码: 39-55
摘要: 随着北宋刊刻技术的发展,朱熹理学等儒学的传播,台州文风大兴。这一切为私家藏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北宋台州出现了第一位藏书家。南宋定都临安后,各皇亲大臣纷纷涌入台州定居,台州得天时地利之便, 藏书风气尤盛。项士元在《浙江历代藏书家考略》中称:“台州在宋,号称辅郡, 忠懿曾孙携夫人长公主徙居,所有图书及重器———钱券、金涂塔、鼎彝等,均携以随,南渡以后,北方名公巨卿来此隐遁者,更复不少。因之藏书之风,视他处为盛。”北宋台州藏书家只有陈贻范、陈贻序兄弟和北宋末年的徐中行,南宋时,台州的藏书之家遍布台州各县,尤以临海、黄岩为盛。陈振孙以朝散大夫知台州, 尤袤官台州知州。
关键词: 图书史 藏书 台州

内容

随着北宋刊刻技术的发展,朱熹理学等儒学的传播,台州文风大兴。这一切为私家藏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北宋台州出现了第一位藏书家。南宋定都临安后,各皇亲大臣纷纷涌入台州定居,台州得天时地利之便, 藏书风气尤盛。项士元在《浙江历代藏书家考略》中称:“台州在宋,号称辅郡, 忠懿曾孙携夫人长公主徙居,所有图书及重器———钱券、金涂塔、鼎彝等,均携以随,南渡以后,北方名公巨卿来此隐遁者,更复不少。因之藏书之风,视他处为盛。”北宋台州藏书家只有陈贻范、陈贻序兄弟和北宋末年的徐中行,南宋时,台州的藏书之家遍布台州各县,尤以临海、黄岩为盛。
  北宋曾寓居台州的藏书家有丰稷①(1033—1107),南宋曾寓居台州的藏书家有陈振孙(1181—1262)和尤袤(1127—1194)。陈振孙以朝散大夫知台州, 尤袤官台州知州。陈振孙、尤袤等这些大藏书家嗜书如命,每到一地都勤加搜讨,他们官居台州时,对带动台州藏书风气会有一定影响。
  宋时雕版印刷工力繁重,“故巨编大册自非寒素之家所能购置”②,因此两宋私人藏书主要集中于士大夫家族。如陈贻范家族是临海大族,蔡镐、丁少云家族是黄岩大族,谢深甫家族四代鼎盛,贾似道官居宰辅高位,王汶、吴子良等是世代书香门第。二十余位藏书家中,进士出身的占十位以上,且多数担任过不同职位的官职,这些都说明藏书家中中上层人士占了绝大比例。
  聚书难,藏书不散更难。宋代私家藏书中,史料记载散去的有毁于水的, 如林表民的书多因水灾而散亡;有将藏物送人以致后期无存物的,如谢奕修; 也有人尽书亡的,像贾似道被杀抄家后,所藏书没为朝廷所有。
  (一) 陈氏家族藏书(陈贻范、陈贻序、陈昺、陈耆卿) 陈贻范,字伯谟(一作伯模),临海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曾就学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又曾师事杭州知州陈襄。历宗正丞,通判处州(今浙江丽水)。为官清正,而有治绩,有“道不拾遗剑,月照处州城”之誉。曾减食田数十亩以输学校,于是有司及闾阎好义者相继增给,士赖以养。与其弟陈贻序均好藏书,并专门在县西松里建有庆善楼以藏书。陈贻范撰有《范文正公鄱阳遗事录》一卷(有岁寒堂刻本)、《千题适变录》十六卷、《庆善楼家藏书目》二卷(一作《颍川庆善楼书目》三卷),其所著诗文曰《庆善集》,其书目《通志略》及《宋史艺文志》、焦竑《国史经籍志》,亦均著录。藏书传于后人,子孙均以藏书名世,出名者有陈昺、陈耆卿,后元代裔孙陈孚将庆善楼扩展为万卷楼。明初,陈孚之孙陈楧复有所增。故陈氏藏书楼不但为台州藏书楼之开山,同时也是台州延续时间最长的藏书楼。
  陈贻序,字叔伦。治平三年(1066)进士。性刚介,以诗名,为苏轼、曾巩所知。终奉议郎、湖南运判。其子陈克(1081—1137),删定官,是台州著名诗人, 有《天台集》行于世。
  陈昺(1145—1197),字叔明,临海人,贻范、贻序之后裔,是一位终身勤勉但始终不得志的儒生。陈昺出身于书香门第,生平勤学深思,“载籍累万卷”①。
  其艺尤精,擅经义词赋。平时严于律己,也严于教子。只是他英年早逝,教子之责就由其妻代任,其妻禀承陈昺“师友于古”的志训,让其子耆卿从小就养成勤思博学的习惯。
  陈耆卿(1180—1237),字寿老,号筼窗,临海章安人(今椒江区),陈昺子。
  南宋嘉定七年(1214)进士,宝庆二年(1226)入京应馆试,官国子司业。他为官刚直耿介,敢于犯颜触讳,因而受到史弥远的排挤。博学能文,曾从永嘉叶适学习,叶适对他十分赏识,尽传所学,并写诗称赞他:“古今文人不多得,元祐唯四建安七。性与天道亦得闻,伊洛寻源未为失。”他利用家中丰富的藏书,著述很多,有《论语纪蒙》十八卷、《孟子纪蒙》十四卷、《(嘉定)赤城志》四十卷、《筼窗集》(今温州图书馆有十卷藏本,为清瑞安学者孙鸣锵抄本)等。《赤城志》纂定于嘉定十六年(1223),是最早的台州总志,去取精当,简而有体,文笔凝炼, 被称为名志之一。
