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郑伯熊“问道委羽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瓯丛考》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683
颗粒名称: 三、郑伯熊“问道委羽山”
分类号: K289
页数: 5
页码: 259-263
摘要: 第三个“问道天台山”的是永嘉学派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郑伯熊。据清《(光绪)永嘉县志·郑伯熊传》略云:郑伯熊,字景望。少而德成,经为人师,深厚悃愊,徇道寂寞。于古人经制治法,讨论尤精。其行已以吕申公、范淳夫为法,论事以贾谊、陆贽为准。登绍兴十五年进士,初授黄岩尉, 年少而坚不可磷,人呼为石莲县尉。生日有献歌诗者,隐士徐庭筠作《上寿论》贻之,伯熊得论甚喜,尽却贺者。及代去请益,徐庭筠曰:“富贵易得,名节难守。愿安时处顺,主张世道。”伯熊受其言,迄为名臣……每论事不合,辄乞去。遂以直龙图阁出知宁国府,辟治学斋。市官书二千卷,聚生徒至二百人。
关键词: 东瓯 研究 文化史

内容

第三个“问道天台山”的是永嘉学派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郑伯熊(1124— 1181)。据清《(光绪)永嘉县志·郑伯熊传》略云:郑伯熊,字景望。少而德成,经为人师,深厚悃愊,徇道寂寞。于古人经制治法,讨论尤精。其行已以吕申公、范淳夫为法,论事以贾谊、陆贽为准。登绍兴十五年进士,初授黄岩尉, 年少而坚不可磷,人呼为石莲县尉。生日有献歌诗者,隐士徐庭筠作《上寿论》贻之,伯熊得论甚喜,尽却贺者。及代去请益,徐庭筠曰:“富贵易得,名节难守。愿安时处顺,主张世道。”伯熊受其言,迄为名臣……每论事不合,辄乞去。
  遂以直龙图阁出知宁国府,辟治学斋。市官书二千卷,聚生徒至二百人。改知建宁府,卒于官。赠敷文阁待制,谥文肃。绍兴末,伊洛之学稍息,伯熊复出而振起之,明见天理,笃信固守。言与行应。充养和平,议论方大。盖永嘉之学, 自周行己倡于前,伯熊承于后,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皆奉以为宗。弟伯海、伯英皆知名。
  郑伯熊登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后,初授台州黄岩县尉。因年少得志,血气方刚,有些盛气凌人,故被人戏称“石莲县尉”。但对当时隐于黄岩县城南委羽山的隐士徐庭筠却非常虔敬而执弟子礼,经常问道请益。有次恰逢己生日, 有人来献诗歌以表庆贺。而徐庭筠却给郑伯熊写了篇《上寿论》,此论虽佚,但从上述《郑伯熊传》记载的结果来看,应是奉劝郑伯熊以儒家“诚敬”思想,来立身处世,待人接物。不应年少得志而盛气凌人。郑伯熊“得《论》甚喜,尽却贺者”。可见郑伯熊对老师徐庭筠的话,还是比较中听的。那徐庭筠何许人也? 临海名儒徐中行(?—1123)、徐庭筠(1095—1179)父子相继在临海、黄岩设帐课徒,教授乡里。《台学统》将其父子“二徐”名列“台(州儒)学之首”。《宋史·隐逸传·徐中行传》载: 徐中行,台州临海人。始知学,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其徒转相传授, 将往从焉。至京师,首谒范纯仁,纯仁贤之,荐于司马光,光谓斯人神清气和,可与进道。会福唐刘彝赴阙,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
  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
  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
  其友罗适持节本路,举以自代,又率部使者以遗逸荐。崇宁中,郡守李谔又以八行荐。时章、蔡窃国柄,窜逐善类且尽,中行每一闻命辄泪下。
