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浙东文化视域下的台州藏书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藏书史》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236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浙东文化视域下的台州藏书特点
分类号: G259.29
页数: 13
页码: 11-23
摘要: 考察台州藏书,其特点带有浙东派藏书的特色,表现为:一是关注乡邦文献和乡贤著述,二是藏以致用的文化行动特征,三是兼藏金石书画,注重金石研究。在明清之前,图书来源有限,藏书家得书不易,往往不分类别,有则收之,以尽可能扩大藏书量,因此藏书家的收藏特点不很明显。洪若皋和冯甦于明清战火纷飞时期保护乡邦文献不遗余力。冯甦不仅保存了台州的地方文献,在云南任职期间,还特别注重对云南地区文献的收集。台州学者在编修府县志书方面,一向有优秀的传统。戚学标曾在《台州外书》序中称:“台之志视他郡善。”要修方志,首先要占有大量的乡邦文献,因此在修志人中,藏书家占了不少位数。
关键词: 图书史 藏书 台州

内容

考察台州藏书,其特点带有浙东派藏书的特色,表现为:一是关注乡邦文献和乡贤著述,二是藏以致用的文化行动特征,三是兼藏金石书画,注重金石研究。
  (一) 关注乡邦文献和乡贤著述藏书家藏书受图书数量的影响。在明清之前,图书来源有限,藏书家得书不易,往往不分类别,有则收之,以尽可能扩大藏书量,因此藏书家的收藏特点不很明显。至明代后期,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进一步发展,图书生产变得愈来愈容易,市面上可搜集到的图书成倍增长,面对眼花缭乱的图书,藏书家们不会鱼龙并抓,往往会有所取弃,一般的图籍不再吸引藏书家的眼球,他们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对罕本、珍本的收集上,因此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藏书系统,藏书内容开始分化。藏书家们所藏图籍,“有皆综四部者,有专搜一部或一类者,有精究版本者,有博访金石者,有特别注重地方文献者,有加校雠或题识者”,各有侧重。而台州地处浙东一隅,受浙东文化和浙东藏书派影响,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特别关注乡邦文献和乡贤著述。
  台州藏书家关注乡邦先哲文献的表现: (1)搜求资料勤,所藏数量多文献记载,台州藏书家一般都留心乡邦文献,搜求资料非常勤勉,其中以清一代表现得最为明显。清初,虽然藏书家不多,但这为数不多的数位藏书家都表现出了对地方文献的偏爱。如临海的应■,惟收藏先世手泽及乡邦文献, 兢兢不敢失坠。洪若皋和冯甦于明清战火纷飞时期保护乡邦文献不遗余力。
  冯甦不仅保存了台州的地方文献,在云南任职期间,还特别注重对云南地区文献的收集。云南地处边境,战事多起,资料非常稀缺,冯氏心系文献,“每抵则咨询典故”①,凡遇断篇残简,均加关注。清初藏书家们不仅注重收藏文献,还注重对文献的整理利用。如应隽对所藏文献加以整理,著有《黄岩诗传因录》; 冯、洪二人据其所藏台州文献,编成《(康熙)台州府志》。冯氏还感慨云南方志“中间兵燹频仍,老成调谢”②,勤勤恳恳编成地方著述多种,如《滇省通志》、《云南府志》、《见闻随笔》、《滇考》等,成为修明史时云南边境资料的重要来源。
