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代台州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藏书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2403
颗粒名称: 一、宋代台州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概况
分类号: G259.29
页数: 7
页码: 33-39
摘要: 本文概括了政治重心南移,经济发展、 造纸和雕版印刷提高、学风盛行,书院林立等。
关键词: 图书史 藏书 台州

内容

(一) 政治重心南移,经济发展唐末五代北方战乱频仍,政权更替频繁,然而在割据的吴越国,奉行的是保境安民政策,社会相对安定,吴越王钱镠趁机发展生产。有利的政治环境, 使台州社会较快得到休养生息。由于南方安定,当时北方人南下明州、台州、温州者日益增多,对台州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北宋时期,台州除了在末期有过短暂动乱,大体上比较安定,行政划分管辖临海、黄岩、宁海、天台、仙居五县。这时的台州虽然离统治中心比较远,但由于北宋从立国之初就受到北方辽国与西夏的遏制,它的中央财政收入仍然同中唐以后一样依靠东南漕运,浙江几乎占岁输漕粮的四分之一,这就迫使北宋政府十分重视这一地区的农业开发。同时,由于北方的陆路对外贸易受阻, 北宋政府不得不转而发展东南海上贸易,并开拓海外贸易以扩大财源。中央朝廷的举措,促进了台州经济发展。
  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后定南宋都城于临安(今杭州)。
  此后一个半世纪,临安一直是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台州成为“辅郡”, 其地方势力成为南宋王朝的重要支柱。
  整个南宋时期,由于北方沦陷,大量的皇亲国戚,文武官员,亦因台州的临海、黄岩、天台等地政治比较安定,生活环境较为优越,纷纷安家落户,使台州政治地位上升。此时,台州出现了不少名门望族。其时黄子约曾作《黄岩大家录》,以一绝句总括黄岩的故家大族,曰:“宋室传来十八家,左陈柔极派来赊, 潘林于马裘毛盛,戴杜朱彭孔葛车。”①稍后又有四大家:南丁、北蔡、东阮、西卢。丁即丁少云族,蔡即白山蔡博士蔡镐一族。丁少云、蔡镐皆为黄岩藏书家。
  临海是台州府治所在,避于其地的王亲贵族更多,地位更为显赫。其中最著名的有两家。一为临海钱氏。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就很重视台州发展,自唐宁四年(897)吴越王攻占台州,至宋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宋长达81年内,吴越王委任的30名台州刺使中,钱氏王族占了7位,尤其是钱俶(928— 988),继承王位时还得到天台高僧的鼎力支持。钱俶之孙钱暄(1018—1085) 曾知台州,其子钱景臻(?—1126)被招为驸马,驸马、公主之子避难临海,钱氏遂为台州望族。与钱氏并盛的还有临海谢氏。谢深甫曾任右丞相,其孙女被册封为理宗皇后,到度宗时被尊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实际上掌握了最高统治权。谢氏四代鼎盛,另有封赠为“王”的四人、为“公”的二人。
  光南宋一朝,台州就出了7位宰相,寓居临海的吕颐浩、临海人钱象祖、临海人谢深甫、黄岩人杜范、天台人贾似道、宁海人叶梦鼎都任过右丞相,仙居人吴坚还任过左丞相兼枢密使。南宋晚期的军政重任几乎全在台州人的手中。
  有利的政治形势,促进了台州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台州思想、文化的勃兴, 文教事业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 造纸和雕版印刷提高在科学技术上,宋朝的造纸和刻书业有了明显的提高,为书籍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书籍是私家藏书活动的载体,而书籍的书写、成册显然离不开纸的作用。
