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台宗的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瓯丛考》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1633
颗粒名称: 三、天台宗的影响
分类号: K289
页数: 9
页码: 191-199
摘要: 天台宗创立一千三百多年来,形成了具有相对独立体系的以天台山为中心的文化辐射源。不仅在日本、朝鲜广为传播,①而且对中国佛教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密宗七大宗派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后摄取《法华玄义》之旨,著《三论玄义》,创立了三论宗。故《佛祖统纪》卷十将其列为“章安旁出世家”。著有《金光阴忏仪》、《大弥陀忏仪》、《小弥陀忏仪》等,世称“忏主”。该宗判教深受天台宗影响。天台宗判教为“五时八教”,八教又分化法四教、化仪四教。华严宗判教为“五教十宗”。意为法藏所创华严“五教”,不过在天台化法四教的基础上,加一顿教面已。
关键词: 东瓯 研究 文化史

内容

天台宗创立一千三百多年来,形成了具有相对独立体系的以天台山为中心的文化辐射源。不仅在日本、朝鲜广为传播,①而且对中国佛教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密宗七大宗派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论宗:创始人吉藏(549—623),住会稽秦望山嘉祥寺。久慕智者之名, 于开皇十七年(597)八月廿一日,与僧众百余人致书请讲《法华经》,智者因病未赴。“暨章安弘法称心,因求《法华玄义》(智者独创以“五重玄义”详释《法华经》经题,概说此经要旨,为天台宗关于整个佛教的概论),发卷一览,即便感悟。乃焚旧疏,深悔前作,来投章安,咨受观法”(《佛祖统纪》卷十)。吉藏亦以“五重玄义”来阐释《仁王经》,其《仁王经疏》上卷云:“天台智者,于众经中阐明五义,今于部例,亦五门分别。第一,释经名;第二,出经体;第三,明宗经;第四,辨经用;第五,论教相。”②后摄取《法华玄义》之旨,著《三论玄义》,创立了三论宗。
  法相宗:自智者融“南义北禅”之学风,首创“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修习原则后,隋唐之际,已蔚然成风,学佛之士,均自谓双弘定慧,圆照一乘。法相宗创始人唐玄奘(600—664)亦深受影响。自印度取经回国后,自感定力不足, 显庆二年(657)上奏高宗,请入少林寺习禅。其《请入少林寺习禅并翻译佛经》云:“断伏烦恼,必定慧相资。如车二轮,阙一不可……玄奘少来颇得专精教义,唯于四禅九定,未暇安心,今愿托虑禅门,澄心定水,制情猿之逸躁,絷意马之奔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九)玄奘比定慧为“车之二轮”,即源于智者《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定慧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之语。法相宗四祖智周(668—723),曾精研天台教观,亦以智者“五重玄义”著《梵网经菩萨戒本疏》五卷(现存二、四两卷)。日本《东域传灯目录》云:“智周师依天台撰之。” 其《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一亦云:“将释此经文,前依天台智者,作五门分别。”③ 律宗:此宗不少高僧多兼弘台宗,主要有恒景、鉴真、元照等。恒景(634—712),初从南山道宣弟子文纲(636—727)受律学,后居荆州玉泉寺研习天台教观,以台律兼弘而名于世。故《佛祖统纪》卷十将其列为“章安旁出世家”。其弟子为鉴真。景龙二年(708),鉴真(688—763)从恒景受具足戒,并受律学与天台教观。天宝三年(744),鉴真第四次东渡曾礼天台山国清寺,带去“天台三大部”等主要典籍。第六次东渡告成,即与弟子法进、如宝、思托、法载等于日本唐招提寺弘扬天台教义,成为最早在日本弘扬天台宗的先驱。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之所以入唐求法,正是受了鉴真的影响(淡海三船《唐大和上东征传》及《唐提招寺缘起略集》)。元照(1048—1116),律宗第十六祖。熙宁元年(1068),师事天台宗高僧神悟处谦(1011—1075),习天台教义。处谦命其“阐明《法华》宗旨,以弘四分戒律”,元照遂游历台、温二州,博究南山律学, 以天台教义阐发之,主教律禅三学一致之说(《佛祖统纪》卷二十九《元照传》)。
