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韦羌山上发现了崖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文物考论》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2129
颗粒名称: 仙居韦羌山上发现了崖刻
分类号: K879.42
页数: 2
页码: 130-131
摘要: 根据周廷尉蜡摹之后亦不识其义这一点,笔者推测,韦羌山上的崖刻至少不是当时流行的文字,很有可能是一种抽象性很强的岩画。
关键词: 岩画 石刻画像 中国

内容

台州最早的府志宋《嘉定赤城志》卷二十二《山水门》四“韦羌山”条云:“韦羌山,在县西四十里,绝险不可升,按《临海记》云:‘此众山之最高者,上有石壁,刊字如蝌蚪。晋义熙中周廷尉为郡,造飞梯以蜡摹之,然莫识其义。俗传夏帝践历,故刻此石。’其后守阮录携吏民往观,云雨晦冥,累日不见而旋。”《万历仙居县志》卷二也记载类似内容:“韦羌山,县西45里,险绝难升,上有石壁刻有蝌蚪篆文。晋义熙中,周廷尉领郡,造飞梯以蜡摹之,莫识其义。后,守阮录携众往观,云雨晦暝,累日不见。”①据此可知,最早在东晋义熙年(405—418) 之前,仙居韦羌山上即已发现了崖刻,这一消息也传播到郡治。一位姓周的廷尉来守郡时,对此颇感兴趣,专程实地考察,由于山高路陡,难以攀升,竟造飞梯,以蜡摹拓。根据周廷尉蜡摹之后亦不识其义这一点,笔者推测,韦羌山上的崖刻至少不是当时流行的文字,很有可能是一种抽象性很强的岩画。否则, 作为有文化知识的周廷尉是能够辨识其义的。国内有些专家也认为韦羌山上的所谓蝌蚪文实际上是一种岩画。岩画专家盖山林著的《中国岩画》一书中, 就将它列入中国岩画分布图②。后来郡守阮录又携吏民到实地考察,但终因云雨晦暝,在山上停留了数日,无功而返。查宋《嘉定赤城志》卷八《秩官门》一“历代郡守”条可知,阮录任临海郡守为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可见自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年,郡内一直有许多有识之士对仙居岩画十分感兴趣,他们不畏山高路险,亲临考察,其探索不止的精神令人感动。北宋庆历八年(1048) 至皇祐四年(1052)间,陈襄任仙居县令。他是一位对仙居文教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好官,堪称“仙居文教之祖”,任职四年期间,他深爱仙居的山水,“于山水兴复不浅”①,曾相继登览韦羌山、南峰山、石牛大兴寺,并留有诗作。其《韦羌山》诗共六首,第一首云:“去年曾览韦羌图,云有仙人古篆书。千尺石岩无路到,不知科斗(蝌蚪)字何如。”②可见陈襄是在征考了有关韦羌山的地方文献后,到实地进行考察的,无奈石岩千尺,无路可通,难识其面,憾憾而返。

知识出处

台州文物考论

《台州文物考论》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包括:先秦史记、青铜文化、佛道遗存、岩画石雕、墓葬墓志、谈人说物、文史札记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