  清代中期台州收藏乡邦文献突出者,有宋世荦、郭协寅、戚学标等人。宋世荦古铜爵书屋所藏台州地方文献很多,为丰富所藏还专程去杭州和本地藏书家借抄。戚学标学问淹博,尤留心乡邦文献,凡遇地方志乘所未载者,一一抄录。其于《台州外书》序中曰:“余才不逮,颇尝留心乡里文献,或志所未及, 或与志有异同,有见随手纪录。”又于《三台诗录》自序中曰:“余留心桑梓故实有年。遨游燕鲁吴越,多阅乡邦未有载籍,既成《外志》一书,补郡邑乘所未备, 自外有邦人一文一诗,靡不手录,积久遂夥。加之近搜远访,同好亦有所邮寄, 惧其聚而散也,因先辑为《三台诗录》……续又成补遗数卷。”宋、戚二人也同样注重文献利用,编成地方著述多种。
  收藏乡邦文献的藏书家中,清中期以郭协寅为最富,郭氏对乡贤著述用力甚勤,凡遇乡邦文献,“辄手录以归”③。在如此孜孜搜求之下,八砖书库所藏仅乡先辈书即达数百种。其著述有《台诗录存》、《赤城续集》、《三台书画识》、《台州金石录》、《三台世谱》、《临海著录考》、《郭氏诗综》、《郭氏遗芳诗别编》等,几乎全是对本地文献的考证汇编。他的藏书印中有两枚方印名为“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专聚三台一辈书”,也反映了他对该类书的嗜好。
  郭氏所藏乡邦文献之富,从王棻这段话中可见一斑: 临海叶伯丹书,好搜罗乡先辈遗书,与余有同志。一日得郭石斋先生《三台书画志》四卷,函录副本示余,请为序。余读其书,凡官于台,籍于台者,皆备录无遗,其搜录可谓勤矣。书画虽小道,然皆起于黄帝之世。宋郑渔仲所谓书与画同出,而帝舜欲观古人之象,即画衣也。吾辈终日读书写字,而或忽于画,岂知古者图书并重之旨也乎!石斋先生留心文献,著述甚多,此特其不经意之作,然已足见其网罗之富矣。① 郭协寅因对乡邦文献有特殊嗜好,被洪颐煊目为“当世之林表民”。
  清代晚期台州藏书家数量众多,但多数因力不能及,所藏数量并不突出, 但是关注收藏乡邦文献的特点却愈加突出,藏书家们纷纷转向以收藏乡邦文献为中心,以藏乡邦文献为己任的藏书家数量较之前翻倍。其中以临海藏书家黄瑞最为典型。黄瑞一生不出台州,其藏书主要从本地藏书家中抄录所得, 藏书内容也以本地著作为主。他自己著述甚多,有《(康熙)临海志补遗》、《台州书画识》、《台州金石录》、《台故日札》、《临海古迹记》、《天台后集》、《赤城三集》、《三台士族表》、《台山访碑录》等,几乎全是乡贤写本,这也可反观出他藏书的倾向性。藏书是为了著述,而为了编著乡贤著述,黄瑞更加勤勉地搜集乡邦文献。出于对乡邦文献的偏爱,黄瑞的藏书楼秋籁阁中,还专辟一间斋室用以收藏乡邦掌故丛书。王棻在《三台名媛诗辑》序中说:吾邑留心乡邦文献, “临海则子珍(黄瑞)为最”。
  清代晚期,其他以收藏乡邦文献出名的台州藏书家,亦数不胜数,其中突出者有王棻、叶书、王魏胜、陈树钧、戴勖屏、金嗣献、王舟瑶等人。王棻曾多方搜集发掘乡邦文献,他借得明抄本《杜清献集》,加以抄录并刊印,保存了宋代台州名相杜范的遗文。向孙氏玉海楼借得失传的台州古籍抄本,刻印宋代车若水《脚气集》、明代方孝孺《逊志斋集》。同时还向范氏天一阁藏书楼借得台州失传抄本,刻印清代金鹗《求古录礼说》等乡贤遗著。王魏胜在阅读各种书籍时,只要有单词只字与乡邦文献相关,就随手抄录下来。叶书好聚书博览, 藏书处称“荫玉阁”,内藏书三万余卷,“多储乡邦各种写本”①。王咏霓为文鸿博雅赡,究心乡邦故实。清末黄岩藏书家王魏胜“尤留心桑梓文献”②,“曾以厚藏台州地方文献闻名三台”③。黄岩藏书家王舟瑶非常留心乡邦文献,“收藏台州遗书甚富”④。
  就所藏数量而言,他们少的几百种,多的有达七八百种。如,陈树钧之“枕经阁”,除浙省府县志外,还藏有台州先哲著述四百余种。金嗣献所藏台贤遗迹五百余部,其祖父金芾斋所藏至少五六百部。潘氏三之斋藏书多得自郭协寅的八砖书库旧藏,程霖在《(咸丰)临海县志稿》序中说,咸丰十年(1860),程霖、洪瞻台等在修《临海县志》时,他们“借书于潘上舍日初,得其可据者百余种”⑤。这足以说明潘日初的三之斋藏书楼所藏乡贤著作相当丰厚。
