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藏以致用的文化行动特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藏书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2373
颗粒名称: (二) 藏以致用的文化行动特征
分类号: G259.29
页数: 5
页码: 16-20
摘要: 历代私人藏书目的各有不同,有为了治学修身、嘉惠学林,也有为了流芳百世、追求儒雅,或把藏书作为夸耀的资本。台州的藏书家们受浙东文化和浙东精神的影响,在藏书上是为了治学修身、学以致用,或者担起社会责任,为家族、为社会培养人才。(1)为自己治学修身之用台州藏书家们藏书,或是用以养志,读书自娱,开阔视野,或是用以研究, 埋头学问,校勘著述。他们嘲笑虽有牙签万轴但触手如新的藏书者,认为这些藏书家有藏还不如无藏。读书为了追随前贤,有所作为,就是赵氏兄弟的藏书观。洪氏一族是临海大族,“自赵宋迄国朝,科第蝉联,宗支蕃衍”②。
关键词: 图书史 藏书 台州

内容

历代私人藏书目的各有不同,有为了治学修身、嘉惠学林,也有为了流芳百世、追求儒雅,或把藏书作为夸耀的资本。台州的藏书家们受浙东文化和浙东精神的影响,在藏书上是为了治学修身、学以致用,或者担起社会责任,为家族、为社会培养人才。
  (1)为自己治学修身之用台州藏书家们藏书,或是用以养志,读书自娱,开阔视野,或是用以研究, 埋头学问,校勘著述。前者多见以富室子弟,他们觉得隐居读书是一种高韬行为,于是于大山之中,或是山水奇秀之地,建楼藏书读书。比如明代的赵氏兄弟,他们出身高贵,富盛累世,两人分别于大坞山中建“白云深处”和“万卷阁” 藏书楼。他们藏书是为了自己读,“坐咏古人书,千载无自足”。他们嘲笑虽有牙签万轴但触手如新的藏书者,认为这些藏书家有藏还不如无藏。赵元镠谓其兄曰:“书岂在多,以致用为贵。书不能读,读不能用,奚取万卷哉。”赵元鉊答曰:“老我年来人所弃,赖渠勉力继前芳。”读书为了追随前贤,有所作为,就是赵氏兄弟的藏书观。
  台州藏书家藏书大多为了做学问,他们藏书目的性非常明确,即为了读书校勘、考订著述。他们不同于收藏型的藏书家,只收藏而不读书;也不同于掠版型的藏书家,藏书只为了盈利。他们更关心书的内容,学习知识,并利用书中知识转化出更多的知识。
  学问型藏书家,台州史上比比皆是。如宋代有陈耆卿、吴子良、林师蒧、林表民、蔡瑞、蔡镐、李庚等,元代有陈孚,明代有陶宗仪、黄孔昭、谢铎、林鹗、叶良佩等,清代更是数不胜数,几乎全是此类藏书家,大概与清代学风相联系。
  藏书家中更是学者云集,像洪颐煊、宋世荦、王棻、叶书、黄瑞、郭协寅等人,无不以研究学术为己任,且著述丰富。清代学问型的藏书家首推洪颐煊。洪氏在《倦舫书目》自序中说,“书犹海也,凡海者,不必涉十洲三岛以穷海之量,藏书者亦不必尽八索九丘,以求书之全。各随其力之所能到,而汪洋万顷亦足以开荡心胸。学者图书万卷、三冬经史,足用得以多志,前言往行亦足以自豪,正不必探颐索隐,多文以为富也。”①也就是说,藏书是为了扩大眼界,开荡心胸, 而不必以多藏而自耀。于是他潜心学问,“取经史百家,朝研夕稽,证其异同, 辨其得失”,著成著作多种,名扬海内。其中《读书丛录》和《诸史考异》是其最重要的成果。
  宋世荦也是学者型藏书家。他在诗文方面有很高造诣,是台州史上较出名的文学家。但他最主要的成就还是在经学方面,代表作为《周礼故书疏正》、《仪礼古今文疏证》等,对郑注古今文的出处一一疏通证明,被王引之认为“于古人通假之义,颇有发明”,“非熟于谐声假借之例,不能有此”,是经学方面比较有影响的著作。
