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东瓯指称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瓯丛考》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721
颗粒名称: 四、东瓯指称考
分类号: K289
页数: 3
页码: 322-324
摘要: 从史料看,东瓯亦有广义、中义、狭义三指:广义指秦闽中郡范围;中义指西汉初期的东瓯国,即今台州、温州、丽水三地;狭义为温州。在《廿五史》的34篇“东瓯”史料中,绝大部分是重复《史记·东越列传》中“东瓯”的指称。在《宋史·天文志四》中,“东瓯五星”已作为天文名词。在《明史》中,“东瓯王”已作为平定浙闽沿海的信国公汤和的谥号。而在《四部丛刊》及福建古方志中,尚能看到东瓯广、中、狭义三指。在《四部丛刊》与《廿五史》中,确实有不少“东瓯”(含注解)词频,指称永嘉与今温州。因“东瓯”指称温州,与“瓯越”指称温州相类,故不赘举。温州地处瓯江之东,应称“瓯东”,才恰如其分!
关键词: 东瓯 研究 文化史

内容

从史料看,东瓯亦有广义、中义、狭义三指:广义指秦闽中郡范围(相对西瓯而言);中义指西汉初期的东瓯国,即今台州、温州、丽水三地;狭义为温州。
  在《廿五史》的34篇“东瓯”史料中,绝大部分是重复《史记·东越列传》中“东瓯”的指称。在《宋史·天文志四》中,“东瓯五星”已作为天文名词。在《明史》中,“东瓯王”已作为平定浙闽沿海的信国公汤和的谥号。而在《四部丛刊》及福建古方志中,尚能看到东瓯广、中、狭义三指。
  第一类:广义的东瓯,指秦闽中郡或《史记·东越列传》范围。
  今东瓯学界对“东瓯”有两种指称:一是指东瓯国,即今台州、温州、丽水三地。二是因受东晋郭璞《山海经》“瓯注”影响,指称温州。而闽中福州等地曾称“东瓯”,似乏提及。
  《路史·国名纪丁·闽越》注引《开元录》云:“闽川,越地;即古东瓯。今建州亦其地,皆蛇种,有五姓,谓黄林等是其裔。” 明黄仲昭《(弘治)八闽通志》(卷二)《郡名(邑名附)》:“东瓯,注:旧《经》: 闽越地,即古东瓯;今建(州)亦其地。”“建宁府东瓯,注:本《志》:府城东南有东瓯城。吴王濞世子驹,发兵围东瓯,即此。”“邑名,瓯宁县亦以东瓯城得名。” 《(弘治)八闽通志》(卷八十)《古迹》:“建宁府建安县东瓯城,在府城东南十里, 汉吴王濞世子驹,发兵围东瓯,即此地也。” 清金2、郑开极《(康熙)福建通志》(卷六十一)《古迹》:“建宁府建安县东瓯城,在南十里。按《史记》:孝惠三年,立闽越君摇为东海王,都东瓯。而建宁之东瓯,即摇所筑,因从其号。亦名以东瓯城。《广舆记》亦云:‘建宁有东瓯城’。” 上述记载,虽不乏商榷之处,但福州等地,历史上曾有“东瓯”之称,当为事实。此处“古东瓯”,即为秦闽中郡与东越。宋陈傅良(温州瑞安人)、梁克家在《淳熙三山志·叙州》指出:“司马迁作《东越传》,总闽越、东瓯为名。立为东越王者,尽王此闽越、东瓯之地也。自秦以会稽郡之南,皆为闽中郡。汉高(祖)、惠(帝)始分为二……盖汉唯有东越、南越,此则‘东越’其统名也。” 第二类:中义的东瓯,指西汉初期的东瓯国(今台州、温州、丽水三地)。
