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宋、元、明私人藏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藏书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239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宋、元、明私人藏书
分类号: G259.29
页数: 61
页码: 29-89
摘要: 古代的台州属于吴越地区,与中原地区相比,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夏、商、周时代,居住在吴越一带的是瓯越民族,他们断发文身,习水作舟,使用石器, 过着锄耕农业兼渔猎的生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瓯越人开始比较普遍地使用青铜用具,进入较发达的氏族社会。公元前324年,楚国出兵灭了在会稽一带的越国,越人四散。越国的遗族一部分南逃到台州一带与土著的瓯越融合, 出现部落联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台州所属的东瓯仍属边远之地,发展一直落后北方。钱塘江以南的绍兴地区也是浙江中私人藏书出现较早的地区之一。古时之绍兴称会稽,一直是部落或政权机构设置的据点,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关键词: 图书史 藏书 台州

内容

古代的台州属于吴越地区,与中原地区相比,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夏、商、周时代,居住在吴越一带的是瓯越民族,他们断发文身,习水作舟,使用石器, 过着锄耕农业兼渔猎的生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瓯越人开始比较普遍地使用青铜用具,进入较发达的氏族社会。公元前324年,楚国出兵灭了在会稽一带的越国,越人四散。越国的遗族一部分南逃到台州一带与土著的瓯越融合, 出现部落联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台州所属的东瓯仍属边远之地,发展一直落后北方。因而藏书也相对发展较迟。
  浙江地区中,私人藏书起源于浙北的杭州、湖州等地区。浙北气候温和, 降水充沛,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与之相应的藏书发展也较早。史料记载浙江最早的私人藏书家为三国时吴郡钱塘人范平(约215—284),至其孙范蔚已有书七千余卷。南朝时,浙江已出了全国闻名的大藏书家。吴兴人沈约(441—513)藏书2万卷,“京师莫比”。
  钱塘江以南的绍兴地区也是浙江中私人藏书出现较早的地区之一。古时之绍兴称会稽,一直是部落或政权机构设置的据点,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南朝梁时有山阴休源(469—522),官为尚书仪曹郎中,“聚书七千卷,并常自校练”。
  台州的私人藏书较之浙江之湖州、绍兴、杭州等地稍迟。台州宋代以前因资料缺乏,难以确定私人藏书之有无。今见于史册的,最早是在北宋。
  台州自北宋出现第一位藏书家陈贻范以来,藏书之家不断涌现。其中宋、清两朝是台州藏书事业的繁荣时期。
  宋代台州经济发达,科技进步,书院林立,学术繁荣,又为辅郡,当时士大夫都崇尚读书,因而台州各地藏书之风盛行。现留下有名姓可考的藏书家达二十余位之多,其中有数位藏书都达数万卷,如李庚、陈昺等,可见当时士大夫们好书风气之一斑。宋代藏书家中不少人地位显赫,如宰辅谢深甫后裔、权臣贾似道。他们有权有势,为藏书提供良好的经济条件。贾似道虽弄权误国,但其在收藏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元代异族统治,浙江乃至全国藏书风气均不如以往,台州私人藏书亦受影响,私人藏书人数跌落。但因台州有较好的藏书基础和文化基础,而且元末明初,台州又被方国珍割据,处于小王国内,政治相对安定。因此,元代台州仍有好读书聚书之人维持着尚书之风,其中较突出的有陈孚的“万卷楼”,藏书盈万卷。