  齐召南虽官居高位,仍潜心学术,其藏书也是为了治学。他是一个大学问家,精习礼乐,融通经史,“于学无不博,自天文律历,以至山川疆域,险阻要隘, 了若指掌”。乾隆皇帝对他倍加赏识,说他是经学“礼乐之宗”,“真不愧为博学鸿词也”。秦瀛在序《宝纶堂文抄》时说:“次风先杰,天子知迂,其学之大者,乃在经史。文章经术,一时罕有伦比,识与不识,无不知有先生者。”他在地理学上也颇有贡献,著作《水道提纲》叙述翔实,资料凿实,体系严密科学,是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以来划时代的著作。
  戚学标虽一生官位不高,最高只做过涉县、林县知县,但他埋头典籍,勤奋好学,四十岁中进士后,依然昼夜苦学,“闭门抄书,手腕欲脱”。友人劝他注意身体,谓其“功名已粗就”,就没有必要如此勤苦读书了,但他认为读书的目的是明理,而非为了科举。因此藏书读书是其毕生追求。戚氏一生著述鸿富,其中《汉学谐声》是其训诂学方面的代表作。清著名学者、文学家李慈铭誉此书“辩证二徐(徐铉、徐锴兄弟)及孙缅《唐韵》之误,征引传注,精确为多”。是一部“征引最博”且具“独辟之论”的文字训诂著作。
  清代张之洞在《书目答问》的《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中所列清代台州籍学者中,藏书家就占了4人,他们是经学家、地理学家齐召南,经学家宋世荦,经学家、金石学家洪颐煊,小学家戚学标。
  (2)为培养人才之用一批有识的藏书家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他们藏书是为了教化风气,培育人才。其中又有所分化,有些是为了教育家族子弟,以使其能在科举考试中登榜题名。如宋朝黄岩蔡瑞积极入世,藏书为嘉惠学林之用。蔡瑞建读书堂于仙都岩,著名学者叶适《赠蔡茂材贯之子与》诗中说:“蔡家五千卷,藏向石庵中。”在《石庵藏书目》中,叶适说他藏书的始发动机为“念及族人多贫,不尽能学”,他就特为购书造房,“愿读者处焉”。同样潘日初的藏书动机也是为了让子孙有书读,“余买书千余卷,留于子孙看读”,其字条就贴在书橱上,以时刻警示后代,使其牢志不忘。
  正因为书对后代有教化之功,有些藏书家就产生了遗书给后人的想法。
  “遗金满籝,不如一经”,留下了书,就有了读书的条件,子孙就有望能从中受益,史上最著名的遗书例子就是徐乾学传书的故事。据载,一日徐乾学率子登楼,自问:“吾何以传汝曹哉?”指书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传是楼”遂名。
  台州藏书史上也不乏有类似想法的藏书家,比如吴子良认为,林师蒧虽死于布衣,然其遗于其子林表民的财产却是丰厚的:“书者,义理之会也。圣贤渊微, 古今谟宪,进而范俗,退而提身,取之书,沛如也,林君之所以遗逢吉,亦逢吉之所以遗其后也。”①明人谢铎“长留旧屐供山水,旋买新书寄子孙”也同样反映了这种心态。以书相传,是留给子孙最珍贵的遗产,其目的是希望后代子孙能从中受到启迪,或跻身仕途,或明白做人道理。