  到了民国,临海藏书家项士元,更以搜集台州历代乡贤著述和地方文献为己志。对这两类书,他凡有所知,无不专程往访,截至1935年,所藏已达715 种,并编有目录。此前台州藏书家所藏之乡贤遗述,若有残留的也多归项士元所有。可以说项士元对台州乡邦文献作了一个很好的文化集成。
  (2)编纂地方志书台州私人藏书家有藏以致用的特点。对于乡邦文献,台州藏书家进行收藏的同时,还进行整理,汇编成集,纂成很多乡贤著述,而对地方志书的编纂是其一个重要的方面。
  台州学者在编修府县志书方面,一向有优秀的传统。自宋陈耆卿编修现存的台州地区第一部方志《(嘉定)赤城志》以来,台州各代学者修志连绵不绝, 所修志书蔚为大观。戚学标曾在《台州外书》序中称:“台之志视他郡善。” 要修方志,首先要占有大量的乡邦文献,因此在修志人中,藏书家占了不少位数。台州藏书家利用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源,编撰了很多地方性著述,这些著述或为自己日后修志之积累,或者通过藏书家之间的交往,为后人修志作准备。前者如戚学标、王棻等人。戚学标所著地方著作丰富,有《三台诗录》、《台州外书》、《风雅遗闻》等,对于乡邦资料非常熟悉,“学博文赡”,因此所修《(嘉定)太平县志》能“于旧志多所补正”。王棻一贯重视文献,他说:“邑之所重在文献,而文不足则献何自而传?”他所编文集有《方城遗献后集》、《黄岩集》、《仙居集》等,正因为其广泛地占有资料,再加上其学识渊博,态度严谨,其所修志书均为人称道。后者如黄瑞,黄瑞很少参与修志,但其著作《(光绪)临海志拟稿》、《临海古迹记》、《临海著录考》等,均为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后叶书修《(光绪)临海县志》时,就采纳了不少内容。总之乡邦文献的收集,对于繁荣地方志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编撰方志又促使藏书家更加勤勉地搜集地方资料。虽然藏书家已藏有很多资料,但文献资料是愈详细愈完备愈有利于成书,而且资料因年月久远,残缺颇多,要想尽可能完备地占有资料并不容易,因此,修志又促成了藏书家东奔西走,四处搜罗,丰富了他们的藏书量。比如陈耆卿、林表民借用修志之机,搜索文献,增加藏书,保存了不少地方性资料,陈耆卿在序《(嘉定)赤城志》中云:“……逾年报政,遂复以命余。于是郡博士姜君容总榷之,邑大夫蔡君范以下分订之。又再嘱陈维及林表民采益之。”可见林氏与其修志团体多次采访,终于搜集到相对完备的资料。叶书修《(光绪)临海县志》,同样也是广泛搜寻。他不仅如前所述,参考了黄瑞所著多种著述,还“走甬,逾申,过禾,泛姚江,溯淡水,三年之中,四五往返,故家载籍,耆旧遗闻,广搜饫聆,以资考订”。
  同时又采择了杨晨“浏览抄录之本”。因此,叶氏藏书在修志中起到的作用也与日俱增。
  台州藏书家所编的方志多优秀之作。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南宋陈耆卿所纂的《(嘉定)赤城志》。此志可称之处甚多,《四库全书总目》称它“文笔法度, 具有师承,叙述咸中体裁”。清代学者宋世荦在重刊本书序中也说它“词旨博赡,笔法精严,繁而不芜,简而不陋,洵杰作已”。《赤城志》的小序每篇数百字, 然篇篇精警,传达出它的“微言大义”。该志的出现意义深远,它非惟“补职方氏之缺,虽山川人物亦将由是而发扬”,成为台州后来修志之典范。 清代府县志中,喻长霖所撰的《(民国)台州府志》是府志的集大成著作,汇集了大量台州民国以前的资料,其价值不言而喻。