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关注乡邦文献和乡贤著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藏书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2367
颗粒名称: (一) 关注乡邦文献和乡贤著述
分类号: G259.29
页数: 6
页码: 11-16
摘要: 藏书家藏书受图书数量的影响。在明清之前,图书来源有限,藏书家得书不易,往往不分类别,有则收之,以尽可能扩大藏书量,因此藏书家的收藏特点不很明显。至明代后期,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进一步发展,图书生产变得愈来愈容易,市面上可搜集到的图书成倍增长,面对眼花缭乱的图书,藏书家们不会鱼龙并抓,往往会有所取弃,一般的图籍不再吸引藏书家的眼球,他们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对罕本、珍本的收集上,因此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藏书系统,藏书内容开始分化。而台州地处浙东一隅,受浙东文化和浙东藏书派影响,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特别关注乡邦文献和乡贤著述。洪若皋和冯甦于明清战火纷飞时期保护乡邦文献不遗余力。
关键词: 图书史 藏书 台州

内容

藏书家藏书受图书数量的影响。在明清之前,图书来源有限,藏书家得书不易,往往不分类别,有则收之,以尽可能扩大藏书量,因此藏书家的收藏特点不很明显。至明代后期,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进一步发展,图书生产变得愈来愈容易,市面上可搜集到的图书成倍增长,面对眼花缭乱的图书,藏书家们不会鱼龙并抓,往往会有所取弃,一般的图籍不再吸引藏书家的眼球,他们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对罕本、珍本的收集上,因此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藏书系统,藏书内容开始分化。藏书家们所藏图籍,“有皆综四部者,有专搜一部或一类者,有精究版本者,有博访金石者,有特别注重地方文献者,有加校雠或题识者”,各有侧重。而台州地处浙东一隅,受浙东文化和浙东藏书派影响,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特别关注乡邦文献和乡贤著述。
  台州藏书家关注乡邦先哲文献的表现: (1)搜求资料勤,所藏数量多文献记载,台州藏书家一般都留心乡邦文献,搜求资料非常勤勉,其中以清一代表现得最为明显。清初,虽然藏书家不多,但这为数不多的数位藏书家都表现出了对地方文献的偏爱。如临海的应■,惟收藏先世手泽及乡邦文献, 兢兢不敢失坠。洪若皋和冯甦于明清战火纷飞时期保护乡邦文献不遗余力。
  冯甦不仅保存了台州的地方文献,在云南任职期间,还特别注重对云南地区文献的收集。云南地处边境,战事多起,资料非常稀缺,冯氏心系文献,“每抵则咨询典故”①,凡遇断篇残简,均加关注。清初藏书家们不仅注重收藏文献,还注重对文献的整理利用。如应隽对所藏文献加以整理,著有《黄岩诗传因录》; 冯、洪二人据其所藏台州文献,编成《(康熙)台州府志》。冯氏还感慨云南方志“中间兵燹频仍,老成调谢”②,勤勤恳恳编成地方著述多种,如《滇省通志》、《云南府志》、《见闻随笔》、《滇考》等,成为修明史时云南边境资料的重要来源。
  清代中期台州收藏乡邦文献突出者,有宋世荦、郭协寅、戚学标等人。宋世荦古铜爵书屋所藏台州地方文献很多,为丰富所藏还专程去杭州和本地藏书家借抄。戚学标学问淹博,尤留心乡邦文献,凡遇地方志乘所未载者,一一抄录。其于《台州外书》序中曰:“余才不逮,颇尝留心乡里文献,或志所未及, 或与志有异同,有见随手纪录。”又于《三台诗录》自序中曰:“余留心桑梓故实有年。遨游燕鲁吴越,多阅乡邦未有载籍,既成《外志》一书,补郡邑乘所未备, 自外有邦人一文一诗,靡不手录,积久遂夥。加之近搜远访,同好亦有所邮寄, 惧其聚而散也,因先辑为《三台诗录》……续又成补遗数卷。”宋、戚二人也同样注重文献利用,编成地方著述多种。