  (二) 徐氏父子藏书徐中行(?—1123),字德臣,临海人。少知学,年轻时应父命赴京师,受到范纯仁赏识,并被推荐给司马光。司马光谓之:“斯人神清气和,可与进道,他日不为国器,必为儒宗。”从刘彝授安定胡瑗之学,熟读精思,不安枕者逾年。归来葺一小室,终日危坐,手抄口诵,闭门不出。累试不第后,以明经教授乡里,来学者摩肩接踵,中行必使其“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乱其伦,从此台学大盛。
  其友罗适,以其八行全备,力荐。不就,但他就此获“八行先生”称号。
  徐庭筠(1095—1179),字季节,中行子,临海人。与其父《宋史》与《宋元学案》等俱有传。幼有高识,绍兴间入京赴试,试题为“中兴歌颂”,时秦桧当权, 庭筠恨奸臣擅政,国事日非,即弃题不作,乃疏朝政之弊而归。尔后深衣幅巾, 放迹田间,以教育终其身。人称温节先生。庭筠曾作《咏竹》诗云:“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即是其气节之写照。卒后与其父同葬于临海市东之白岩山麓。
  徐氏父子是台州教育家。著名理学家朱熹,曾闻名拜谒其墓,书“有宋高士二徐先生之墓”,并赋诗云:“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门前一壶水,家富五车书。但喜青山在,何愁白屋居。我来君已逝,挥泪表丘墟。”徐氏父子藏书丰富,不仅自己读书,成为儒学之士,还将所学广为传授,促进台州儒学的发展。
  台州的儒学在西汉至唐代已有发端,现知台州首篇儒学(经学)专论为孙郃的《春秋无贤臣论》,而至宋代儒学大兴,形成了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事功之学三大流派,且儒家经学著述十大门类齐全,这有徐氏父子的功劳。徐氏父子与时任仙居县令的陈襄一起,将胡瑗“苏湖教学法”引入台州。胡瑗(993— 1059),字翼之,泰州(江苏泰县)人,祖居安定(陕西安定县),时称“安定先生”。
  他作为宋初第一位大教育家,对宋代儒学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苏湖教学法”上。“苏湖教学法”主要是指胡瑗在苏州、湖州执教二十余年期间,总结与创立的一种分科教学方法,它以经义与时务为重点,一反隋唐以来重文词辞赋的学风。后胡瑗执掌太学,上至京师,下至州县,皆行其法,影响遍及全国。陈襄传入“苏湖教学法”后,徐氏父子相继在临海、黄岩设帐课徒,教授乡里,使之广为传播,因此王棻《台学统》将“二徐”父子列“台学之首”。
  (三) 贾似道收藏贾似道(1213—1275),字师宪,号秋壑,天台人。《宋史》有传。贾涉之子。
  能诗,酷嗜宝玩。嘉熙二年(1238)进士,少时落魄为游博,不事操行,后以父荫得官。最初是权小位低的小官嘉兴仓司,嘉熙二年(1238),因其姐贾贵妃得宠受到越级提拔,先后升任太常丞、军器监,淳祐元年(1241)晋升为湖广总领。
  宝祐元年(1253),由淮南东西两路安抚制置大使加同知枢密院事、临海郡开国公,位至执政。开庆元年(1259),蒙军三路攻宋,蒙哥汗伤死,为争夺汗位,忽必烈无心恋战,主动从鄂州撤军北还,时以右丞相的贾似道奏上捷书,谎称敌军被肃清,在“鄂州之役”中有“再造宋室”之功,被理宗推上权力的顶峰。之后南宋进入贾氏专权时期。理宗日日沉溺酒色,宋室奄奄一息。德祐元年(1275)贾氏被派与元军作战,因无任何实战经验,出师惨败,遭罢官、贬逐,九月为监送官郑虎臣擅杀于漳州。
  1.贾似道的藏书贾似道虽为一代权臣,但并非不学无术。他喜和文人交友,平日也看书, 且诗写得不错。清人戚学标在《风雅遗闻》里对其评论很高:“贾宪师似道虽纨绔子,然好古书名帖,能诗,非韩平原全不识字。《天竺山行》云:‘山北山南雪未消,村村店店酒旗招。春风过处人行少,一树疏花傍小桥。’《昌化道中》云: ‘西风落叶路漫漫,衣袂微生旦暮寒。只隔片云家便到,远山移入梦中看。’《深雪偶谈》颇取之。北平孙退谷谓其‘风流博洽,使当日不为宰相,而但终学士院,安见其不可传耶?’”戚评可谓符合实情。
  贾氏好收藏,李玉安《中国藏书家通典》称其:“喜收藏图籍,利用权势,豪夺珍善之书数万卷,所收图书皆印有‘秋壑图书’、‘封’等印。”其门人幕客如廖莹中、胡三省等,皆为知名藏书家。
  贾氏藏书没有编目,今不可考,但他曾编有《悦生随抄》(亦有人称此为贾氏门客翁应龙、廖莹中、王庭等代笔)。周密《癸辛杂志》称,其先十三朝国史会要诸杂说之类,如曾慥《类说》例为百卷,名《悦生堂随抄》。陶宗仪《说郛》卷十二录有此书内容,但仅录二十五条,而非百卷。其开篇《自序》云: 予老来观书,辄多遗忘。暇日随所披阅,约而笔之。寖盈编帙,因厘为百卷,题曰《悦生随抄》。起自国史,传以稗官小说,而六经诸史不及也。