其实喻氏《台州府志》很大程度上承袭了王舟瑶《(光绪)台州府志》的内容,王氏之作,“体例妥善,内容充实”,“态度谨严”,凡所引据,资料均注出处,前人之见或有抵牾或异同的,则折衷考订附于每卷之末,这都是它的创新之处,是不错的方志。所有县志中,王棻《(光绪)黄岩县志》、褚传诰《(民国)天台县志》、王棻《(光绪)仙居县志》、何奏簧《(民国)临海县志》、戚学标《(嘉庆)太平县志》,均是各县志中的佼佼者, 与《(民国)台州府志》一起,被收入1993年上海书店出版社所出的《中国地方志集成》中,是各县方志的代表之作。这些书的撰者除何奏簧外,均是台州藏书家。其中何氏所撰《(民国)临海县志》亦本自叶书《(光绪)临海县志》,而叶志甚善。这些都说明藏书家对编修地方志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如果没有藏书家大量收藏乡邦文献的嗜好,台州地方志的编撰成果将会逊色很多。
  (二) 藏以致用的文化行动特征历代私人藏书目的各有不同,有为了治学修身、嘉惠学林,也有为了流芳百世、追求儒雅,或把藏书作为夸耀的资本。台州的藏书家们受浙东文化和浙东精神的影响,在藏书上是为了治学修身、学以致用,或者担起社会责任,为家族、为社会培养人才。
  (1)为自己治学修身之用台州藏书家们藏书,或是用以养志,读书自娱,开阔视野,或是用以研究, 埋头学问,校勘著述。前者多见以富室子弟,他们觉得隐居读书是一种高韬行为,于是于大山之中,或是山水奇秀之地,建楼藏书读书。比如明代的赵氏兄弟,他们出身高贵,富盛累世,两人分别于大坞山中建“白云深处”和“万卷阁” 藏书楼。他们藏书是为了自己读,“坐咏古人书,千载无自足”。他们嘲笑虽有牙签万轴但触手如新的藏书者,认为这些藏书家有藏还不如无藏。赵元镠谓其兄曰:“书岂在多,以致用为贵。书不能读,读不能用,奚取万卷哉。”赵元鉊答曰:“老我年来人所弃,赖渠勉力继前芳。”读书为了追随前贤,有所作为,就是赵氏兄弟的藏书观。
  台州藏书家藏书大多为了做学问,他们藏书目的性非常明确,即为了读书校勘、考订著述。他们不同于收藏型的藏书家,只收藏而不读书;也不同于掠版型的藏书家,藏书只为了盈利。他们更关心书的内容,学习知识,并利用书中知识转化出更多的知识。
  学问型藏书家,台州史上比比皆是。如宋代有陈耆卿、吴子良、林师蒧、林表民、蔡瑞、蔡镐、李庚等,元代有陈孚,明代有陶宗仪、黄孔昭、谢铎、林鹗、叶良佩等,清代更是数不胜数,几乎全是此类藏书家,大概与清代学风相联系。
  藏书家中更是学者云集,像洪颐煊、宋世荦、王棻、叶书、黄瑞、郭协寅等人,无不以研究学术为己任,且著述丰富。清代学问型的藏书家首推洪颐煊。洪氏在《倦舫书目》自序中说,“书犹海也,凡海者,不必涉十洲三岛以穷海之量,藏书者亦不必尽八索九丘,以求书之全。各随其力之所能到,而汪洋万顷亦足以开荡心胸。学者图书万卷、三冬经史,足用得以多志,前言往行亦足以自豪,正不必探颐索隐,多文以为富也。”①也就是说,藏书是为了扩大眼界,开荡心胸, 而不必以多藏而自耀。于是他潜心学问,“取经史百家,朝研夕稽,证其异同, 辨其得失”,著成著作多种,名扬海内。其中《读书丛录》和《诸史考异》是其最重要的成果。
  宋世荦也是学者型藏书家。他在诗文方面有很高造诣,是台州史上较出名的文学家。但他最主要的成就还是在经学方面,代表作为《周礼故书疏正》、《仪礼古今文疏证》等,对郑注古今文的出处一一疏通证明,被王引之认为“于古人通假之义,颇有发明”,“非熟于谐声假借之例,不能有此”,是经学方面比较有影响的著作。
  齐召南虽官居高位,仍潜心学术,其藏书也是为了治学。他是一个大学问家,精习礼乐,融通经史,“于学无不博,自天文律历,以至山川疆域,险阻要隘, 了若指掌”。乾隆皇帝对他倍加赏识,说他是经学“礼乐之宗”,“真不愧为博学鸿词也”。秦瀛在序《宝纶堂文抄》时说:“次风先杰,天子知迂,其学之大者,乃在经史。文章经术,一时罕有伦比,识与不识,无不知有先生者。”他在地理学上也颇有贡献,著作《水道提纲》叙述翔实,资料凿实,体系严密科学,是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以来划时代的著作。