  有些藏书家理想更为宏大,是为台州社会培养人才。这类藏书家在中国历史上所见不多,在台州也只有寥寥数位。由于中国藏书楼的私有性,决定了只有很少一部分藏书家才能突破小农思想的束缚,达到这种境界,并身体力行地努力实践。但无论如何,这种思想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他为私密的藏书打开了广阔的利用空间,是私人藏书观念走向现代化的萌芽。在台州宋末元初时,黄岩人王所就是一位先锋。他藏书就是为了培育人才。他弃官隐居故里,筑建黄岩最早的书院———“南峰书院”,讲学授徒,远近求学者甚众。元朝建立后,朝廷下诏起用南宋旧官,听说王所的大名,马上派人上门相请,被他谢绝。之后,王所一直执教书院,以讲论经籍为主,旁及史书诗文,为黄岩培养了不少学子。王所曾先后购藏图书1950册,并编有台州最早的一本书院藏书目录《南峰书院书目》。元代王祎《万卷楼记》中有一段记载陈孚万卷楼的读书盛况,“东西两偏皆实以书,虚其中以为宾客之所登览,岁延名师,集弟子肄业于楼下”①,可见万卷楼对培养当地读书风气起到了很大的影响,藏书楼的建设就是为了方便读书,培养学子。王棻任职九峰书院时,曾购经籍数万卷藏于“名山阁”。他的咏怀诗有一句“左交许郑右程朱,要使海滨变邹鲁”,怀着“使海滨变邹鲁”的宏愿,王棻藏书的目的是为了教化众生,启迪后进。民国时期的屈映光,官浙江巡按使时,不忘家乡的教育事业,考虑到东塍塾中藏书缺乏, 乃私自出钱购买了大批书籍藏于其中。
  洪氏一族是临海大族,“自赵宋迄国朝,科第蝉联,宗支蕃衍”②。至清代愈显,自洪若皋下,出名者有洪枰、洪复煊、洪蒙煊,特别是清代中叶时出现了洪颐煊等名震一时的洪氏三兄弟,可谓荣兴之至。这里家族的荣兴离不开家族的教育。洪若皋建东壁书院(因楼上为藏书楼东壁楼而命名)的目的就是为了教育家族子弟。“初令就傅,既而自督,人授一经,俾足不窥户外,慈父犹严师。”为了使子孙读书有一个很好的环境,若皋放弃了“嚣纷浮竞”的南北山,酬应劳累的杭州城,特于山林水泽之间建藏书楼,“义取图书之府,日坐其中,朝经夕史,为子姓计”。其实教育本族子弟只是洪氏目的之一,洪氏更大的理想是为当地培养人才,他觉得“吾台人文衰歇”,“抑实吾辈之责”。下面这段话足 可证明其真正目的: 先生建兹院不为子姓计,直欲鼓励后生,由乡而邑,由邑而郡,有开必先,无倡不和,凡有志者,群起而课其子弟,使吾台文运剥极而复,重光前哲,庶不负创建之意。而今家珍国器,萃于一堂,异时鹊起鲲腾,领袖多士,无疑也。若夫江山灵秀,献丽呈祥,寓目会心,以开发文人学士之才智,有非不才所及绘,而亦无取乎绘也。① “以开发文人学士才智为目的”,洪氏为台州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官至礼部右侍郎的齐召南就是其高足,加上洪氏家族中子弟的脱颖而出,真的使台州人才鹊起鲲腾了。

知识出处

台州藏书史

《台州藏书史》

本书一是论述台州私人藏书。该部分以时代为主线,上溯两宋,下迄近代,结合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先对当今台州市境内的私人藏书家群体,分别从个体上进行探讨和研究。接着从总体上,对台州私人藏书文化进行解读,总结出台州私人藏书的五个特点,并结合当今形势,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论述台州其它藏书。以佛道藏书为主,兼及官府和书院藏书。对台州最主要的道观寺院的藏书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台州佛道藏书的内容及来源进行分析。尤其是佛寺藏书,因其对日韩佛教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书还特地列出一章节详细介绍台州与日韩的书籍交流,以作为台州与这两国文化交流的参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