  盖经既熟于诵说,正史又广于流传,独金匮石室之藏,世不多见。比岁叨典史局,遂得悉累朝之制度、典章,诸臣之论议、风节,纪纂一一集,专用自娱,乃若百家之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然大概非稍新于众目,则深会于予心,去取之间,此其义也。至于清谈雅谑,又所不废。譬之端坐燕席, 而优伶时一杂进,聊以取微中之一捷云。半闲老人书。① 贾似道自称半闲老人,这是他的按语。从此段话中可知,贾氏平时不忘读书,且勤加笔记。《悦生随抄》是贾氏观书摘录的笔记,内容多为国史、稗官小说类。他选录的多是罕见之书,即“金匮石室之藏,世不多见”者,而经和正史因为所传较广不录入。按语下即是从各书所录的佚事杂记。贾氏所读书从理论上说不会是借的书,应是他自己所藏之书。现录书名如下: 《田景咸传》、《吴虔裕传》、《张藏英传》、《牛思进传》、《孟昶传》、《石中立传》、《胡旦传》、《李显宗传》、《谈选》、《洛阳名园记》、《北窗记异》、《南部新书》、《师友谈记》、《漫浪野录》、《浮休阅目集》、《堇山巵史》、《铁围山丛谈》、《漫堂随笔》、《石渠录》、《近事会元》、《曾公谈录》、《道山清话》。
  周密《癸辛杂志》称,“其所援引多奇书”①。(然《两浙经籍考》引《(光绪)台州府志》云:今就二十五条观之,皆稗官小说,无关宏旨,亦未见其所引多奇书也。) 贾氏藏书内容较广,应是有经、有史,且杂以稗官小说。贾氏没官时,被抄出书就有数千卷之多。
  2.贾似道的书画收藏贾氏更为出名的是他的书画收藏。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中记,贾似道家藏晋唐法书万轴,内中包括颜(颜真卿)褚(褚遂良)二公的手书。
  贾氏的收藏细目,今不可详考,但从贾氏撰述中或可略窥一二。贾氏曾撰《悦生随抄》百卷,后人由此抄出名迹,称《悦生古迹记》。亦有录其稍隐者,曰《悦生别录》,今《美术丛书》有《悦生所藏书画别录》,与清《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四“贾似道悦生堂别录”、卷三十二“贾似道家藏”内容相同。所录为其部分收藏之书画。《悦生所藏书画别录》记有法书42卷,名画58卷。
  贾氏所藏画,有很多是绘画史上十分重要的名作,如晋顾恺之的《女史箴》(今藏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隋展子虔《游春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唐阎立本《职贡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唐人《马上娇图》、五代董源《溪岸图》(今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宋易元吉《聚猿图》(今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宋易元吉《子母猿》、宋赵昌《写生蛱蝶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宋崔白《寒雀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等。所藏法书有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唐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卷》、晋人《真书曹娥诔辞卷》、唐柳公权《神策军纪对德碑》、五代杨凝式《神仙起居帖》、北宋米芾《研山铭》(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全都是珍奇国宝。
  贾似道特别喜欢王羲之的《兰亭序》,他家藏有石刻《兰亭》多至八千匣。
  宋理宗内府所藏一百一十七刻《兰亭》,曾归贾氏所有。著名的褚摹本(明鉴仿本)、独孤本、落水本都曾为贾似道故物。
  贾氏收藏之精,人称其“收蓄书画妙绝古今,不特搜访详备,尤是目力过人,盖其相业,虽属误国而鉴赏则称独步矣”。
  3.贾似道的搜藏及散失情况贾氏处于高位,有利于其搜集奇珍异宝、法书名画。其收藏主要来源有二:一是从皇家内府流出的藏物,贾氏专权柄国时,御府珍秘多归其私家。
