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土情况及形制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文物考论》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992
颗粒名称: 一、出土情况及形制特点
分类号: K876.41
页数: 3
页码: 63-65
摘要: 2001年4月11日傍晚,浙江台州市路桥区文物办获悉峰江街道山后许村村民在梅屿山顶建造凉亭掘土时发现了一批文物,三件青铜器已被民工带回住处。文物办同志立即奔赴现场,并连夜追回文物;次日早上他们重返现场, 在已经遭到人为破坏的出土地点勘探调查,在离地表0.6米—1米深处的地层采集到一批石器和陶器残片,部分残片经过整修可复原。此后不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元甫先生也来实地考察,据他后来回忆,山顶上施工过的地方范围不大,似有文化层。梅屿山出土的3件青铜器及其他文物,现为路桥区博物馆收藏。
关键词: 铜器 考古 中国

内容

2001年4月11日傍晚,浙江台州市路桥区文物办获悉峰江街道山后许村村民在梅屿山顶建造凉亭掘土时发现了一批文物,三件青铜器已被民工带回住处。文物办同志立即奔赴现场,并连夜追回文物;次日早上他们重返现场, 在已经遭到人为破坏的出土地点勘探调查,在离地表0.6米—1米深处的地层采集到一批石器和陶器残片,部分残片经过整修可复原。此后不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元甫先生也来实地考察,据他后来回忆,山顶上施工过的地方范围不大,似有文化层。梅屿山出土的3件青铜器及其他文物,现为路桥区博物馆收藏①。这3件青铜器的形制特点是: 1.青铜戈 短胡,细长援体,近援末延展成胡,阑残。援体残长19.2厘米,胡宽3.6厘米。
  2.青铜短剑 剑身叶状,剑身后端有凸脊与剑茎相通,形似矛之銎管,銎口略残。无格,圆空茎。茎上端铸一对扉耳作为自然分界,扉耳已残。全长20 厘米,刃宽2.2厘米。
  3.青铜斧 正面呈弧形,背面略平,直体,狭刃,长方銎。残长13.6厘米, 刃宽5.7厘米,厚2.2厘米。
  2009年2月25日、4月21日,温州市瓯海区仙岩镇穗丰村村民在该村杨府山修路、建房时,先后两次共发现青铜鼎一组3件。瓯海区文博馆接到报告后,立刻组织人员到现场调查处理。杨府山,位于瓯海区仙岩镇穗丰村,海拔高度53.8米,地处瓯海的东南端,南邻瑞安,北距温州城区20公里。2003年在山顶建造公园时发现一座西周时期土墩墓,经考古人员科学发掘,出土铙、鼎、簋、剑、戈、矛等一批青铜器和玉器①。这两次青铜鼎出土的地点位于杨府山西南侧一山腰处,距2003年在该山山顶发现的西周土墩墓约60米。青铜鼎出土于一较陡的山坡处。第一次发现的两件青铜鼎,位于约2米宽的道路范围内已裸露的高低不平的倾斜状岩石层上。后经考古人员考察和清理,未发现墓葬迹象。据现场民工告知,与两件青铜鼎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些陶器,大多已残碎,但采集后大多可复原。第二次发现的一件青铜鼎,在第一次青铜鼎出土地点西北侧约2米处的一高低不平的岩石上,高于第一次出土点约0.5 米。经清理,也未发现墓葬迹象。出土的青铜鼎及陶器现为瓯海区文博馆所藏②。这3件青铜鼎的形制特点是: 胎壁均较薄,锈蚀严重,除第二次发现的青铜鼎残片上略见纹饰外,其他器表纹饰均已脱落不清。器体残损严重,外底部都留有烟熏痕迹,保存状况很差。第一次出土的青铜鼎,其中一件属釜形鼎,出土时两足已断,口沿也已残。
  口沿外折,立耳对称,深腹,圜底,三鼎足为细长兽蹄形。在与三足相对应的位置,各有一条锯齿状扉棱由口沿直抵足中部。上腹部纹饰虽因锈蚀脱落不清, 但部分浅浮雕还是隐约可见。由扉棱分隔的三个区域的上腹部,各饰乳钉纹两个。该鼎口径约19厘米、腹深13.6厘米、高24厘米。另一件鼎器形已经变形,且残损严重,锈蚀较甚,足尖残断。仔细辨别器形,当属盆形鼎,口沿外折,腹部较浅,残存部分尚可见浅浮雕纹饰痕迹,圜底,底设中空三柱形足。腹深约13厘米、残高23.8厘米。第二次发现的青铜鼎器形较大,但残损锈蚀更严重,器形不明,二足残。从残存的器体及残片观察,该鼎口沿平折,较宽厚, 立耳为半环形绞索状,腹部较浅,饰云雷纹、兽面纹,圜底,下设三足,矮兽蹄形。在与三足相对应的位置,各有一条锯齿状扉棱由口沿直抵足中部。鼎残高32厘米。

附注

① 台州市路桥区文化体育局:《路桥史话》,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第2页。 ①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瓯海杨府山西周土墩墓发掘报告》,《文物》2007年第11期。 ② 温州市瓯海区文博馆:《温州瓯海杨府山出土三件西周青铜鼎》,《东方博物》第36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知识出处

台州文物考论

《台州文物考论》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包括:先秦史记、青铜文化、佛道遗存、岩画石雕、墓葬墓志、谈人说物、文史札记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