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图书馆
台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台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瓯越族先民的“尚高”意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台州文物考论》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926
颗粒名称:
一、瓯越族先民的“尚高”意识
分类号:
K851
页数:
2
页码:
28-29
摘要:
首先与他们所处的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有关。
关键词:
文化遗存
考古学
中国
内容
首先与他们所处的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有关。
法国著名政治理论家和历史学家波丹认为,人们由于所居住的自然环境不同,性格和心态也发生很大差异②。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也认为:“人类的生态与自然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文化正是这一过程的历史凝聚。”③因此,笔者先从地理因素着手观察瓯越先民的日常生活状态。
瓯越先民的地理环境,《山海经》、《逸周书》、《临海水土志》等古籍有零星记载。
《山海经·海内南经》载:“海内东南陬以西者,瓯居海中。”该记载是古代瓯越民族见诸华夏古籍的最早记载之一,在论及瓯越古史(尤其是先秦史)时常见引用。“瓯居海中”一语,说明了瓯越先民的总体生活环境。《临海水土志》为三国孙吴时的沈莹所著,书中的下面一段话,更详尽地体现了瓯越先民所处的环境状况和当时的风土人情:“安家之民悉依深山,架立屋舍于栈格上,似楼状,居处饮食、衣服被饰与夷州相似。父母死亡,杀犬祭之,作四方函以盛之尸,饮酒歌舞毕仍悬着高山岩石之间,不埋土中作冢墩也。今安阳,罗江县民是其子孙也。”④。这一段话留给我们的历史信息是:瓯越先民的一部分是居于沿海内陆的深山之中的,其环境是多雨潮湿,故“架立屋舍于栈格上,似楼状”。他们喜欢择高而居的生活情状由此可见。又从“饮酒歌舞毕仍悬着高山岩石之间,不埋土中作冢墩也”这句话中,我们可以考察到,瓯越一带先秦时期也有悬棺葬,他们喜欢择高而葬的情形也由此可见。从实际功用看,先民们的择高而葬,是为了使墓葬环境保持干燥,所以一般都选在山顶或山脊造墓,因此,笔者认为,他们的“尚高”意识首先是由南方地区的低洼潮湿的自然环境决定的。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也证实了这一点。200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玉环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开展玉环三合潭遗址的发掘。
在400多平方米的发掘范围内,成片的木构建筑遗迹发现于距地表1.5米深的地层里。据分析,这些建筑基础遗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干栏式建筑遗迹,并可区分出3个相对独立的建筑单元,其中F1建筑面积达50平方米①。
我们知道,干栏式建筑是上古时期南方百越先民所创的一种建筑形式,瓯越先民作为于越的一支,也喜筑干栏而楼居,显然,这是由本区域的生存环境所决定的。
瓯越先民的“尚高”意识,还与此地的人文环境的独特性有关。因为“地理环境只能是一种必要的或有限的条件。……自然毕竟是一种被动存在,应该由人类来决定。他们是否打算,并以什么方式来利用它”②。民俗风情是体现一个地域人文环境的十分重要的因素。瓯越之地的民俗风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明王士性《广志绎》记载这一带的风俗云:“其俗犹朴茂近古。”③因此,崇拜图腾、崇尚巫鬼、崇拜自然等原始宗教意识(这之中,比较突出、比较普遍的当然还是“崇天”、“尚高”意识)比较强烈,先秦历史文献中对这方面的记载很难找到,但后世的一些史书零星透露了一些消息,《史记·封禅书》记载:“昔东瓯王敬鬼。”《隋书·地理志下》称临海郡在内的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而“信鬼神,好淫祀”。这些记载虽不是直接反映瓯越先民的原始宗教意识,但从史书记载的这一带区域的民间信仰中,还是可以窥见先秦时期瓯越先民的比较强烈的原始宗教意识的。因为一个地域的人文环境具有很强的传承性,更何况先秦时期直至隋唐该区域的地理环境一直相对封闭,民俗风情相对稳定。
附注
②〔法〕波丹:《论共和国》,转见于〔英〕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653页。 ③〔美〕克莱德·克鲁克洪著、高佳译:《文化与个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7页。 ④ 沈莹撰、张崇根辑注:《临海水土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页。 ①孙国平:《玉环三合潭遗址》,载《浙江考古新纪元》,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54页。 ②〔美〕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75页。 ③ 王士性:《广志绎》卷四,周振鹤点校本,中华书局,2006年,第269页。
知识出处
《台州文物考论》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包括:先秦史记、青铜文化、佛道遗存、岩画石雕、墓葬墓志、谈人说物、文史札记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