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图书馆
台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台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历史文献上的微茫信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文物考论》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954
颗粒名称:
一、历史文献上的微茫信息
分类号:
K22
页数:
5
页码:
40-43
摘要:
仙居一境,考其历史沿革,先秦时期先属瓯地,后属东越。具体地说,根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夏、商、周、东周春秋,县境所在,皆为瓯地,战国时期始为东越地。
关键词:
古代史
中国
先秦时代
内容
仙居一境,考其历史沿革,先秦时期先属瓯地,后属东越。具体地说,根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夏、商、周、东周春秋,县境所在,皆为瓯地,战国时期始为东越地②。
历史上的瓯族与越族曾经是有着千丝万缕亲缘关系的民族,对于它们的文化渊源,已有学者作过积极的探索,如温州瓯海区文博馆黄舟松先生曾撰有《先秦瓯族史初探》一文,认为瓯族源于越族,“根据考古学界研究,作为南方文明源头的良渚文化在距今4000年左右突然中断。笔者推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良渚文化的古越先民在家园环境严重恶化竟至无法生存的情况下,向周边地区迁移便成为必然的选择,由于他们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所到处皆可成为当地的主导族群。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或北上争霸中原,或南下、西进、东迁都是有可能的。笔者认为,可能性最大的情况,是古越先民从此广泛流布于南方各地,形成后来的百越民族(作者原注:笔者认为这个假设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那么,向东南沿海迁移到浙南这一片相对封闭犹如‘瓯’形的近海岛屿和海滨山地上来的这一支,就演变成极富海洋民族特征的瓯族。”①但是瓯族后来还是被于越族所融合、同化,黄先生是这样推测的: “据《史记·越世家》记载,周显王三十六年,楚威王七年(前333),楚威王破越国,杀越王无疆,越国亡,越王子孙纷纷率民南下,‘滨于江南海上’和‘走南山’,部分散居在瓯、闽、粤等地。此后越王子孙在浙南、福建分别立国,至秦以后的历史,便再也见不到瓯族的影子了。那么瓯族为什么会突然消失呢?笔者认为,在强悍的于越族的逼迫下,瓯族人极有可能分散求生。…… 少数留居山地和海岛的瓯人则不得不臣服于占据了他们家园的新移民然后逐渐被同化。”② 根据以上的引述,笔者认为,既然瓯越两族具有相当复杂的渊源关系,那么在论述先秦瓯越历史的时候,不宜将它们分开来,否则于事理多有乖违,于叙述多有不便。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将瓯、越两族作为一个族群整体来考察、论述。
由于仙居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先秦时期仅是瓯越小方国的属地,其不为外界所知,不为正史所载。有关先秦时期整个瓯越族的文献记载,仅有寥寥数条: 1.《山海经·海内南经》:“海内东南陬以西者,瓯居海中。”郭璞云:“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歧海中也。” 2.《逸周书·王会解》:(商汤时期),“伊尹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臣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沤,……正南瓯、邓、桂国、产里、百濮、九菌……’” 3.《逸周书·王会解》:“东越海蛤,瓯人蝉蛇,蝉蛇顺食之美。”晋孔兆注: “东越,瓯人也,蛇特多,以为上珍。” 4.《逸周书·王会解》:“且瓯文蜃,其人玄贝,海阳大蟹。”宋洪迈《容斋续笔》卷十三《汲冢周书》谓:“东瓯为且瓯。” 根据以上几条记载,我们可以初步探知先秦瓯越族人的一些历史信息: 1.根据郭璞所说东瓯本在岐海中,结合《说文解字》关于岐字“从山从枝, 有山之枝之意”的解释,目前学术界对“岐海”的通常解释是沿海的海湾、海峡、岛屿,可以大体考定瓯越族人生活于海湾与海峡之间。
2.孙诒让在《温州建置沿革表引》中说:“夏为瓯,殷为沤,周为欧,实一字也。”可见“沤”是商代对瓯族的称呼,“沤”从水,表明古代瓯族生活在大海里。
“越沤”并称,说明越族与瓯族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正东”、“南瓯”,说明瓯越等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域在华夏民族的东南方。
3.瓯越族人的特产为蝉蛇,并以此为上珍美食。从温、台一带的传统饮食习惯看,此处的“蝉蛇”应理解为“黄鳝”。
4.瓯越族人曾经出产过一种名为“文蜃”的海产品。
从以上种种历史迹象看,瓯越族基本上是一个海洋民族。
