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图书馆
台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台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 内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瓯丛考》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769
颗粒名称:
(一) 内城
分类号:
K878.3
页数:
3
页码:
375-3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温岭大溪东瓯古城遗址调查与试掘报告。
关键词:
文化遗址
发掘报告
内容
1. 东墙位于里宅村村委办公楼与小学之间南北一线,其南头迄今保存隆起比较明显的一段,保存南北长度约70、东西宽近9、地面高约1.5米。2002年调查时曾对此段城墙进行过解剖试掘。探沟(T3)东西横向布设,长13、宽3、深至1.6米见生土。根据土质土色的不同,堆积共分5层(图三): 第1层:耕土层,灰黑色土,厚15—60厘米。
第2层:灰黄色土,厚0—30、深60—110厘米,仅见于探沟西部,内含少数宋代青瓷片。
第3层:黄白色土,厚0—30、深110—140厘米,仅见于探沟西部,安全压于第2层下,其底部直接压在生土面上,未见包含物。
第4层:黄色土,内含较多卵石块,结构较紧。厚20—90、深30—170厘米,分布于探沟中部和东部,西部呈斜坡状,未见包含物。
第5层:褐黄色土,土质较纯净,结构紧实,基本无石块。厚25—45、深80—160厘米,整层厚度大体接近。分布于探沟中部偏东,完全叠压于第4层之下,东西两端呈斜坡状,分布宽度小于上面第4层。该层也未见包含物,仅见少量红烧土颗粒。
第5层下为生土。
根据堆积状态和出土物分析,第1、2层分别应为现代和宋代扰乱层,第4、5两层无论是安全上下叠压和下层宽度小于上层的堆积形态,还是土质纯净、结构紧实、不见包含物的特点,都明显出应该是原来的城墙堆筑土。
2. 南墙南墙位在里宅村小学南围墙与现今新“徐偃王庙”东西向一线,庙之西侧尚有一段地面明显隆起,宽约10、高1米余。其他部位仅存城墙夷平后形成的上下(北南)坡高低坎,下坡面的南向坎壁上,褐黄色的城墙筑土显得比较明显。
3. 西墙西墙在位于大岙村与横后村之后的南北向一线,这里地面上保存有整个城址中保存最好的一段城墙,保存长度约60、宽7米,高出地面1米余。沿着现存城墙的西侧,是大岙与横后两村之间的南北向村道,据村民反映,此村道位置原先也是城墙,早年被挖低改成道路。2002年调查时也曾对此段城墙经过探沟解剖试掘。探沟(T6)东西长7、南北宽4米。堆积可分五层(图四): 第1层:现代表土层,黑色土,较杂乱,顶部因耕作而平坦,中、西段厚度较均匀,东段厚达150厘米,直接叠压在生土层上,这部分是现代村民修石坎补筑上去的。
第2层:红褐色土,含较多卵石。厚0—95、深45—150厘米。仅见于探沟东半部,堆积呈自西向东的倾斜状,土中偶见红烧土粒,出土西汉时期的方格纹印纹硬陶片一块。
第3层:黄白色土,含较多碎石块,结构坚实。厚25厘米左右,深45—70 厘米。仅见于探沟西半部,土层堆积平整均匀,土质纯净,未见包含物。
第4层:黄褐色土,较纯净,含少量碎石块,结构不如上层坚实,但仍较致密。堆积厚度均匀一致,厚50厘米左右,深70—120厘米。平行分布于探沟西半部,完全叠压于3层之下,东端边缘被2层所压。出土西汉时期方格纹印纹硬陶片一块,未见其他遗物。
第5层:黄色土,较纯净,结构松软,有灰土杂其间。堆积厚度均匀一致, 厚50厘米左右。平行分布于探沟内绝大部分范围,层面和底部均较平整,完全叠压于4层之下。除偶见零星红烧土碎粒外,不见其他包含物。
第5层下为生土。
根据各土层的土质土色、堆积相和结构状态,以及包含遗物情况,可以判定第2—5层应是原先的土筑城墙堆积土。其中第5层结构较松软,气孔较多,土色偏灰,可能是当时的地表土,但第2层土斜向压在该层的东端斜坡面上,表明人们是经过平整后,已把它作为城墙的一部分来利用。第3、4、5各层的层面和底面均较平整,4、5两层的厚度又均在50厘米左右,显示出当时城墙是逐层平向堆筑的过程。第2层斜向堆筑的特点与其他几层有明显区别,不排除有后来补筑的可能性。
4. 北墙位在里宅村村民叶亨清住房位置的东西向一线,据叶亨清反映,其房子当时就是扒平城墙后建造的。目前,其房子西面的空地上,还有一段城墙保存比较明显,保存长度约90、宽10—15、地面以上高近1米。
知识出处
《东瓯丛考》
本书分五卷,内容包括东瓯史脉考、东瓯分治考、东瓯宗教考、东瓯儒学考、东瓯风物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