  东汉蔡伦造纸术发明之后,纸的优点逐渐被人们所熟悉,纸的制造技术不断地改进,到魏晋南北朝时,纸已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至北宋时,造纸术愈加发达。台州有比较出色的造纸技术。北宋初年,天台等县已用青竹、桑皮、山麻皮与笋壳等制作玉版纸、花笺纸、南屏纸、小白纸与皮纸等。南宋《(嘉定)赤城志》称:“今出临海者曰黄檀,曰东陈,出天台者曰大澹,出宁海者曰黄公,出黄岩者以竹穰为之,即所谓玉版也。”①据苏轼《东坡杂志》记载,名士吕献可曾对苏轼说,天台(台州)玉版纸质优,超过五代南唐后主李煜的澄心堂纸。米芾所著《书史》里记载,将黄岩藤纸锤熟揭用,有“滑净软熟”之称。可见当时台州各县都生产纸张,而且质量上乘,品种不少。玉版纸还与台州出产的台绢、台柑、台蕈、姜干并列为朝廷贡品。
  雕版印刷兴起于隋唐时期,最早是在民间流行。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在唐穆宗长庆四年(825)冬十二月十日任浙东观察使时,为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作序,谈到白居易诗作流传之广时说:“至于缮写摹勒,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这是用雕版印刷书籍的较早记载。宋代雕版印刷,经过唐末五代的发展,已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宋代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寺观、书院,以及书坊、富贵之家都注重刻书之事。北宋在开封,南宋在杭州、蜀地形成了刻书中心。台州的临海还是浙江12个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官刻、寺院刻书多有记载。官方刻书单位主要有郡斋、郡库、茶盐司、漕司、郡学等。
  宋代台州刻书业相当繁荣,期间刻了大量的书,有些流传后世,成为稀世珍宝。
  1.著名刻书家唐仲友所刻书唐仲友(1136—1188),字与政,学者称说斋先生,婺州金华人。绍兴年间进士,曾任台州知州。著有《六经解》、《帝王经世图谱》、《说斋文集》等。其刻书活动主要是南宋淳熙年间在临海任职时。
  据朱熹《按唐仲友六状》知,唐仲友任职台州时,利用职务之便,一边假造“会子”(纸币),一边进行刻书,所刻之书半数以上担归老家婺州书肆货卖。如果撇去其品格不说,单就刻书一事而论,唐氏对台州刻书业实是有贡献的。他用公使库经费,刻了大量的书,其中有: (1)《荀子》二十卷,战国荀况撰,唐杨倞注。
  此书据北宋监本所刻,刻成后,广受赞美,是宋刻本中的上乘之作。魏隐儒称其“字仿欧体,写刻俱精”。曾藏有唐氏刻本的日本狩谷望手跋云:“右宋椠《荀子》为淳熙八年唐仲友所刻,字大如钱,书法全抚欧阳。”又张秀民《宋孝宗时代刻书述略》中称:“《荀子》字大如钱,书法全抚欧阳,称宋椠上驷焉。”近代藏书家叶德辉在见到黎氏影刻的《古逸丛书》本后亦称:“今黎庶昌刻台州大字本《荀子》,板心有蒋辉等名十八人,字仿欧体,想见当时雕镂之精,不在北宋蜀刻之下。”《荀子》一书后为南宋监本,王应麟《困学记闻》曰:“今监书《荀子》, 乃唐与政台州所刻熙宁旧本。” 原刊本国内已佚,清光绪十年(1884),黎庶昌据日本东京金泽文库藏本影印,收入《古逸丛书》。现日本尚有藏本,举为国宝。
  (2)余者所刻有:《扬子法言》十三卷,汉扬雄撰(今存辽宁图书馆);《中说》十卷,隋王通撰;《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唐韩愈撰;《后典丽赋》四十卷,唐仲友自撰。
  唐氏刻书为后世留下了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样唐氏刻书也表明,在南宋,台州已掌握了相当纯熟的刊刻技术。