这一时期,藏书来源很少,主要为宋时遗留下来的藏书,如谢晟孙是宋代谢氏望族的后裔,由宋入元仍保有很多书籍;万卷楼也是在前人藏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还出了一位仙居籍的收藏家兼鉴赏家柯九思,他是位鉴赏大家,不仅在台州,而且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元末明初之际,台州还出现中国史上的大著述家陶宗仪。因此元代藏书家虽不多,但他们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读书的政策,故而明代求学、读书风气颇盛。但是明末台州受倭寇滋挠,战乱连年,对台州经济造成一定影响。这一时期藏书家人数较元代略有上升,但仍发展缓慢。影响较大的有黄孔昭,当时台州有“聚书必曰黄氏”之说。谢铎、林鹗、王宗沐、叶良佩也有不少藏书,他们重视地方文献的搜集,并着手编著地方著作。
  清代是台州私人藏书的鼎盛时期。清代统治者的文化政策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重视文化的保存创新,编辑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奖励进献库馆多的藏书家,促进文化发展。另一方面,又寓禁于征,禁止、销毁被它们认为“有毒” 的书籍,破坏前代留下的文化成果。为了加强统治,清政府还大兴文字狱。文人学士为了免身其祸,只得将自己埋首于故纸堆里。这样,又引起清代朴学的繁荣。这些两面性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发了藏书的兴盛。
  但是清初台州的私人藏书并不多,藏书家仅寥寥数位,这是由改朝换代的战乱引起的,台州是当时的主战场之一,很多书籍于此焚毁殆尽。但是藏书家们却极力保护台州文献,其中冯甦、洪若皋二人出力尤多。台州藏书风气至乾隆、嘉庆年间出现了鼎盛局面。藏书人数增多,也出现了台州史上最大的藏书楼小停云山馆。小停云山馆最多时藏书四万余卷,其中多珍善之本,洪颐煊也堪称一代藏书大家。宋世荦将收藏的乡邦文献,刊刻为《台州丛书》。这是浙江清代最早的较为完善的郡邑丛书,掀起了浙江刊刻乡邦文献之潮流。台州史上还出现专门搜集外交史料的藏书家王彦威,清史馆编撰《邦交志》,还从他家取材。
  受宋氏刊刻《台州丛书》影响,清末台州诸家藏书十分重视搜集入藏乡邦文献,并辑刊成丛书,其中有《荫玉阁丛书》、《台州丛书》续编、《台州丛书》后集、已集等,《仙居丛书》更是只搜一邑之书,编辑成丛书。清末藏书者人数猛增,百年之内竟出现二三十人之多,比清代初、中叶的人数总和翻了1倍。台州藏书家群体的社会地位下移,官居高位的很少,大多乃知府或更下一级。虽然家境不富裕,这些藏书家们仍孜孜以求地搜索文献,抄书、藏书并读书,乐此不疲。从总体来看,清代的私家藏书人数和藏书质量,都超过之前的任何一代。
  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作为新事物兴起,私人藏书出现了最后的辉煌。项士元是民国时台州私人藏书中贡献最大的一位。他不仅自己藏书,达三万余卷,还利用藏书读书著述,编成《台州经籍志》,对台州历代文献作了汇总。他积极倡导公共图书馆,将自己的藏书尽数捐献,并顺应历史潮流,征集台州留在私人手中的残存的书籍文物,使台州的文献顺利地完成了由私藏向公藏的转变。
  从历史来看,台州私人藏书呈现的态势大体为:发轫于北宋,兴盛于南宋,元、明持续,至清继续发展而至鼎盛,民国后逐渐归入公藏。
  从横向比较来看,台州私人藏书在南宋一朝最为兴盛,与杭、嘉、湖、宁、绍等地相差不远,明、清以后衰弱,明代后江浙一带藏书日趋繁荣,而在台州,私人藏书发展缓慢,两者有呈剪刀差趋势。
  有宋一代,台州私人藏书兴盛,可从藏书人数略见一斑。顾志兴《浙江藏书史》提到的宋代藏书家,杭州有15位,嘉兴4位,湖州8位,宁波4位,绍兴7 位,金华4位,台州3位,温州2位,丽水1位。但这并不是个很完整的数据。
  地区藏书史中提及的当地藏书家应为较完整的数据。各地区现有的专门藏书著作有《杭州藏书史》、《嘉兴藏书史》、《智者之香》(宁波)等。其中顾志兴《杭州藏书史》提及宋代杭州藏书家16位,陈心蓉《嘉兴藏书史》提及宋代嘉兴藏书家9位,虞旭浩《智者之香》北宋6位,南宋23人,共29人。而经笔者补充,台州宋代藏书家有陈贻范兄弟、陈昺、陈耆卿、徐中行父子、谢氏子孙4人、贾似道、蔡瑞、蔡镐、李庚、林师蒧、林表民、王绍汶、丁世雄、丁希亮、吴子良、杨辉、戴柔伯、王汶、王所、黄石、王公乂、虞似良、孙九叙、葛自得,共30人左右。