  中义的东瓯指称,无论是《四部丛刊》,还是《廿五史》,其数量最多。在《四部丛刊》“东瓯”词频220条中,除明末张楚叔、张旭初《吴骚合编》(23条)及《雍熙乐府》(18条)共41条南曲曲名“东瓯令”外,80%以上是指东瓯国。在《廿五史》的34篇“东瓯”史料中,近20篇是指东瓯国。
  《四部丛刊》中《前汉纪》:“(惠帝)三年夏五月,立闽越君繇为东瓯王。初, 繇与诸粤,俱佐诸侯伐秦,繇功未录,故立为王,都瓯东,号东瓯。”《资治通鉴》: “(惠帝三年)夏五月,立闽越君摇为东海王。摇与无诸,皆越王句践之后也。
  从诸侯灭秦功多,其民便附,故立之。都东瓯,世号东瓯王。” 从《四部丛刊》、《廿五史》有关“东瓯”记载看,绝大部分是《史记·东越列传》中“东瓯国”的延用。南宋诗人孙因(慈溪人)的《越问·舟楫》(《嘉泰会稽志》卷八)诗,倒是一首难得的“汉武救东瓯”史诗: 越人生长泽国兮,其操舟也若神。有习流之二千兮,以沼吴而策勋。
  寻笠泽以潜涉兮,北渡淮而会盟。擅航乌之长技兮,水犀为之逡巡。浮海救东瓯兮,有握节之严助。治船习水战兮,荣长锦于买臣。渡浙江而誓众兮,会稽之内史。率水棹以拒战兮,凌江之将军。坐大船若山兮,公苗山阴之杰。泛波袭番禺兮,季高永兴之人。想万艘之并进兮,纷青龙与赤雀。风帆倏忽千里兮,驾巨浪如飞云。今竞渡其遗俗兮,习便駊以捷疾。
  观者动心骇目兮,相杂袭如鱼鳞。客曰盛哉舟楫兮,他郡孰加于越;然而济或不同心兮,请置此而新其说。
  诗中回顾了汉武帝“浮海救东瓯”、“浮海除东越”的历史,并提出“龙舟竞渡”是越人“舟车楫行”之遗俗,“今竞渡其遗俗”。而从“竞渡”中悟出“济不同心”,就难以取胜之真谛。以隐喻东瓯、闽越、南越之“兄弟阋于墙”,而导致覆国灭顶之灾。
  以东瓯指称台州、丽水的大都见于地方志中。历代台州、处州(丽水)府志、县志的沿革部分均有记载,指称处州(丽水)的兹不赘举。
  方志外指称台州为“东瓯”的或见于唐宋典籍。唐《寒山子诗集·丰干禅师录》:“(闾丘胤)到任丹丘(按:指台州)。迹无追访,贤人隐遁,示化东瓯。
  唯于房中壁上书曰:‘余自来天台,凡经几万回,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 《宋史·隐逸传下·徐中行传》(卷四百五十九)朱熹题诗:“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 第三类:狭义的东瓯,系指温州。
  在《四部丛刊》与《廿五史》中,确实有不少“东瓯”(含注解)词频,指称永嘉与今温州。因“东瓯”指称温州,与“瓯越”指称温州相类,故不赘举。总之,地名的指称,既有历史特定的文化意蕴,又随着行政建置的变化而变化;不能以一格之。正如《(光绪)处州府志》卷一《沿革》所说:“舆地亘古不变,建置历代不同。为州为郡,或并或分;今昔殊名,前后异制;非详溯源流,骤难考核。欲使建置了然在目,则沿革不可略也。”沿革即历史,不“详溯源流”,其结论定是“自说难圆”。东瓯本为台、温、处三州之历史名词,瓯越指称范围更广,而蔡克骄教授之《瓯越文化史》偏要将“瓯越”作为温州专名;真是“乡情有余,依据不足”。温州地处瓯江之东,应称“瓯东”,才恰如其分!

知识出处

东瓯丛考

《东瓯丛考》

本书分五卷,内容包括东瓯史脉考、东瓯分治考、东瓯宗教考、东瓯儒学考、东瓯风物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