  《清河书画舫》称:“似道家藏名迹,多至千卷。其宣和、绍兴秘府故物,往往乞请得之。”据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称,杨少师《神仙起居帖》原为御府珍秘, 似道柄国归私家,该帖标绫上有曲脚“封”及“悦生”葫芦印。宋易元吉《聚猿图》原为北宋宣和御府所藏。《兰亭》一百一十七刻,也为宋理宗内府所藏。米芾《萧闲堂记帖》,跋尾有绍兴小玺及睿思殿印,是为思陵秘府物。这些藏品后来都流入贾府。二是通过各种手段不法取之。他令其门客陈振孙、谭玉、赵与柟等人广为搜罗,并利用权势强行占有。关于这一点,史料不乏记载。如《宋稗类抄》记,“余玠有玉带殉葬,发塜取之。刘震孙有玉钩桶不献,辄罢去。人有珍异,不能得,则以事罪之。”①《癸辛杂志》亦记有一段贾氏利用权职侵占宝物之事:吴兴向氏,后族也。其家三世好古,多收法书名画。有向公明者骄而诞。长城人刘瑄(字渊道)游贾相门,闻向家多珍玩,因结交。首有重遗, 向喜,设席以宴之。刘索观书画,则出画目标二大籍示之。刘录其副,言之贾,因遣刘诱以利禄,遂按图索骏,凡百余品,皆六朝神品。酬以异姓将仕郎,公明捆载以为谢焉。② 这百余幅六朝神品中,包括向家收藏了至少150年的《茂林远岫图》。
  贾氏权力之大,有时连皇亲国戚也得巴附于他。赵孟坚(1199—1264) 就曾送贾氏《马上娇图》。孟坚,字子固,自号彝斋,宋太祖十一世孙,赵孟頫从兄,工书、喜收藏,善画兰蕙、梅、竹、水仙。赵孟坚《彝斋文稿》中有《送马上娇图与秋壑监丞》诗。上海博物馆亦藏有赵孟坚书于宝祐二年(1254)的《行书自书诗卷》,录诗五首,第一首就是送贾似道诗:《送马上娇图与贾秋壑》。赵氏每次升迁都有诗谢贾似道,送传世藏品与赵氏的仕途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
  贾氏虽弄权误国,然其对书画古玩之爱好尤有值得称颂的地方。他对名画碑刻独具眼光,且倍加爱护,一得有珍宝,便喜不自禁。贾氏在其所刻《禊帖》后跋云: 俞寿翁家蓄禊帖特多,所甚珍者有三。自言一以遗安晚,一以遗后村,余清■堂本最后则归之余,谓视前二帖更奇。余尝欲会二翁所得者参订之而无繇。留扬时,适得片石如玉,又适有善工至,因手拓清■本。亲程视之,日刻一字,逾年而后成,精神肉骨不失毫发。楮以北帘,墨以廷珪,以是无有能悟其晚出者。书驵得一二,售之雅士,率获善价,识真之难乃如此。幸甚与后村同朝,得成前志。一日,携俞氏本相示,与予所得者同,益信寿翁所珍非妄。大较一段奇古意,如老成典型人,望之使人心庄气肃。而拟仿求似,只类河朔少年,举体沓拖不可耐,识真者病焉。然犹未见安晚本,逮扣其孙寺丞,则云初不甚惜,久弃置败楮断简中,搜讨无复存,此固有物司之耶,抑宝非所宝耶?余愿与后村各宝之勿失。后刻本并于鉴裁,有若夫虎贲中郎,自不难见。又焉知更数十年,祖刻销沈,此石颉颃,亦愿后村共宝之。景定壬戌重午,天台贾似道敬识。① 从这看出贾氏藏有俞寿翁曾经所藏的清■堂本《楔帖》。该帖在俞氏引以为珍宝的三件禊帖中,尤为宝贵。而其余二件分别为安晚、后村所得,作为收藏家的贾似道想搜集其余二帖,一睹为快。然而安晚本已被其孙久置断简中, 沦为无物。贾氏非常惋惜,发出了“愿与后村各宝之勿失”的感慨。这可以看出贾氏具有的眼光,以及与对文物怀有的崇敬爱惜之心。贾似道喜爱书法名画古玩,是发自内心的,这从他所刻的印章中也有反映。他的一枚印章“贾似道图书子孙永宝之”,就显示了他希望世代珍藏的愿望。
  德祐元年(1275),贾氏身败后,藏品亦散去。遭窜逐时,朝廷命王孟孙籍其家,发现内中古书及书画无数,有很多是内府中没有收藏的。这些藏品悉数充公。贾氏部分藏物藏于台州,也被抄去,上钤有“台州抵当库记”印为证。如黄庭坚晚年杰作《寒山子庞居士诗帖》落笔奇伟,点画神飞,结体舒展,气宇轩昂。此即贾似道收藏之精品。高邮龚璛跋云:“思陵好山谷书,此卷尝入绍兴甲库,后乃归秋壑。图记三:上为‘悦生’,下‘长’字,最下乃其姓名;卷首官印。德祐末籍其家,凡入库者,皆有‘台州抵当库’印云。延祐四年三月又三日,高邮龚璛书。” 黄庭坚《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德祐二年(1276),宋廷降元,临安失陷。贾氏被充公的藏品和南宋内府所藏,后来被元人转移至大都,成为元内府收藏。元翰林国史院有世祖时所赐贾似道没官书数千卷金石刻。再如曾经贾氏收藏的晋人《真书曹娥诔辞卷》、隋展子虔《游春图》、唐柳公权《神策军纪对德碑》、宋崔白《寒雀图》等, 都有明确的贾似道收藏印,抄贾府所得收藏时所钤,以及元内府或元鲁国大长公主“皇姊图书”的收藏印。后这些藏品又有很多转入明初内府,上钤“典礼纪察印”。
  贾氏部分藏物流入谢奕修的养浩斋,原因不得而知。
  4.贾似道之刊刻贾似道不仅好收藏,还热衷刻书。所刻有自著的《奇奇集》,此书荟萃古人用兵以寡胜众之役,如赤壁、淝水之类,“自诧其援鄂之功”①。刻《全唐诗话》,此书节录唐《本事诗》中事。与廖莹中等刊刻《九经》,以数十种版本比较,雇百余人任校正。贾氏欲刻《悦生堂随抄》,但未刻成,其书遂不传。又欲开手节《十三经注疏》、姚氏注《战国策》、注《坡》诗,但这项庞大的计划未及入梓,贾已身死漳州。