  戚学标虽一生官位不高,最高只做过涉县、林县知县,但他埋头典籍,勤奋好学,四十岁中进士后,依然昼夜苦学,“闭门抄书,手腕欲脱”。友人劝他注意身体,谓其“功名已粗就”,就没有必要如此勤苦读书了,但他认为读书的目的是明理,而非为了科举。因此藏书读书是其毕生追求。戚氏一生著述鸿富,其中《汉学谐声》是其训诂学方面的代表作。清著名学者、文学家李慈铭誉此书“辩证二徐(徐铉、徐锴兄弟)及孙缅《唐韵》之误,征引传注,精确为多”。是一部“征引最博”且具“独辟之论”的文字训诂著作。
  清代张之洞在《书目答问》的《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中所列清代台州籍学者中,藏书家就占了4人,他们是经学家、地理学家齐召南,经学家宋世荦,经学家、金石学家洪颐煊,小学家戚学标。
  (2)为培养人才之用一批有识的藏书家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他们藏书是为了教化风气,培育人才。其中又有所分化,有些是为了教育家族子弟,以使其能在科举考试中登榜题名。如宋朝黄岩蔡瑞积极入世,藏书为嘉惠学林之用。蔡瑞建读书堂于仙都岩,著名学者叶适《赠蔡茂材贯之子与》诗中说:“蔡家五千卷,藏向石庵中。”在《石庵藏书目》中,叶适说他藏书的始发动机为“念及族人多贫,不尽能学”,他就特为购书造房,“愿读者处焉”。同样潘日初的藏书动机也是为了让子孙有书读,“余买书千余卷,留于子孙看读”,其字条就贴在书橱上,以时刻警示后代,使其牢志不忘。
  正因为书对后代有教化之功,有些藏书家就产生了遗书给后人的想法。
  “遗金满籝,不如一经”,留下了书,就有了读书的条件,子孙就有望能从中受益,史上最著名的遗书例子就是徐乾学传书的故事。据载,一日徐乾学率子登楼,自问:“吾何以传汝曹哉?”指书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传是楼”遂名。
  台州藏书史上也不乏有类似想法的藏书家,比如吴子良认为,林师蒧虽死于布衣,然其遗于其子林表民的财产却是丰厚的:“书者,义理之会也。圣贤渊微, 古今谟宪,进而范俗,退而提身,取之书,沛如也,林君之所以遗逢吉,亦逢吉之所以遗其后也。”①明人谢铎“长留旧屐供山水,旋买新书寄子孙”也同样反映了这种心态。以书相传,是留给子孙最珍贵的遗产,其目的是希望后代子孙能从中受到启迪,或跻身仕途,或明白做人道理。
  有些藏书家理想更为宏大,是为台州社会培养人才。这类藏书家在中国历史上所见不多,在台州也只有寥寥数位。由于中国藏书楼的私有性,决定了只有很少一部分藏书家才能突破小农思想的束缚,达到这种境界,并身体力行地努力实践。但无论如何,这种思想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他为私密的藏书打开了广阔的利用空间,是私人藏书观念走向现代化的萌芽。在台州宋末元初时,黄岩人王所就是一位先锋。他藏书就是为了培育人才。他弃官隐居故里,筑建黄岩最早的书院———“南峰书院”,讲学授徒,远近求学者甚众。元朝建立后,朝廷下诏起用南宋旧官,听说王所的大名,马上派人上门相请,被他谢绝。之后,王所一直执教书院,以讲论经籍为主,旁及史书诗文,为黄岩培养了不少学子。王所曾先后购藏图书1950册,并编有台州最早的一本书院藏书目录《南峰书院书目》。元代王祎《万卷楼记》中有一段记载陈孚万卷楼的读书盛况,“东西两偏皆实以书,虚其中以为宾客之所登览,岁延名师,集弟子肄业于楼下”①,可见万卷楼对培养当地读书风气起到了很大的影响,藏书楼的建设就是为了方便读书,培养学子。王棻任职九峰书院时,曾购经籍数万卷藏于“名山阁”。他的咏怀诗有一句“左交许郑右程朱,要使海滨变邹鲁”,怀着“使海滨变邹鲁”的宏愿,王棻藏书的目的是为了教化众生,启迪后进。民国时期的屈映光,官浙江巡按使时,不忘家乡的教育事业,考虑到东塍塾中藏书缺乏, 乃私自出钱购买了大批书籍藏于其中。