  陈恢宁海人,在宋代也应属台州。台州超过万卷以上的藏书家有:陈昺、李庚、王绍汶、陈恢。而前述著作中,嘉兴藏书万卷以上的有2位。宁波万卷以上有5位。
  从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所统计的宋代万卷以上的藏书家来看,宁波9 位,湖州和金华各6位,绍兴5位,杭州3位,而台州有4位(包括当时的宁海)。由此可见,台州不仅藏书家多,藏书数量亦不在少数,几与浙江藏书发达地区相接近。
  元代全国私人藏书均有跌落,台州私人藏书尚有陈孚、柯九思等数位,在浙江仍算不错的。明、清之后,浙江发达地区的藏书呈滚雪球似膨胀,如嘉兴, 据陈心蓉统计,明代有据可考的嘉兴藏书家达118人,清代357人,其他几个地区如杭州、宁波等地亦是相当繁荣,而相比之下,台州藏书家在明代仅十数人,清代亦仅四五十人。这种相对落后的趋势在个人藏书数量上亦有反映。
  杭、嘉、湖等地清代藏书家有不少藏书超过十万卷的,有的甚至数十万卷。如清末四大藏书楼中,湖州的皕宋楼藏书不止十万卷,杭州的丁氏八千卷楼有二十万卷。浙东中,余姚黄宗羲续抄堂藏书在十万卷以上,山阴徐友兰铸学斋藏书总数达十万卷。五万、七万卷藏书则更不少见。但台州私人藏书最多的只有四万卷。
  南宋台州藏书的兴盛与当时台州为辅郡的地位有关。明、清一代赶不上杭、嘉、湖、宁、绍五地的原因,一为地理因素,台州地处浙江一隅,得书不便。
  如洪颐煊在《倦舫目录自序》中说,他少年即好聚书,只是台州僻处海滨,闻见有限,后来历官各地,且多方搜求,才渐臻富有。这说明地域对藏书的局限。
  台州藏书家大多囿于台之一隅,所交往之人不广,书籍来源少。如黄瑞等人一生不出台州,以小停云山馆为台州藏书首富,从中抄书,算是大开眼界了。其他藏书家可能还没有这个机会,来源就更少了。战乱时期守书不易,得书却容易,但由于地理原因,台州失去浙江某些地区应有的得书优势。如项士元所说,“因明亡饱经变乱,藏书之家多不能守,浙省交通便利,物力较裕,于是书估麕集,有力之家,可以不烦走访而书自聚,同一浙省,杭、嘉、湖、宁、绍五府,所以藏书特盛者,实基于第三之一因。”①二为经济原因。明、清之后台州经济衰退是很明显的。宋时台州富庶,且多巨家大族,《(嘉靖)太平县志·杂志》中记有故老之言:“江南多富家,水田亘阡陌,美木数万章,家僮千百指,垣屋周遭, 撞钟列鼎,所居资地与公侯相埒。”②这里的江南主要指台州一带。而至明代, 王士性在其著作《广志绎》中的描写已大不一样了:“浙西俗繁华,人性纤巧,雅文物,……多巨室大豪,……浙东俗敦朴,人性俭啬椎鲁,尚古淳风,重节概,鲜巨商大贾。”③浙东包括台州,在明时的经济明显不如宋时。明代末年台州还受倭寇之乱,海运不通。清政府建立后对台州也不是很重视,科举衰退,人才寥落。故而台州藏书家们大多虽缩衣节食地搜购,但鲜有藏书大家。
  但是透过历史,我们仍能看到,台州藏书之家灿若星辰,他们挥汗呵冻,雪抄露纂,前仆后继,延绵不断。正如项士元所说的:“台(州)藏书之家,宋元以降,更难数卜,其目录见之志乘,播之寰宇者……玉轴牙签,后先辉映。”④

知识出处

台州藏书史

《台州藏书史》

本书一是论述台州私人藏书。该部分以时代为主线,上溯两宋,下迄近代,结合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先对当今台州市境内的私人藏书家群体,分别从个体上进行探讨和研究。接着从总体上,对台州私人藏书文化进行解读,总结出台州私人藏书的五个特点,并结合当今形势,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论述台州其它藏书。以佛道藏书为主,兼及官府和书院藏书。对台州最主要的道观寺院的藏书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台州佛道藏书的内容及来源进行分析。尤其是佛寺藏书,因其对日韩佛教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书还特地列出一章节详细介绍台州与日韩的书籍交流,以作为台州与这两国文化交流的参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