  贾氏刻书,往往由其门客廖莹中为其鉴定版本真伪。其所收之古铜器、法书、名画、金玉、珍宝,也交由廖莹中辨验。廖莹中(?—1275),字群玉,号药洲,邵武人。登科为贾师宪之客。尝为太府丞。一生谄事贾似道,至死不渝, 《癸辛杂识》记:“贾师宪还越待罪,莹中从不舍。一夕,与贾公痛饮终夕,悲歌雨泣。归舍,命爱姬煎茶以进,自于笈中取冰脑服之而毙。” 虽然在政治上无足取,然廖氏藏书丰富,且精于鉴别之道,为贾氏鉴别了很多藏品。廖氏在刻书方面也颇负盛名,其藏书、刻书处均在杭州,称世彩堂。《韩昌黎集》即为世彩堂刊本,相传此本初印时,纸宝墨光,令人醉心悦目。廖氏之香月邻别业中,亦藏书甚多。清陈文述《西泠怀古集》卷五《香月邻咏廖莹中》称廖氏“精翰墨,刻《世彩堂帖》及陈简斋、姜尧章、任希夷、卢柳南四家遗墨十三卷,临《淳化帖》、《玉枕兰亭》,为似道刊《全唐诗画》、《悦生随抄》一百卷。……”有诗称莹中“福华编里奇勋少,世彩堂中善本多”,即指莹中藏书、刻书事。
  叶昌炽《藏书纪事诗》有诗云: 狎客平津惯吮痈,九经新造墨光浓。
  冰山一样销天水,留得人间曲脚封。
  这首诗记的是贾似道、廖莹中、严嵩(1480—1567)三人的藏书刻书之事, 贾、严二人虽皆奸臣,然在藏书上又有相通之处。
  5.贾似道之著述、藏书处、藏书印贾氏著有《奇奇集》、《悦生古迹记》、《悦生堂禊帖》、《悦生别录》、《悦生堂随抄》百卷、《蟋蟀经》等。
  其藏书处应有两处,一处在西湖葛岭。建筑豪华,内有半闲堂、多宝阁等堂室。“悦生堂”可能为贾氏收藏处之一,《云烟过眼录》中记:崔白《五雀图》,悦生堂物。佚名所撰《悦生所藏书画别录》亦记,“悦生”乃其堂名也。“多宝阁”是贾氏收藏奇珍古玩处,《宋稗类抄》记:“贾似道为相日,令陈振孙、谭玉、赵与柟等广收奇玩珍宝……建多宝阁,一月一登玩。”①贾氏另一处藏书是在天台,事发后许多藏物即在天台搜出,上盖“台州市房务抵当库记”印。
  贾氏藏书印甚多,有“似道印”、“似道”、“贾似道图书子孙永宝之”、“秋壑”、“秋壑图书”、“秋壑珍玩”、“悦生”葫芦形、“贾似道印”、“贤者而后乐此”、“魏国公印”。还有造型独特的印章,如曲脚“长”或“封”字印。元杭州藏书家吾衍《闲居录》称,贾师宪所藏书画,皆有古玉一印, 相传是“封”字,又谓之“缺角封”,乃“长”字也。其印大将及二寸,篆法用李阳冰新意,盘屈成文,前无此体,当是唐时所造。贾氏还有一枚“悦生”藏书印,呈葫芦型。其最常用的是“长”字印。
  (四) 谢氏子孙藏书(谢采伯、谢奕修、谢奕恭、谢堂、谢晟孙) 谢深甫一族是临海望族,谢氏子孙在南宋一朝名重一时,藏书上也很有成就。
  谢氏的荣耀始自谢深甫。谢深甫(1139—1204),字子肃,号东江。乾道二年(1166)中进士,登第后,历任嵊县尉、昆山丞、青田知县等地方官,颇有政声。
  后经朝官交荐,入为京官。庆元元年(1195)授端明殿学士,佥书枢密院事,次年授御史中丞参知政事。庆元六年(1200)拜右丞相兼提举实录院,封申国公, 又进岐国公,后改封鲁国公。嘉泰二年(1202),以右丞相兼提举国史。他在文学上也颇有造诣,宋史评其“刻志为学,积数年不寐,以文名著一时”。他的“性灵”之说对清代文学家袁枚有很大影响。所著诗文集有《东江集》十卷。
  谢深甫之孙女谢道清(1210—1283)是南宋末年一位女政治家。她于宝庆三年(1227)进为贵妃,同年十二月册立为皇后,度宗立,尊为太后,恭宗立,又尊为太皇太后,恭宗五岁时经“大臣屡请”,与恭宗一起垂帘听政。她颇有才干,南宋末年朝廷有一段很长时间的稳定,谢道清实是有功的。
  后谢氏一族中谢堂又官至宰辅。
  谢氏家族位高权重,有殷实的家产,又有耕读传家的读书传统,因此其子孙多是藏书读书之人。
  谢采伯,字元若,临海人,深甫之子。从小聪颖,好“渔猎书传”①,立志为学。嘉泰二年(1202)进士,历知严州、徽州、湖州、广德军,及大理寺丞、大理寺正、保康军承宣使等,以节度使终。虽然家世显赫,却能逍遥荣利之外,一生浸淫书史,至老乐学不倦。项士元说,采伯“耽玩书史,独以书籍示后人”②。著有《密斋笔记》五卷,《续》一卷,任职临川郡时,将之刊刻。又于嘉定元年(1208) 刊宋陈夔《续书谱》一卷。
  采伯有七子,其中二子,“奕修、奕恭俱善书,精鉴别,所居养浩斋收藏历代法书名画,甲于一时”③。但奕修后来将所藏书画及一些珍贵遗物送与谢堂等人,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养浩斋藏物不存。汪珂玉《珊瑚网》及李调元《诸家藏书簿》载:“奕修所藏书画,言之历历,今不特故物无存,《金石友》一书亦佚。”④ 养浩斋所藏法书有虞世南《头眩帖》、颜真卿《鹿脯帖》、陶弘景小楷《大洞真经·隐诀》、苏东坡《醉草》等。名画有韩滉《子母牛》、徐熙《出猎图》、张萱《煎茶图》、唐日本《大荒西经图》、赵昌《梨花千里收》、胡虔《猎骑图》等。