  南宋庆历五年(1199),日僧俊芿(1166—1227)入宋求法,承元照之律系,历访天台、雪窦等两浙名刹,台律兼习。回国后创泉涌寺,重兴日本律学,被誉为“(日本)天台律宗的中兴”(中村新太郎《日中两千年》)。
  净土宗:此宗与天台宗关系最为密切。智者《摩诃止观》中“四种三昧”之一“常行三昧”,即是念佛法门。后又著《观无量寿佛经疏》、《阿弥陀佛经义记》、《净土十疑论》等,宣扬往生净土思想。开皇十七年(597),智者在剡县石城寺圆寂前,“命施床东壁,面向西方,专称阿弥陀佛”(彭际清《净土圣贤录· 智者传》),此为提倡天台净土法门之始。宋代起,天台宗渐与净土思想合流。
  知礼非常重视智者的《观无量寿佛经疏》,用天台观佛三昧的理观方法来组织净土教。大中祥符六年(1013),知礼创设念佛施戒会,聚集僧俗男女一万人, 同修念佛,求生净土。著有《观经融心解》、《观经疏妙宗钞》等。遵式则重视智者《净土十疑论》,采用天亲《往生论》的五念门,参以忏愿仪式,立《晨朝十念法》,常聚僧俗结修净业会。著有《金光阴忏仪》、《大弥陀忏仪》、《小弥陀忏仪》等,世称“忏主”。此外,智圆亦阐扬《观经疏》,著有《无量义经疏》等。知礼门下神照本如、广智尚贤、南屏梵臻,元代性澄湛堂、绝宗善继、大用必才,明代无尽传灯、藕益智旭,清代古昆玉峰、苍溪敏羲,民国古虚谛闲、湛山倓虚等均介净土法门,形成“教宗天台、行归净土”的格局。藕益智旭还被尊为净土宗第九祖。后日本念佛法门的兴起,其源亦出智者的“常行三昧”(即念佛三昧)(村上专精《日本佛教史纲》,杨曾文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
  禅宗:此宗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特色,但从四祖道信(580—651)、五祖弘忍(601—674)至北宗开创者神秀(606—706)的早期禅宗,均行“一行三昧”(柳田圣山《禅与中国》,毛丹青译),重于坐禅观心,受到天台止观的影响。
  智者曾将古代禅法概括为“四种三昧”:常坐三昧(一行三昧)、常行三昧(念佛三昧)、半行半坐三昧(法华三昧)、非行非坐三昧(随自意三昧)。一行三昧,源出《文殊说般若经》:“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摩诃止观》卷二) 指以法界(真如、实相)为观想之对象,并以法界为唯一行相的禅定。具体方法以九十日为一期,独居静室,结跏正坐,专念法界,相续不断。道信亦依一行三昧修禅:“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间,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念名号, 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现在、未来佛。” (唐释净觉《楞伽师资记》)这与智者“意止观者,端坐正念,蠲除恶魔,舍诸乱想,莫杂思维,不取相貌,但专系缘法界,一念法界。系缘是止,一念是观”(《摩诃止观》卷二)的一行三昧,一脉相承。弘忍、神秀继弘此法,神秀“开法大略, 则忘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其入也品均凡圣;其到也行无先后。趣定之前, 万缘皆闭;发慧之后,一切皆如”(唐张说《六通禅师碑》)。“六凡四圣”、“因定发慧”又是天台止观的主要内容。六祖慧能(638—713)还将智者“定慧双修” 学说,发展为“定慧一体”的体用论。其《坛经·定慧品》云:“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天台宗与禅宗虽有“教禅相争”之日,也有“教禅一致”之时。禅宗对于天台宗亦有所功绩。唐代神秀再传弟子道璇赴日弘扬禅法的同时也兼弘天台宗,亦是在日本最早传播天台教义的先驱之一。五代法眼宗高僧德韶在天台山兴建十三道场,并为天台宗广罗教典、奠定宋代中兴之基础,时称“智者再来”(德韶与智者同姓陈)。