  一日,去之黄岩,会亲友,尽毁其所为文,幅巾藜杖,往来委羽山中。客有诘以避举要名者,中行曰:“人而无行,与禽兽等。使吾得以八行应科目, 则彼之不被举者非人类与?吾正欲避此名,非要名也。”客惭而退。陈瓘谪台州,闻名纳交,暨其没,录其行事,谓与山阳徐积齐名,呼为“八行先生”。
  子三人,庭筠其季也,童草有志行,事父兄孝友天至。居丧毁甚,既免丧,犹不忍娶者十余年。秦桧当国,科场尚谀佞,试题问中兴歌颂,庭筠叹曰:“今日岂歌颂时耶?”疏其未足为中兴者五,见者尤之,庭筠曰:“吾欲不妄语,而敢欺君乎?” 黄岩尉郑伯熊代去,请益,庭筠曰:“富贵易得,名节难守。愿安时处顺,主张世道。”伯熊受其言,迄为名臣。有诏举人尝五上春官者予岳祠。
  庭筠适应格,所亲咸劝之,庭筠辞曰:“吾尝草封事,谓岳庙冗禄无用。既心非之,可躬蹈耶?” 其学以诚敬为主,夜必就榻而后脱巾,旦必巾而后起。居无惰容,喜无戏言,不事缘饰,不苟臧否。闻人片善,记其姓名。遇饥冻者,推食解衣不靳。僦屋以居,未尝戚戚。尤袤为守,闻其名,遣书礼之。一日,巾车历访旧游,徜徉几月。归感微疾,端坐瞑目而逝,年八十有五。乡人崇敬之, 以其父子俱隐遁,称之曰二徐先生。淳熙间,常平使者朱熹行部,拜墓下, 题诗有“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之句,且大书以表之曰“有宋高士二徐先生之墓”。庭筠之兄庭槐、庭兰,皆有父风。孙日升,苦学有守,于是徐氏诗书不绝六世矣。
  徐中行世居临海下白岩村,以教学为业,“闻安定胡公讲道苏、湖间,其徒各以经转相传授”,因游学京师,深受名臣范纯仁、司马光之赏识,“得安定所授经,馆于梵舍,熟读精思,攻苦食读,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后“举进士不第,以明经教授乡邦,远近来学者,肩摩袂属”,主张“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俾不失其性,不乱其伦而后已”。① 徐庭筠子承父业,曾任郡学正, “以礼法率诸生”,主张“君子为善,欲无愧于心”(宋石子重《徐季节先生墓志铭》,载同上),以高逸名重一时。《台学统》(卷一)辑其《咏竹》遗诗一道:“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荫。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葛陂殆与龙俱化,嶰谷聊同风一吟。月朗风清良夜永,可怜王子独知音。”徐中行父子《宋史》与《宋元学案》等俱有传。理学家朱熹曾闻名拜谒其墓,书“有宋高士二徐先生之墓”,作有《谒二徐先生墓》诗:“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门清一壶水,家富五车书。但喜青毡在,何愁白屋居。我来君已逝,挥泪表丘墟。”②清代王棻在《台学统》(卷一)中指出:“言台学者,必首二徐,七百年来无异议矣。” 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在《宋元学案·周许诸儒学案》中说:“宋乾、淳之间, 永嘉学者联袂成帷,然无不以先生(郑伯熊)兄弟(郑伯英)为渠率。”又云:“永嘉诸先生从伊川(程颐)者,其学多无传,独先生尚有绪言。南渡以后,郑景望(伯熊)私淑之,遂以重光。” 叶适在《温州新修学记》(《水心文集》卷十)里高度评价在永嘉学派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郑伯熊: 昔周恭叔(行已)首闻程、吕氏微言,始放新经,黜旧疏,挈其俦伦,退而自求,视千载之已绝,俨然如醉忽醒、梦方觉也。颇益衰歇,而郑景望(伯熊)出,明见天理,神畅气怡,笃信固守,言与行应,而后知今人之心,可即于古人之心矣。故永嘉之学,必竞省以御物欲者,周(行已)作于前,而郑(伯熊)承于后也。