  其中所藏,多有贾似道故物,后送谢堂。谢堂不能保,归之起翁,起翁亦不能自保,渐为陈氏所得。
  谢堂,字升道,一字玉鼎,号恕斋。深甫曾孙。谢皇后之侄,仕至宾谟阁直学士,提举神佑观。生平善绘竹石松兰,清雅可爱。作品流传后世,今日本君台观藏有其画作。谢氏喜收藏,藏有石刻千卷,因号“金石友”。
  (五) 蔡瑞、蔡镐祖孙藏书蔡瑞,字石庵,南宋初黄岩人。喜藏书,建石庵藏书楼,有藏书五千卷,编有《石庵藏书目》。叶适《石庵藏书目》序云:“石庵书若干卷,承奉郎蔡君瑞藏之。始蔡君之伯父曰居士,葬母,因其地为庐居,绍兴十九年(1149)大旱饥,谷石五千二百足钱。居士将以所余谷散之,而患无名。时庵旁有石,冒土而奋, 如蟠根丛萌,欲发而尚郁者,遂为万夫佣使出之,高二丈,广可三之,石质温润如玉质,故名石庵云。蔡君念族人多贫,不能尽学,始买书置石庵,增其屋为便房,愿读者处焉。买田百亩助之食。”①《(嘉庆)太平县志》记,“犹子承奉郎君瑞更拓之,广市书以教族子弟”②。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一,有诗云:“磐石荦确进土出,如笋解箨草渐包。自胜仙都奇绝处,投盐酱里讽行苞。”后二句歌咏的是仙都藏书家陈伯明的事,前二句即指石庵藏书之事。
  藏书传至其孙蔡镐。蔡镐(1143—1191),字正之,蔡瑞孙,黄岩人。淳熙二年(1175)武榜进士,为盐城武学教谕,迁武学博士。朱熹驻节台州,建议修筑黄岩河闸,荐蔡氏与林鼐主持其事。遂合理规划,建筑六闸,修理三闸,皆坚固耐用。后人立祠为念。
  至蔡镐孙辈蔡希点时,藏书已化云烟,但他小时候曾尽读丰富的家藏。蔡希点,字子与,号贯之,蔡镐从孙,受家学熏陶,学富五车,后隐居教授,从游以百数,多擢高第。希点安仙乐道,以终其身,著有《春山杂稿》。他与叶适有交往,叶适曾为之作《赠蔡茂材贯之子与》,诗云: 蔡家五千卷,藏向石庵中。
  讲诵今几日,飘零随陨风。
  隔垣孤响度,别井暗泉通。
  安得无爻象,与将吾道东。
  (六) 李庚藏书李庚,字子长,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临海人。年少即笔力过人,任长沙尉时,一时帅守、部使都对其刮目相看,委以笔墨,李氏从容应之。曾几守台, 誉其诗比庾兰成。四明(今宁波)楼钥之伯父为漕使,李庚进以长笺,楼氏一见大为击赏,立即延为宾客,不再以僚吏相待。参政汤鹏举帅湖南,后为中司,遂辟其为检法官。历官御史台主簿、监察御史、兵部郎中,乾道三年(1167)奉祠, 提举江东常平。复知南剑、抚二州。
  官归后,买屋临海近郊,“古木交阴,庭草错列,聚书数万卷于楼上”③,像隐士一样在其中埋头苦读,闭门不出,街里邻坊难得见其面。后生有以经史叩请者,随即响应。晚年诗文水平更高,偶出一篇,即日传诵开来。同乡人陈克,诗名很大,诗篇流传下来的不多,李氏收集其遗散的诗文,辑成《天台集》,并刊刻保存。著有《詅痴符》二十卷。
  (七) 林师蒧、林表民父子藏书林师蒧(1140—1214),字咏道,自号竹村居士,晚字四朝布衣,临海人。曾为州学谕。工书,尤精篆、隶。孝友孚达,广学而苦成。少所从多有道师儒,壮所交多有道未遇卿相,中有王卿月、虞似良、李庚、徐似道、钱象祖、谢深甫、丁可、徐大受等人。生平喜爱读书,勤于著述。增修李庚《天台集》,著有诗文巨帙。喜购书,因未入仕,家贫,只得变卖家具衣服用以买书,但其妻很支持他, 甚至不惜变卖嫁妆给予帮助。林氏经过远求近购,终于积书至数千卷,但仍抄写不倦。除藏书外,他还收藏秘文古帖,断简残刻,亦有数千卷。每得一卷,即专心校勘,日夜忘倦。所居之所称“浮冈别业”,其堂称“康吉”。“康吉堂”对当时读书风气影响很大,林氏死后十余年,“康吉”仍为士大夫们津津乐道,“聊篇续咏,堂之光辉如新,而林君不死也”。戴复古挽诗有云:“博雅林夫子,隐居城市中。家贫书甚富,学苦字尤工。四海交名胜,诸文辨异同。”于此可见其藏书与治学之一斑。
  林师蒧之子林表民也好藏书。林表民,字逢吉,一字耘业。自幼即向学, 受父母督程,爱古博雅。受其父影响,不但著书过之,且购书益多,家藏更富。
  其友吴子良尝过访康吉堂,“环顾皆书也”①。戴复古誉其“阿戎谈更好,端不负家风”。又题其轩望,有“风月三千首,图书四十车”之句。能诗善文,著有《玉溪吟草》,名章隽句甚多,如“柳逗午风,花肥春雨”,使人依依不舍。张榘称其与郑简子为“天台山下两诗人”。与陈耆卿、吴子良诸公游。所辑地方志书甚多,尝与耆卿同修《(嘉定)赤城志》,所余资料编为《续志》、《三志》,又续李庚、林师蒧续增《天台集》,编为《天台集别编》、《续集别编》,总称《天台集》。《天台集》不暇载。《赤城志》载不尽者,复分门会粹,并为一,号《赤城集》,“而遗集沦亡者,每藉此以幸存百一,足为考古采摭之所资”①。可以说林表民将所搜文献,全部汇成文集典籍,尽量使地方文献不致泯灭。