  华严宗:此宗为贤首国师法藏(647—712)所创,故又名贤首宗。该宗判教深受天台宗影响。天台宗判教为“五时八教”,八教又分化法四教、化仪四教。华严宗判教为“五教十宗”。法藏据天台宗“藏、通、别、圆”化法四教,而创华严宗“小、始、终、顿、圆”五教说。法藏弟子慧苑在《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卷一中认为:“古德(指法藏)亦立五教:一、小乘教,二、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此五大部影响天台,唯加顿为全别。”意为法藏所创华严“五教”,不过在天台化法四教的基础上,加一顿教面已。华严宗四祖澄观之《华严经疏》卷一亦云:“陈隋二代,天台智者、南岳思大师立四教:一、三藏教,此教明因缘生灭、四谛真理,正教小乘傍化菩萨;二、通教,通者,同也,三乘同禀故。此教明因缘即空,无生四真谛理,是摩诃衍之初门,正为菩萨傍通二乘。……三、别教,别即不共,不共二乘人法故。此教正明因缘假名,无量四真谛理,的化菩萨,不涉二乘,故声闻在座,如聋如哑,不名不共,而云别者…… 四、圆教,以不偏为义。此教正明不思议因缘,二谛中道,事理具足,不偏不别,但化最上利根之人,故名为圆……又此四教,不局定一部。一部之中,容有多教故。又更以四种化仪收之,谓顿、渐、秘密、不定……立教开宗有二:一以义分教,一依教分宗。今初以义分散,教类有五,即贤首所立,广有别章。大同天台,但加顿教。” 澄观在阐述华严宗“理事无碍,真妄交彻”的教义上,又融以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论”。其《随疏演义钞》卷一云:“若论交彻,亦合言即圣心而见凡心,如湿中见波。故如来不断性恶,又佛心中有众生等。”《华严经疏》卷二十一又云: “无尽即是无别之相。应云:‘心佛与众生,体性皆无尽。’以妄体本真故缘无尽,是以如来不断性恶,亦就阐提不断性善。” 天台判教学说除影响中国华严宗外,时还波及至朝鲜。澄观《华严经疏》卷一又载:“唐朝海东元晓法师亦立四教:一、三乘别教,如四谛缘起经等; 二、三乘通教,如般若深密经等;三、一乘分教,如梵网经等;四、一乘满教,如华严经等。然三乘共学,名三乘教。于中未明法空,名别相教;说法空,是为通教;不共二乘,名一乘教;于中未明普法,名随分教;具有普法,名圆满教。然此大同天台,但会别圆,加一乘分(教)耳!” 元晓(617—686),俗姓薛,幼名誓幢,新罗湘州人,二十九岁出家黄龙寺。
  唐永徽元年(650),与义湘结伴至唐。回国后,元晓于新罗庆州芬皇寺创海东宗(朝鲜华严宗两派之一)。义湘亦设祖庭于浮石寺,创浮石宗。元晓著有《涅般宗要》、《华严经疏》、《大乘起信论疏》等,为朝鲜著名的佛教理论家。① 据日僧最澄所辑《大唐新罗诸宗义匠依凭天台集》载,元晓对智者非常推崇。其《涅般宗要》末云:“隋时,天台智者问神人,言此土四宗会经意不?神人答言:‘失多得少。’又问:‘成实师立五时教,称佛意不?’神人答曰:‘少胜四宗,犹多过失。’然天台智者禅慧俱通,举世所重,凡圣难测,是知佛意深远无限。而欲以四宗科于经旨,亦判五时,限于佛意。是犹以螺酌海,用管窥天者耳。”① 密宗:此宗与天台宗关系近似净土宗,主要是高僧一行用天台教义阐发密宗教典,对中日密宗影响较大。一行(683—727),俗姓张,名遂,河南巨鹿人。早年博览经史,精于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曾于数天内撰成《大衍玄图及义诀》一卷,阐释扬雄之《太玄经》,受到著名藏书家尹崇的推崇。时武三思独揽朝政,猜忌正士。为避武三思之纠缠,一行投嵩山嵩岳寺从普寂出家。为穷《大衍历》,一行寻访师资,至天台山国清寺。“见一院,古松十数,门有流水,一行立于门屏前,闻院僧于庭布算声,而谓其徒曰:‘今日当有弟子自远求吾算法,已合到门,岂无人导达也?’又谓曰:‘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承其言而趋入,稽首请法,尽受其术焉,而门前水果却西流。自此声振遐迩,公卿籍甚”。② 后著《大衍历》,在世界上第一次测算出子午线一度的长度,比814年回教王阿尔马蒙的实测子午线早九十年,其中亦有一份国清寺僧的贡献。今国清寺丰干桥西侧尚有“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及寒拾亭东侧“唐一行禅师之塔”。