  收藏乡邦文献的藏书家中,清中期以郭协寅为最富,郭氏对乡贤著述用力甚勤,凡遇乡邦文献,“辄手录以归”③。在如此孜孜搜求之下,八砖书库所藏仅乡先辈书即达数百种。其著述有《台诗录存》、《赤城续集》、《三台书画识》、《台州金石录》、《三台世谱》、《临海著录考》、《郭氏诗综》、《郭氏遗芳诗别编》等,几乎全是对本地文献的考证汇编。他的藏书印中有两枚方印名为“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专聚三台一辈书”,也反映了他对该类书的嗜好。
  郭氏所藏乡邦文献之富,从王棻这段话中可见一斑: 临海叶伯丹书,好搜罗乡先辈遗书,与余有同志。一日得郭石斋先生《三台书画志》四卷,函录副本示余,请为序。余读其书,凡官于台,籍于台者,皆备录无遗,其搜录可谓勤矣。书画虽小道,然皆起于黄帝之世。宋郑渔仲所谓书与画同出,而帝舜欲观古人之象,即画衣也。吾辈终日读书写字,而或忽于画,岂知古者图书并重之旨也乎!石斋先生留心文献,著述甚多,此特其不经意之作,然已足见其网罗之富矣。① 郭协寅因对乡邦文献有特殊嗜好,被洪颐煊目为“当世之林表民”。
  清代晚期台州藏书家数量众多,但多数因力不能及,所藏数量并不突出, 但是关注收藏乡邦文献的特点却愈加突出,藏书家们纷纷转向以收藏乡邦文献为中心,以藏乡邦文献为己任的藏书家数量较之前翻倍。其中以临海藏书家黄瑞最为典型。黄瑞一生不出台州,其藏书主要从本地藏书家中抄录所得, 藏书内容也以本地著作为主。他自己著述甚多,有《(康熙)临海志补遗》、《台州书画识》、《台州金石录》、《台故日札》、《临海古迹记》、《天台后集》、《赤城三集》、《三台士族表》、《台山访碑录》等,几乎全是乡贤写本,这也可反观出他藏书的倾向性。藏书是为了著述,而为了编著乡贤著述,黄瑞更加勤勉地搜集乡邦文献。出于对乡邦文献的偏爱,黄瑞的藏书楼秋籁阁中,还专辟一间斋室用以收藏乡邦掌故丛书。王棻在《三台名媛诗辑》序中说:吾邑留心乡邦文献, “临海则子珍(黄瑞)为最”。
  清代晚期,其他以收藏乡邦文献出名的台州藏书家,亦数不胜数,其中突出者有王棻、叶书、王魏胜、陈树钧、戴勖屏、金嗣献、王舟瑶等人。王棻曾多方搜集发掘乡邦文献,他借得明抄本《杜清献集》,加以抄录并刊印,保存了宋代台州名相杜范的遗文。向孙氏玉海楼借得失传的台州古籍抄本,刻印宋代车若水《脚气集》、明代方孝孺《逊志斋集》。同时还向范氏天一阁藏书楼借得台州失传抄本,刻印清代金鹗《求古录礼说》等乡贤遗著。王魏胜在阅读各种书籍时,只要有单词只字与乡邦文献相关,就随手抄录下来。叶书好聚书博览, 藏书处称“荫玉阁”,内藏书三万余卷,“多储乡邦各种写本”①。王咏霓为文鸿博雅赡,究心乡邦故实。清末黄岩藏书家王魏胜“尤留心桑梓文献”②,“曾以厚藏台州地方文献闻名三台”③。黄岩藏书家王舟瑶非常留心乡邦文献,“收藏台州遗书甚富”④。
  就所藏数量而言,他们少的几百种,多的有达七八百种。如,陈树钧之“枕经阁”,除浙省府县志外,还藏有台州先哲著述四百余种。金嗣献所藏台贤遗迹五百余部,其祖父金芾斋所藏至少五六百部。潘氏三之斋藏书多得自郭协寅的八砖书库旧藏,程霖在《(咸丰)临海县志稿》序中说,咸丰十年(1860),程霖、洪瞻台等在修《临海县志》时,他们“借书于潘上舍日初,得其可据者百余种”⑤。这足以说明潘日初的三之斋藏书楼所藏乡贤著作相当丰厚。
  到了民国,临海藏书家项士元,更以搜集台州历代乡贤著述和地方文献为己志。对这两类书,他凡有所知,无不专程往访,截至1935年,所藏已达715 种,并编有目录。此前台州藏书家所藏之乡贤遗述,若有残留的也多归项士元所有。可以说项士元对台州乡邦文献作了一个很好的文化集成。
  (2)编纂地方志书台州私人藏书家有藏以致用的特点。对于乡邦文献,台州藏书家进行收藏的同时,还进行整理,汇编成集,纂成很多乡贤著述,而对地方志书的编纂是其一个重要的方面。
  台州学者在编修府县志书方面,一向有优秀的传统。自宋陈耆卿编修现存的台州地区第一部方志《(嘉定)赤城志》以来,台州各代学者修志连绵不绝, 所修志书蔚为大观。戚学标曾在《台州外书》序中称:“台之志视他郡善。” 要修方志,首先要占有大量的乡邦文献,因此在修志人中,藏书家占了不少位数。台州藏书家利用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源,编撰了很多地方性著述,这些著述或为自己日后修志之积累,或者通过藏书家之间的交往,为后人修志作准备。前者如戚学标、王棻等人。戚学标所著地方著作丰富,有《三台诗录》、《台州外书》、《风雅遗闻》等,对于乡邦资料非常熟悉,“学博文赡”,因此所修《(嘉定)太平县志》能“于旧志多所补正”。