  《天台集》是台州大型的历史文献集,收录了上至先秦下至南宋有关人物对天台(台州)的题咏,也是台州现存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林氏父子先后用时四十年,至淳祐十年(1210)才告竣,他们的功劳是值得记取的。
  (八) 王绍汶藏书王绍汶,宋末元初天台(台州)人。字思齐,中顺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理问,官上骑都尉,追封“天台郡伯”。貌奇古,美髭髯,声音琅然闻于堂室,家小屿,溪水环其屋壁间,门前松枝压径,梅竹缘坡,杂莳兰菊,风至则左右纷披。
  有名帖千卷,书万卷。峨冠大袖,日课倍诵五经,又旁通百氏之书,下笔千余言立就。临终力疾书曰:“利人之事可周旋处,虽独力亦当自为。害人之事于戏谑中,虽一念不可妄发。”又书曰:“晓夜读书,闲暇治家。”皆令刻板以垂示子孙。享年八十有六。② 子师古、与泰。孙公培、应璧、公恕。应璧十八岁游幽京,历仕至广州总管,推恩封赠。
  (九) 丁氏藏书丁世雄,字少云,温岭人。家世富有,建有丁园,内建高堂温室,辟园池,招四方名士与游,意欲有所论著。好急人之难,凡遇人所需要,往往慷慨解囊。
  丁园位于温岭松山南麓,为宋嘉祐年间世雄八世祖丁仲镒始创,至淳熙年间世雄拓而大之,有诸亭池楼阁之胜。家富藏书,叶适《丁君墓志铭》称其:“藏屋以书,教子以师,雅乐不淫,赋咏有措。” 至其子丁木,始辟藏书处所为“东屿书房”。丁木,字子植,嘉定四年(1211)中赵建大榜,官至澧州通判,所著有《东屿稿》。与朱熹友善,将赴青阳县任时,朱子为赋《东屿山房》,诗云:“书房在东屿,编简乱抽寻。曙色千山晓, 寒灯午夜深。江湖勤会面,坐卧独观心。秋浦瓜期近,何当寄此吟。”又永嘉叶适咏山房诗句云:“朝纳棂上光,千帙乱抽翻,夜挑窗下灯,一字究本原。”永嘉周端朝为作《东屿山房记》。东屿书房又称东屿书院,是丁氏读书并教习乡里子弟之处。
  丁希亮,字少詹,号梅岩,丁世雄从弟。温岭人。二十九岁才发奋读书,同舍笑其学得太迟,读书有限而还自以为是。希亮并不恼怒,更加发奋读书,自夜至晨,寒暑不辍。少年跌宕不羁,为文好为惊世语。从叶水心学,始就平实, 进学益锐。又就正于吕祖谦、陈亮。古晚所著,卓然可传。衣着破敝,饮食清淡,而卷册满屋。卒后,其子丁策裒集其诗文若干篇梓行,曰《梅岩文集》。
  (十) 其他藏书家宋代台州其他藏书家,临海有吴子良、杨辉等人,黄岩有戴柔伯、王汶、王所等人,温岭有黄石、王公乂、虞似良等,天台有孙九叙。
  吴子良,字明辅,号荆溪,是陈耆卿和叶适的学生,陈耆卿去世后,子良执台州文坛牛耳,其成绩得益于他的藏书。
  杨辉,字明叔,“巾卷充室,手丹铅校雠,古今研习殆遍”①,藏书处称“肖岩”。
  戴柔伯,字元刚,号友桂,黄岩南塘(今属温岭)人。尝从学于宁海王宗之、永嘉林去华,二十岁后遍猎经史,即阴阳卜筮之籍亦无不搜览,家中“图书积累至几数千卷”。
  王汶,字希道,号东谷,曾以叶适、王诚叟为师,多购古今书籍,藏于书楼, “枕藉读之数年,已而豁然悟,操笔为文,日数千百言”②。与陈耆卿、韩淲、吴子良多有交往,远近闻名,与两个弟弟一起,同称“三王”。著有《东谷集》。
  王所,字喻叔,号南峰,宁溪人。咸淳元年(1265)进士。任高邮军(今江苏高邮)知军。著有《五经类编》、《南峰集》等。宋亡后,归建书院,并购书1950册藏其中。
  黄石,字曼卿,温岭大闾人。宁宗初补太学生,尝上书言事,后登吴潜榜进士,授迪功、邕州教授。尝从黄勉斋得闻考亭之学。官归,创楼藏书数千卷,讲授里中,人称曰“清湘先生”。烛湖为题楼曰“步云”,林昉有记。③ 王公乂,字治老,世居下保。淡泊无所嗜好,唯市书积数千卷,由是得尽读经传子史百家言,下至轩岐医药之书,靡不通晚。尤好施予,时会岁歉大雪,民饥,闾里闭粜,治老发粟赈贷,人咸以长者称之。其子粹然,与王方岩同学。① 虞似良,字仲房,祖籍余姚人。宋建炎初父官于台,遂居黄岩横溪(今属温岭城南),自号横溪真逸,又号宝莲山人。官至成都府路运判官。其诗词清婉, 得唐人旨趣。善篆隶,尤工隶书,家藏汉碑刻数千本,心摹手追,尽得旨趣,晚自成一家。
  孙九叙,字功甫,昆弟六人,其为四。生有异禀,意气恢疏而笃于孝友,亲既殁,凡室庐田产器物,听伯仲所自取,不以介意。好购书,延良师以教子,授孟子天爵人爵之语,亶亶训诱不倦,临终戒诸子力学,家事一不挂口。因题“乐馆”以所居,西颜曰“禄猗”以承其志。② 葛自得,字资深,黄岩人。曾祖藻父、祖父天民由福建徙黄岩,蓄书千卷。
  君喜为方,所处疗十得八九,名其堂曰“留耕”。叶适有记,云其:取名留耕堂, “盖其词意质而劝诫深”。
  陈恢,字彦广,宁海人(今属宁波),崇宁年间三舍生。乡里有争讼,皆析以义理。人皆尊之,工古文,藏书万余卷。