  晚清温州著名学者孙诒让的父亲孙衣言(1814—1894)因临海重修了纪念宋代名儒徐中行、徐庭筠父子的二徐祠,竣工之际,应临海方面之邀,作《二徐祠记》以纪之。文中充分肯定了二徐不仅是台州儒学的先导,而且还高度评价二徐是永嘉学派渊薮: 宋崇宁中,台州隐君子真定徐先生中行,慕安定胡氏之学,至京师见其高弟福唐刘彝执中,得所授经以归,遂绝意仕进,由临海徙居黄岩委羽山中,郡守、部使者交荐,朝廷屡征之,皆不应。有三子皆传父学,其季温节先生庭筠,志行尤高。亦不仕,治经以授徒。吾乡郑文肃公伯熊时尉黄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岩獉,与闻温节獉獉獉獉(庭筠獉獉)绪论獉獉,实为永嘉学问所从出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而台州之学再传至清献杜公,遂为淳祐贤相,皆二先生启之也。二先生既殁,葬于临海梅溪之原, 邑人石子重志其墓。朱子(熹)提举浙东,行部至台,亲拜其墓下,为诗纪之。所谓“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也。① 孙衣言声称二徐是永嘉学派的渊薮:“实为永嘉学问之所从出”。这与南宋台州知州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里评价周行己在永嘉学派中的作用相同:“永嘉学问所从出也。” 永嘉学派自王开祖开山后,周行己与许景衡等将程颐的“洛学”、张载的“关学”相继传入温州,因认为周行己对永嘉学派贡献最大,故陈振孙认为“永嘉学问所从出也”。但亦有人认为:周行己的第三女是陈振孙的祖母,故陈振孙此语有溢美之嫌(侯外庐先生的《中国思想通史》就有这种看法)。但不管怎样,孙衣言声称说台州二徐是永嘉学派的渊薮,这话虽不过分。因为徐庭筠的学问“以诚敬为主”,而“诚敬”本为程朱理学中“存诚”与“居敬”的并称,源于唐代道教理论家、天台山高道司马承祯的“主静去欲”说。郑伯熊从徐庭筠处所受益的也正是“诚敬”学说,郑伯熊在《满招损谦受益》一文中指出:“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此帝王之家法也。自反而仁也,自反而智且敬也矣……故曰:‘满招损,谦受益’。”②郑伯熊根据《尚书·大禹谟》中“满招损,谦受益”句认为:自满者,人损之;自谦者,人益之。此为人间常道,故以尧舜禹反躬自省之例,教育人们常存诚敬谦让之心,防止自满骄傲。正因为郑伯熊身体力行台州徐庭筠的“诚敬”学说,才为永嘉学派诸多学者之所宗,成为永嘉学派的“渠帅”。
  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束景南教授指出:“我们现在一提浙东学派,往往只讲到永嘉学派。其实我认为更应提台州文化。台州文化源远流长,比如拿宋代来讲,北宋台州出了一个著名的理学家———徐中行,又比如稍往后一点的徐庭筠。永嘉学派的大家郑伯熊就是拜徐庭筠为老师的。所以温州的学者也讲永嘉学派是从台州学之而来。”① 从历史上看:台州文化(主要是释道文化)对宋明理学乃至永嘉学派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如果不从宋明理学入手,就很难看清台州文化对永嘉学派的影响。只有从台州文化对宋明理学的影响入手,才能真正看清台州文化对永嘉学派的影响。

附注

①(宋)陈莹中:《有宋八行先生徐公事略》,载《赤城集》卷十六。 ②(宋)朱熹:《朱熹集·外集》卷一,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又见宋林表民《天台续集·别集》卷四。 ①载《民国临海县志》卷十二《祠祀二》,丁伋点校,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 ②周梦江编注:《二郑集》,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① 束景南:《在温岭大溪文化周上的讲话》,载温岭市大溪镇政府主编《古城新风》,2004年。

知识出处

东瓯丛考

《东瓯丛考》

本书分五卷,内容包括东瓯史脉考、东瓯分治考、东瓯宗教考、东瓯儒学考、东瓯风物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