王棻一贯重视文献,他说:“邑之所重在文献,而文不足则献何自而传?”他所编文集有《方城遗献后集》、《黄岩集》、《仙居集》等,正因为其广泛地占有资料,再加上其学识渊博,态度严谨,其所修志书均为人称道。后者如黄瑞,黄瑞很少参与修志,但其著作《(光绪)临海志拟稿》、《临海古迹记》、《临海著录考》等,均为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后叶书修《(光绪)临海县志》时,就采纳了不少内容。总之乡邦文献的收集,对于繁荣地方志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编撰方志又促使藏书家更加勤勉地搜集地方资料。虽然藏书家已藏有很多资料,但文献资料是愈详细愈完备愈有利于成书,而且资料因年月久远,残缺颇多,要想尽可能完备地占有资料并不容易,因此,修志又促成了藏书家东奔西走,四处搜罗,丰富了他们的藏书量。比如陈耆卿、林表民借用修志之机,搜索文献,增加藏书,保存了不少地方性资料,陈耆卿在序《(嘉定)赤城志》中云:“……逾年报政,遂复以命余。于是郡博士姜君容总榷之,邑大夫蔡君范以下分订之。又再嘱陈维及林表民采益之。”可见林氏与其修志团体多次采访,终于搜集到相对完备的资料。叶书修《(光绪)临海县志》,同样也是广泛搜寻。他不仅如前所述,参考了黄瑞所著多种著述,还“走甬,逾申,过禾,泛姚江,溯淡水,三年之中,四五往返,故家载籍,耆旧遗闻,广搜饫聆,以资考订”。
  同时又采择了杨晨“浏览抄录之本”。因此,叶氏藏书在修志中起到的作用也与日俱增。
  台州藏书家所编的方志多优秀之作。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南宋陈耆卿所纂的《(嘉定)赤城志》。此志可称之处甚多,《四库全书总目》称它“文笔法度, 具有师承,叙述咸中体裁”。清代学者宋世荦在重刊本书序中也说它“词旨博赡,笔法精严,繁而不芜,简而不陋,洵杰作已”。《赤城志》的小序每篇数百字, 然篇篇精警,传达出它的“微言大义”。该志的出现意义深远,它非惟“补职方氏之缺,虽山川人物亦将由是而发扬”,成为台州后来修志之典范。
  清代府县志中,喻长霖所撰的《(民国)台州府志》是府志的集大成著作,汇集了大量台州民国以前的资料,其价值不言而喻。其实喻氏《台州府志》很大程度上承袭了王舟瑶《(光绪)台州府志》的内容,王氏之作,“体例妥善,内容充实”,“态度谨严”,凡所引据,资料均注出处,前人之见或有抵牾或异同的,则折衷考订附于每卷之末,这都是它的创新之处,是不错的方志。所有县志中,王棻《(光绪)黄岩县志》、褚传诰《(民国)天台县志》、王棻《(光绪)仙居县志》、何奏簧《(民国)临海县志》、戚学标《(嘉庆)太平县志》,均是各县志中的佼佼者, 与《(民国)台州府志》一起,被收入1993年上海书店出版社所出的《中国地方志集成》中,是各县方志的代表之作。这些书的撰者除何奏簧外,均是台州藏书家。其中何氏所撰《(民国)临海县志》亦本自叶书《(光绪)临海县志》,而叶志甚善。这些都说明藏书家对编修地方志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如果没有藏书家大量收藏乡邦文献的嗜好,台州地方志的编撰成果将会逊色很多。

知识出处

台州藏书史

《台州藏书史》

本书一是论述台州私人藏书。该部分以时代为主线,上溯两宋,下迄近代,结合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先对当今台州市境内的私人藏书家群体,分别从个体上进行探讨和研究。接着从总体上,对台州私人藏书文化进行解读,总结出台州私人藏书的五个特点,并结合当今形势,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论述台州其它藏书。以佛道藏书为主,兼及官府和书院藏书。对台州最主要的道观寺院的藏书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台州佛道藏书的内容及来源进行分析。尤其是佛寺藏书,因其对日韩佛教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书还特地列出一章节详细介绍台州与日韩的书籍交流,以作为台州与这两国文化交流的参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