但是考察瓯越族地区的历史地理环境,“瓯居海中”或“瓯人是海洋民族” 的观点,至少是不甚妥当的。有关这一学术课题,有的专家已经作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观点。如温州文物保护考古所梁岩华先生曾撰有《“瓯居海中”考》一文,他认为“瓯居海中”指的可能是生活在海岛或以海岛为主要居住地的部分瓯人,而非全部瓯人。“瓯居海中”非瓯人居址全貌①。以仙居地区为例,境内南、西、北三面环山,遍布崇山峻岭,间有河谷平地,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为多山的内陆腹地。此一境况,岂能用“瓯居海中”一语概括之?仅有的几条有关瓯越族的记载难以反映仙居先秦时期的文化面貌,我们只能将目光重新投回仙居本土。传统的做法还是搜寻地方性历史资料,也许从中能够找到一些历史信息的蛛丝马迹。功夫不负有心人,笔者还真的找到了虽然很短小但却十分珍贵的一条史料。
《嘉定赤城志》“仙居韦羌山”条记载:“韦羌山,在县西四十里。绝险不可升。按《临海记》云:‘此众山之最高者,上有石壁,刊字如蝌蚪。……俗传夏帝践历,故刻此石。”①这是一条有关韦羌山上蝌蚪文崖刻的记载,笔者关注的是“俗传夏帝践历,故刻此石”这一片言只语,虽然短小,却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此处“夏帝”,当为大禹。说明先秦时期,仙居境内也流传着大禹的神话传说,考《临海记》,为南朝刘宋孙诜所著,笔者推测,至迟在南朝宋,这一“夏帝践历”的神话传说仍广泛地传播于古老的瓯越腹地,那么其产生的时代应该更早。关于禹的神话传说,越文化研究专家陈桥驿先生有极高明的论断,他在《越文化研究四题》中说:“在越人的史前文化中,最最伟大而意义深远的,是他们在海进时期的特殊地理环境中所创造出来的禹的神话。”②关于大禹神话的产生背景,陈先生另在《越族的发展与流散》一文中也有所论证:“越族居民在会稽、四明山地的山麓冲积扇顶端,俯视这片茫茫大海,面对着这块他们的祖辈口口相传的、如今已经为洪水吞噬的美好故土, 当然不胜感慨。他们幻想和期待着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神明,能够驱走这滔滔洪水,让他们回到祖辈相传的这块广阔、平坦、富庶美丽的土地上去。”③可见大禹的神话传说与地理学上的“海侵”说有关。关于地质史上的“海侵”现象,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已不少,通常引用的是王靖泰、汪品先的《中国东部晚更新世以来海面升降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一文④,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 我们知道,最近一次海侵的高峰时期在距今约6000年前,浙南的灵江、瓯江及飞云江下游河口附近曾经发生过局部海侵现象。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那些居于海湾与海峡之间的瓯越先民一部分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离乡背井流散到瓯越内陆腹地的崇山峻岭之间。笔者推测,一部分瓯越先民循着灵江上溯,来到了仙居永安溪畔,或居于高山丘陵,或居于河谷平原,与当地土著先民一起继续繁衍生息。正如陈桥驿先生所论证的那样,他们虽然蛰居于瓯越内陆腹地,但仍缅怀故土,希望伟大的神明大禹治好水,让他们重返家园。于是在这瓯越内陆腹地的仙居境内也产生了“夏帝践历”的神话传说了。地方文献中的“夏帝践历”的神话,仅是片言只语,没有更详尽的记载,其历史信息确实有点微茫,但是若将它与地质史上的海侵现象结合起来看,还是隐隐地透露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对考察仙居境内的先秦瓯越族的历史文化,不无启迪之处: 1.韦羌山上的蝌蚪文,其具体风貌、文化内涵,千百年来扑朔迷离。根据大禹神话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笔者认为其刻制年代为史前,作者当为瓯越先民。
2.仙居境内的瓯越土著先民由于海侵现象,曾经与居于海中的那一支瓯越族人结为亲缘关系。它们身上各自的海洋文化特征与山地文化特征互相交融,然后逐渐同化,成为今天仙居地域文化的特质部分。
附注
①黄舟松:《先秦瓯族史初探》,载《东方博物》二十二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0页。 ②同上。 ① 梁岩华:《“瓯居海中”考》,载《东方博物》第二十一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85— 87页。 ①《嘉定赤城志》卷第二十二《山川门四》,徐三见点校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第328页。 ②载车越乔主编《越文化实勘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2005年,第9页。 ③陈桥驿:《吴越文化论丛》,中华书局,1999年,第46页。 ④载《地理学报》第35卷第4期,1980年12月。
知识出处
《台州文物考论》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包括:先秦史记、青铜文化、佛道遗存、岩画石雕、墓葬墓志、谈人说物、文史札记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