  开元四年(716),印度高僧善无畏入唐弘传密教。先住长安兴福寺(后为中国密宗祖庭)南塔院,后迁西明寺,唐玄宗尊为教主。翌年始与弟子一行等译经。十二年(724),译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沙门宝月译语,一行笔受,删缀辞理,文质相半,妙谐为最”(《宋高僧传》卷二《善无畏传》)。此经为纯密教之根本经典,即《大日经》。一行助善无畏译毕《大日经》后,以天台教义加以阐发,撰《大日经疏》二十卷。其《疏》之第七下云:“三落叉是数,数是世间也。出世落叉是见,三相谓字印本尊等,随取其一,一合相是也。字印尊等, 身语心等,名见实相,乃至能令持诵者,净令一切罪除,若不净,更一月等如前也。所说念诵者,数牒上文也,不应异此法则也。是故令耳闻,息出时字出,入时字入,令随意出入也。今谓天台之诵经,是圆家数息,是此意也。今以此字, 一缘与息出入,自然念念相续,心不散乱,恬然入三昧也。此为世间念诵中最上也。”又云:“今说三相,与此云何相应耶?今答:此三相以阿字故,此三字即一相,亦非一非异。如天台所解,与此略同。谓一相一切相,非一非一切;即相即无相,即非相即无相;皆是此意也。如是三相,平等住实相,是三落叉义。” 又云:“八叶中普贤是菩提心,文殊是慧,弥勒是悲,此菩提心,即是大日如来。而有菩提心也,大慧即是大日如来。不离于大日如来,别有悲也。当准此说之,万德皆尔,犹如天台法身解脱义。” “又复从众缘生故,即空、即假、即中,远离一切戏论,至于本不生际。本不生际,即是自性清净心,心即是阿字门。以心入阿字门故,当知一切法悉入阿字门也,已观诸法实相”。① 天台教义,俯拾皆是,当为一行造访国清求教算学时所习。一行之《大日经疏》,为中国密教正式传授之始。唐贞元二十年(804),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日本真言宗(即密宗)创始人空海入唐求法,分别从越州(浙江绍兴)开元寺顺晓、长安(陕西西安)青龙寺惠果习密教。归国后,一行《大日经疏》亦随之东传日本。最澄于比睿山创“台密”(尊一行为二祖、善无畏为初祖),空海于高野山创“东密”,成为日本佛教最有影响的宗派之一。
  佛事行议:天台宗影响较大的是水陆法会与忏法。
  水陆法会又称水陆道场、悲济会等,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水陆”之名,始见于宋天台宗高僧遵式《金园集》卷四《施食正名》:“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始于南梁,盛于宋代。元丰七至八年(1084— 1085)间,佛印了元住镇江金册寺,有海贾至寺设水陆法会,了元亲自主持,蔚为壮观,遂以“金山水陆”驰名。绍圣三年(1096),宗赜删补详定诸家所集,著《水陆仪文》四卷,普劝四众,依法崇修。乾道九年(1173),四明史浩(宰相史弥远之父)尝过金山寺,慕水陆斋法之盛,乃施田百亩,于四明东湖月波山专建四时水陆,以报“天、地、君、亲”之恩。且亲制疏辞,撰集仪文。宋孝宗闻之,给“水陆无碍道场”寺额。月波山附近有尊教寺,师徒道俗三千人,施财置田,一遵月波山四时普度之法。众更请四明知礼五世孙、《佛祖统纪》作者志磐续成《水陆新仪》六卷,并绘像二十六轴。天台沙门处谦主其事,推广斋法,并劝十方伽蓝,视此为法,大兴普度之道(《佛祖统纪》卷三十三《法门光显志》,并参见《中国佛教》第二辑293页)。明代称此为“南水陆”,金山旧仪为“北水陆”。明末祩宏重订志磐之水陆仪文,成《水陆修斋仪轨》六卷,清仪润依之撰《水陆大斋仪轨会本》六卷,为今所行水陆仪本。
  忏法是佛教徒忏悔罪愆的仪则和行法,源于晋代,渐盛于南北朝,至隋唐大为流行。据日本学者津田左右吉博士研究:中国忏法至智法时方具备独自形式。智者《摩诃止观》中的四种三昧之一“半行半坐三昧”,即“法华三昧”,是修习止观的重要行法。智者的忏法,即要把此三昧体现出来。他据《法华经· 普贤菩萨劝发品》和《普贤观经》而成的《法华三昧忏仪》,既是修行方法,又是忏悔仪式。其内容分严净道场、净身、三业供养、奉请三宝、赞叹三宝、礼佛、忏悔、行道旋绕、诵法华法、思惟一实境界等十法,是《普贤观经》说法的具体化,① 此忏法遂为历代僧人所重。智者还著有《方等三昧行法》、《请观世音忏法》、《金光明忏法》(俱见《国清百录》卷一),于后世影响亦不亚于《法华三昧忏仪》。