  洪氏一族是临海大族,“自赵宋迄国朝,科第蝉联,宗支蕃衍”②。至清代愈显,自洪若皋下,出名者有洪枰、洪复煊、洪蒙煊,特别是清代中叶时出现了洪颐煊等名震一时的洪氏三兄弟,可谓荣兴之至。这里家族的荣兴离不开家族的教育。洪若皋建东壁书院(因楼上为藏书楼东壁楼而命名)的目的就是为了教育家族子弟。“初令就傅,既而自督,人授一经,俾足不窥户外,慈父犹严师。”为了使子孙读书有一个很好的环境,若皋放弃了“嚣纷浮竞”的南北山,酬应劳累的杭州城,特于山林水泽之间建藏书楼,“义取图书之府,日坐其中,朝经夕史,为子姓计”。其实教育本族子弟只是洪氏目的之一,洪氏更大的理想是为当地培养人才,他觉得“吾台人文衰歇”,“抑实吾辈之责”。下面这段话足可证明其真正目的: 先生建兹院不为子姓计,直欲鼓励后生,由乡而邑,由邑而郡,有开必先,无倡不和,凡有志者,群起而课其子弟,使吾台文运剥极而复,重光前哲,庶不负创建之意。而今家珍国器,萃于一堂,异时鹊起鲲腾,领袖多士,无疑也。若夫江山灵秀,献丽呈祥,寓目会心,以开发文人学士之才智,有非不才所及绘,而亦无取乎绘也。① “以开发文人学士才智为目的”,洪氏为台州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官至礼部右侍郎的齐召南就是其高足,加上洪氏家族中子弟的脱颖而出,真的使台州人才鹊起鲲腾了。
  (三) 兼藏金石书画,注重金石研究就藏品内容而言,藏书家所藏的有书籍、字画、牌版、鼎彝、金石等,有的还甚至收藏藏书印章等物。从藏书楼的本质来说,收藏书籍毕竟是第一要务,然因人的爱好不同,在收藏方面还是有所侧重的。如一些书画家可能收藏的书籍就不多,专以收藏字画为主,比如元代的柯九思,其最有成就的收藏就是一些古帖名画,尤其是对名画的鉴藏是最主要的。
  除专门的书画家收藏书画外,台州藏书家一般都以收藏书籍为主,在书籍收藏的同时,还兼藏碑版金石,而于金石之嗜,至近代,有愈演愈烈之势。
  金石因其带有历史印迹,很少被篡改,可以证经史,台州藏书家搜藏金石很大程度上也为了考证。因此注重金石搜藏与研究,可以看作浙东文化催生下的一个藏书特点。
  见之于史料的台州金石收藏记载很早就有,然真正的金石收藏形成气候应始于宋代。杨晨在《台州金石录》序中云:“吾台金石,始见于《复斋碑录》、《宝刻类编》、《舆地纪胜》、《诸道石刻》等书。而贾师宪兰亭八千,谢奕修金石千卷,亦一州之望,千载之美谈也。”②南宋的林师蒧也有收藏,所藏秘文古帖,断简残刻,有数千卷。
  及至清代,收藏金石碑版渐成一种风尚,台州收藏古砖之盛,与吴兴、宁波等地相及。“古砖近出浙中最夥。向闻吴兴、四明、武原各处,搜剔殆无遗矣。
  后遇六舟,始知临海亦多收藏者。”①临海藏书家对金石收藏充满热情,他们常常搜访不遗余力,如郭协寅“喜古今石刻,深山穷谷,必摹拓之为快”②。“子珍(黄瑞)诗文之暇,从事金石,既而深嗜之,研精覃思,不疲旦昼,积之数年,遂以掩其诗文之名。”③叶书喜好金石,得八块古砖,将书楼称“八砖书库”。金铭之“博雅好古,所居西溪草堂,聚书万卷,书画彝鼎充韧其间”④。宋世荦任扶风知县时,常与同乡彭顼一起访碑寻碣,临摹拓印。彭顼亦为临海人,字成彬,号云臣,在陕西扶风给宋世荦当幕僚时,“访东坡爱远亭遗迹,凡秦碑、汉碣,搜访靡遗”⑤。台州大藏家洪颐煊所藏金石书画更是丰富,有金石文字拓本275品,钟鼎彝器款识拓本163种,钱王铁券摹本1册,还有其他一些珍贵名画,洪颐煊不仅是藏书家,也可以算得上是文物收藏专家。陈春晖藏古砖很多,有三百余方,其中汉之永平、永元,吴之太平、天纪、宋之孝建,齐之隆昌,政多佳品。陈一夔,字卧楼,好搜罗金石,与宋心芝、洪小筠、陈寅东同以博雅称。李旭阳评其:卧楼好藏古砖瓦,能辨年代出处并记诗歌,亦好古中一大韵事也。台州其他地区亦多人收藏,如太平陈瑞图好古书画,精于鉴别,收藏唐碑宋椠、元明人名迹甚夥。仙居清代有张蕊宫,于杭、绍各郡得砖亦多。