  2.郡斋刻本除唐仲友刻书外,台州在宋时刻了大量的书。郡斋刻书有: 元祐年间罗适《赤城集》,郡斋刻本。
  建炎三年(1129)谢克家刻《李嘉祐集》,郡斋刻本。
  绍兴十六年(1146)曾惇刻《曾使君新词》、《曾宏父诗词》一卷。
  淳熙七年(1180),《独断》二卷,郡斋刻本。
  淳熙七年(1180),《颜氏家训》七卷,北宋颜之推撰,《考证》一卷,沈揆撰, 台州公使库沈揆刊本。
  开禧二年(1206),叶笺刻有其叔祖叶梦得《石林奏议》十五卷,郡斋刻本。
  傅增湘评之:“板式阔大,雕镌雅秀,海内孤帙,可宝也。”原刻本现藏日本静嘉堂文库。
  嘉定间,刻《兰亭考》十二卷,台州郡斋刻本。
  嘉定元年(1208)、十六年刻有《天台前集》三卷、《前集别编》一卷、《续集》三卷、《续集别编》六卷。
  嘉定十六年(1223),《(嘉定)赤城志》四十卷,郡斋刻本。
  绍定元年(1228),陆遹刻《老学庵笔记》十卷,郡斋刻本。
  淳祐五年(1245),宋陈仁玉撰《菌谱》一卷,台州郡斋刻本。
  淳祐八年(1248),郡守沈塈印《四书》于台州郡斋。太守丁寿、沈塈刻《赤城集》十八卷。
  景定三年(1262)孔应得刊《阙里谱系》于台州郡斋。
  《任番集》一卷,郡斋刻本。
  3.州学刻书嘉定五年(1212),刻宋范纯仁撰《范宣公集》二十卷,台州州学刊本。
  淳祐八年(1248),林师蒧编《天台后集》(一作《天台续集》)三卷,台州州学刊本。
  4.县学刻书嘉定十七年(1124),《黄岩志》十六卷,黄岩县学刻本。
  淳熙元年(1174),刻有《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横浦日新》,黄岩县学刻本。
  5.寺院刻书淳熙十六年(1189),《三隐诗集》一卷,唐寒山、拾得、丰干撰,天台国清寺僧志南刻。
  端平二年(1235),《净觉十谏书》二册,宋僧净觉撰,台州白莲寺(临海)比丘王庸刊。
  淳熙十年(1183)刊,宝祐元年(1253)重刊,《大慧普觉禅师年谱》一卷,唐释祖咏编。
  又刻有《景德传灯录》三十卷,《读教记》二十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天台教苑清规》等。
  另台州宋刊本还有《滕公守台录》一卷,《选腴》五卷,《孟东野集》十卷,《曾几诗集》,《雪巢小集》二卷,《春秋左氏事类始末》等。宋咸淳五年(1269)天台(台州)戴觉民刊唐李白撰《李翰林集》三十卷。
  刻书的兴盛,给图书积聚提供了极大方便,推动了台州私家藏书的发展。
  (三) 学风盛行,书院林立宋代统治者遵循的是崇文轻武的基本政策,这对于宋代文化的空前发展和至高地位有着重要意义。正如著名学者陈寅恪在《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①宋朝台州的文化也到达了封建社会的顶峰。特别是南宋以后,随着政治与经济中心的南移,文化中心也从中原移至东南沿海,台州的文化事业获得长足的进步。
  宋代统治者重视教育,各种形式的教育机构纷纷建立。北宋初年,台州开始建立州学,各县陆续建立县学。南宋以后,读书求仕成风,官学兴盛。嘉定时(1208—1224),州、县学共有学田2814亩、地1888亩、山3514亩,经费来源相当充足②。北宋时,书院兴起,到南宋已经书院林立。南宋景定三年(1262),知州王华甫在临海县东湖建上蔡书院。此后,书院较大的有临海县的溪山第一、观澜,黄岩县的柔川、樊川、南峰、云阳,天台县的竹溪、龙溪、顾欢读书堂,仙居县的上蔡、桐林,宁海县南乡(今属三门县境)的五峰等。私人办学在南宋时也蔚然成风,或称“学馆”,或称“学塾”,启蒙教育作用显著。随着学校的建立,科考兴盛。据《(嘉定)赤城志》记载,南宋嘉定年间台州郡试,一次参加考试最多的达1万人左右,按照当时丁口318219人计算,几乎30人中就有1人参试,其中临海、黄岩应试者居半数之多。③ 南宋152年间,台州中进士550人。学风之盛,可见一斑。