  宋代是忏法的全盛时代,天台宗高僧四明知礼、慈云遵式、东湖志磐等俱广作忏法,摄化道俗。知礼居四明延庆寺数十年,讲经之外,专务忏仪,计修《法华忏法》五遍、《金光明忏法》二十遍、《弥陀忏法》五十遍、《请观音忏法》八遍、《大悲忏法》十遍,著有《金光明最胜忏仪》、《大悲忏仪》、《修忏要旨》各一卷(《佛祖统纪》卷八)。遵式,居杭州慈云寺,亦广修忏法,时称“慈云忏主”。撰有《金光明忏法补助仪》,对智者《金光明忏法》详加补充。又因智者《方等三昧行法》一书,自唐季流出海外,其时行法半任臆裁。咸平六年(1003),日本天台宗僧人寂照入宋携归是书。遵式以此收“虽东国重来,若西乾新译,载披载沃, 适奉醍醐”。② 遂作序重梓,流行于世。明清以降,天台僧人亦多忏作。天台山慈云寺沙门、《明高僧传》作者如惺撰有《得遇龙华修证仪》四卷;智旭撰《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地藏忏法》各一卷;清受登撰《准提三昧行法》、《药师三昧行法》各一卷。
  现广为流传的天台忏作有宋知礼的《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即《大悲咒》)。由于观音信仰的普及,遂盛行于民间,今为全国流行最广的忏法。遵式的《往生净土忏愿仪》,系采大本《无量寿经》而成。随着净土信仰的深入,此忏亦广传于民间。明智旭的《地藏忏》,系据《大乘大集地藏经》、《占察善恶业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而成。凡报亲恩、祈父母冥福之法事,多礼此忏。清受登刊定的《药师忏》,以定名、劝修、方法、释疑四项,释此忏法。凡消灾延寿之法事,亦多礼此忏。
  天台宗的影响还渗透至道教、神道教、宋明理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唐司马承祯援天台止观理论入“主静去欲说”;日本最澄据天台教义,宣扬“本地垂迹理论”而创天台神道(即日吉神道);朱熹、王阳明引“性具善恶”、“定慧双修”、“无情有性”说入宋明理学;历代文人,如隋柳顾言、徐陵,唐梁肃、李华、柳宗元,宋苏轼、苏辙,元杨维祯,明屠隆,清龚自珍及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续书三种》等均受到影响;天台宗的寺院建筑、书法与佛雕艺术还东渡扶桑,成为日本的文化遗产之一。
  纵观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展史,它无愧于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宗派之誉。
  8世纪传入日本,12世纪传入朝鲜半岛,19世纪中叶传入欧美,20世纪传入东南亚。其海上丝路东西两线传播轨迹涉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大洋,为中华文明的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是东瓯佛教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附注

①详拙作《天台山与中日文化交流》与《天台山与朝鲜文化交流》,载周琦主编《台州海外交往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 ②(日)释最澄《大唐新罗诸宗义匠依凭天台集》,见《传教大师全集》。 ③《大唐新罗诸宗义匠依凭天台集》。 ① 《宋高僧传》卷四《元晓传》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朝鲜佛教”条。 ①(日)释最澄:《大唐新罗诸宗义匠依凭天台集》,见《传教大师全集》。 ②《旧唐书》卷一九一《一行传》及《宋高僧传》卷四《一行传》。 ① (日)释最澄:《大唐新罗诸宗义匠依凭天台集》,见《传教大师全集》。 ①(日)津田左右吉:《智者的法华忏法》,见《支那佛教之研究》,第293页。 ②(宋)释遵式:《方等三昧行法序》,参见林子青《中国佛教·忏法》。

知识出处

东瓯丛考

《东瓯丛考》

本书分五卷,内容包括东瓯史脉考、东瓯分治考、东瓯宗教考、东瓯儒学考、东瓯风物考。

阅读