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即世成道”,形成“治生即道”的佛教伦理思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瓯丛考》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694
颗粒名称: 肯定“即世成道”,形成“治生即道”的佛教伦理思想
分类号: K289
页数: 2
页码: 283-284
摘要: 智者在天台山种苣拾橡,农禅并举,凭借陈隋王朝的支持、发展佛教经济,为创立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奠定了坚实的思想与经济基础。② 其法理依据就是“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佛法)不相违背”的“治生即道”思想。这一思想智者在《法华玄义》、《摩诃止观》中反复强调,《法华玄义》中出现的频率竟多达七次,其用意亦在佛法“理虽即是”,但恐信众“日用(而) 不知”。① 智者的“治生即道”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开建设“人间佛教”之先河。从禅宗六祖慧能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日用禅”,到20世纪初太虚法师“人间佛教”思想的提出,都是“治生即道”思想的演进与发展。
关键词: 东瓯 研究 文化史

内容

智者认为人人本具佛性,并非都要“出世”修行,“入世”亦可成道:“如佛世时,在家之人,带妻挟子,官方俗务,皆能得道”。① 他以“三谛圆融”的“入世”精神,化“真”为“俗”,化“佛”为“儒”,化“释”为“道”;使佛法回到“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的人间,因此“世法即是佛法”。智者在天台山种苣拾橡,农禅并举(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凭借陈隋王朝的支持、发展佛教经济,为创立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奠定了坚实的思想与经济基础。他还将“公平买卖,诚信交易”的经济伦理,运用到佛法的济世度人之中:“今以众生譬买,如来譬卖”,“若一欲卖,一不欲买,则不相主对;若买卖两和,则贸易交决,贵贱无悔”。② 其法理依据就是“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佛法)不相违背”的“治生即道”思想。这一思想智者在《法华玄义》、《摩诃止观》中反复强调,《法华玄义》中出现的频率竟多达七次,其用意亦在佛法“理虽即是”,但恐信众“日用(而) 不知”。① 智者的“治生即道”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开建设“人间佛教”之先河。从禅宗六祖慧能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日用禅”,到20世纪初太虚法师“人间佛教”思想的提出,都是“治生即道”思想的演进与发展。
  1987年,赵朴初会长在中国佛协第五届代表会议上所作的《团结起来,发扬佛教优良常规,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作贡献》报告中指出:“一切治生产业(即工农商业),悉是佛道”的教义,中国佛教“农禅并重”、“一日而作,一日不食”的优良传统,将为建设“人间佛教”和社会主义社会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有益的贡献。二是促进了宋代事功学派“四民皆本”和明代泰州学派“日用即道”启蒙思潮的产生。
  从天台郑至道的“四民皆本”、到叶适的“四民交致其用论”,再到是明代王阳明心学的分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为王艮(1483—1541)、李贽(1527—1602)等。他们鉴于王氏后学流于虚空之弊,提出了著名的“日用即道”思想。以“真情”来批判“伪理”。李贽更是明确指出:“凡世间一切治生产业等事,皆其所共好而共习, 共知而共言者,是真迩言也。”(《焚书》卷一《答邓明府》)他反对封建理学对人性的压抑,并以民众日用作为道德的价值取向,无疑有着时代的进步意义。从中亦可看出:“日用即道”系由智者“治生即道”思想发展而来的轨迹。作为佛教天台宗根本道场的天台县令郑至道与永嘉叶适,在“三教合一”思潮广为盛行的宋代, 其“四民皆本论”、“四民交致其用论”均明显受智者大师“治生即道”思想的影响, 这就是郑至道“四民皆本论”与叶适“四民交致其用论”产生的思想基础。
  宋代台州事功学派代表人物、叶适之学生、《嘉定赤城志》主编陈耆卿,采用“述而不作”的方式,将天台郑至道“四民皆本”论等《谕俗七篇》编入《嘉定赤城志》的“风土门”,既体现了对“治生即道”思想、“四民皆本论”、“四民交致其用论”新四民观的支持,又使郑至道“四民皆本论”历经九百多年而流传至今。
  正如叶坦研究员在《宋代浙东实学经济思想研究———以叶适为中心》中所指出的:“此(四民皆本论)为迄今所发现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四业皆本’史料,较以往学术界定论此论最早由明末清初的黄宗羲(1610—1695)在《明夷待访录·财计三》中提出(要)早约五百余年。”

知识出处

东瓯丛考

《东瓯丛考》

本书分五卷,内容包括东瓯史脉考、东瓯分治考、东瓯宗教考、东瓯儒学考、东瓯风物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