附注

①丰稷,字相之,鄞县人,进士出身,曾贬至台州。稷喜藏书;后代继之,明代丰坊即为其后嗣,有藏书楼万卷楼。 ②顾志兴.浙江藏书史[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27 ① 叶适.叶适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1:493 ① 陶宗仪.说郛[M]卷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37 ① 周密.癸辛杂识[M].北京:中华书局,1988:84 ①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1:1018 ②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1:1017 ① 李日华.味水轩日记[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398 399 ① 周密.癸辛杂识[M].北京:中华书局,1988:84 ① 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1:1018 ①何奏簧.民国临海县志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448 ②项士元.浙江历代藏书家考略[J].文澜学报,1937(01) ③何奏簧.民国临海县志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16 ④宋慈抱.两浙著述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1214 ①叶适.叶适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1:204 ②曾才汉.太平县古志三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7:432 ③洪颐煊.台州札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66 ① 林表民.谢铎.赤城集赤城后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25 ①洪焕椿.浙江方志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767 ②程敏政.明文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42 643 ①马曙明,林任豪.临海墓志集录[C].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67 ②曾才汉.太平县古志三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7:83 ③曾才汉.太平县古志三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7:313 ①曾才汉.太平县古志三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7:84 ②袁甫撰.孙君墓志铭.蒙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245

知识出处

台州藏书史

《台州藏书史》

本书一是论述台州私人藏书。该部分以时代为主线,上溯两宋,下迄近代,结合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先对当今台州市境内的私人藏书家群体,分别从个体上进行探讨和研究。接着从总体上,对台州私人藏书文化进行解读,总结出台州私人藏书的五个特点,并结合当今形势,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论述台州其它藏书。以佛道藏书为主,兼及官府和书院藏书。对台州最主要的道观寺院的藏书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台州佛道藏书的内容及来源进行分析。尤其是佛寺藏书,因其对日韩佛教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书还特地列出一章节详细介绍台州与日韩的书籍交流,以作为台州与这两国文化交流的参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