  收藏家们嗜砖成“癖”,正如清临海陈春晖所言:“讲案余闲,毡椎从事,官衙冷落,古趣盎然。一日之摩挲,夏不知汗之浃,冬不知肤之裂,夫岂好之偏而嗜之癖哉。”⑥ 收藏家们每得金石,往往聚于一处,相互评鉴。陈春晖于《运甓录》序中回忆:“窃忆从前每得片,近则与同好开樽煮茗,共相欣赏,远亦邮寄拓本,互为品评,洵平生之乐事。”⑦与其有同好者有刘燕庭、冯柳东、张叔未、杜禾子、向右平、六舟上人、宋心芝、陈卧楼、陈左卿等一大批人,皆常聚众,以收集古砖为乐事,可见当时收藏风气之烈。
  清代藏书家收藏金石等物应与其时学术风气相关的。清代中期,汉学大兴,对汉儒的经典进行考据、训诂、校勘,进而阐发义理,利用金石考证是一重要途径。因为金石比较真实地记载了许多原始的珍贵的史料,可以为乾嘉考据学提供最真实的底本。古人事迹很多是靠金石流传下来的,加之古籍遭秦火,几乎无存,后代人求古文字,只有搜寻古人遗留下来的金石才能找到答案。
  此外,金石还可以考证郡邑的沿革,人物的彰隐,氏族的系望,官职的更置,以及陵墓、河渠、关隘古今兴废之迹,功绩之褒美、政俗之淳浇,均得因文以窥其概。① 收藏金石为的是方便研究,后来金石学渐成一门学问。台州藏书家在藏金石的同时,亦对之进行研究。如洪颐煊撰有《平津馆读碑记》、《续记》等,郭协寅撰有《临海金石录》,金铭之有《一砖斋砖录》,李诚之子李春枝撰有《历代金石录》,陈春晖撰有《运甓录》,叶书撰有《台州金石考》。
  黄瑞性嗜金石,著作尤多,有《天一阁碑目补正》三卷、《述思斋金石丛》不分卷、《全浙访碑录》六卷、《台州金石录》二十四卷、《临海金石考》四卷等。
  《天一阁碑目补正》三卷,因四明(宁波)范懋敏编《天一阁碑目》体例不齐, 黄瑞证以旧藏墨本及金石诸书,补其缺略,正其讹谬,汰续编之复出者,依此补入正编。第其年月,厘为三卷。后此书为鄞县郭晚香携去,允为授梓,今未见。
  《全浙访碑录》六卷,黄岩王维翰称此书“宏博绝尘,洵为必传”。
  《台州金石录》二十四卷。此书是黄瑞在洪氏《倦舫碑目》的基础上草创成书,后又经王棻、杨晨等人补订成书,收录了台州从汉代到元代的金石。吴兴刘承幹刊入《嘉业堂丛书》。(今天津图书馆藏有此书,上有考古学家罗振玉序,著名学者江阴缪荃孙手校) 《临海金石考》四卷。此书因嘉靖康熙二邑志,并缺金石,乾隆省志复存佚不分,因仿施宿《嘉泰会稽志》、徐硕《嘉禾志例》,略著其目,其有目无碑,成碑存不及见者,则别为阕访一卷。复经叶书重加补订,临海县志一门,极称美备。
  后因总纂何叔堂,与分纂朱秀夫,意见相左,金石竟全摈斥,亦足慨矣夫!台州藏书家对金石收藏研究,以台州本地的为主。“迨至寰宇访碑,两浙著录,因地僻远,采记无多。”①很多金石是藏书家亲自去山中采得的。郭协寅“喜古今石刻,深山穷谷,必摹拓之为快”②。叶书“酷好金石,断碣残碑,深山穷谷,摩写殆遍”③。黄瑞《撰台州金石录》,搜罗浩博,秋籁阁原藏金石榻本及古砖甓甚多。他经常去山中访碑,并绘有《空山访碑图》。其《秋籁阁诗略》中,有《自题空山访碑图诗》一首,诗云:“寒鸦齐上墓门飞,碧涧新凉透葛衣。一路蝉声斜照里,六朝松下访碑归。”④深山访碑之艰辛如此,可藏书家们却乐此不疲, 其对藏书的执着精神真是可敬可叹。

附注