  书院的建立,学风的兴盛,推动了学术交流。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被纷纷邀请而入台州讲座,台州作为辅郡,成为程朱理学、浙东事功学、陆王心学三大儒学流派的文化整合之地。
  朱子学派的代表人物朱熹,与台州结下不解之缘,被多次派到台州。淳熙年间,朱熹担任左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观,后来又奉王命以巡检使的名义来台州督察查核,并至各地讲学,宣扬他的政治哲学和学术思想。从此“台州理学大行”。当时与朱熹交游的有石子重、应恕、徐大受等。从朱熹受业的有林鼐、林鼒、赵师渊、赵师夏、杜晔、杜知仁、杜贯道、池从周、潘时举等人。朱子学派还通过朱熹台州门人杜氏与金华朱子学派王柏(为朱熹三传弟子)任职台州上蔡书院讲学授徒,形成“朱子后学”,一直流传至明清。太平谢铎、临海金贲亨、黄岩王棻等人就是明清时期朱子学派的代表人物。可见当时朱子学派在台州影响之大。
  作为浙江本土儒学的“浙东事功学派”,主要由以吕祖谦、陈亮为代表的“金华学派”和以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组成,但其主要学术渊源来自后者。陈傅良曾寓居天台山国清寺讲学,“士友纷然,从之数月”(宋吴子良《荆溪偶谈》)。叶适(1150—1223)亦曾寓居台州讲学,临海陈耆卿、王象祖、吴子良,黄岩王汶、丁希亮、夏庭简等皆从其受业。叶适交往的师友弟子中很多都是当时的藏书家,如陈耆卿、吴子良、王汶、蔡镐等人。叶适还为蔡希点写过藏书诗句“蔡家五千卷,藏向石庵中”。他们的藏书活动说明了藏书与学风兴盛的关系,以及藏书家之间的相互影响。
  除朱熹的朱子理学、浙东事功学派外,还有心学。台州心学传承主要有两派。一派为横浦张九成的心学,于恕为其继承人,与其弟于宪皆受学于张九成,记其所言,合为一集,藏之于家。淳熙元年(1174)黄岩县丞刁骏将之刊刻为《横浦心传录》于黄岩县庠,于恕为之序,这样张九成的心学“一语一言”在传诵中皆有所依。另一派是陆九渊的心学,始传于谢伋之孙谢直(约1156—?), 之后由赵师雍、赵咏道兄弟二人传承。
  这几个学派相互争鸣,活跃了台州的学术风气。南宋台州,儒学十分繁荣, 清代学者王舟瑶在《台学统序》中指出:“(南宋台州)儒术之隆,称‘小邹鲁’。”

附注

① 曾才汉.太平古志三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7:118① 陈耆卿.嘉定赤城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10①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45 ②李一,周琦.台州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40 ③叶哲明.台州文化发展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556

知识出处

台州藏书史

《台州藏书史》

本书一是论述台州私人藏书。该部分以时代为主线,上溯两宋,下迄近代,结合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先对当今台州市境内的私人藏书家群体,分别从个体上进行探讨和研究。接着从总体上,对台州私人藏书文化进行解读,总结出台州私人藏书的五个特点,并结合当今形势,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论述台州其它藏书。以佛道藏书为主,兼及官府和书院藏书。对台州最主要的道观寺院的藏书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台州佛道藏书的内容及来源进行分析。尤其是佛寺藏书,因其对日韩佛教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书还特地列出一章节详细介绍台州与日韩的书籍交流,以作为台州与这两国文化交流的参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