①何奏簧. 民国临海县志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422 ②同上 ③项士元浙江历代藏书家考略[J].文澜学报.1937(01) . ① 何奏簧.民国临海县志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460 ①项士元 浙江历代藏书家考略[].文澜学报,193701) ②王莱. 光绪仙居县志[M].上海:上海书店,1993; 208 ③胡平法.书山雪泥香[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 205 ④同上 ⑤胡平法. 台州历代私家藏书特点说略[J].台州学院报.200502): 27 . ① 项士元.台州经籍志[M]卷十七.上海:广文书局,1969 ① 何奏簧.民国临海县志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307 ①林表民,谢铎.赤城集赤城后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384 ②何奏簧.民国临海县志上[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272 ①何奏簧.民国临海县志上[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272 ②宋慈抱.两浙著述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1236 ①何奏簧, 民国临海县志下[M],北京:文史出版社,2006: 443 ②何奏簧 民国临海县志下[M].北京;文史出版社,2006; 411 ③宋慈抱. 两浙著述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1483 . ④何奏簧. 民国临海县志下[M].北京:文史出版社,2006; 141 . ⑤同上 ⑥何奏簧. 民国临海县志下[M].北京文史出版社,2006, 442 ⑦同上 ① 王桂平.清代江南藏书家刻书研究[M].苏州:凤凰出版社,2008:118 ①宋慈抱.两浙著述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1236 ②何奏簧.民国临海县志下[M].北京:文史出版社,2006:411 ③何奏簧.民国临海县志下[M].北京:文史出版社,2006:146 ④项士元.秋籁阁之残影[J].浙江图书馆馆刊,1935(6)

知识出处

台州藏书史

《台州藏书史》

本书一是论述台州私人藏书。该部分以时代为主线,上溯两宋,下迄近代,结合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先对当今台州市境内的私人藏书家群体,分别从个体上进行探讨和研究。接着从总体上,对台州私人藏书文化进行解读,总结出台州私人藏书的五个特点,并结合当今形势,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论述台州其它藏书。以佛道藏书为主,兼及官府和书院藏书。对台州最主要的道观寺院的藏书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台州佛道藏书的内容及来源进行分析。尤其是佛寺藏书,因其对日韩佛教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书还特地列出一章节详细介绍台州与日韩的书籍交流,以作为台州与这两国文化交流的参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